兵不厌诈的寓言故事
《兵不厌诈》成语典故

《兵不厌诈》成语典故在春秋时期,宋襄公与楚军在泓水两岸进行了一场大战。
当时,宋军已经排列好阵势,楚军还在渡河。
公孙固向宋襄公建议说:“楚军兵力强大,我们应该等他们全部渡过河后,再发动进攻。
”宋襄公却回答说:“我们是仁义之师,怎么能在敌人过河时攻打他们呢?”公孙固又说:“打仗就是为了取胜,如果讲究仁义,那还不如不打仗呢。
”宋襄公固执地说:“你说得不对,我们要讲道德,不能趁人之危。
”楚军终于全部渡过了河,开始在岸边布阵。
公孙固再次建议宋襄公发动攻击,他说:“现在楚军还没有准备好,我们可以趁机进攻,取得胜利。
”宋襄公却说:“不行,我们要等他们列好阵后再打。
”当楚军摆好阵势后,向宋军发动了进攻。
宋军抵挡不住,被打得大败。
宋襄公也受了伤,他叹息着说:“我讲仁义,却没有得到好报,反而失败了。
”大臣们都埋怨宋襄公,说他不听从别人的意见,导致了失败。
宋襄公却说:“君子不能欺负弱小,不能攻打没有准备的敌人。
我们是大国,应该讲仁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支持。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战争中,不能只讲仁义道德,而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的策略。
如果一味地讲仁义,可能会导致失败。
同时,这个故事也反映了宋襄公的迂腐和固执,他不懂得战争的本质和规律,只知道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最终落得个失败的下场。
三国时期,诸葛亮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在大雾天气向曹操的船队放箭,使曹操不得不下令撤退。
诸葛亮成功地利用了天气和曹操的心理,实现了“兵不厌诈”的策略。
战国时期,齐国的孙膑利用魏军攻打赵国的机会,率领齐军进攻魏国的都城大梁,迫使魏军回援。
最终,魏军在回援途中遭到齐军的袭击,赵国得以解围。
孙膑通过攻击魏国的后方,达到了救援赵国的目的,体现了“兵不厌诈”的策略。
春秋时期,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立志报仇。
他表面上对吴王夫差恭敬顺从,实际上却在暗中积蓄力量。
勾践还使用了美人计,迷惑夫差,使他放松了警惕。
最终,越国一举消灭了吴国,勾践成为了春秋时期的霸主。
初中素材分享关于兵不厌诈的历史典故

分享关于兵不厌诈的历史典故(战国)韩非《韩非子·难一》。
厌:嫌恶;诈:欺骗。
作战时尽可能地用假象迷惑敌人以取得胜利。
比喻在战争中要善于用计迷惑对方,也就是说,对敌人不能太讲诚信,要使敌人防不胜防。
汉安帝在位期间,羌族部落经常侵扰汉朝边境,有一次竟然把汉朝的武都郡包围了起来,汉安帝忙任命虞诩率军抵抗羌军。
虞诩率人连夜赶往武都郡,部队到达陈仓、崤谷一带时,被大批羌军阻挡。
虞诩见此情形,忙下令部队停止前行,然后大造声势,说朝廷派的大军随后就到,到时就对羌军前后夹击。
羌军不知是计,便兵分四路抢掠粮草。
虞诩见羌军分散开来,就抓住时机,突破羌军的防线,继续向武都郡进发。
虞诩命令军队全速前进,每天行军一百多里,命令各队士兵第一天挖两个灶坑,并且以后逐日增加一倍。
将领不解其意,问他说:“孙膑领兵作战,每天减灶以迷惑敌军;兵法说每日行军三十里,可确保安全。
我们每日加灶,一天行百里,都不合先人的规矩啊!”虞诩回答说:“用兵打仗要根据不同的形势,采取不同的策略。
羌军人多势众,士气高昂,我们不能与之硬拼。
如果我们行动缓慢,必会被羌军赶上。
兵不厌诈,制造假象才能迷惑敌人,当年孙膑减灶,是为了佯装弱小;如今我们加灶,是为了佯装强大。
”羌军见汉军每日加灶,以为汉军的兵力正在不断增加,就不敢继续紧追其后,虞诩的军队才能安全地进入武都郡。
虞诩又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指挥作战,大败羌军,使动荡的武都郡最终安定下来。
