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论文---道家

合集下载

道家的智慧论文

道家的智慧论文

道家的智慧论文标题:道家的智慧引言概述道家是中国古代哲学流派之一,其智慧思想深刻而丰富。

道家的智慧涵盖了人生哲学、修身养性、处世之道等方面,对人们的生活、工作、情感等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道家的智慧出发,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应用。

一、道家的人生哲学1.1 道家强调顺应自然道家认为,顺应自然是人生的根本原则。

人应当顺应自然的规律,不要逆流而行,否则会遭受挫折和痛苦。

1.2 道家倡导无为而治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刻意追求功利,顺其自然,顺势而为,才干事半功倍。

1.3 道家注重内心修养道家认为,内心修养是人生的关键。

要修身养性,悟道明德,才干达到内心的平和与安宁。

二、道家的修身养性2.1 道家强调内在修养道家认为,修身养性要从内在开始,要修炼内心,提升自身的修养和素质。

2.2 道家倡导清心寡欲道家主张清心寡欲,不要被物质欲望所困扰,要追求心灵的宁静和平和。

2.3 道家注重身心合一道家认为,身心合一是修身养性的重要方法,要注重身体和心灵的统一,才干达到身心的平衡。

三、道家的处世之道3.1 道家强调隐逸避世道家主张隐逸避世,不要与世俗纷扰,要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清净。

3.2 道家倡导守静持清道家认为,守静持清是处世之道的关键,要保持内心的平和与清明,不被外界的干扰所影响。

3.3 道家注重以柔克刚道家主张以柔克刚,不要与他人争斗,要以柔和的态度对待他人,才干化解矛盾,取得和谐。

四、道家的人际关系4.1 道家强调以道德为本道家认为,人际关系要以道德为本,要尊重他人,宽容包容,才干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2 道家倡导以诚相待道家主张以诚相待,不虚伪不欺诈,要真诚待人,才干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4.3 道家注重以礼待人道家认为,以礼待人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要懂得尊重他人,注重礼仪,才干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五、道家的智慧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5.1 道家的人生哲学对当代人生有启示道家的人生哲学强调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对当代人生有启示,可以匡助人们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难点和挑战。

道教选修课论文

道教选修课论文

道教的创立与主要教派道教,是起源与中国本土的宗教。

道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道教源于先秦以来的方士、术士、而且派别很多。

在宗教学界,对于道教组织的形成时间,一般认为是在东汉时期。

而道教创始人中,以张道陵为代表的天师道,在早期道教中,影响最大。

141年,张道陵依据《太平经》造作道书24篇,自称出自太上老君口授,并依据巴蜀地区少数民族的原始宗教信仰,创立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主,尊为“太上老君”。

后被道徒尊为天师,其子孙也世代袭用天师的尊号,所以五斗米道后来也叫做天师道。

天师道是道教正式成型的标志。

方仙道是道教史前宗派。

本是古代一个学术流派。

逐渐成为方仙道后秦皇、汉武倡导开始盛行,是中国道教的前身道教史前道派。

元朝以后,道教演变成两大宗派,即全真道和正一道。

前者主张炼丹飞仙、遵守戒律,不许结婚、不食荤腥。

后者主张“祛魔”、“祈福”,以天师道为代表,可以结婚,又叫火居道士,俗称方士。

道观中的主持者也叫住熟悉经书的道士,应称“高功”。

道士又称“黄冠”、“羽客”。

女道士又称“女冠”。

全真道是中国传统社会晚期的重要道教教派,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全真道的创始人是王重阳。

全真道的立教宗旨和修持思想方法,在《重阳立教十五论》中作了比较集中的阐述。

此论未写著者,传为王重阳所造。

全真道主张精、气、神的修炼理论,“性命是修行之根本”,精、气、血为“人之三宝”,认为修行之人应当爱惜“三宝”。

修练成仙,是道教所追求的最终目标,在这点上,全真道与其他道派也一样,但王重阳的成仙概念,显然已和过去的概念有些不同,他虽然并未完全摆脱“长生不死”之类的思想束缚,但他并不强调肉体的“不灭”,特别是他已经完全抛弃了“轻举飞升”之类的无稽之谈。

