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考研中医综合大纲
天津中医药大学-2018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中药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

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中药专业基础综合》入学考试大纲《中药专业基础综合》是为招收全日制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设置的中药基本知识选拔性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正、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攻读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能力和素养要求,为提供择优录取的依据。
评价的标准是中药学及相关学科较优秀的本科毕业生所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
《中药专业基础综合》按照中药学学科专业领域特点,考试内容主要涵盖中药化学、中药药剂学、中药鉴定学和中药学四门课程。
一、考查目标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能够运用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1.中药化学第一章绪论掌握中药化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及其重要作用。
第二章中药化学的一般研究方法掌握中药化学成分的常用提取与分离方法。
第三章糖和苷类化合物掌握糖和苷类的结构特征;掌握糖和苷类的提取与分离方法;熟悉糖和苷类的分类和典型化合物与所关联的常用中药。
第四章醌类化合物掌握醌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掌握醌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掌握蒽醌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方法;熟悉醌类的分类和典型化合物与所关联的常用中药;熟悉中药大黄蒽醌类成分的提取与分离。
第五章苯丙素类化合物掌握香豆素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掌握香豆素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掌握香豆素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方法;熟悉秦皮香豆素类成分的提取与分离;熟悉简单苯丙素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熟悉木脂素类化合物结构特征与理化性质;熟悉苯丙素类的分类和典型化合物与所关联的常用中药。
第六章黄酮类化合物掌握黄酮类化合物的概念;掌握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掌握黄酮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掌握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方法;熟悉黄酮类的分类和典型化合物与所关联的常用中药;熟悉黄芩、葛根、槐米黄酮类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
第七章萜类化合物掌握萜和挥发油的概念;掌握挥发油的化学组成;掌握挥发油的理化性质;掌握挥发油的提取与分离方法;熟悉萜类的分类和典型化合物与所关联的常用中药。
(完整word版)2018考研中医综合大纲

2018年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考试大纲Ⅰ.考试性质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是为医学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招收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而设置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
目的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所需要的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基本技能.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医学院校中医临床医学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校及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中医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考试范围包括临床医学人文精神,基础医学中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临床医学中的中医内科学和针灸学.临床医学人文精神重点考查医学职业责任意识、医患沟通能力、医学伦理法规等基本职业素养;基础医学部分重点考查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临床医学部分重点考查运用中医学的理论知识,对临床常见病进行辨证论治,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考试旨在三个层次上测试考生对中医学理论知识以及医学人文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三个层次的基本要求分别为:1、熟悉记忆:熟悉记忆中医学基础理论,诊法与辨证,常用中药的药性功用,方剂的组成用法、功用主治、配伍意义,腧穴的定位主治,刺灸法,以及临床常见病证的辨证论治规律、医学人文等知识,并准确理解相关概念和基本原理。