诚信是我们想要追求的最美好的人际关系状态,但我们也无法避免会遭遇诡诈。
讨厌诡诈而平平实实行事,是君子的本色;但不识诡诈陷入别人的奸谋中,是要被人讥笑的,更严重的还有可能会对自己产生威胁。
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我们,不应该总是沉浸在诚信的“乌托邦”中,应认清现实,以一种冷眼旁观的态度看待世间的诡诈,自己固然不能成为实施诡诈的始作俑者,但最起码也要保证自己不沦为诡诈的牺牲品。
【成语故事】兵不厌诈

【成语故事】兵不厌诈
在很久以前的一个国家,有一位年轻的国王,他非常英俊、聪明、勇敢,深得百姓的
爱戴。
国王经常出征征战,每次回来都是大捷而归。
他的军队也是一支无敌的军队,因为
国王本身就是一位军事天才,他的部队也都是经过精心训练的精兵强将。
有一次,国王正在与邻国交战,战事异常激烈。
国王虽然指挥的英明无比,但还是被
对方的军队占据了上风。
国王知道自己的军队实力已经不如对方,但他又不愿意就这样认输,于是他决定用计谋来破解对方。
于是,国王下令各部队开始实施假装撤退的计策。
当对方看到国王的军队开始撤退时,他们异常高兴,以为胜利已经指日可待。
他们纷纷追击,一直追到了国王的军队所在的山谷。
当他们发现山谷周围都是高高的悬崖的时候,已经太迟了。
国王的军队突然反击,对
方根本无处可逃,很快就被歼灭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在特定的情况下,采取一些看似不光彩的手段也是可以被
接受的。
【成语】“兵不厌诈”就是这样一个成语,它告诉我们,当我们遇到很大的危险时,我们可以采取一些不太光彩的手段,来保护自己,来保护我们的国家。
我们在使用这
些手段的时候,也需要掌握好分寸,不要过度使用,以免陷入道德的谷底。
兵不厌诈成语故事

兵不厌诈成语故事从前,有一位叫做张世民的将军,他是个非常聪明而机智的人。
有一次,他率领着一支小分队前往敌军阵地实施侦察任务。
一路上,张世民一直观察着敌军的动态,并注意到了敌军守备异常松懈。
他立即想到了一个计策,决定利用敌军的轻敌心态来给他们一个致命的打击。
张世民带领着小分队在夜幕的掩护下悄悄靠近了敌军阵地。
为了迷惑敌人,他们在敌军阵地的另一边点起了许多篝火,制造出假象。
而在真正的阵地上,他们悄无声息地挖了一个埋伏坑,并把它用树枝和草覆盖得天衣无缝。
第二天清晨,张世民派出一名士兵假装逃兵,故意引诱敌人追击。
敌军看到这个情景,认为自己的胜利已到手,纷纷跟随逃兵追赶而去。
正当敌军兴高采烈追赶的时候,突然他们踩中了埋伏坑。
张世民趁机出现,率领队伍迅速夺取敌军后方战略要地。
这次胜利不仅给了敌人致命一击,也让他们深刻认识到了“兵不厌诈”的道理。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指导意义。
首先,我们要学会善于观察和分析,了解敌人的弱点和心理。
只有做到这一点,我们才能够制定出正确的策略,使敌人上当受骗。
其次,我们要善于利用对手的盲点和轻敌心态。
敌人一旦心存轻敌,就会大意疏忽,而这正是我们发动突袭和伏击的最佳时机。
正如张世民一样,他巧妙地运用了敌人的轻敌心态,让他们一步步上了他的算计。
最后,我们要有创新和巧妙的思维。
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变被动为主动,需要有不同寻常的策略和做法。
张世民的计策并不复杂,但却非常独特和巧妙,正是这些特点使他的计划得以成功实施。
总的来说,这个故事提醒我们,在面对敌人时,我们需要运用智慧和策略,善于观察敌人的弱点,并灵活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来取得战斗的胜利。
正所谓“兵不厌诈”,只有在机智灵活的指导下,我们才能够时刻保持主动,战胜强敌,赢得胜利。
兵不厌诈成语故事集合七篇

兵不厌诈成语故事集合七篇兵不厌诈成语故事篇一公元前年,楚国攻打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救。
第二年春天,晋文公派兵攻占了楚的盟国曹国和卫国,要他们与楚国绝交,才让他们复国。