全真教还主张“三教归一”思想、反对黄百之术。

正一道是道教符箓各派的总称。

原为五斗米道,亦称“天师道”。

唐宋以后,南北天师道与上清、灵宝等道派合流。

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年)封张陵第三十八代后裔张与材为“正一教主”,总领三山符箓,即龙虎山、阁皂山、茅山。

道家的智慧论文

道家的智慧论文

道家的智慧论文道家的智慧引言:道家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一派,其智慧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本论文旨在探讨道家的智慧,并分析其对个人修养和社会发展的意义。

一、道家的起源与发展道家起源于先秦时期,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

老子的《道德经》是道家思想的重要文献,强调“道”为宇宙万物的本源。

庄子的《庄子》则进一步发展了道家的思想,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自我实现。

二、道家的核心思想1. 道的概念道家认为“道”是宇宙的根本原则,是一切事物的本源。

道无形无象,无欲无求,是一种超越性和包容性的存在。

2. 无为而治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通过顺应自然的原则,以无为的态度应对事物。

这种无为并不是不做事,而是以柔性和自然的方式处理事务,避免人为的干预。

3. 自然与自由道家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自我实现。

个体应该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摆脱社会的束缚和欲望的困扰,以达到身心的和谐与自我完善。

4. 非对抗与柔性道家主张非对抗的原则,认为与其与外界对抗,不如以柔性的方式应对。

与外界和谐相处,以达到事物的平衡和和谐。

三、道家的个人修养意义1. 内心的平静与自由道家的修养方法可以帮助个体达到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通过修炼心性,个体可以摆脱欲望的困扰,实现内在的和谐与自由。

2. 个体的自我实现道家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自我实现。

通过追求道的境界,个体可以发现自己的真我,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的目标。

3. 生活的智慧道家的智慧可以指导个体在生活中做出明智的选择。

通过顺应自然的原则,个体可以避免人为的干预和过度的欲望,以达到生活的智慧和自我满足。

四、道家的社会发展意义1. 和谐社会的构建道家主张非对抗和柔性的原则,可以指导社会关系的建立和维护。

通过与他人和谐相处,社会可以达到和谐与稳定的状态。

2. 治理的智慧道家的智慧可以指导社会治理的方式和方法。

通过顺应自然的原则,社会可以避免过度干预和人为的控制,以达到治理的智慧和社会的和谐。

3. 人与自然的关系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

道家与道教论文

道家与道教论文

道教的发展摘要:“好猴王,急纵觔斗云,别了五庄观,径上东洋大海。

在半空中,快如掣电,疾如流星,早到蓬莱仙境。

按云头,仔细观看,真个好去处!有诗为证,诗曰:大地仙乡列圣曹,蓬莱分合镇波涛。

瑶台影蘸天心冷,巨阙光浮海面高。

五色烟霞含玉籁,九霄星月射金鳌。

西池王母常来此,奉祝三仙几次桃。

那行者看不尽仙景,径入蓬莱。

正然走处,见白云洞外,松阴之下,有三个老儿围棋:观局者是寿星,对局者是福星、禄星。

”这段小节节选自著名小说《西游记》中的一个片段,短短数百字,便道出了传说中道教四位得道成仙的仙人,而蓬莱更被称为“海外仙山名蓬莱,白云缥缈雾缭绕。

寻觅一生难遇见,依稀瑶台不见桥。

”这些都只是我国古代道教传说中的一小部分,更有许多大罗神仙,精灵古怪,出现在我国道教传说中。

现如今,网络文学盛行,在这其中风头最劲的当属玄幻修真类小说,这个修真在小说界指的就是道教筑基入定白日飞升,也由此为我们打开了更广阔的幻想的大门。

关键词:道家与道教道教思想与精神道教现状正文一、道家与道教之间的关系道家与道教,但从外表看来,好像不可分离,而在实质上,却大有不同,秦、汉以前,道与儒,本不分家,甚之诸子百家,也统统渊源于道,这个“道”的观念,只是代表上古传统文化的统称。