2、分析判断:运用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解释病症发生发展及诊治的机制,并对常用中药、方剂、腧穴、治法及病症进行分析与判断;运用医学人文相关知识,分析判断医患沟通、医学伦理法规等问题。
3、综合运用:综合运用中医学基本理论和方法,阐释有关的理论问题,并对临床常见病症进行诊断、立法、遣药处方、针灸治疗;综合运用医学人文基本理论和方法,解决临床和医学研究中常见的伦理法规等问题。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三、试卷内容结构中医基础理论约13%中医诊断学约13%中药学约13%方剂学约13%中医内科学约28%针灸学约14%临床医学人文精神约6%四、试卷题型结构A型题第1—36小题,每小题1。
2018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考研大纲原文【2】

2018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考研大纲原文【2】(六)体质1.体质的概念。
2.体质学说的应用。
(七)病因与发病1.病因(1)中医学病因分类。
(2)六淫的概念及其致病的共同特点。
(3)六淫各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征。
(4)疠气的概念及致病特点。
(5)七情内伤的概念及致病特点。
(6)饮食失宜的致病特点及病理表现。
(7)劳逸损伤的致病特点及病理表现。
(8)痰饮、淤血、结石的概念、形成原因及其致病特点。
2.发病(1)邪正与发病。
(2)内外环境与发病的关系。
(3)发病的类型。
(八)病机1.病机的概念。
2.邪正盛衰病机(1)邪正盛衰与疾病的虚实变化: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真虚假实,真实假虚;由实转虚;因虚致实;虚实夹杂等病机的概念、特点、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2)邪正盛衰与疾病的转归:正胜邪退,邪胜正衰,邪正相持,正虚邪恋,邪去正不复。
3.阴阳失调病机(1)阴阳失调病机的概念。
(2)阴阳失调病机的内容:阴阳偏胜、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阴阳亡失等病机的概念、特点、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4.气血失常病机(1)气血失常病机的概念。
(2)气血失常病机的内容气的失常:气虚、气机失调(气滞、气逆、气陷、气闭和气脱)。
血的失常:血虚、血瘀、血热、出血。
气和血互根互用的功能失调:气滞血瘀、气不摄血、气随血脱、气血两虚、气血不荣经脉等病机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5.津液代谢失常病机(1)津液代谢失常病机的概念。
(2)津液代谢失常病机的内容:津液不足,津液的输布、排泄障碍,津液与气血的功能失调,津停气阻、气随液脱、津枯血燥、津亏血瘀等病机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6.内生“五邪”病机(1)内生“五邪”病机的含义。
(2)内生“五邪”病机的内容:风气内动(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血燥生风)、寒从中生、湿浊内生、津伤化燥、火热内生等病机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7.经络病机(1)经络病机的概念。
(2)经络病机的内容:经络气血偏盛偏衰、经络气血逆乱、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经络气血衰竭等的概念及病理表现。
上海中医药大学2018年全国硕士生入学考试《中医综合》考

上海中医药大学2018年全国硕士生入学考试《中医综合》考试大纲(科目代码612)Ⅰ考试性质中医综合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中医药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招生考试科目。
其目的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所需要的中医药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中医药学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中医综合考试范围为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和针灸学六部分。
