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哲学论文

合集下载

老子“无为”思想论文2

老子“无为”思想论文2

老子“无为”思想论文(2) 老子“无为”思想论文老子还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

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做任何事情都不可太张扬;锋芒毕露,不能长保;光知道进而不知道退,经常善于争而不善让,会给人带来祸患。

老子就是通过这些言论来具体阐释其“无为”思想的。

《老子》还说:“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为无为”是说让一切随缘、来去无意,万物善而不争。

在老子的理想中,“圣人”应持“无为”的哲学对待天下,也就是顺应自然的规律去有所“为”。

“事无事”是说从实际情况出发,以“无事”的态度去对待一切、处理事情,最终会水到渠成。

从对人的伦理精神和艺术精神的养成而言,寂静虚无求恬淡,纵情山水寻逍遥,愉悦心灵品人生。

“味无味”是说人若要知味,必须先从品尝无味开始,去体味恬淡中的真味,从平淡无奇的现象中感应察觉出真实和规律来,把“无味”当作味而得其味。

品味在大众眼里没有味道的事物和事理,就是味无味的意义之所在。

总之,人们要采取顺应自然的态度,以平静的思想和行为来对待生活,其旨在阐发“无为而无不为”的道理和处世哲学。

老子“无为”的思想在后来的现实生活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在教育方面:今天我们提倡的个性化教育就是老子“无为”思想在教育方面的具体应用。

老子说:“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碎,或陪或堕。

”就是说世间万物物性不同,要允许差异性和特殊性的存在。

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应该首先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气质、习惯、特长等,然后根据各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的特长都得以充分地发展,在这方面最成功的例子要数魏书生老师。

魏老师在当班主任时,他们班上的事情自己根本不用管,他把学校安排下来的事情根据情况分配给班里的同学,每位同学分别管理一件事情,这样同学们都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并且最终都将任务完成得很好。

有一次魏老师出差讲学,学校里举行运动会,他带的那个班最后在运动会上竟拿了第一名。

老子700字论文

老子700字论文

老子700字论文篇一:老子论文结合现实社会谈谈对道的理解摘要:老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根本所在,人之圣也,道之恒也。

现今生活烦纷,人与人的关系愈加僵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恶化,人与社会的关系逐渐凸显出主人意识,这些都需要不断调节,而道对此则有着明显的积极的指导作用,道处之,事以顺。

老子之道从古就对我们有着重要影响,而今社会传统儒礼崩坏,愈加需要老子道对我们生活进行指导,顺道而行,药之方也。

关键词:道养生自然无为(一)道道老子之道是以身观身,以本身之思在情境下,自然而然的博弈智慧的经验之谈。

故而“正言若反”。

反起来说我们不轻易发现的大道理,而大道理从正面说就显呆板和生硬。

“大道废,有仁义”的情境。

这是老子的历史演化观。

老子对现实社会的看法和社会改革主张,首先是从对历史演化的回顾中得出来的。

老子生活的春秋后期是一个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

从社会的表象层面看,旧的制度、传统、习俗迅速崩坏,大大小小的统治者贪婪残暴,兼并战争加剧,人民陷入深重的灾难。

表现在更深的思想观念的层面上,是人心不古、世风日下、道德沦丧,人们不再保有纯真质朴的自然之性。

老子曾是周王朝的史官,对过去的历史比较熟悉,有丰富的政治经验,又亲身经历了社会上发生的一切,从而提出了自己对人类社会历史演变的独特而深刻的看法。

老子认为,天道是自然无为的,人道是天道在社会政治领域的落实,是对天道的效法,因而也应是自然无为的。

然而统治者们却违背了自然无为的原则,肆意地扩张一己的私欲和野心,导致了社会的危机和人民的苦难。

“无为而治”的主张,就是对这种违背天道的“有为”政治的反思和纠正。

老子说:“爱民治国,能无为乎?”(二)养生现今社会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苏丹红、地沟油、三聚秦安先后登场。

人们越来越关注养生之道。

少而富,老而安。

在享受今天的同时,关心明天健康也是至关重要,而老子对这方面也有着很深的研究。

《史记》记载“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二百余岁,以自修道二养寿。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文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文

元代道教的重生思想摘要:道家哲学以重生为特色,重生观念是道教思想的重要内容。

元代道教的重生思想,既有对自己生命的尊重,也有对他人生命的尊重;既有对人类生命的关爱,也有对动植物等生命体的爱护,较前世道教的重生思想要丰富的多。

关键词:元代道教重生老子思想中国的“道”本质上是一种生命之道,老子对“道”的崇拜实际上是一种生命崇拜(李霞《生死智慧——道家生命观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道教是热爱生命的宗教,我们从道教经典中可以找到很多有关重生的论述。

