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论文1
四史的论文字

四史的论文字四史,指的是《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是中国古代文化名著之一。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文化遗产,四史不仅是中国历史发展的有机部分,更是历经漫长岁月,告诉我们历史的故事、传承文化的智慧及价值的源泉。
四史中最重要的便是文字,文字是历史的载体,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静态媒介,是知识的渠道。
四史的文字经受得住洪流的冲刷,世代传承下来依然不失精髓。
四史文字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综合性、系统性,二是史料准确、翔实、权威,三是文学价值。
综合性、系统性四史是我国古代的正史,是中国古代史的四大编年史。
四史具有横贯千余年的纵向长度,它们收录了从夏、商、周、春秋、战国等古代时期,到西汉、东汉、三国、晋、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的大量史料,因此具有综合性和系统性的特点。
在古代,几乎所有的书籍都录得不多,但《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都是相当厚实的书,文字细腻,叙事细致,内容详实,基本上都将时代和地理背景介绍得很清楚。
四史中诸多地方志、传记、纪传体史记都进行了详细的记述,描述了一些人物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提供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是历史的宝库。
史料准确、翔实、权威四史所选材严格,史料准确、翔实、权威。
四史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史料资讯,而且在叙述历史的同时,也提供了他们对事件和人物的评论和看法。
四史作者鄙视封建主义和奴隶制度等制度,反映了历史的规律及中国正确的政治态势,从而营造出低调而中肯的史学风气。
四史内容翔实,资料却十分丰富。
这也是所有中国历史学家深厚的文化基石。
文学价值四史在文字的艺术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的传统美学,并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学风格,成为后世文学作品的重要参照。
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了保护环境、节制欲望、修身立命、奉献正义、良知正直、理性敬畏等理念,这些理念在四史的文字里,不仅流淌出来了,更随着时代的推进而积淀酝酿,充分体现了文化进程的发展和思想进程的变化。
中国古代史论文(最新)

浅析管仲与梭伦政治改革之比较[摘要]管仲与梭伦,一个是先秦齐国时期辅佐齐桓公一匡天下的相伊,一个是古希腊雅典城邦的首席执政官。
他们所进行的政治改革在古代中西方历史上交相辉映,从而推动了两国历史的进步。
在二者的改革与实践中,既有相似处,又有不同点。
本文从社会背景,改革内容,历史价值三方面就两者的政治改革的比较作一简论。
[关键词]管仲;梭伦;民主政治;君主专制管仲相齐,梭伦执政,在历史的不同时期,他们在各自国家进行了一场至今都意义深远的改革,使得各自邦国日益强盛。
在当今世界全球化的风潮下,各国发展既趋同,又有各自的特色,从管仲和梭伦的改革入手,分析和比较他们的的政治改革,对现在社会的发展有其裨益之处。
一众所周知,管仲所处的春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分化,大变革的阶段。
自从周平王东迁后,王室衰微,大权旁落,诸侯做大,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战争频发,群雄竞起。
西周初年,姜太公被封于齐,多年以来,齐国都是东方大国。
齐国濒临大海,鱼盐资源丰富,国内矿山多,矿资源充足。
可是,在齐桓公上台前夕,齐国却在与其他诸侯国争霸中处于劣势。
随着周天子地位的下降,诸侯国君的地位也随着动摇。
具体到桓公时,他又是在高、国二氏的支持下才得以执政,齐君成了名以上的最高权力者和统治者。
中央的主要官职,像大行、大司田、大司马、大司理,主要是由贵族卿大夫充任,负责处理国家事务。
当时齐国的贵族有“高(文公后)、国、崔、庆、栾、高(惠公后)、陈、鲍等氏”,“他们凭借着伟大的权势,世执国政,上挟王侯,下治臣民。
”[1]垄断政权的贵族卿大夫们,凭借着宗法血缘关系,世代霸占着高官显职,甚至是左右国君的废立。
这已经威胁到了君权的加强。
管仲,名夷吾,字仲,其先与召忽辅佐公子纠,公子纠败死,管仲被好友鲍叔牙推荐给桓公,成为齐国相伊,被称为“仲父”。
管仲是姬姓的支属,与周天子同姓,父亲曾是齐国大夫,后来家道中落。
管仲曾生活在社会底层,他了解百姓们的想法和要求;又辅佐过国君的儿子,所以对于上层统治阶级的弊端也有着一定的了解;对当时整个社会的整体走势也有着自己的想法。
中国古代史论文