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中医药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能够运用中医学的理、法、方、药,对临床常见病证进行辨证论治,有较好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考试旨在三个层次上测试考生对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运用能力。
三个层次的基本要求分别为:1.熟悉记忆:根据试题,要求考生联想所熟悉、记忆的有关中医药学基础理论、诊法辨证、常用药物和方剂的效用特点、配伍运用,以及临床常见病证的辨证论治规律等知识,运用科学、明晰的中医学术语,准确地表述其概念和基本原理。
2.分析判断:运用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解释疾病发生、发展及诊治的机制,并对不同的药物、方剂和病证进行鉴别与判断。
3.综合运用:通过对所学中医药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综合运用,能阐释有关的理论问题,并对临床常见疾病进行正确的辨证诊断、立法、处方用药及调护。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中医基础理论45题中医诊断学30题中药学35题方剂学35题中医内科学30题针灸学20题四、试卷题型结构A型题120小题,每小题1.5分,共180分B型题60小题,每小题1.5分,共90分X型题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Ⅳ考查内容一、中医基础理论(一)绪论1.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中医综合考研科目

科目有: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针灸共300分)。
英语(100分,没听力的)政治(100分,哲学政治经济学毛泽东概论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当代史)
中医综合都是选择题。
总分300
中医综合共180题,分A/B/X三种题型
1-150题为所有考生必答题,每题1。
6分,共240分
151—180题为报考中医基础考生必答题,每题2分,共60分
181—210题为报考中医临床考生必答题,每题2分,共60分
如果你报考中医基础类:
中基32题
中诊32题
中药33
方剂33
中内30
针灸20
你报考临床类:
中基25
中诊25
中药25
方剂25
中内50
针灸30
试卷题型比例
A型题56%
B型题16%
X型题28%。
2018年考研中医综合真题及答案

2018年考研中医综合真题一、A型题:1~36小题,每小题分,共54分;37~81题,每小题2分,共90分,合计14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A、B、C、D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001.下列属于金元时期滋阴派观点的是(A)A阳常有余,阴常不足B.阴常有余,阳常不足C.独阳不生,孤阴不长D.阳在外,阴之守也002.阴阳互损体现了什么阴阳关系(B)A.相互转化B.阴阳互根互用C.消长平衡D.相互制约003.依据疾病的传变规律,肝火犯肺属于(D)A.母病传子B.子病传母C.相乘传变D.相侮传变004.肝主疏泄最基本的机能是(C)A.调畅情志B.促进消化C.调畅气机005.气的推动作用减弱会出现的是(A)A.早衰B.畏寒C.自汗D.出血006.按照子午流注运行规律,上接手少阳经的是(C)A.手少阴经B.足少阴经C.手厥阴经D.足太阴经007.下列选项中,体现风性善行的的是(B)A.眩晕震颤B.痛无定处C.手足抽搐D.角弓反张008.五气过极与六郁气滞均可化生(D)A.痰浊B.湿热C.燥热D.内火009.“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出自(B)B.《难经》C.《中藏经》D.《伤寒论》010.症见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呼吸微弱者,属于(D)A.假神B.神乱C.少神D.失神011.濡脉和弱脉的共同特征是(A)A.脉形细脉势软B.脉位沉脉势软C.脉位沉脉形细D.脉形细脉率快012.以下选项中,属于斑秃常见原因的是(D)A.气阴两虚B.气血两虚C.血燥化热D.血虚受风013.患者心烦失眠,面红口渴,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脉数,辨证为(C)A.肝阳上亢证B.肝火上炎证D.心阴虚证014.脉弦细数的证是(B)A.肝火上炎B.肝肾阴虚C.血虚肝郁D.肝郁气滞015.证见胸闷息促,肋间饱满,咳唾引痛,苔白滑,脉弦者,应诊断为(B)A.痰饮B.悬饮C.溢饮D.支饮016.症见胸中烦热,咽痛口干,腹痛喜暖,大便溏薄,属于(B)A.表寒里热B.上热下寒C.真寒假热D.热症转寒017.症见脘腹,腰膝冷痛,五更泄泻,倦怠食少,舌淡嫩,苔白腻,脉弱辨证为(C)A.肾阳虚B.脾阳虚C.脾肾阳虚D.肾气不固018.症见高热,大汗,口渴喜冷饮者,宜诊断为(B)A.太阳经证B.阳明经证C.阳明腑实证D.少阳热化证019.下列药物中,孕妇宜慎用的是(A)A.蝉蜕B.桑叶C.菊花D.蔓荆子020.外用可引起皮肤发红.灼热.起泡.甚至腐烂,故不宜久敷的药物是(C)A.硫黄B.白矾C.斑蝥D.硼砂021.治疗麻风,疥癣宜选用的药物是(B)A.木瓜B.乌梢蛇C.川乌D.威灵仙022.萹蓄、地肤子的共同功效(D)A.利尿通淋,止泻B.利尿通淋,止咳C.利尿通淋,止血D.利尿通淋,止痒023.玫瑰花的功效是(A)A.疏肝解郁,和血止痛B.疏肝解郁,理气止痛C.理气和中,醒脾开胃D.理气健脾,燥湿化痰024.内服宜炒去油,胃弱者慎用的药物是(D)A.穿山甲B.自然铜C.土鳖虫D.没药025.下列可用酸枣仁而不能用柏子仁的是(B)A.润肠通便B.津伤口渴C.心神不宁D.血虚身痛026.