楚国被激怒了,撤掉对宋国的包围,来和晋国交战。
两军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对阵。
晋文公重耳做公子时,受后母迫害,逃到楚国,受到楚成王的款待。
楚成王问重耳以后如何报答,重耳说:“美女、绸缎等等,您都有了,我能给您什么呢?假如托您的福我能回国执政,万一遇到两国发生战争,我就撤退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
如果楚国还不能谅解,双方再交手。
”为了实现当年的诺言,晋文公下令撤退九十里。
楚国大将子玉率领楚军紧逼不舍。
当时,楚国联合了、蔡等国,兵力强;晋国联合了齐、宋等国,兵力弱。
应该怎样作战呢?晋文公的舅舅子犯说:“我听到过这样的说法:对于注意礼仪的君子,应当多讲忠诚和信用,取得对方信任,在你死我活的战阵之间,不妨多用欺诈的手段迷惑对方。
你可以采取欺骗敌军的办法。
”晋文公听从了子犯的策略,首先击溃由、蔡军队组成的楚军右翼,然后主力假装撤退,引诱楚军左翼追赶,再以伏兵夹击。
楚军左翼大败,中军也被迫撤退。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城濮之战。
晋国取胜后,与齐、鲁、宋、郑、蔡、莒、卫等国会盟,成为诸侯霸主。
兵不厌诈成语故事篇二这个成语来源于《韩非子.难一》,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君其诈之而已矣。
公元前633年,楚国攻打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救。
第二年春天,晋文公派兵攻占了楚的盟国曹国和卫国,要他们与楚国绝交,才让他们复国。
楚国被激怒了,撤掉对宋国的包围,来和晋国交战。
两军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对阵。
晋文公重耳做公子时,受后母迫害,逃到楚国,受到楚成王的款待。
楚成王问重耳以后如何报答,重耳说:“美女、绸缎等等,您都有了,我能给您什么呢?假如托您的福我能回国执政,万一遇到两国发生战争,我就撤退三舍(舍为十里)。
如果楚国还不能谅解,双方再交手。
”为了实现当年的诺言,晋文公下令撤退九十里。
【成语故事】兵不厌诈

【成语故事】兵不厌诈兵不厌诈是一个成语,意为战士不会厌倦使用诡计。
据说,这个成语的典故发生在春秋时期的齐国。
当时,齐国和晋国争夺周王位的斗争日益激烈。
齐国派出了大将田单率领五万精兵,对晋国进行进攻。
田单不仅勇猛善战,而且智谋出众。
他深知兵法中的“兵不厌诈”这一原则,因此在作战中经常采取各种巧妙的计策。
晋国的大将马陵也是个智勇双全的将领。
他得知田单将要进攻晋国,便做好了应对的准备。
田单带领大军来到晋国边境时,马陵亲自出面迎战,双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
战斗一开始,田单派出了大量的士兵向马陵进攻,马陵则坚守阵地,严阵以待。
在一番激烈的战斗后,马陵察觉到田单有意将自己引入阵地,便率领精兵听从命令迅速撤退。
田单见马陵撤退后,非常高兴,以为自己的计策成功了。
他急忙追击,一路上抓住了许多马陵的士兵,便觉得胜券在握。
当田单追到一处山谷时,却遇到了一道陷阱。
原来,在事先已经布下的计策中,马陵早就预先布置好了一道伏兵。
当田单追击过来时,伏兵突然从两侧的山岩中冲出,将田单的大军团团围住。
田单愣住了,他没有想到马陵居然有如此巧妙的计策。
在伏兵的夹击下,田单的大军陷入了混乱。
田单知道情况不妙,立即采取一些应急措施,尽力保护自己的士兵。
他下令士兵迅速排列队形,同时派出斥候寻找逃生的路线。
马陵非常狡猾,他早就设下了层层陷阱。
田单的士兵在山谷中奋力作战,却找不到一个可以逃生的出路。
田单见此情景,心中焦急不已,他明白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策略,自己和士兵都将陷入绝境。
突然,田单想到了一个机智的计策。
