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今诗歌仄声韵

合集下载

中国古典诗词的声韵美(2)

中国古典诗词的声韵美(2)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第二种:仄平脚,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三种:平仄脚,如白居易《忆杨柳》: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第四种:仄仄脚,如杜牧《念昔游》:十载飘然绳检外,樽前自献自为酬。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秋山春雨闲吟处,遍倚江南寺寺楼。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四种格式中,第二种仄平脚最为常见,第三种平仄脚则少见。

七绝的这四种格式是律诗中最基本格式,七律、五律、五绝的四种格式都是在此基础上加以变化的。

其中七律的第一种格式就是七绝的第一种加第三种,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律的第二种格式即是七绝的第二种加第四种,如温庭筠的《题李处士旧居》:水玉簪头白角巾,瑶草寂历拂轻尘。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浓荫似帐红薇晚,细雨如烟碧草新。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隔竹见笼疑有鹤,卷帘看画静无人。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南窗自有忘机友,谷口佳称郑子真。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七律的第三种格式等于七绝的第三种格式两首相加,七律的第四种格式等于七绝第四种格式两首相加。

这里不再例举。

五律也有四种格式,和七律的四种格式完全相同,只要把七律的每句开头两个字去掉即可。

如七律第一种格式平平脚: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律压仄声韵格式

七律压仄声韵格式

七律压仄声韵的格式在诗词创作中很常见,以下将详细解析。

七律,即七言律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每首诗八句,每句七个字,共五十六字。

它要求严格的格律和韵律。

压仄声韵,则是指在韵脚位置上使用仄声字(即声调为上声、去声或入声的字)。

在七律中,押韵的字通常在每句的偶数位置上(第二、四、六、八字),且必须遵循特定的平仄规律。

压仄声韵的七律,通常给人一种起伏跌宕、抑扬顿挫的感觉,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表现力。

例如,杜甫的《登高》就是一首典型的压仄声韵的七律: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的韵脚字“哀”、“回”、“来”、“台”、“杯”都是仄声字,且遵循了特定的平仄规律,使得整首诗读起来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

诗词的平仄韵律表

诗词的平仄韵律表

诗词的平仄韵律表一、平仄基础概念。

1. 什么是平仄。

- 在古代汉语中,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声。

其中,平声就是“平”,上、去、入三声归为“仄”。

简单来说呢,平声读起来比较平缓、悠长,就像你在平地上走路,稳稳当当的。

而仄声呢,读起来有起伏变化,就像你在爬山或者下楼梯,有高有低的感觉。

不过现代普通话里已经没有入声了,这就有点像古代的一些特色小吃失传了一样,有点小遗憾呢。

- 比如说“妈”是平声,“马”就是仄声啦。

2. 平仄在诗词中的作用。

- 平仄就像是诗词的骨架。

它能让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

就像盖房子要有大梁和柱子撑着一样,平仄规则让诗词有了结构上的稳定性。

如果没有平仄规则,诗词可能就会像一盘散沙,读起来乱七八糟的。

而且平仄的交替使用可以产生一种音乐美,就像一首动听的曲子,有高音有低音,此起彼伏。

二、平仄韵律表(以五言绝句为例)1. 平起首句入韵式。

- 平平仄仄平(韵),仄仄仄平平(韵)。

-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 解析:第一句“平平仄仄平”,平声起头,最后一个字是平声韵脚。

就像一个乐章的开头,用平声起了个舒缓的调调。

然后第二句“仄仄仄平平”,和第一句相对,仄声开头,平声结尾,而且要押同样的韵,这就像给第一句的旋律做了个和谐的回应。

第三句“仄仄平平仄”,转一下,变成仄声起头,这就像音乐里的一个小变奏。

最后一句“平平仄仄平”又回到平声结尾,押同样的韵,整个诗就像一个完整的音乐小篇章,有起有伏,最后又稳稳地收住。

2. 平起首句不入韵式。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 解析:这种格式第一句“平平平仄仄”是平声起头,但最后一个字是仄声,不入韵。