芫花内服入煎剂的剂量(C)清热解毒宜生用,止血宜炒炭用的是(B)A.青黛B.贯众C.土茯苓D.漏芦028.大黄牡丹汤和桃仁承气汤组成相同的药物上是(D)A.大黄,丹皮B.桃仁,丹皮C.大黄,枳实D.大黄,桃仁029.葛根.前胡.桔梗同用的方剂(A)A.参苏饮B.杏苏散C.败毒散D.柴葛解肌汤030.牛蒡解肌汤的功效(C)A.疏风清热解毒透诊B.疏散外邪发表解肌C.疏风清热凉血消肿D.疏风散邪,清热解毒031.具有养血安神,清热除烦的方剂(B)A.归脾汤B.酸枣仁汤C.珍珠母丸D.天王补心丹032.患者大便秘结,小便清长,头目眩晕,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迟,治宜选用(C)A.温脾汤B.肾气丸C.济川煎D.大黄附子汤033.患者大热渴饮,吐衄发斑,四肢抽搐,舌绛唇焦,脉沉数,治用(D)A.白虎加人参汤B.犀角地黄汤C.黄连解毒汤D.清瘟败毒饮034.体现风痰并治.标本兼顾的方剂(B)A.天麻钩藤饮B.半夏白术天麻汤C.清气化痰丸D.三子养亲汤035.苓桂术甘汤和五苓散中,配伍桂枝的相同点(C)A.解肌发表B.平冲降C.温阳化气D.温通经脉036.应用六味地黄丸治疗阴虚火旺应该加配的药物是(D)A.枸杞子,菊花B.五味子,麦冬C.黄连,阿胶D.知母,黄柏037.患者,男,64岁,大量饮酒后出现吞咽梗阻,进食后胸脘满闷,呕吐痰涎,口干咽燥,舌红苔薄腻,脉弦滑,治疗宜选用(C)A.疏肝解郁,和胃消痞B.健脾和中,理气化痰C.开郁化痰,润燥降气D.理气和胃,降逆止呕038.患者,女,43岁,胁肋胀痛反复发作,进食油腻食物加重,半年前黄疸,手术后黄疸消退。
安徽2018管综大纲_2018西医综合考研大纲_2018西综考研大纲_2018中医综合考研大纲_新东方在线

干货|安徽2018管综大纲?冲刺阶段,大家都想知道哪些书对我们的复习来说是最有帮助的,于是拼命搜集各种各样的复习资料。
很多同学手头的题还没做完就又买了各种辅导书,看着倒计时天数越来越少,没完成的学习任务却越来越多,以至于心态也受到影响。
那么,我们到底该怎么安排政治冲刺复习?安徽左边是雄奇壮丽,右边是水墨淡雅,她穿着旖旎的绸缎,在青山绿水间、在清幽的石板路上优雅走来。
作为一个适合生活的地方,有太多的大学生和社会人士回到这,或者从其他城市来到了这,当然也有不少在这上学的人留在了这里。
打算在这生活,成家立业。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大家有没有忽略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考研呢。
形形色色的考研相关信息,难免让大家眼花缭乱,但是没关系,经过小编的整理,希望大家能够对其认识更深一步!9月注定是忙碌的一个月,尤其对于管理类联考考生而言,因为很多考生都是在职人士,工作和备考十分繁忙,稍有不慎就会出现疏漏。
为此,新东方在线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研究中心为18考生梳理了9月应该关注的几件大事,并为大家提供资源,帮助大家更游刃有余地应对考研。
一、2018管理类联考大纲发布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管理类专业学位联考综合能力考试大纲》预计于9月15日发布。
管综考试已经走过20个年头,是比较成熟的考试,考纲也已经连续数年没有改动,据此我们推断今年大纲可能也不会有变动。
大纲发布后,新东方在线考研导师团将第一时间为考生进行解读分析,并为大家后半程的备考提出指导、建议二、最晚9月要选好报考院校科学择校是保证考试成功的非常重要的一步,这也是往届学长学姐的共识。
为了帮助大家合理选择院校专业,新东方在线邀请了十多位高分学长学姐分享他们在择校以及初、复试备考方面的成功经验,进行会计硕士择校系列分享三、9月要完成网上预报名研究生入学考试报名包括网报和现场确认两个环节。
网报又可分为网上预报名和网上报名两个时间段。
预报名主要是针对应届生,但往届生也可以进行预报名。
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中医基础理论》

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中医基础理论》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细目一:整体观念要点:1.整体观念的概念2.整体观念的内容细目二:辨证论治要点:1.病、证、症的概念和关系2.辨证论治的概念3.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第二单元精气学说细目一:精气学说的概念要点:1.精的概念2.气的概念细目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要点:1.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2.精气的运动与变化3.精气是天地万物的中介4.天地精气化生为人细目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要点:1.构建中医学的精气生命理论2.构建中医学的整体观念第三单元阴阳学说细目一:阴阳的概念要点:1.阴阳的含义2.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细目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要点:1.阴阳的一体观2.阴阳对立制约3.阴阳互根互用4.阴阳交感互藏5.阴阳的消长6.阴阳的转化7.阴阳的自和与平衡细目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要点:1.在组织结构和生理机能方面的应用2.在病理方面的应用3.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4.