他下令士兵故意松懈,伪装败军,同时让部分士兵潜伏在山岩中,等待时机。
马陵见田单的大军士气低落,认为胜局已定,便放松了警惕,下令停止追击。
就在这时,田单突然下达了一个号令,士兵们立即爆发出令人惊讶的战斗力。
他们从山岩中冲出来,向马陵的大军发起了猛烈的攻击。
马陵和他的将士大吃一惊,他们没有料到田单居然有如此之多的兵力。
在这场出乎意料的战斗中,田单凭借着巧妙的计谋,成功击败了马陵的大军,最终取得了胜利。
兵不厌诈小故事

兵不厌诈小故事兵不厌诈是一个成语,它的意思是用兵作战可以尽可能多用欺诈的战术迷惑对方,以获取胜利。
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兵不厌诈小故事,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成语故事】:“兵不厌诈”这则成语的厌是:满足,诈:欺骗手段。
用兵作战可以尽可能多用欺诈的战术迷惑对方,以获取胜利。
这个成语来源于《韩非子.难一》,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君其诈之而已矣。
公元前633年,楚国攻打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救。
第二年春天,晋文公派兵攻占了楚的盟国曹国和卫国,要他们与楚国绝交,才让他们复国。
楚国被激怒了,撤掉对宋国的包围,来和晋国交战。
两军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对阵。
晋文公重耳做公子时,受后母迫害,逃到楚国,受到楚成王的款待。
楚成王问重耳以后如何报答,重耳说:“美女、绸缎等等,您都有了,我能给您什么呢?假如托您的福我能回国执政,万一遇到两国发生战争,我就撤退三舍(舍为十里)。
如果楚国还不能谅解,双方再交手。
”为了实现当年的诺言,晋文公下令撤退九十里。
楚国大将子玉率领楚军紧逼不舍。
当时,楚国联合了陈、蔡等国,兵力强;晋国联合了齐、宋等国,兵力弱。
应该怎样作战呢?晋文公的舅舅子犯说:“我听到过这样的说法:对于注意礼仪的君子,应当多讲忠诚和信用,取得对方信任,在你死我活的战阵之间,不妨多用欺诈的手段迷惑对方。
你可以采取欺骗敌军的办法。
”晋文公听从了子犯的策略,首先击溃由陈、蔡军队组成的楚军右翼,然后主力假装撤退,引诱楚军左翼追赶,再以伏兵夹击。
楚军左翼大败,中军也被迫撤退。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城濮之战。
晋国取胜后,与齐、鲁、宋、郑、蔡、莒、卫等国会盟,成为诸侯霸主。
在这个故事中,还引申出另一个成语“退避三舍”,用来比喻退让或回避,避免发生冲突。
兵不厌诈的主人公是谁?兵不厌诈的主人公是晋文公兵不厌诈:指作战时尽可能地用假象迷惑敌人以取得胜利。
晋文公的简介:晋文公,初为公子,谦而好学,善交贤能智士。
文公对内,拔擢贤能:以狐偃为相;先轸为帅;赵衰、胥臣辅其政;栾枝、冀缺佐其事;郤溱、霍伯将其兵;贾佗、阳子制其礼;魏犨、荀伯御其戎。
兵不厌诈的历史典故

兵不厌诈的历史典故兵不厌诈的历史典故兵不厌诈,作战时尽可能地用假象迷惑敌人以取得胜利。
比喻在战争中要善于用计迷惑对方,也就是说,对敌人不能太讲诚信,要使敌人防不胜防。
兵不厌诈的历史典故1【历史典故】汉安帝在位期间,羌族部落经常侵扰汉朝边境,有一次竟然把汉朝的武都郡包围了起来,汉安帝忙任命虞诩率军抵抗羌军。
虞诩率人连夜赶往武都郡,部队到达陈仓、崤谷一带时,被大批羌军阻挡。
虞诩见此情形,忙下令部队停止前行,然后大造声势,说朝廷派的大军随后就到,到时就对羌军前后夹击。
羌军不知是计,便兵分四路抢掠粮草。
虞诩见羌军分散开来,就抓住时机,突破羌军的防线,继续向武都郡进发。
虞诩命令军队全速前进,每天行军一百多里,命令各队士兵第一天挖两个灶坑,并且以后逐日增加一倍。
将领不解其意,问他说:“孙膑领兵作战,每天减灶以迷惑敌军;兵法说每日行军三十里,可确保安全。
我们每日加灶,一天行百里,都不合先人的规矩啊!”虞诩回答说:“用兵打仗要根据不同的`形势,采取不同的策略。
