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牛产业技术发展报告

合集下载

2023年肉牛产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2023年肉牛产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2023年肉牛产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2023年肉牛产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背景:肉牛产业是农业中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对于乡村经济发展和畜牧养殖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本报告旨在对2023年肉牛产业的发展状况进行调研和分析,包括养殖规模、品种结构、产业链发展、政策支持等方面。

一、养殖规模1. 养殖场数量:根据本调研,2023年肉牛养殖场的数量呈现增长态势,主要因为政府对肉牛产业给予了支持和扶持。

养殖场数量的增加有助于提高产量和供应能力。

2. 牛只数量: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肉牛存栏量稳步增长。

这得益于新的育种技术和管理模式的应用,提高了肉牛的养殖效益和全年供应的稳定性。

预计牛只数量将保持增长趋势。

二、品种结构1. 品种多样化:随着肉牛养殖技术的进步和需求结构的变化,肉牛品种的多样化成为趋势。

在2023年,肉牛品种结构将更加多元,包括传统的肉用牛种、品种改良后的高产牛种、以及肉用和奶用兼具的双用牛种等。

2. 优质品种推广:政府将继续加大优质肉牛品种的推广力度,以满足市场需求,并提高肉牛养殖效益。

优质品种的推广将成为引领肉牛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三、产业链发展1. 优化饲料供应:2023年,肉牛饲料供应链将进一步完善,包括饲料原料种类丰富,饲料加工技术先进,以及配送和储存体系更加高效。

这将有助于提高肉牛的饲料利用率和肉质品质。

2. 加强养殖技术培训:政府将加大对肉牛养殖技术的培训和指导力度,以帮助养殖户提高养殖技能和管理水平。

这将提高整个产业链的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政策支持1. 转型升级:政府将继续推出扶持政策,鼓励养殖户进行科技创新和装备更新,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政府还将支持肉牛养殖企业实施规模化经营,提高行业竞争力。

2. 市场营销推广:政府将加强对肉牛产品的市场营销推广,提高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同时,将加强与农业企业和超市合作,推动农产品的销售和价值提升。

3. 产地认证和标准化:政府将加强对肉牛产地的认证和监管,推动标准化养殖实践的推广。

肉牛育种发展现状分析报告

肉牛育种发展现状分析报告

肉牛育种发展现状分析报告引言肉牛养殖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部门之一,对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肉牛育种是实现肉牛品种改良和优化肉牛养殖业生产的关键环节。

本报告旨在分析当前肉牛育种的发展现状,总结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以促进肉牛育种业的健康发展。

一、现状分析1.1 肉牛品种目前,我国肉牛品种主要包括英国种(如安格斯、赛福牛等)、欧洲大陆种(如利木赞、敦比亚、西利兹等)以及其他地方品种(如北方黄牛、水牛等)。

在不同地区和养殖方式下,品种选择存在一定差异,但整体上仍以英国种和欧洲大陆种为主。

1.2 育种技术肉牛育种技术包括遗传育种和繁殖技术,其中遗传育种注重选种工作,通过选取优良个体进行交配,逐渐提高肉牛群体的遗传水平;繁殖技术则关注群体的育种效果的快速推广,通过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方式,加速肉牛种群的进化速度。

1.3 产业链整合目前,我国肉牛产业链呈现出分散、单一的状态。

养殖户、养殖技术服务机构、兽药饲料企业、屠宰加工企业等各环节存在信息交流不畅、利益博弈现象严重等问题。

肉牛产业链的整合,是优化养殖业生产效益和提高肉牛品质的关键。

二、存在问题2.1 品种单一我国肉牛品种相对单一,主要以外来品种为主。

与国外相比,缺少适应我国饲养环境、疾病抗性强的本土品种,限制了育种的发展潜力。

2.2 育种技术落后我国肉牛育种技术相对滞后,传统的遗传改良方式(如选种、配种)效率低下,缺乏创新的育种方法和手段(如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无法满足养殖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2.3 信息不对称肉牛养殖的产业链环节信息交流不畅,养殖户无法及时了解市场需求和技术指导,兽药饲料企业无法准确了解养殖户需求,导致供需不平衡,降低了整个产业链的效益。

三、发展对策3.1 增加本土品种加强对本土品种的饲养技术研究和推广,提高其适应性和生产性能,在品种选择上多样化,减少对外来品种的依赖。

3.2 引进先进技术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育种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我国育种技术的水平和效率。