就像唱歌的时候,开头是个比较平稳的调,但是没有直接落在韵上。

第二句“仄仄仄平平”开始押韵了,就像歌曲进入了和谐的部分。

第三句“仄仄平平仄”又是一个转折,最后一句“平平仄仄平”押韵收尾。

3. 仄起首句入韵式。

- 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韵)。

诗经的韵部

诗经的韵部

诗经的韵部
诗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诗集,共收录了305篇古诗。

在诗经中,有许多不同的韵部,如平声、仄声等。

根据韵部的分类,诗经中的韵部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平声韵部:平声韵部又称阳韵,是指发音时声带不震动的韵腹。

平声韵部的特点是声调平坦、音调较高。

在诗经中,平声韵部较为常见,如麻、车、牙等。

2. 仄声韵部:仄声韵部又称阴韵,是指发音时声带震动的韵腹。

仄声韵部的特点是声调起伏、音调较低。

在诗经中,仄声韵部也较为常见,如赭、屑、黠等。

3. 阳平声韵部:阳平声韵部是指声调平坦、音调较高且声带不震动的韵腹。

在诗经中,阳平声韵部的例子有钗、雷、灰等。

4. 阴平声韵部:阴平声韵部是指声调平坦、音调较低且声带震动的韵腹。

在诗经中,阴平声韵部的例子有芮、脂、微等。

在诗经中,这些不同的韵部被巧妙地运用,使诗歌在音韵上呈现出多样的变化,增加了诗歌的美感和抒情效果。

古典诗词平仄韵律对照表

古典诗词平仄韵律对照表

古典诗词平仄韵律对照表古典诗词的形式有许多,其中非常有名的一种是“平仄”韵律,它是一种基于“平”和“仄”(或“抑”)音的韵律。

“平”音是它本身,而“仄”音则是当它与“平”音放在不同音节上时,音乐上下抑制的音,也就是那种发自肺腔深处的重音,而不是平音的浅淡音调。

“仄”音与“平”音一样,是按照“四字句节奏法”来构成的,这是古典诗歌形式最常见的格式,它是由四个汉字来构成句子的,以下为具体的音节组合:【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古典诗歌中大多数采用这种“四字句节奏法”,这种节奏和旋律感,通常是古典诗歌最有特色的部分,此外,古典诗歌还有“五字句节奏法”和“六字句节奏法”,其中五字句节奏法更常见,它的组合格式为:【平-仄-平-仄-仄】【仄-平-仄-仄-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除了上面提到的韵律之外,古典诗歌还包括其他的节奏形式,如“八字句节奏法”、“九字句节奏法”、“十字句节奏法”,等等。

它们都有各自独特的特色,比如“八字句节奏法”可以表达节奏强烈的感受,而“九字句节奏法”则可以用来表达平静和优美的感受。

“仄-平”组合,也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种形式,它的组合方式也符合“四字句节奏法”:【仄-平-仄-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此外,还有“五字句节奏法”:【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此外,古典诗词的另外一个主要格式是“三言句节奏法”,它是以“三言句”(三个汉字)组成句子的基本格式,“三言句节奏法”的音节组合如下:【平-仄-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最后,另一种常见的古典诗词格式是“二字句节奏法”,它的音节组合是:【平-仄】【仄-平】【仄-仄】【平-仄】不仅“平仄”韵律有着多变的形式,古典诗歌还有许多其他的节奏形式,比如姜夔的《浣溪沙》采用“抑止节奏法”,这种节奏法特别适合抒情诗,它有三个特点:一、首尾段宜抑止,中间段宜抑扬;二、节奏上从长到中到短,从抑止到抑扬;三、句节奏上从长句到中句到短句,从抑止到抑扬。

仄声同韵表

仄声同韵表

仄声同韵表仄声同韵表,也被称为“仄声表”,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押韵表,主要用于中国文学作品如诗歌的押韵构成。

它是押韵系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文学押韵的关键,可以为作者创作押韵作品提供参考。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大量的诗词都是按照“仄声同韵表”进行押韵的。

中国古代的仄声同韵表源自《诗经》。

它的构想最早见于《诗经》的《“或商”章》,其中列出了“正反韵”、“平仄”和“同韵”的内容,构成了中国古典押韵制度的雏形。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仄声同韵表受到了需求和开发,发展出了中国文学史上早期的押韵体系,也是中国押韵文学的重要依据。

