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农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黑龙江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现状分析

维普资讯 ,0 6 N 来自 2 0 o. 国 土 与 自 然 资 源 研 究 T R IO Y& N T R E O R E T D E RT R A U ALR S U C SS U Y
中圈分类粤: 3 0 F2. 3
-
2 . 5
文章 ̄ - 0 3 75 ( 0)1 02 — 2 : 0 - 8 3 0 6 — 0 5 0 1 2 0 基金项 目: 黑龙江省教育厅资助项 目 (0529 1523 )
Su yo e ttso s ia l ee p n f giutr i n j n rvn e td nt au f ut n bed vl met r l ei He o gi gP o ic hs s a o oa c u n l a
P N Wa — hn Z E G n C e, HOU L- u ( e ogi g uh a oee uh a126 , hn) iJ n H i nj n iu l g,S iu 5 0 1 C ia l a S C l
黑龙江省共辖 l 3个地区 ( 图 1其 见 , 中“ 大兴安岭 2 在地域上属于 内蒙 古 自 ” 治 区, 而在 行政上 归黑龙 江管理 ): 地貌
结构 大体 为 “ 五山一 岗四平 原 ”, 这一地
如何看待黑龙江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如何看待黑龙江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黑龙江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中国最大的边疆省份之一。
它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广阔的土地和悠久的历史文化。
在全国发展格局中,黑龙江发挥着重要的战略作用。
本文将全面分析黑龙江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首先,我们来看黑龙江的发展现状。
黑龙江在农业、林业、能源和矿产等领域都有着显著优势。
农业方面,黑龙江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产量居全国之首。
林业方面,黑龙江拥有辽阔的森林资源,为木材加工和纸浆生产提供了可靠的支持。
能源方面,黑龙江是中国的重要能源基地,拥有丰富的煤炭和石油资源。
矿产方面,黑龙江拥有丰富的稀土、铁矿石、钼矿等矿藏。
这些资源为黑龙江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黑龙江的工业发展相对滞后。
虽然黑龙江有一些重要的工业城市,如哈尔滨和齐齐哈尔,但相比于东部沿海地区,工业化水平仍有差距。
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和市场需求的局限性,黑龙江的制造业主要以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和能源化工为主。
传统产业发展相对缓慢,对于新兴产业的投入还相对不足。
此外,黑龙江也面临人口外流和老龄化的问题,这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一定的压力。
接下来,让我们展望一下黑龙江的未来趋势。
首先,黑龙江将继续加大对现有资源的开发利用。
农业方面,黑龙江将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强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质量。
林业方面,黑龙江将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发展木材加工和森林旅游等产业。
能源方面,黑龙江将进一步提高能源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环保标准,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
矿产方面,黑龙江将加大对稀土等战略矿产的开采力度,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其次,黑龙江将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
黑龙江将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创新创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尤其是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和新材料等领域,黑龙江将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人才,提升产业链的附加值。
此外,黑龙江还将加强技能人才培养,提高劳动力素质,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第三,黑龙江将加强区域合作与开放。
黑龙江农村现状调研报告

黑龙江农村现状调研报告黑龙江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省级行政区,是中国最大的农业大省之一。
黑龙江农村是黑龙江省农村地区的统称,其农村现状对于了解东北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农村人口、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农民生活四个方面进行调研,并对现状进行分析和总结。
农村人口方面,黑龙江农村人口相对集中,主要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农民为主体。
经过近年来农民进城务工和农村青年就业外出等因素的影响,农村人口流失的趋势加剧。
这主要是由于农村就业机会不足、薪资待遇相对较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原因所致。