《太平经》云:“天地之性,万二千物,人命最重”,又云:“要当重生,生为第一”。

《道藏》第一部经典《度人经》提出“仙道贵生,无量度人”的思想。

这些重生贵生的思想,是道教与其他宗教相比最有特色之处,它不仅影响着人们对生命、人生的态度,也促进了道教对所有生命体价值的认知。

一、对自身生命的注重道教自创立以来,就十分强调个人现实人生的重要性,其独特的养生术、修仙术都是围绕着个体生命的健康长寿、不死成仙而展开的。

早期道教借用神仙家、道家和医家的养生修炼方法,形成了一套众术合修的修道方法,诸如行气、辟谷、胎气等,不一而足。

《仙鉴》计述的众多仙真,大多长于养生,精通各种各样的延年保命之术。

其中,外丹服食也好,内丹修炼也罢,都是为了自身肉体的延续或精神的永恒,都能体现道教“我命在我不在天”、力图把人生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可贵思想和探索精神。

道教“调和四气凭烧炼,修炼千方只要安”(《太华希夷志》卷上。

《道藏第五册》),直言千般调气修炼道术,唯一的目的就是身体健康,延年益寿,道教的种种道术是建立在重视个体生命的基础上的。

《睡歌》是陈抟答太宗问养生之道时作,此歌一气呵成,音韵铿锵,节奏明朗,在陈抟眼里,历代帝王将相纷争时的智慧谋略、刀光剑影,只不过是两三个君子“争些小闲气”,不足称道。

此歌虽然隐含着悲观厌世的情绪,也有淡化社会治安问题的倾向,但其中显示出的道教中人的独立人格,以及尊重个体生命价值,视现实生命高于一切的独特思想,还是十分难得的。

有关道家思想的作文

有关道家思想的作文

有关道家思想的作文英文回答:Daoism, also known as Taoism, is a philosophical and religious tradition that originated in ancient China. It emphasizes living in harmony with the Tao, which can be translated as the "way" or the "path." The main idea of Daoism is to live a simple and natural life, in tune with the rhythms of nature. For example, the concept of wu wei, or "non-action," encourages individuals to let go of their desires and ego, and instead to go with the flow of life. This can be seen in the way I approach challenges in my life, by letting go of my need to control everything and instead allowing things to unfold naturally.中文回答:道家思想,又称道教,是起源于古代中国的一种哲学和宗教传统。

它强调与道和谐共生,道可以被翻译为“道路”或“途径”。

道家思想的主要理念是简朴自然地生活,与自然的节奏保持一致。

例如,无为的概念鼓励个人放下欲望和自我,而是随波逐流。

这可以从我处理生活中的挑战的方式中看到,我放下了对一切的控制欲望,而是让事情自然地发展。

道家思想论文

道家思想论文

道家思想论文
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起源于战国时期的中国。

道家思想强调追求个体的自我完善和社会的和谐,主张“无为而治”、“顺其自然”,追求与道相合的生活态度。

道家思想的核心思想是“道”,道被理解为宇宙万物的根源和本体,超越一切存在和无存在,是一种神秘而深奥的存在。

因此,道家思想强调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即不人为干涉事物的运行,而是以自然的方式,让事物按照它们本身的规律运行。

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即不为个人私利而行动,而是顺其自然,随缘而安。

这种不执着于个人欲望,不过分干预外界事物的态度,被认为是达到真正自由宁静的境界。

同时,道家思想注重修身养性,通过修炼,使个体自身与道合一,达到超越世俗的境界。

道家思想对于个体自身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在个体层面,道家思想提倡养性修身,注重个体的精神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

在社会层面,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抵制权力的滥用和人为的干涉,从而促进社会的自由与公正。

然而,道家思想也存在着一些争议和批评。

其强调的无为和顺其自然是否能够适应现实社会的需要,以及个体是否能够真正摆脱私欲的束缚,仍然是值得讨论的问题。

与儒家思想相比,道家思想注重的是个体的自我修养与境界的追求,有些人认为这种个体主义的思想可能对社会秩序和和谐造成一定的影响。

综上所述,道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流派,强调个体的自我完善和社会的和谐。

通过无为而治,顺应自然,以及修身养性,道家思想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然而,道家思想也存在一些争议和批评,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最新文传道家文化论文完美版 (12)

最新文传道家文化论文完美版 (12)

国际关系学院学期期末论文论文题目《老子的道家智慧之我见》姓名林孜沫系别文化与传播系班级传播学1201学号20126116指导老师王慧玉老子的道家智慧之我见春秋时期,中国的社会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动荡态势,礼崩乐坏,传统的制度已经远远不能维系社会的正常运转,全国上下陷入了深重的社会危机。

诸子百家分别从不同的视角提出了各自的学说主张,在当时一度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景象,共同丰富发展了中国政治哲学和人生哲学。