儒、道分家,与诸子百家分门别户的情形,是由战国末年到秦、汉之间的事,尤其汉初有了司马谈《论六家要旨》的观念以后,相承因袭,愈来愈明显。

汉、魏、南北朝以后,道教改变道家的学术思想,用与佛教抗衡,乃使道家与道教,径渭难辨,唐、宋以后,儒者并斥佛、老,更使道家含冤不白。

其实,秦、汉以前道家的学术思想,是承受三代以上,继承伏羲、黄帝的学术传统,属于《易经》原始思想的体系,也是中国原始理论科学的文化思想。

汉、魏以后的道教,是以道家学术思想的内容做中心,采集《书经》系统的天道观念,加入杂家学说与民间的传说信仰,构成神秘性的宗教思想,现在为了讲述的方便,把两者混为一谈,在其紧要的界说之处,加以分别,俾使大家容易了解。

道家的智慧论文

道家的智慧论文

道家的智慧论文引言概述:道家智慧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本文将从道家智慧的基本理念、修身养性、处世之道、领导智慧以及实践应用等五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深入了解道家智慧的内涵和实践意义。

一、道家智慧的基本理念1.1 道的概念:道家智慧强调“道”是宇宙的根本原则,是一切事物的本源和规律。

1.2 道德观念:道家智慧注重个体的道德修养,倡导“无为而治”的思想,强调自然的无为而为。

1.3 自然观念:道家智慧认为自然是人类的依归,倡导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二、修身养性2.1 内观修身:道家智慧强调内观修身,通过冥想、静心等方式,培养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2.2 无欲无求:道家智慧主张无欲无求,不追求功名利禄,以达到内心的宁静和自在。

2.3 修身养性的实践:道家智慧倡导养生之道,如饮食调理、养生保健等,以保持身心的健康和平衡。

三、处世之道3.1 知行合一:道家智慧认为知与行应相统一,只有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体验道的智慧。

3.2 忍让与宽容:道家智慧强调忍让与宽容的重要性,通过包容和理解他人,实现和谐相处。

3.3 无为而治:道家智慧主张无为而治,通过顺势而为,达到事事顺利、无忧无虑的境界。

四、领导智慧4.1 领导者的修养:道家智慧认为领导者应注重自身修养,培养内心的淡泊和宽容。

4.2 以德治人:道家智慧倡导以德治人,通过榜样的力量和道义的引导,影响和感化他人。

4.3 指导与引导:道家智慧主张领导者应以引导为主,通过启发和激励,引导下属发挥潜力。

五、实践应用5.1 和谐社会建设:道家智慧的理念与和谐社会建设相契合,通过追求和谐与平衡,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5.2 个人成长与发展:道家智慧的修身养性思想对个人成长与发展具有积极影响,提供了一种内心的指引。

5.3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道家智慧的自然观念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相契合,为解决当代环境问题提供了思路和借鉴。

论文-道家思想对大众体育的影响

论文-道家思想对大众体育的影响

目录摘要 (2)Abstract (3)1道家主要思想 (4)1.1以道为本顺应自然 (4)1.2 讲求无为 (5)1.3从易入难,由小入大 (5)2当今大众体育兴起的背景及现状 (6)2.1 定义 (6)2.2大众体育健身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 (6)2.3作为先前娱乐出现的大众体育 (7)2.4人口老龄化的影响 (7)2.5现代人际关系的改善 (7)2.6人口都市化倾向和就业的脑力劳动化倾向 (7)2.7大众体育开展现状 (7)3 道家思想对大众健身的影响 (8)3.11揭示体育运动的自然属性 (8)3.12强调运动要由小入大.从易进难 (8)3.13注重身体运动的自然属性,强调运动的度 (8)3.2削弱竞争体制和拼搏意识.............................................................................................. ..9.4 结束.............................................. ..10参考文献............................................. .11致谢............................................ . (12)摘要道家的创始人是春秋晚期的老子, 《老子》又称《道德经》,是我国古代道家的代表作。