论唐昭宗时期的政治与军事唐昭宗,唐懿宗的第七个儿子,咸通八年(867年)二月二十二日生于长乐宫中,出名为李杰,6岁被唐僖宗封为寿王。
文德元年(888年)三月六日,27岁的唐僖宗驾崩时,他被立为皇太弟监国曾被改名为李敏,文德元年(888年)农历三月初八,伴随着这一串吉利的数字,年仅22岁的寿王登上了历史舞台,称唐昭宗,并改名为李晔。
当时可继承皇位的有五个王爷(唐僖宗的弟弟),但是因为在登基之前被宦官杀了,只剩下吉王李保和寿王李杰,吉王李保是个很有威望的贤王,但是因为太贤明被宦官视为眼中钉,而当时的朝中便有规定宦官有罢免和决定天子的权力,而且寿王李杰在黄巢起义时曾与唐僖宗一起逃亡,期间照顾唐僖宗,并且表现出了一定的军事和政治才能,最主要的是寿王李杰在逃亡途中与宦官的关系处理的很好,其中特别要指出的就是杨复恭。
因为宦官的介入与其的权力,吉王李保竞争皇位失败,寿王李杰成了新一代的天子,而宦官的目的就是控制这位表面上很听话的天子,殊不知这是因为这位天子给唐朝的宦官时代带来的灭亡的灾难,当然,伴随而来的便是唐朝整个时代的灭亡。
唐昭宗是个很有抱负的皇帝,因为宦官的地位,唐昭宗在和唐僖宗一起逃亡时对宦官客套有加,从此可以看出唐昭宗很能隐忍,至少在前期是这样,如果一个皇帝能够隐忍而且又不是只顾玩乐的话,可以说这个皇帝会有所作为,至于这个作为成不成功、会有什么样的后果那就另当别论了。
唐昭宗和他哥哥唐僖宗是不同的两个人,哥哥唐僖宗只顾玩乐,而唐昭宗是个饱读诗书,尊重儒生大臣的人,而且其心中颇有抱负,是要治理好国家,并重振李家的雄风。
唐昭宗深知危害李家天下的两大势力是宦官与藩镇,所以如果想重振李家天下就得把这两股势力铲除,再者一个国家要想立足,靠的是政治、军事、经济,唐昭宗时期政治可以说完全掌握在宦官的手中,而军事,中央的军事力量也被宦官所控制,而地方的军事则依附在各个藩镇手中,而且,到了唐昭宗这个时期,国家的经历可以说百废而无兴,国库基本上已经空虚,这就更加坚定了唐昭宗要铲除宦官和藩镇的决心。
历史学论文-宋朝社会与中华文明

历史学论文-宋朝社会与中华文明宋朝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个重要王朝,经历了匇宋、南宋两个阶段,历时共320年(公元960年—1279年),匇宋(960—1127 )建都汴梁(今河南开封),南宋(1127—1279)建都临安(今浙江杭州)。
宋朝的疆域比较小。
同宋朝并立的较大的政权,先后有契丹(辽)、夏(西夏)、金、蒙古(元)等。
宋代也是我国历史上又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
对于宋朝在中国古代史和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历来有不同认识。
一种意见认为,中国封建社会有四个盛世即汉、唐、明、清,而宋朝则是‚积贫积弱‛;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宋朝虽不能说是盛世,但其社会是继续发展的。
一种意见认为,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高峰在唐朝;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在宋朝。
一种意见认为,宋朝政策因循保守,社会相对封闭,没有多大作为;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承上启下的转折时期。
就学术界而言,对宋朝历史一贯比较重视,近几十年来对它的研究愈益广泛而深入,已取得许多成绩。
然而,社会上一般来说,对于宋朝历史还缺乏必要的、如实的了解,对宋朝社会与中华文化发展的关系也缺乏应有的认识。
至于在国外,这种情况更是如此。
比如,近见1997年8月21日《成都晚报》载:‚日本一家青年报最近对800余名日本在校大学生作了调查,要求他们各自举出自己最熟悉的5 位古今中国名人‛。
统计结果显示,他们最熟悉的中国名人的前25人中,中国古代依次为孔子、李白、孟子、杜甫、刘备、秦始皇、诸葛亮、杨贵妃、关羽、老子、刘邦、司马迁、项羽、曹操、张飞等。
这15人中,没有一位是宋代的,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到这些日本大学生对中国宋朝的了解程度至少是不很熟悉的。
那么,宋朝社会发展的情况怎样,发展高度如何?它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应该占有什么地位?这是两个关乎正确认识宋朝历史、中国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也是关乎正确认识中国国情和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问题。
二、宋朝社会发展的高度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汉、唐、明、清确乎是很强盛的四个王朝。
对中国古代史的看法论文优秀范文