仄声同韵表通常由五种元素构成:一韵、二韵、三韵、四韵和五韵。

一韵是最简单的,它只有三个仄声字,每个仄声字都必须和韵脚的音节一致,达到押韵的效果。

二韵也有三个仄声字,但它们具有不同的韵脚,以及押韵的节奏。

三韵有五个仄声字,这种韵式的押韵能够达到最高的效果,而四韵和五韵则更加复杂,它们也有五个仄声字,但押韵的节奏更加复杂。

随着时代的发展,仄声同韵表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如清代以前,押韵规则被诗人们口头传播,比较随意,新诗词较少。

但清代以来,中国古典押韵文学正式形成,从此对古典文学的影响不断发展,仄声同韵表也被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如到了明清时期,新诗词的创作非常兴盛,也为仄声同韵表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推动力。

以前,古典押韵文学中仄声同韵表只用于诗歌创作,但到了今天,它已被用于其他文学形式如散文、小说等,为这些作品增添了旋律与美感,也更加引人入胜。

仄声同韵表一直都是中国文学创作的重要工具和依据,它不仅使作品更加完美,也令读者得以体会到文学的魅力。

任何继承中国文化的人都应深入学习仄声同韵表,以便更好地体会、学习、研究和传承中国的文化精髓。

中国古典诗词的声韵美(6)

中国古典诗词的声韵美(6)

中国古典诗词的声韵美(6)将军魏武之子孙(元韵起),于今为庶为清门(元)。

英雄割据今已矣,文采风流今尚存(元)。

学书初学卫夫人(逗韵),但恨无过王右军(转文韵)。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文)。

开元之中常引见(逗韵),承恩数上南熏殿(转仄声霰韵)。

凌烟功臣少颜色,将军下笔开生面(线,广韵与“霰”同)。

良相头上进贤冠,猛将腰间大羽箭(线,广韵与“霰”同)。

褒公公毛发动,英姿飒爽来酣战(线,广韵与“霰”同)。

先帝天马玉花骢(逗韵),画工如山貌不同(转平声东韵)。

是日牵来赤下,迥立阖生长风(东韵)。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经营中(东韵)。

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东韵)。

玉花却在御榻上(逗韵),榻上庭前屹相向(转仄声漾韵)。

至尊含笑催赐金,人太仆皆惆怅(漾韵)。

弟子韩干早入室,亦能画马穷殊相(漾韵)。

干惟画肉不画骨,忍使气凋丧(,广韵与“漾”同)。

将军画善盖有神(逗韵),必逢佳士亦写真(转平声真韵)。

即今漂泊干戈际,屡貌寻常行路人(真韵)。

途穷反遭俗眼白,世上未有如公贫(真韵)。

但看古来盛名下,终日坎缠其身(真韵)。

全诗转韵五次,平转为仄,仄转为平,亦有平转为平。

叶在《原诗》中分了转韵与诗意氛围之间的关系:“起手‘将军魏武之子孙’四句,如天半奇峰,拔地而起;他人于此下便欲接丹青等语用转韵矣。

忽接‘学书’二句,又接‘老至’‘浮云’二句,却不转韵,诵之殊觉缓而无谓。

然一起奇峰高插,使又连一峰,将如何撒手?故即跌下陂陀,沙石确,使人裳委步,无可盘桓。

故作画蛇添足,拖沓迤逦。

是遥望中锋地步,接‘开元’‘引见’二句,方转入曹将军正面。

他人于此下,又便写御马玉花骢矣,接‘凌烟’、‘下笔’二句,盖将军丹青是主,先以学书作宾;转韵画马是主,又先以画功臣作宾。

章法经营,极奇而整。

此下似宜急转韵入画马,又不转韵,接‘良相’、‘猛将’四句,宾中之宾,益觉无谓,不知其层次养局,故迂折其途,以渐升极高极峻处令人目前忽划然天开也。

古代诗歌基础知识:押韵、平仄和对仗

古代诗歌基础知识:押韵、平仄和对仗

古代诗歌基础知识:押韵、平仄和对仗押韵押韵的规则古体诗押韵较为宽松,可以换韵,可以押邻韵。

近体诗押韵相对较为严格。

押韵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一)偶句押韵律诗是二四六八句押韵,绝句是二四句押韵,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首句均可以押韵或不押韵。