《道德经》自上个世纪90年代之后倍受世人关注,在其富有哲理性的阐述中映射出了作为道家创始人老子的思想。

虽只有五千余言,内容却极为丰富,不仅哲学思想对我国古代哲学产生过极大影响,而且他的自然观,如道生一,冲气以为和,道法自然,神形合一,守静笃,不妄费,保精和气等见解,对人与自然一体的整体观念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对道家的养生观形成起到了抛砖引玉、积极推动的作用 ,是道家养生思想的先河和开创者,是道家养生思想的集中体现。

道家的审美理念研究论文[5篇范文]

道家的审美理念研究论文[5篇范文]

道家的审美理念研究论文[5篇范文]第一篇:道家的审美理念研究论文道家的审美理念——外部的和谐和审美者内心审美观的统一设计是文化的一种表达,只不过表达方式与纯粹的文学表达不同。

根据工业设计师VictorPapanek的定义,设计是为构建有意义的秩序而付出的有意识的直觉上的努力。

传统文化审美观的传承性,对今天的设计创新的积极作用不可忽视。

所以探讨道家的独特的审美理念在今天仍然是十分必要的。

道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基干之一,其追求的审美理念与儒家、墨家等具有显著的不同。

儒家的人生观强调“内圣外王”,强调人一生对“仁”和“善”的追求。

表现在艺术审美上,就强调艺术“美”与伦理”善”的统一,认为凡是“仁”的就是“善”的,就是“美”的。

所以其艺术审美带有强烈的伦理色彩。

这种艺术审美的积极意义在于,客体的美学意义以主体的价值判定为标准,符合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价值原则,对农耕文明社会结构的稳定以及人与人和谐相处提供了参照标准和尺度。

但是其消极意义在于,艺术美的客观性往往要让位于伦理的审美尺度,使得主体对美的追求领域的拓展受到限制。

而且这种伦理审美的价值判定忽视了主体对自然美的审视,影响了主体对自然美和生态美的追求。

同时,这种以“仁”和“善”的审美尺度使得这种审美风格表现为“群体性”的特征,而忽视了个体对美的领悟和体验。

墨家是劳动者和手工业者的代表,他们认为“形劳天下”、“以自苦为极”(《庄子天下》)者为“大圣”。

在修为之道上鼓吹“兼爱”,认为“爱无差等”,爱不分远近亲疏。

认为“兼相爱”与“交相利”是紧密相连的,强调在行动上、物质上利人。

并认为“交相利”是实现“兼相爱”道德理想的行为准则。

表现在审美理念上,主张朴素美与平和之美,对代表权力和张扬的绚丽美则持不赞成态度。

道家追求的这种理想人格表现在审美理念上,主要有以下特点:其一,审美的出发点是“道法自然”。

道家的代表作《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道家的智慧论文

道家的智慧论文

道家的智慧论文引言概述:道家智慧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内在的平衡与自由。

本文将从道家智慧的核心理念、修身养性、治国理政以及与现代社会的关联等四个方面,详细阐述道家智慧的内涵和意义。

一、道家智慧的核心理念1.1 道的概念:道家智慧的核心在于追求道。

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本,是超越一切的存在。

它既是无形无物的,又是包容万有的。

道家智慧强调人应当与道合一,追求内在的真实和自由。

1.2 道德观念:道家智慧强调道德的重要性。

道德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准则,更是人与自然相处的基础。

道家智慧提倡以仁爱、谦逊、无为为核心的道德观念,通过修身养性来达到道德的境界。

1.3 自然观念:道家智慧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它认为人应当顺应自然的规律,与自然相互融合。