其中,道家文化与哲学要数这百家之中影响极其深远、传诵极其广泛的一家。

(一)老子的“道”老子所有理论的核心和基础,都是从“道”所衍发出来的。

要想读懂老子的智慧就一定要先懂得“道”的所指所包。

老子在其着作《道德经》中不下七十次地提到“道”这一字,那么“道”究竟指什么?纵观八十余章,我认为老子口中的“道”有多种含义。

首先,“道”是万事万物宇宙所有存在的源头。

老子在其二十五章中提到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可见老子把这独立存在又不停循环运转的万事万物的母体就叫做“道”。

它先于天地的诞生而诞生,无形又无声,独立于万事万物不受任何牵制,却又任凭世事变迁,沧海桑田而岿然不变。

第二种解释,就是“道”是万事万物内在的规律,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这里的道有时候是指总体规律,有时候是指具体规律。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这里的“道就是指事物发展的总规律;“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这里的“道”则指的是事物的具体发展规律。

这其中的“道”是可以用语言去说出来的也是可以加以运用的,即“可道”又“可用”,人们只要掌握了其中的规律,并遵从它,按照客观规律做事,就可以取得成功。

其三,“道”是指最高的伦理道德标准,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道德”。

老子说“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只有道才能做到体行天下,贡献自己之有余。

荆公新学论文苏氏蜀学道家哲学论文

荆公新学论文苏氏蜀学道家哲学论文

荆公新学及苏氏蜀学的道家哲学摘要:宋代以王安石为代表的新学及苏轼为代表的蜀学是主流理学之外的两个重要流派。

新学与蜀学对道家哲学都有不同程度低吸收,并且都予以了发展。

二者都吸收了“道本源”的思想,尽管对于道化万物的具体过程阐述有差别,但二者都借由“阴阳”对“道”生成万物的过程作了阐释。

而道家哲学的注入,对于两派的理论构建起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新学;蜀学;道家;哲学宋代,多学并起,荆公新学及苏氏蜀学是主要的两大流派,二者都显示出对道家哲学的吸收与发展。

另外,蜀学的道家哲学正是在反对新学的过程中逐渐丰富和完善的。

一、荆公新学的道家哲学荆公虽对于老子道家哲学有所吸收,但在具体内涵及意义层面有许多不同。

对于“道”,老子认为是非有非无的,王安石则把“道”等同于“天”、“太极”。

老子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万物之本,它天然而存,生成阴阳,遂又化为万物。

王安石也有关于“道”的界定。

他说“道者,万物莫不由之者也”,“道者,天也,万物之所自生,故为天下母” ,“夫太极者,五行所由生,而五行非太极也”。

王安石吸收了老子的思想,认为道生万物,而太极生五行,五行非太极,他把道与天、太极等同,而老子的道是非有非无,它不会具象化为任何东西。

天只是老子所说具体的道,即“常道”。

对于道如何幻化万物,王安石也有自己的描述。

“一阴一阳之谓道,而阴阳之中有冲气,冲气生于道”。

又由阴阳、冲气交感变化生五行。

“天一生水,其于物为精,精者,一之所生也。

地二生火,其于物为神,神者,有精而后从之者也。

天三生木,其于物未魂,魂从神者也。

地四生金,其于物未魄,魄者,有魂而后从之者也。

天五生土,其于物为意,精神魂魄具而后有意。

”,五行,即水、火、木、金、土,分别成为人的精、神、魂、魄、意。

这样,就把道化人描述地非常透彻了。

对于本末、无有的关系,老子认为无生有,本为末之源,是先后生成的关系,而王安石则把本末、无有看成是一体两面的。

道家的生命哲学

道家的生命哲学

道家的生命哲学以医入道最为快,因为医人之身就有天下之相,就有宇宙之相。

---道家的生命哲学。

以医入道--- 读《黄帝内经》有感以医入道最为快,因为医人之身就有天下之相,医人之身就有宇宙之相。

古人也说“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

中国医学所囊括的智慧绝不仅仅治病救人这么简单。

在曲黎敏所著的《黄帝内经. 养生智慧》,胡维勤所著的《将中医进行到底》,以及南怀瑾对《黄帝内经》的一些演讲稿,均阐述了中医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

学习中医有两本书一定要看《黄帝内经》和《伤寒论》,前者讲医理,后者讲医术,古人说:“内圣外王,以道御术”术易学,道难悟。

如胡维勤所说的“西医是一门技术,中医是一门艺术,西医很强大,中医很伟大。

”以独特的角度非常精辟的阐述了中西医的不同。

医易同源,在中国文化里,中医与《易经》是紧密相关的,南怀瑾先生一再强调这一点。

因为《易经》是讲阴阳变化的,我们的儒家道家诸子百家都是从《易经》那来的,老子的思想,孔子的思想,孟子,庄子,鬼谷子的思想均源于《易经》,以至于中医,归根结底讲的都是阴阳之道,站在数的角度,整个中国的文化都是二进制的。