农业生产方面,黑龙江农村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导产业。
主要农产品有水稻、小麦、玉米、大豆、蔬菜和畜禽养殖等。
同时,黑龙江农村的耕地面积较大,农田利用率相对较高。
然而,在农业生产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种植结构不合理、机械化程度较低、农民收入不高等。
农村经济方面,黑龙江农村的经济主要依靠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
农产品加工业是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撑,如粮食加工、农副产品加工、食品加工等。
此外,乡村旅游也是黑龙江农村经济的新兴产业,可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农民生活方面,黑龙江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相对滞后。
农村供水、供电、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不足,尤其是远离城市的山区农村更为突出。
此外,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较弱,农民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障问题亟待解决。
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农村贫困人口较多,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农民生活水平相对较差。
综上所述,黑龙江农村的现状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要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提升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的水平,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和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农民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促进农民增收和脱贫致富。
此外,要加强乡村旅游开发,推动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为农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和增收途径。
黑龙江省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部分地区由于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等原因,导致土地资源破坏和生态环境恶化。
土地资源过度开发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如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较大影响。
气候变化影响农业生产
04
CHAPTER
促进黑龙江省农业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创新科技体制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需要建立健全的科技体制,完善科研项目的立项、评审、验收和成果转化等环节,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
03
CHAPTER
黑龙江省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03
农业科技推广力度不够
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完善,科技推广力度不够,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01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不健全
缺乏完善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无法有效整合科研力量和资源,推动农业科技创新。
02
农业科技投入不足
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投入相对较少,无法满足农业发展的需求。
特色农产品
1
2
3
黑龙江省在巩固和发展传统农业的同时,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发展高效、优质、生态的现代农业。
产业结构升级
通过推广绿色农业技术、加强质量安全管理,黑龙江省的绿色农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绿色农业发展
黑龙江省积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业附加值,为农民增加更多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此外,本文还借鉴了国内外相关政府部门和机构的政策文件,以及农业企业的调研报告等资料。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研究黑龙江省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对于推动黑龙江省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黑龙江省农业经济的历史发展进行回顾,分析当前的发展现状,探讨未来发展的趋势和路径。
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特点是什么