道家智慧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揭示宇宙的奥秘,启迪人们的智慧。

二、道家智慧的修身养性2.1 内在修养:道家智慧认为人应当注重内在的修养,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精神境界。

通过修身养性,人能够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自由,实现真正的自我。

2.2 无为而治:道家智慧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不要过度干预事物的发展。

通过无为而治,人可以顺应自然的变化,不强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3 心性修炼:道家智慧强调修炼心性,培养内心的宽容和平和。

只有心性修炼到位,人才能够真正做到无欲无求,达到内心的平衡和自在。

三、道家智慧在治国理政中的应用3.1 以德治国:道家智慧认为,治国应当以德为本。

领导者应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以身作则,引导国家和社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3.2 无为而治:道家智慧主张无为而治,强调领导者不应过度干涉事务,而是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让事物自然而然地发展。

3.3 和谐共生:道家智慧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治国理政中,应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道家智慧与现代社会的关联4.1 健康生活方式:道家智慧强调内在的平衡和自由,对现代社会中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方式提供了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家思想留给我们的摘要:道家的宗旨,核心,含义,茶与道家的关系,道家的妙谛,道家学派的讲究,道家学说的思想精髓关键字:道家,茶道,自然,清静无为,尊道贵德,公平原则,民本,以道治国,现实生活。

正文:道家学说以探索自然、社会、人生所当然和所以然为宗旨。

其核心思想为“道”。

以道贯大、地、人为核心,以自然秩序、社会秩序和心灵平衡的自然和合一体为目标,并以成道为终极关怀的学说。

道最初的含义是指道路,也就是说,道是有形的、多变的、可名的。

道也可以理解为研究、认识或处理某一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道也是可名的,老子说的道不是“常道”或“可道之道”,而是那种揭示事物之问必然联系的本质东西,是一种无形的、不变的、不可名的恒道。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德经》)。

无不是空洞的东西,而是万事万物的本原,既是万物之所出,又是万物之所归。

无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相对于有的概念,相对于有形、多变、可名的存在。

无,一定不是具体的东西,而是抽象的事物内部的本质,它寓于具体事物之中,并通过具体事物表现出来,它是事物矛盾运动的法则和规律。

它不可能被感觉,却可以被理性所认识;不可能被改变,却可以被遵循和利用。

其次,道是朴。

朴有混浊之义,既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并无常形常态而又起决定性作用的客观存在。

所以“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道德经》)。

朴有真之义。

“返朴归真”,在这里朴与真同义,是真实的东西又是具有真理性的道理。

朴有本之义。

朴是事物之本,“朴散,则为器”(《道德经》),朴从根本上构成现实的万事万物。

再者,道法自然。

宇宙万事万物的形成,其本源,其真理,不是有意识地、人为地产生的,不以人们的意志而存在,而是自然而然的演变过程。

所以,“道恒无为,而无不为”,“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看起来什么都没做,实际上没有任何不做的事,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老子为什么要创立道家学说,道的目的何在?当然是为了理世平乱、治国治身。

道是治的大本,是人用来管理的大法。

只要相信并深刻领会“道恒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的管理智慧,掌握并运用“为无为,则无不治矣”(《道德经》)的管理法则,我们就踏上了成功之道。

用道治国,则“治大国若烹小鲜”,复杂的事会如此简单,困难的事会如此容易,劳作成为艺术、枯燥成为滋味。

用道来治身,则“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道德经》)。

人类管理的理想目标——万物和谐、人寿年丰、国泰民安就会实现。

《原创者说》:所谓茶道,无外乎术。

道是本,术是表;术源于道。

术有技术与艺术之别,技术境界以游刃有余为至,艺术境界以以天合天为上。

裨益身心,此茶之益生之道;颐养心神,则是茶道之情趣之道。

庄子云:“得鱼忘筌,得义忘言。

”以得茶道而忘茶香,故以文载道,使茶道于字里行间之中彰显意味深长。

物物而不物于物,明乎物物者而不非物,是谓至贵之治。

茶,天地间之灵物,生于明山秀水之间,与青山为伴,以明月、清风、云雾为侣,得天地之精华,而造福于人类。

中国人视道为体系完整的思想学说,是宇宙、人生的法则、规律,所以中国人不轻易言道,在中国饮食、玩乐诸活动中能升华为“道”的只有茶道。

茶道属于东方文化。

早在我国唐代就有了“茶道”这个词,例如,《封氏闻见记》中:“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