在疾病预防和治疗方面的应用细目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要点:1.在生理方面的应用2.在病理方面的应用3.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4.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第五单元藏象学说要点:1.藏象及藏象学说的概念与特点2.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3.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及临床意义4.脏腑精气阴阳的概念和关系第六单元五脏细目一: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要点:1.心的生理功能与特性2.肺的生理功能与特性3.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4.肝的生理功能与特性5.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6.命门的概念和功用细目二:五脏之间的关系要点:1.心与肺的关系2.心与脾的关系3.心与肝的关系4.心与肾的关系5.肺与脾的关系6.肺与肝的关系7.肺与肾的关系8.肝与脾的关系9.肝与肾的关系10.脾与肾的关系11.肾与命门的关系细目三:五脏与五体、五官九窍、五志、五液和季节的关系要点:1.五脏与五体的关系2.五脏的外华3.五脏与五官九窍的关系4.五脏与五志的关系5.五脏与五液的关系6.五脏与季节的关系第七单元六腑细目一:六腑的生理功能要点:1.胆的生理功能2.胃的分部名称、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3.小肠的生理功能4.大肠的生理功能5.膀胱的生理功能6.三焦的概念和生理功能细目二: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要点:1.心与小肠的关系2.肺与大肠的关系3.脾与胃的关系4.肝与胆的关系5.肾与膀胱的关系第八单元奇恒之腑细目一:脑要点:1.脑的生理功能2.脑与脏腑精气的关系细目二:女子胞要点:1.女子胞的生理功能2.女子胞与脏腑经脉的关系第九单元精、气、血、津液、神细目一:精要点:1.人体之精的概念2.人体之精的功能3.人体之精的分类细目二:气要点:1.人体之气的概念2.人体之气的生成3.人体之气的运动与气化4.人体之气的功能5.人体之气的分类细目三:血要点:1.血的基本概念2.血的生成3.血的运行4.血的功能细目四:津液要点:1.津液的基本概念2.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3.津液的功能细目五:神要点:1.人体之神的基本概念2.人体之神的生成3.人体之神的分类4.人体之神的作用细目六: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要点:1.气与血的关系2.气与津液的关系3.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4.精、气、神之间的关系细目三:奇经八脉要点:1.奇经八脉的含义及特点2.奇经八脉的主要功能3.督脉、任脉、冲脉、带脉、跷脉和维脉的循行特点和基本功能细目四:经别、别络,经筋,皮部要点:1.经别的概念、特点和生理功能2.别络的概念、特点和生理功能3.经筋的概念、特点和生理功能4.皮部的概念和应用细目五: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经络学说的应用要点:1.经络的生理功能2.经络学说的应用第十一单元体质细目一:体质的概念和构成要点:1.体质的概念2.体质的构成3.体质的特点细目二:体质的生理学基础要点:1.体质与脏腑精气血津液的关系2.影响体质的因素细目三:体质学说的应用要点:1.体质与发病2.体质与病因病机3.体质与诊治4.体质与养生第十二单元病因细目一:六淫要点:1.六淫的概念2.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3.六淫各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1)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2)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3)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4)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5)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6)火(热)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细目二:疠气要点:1.疠气的概念2.疠气的致病特点细目三:七情内伤要点:1.七情内伤的基本概念2.七情与脏腑精气的关系3.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细目四:饮食失宣要点:1.饮食不节2.饮食不洁3.饮食偏嗜细目五:劳逸失度要点:1.过度劳累2.过度安逸细目六:痰饮要点:1.痰饮的概念2.痰饮的形成3.痰饮的致病特点细目七:瘀血要点:1.瘀血的概念2.瘀血的形成3.瘀血的致病特点4.瘀血致病的症状特点第十三单元发病细目一:发病的基本原理要点:1.正气与邪气的概念2.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3.