对中国古代史的看法论文优秀范文对于中国古代史的研究和看法,需要在具体的研究工作中检验和丰富这种理论,并激发出人们对中国古代史的新认识。
以下是店铺分享的中国古代史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中国古代史论文篇一21世纪最初13年的中国古代史研究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一段史学史,这13年的中国古代史研究工作是接续了20世纪末的研究走向,还是发生了某种程度的向更早时期的轮回?它的实践给予我们怎样的经验?这些经验又如何转化为促进中国古代史进步的因素?这无疑都是值得研究者思考的问题。
在有限的篇幅里评述这个时期中国古代史研究现状并提出发展设想是一件困难的事,不仅挂一漏万无法避免,且因个人的专业知识和学养局限,评说不当而获其他领域内行之讥恐亦在所难免。
下面从研究趋势和面临挑战两个方面,以断代史研究为线索,扼要回顾和评述最近13年间的中国古代史研究,并对未来发展的进路提出不成熟的意见。
一、趋势2000年至2012年,中国古代史领域发表的论文数量总计在3.5万篇以上,出版的专著和论文集约在2 800部以上。
尽管不同断代的研究有不同特点,但仍呈现出一些共同的内容,反映出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内在一致性。
(一) 新资料的刊布促使研究工作呈现持续进步的态势2000年至2012年间公布和整理的新资料中,殷周时期主要有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文和大量殷周青铜器铭文,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有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湖南里耶秦简、岳麓书院藏秦简、湖北张家山汉简、北京大学藏汉简、湖南长沙走马楼吴简和墓志,唐宋时期主要有新获敦煌吐鲁番文书、《俄藏黑水城文献》、天一阁藏明抄本北宋《天圣令》、唐宋墓志,明清时期主要有徽州文书、契约和官府档案。
其中清华大学藏战国简、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和《天圣令》可能是近十余年来最重要的古史新资料,特别是清华简和张家山汉简,为苦于资料不足的战国秦汉史研究者打开了一扇观察历史之窗。
上述新出资料涉及经学、史著、律令和法律制度、政治与经济活动,以及日常生活领域,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兴趣。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东汉官僚的地域构成研究

political struggle.
The fiflh chapter:Xu Zhou 0蚯cials in LangYa and)【iaPi are in lead.Alou吐
Confitcian learning declines,this area is still the important culture area in the country. officiais are dense in the area,especially the Fu’s clan.XiaPi’s Officials are consisted by some aristocratic families.11le most important family is ChenQiu’s clan.
quarters his army in YingChuan,which is the most important base of the dynasty. Besides GuangWu.the other peak appears in Huan&Lin dynasty:thc∞are 7 o£ficials in RuNan and Yingchuan area,which occupies one percent five of core person in DangG-u persons.The situation connects with not only the culture fcature.but also the
migrates people to the area and builds these counties.These clans are rich and powerful.many of which get into the rule group in later period of Han dynasty.After Later Han dynasty is founded,many members of these clans become members of rule
百家讲坛中国古代史小论文

百家讲坛中国古代史小论文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中华民族中间,并由思想家提炼出的理论化和非理论化,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具有稳定结构的思维方式及价值取向和伦理观念、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审美情趣、理想人格等精神成果的总和。
近两年来,CCTV-10的《百家讲坛》栏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传播效果,尤其是推出《清十二帝疑案》后,《百家讲坛》就从纷繁复杂的节目中影刃而出,成为电视节目发展进步过程中的亮点。
它成功地实现了学术性与大众性的结合,在适应受众心理、提高传媒效果、创造高收视率等方面进行成功探索和实践,从而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在节目成功的过程中,《百家讲坛》显现出了社会影响力和市场号召力,掀起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品牌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浪潮。
一、通过《百家讲坛》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健康发展的正确方向,体现着中华民族积极向上精神的主要思想。
传统文化通过电视这一现代化的大众传播媒介向人们传播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文化内容,可以使广大受众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并产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可度,对人们的行为起到了一定的规范作用,从而弘扬本民族文化之精髓,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立。
1、实现了与观众的交流,使受众更清晰地了解中华文明。
电视作为视听结合的电子媒介,直接诉诸感官的图像、声音,并赋予抽象的古代典籍以具体可感的形象,从而使历史与文化不再抽象。
如易中天在《百家讲坛》上讲解“品三国”,讲到古代的脱靴之礼时,在讲台上亲自示范。
他获得成功的原因就在于把硬梆梆的学术品评用语向着群众化、平民化、大众品位化的方向前进了一步,把本就艰涩、单调、史笔类的专业化的学术用语转化为大众喜闻乐见、平明简洁、琅琅上口、生动活泼的口译直白,从而使受众在了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同时,如同听评书一样欲罢不能。
那些不同人物的说话口气、动作、性格、甚至姿态相貌,都历历如见,呼之欲出。
通过这种形式的电视传播直接模拟面对面的人际交流,观众乐于解说且易于接受,不仅扩大了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而且还能形象而直观地展现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历史小论文作文模板

历史小论文作文模板
历史小论文,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
古代中国是一个农耕文明的国家,农业在古代中国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从最早的原始农业时期到商周时期的农业革命,再到秦汉时期的农业制度,每一个阶段都对中国的农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原始农业时期,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主要依靠人力和简单的农具,农作物种
植以小麦、稻米、黍米为主,畜牧业也逐渐兴起。
这一时期的农业生产水平较低,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比较贫困。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古代中国的农业开始逐渐进入了农业革命时期。
商周时期是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农业生产技术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在这一时期,农具的使用得到了普及,水利工程的建设也逐渐兴起。
同时,农作物的种植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农民开始种植大豆、棉花等作物,畜牧业也得到了发展。
商周时期的农业革命为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秦汉时期是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农业生产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在这一时期,农业生产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农具的使用更加普及,水利工程的建设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同时,农作物的种植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棉花、甘蔗等作物的种植逐渐兴起,畜牧业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秦汉时期的农业制度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总的来说,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从原始农业时期到商周时
期的农业革命,再到秦汉时期的农业制度,每一个阶段都对中国的农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为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