”但是,历代茶人都没有给他下过一个准确的定义。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同时,佛家也认为:“道由心悟”。

如果一定要给茶道下一个定义,把茶道作为一个固定的、僵化的概念,反倒失去了通过心灵去悟道的意义。

美学是艺术的哲学。

美学思想是人们对美和审美判定的根本观点。

道家的哲学观是“自然天道”。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以道为法则,也就是合乎自然,顺从人与万物的自然本性,反对以人为的造作来扭曲事物的本性,即追求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道教徒历来认为“心者一身之主,百神之师,静者生慧,动者生昏。

”而茶自古须静品,品茶正好能使人安详平和,怡静轻松。

使人的心灵静谧,可以帮助他们寻求一种自然无为,进入绝对自由的状态。

五行相和,阴阳协调,普利万物。

陆羽在《茶经》指出,风炉用铁铸从“金”;放置在地上从“土”;炉中烧的木炭从“木”;木炭燃烧从“火”;风炉上煮的茶汤从“水”。

煮茶的过程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

可见五行调和等理念是茶道的基础。

道家学说为茶人的茶道注入了“天人和一”的哲学思想,树立了茶道的灵魂。

早期道家的“自然”观已认识到了茶的自然性质,认为茶集结了天地宇宙的精华,所以,道家饮茶是在修炼中体会自然的法则,把茶当作沟通人与自然的媒介。

道家是以清静无为、自然而然的态度追求神仙世界,并以为茶能使人轻身换骨、羽化成仙。

各地道观大都自产自用自己的“道茶”,实现其自在自为的自然思想。

茶文化自始便与中国道家思想中的自然观念相契合,而茶道无疑是“自然之作”的一部分。

道之妙谛在于“虚者实之,实者虚之”。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道德经》),是事物变化的法则。

懂得矛盾的发展变化,便可洞察并把握,“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是谓微明”(《道德经》)。

还告诉大家要“宠辱若惊”,“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可受益无穷。

道家还指出,“柔之胜刚”,“大者宜为下”。

明白如此道理,正确处理矛盾,应当是“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达到得心应手、炉火纯青。

效法自然。

老子说:“成功遂事,百姓谓我自然”,顺其自然而行可矣!“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在道家看来,自然就是万物发生、发展的规律。

效法自然,就是认识、遵循客观规律,利用规律为我所用。

所以效法自然不足无知盲从,不是随心所欲,也不是什么玄而又玄、可望不可及的东西。

效法自然给予我们最重要的启迪就是看事物要寻求其本源和内在运动规律,既反对无所事事、放任自流,也反对贸然行事,搞“大呼隆”,否则就会带来遗憾和无谓的损失。

清静无为。

“圣人治处尢为之事”,“无为无不为”,“不为而成”。

首先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其次,无为是“无”在作为,“无”在道家那里是尤形尢象、潜在的本质规律,规律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在有所作为;第三,无为要求人们不要妄为而要善于抓住本质,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标本兼治,治本为主,从无为到无不为。

尊道贵德。

在道家学说中的道与德是与道教等封建迷信中的概念大相径庭的,前者是唯物的,后者将物的东四异化为超自然的东西,是唯心的。

效法自然,清静无为运用到对待“人”的问题上的时候,“以人为本”是逻辑的结论。

也就是说以“天地”为本,必然要以“人”为本。

这是人性沦也是有着根本的区别的。

人们应当尊道贵德,才能学有所成,而尊道贵德的最高境界,是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人为为人。