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4.邪正相搏的胜负与发病细目二: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要点:1.环境与发病2.体质与发病3.精神状态与发病细目三:发病类型要点:1.感邪即发2.徐发3.伏而后发4.继发5.合病6.复发第十四单元病机细目一:邪正盛衰要点:1.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2.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细目二:阴阳失调要点:1.阴阳偏盛2.阴阳偏衰3.阴阳互损4.阴阳格拒5.阴阳亡失细目三:精,气、血失常要点:1.精的失常2.气的失常3.血的失常4.精、气、血关系失调细目四:津液代谢失常要点:1.津液不足2.津液输布、排泄障碍3.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细目五:内生“五邪”要点:1.内生“五邪”的概念2.风气内动3.寒从中生4.湿浊内生5.津伤化燥6.火热内生细目六:疾病传变要点:1.疾病传变的形式2.病性转化第十五单元防治原则细目一:预防要点:1.预防与治未病的概念2.未病先防3.既病防变细目二:治则要点:1.治病求本、治则、治法的概念2.正治与反治3.治标与治本4.扶正与祛邪5.调整阴阳6.调理精气血津液7.三因制宜第十六单元养生与寿夭细目一:养生要点:1.养生的原则2.养生的方法细目二:生命的寿夭要点:1.人体生命的产生与变化规律2.决定寿夭的基本因素100%考点覆盖率:2017年医师资格考试辅导热招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考试大纲Ⅰ.考试性质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是为医学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招收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而设置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
目的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所需要的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基本技能。
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医学院校中医临床医学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校及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中医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考试围包括临床医学人文精神,基础医学中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临床医学中的中医科学和针灸学。
临床医学人文精神重点考查医学职业责任意识、医患沟通能力、医学伦理法规等基本职业素养;基础医学部分重点考查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临床医学部分重点考查运用中医学的理论知识,对临床常见病进行辨证论治,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考试旨在三个层次上测试考生对中医学理论知识以及医学人文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三个层次的基本要求分别为:1、熟悉记忆:熟悉记忆中医学基础理论,诊法与辨证,常用中药的药性功用,方剂的组成用法、功用主治、配伍意义,腧穴的定位主治,刺灸法,以及临床常见病证的辨证论治规律、医学人文等知识,并准确理解相关概念和基本原理。
2、分析判断:运用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解释病症发生发展及诊治的机制,并对常用中药、方剂、腧穴、治法及病症进行分析与判断;运用医学人文相关知识,分析判断医患沟通、医学伦理法规等问题。
3、综合运用:综合运用中医学基本理论和方法,阐释有关的理论问题,并对临床常见病症进行诊断、立法、遣药处方、针灸治疗;综合运用医学人文基本理论和方法,解决临床和医学研究中常见的伦理法规等问题。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容结构中医基础理论约13%中医诊断学约13%中药学约13%方剂学约13%中医科学约28%针灸学约14%临床医学人文精神约6%四、试卷题型结构A型题第1-36小题,每小题1.5分,共54分第37-81题,每小题2分,共90分B型题第82-105题,每小题1.5分,共36分X型题第106-165题,每小题2分,共120分Ⅳ.考查容一、中医基础理论(一)绪论1、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黄帝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义。
历代著名医家对中医学理论的充实和发展。
金元四大家,温病学派的主要贡献。
3、中医学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机体自身的整体性,外环境的统一性,以及在中医学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和治疗等方面的体现。