羌军人多势众,士气高昂,我们不能与之硬拼。
如果我们行动缓慢,必会被羌军赶上。
兵不厌诈,制造假象才能迷惑敌人,当年孙膑减灶,是为了佯装弱小;如今我们加灶,是为了佯装强大。
”羌军见汉军每日加灶,以为汉军的兵力正在不断增加,就不敢继续紧追其后,虞诩的军队才能安全地进入武都郡。
虞诩又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指挥作战,大败羌军,使动荡的武都郡最终安定下来。
【成长心语】诚信是我们想要追求的最美好的人际关系状态,但我们也无法避免会遭遇诡诈。
讨厌诡诈而平平实实行事,是君子的本色;但不识诡诈陷入别人的奸谋中,是要被人讥笑的,更严重的还有可能会对自己产生威胁。
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我们,不应该总是沉浸在诚信的“乌托邦”中,应认清现实,以一种冷眼旁观的态度看待世间的诡诈,自己固然不能成为实施诡诈的始作俑者,但最起码也要保证自己不沦为诡诈的牺牲品。
兵不厌诈的历史典故2兵不厌诈为三十六计中的一计,此计见于《三国演义》第二十二回“袁曹各起马步三军关张共擒王刘二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兵不厌诈的寓言故事
导读:军事战略要讲求谋略。
巧用好的办法,便能以少胜多,挽救一个国家的命运。
一个人做事也是如此,为优灵活掌握多种方法,才能游刃有余。
兵不厌诈
公元前633年,楚国攻打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救。
第二年春天,晋文公派兵攻占了楚的盟国曹国和卫国,要他们与楚国绝交,才让他们复国。
楚国被激怒了,撤掉对宋国的包围,来和晋国交战。
两军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对阵。
晋文公重耳做公子时,受后母迫害,逃到楚国,受到楚成王的款待。
楚成王问重耳以后如何报答,重耳说:美女、绸缎等等,您都有了,我能给您什么呢?假如托您的.福我能回国执政,万一遇到两国发生战争,我就撤退三舍(舍为十里)。
如果楚国还不能谅解,双方再交手。
为了实现当年的诺言,晋文公下令撤退九十里。
楚国大将子玉率领楚军紧逼不舍。
当时,楚国联合了陈、蔡等国,兵力强;晋国联合了齐、宋等国,兵力弱。
应该怎样作战呢?晋文公的舅舅子犯说:我听到过这样的说法:对于注意礼仪的君子,应当多讲忠诚和信用,取得对方信任,在你死我活的战阵之间,不妨多用欺诈的手段迷惑对方。
你可以采取欺骗敌军的办法。
晋文公听从了子犯的策略,首先击溃由陈、蔡军队组成的楚军右翼,然后主力假装撤退,引诱楚军左翼追赶,再以伏兵夹击。
楚军左翼大败,中军也被迫撤退。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城濮之战。
晋国取胜后,与齐、鲁、宋、郑、蔡、莒、卫等国会盟,成为诸侯霸主。
在这个故事中,还引申出另一个成语退避三舍,用来比喻退让或回避,避免发生冲突。
兵不厌诈这则成语的厌是:满足,诈:欺骗手段。
用兵作战可以尽可能多用欺诈的战术迷惑对方,以获取胜利。
【汉字】兵不厌诈
【拼音】bīng bù yàn zhà
【基本释义】厌:嫌恶;诈:欺骗。
作战时尽可能地用假象迷惑敌人以取得胜利。
【出处】《韩非子·难一》:“舅犯曰:‘臣闻之;繁礼君子;
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
【近义词】兵不厌权纵横捭阖
【反义词】先礼后兵
兵不厌诈的启示:
生活中我们要多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兵不厌诈的寓言故事
1.兵不厌诈的成语故事
2.兵不厌诈成语故事
3.兵不厌诈作文400字
4.兵不厌诈的成语典故
5.关于战争的成语故事:兵不厌诈
6.兵不厌诈历史典故
7.历史典故:兵不厌诈
8.兵不厌诈的历史典故
上文是关于兵不厌诈的寓言故事,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