我们不仅应当很好地学习道家学说中的辩证思想,也要用辩证的方法去学习道家的管理思想。

人类自有文化以来,就不断地进行人在这个世界上的意义、价值、地位的追求和探索。

中国先秦文化思想在这方面当属道家和儒家最有代表性,影响也最大。

儒家从人异于禽兽领悟到人与动物的联系和区别,人有自己的生存意义和价值;人不仅有生命还有精神,动物则没有,因此人是世界上最宝贵的。

所以,儒家是从人与自然物、生物的比较中,从道德法则的实践活动中来把握、认识人生价值的。

道家则不是这样,而是从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的人与物的统一中来定位人的价值。

道家的人生价值观有其独特而深刻的理解,相时于儒家而言,是更高层次、更全面的人生价值观。

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把人与道、天、地统一起来并且等量齐观,清楚地表现了更高的人生价值,自觉认识到人生自我存在的意义。

外在的一切,是客观的,但又不是纯客观的对象;它既为其自身而存在,又为人类作为对象而存在。

自然是这样,社会也是这样。

第二,道家更加注重个体的自我价值。

老子总是把“独”、“我”放在低下、申.贱、不利的地位。

他指出:“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曲闷;……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鄙。

”(《道德经》)这正是揭示了违反自然规律的人为会破坏人生自然价值的道理。

道家强调个体在尤为中体现其质朴的独、,人格,凸现主体自我的价值。

第三,儒家也承认自我价值,也主张个体价值的实现,但同时义提出众多的清规戒律约束人们的行为,如“克己复礼”、“三纲五常”等等,发展成桎梏人生、人的精神的枷锁。

儒家还把道德具体化、世俗化,人生价值和人们精神的需要屈从于道德,道德反而异化为驾驭控制人生的力量。

道家冲破,这种局限,还道德以本米面日,把人的精神自由和解放作为人的需要和价值,道家学说的思想精髓,从宏观的方面说,就是“道”之学;从微观力一面说,就是“为我”之学。

、道学本来就是人发明创立的,所以就不能不为人讲一番道理,这个道理就是告诫人们——“为我”。

道家既然更高更全面地珍惜生命、提高人生的价值,它就必须回答怎样对待“人生”和“人死”的问题。

在“人生”的时候,老子主张人应当守处下,不与人争,宽以待物,主张生而不有、为而不持、长而不宰。

这种处世的方法目的就是确保自己不走向争强不道的方向去,不使自己招祸引灾。

老子更注重解答“人死”的问题。

道家认识到人在现实生活中要承受那么多的痛苦和折磨,所以要无为慎行,这当然不是消极的,而是告诉人们更加主动地注重人生。

老子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若使民常畏死。

”有了对死的畏惧,反衬出对生的可贵,从而更加努力地追求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老子不仅告诉人们“养生之道”,而且对死也是很达观的。

老子说:“使民重死。

”老子又说:“谷神不死,……死而不亡者寿。

”就是说道、谷神和得道的人一样都是不死的,只不过是得道之人以生命的延续和超越来表达不死的。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道家学说是对于人的生命的关怀,是彻底的人本思想学说。

道家学派有三个讲求。

第一,讲求“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无为即自然”,是老子哲学的基本观点。

治社会,只有推行无为而治,才能达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为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的理想社会。

第二,讲求“公平原则”,第三,讲求“民本思想”,提出“古之善为道者,难以明民,将以愚民”,可以看出道家学派中提出万事的管理以人为本,治国的对象是治民,民治理好了,国家也就治理好了,与现在国家提倡的“以人为本”的人本管理思想是一致的道家思想是中国的精神所在。

老子提出圣人的品格为慈俭,品德要象山谷一样开阔,要象水一样利于万物,却从不挑剔自已所去的地方,正所谓“上德若谷”,“上善若水”。

老子卷第一章中“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就是《老子》哲学思想的轴心,老子认为“道”衍生宇宙万物,是一个形而上的实体,这种思想深邃而富魅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