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特点是什么一、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特点1、土壤肥沃;宜农荒地多。
水绕山环、沃野千里是东北地区地面结构的基本特征,土质以黑土为主,是形成大经济区的自然基础。
东北肥沃的黑土地使得黑龙江省、吉林省皆为农业大省,其中黑龙江省粮食总产多年全国第一,吉林省粮食单产多年全国第一。
东北拥有宜垦荒地约1亿亩,潜力之大国内少有。
东北平原面积高于全国平原面积的比重,东北平原(具体可分为松嫩平原、辽河平原、三江平原)、呼伦贝尔高平原以及山间平地面积合计,和山地面积几乎相等。
2、有适合农业生产的气候。
东北地区自南向北跨中温带与寒温带,属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温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自东南而西北,年降水量自1000mm 降至300mm以下,从湿润区、半湿润区过渡到半干旱区。
东北地区森林覆盖率高,可拉长冰雪消融时间,且森林贮雪有助于发展农业及林业。
3、农产品资源丰富东北盛产大米、玉米、大豆、马铃薯、甜菜、高粱以及温带瓜果蔬菜等。
“寒暖农分异,干湿林牧全,麦菽遍北地,花果布南山”即说明了当地的农作物分布现象。
4、水力资源丰富东北地区的海岸线长,南面是黄、渤二海,东和北面有鸭绿江、图们江、乌苏里江和黑龙江环绕,仅西面为陆界。
为农业的生产提供了水源和灌溉基础。
东北境内的几大山脉植被茂密,是一座座绿色的水库,对冰雪融水起到涵养作用,到了枯水季节,植被涵养的水源,会补充到地表或地下水径流中。
二、东北地区中国东北地区,是中国的一个地理文化大区和经济大区。
包括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五盟市(呼伦贝尔市、通辽市、赤峰市、兴安盟、锡林郭勒盟)、河北省的承德市、秦皇岛市。
东北地区是文化地理区域,相对东北文化区的地理范畴。
四季分明的东北地区坐拥中国最大的平原,是教育资源丰富、文化产业繁荣、工业实力雄厚、以高端制造、电子信息、ic装备业、高新技术、航空航天、农牧业、旅游业为强项是全国工业门类最为齐全的区域,以汉族为主多民族文化深度融合的区域,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黑龙江省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黑龙江省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作者:张青芳来源:《粮食科技与经济》2018年第04期[摘要]黑龙江省是中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因其地理位置优越、交通运输便捷,从而拥有商品粮出口优势。
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下,近年来黑龙江省的農业结构得到优化,农业生产实现了高效益发展,这对黑龙江省发展农业经济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同时农业经济的发展能够带动整个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提高居民收入。
本文通过对黑龙江省农业经济的现状进行分析,对农业结构、劳动力转移、土地资源、政策支持等方面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为黑龙江省农业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以期为实现黑龙江省农业经济的科学化发展提供建议。
[关键词]黑龙江;农业经济;商品粮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65/431252ts.20180424黑龙江省是中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拥有丰沃的黑土地,上临俄罗斯,构建了贸易自由港,东有港口,拥有发达的交通网络。
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而言,环境是第一要素、交通是第二要素,黑龙江省具有发展农业经济的各种基础所在。
基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黑龙江省制定了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提出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大力推进结构调整,深化农村改革,加快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用现代化的物质装备、科学技术、生产手段、管理方式武装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效率,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在继续保持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和最大的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的同时,努力把黑龙江省建成全国最大的畜产品生产基地和食品生产加工基地,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奠定坚实的基础。
1黑龙江省农业经济发展现状黑龙江是我国的农业大省,经过长时间的建设,黑龙江省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几十年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相关农产品产量始终居于国内前列,水产品中淡水鱼类等产量始终居于国内首位。
黑龙江省是我国粮食生产大省,主要生产小麦、大豆、玉米、水稻等,而且总体的产量在国内占比很高。
黑龙江省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拓展农业功能
积极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等新 型农业形态,拓展农业功能,提高 农业综合效益。