(2)辨证论治:证的概念,辨证与论治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含义及运用。
(二)精气、阴阳、五行1、精气学说(1)精气的基本概念。
(2)精气学说的基本容: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源,精气的运动与变化,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3)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对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对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
2、阴阳学说(1)阴阳的概念及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2)阴阳学说的基本容: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消长平衡、相互转化的含义及其在自然界、人体生理病理上的体现。
(3)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3、五行学说(1)五行的概念。
(2)五行学说的基本容:五行的特性,事物五行属性的推演与归类,五行的生克、制化和乘侮。
(3)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自然界的变化与脏腑形体官窍的联系,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与传变,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三)藏象1、藏象的概念。
2、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及主要特点。
3、五脏的共同生理特点,心、肝、脾、肺、肾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4、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生理功能。
5、奇恒之腑的共同生理特点,脑、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6、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区别。
7、五脏与志、液、体、窍、时的关系。
8、脏腑之间关系:脏与脏之间的关系,脏与腑之间的关系,六腑之间的关系。
(四)精气血津液1.精(1)人体之精的概念。
(2)人体之精的生成。
(3)人体之精的功能。
2.气(1)气的概念。
(2)气的生成。
(3)气的生理功能。
(4)气机、气化的概念。
(5)气的升降出入及其在人体生理活动中的体现。
(6)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的概念、组成、分布与主要功能。
3.血(1)血的概念。
(2)血的生成。
(3)血的功能(4)血的运行。
4.津液(1)津液的概念。
(2)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3)津液的功能。
5.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1)精和气的关系:精气互生互化。
(2)精和血的关系:精血互生互化。
(3)气和血的关系: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为气母。
(4)气和津液的关系:气能生津,气能行(化)津,气能摄津,津能载气。
(5)血和津液的关系:津血同源。
(五)经络1.经络的概念及经络系统的组成。
2.十二经脉的名称、循环走向与交接规律、分布规律、属络表里关系及流注次序。
3.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4.奇经八脉的含义、循行部位及生理功能。
5.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的概念及生理功能。
6.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应用。
(六)体质1.体质的概念。
2.体质学说的应用。
(七)病因与发病1.病因(1)中医学病因分类。
(2)六淫的概念及致病的共同特点。
(3)六淫各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征。
(4)疠气的概念及致病特点。
(5)七情伤的概念及致病特点。
(6)饮食失宜的致病特点及病理表现。
(7)劳逸损伤的致病特点及病理表现。
(8)痰饮、淤血、结石的概念、形成原因及其致病特点。
2.发病机制(1)邪正与发病。
(2)外环境与发病的关系。
(3)发病的类型。
(八)病机1.病机的概念。
2.邪正盛衰病机(1)邪正盛衰与疾病的虚实变化: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真虚假实,真实假虚;由实转虚;因虚致实;虚实夹杂等病机的概念、特点、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2)邪正盛衰与疾病的转归:正胜邪退,邪胜正衰,邪正相持,正虚邪恋,邪去正不复。
3.阴阳失调病机(1)阴阳失调病机的概念。
(2)阴阳失调病机的容:阴阳偏胜、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阴阳亡失等病机的概念、特点、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4.气血失常病机(1)气血失常病机的概念。