例如: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第一二四句押韵。

又如:登乐游原(李商隐)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首句并不入韵,二四句押韵。

一般来说,五言诗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诗首句入韵为常见。

关于首句押韵与否的平仄规律请参照【平仄简表】(二)押平声韵近体诗为了声韵和谐,一般押平声韵,大多数近体诗(即唐及以后的诗,唐以前的叫古体诗)也遵守这个要求。

但仍有押仄声韵的典范之作,比如柳宗元的五言绝句《江雪》,全文押入声(短促音):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无论以古入声韵尾还是以今普通话ie、ue韵朗读,均没有拗口之嫌。

(三)一韵到底原则上,近体诗中间不能换韵,尤其是在科考考场上的试帖诗、应制诗和限韵诗。

但由于科考使用的《切韵》体系已经不完全符合唐代口语声韵,部分韵母已经合并或分离,更可能有诗人乡音难改,使用方音作诗,因而仍有在诗中更换为邻韵的作品,如杜甫的《吾宗》:吾宗老孙子,质朴古人风。

耕凿安时论,衣冠与世同。

在家常早起,忧国愿年丰。

语及君臣际,经书满腹中。

注:二、四、八句的“风”“同”“中”是平声“东”韵,第六句的“丰”是平声“冬”韵,“东”与“冬”通押。

日常作诗与应试不同,不应用应试的要求苛刻地对待作者,尤其是后世使用古韵书作诗的作者。

(四)首韵借韵古体诗的押韵,可以把邻近韵部的韵,比如一东和二冬、四支和五微,混在一起通用,称为通韵。

但是近体诗的押韵,原则上必须严格地只用同一韵部的字,即使这个韵部的字数很少(称为窄韵),也不应参杂其他韵部的字,否则叫做出韵。

但是如果是首句押韵,可以借用邻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1・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 J o u r n a l o f H a rb i n Vo c a t i o n a l & T e c h n i c a l C o l l e g e
汉语诗词、曲艺等格律讲究每句最后一个字音节中的韵母要相同,这就是押韵。

押韵分十三辙。

十三辙即按照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基本原则归纳出来的分类,目的是为了使朗诵、演唱顺口,易于记忆,富有音乐美。

十三辙包括发花辙、梭波辙、乜斜辙、一七辙、姑苏辙、怀来辙、灰堆辙、遥条辙、油求辙、言前辙、人辰辙、江阳辙、中东辙。

首行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但逢双行必押韵,即“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现代汉语四声声调表为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

第一声和第二声为平声;第三声和第四声为仄声。

很多诗歌名家和爱好者都以为质量上乘的诗歌都是平声韵,甚至很多人误认为仄声韵不是正宗,恐怕不完全对。

下面辑录历代30余首仄声韵诗歌名篇,有些是绝句或律诗。

譬如古代诗歌。

《诗经・噫嘻》:“噫嘻成王,既昭假尔,率时农夫,播厥百谷。

骏发尔私,终三十里。

亦服尔耕,十千维耦。

”屈原《楚辞・礼魂》:“成礼兮会鼓,传芭兮代舞。

姱女倡兮容与。

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

”东汉《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曹操《黾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陶渊明《劝农其三》:“熙熙令德,猗猗原陆。

卉木繁荣,和风清穆。

纷纷士女,趋时竞
[收稿日期]2012-09-14
[作者简介]李明 (1959-),男,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基础教学部副教授。

中图分类号:I20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970—(2012)06—0061—02
浅析中国古今诗歌仄声韵
李 明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1)
摘要:本文挑选古今名家仄声韵诗歌30余首,对比平声韵,介绍仄声韵诗歌的优点,如铿锵有力,朗朗上口,错落有致,凹
凸感强烈;而平声韵抒情相对比较平缓。