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经济效益的影响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改善农产品品质
农业技术的进步可以改善农产品的品质和口感,提高农产品的 市场竞争力,增加农业附加值。
产业化发展
近年来,黑龙江省的畜牧 业产业化进程加快,涌现 出一批知名品牌和龙头企 业。
林业发展情况
林业资源
黑龙江省拥有丰富的林业资源,林地面积和森林覆盖率均居全国前列。
林业经济
林业经济是黑龙江省的重要产业之一,主要产品包括木材、纸浆、家具等。
03
黑龙江省农业经济结构分 析
农业经济结构现状
种植业占比高
推动农业经济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加大对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的支 持力度,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水 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 的市场竞争力。
加强农业保险和风 险管理
建立健全农业保险制度,提高农 民的风险保障意识,降低自然灾 害对农业生产的冲击。
推动农业与二三产 业融合发展
鼓励和支持农民发展农产品加工 业和农村旅游业等新型产业,促 进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
业经济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
加强科技创新驱动
02
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水平,推动先进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
调整产业结构
03
优化产业结构,加大对其他产业的扶持力度,促进各产业间的
协同发展,实现农业经济的全面提升。
04
黑龙江省农业经济效益分 析
农业经济效益现状
黑龙江省农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黑龙江省农业发展现状及特点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黑龙江省农业发展现状及特点一、概况黑龙江省位于中国的东北边陲,地域辽阔,是位置最北,纬度最高的省份。
全省土地面积为45.48万平方公里,辖内设哈尔滨、齐齐哈尔、鸡西、鹤岗、双鸭山、大庆市、伊春、佳木斯、七台河、牡丹江、黑河、绥化12个省辖市和1个大兴安岭地区。
2009年末,全省总人口3826万人,农业人口占比44.5%。
耕地相对集中连片,主要分布在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
这两大平原耕地占全省耕地总面积80%,有利于集约化经营生产。
全省的黑土,黑钙土,草甸土等肥沃土壤占耕地面积70%以上,素以黑土地闻名天下。
全省地势平坦,绝大部分耕地为平地,低平地和漫岗地形,坡度在5以上,适合大面积机械化生产经营。
2009年,全省农业总产值1154.3亿元,粮食产量4353万吨,比上年增长3.0%;四大粮食作物产量“三增一减”:水稻产量1574.5万吨,增长3.7%;玉米1920.2万吨,增长5.4%;小麦116.3万吨,增长30.0%;大豆591.9万吨,下降4.6%。
二、特点(一)垦区农业生产已接近现代农业化标准。
黑龙江垦区农业发展现状基本达到了现代农业的标准。
一是农业装备水平已经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截止目前,垦区现已装备266个现代农机装备作业区,农业生产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率提高到96%,其中旱田96.5%,水田95.3%。
2009年末拥有农用机械总动力604.5万千瓦,比上年增长7.1%;农用大中型拖拉机4.79万台,增长9.5%,其中100马力以上拖拉机4913台,增加462台;机动水稻插秧机5.51万台,增长11.5%;联合收获机1.79万台,增长8.8%。
现有农用飞机47架,在垦区航化作业面积119.5万公顷,比上年增长26.0%。
二是科技贡献率接近现代农业标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目前,垦区在保护性耕作、测土配方施肥、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治、节水灌溉、农业航化作业等新技术应用方面居国内领先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龙江省农业发展现状
及特点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黑龙江省农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一、概况
黑龙江省位于中国的东北边陲,地域辽阔,是位置最北,纬度最高的省份。
全省土地面积为45.48万平方公里,辖内设哈尔滨、齐齐哈尔、鸡西、鹤岗、双鸭山、大庆市、伊春、佳木斯、七台河、牡丹江、黑河、绥化12个省辖市和1个大兴安岭地区。
2009年末,全省总人口3826万人,农业人口占比44.5%。
耕地相对集中连片,主要分布在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
这两大平原耕地占全省耕地总面积80%,有利于集约化经营生产。
全省的黑土,黑钙土,草甸土等肥沃土壤占耕地面积70%以上,素以黑土地闻名天下。
全省地势平坦,绝大部分耕地为平地,低平地和漫岗地形,坡度在5以上,适合大面积机械化生产经营。
2009年,全省农业总产值1154.3亿元,粮食产量4353万吨,比上年增长3.0%;四大粮食作物产量“三增一减”:水稻产量1574.5万吨,增长3.7%;玉米1920.2万吨,增长5.4%;小麦116.3万吨,增长30.0%;大豆591.9万吨,下降4.6%。
二、特点
(一)垦区农业生产已接近现代农业化标准。
黑龙江垦区农业发展现状基本达到了现代农业的标准。
一是农业装备水平已经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截止目前,垦区现已装备266个现代农机装备作业区,农业生产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率提高到96%,其中旱田96.5%,水田95.3%。