(2)气血失常病机的容气的失常:气虚、气机失调(气滞、气逆、气陷、气闭和气脱);血的失常:血虚、血瘀、血热、出血;气和血互根互用的功能失调:气滞血瘀、气不摄血、气随血脱、气血两虚、气血不荣经脉等场机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5.津液代失常病机(1)津液代失常病机的概念。
(2)津液代失常病机的容:津液不足,津液的输布、排泄障碍,津液与气血的功能失调,津停气阻、气随液脱、津枯血燥、津亏血瘀等病机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6.生"五邪"病机(1)生"五邪"病机的含义。
(2)生"五邪"病机的容:风气动(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血燥生风)、寒从中生、湿浊生、津伤化燥、火热生等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7.经络病机(1)经络病机的概念。
(2)经络病机的容:经络气血偏盛偏衰、经络气血逆乱、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经络气血衰竭等的概念及病理表现。
8.脏腑病机(1)脏腑病机的概念。
(2)五脏的明阳气血失调:心阳心气的失调、心阴心血的失调,肺气的失调、肺阴的失调,脾阳脾气的失调、脾阴的失调,肝气肝阳的失调、肝阴肝血的失调,肾的精气不足、肾的阴阳失调等病机的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3)六腑功能失调病机的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4)奇恒之腑功能失调的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九)防治原则1.预防(1)未病先防。
(2)既病防变。
2.治则(1)治则的概念、治则与治法的关系。
(2)治病求本的含义及意义。
(3)正治与反治的含义及其适应围。
(4)标和本的含义,治标与治本的运用方法及其适应围:急则冶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兼治。
(5)扶正与祛邪的基本概念、适应围及其应用原则和方法。
(6)调整阴阳:调整阴阳的概念和原则,损其偏盛的基本方法及其适应围,补其偏衰的基本方法及其适应围。
"壮水之主,以制,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阳中求阴","阴中求阳"等法则的含义及应用。
(7)调整脏腑生理功能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8)调理气血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9)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含义及其运用。
二、中医诊断学(一)绪论1.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容:诊法、辨证、辨病、病案书写。
2.中医诊察疾病的基本原理:司外揣,见微知著,以常达变。
3.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则:整体审察、四诊合参、病症结合。
(二)望诊1.望神:得神、少神、失神、假神及神乱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2.望色:常色、病色的概念、特征及临床意义,五色的临床意义。
3.望形体:强、弱、胖、瘦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4.望姿态:常见异常姿态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5.望头面、五官、颈项:头面、五官及颈项的常见异常表现与临床意义。
6.望躯体与四肢:胸胁、腹、腰背部及四肢的常见异常表现与临床意义。
7.望二阴:前阴、后阴的常见异常表现与临床意义。
8.望皮肤:常见皮肤色泽、形态的异常表现与临床意义。
9.望排出物:痰、涎、涕、呕吐物、大、小便的颜色、质地、量的异常变化与临床意义。
10.望小儿食指络脉:望食指络脉的方法,常见食指络脉的异常变化的临床意义。
11.望舌:舌诊的原理与临床意义,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正常舌象的特征及其生理变异,望舌质(舌神、舌色、舌形、舌态、舌下络脉)的容及其临床意义,望舌苔(苔质、苔色)的容及其临床意义,舌质和舌苔的综合分析。
(三)闻诊1.听声音:音哑与失音、语声重浊、谵语、声、独语、错语、狂言、言謇、喘、哮、气短、咳嗽、呕吐、呃逆、暖气、太息、喷嚏及肠鸣的特征与临床意义。
2.嗅气味:病体与病室异常气味的临床意义。
(四)问诊1.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生活史与家族史。
2.问寒热:寒、热的含义,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及寒热往来的概念、表现类型与临床意义。
3.问汗表证辨汗:表征无汗与有汗的临床意义。
里证辨汗:自汗、盗汗、大汗、战汗、的表现特征与临床意义,里证无汗的临床意义。
局部辨汗:头汗、心胸汗、半身汗、手足心汗及阴汗的表现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4.问疼痛疼痛的性质:胀痛、刺痛、、冷痛、灼痛、重痛、酸痛、闷痛、绞痛、空痛、隐痛、窜痛、固定痛、掣痛的表现特征及其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