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概论课程论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教概论》读书报告

沈正阳材料科学工程学院3110103281

儒释道三者在中国的文化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道教(道家)作为中国本土诞生的宗教哲学,对中国的历史与文化有着长期而深远的影响。道教典籍之中蕴藏的内涵极其富赡、深奥,涉及政治、哲学、文学、艺术、科技、医药以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道教概论》一书是由浙江大学孔令宏教授所编写的一本反映道教研究最新成果的著作,具有一定学术价值,同时兼顾学术性与可读性。此书由道教历史的发展入手,研究了道教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状况,并对不同时期的道教思想做了深刻的研究与总结。

基于孔令宏教授提出的暂时性静态理想类型的思想,《道教概论》一书中将道教的历史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众术并竞的阶段,汉代至三国时期;众术杂糅、援道入术阶段,两晋至南北朝时期;道、术结合的阶段,隋至唐代中期;道、术汇聚的阶段,晚唐至北宋;道、术圆融的阶段,南宋至明代中期;循道化术的阶段,明代中期至清代;诠道改术的阶段,民国以来。

道教思想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黄老道家和神仙方术。关于道的定义与理解首先来源于老子所著的《道德经》,在汉初,黄老道家上承先秦道家、稷下道家并在战乱后需要修养生息的背景下获得了极大发展。黄老道家主要有着以下观点:道是宇宙之本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不改,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的性质不可捉摸,绝然超越(“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报雌、守弱、无为的治国理想与生存态度(“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其生也柔弱,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超越生死的生命追求(“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这些道家哲学成为后世道教修行的理论基础。

神仙方术自春秋战国时便已流衍民间,并载诸竹帛。《庄子·逍遥游》有“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风龙,而游乎四海之外。”的记载,《列子》书中的《汤问篇》、《黄帝篇》、《周穆王》,屈原的《离骚》、《天问》等等都将仙境描画的美妙而神秘,其仙人被描绘成外生死、极虚静、不为物累、超脱自在,能腾云飞行的神奇人物。伴随

神仙之说的出现,寻求仙境仙人、传布成仙之方的方士便出现了。他们将神仙方术与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糅合起来,并在汉代向黄老道家靠拢,促使道教的产生,此后神仙信仰与对长生久视的追求也成为了后世道教的基本信仰。

早期道教主要有太平教和五斗米教,其教义简单、组织单纯,信徒多为下层群众,比较关注民间疾苦。但是由于汉末三国时期黄巾军起义的失败,统治者对道教进行了严酷的镇压,使得道教的发展陷入了低谷。

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寇谦之与陆修静等人建立天师道,对道教做了整顿与改造,使其脱去了政治反叛者的色彩,最终使道教成为了统治者认可倡导的宗教。在此时期,由于佛教的传入,道教在抗衡佛教的过程中,通过道与术的关联以及一部分玄学、佛学甚至儒学理论的吸收采纳与理论解释,道教的哲学理论得到了极大发展,完整的知识体系得以建立,这使得道教终于变为了可以与佛教抗衡的教会式、制度化的宗教,形成了完整意义上的中国道教。

隋至唐代中期,国家统一促进了南北道教的合流,使得各个宗派在术的方面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融会贯通,并梳理构造出自己的道术系统。这些变化进一步推动了理论上的探讨,使得道与术相互结合,令道教在两个方面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晚唐至北宋时期,由于安史之乱后,由于政治失范、社会失序的影响,道教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略有下降,外丹派已不再占据主流地位。但在这一阶段,随着道、术的汇聚,内丹派、符箓派等道教宗派有了一定发展,对道教经典的整理也有了重大进展。

南宋至明代中期是道与术的圆融阶段,道的阐释完全成熟,道教理论达到了巅峰,同时,术也在整合中得到了精深化的发展。这一时期由于理学思想成为官方的正统思想,使得道教大大发展了伦理之术,将伦理与道教原本的理论体系进行了结合,也令道教的神仙崇拜形成了详细的神谱,不过这也掩盖了道教原本的哲理色彩。在术的方面,外丹术继续衰落,而内丹术则成为了主流,同时符箓斋醮也在新形势下取得了较大发展。

在明代中期至清代,道教进入循道化术的阶段。由于经过前一阶段对传统文化中各种思想理论的长期消化思考,道教在哲学方面已达到了一个巅峰。因而在这一时期,道教对道的阐释和对术的应用都没有明显的创新与突破,只有对术的精致深入研究。明末以后,由于失去了政治支持,道教的发展也日渐衰弱。

民国以来,在现代科学大发展的背景下,道教也尝试与现代科学结合,对以往的道教理论做出更加符合现代认知的解释,同时对术的方面也进行修改,以适应当代社会并转变为世界性大宗教。

作为一个接受过现代科学教育的大学生,我认为道教的一些经典理论可以与

科学观念相互印证。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源,事物的本体,最初的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而“德”则是道的体现,由道而来的本性。在我看来,道或许便是奇点,时间的原点,由此之中产生宇宙的大爆炸,从而令世界最终形成。而德则是事物存在所应遵循的规律,事物只有依照这样的规律,才能继续存在。

庄子认为在事物的表象背后有着其固有的确定性,这种确定性被称作“理”。在我看来,“理”可以认为是各种规律的综合,通过对于规律的理解与寻找,就可以加深对于万物的本体,也就是道的认识。对于庄子所说的“气”,我认为其本质或许就是能量,气的运动就是能量的转移,万物的生成、发展、灭亡的过程就是在能量中产生和运动变化的(“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

“长于水而安与水,性也;不知吾所以然而然,命也。”如果说“德”是事物存在的方式,那“性”便是事物存在的特质,是道在该事物上的具体体现。金属有不同硬度,液体有不同密度,这便是它们的特质,也就是它们的性。对于“命”,道家有着生命与性命的双重含义,在我看来,是对事物发生变化时产生结果的概述。人被杀就会死,这就是命。

庄子还提出了“心”、“情”、“神”的概念,在我看来,“心”就是思绪,“情”则是情感,而“神”则是理智。在庄子的思想中,“精”是一个与“神”涵义相近乃至相同的同义词,但随着道教的发展,“精”的概念也发生了变化,被认为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因素,在此我理解为人体的生理循环。

通过对《道教概论》的阅读,我对道教的思想、理论与发展有了广泛的了解,道教追求自由,崇尚科学,寻求实证的精髓,在现代社会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