如果问中国的文化究竟是什么,借用南先生的一句话就是“道”。

我们有行医之道,为人之道,为官之道,治国之道,等等。

道教经典《清静经》对”道”的解释为“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

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在任法融著的《道德经释义》中他说到:“ 《老子》所谓道,实为阴阳未判之前的浑圆无极,是宇宙之起源,天地之本始,万物之根蒂,造化之气机。

它无形无象,无色无臭,无所不在,无所不备,充塞宇宙,遍满十方,不增不减,永恒长存。

拓本无形而不可名,但却真实存在。

老子为了使人认识它,研究它,掌握它,运用它,故以”道”名。

”庄子对“道”的形容也十分生动“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授,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先天地而生,自古已固存,在太极之上不为先,在六极之下不为深,先天地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老子道德经·第八章》有感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学号:P1******* 姓名:姜映春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我们生活在现代的复杂社会,有太多的诱惑,太多的不安,太多的不信任。

看到大爷摔倒害怕被讹而忽视,路人钱包被抢却坐视不理,诸如此类的事例太多太多,我想说,我们最初的善良之心哪儿去了。

“人之初,性本善。

”这是我们才开始识字的时候老师教我们的,但是,现在的我们,却只能将它作为顺口溜来念一念,却做不到我们初识时的善。

一位年迈的北美切基罗人教导孙子们人生真谛。

他说:“在我内心深处,一直在进行着一场鏖战。

交战是在两只狼之间展开的。

一只狼是恶的--它代表恐惧、生气、悲伤、悔恨、贪婪、傲慢、自怜、
怨恨、自卑、谎言、妄自尊大、高傲、自私和不忠。

另外一只狼是善的--它代表喜悦、和平、爱、希望、承担责任、宁静、谦虚、仁慈、宽容、友善、同情、慷慨、真理和忠贞。

同样,交战也发生在你们的心灵深处,所有人的内心深处。

”听完他的话,孩子们静默不语,若有所思。

过了片刻,其中一个孩子问:“那么,哪只狼能获胜呢?”饱经世事的老者回答道:“你喂给它食物的那只。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善良的一面,只是有时候我们并没有给自己善良之心一个机会。

否则,将不会出现大爷摔倒无人扶起,将不会出现路人的钱包被扒,将不会出现那么多恶人恶事,冷眼相对。

善良是一种修养,善良是人生舞台最动人的旋律,如湛蓝的天空,干净通透,如开在红尘岁月中的兰,散发着宁静与淡泊,诠释着生命的云淡风轻。

“上善若水”,能做一个与世无争的圣人,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

不要责怪带给你不快的人,更不要以任何简单粗暴的方法解决任何争端。

你能做的就是登山,其实在登山的时候就已经把他们甩在后面了。

有一天你会发现,原来世界可以这么大,而有些人在山脚下可以那么小。

生不如意十之八九。

不要责怪带给你不快的人,更不要以任何简单粗暴的方法解决任何争端。

你能做的就是登山,其实在登山的时候就已经把他们甩在后面了。

有一天你会发现,原来世界可以这么大,而有些人在山脚下可以那么小。

一点的痕迹,山风呼呼,细雨微微。

人行翦翦,心韵盈盈。

思邃恒古,本义使然,让思想的光芒照亮每个心灵,让身心的热量变作普照大地的明媚,让蠕风的蠢蠢欲动万木复苏的定格。

在这片神圣的土地上,色彩是洁净的象征,静物是可修复的抱朴,人境是可绝缘的尘,合沓车马也无喧。

吾生有无涯而也无涯,知也以有而随无也,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

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

今我则已有谓矣,而未知吾所谓之其果有谓乎,其果无谓乎?摘自于《庄子·齐物论》。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没一事,没一事不如了一事,了一事不如空无一事。

人之所以不开心,那是因为想要的太多,人之所以不顺心,是因为付出太少,之所以不如意,也是因为,总计较那些得与失。

一念起千山万水,一念灭沧海桑田。

念人念心念天念地,随心律动,心随所动,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她也惟有付之一叹,青年的容貌,盛气,都渐渐地消磨去了。

她怕见旧时的挚友。

她改变了的容貌,气质,无非添加他们或她们的惊异和窃议罢了。

为了躲避,才来到这幽僻的一隅,而花,鸟,风,日,还要逗引她愁烦。

她开始诅咒这逼人太甚的春光了。

……
灯光绿黯黯的,更显出夜半的苍凉。

在暗室的一隅,发出一声声凄切凝重的磬声,和着轻轻的喃喃的模模糊糊的诵经声,(差一段)她心里千回百转地想,接着,一滴冷的泪珠流到冷的嘴唇上,封住了想说话又说不出的颤动着的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