2009年末拥有农用机械总动力604.5万千瓦,比上年增长7.1%;农用大中型拖拉机4.79万台,增长9.5%,其中100马力以上拖拉机4913台,
增加462台;机动水稻插秧机5.51万台,增长11.5%;联合收获机1.79万台,增长8.8%。
现有农用飞机47架,在垦区航化作业面积119.5万公顷,比上年增长26.0%。
二是科技贡献率接近现代农业标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目前,垦区在保护性耕作、测土配方施肥、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治、节水灌溉、农业航化作业等新技术应用方面居国内领先水平。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82%,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是农产品商品率接近现代农业标准。
黑龙江垦区已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粮食战略后备基地和现代农业的示范基地,农产品商品率达到了现代农业平均95%以上的商品率标准。
(二)农业科技贡献率高。
目前,黑龙江省农业生产科技力量雄厚,全省劳动生产科技贡献率达到53%。
仅垦区就有八一农垦大学和以农垦科学院为代表的19个科研院所,4个省部级工程技术中心,9个技术推广中心,113个技术推广站,6个企业研发中心,2个省级生产力促进中心,8个省级科技成果推广示范基地,拥有长期从事农业科研、开发和推广服务,具有丰富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科技人员 8.4万人,累计获得省级以上农业科研、推广奖300多项。
(三)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升。
2009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600亿元,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完成销售收入1050亿元,实现利税9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7%、7.1%和6.5%;规模以上龙头企业牵动基地面积8000万亩,带动农户240万户,户均增收1900元,同比分别增长6.7%、9.1%和5.5%。
省级龙头企业完成销售收入760亿元,实现利税7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5%和8.3%,带动种植业基地面积6700万
亩,带动农户180万户,户均增收2300元,同比分别增长8.1%、12.5%和7%。
垦区粮食生产从业人员人均经营规模达96亩,生产规模大,粮食商品率高,具备了建设国家重点商品粮基地的特点。
垦区的米、面、油、乳等各类加工企业正迅速发展壮大,有的已经成为同行业的排头兵,粮食产业基本实现了产加销一体化,产业链中下游产品的市场开拓,拉动了农业生产水平的提升,提高了整体效益,促进了农业产业的发展。
以北大荒米业、九三油脂、九三丰缘、北大荒肉业等企业为龙头,积极拓宽原料基地建设,推进粮食加工转化,新型的粮食生产、加工、销售和经营体系正在形成,为农业结构的优化提供了保障。
(四)外向型农业和优质农业快速发展。
目前,黑龙江省外向型农业和优质农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我省佳木斯市为全国绿色农业示范市,富锦、同江、抚远、桦南为国家级农业生态县。
全市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认定面积达到1450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84%;获得绿色仪器“三品”标志1043个;绿色食品产量210万吨;绿色食品产业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60%;农民人均收入突破6000元,其中与绿色食品产业有关的收入占40%以上。
全市绿色食品规模、产量、标志均位于全省前列。
境外农业开发面积达到74.74万亩,境内对俄果菜基地扩大到9.76万亩。
涌现出了“孙斌”、“北方佳宾”等13个省级着名商标和1个中国驰名商标。
(五)地方政府与垦区通力合作,共同推动农业快速发展。
近年来,黑龙江省农业发展注重政府与垦区合作。
我省佳木斯市与建三江农垦分局共同完成了《黑龙江省国家级现代农业综合试验区佳木斯市先行区建
设项目建议书》,目前以现代农业示范先行区建设为载体发展区域经济的全面全方位合作已进入一个引领全省合作共建的新模式。
2009年农场完成跨区作业172万亩,场市共建领域已经从粮食生产、科技示范、农机合作扩大到市场开发、人才共享等33个领域。
位于佳木斯市富锦二龙山镇与建三江管局交界处的3000亩“局市共建高科技示范园区”,是我省推进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较为典型的案例。
该示范园区自2007年辟建以来,先后实施了86项新科技试验和示范项目,带动该镇水稻单产由2005年的520公斤提高到2009年的650公斤;大豆单产由2005年的144公斤提高到2009年的168公斤。
几年来,农垦建三江分局也多次组织相关农场农户到市域,就烤烟生产基地和甜菜生产基地建设进行交流。
通过辐射带动,2009年,仅富锦区域内三个农场种植订单甜菜已达5000多亩。
(六)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稳步提升。
在现代化农业生产带动下,我省农业总产值占全省GDP比重与农民人均收入水平持续增加,且增长速度加快。
2009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828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1%,高于全国平均增幅2.4个百分点。
农业总产值1154.3亿元,增长5.2%;占全省GDP比重为13.9%,比2008年增加0.8个百分点,比2007年增加1.3个百分点。
2009年全省农民人均现金收入5206.8元,同比增长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