仄声韵的诗平白如话,声韵和谐,回环婉转。

作者得出结论,绝非一味反对平声韵,而是为仄声韵纠偏和正名。

作者提出平声韵和仄声韵不是衡量标准,只要能够充分表达情感和意境,选择什么由内容决定。

关键词:浅析;诗歌;仄声韵
逐。

桑妇宵兴,农夫野宿。

”王维《栾家濑》:“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

”李白《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杜甫《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白居易《长恨歌》:“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孟浩然《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李贺《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高适《营州歌》:“营州少年厌原野,孤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岑参《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唐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李绅《怜农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被誉为“孤篇盖全唐”的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空里流光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人生代代无穷矣,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斜月
・62・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 J o u r n a l o f H a rb i n Vo c a t i o n a l&T e c h n i c a l C o l l e g e
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陆游《钗头凤》:“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辛弃疾《满江红》:“敲碎离愁,纱窗外,风摇翠竹,人去后,吹箫声断,倚楼人独,满眼不堪三月暮,举头已觉千山绿,但试把一纸寄来书,从头读。

/相思字,空盈幅,相思章,何时足,滴罗襟点点,泪珠盈掬,芳草不迷行客路,垂杨只碍离人目,最苦是,立尽月黄昏,栏干曲。

”梅尧臣《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曹雪芹《红楼梦・题绝》:“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中国古代十大诗人屈原、陶渊明、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苏轼、陆游、辛弃疾哪个人没有仄声韵诗歌的名篇呢?历朝历代没有仄声韵诗歌的名篇呢?
再如近现代著名诗人的诗歌。

郭沫若《女神》:“刚才不是有武夫蛮伯之群,打从这不周山下经过?说是要去争做什么元首……哦,闹得真是过火!姊妹们呀,我们该做什么?我们这五色天球看看要被震破!”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总之,仄声韵诗歌不胜枚举。

以上仄声韵诗歌读起来铿锵有力,朗朗上口,错落有致,凹凸感强烈;而平声韵抒情相对比较平缓。

仄声韵的诗平白如话,声韵和谐,回环婉转。

运用仄声韵的创作手法,奠定通俗晓畅的诗作风格。

有时平仄相间的变韵,意境更为动人,音调更加和谐婉转,无论朗诵、咏唱都朗朗上口,回味无穷。

由此可见仄声韵诗歌依然脍炙人口。

白居易就是以较多的仄声韵诗歌创作作为艺术探索,去表现民生和形成平易通俗的创作风格。

这种自觉的仄声韵诗歌创作的出现不是偶然的。

一些诗词平声韵和仄声韵交错使用。

从笔者统计的李白、杜甫、白居易三位唐诗大家的诗歌特点分析,白居易的仄声韵诗是最多的,这个现象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笔者认为这是白居易平易通俗诗歌风格形成的重要标志。

白果先生《仄声韵的律绝浅论》写道:“规范合律的仄韵七言律诗,存世的几乎没有。

大家知道,随着传统平声韵近体律、绝诗的句型(即平仄格式)的逐步形成,这种句型是锁定平声押韵的应用框架格式。

从此人们渐渐的就越来越少涉笔仄韵律绝,更不要说创作出可以和前贤相媲美的名篇了。

可以一点不夸张地说,时迄今日,仄声韵律绝已到了濒临绝迹的地步。

总结起来,人们极少涉笔仄韵律绝的原因所在,简单地可以归纳为三句话叫做:不敢做,不愿作,不想作。

”这话说得再透彻不过了。

白果先生反其道而行之,不仅为仄声韵正名,而且大都选仄声韵入诗。

笔者绝非一味反对平声韵,而是为仄声韵纠偏和正名。

不要以为平声韵是嫡派正宗——阳春白雪;仄声韵是庶族非正宗——下里巴人。

笔者认为只要能够充分表达情感和意境,平声韵也罢,仄声韵也罢,选择什么由内容决定。

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

内容决定形式,而非形式决定内容。

笔者创作的诗歌中,尽管平声韵多于仄声韵,然而绝非偏袒平声韵。

笔者最后坠补一句,对今人赋诗,大可不必吹毛求疵,挑肥拣瘦;否则诗坛就会秋霜殆尽,无人敢寻路了。

(责任编辑:董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