肉牛养殖可行性分析报告三篇

肉牛养殖可行性分析报告三篇

肉牛养殖可行性分析报告三篇篇一:肉牛养殖可行性分析报告在畜牧家禽行业里算是比较不错和有保障的。

目前猪、鸡是市场最不稳定的。

而牛和羊却一直很稳定。

没有出现过非常不正常的通货膨胀的效应。

目前养牛在全国尤其是贫困地区都在大力推广。

养牛业/养羊业/在畜牧家禽行业里算是比较不错和有保障的。

目前养牛在全国尤其是贫困地区都在大力推广。

其市场效益稳定因素等原因引得大家都非常看好市场前景和发展养殖规模。

养牛的季节其实一年四季都可以养。

现在一般正规厂家的家都是按正规检疫和防疫的。

所以只要按照正规养殖方法去养,一年四季都是好季节。

现在把300斤左右的小牛买回去,先用目前的麦秆粉碎料喂养。

等大豆、玉米丰收的时候正好是小牛加快育肥的关键时刻。

这时候青玉米秸秆和玉米、大豆等都非常充足,价格也是在一年四季最低的时候,这时候不管是喂牛还是贮备料都是个不错的好时机,这样也大大降低了养牛的成本(目前都知道,全国的玉米大豆都比较贵)。

所以科学养殖不可忽视。

抓住时机,根据牛的长势和各方面的因素相协调,养牛不发都不行!!现在养牛成年牛体重可达到2000斤左右、育肥期日增重4.5-5.6斤。

效益高、受全国各地养殖业的喜爱。

养牛效益分析:如果购买改良牛进行繁育,牛每年一胎,产下后十个月即可长到700斤以上,按市场价无论公牛、母牛都可卖到2500元以上,扣除母牛与小牛的饮料钱1000元,可获2000元的利润。

如果买犊牛或架子牛育肥,一只牛年增长体重700~1000斤,市场肉牛价在4元左右,扣除人工和饮料成本,纯利润也在2000元以上。

中国农业部专家预测,随着牛肉出口量和人们生活增长的需要,十年内,牛肉求大于供,肉年价格会上涨,不会下落,养牛是一条致富的好门路。

可行性研究(Feasibility Study)是通过对项目的主要内容和配套条件,如市场需求、资源供应、建设规模、工艺路线、设备选型、环境影响、资金筹措、盈利能力等,从技术、经济、工程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比较,并对项目建成以后可能取得的财务、经济效益及社会环境影响进行预测,从而提出该项目是否值得投资和如何进行建设的咨询意见,为项目决策提供依据的一种综合性的系统分析方法。

关于我市肉牛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肉牛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肉牛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调研报告】我市肉牛产业发展情况一、调研目的和背景近年来,我市农牧业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其中肉牛产业作为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对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收入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全面了解我市肉牛产业的发展情况,本次调研围绕着肉牛的养殖规模、品种结构、技术水平、市场销售等方面展开,旨在为进一步促进肉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和参考。

二、调研方法和过程本次调研采用了定量调查和定性访谈相结合的方式。

首先,利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我们对100个养殖户进行了调查,了解其养殖规模、动物品种、饲养管理水平等情况。

其次,我们采取了随机访谈的方式,和养殖户进行了深入交流,了解他们面临的问题和需求,以及对未来发展的期望。

三、调研结果与分析1. 养殖规模和品种结构:根据我们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市肉牛养殖规模呈逐渐扩大的趋势。

大部分养殖户养殖头数在50头以上,养殖面积在50亩以上。

同时,品种结构也在不断优化升级,常见的品种有黑白种、草地种和夏天种等。

该结构的升级对于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 技术水平与管理水平:调查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市肉牛养殖技术水平明显提高。

养殖户已普遍掌握了常规的养殖技术,并在饲料配制、疫病防控和生产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然而,由于资金、人员和技术的限制,部分养殖户在现代化设施建设、科学饲养和精细化管理方面还存在一定的薄弱环节。

3. 市场销售和收益状况:调研数据显示,市场对我市肉牛产品需求旺盛,但供应仍然不能完全满足市场需求。

养殖户的销售渠道主要有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超市,其中批发市场占据较大比例。

但是由于市场价格的波动和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养殖户的收益相对较低,与其付出的劳动和成本不成比例。

四、调研结论和建议1. 加强技术培训和支持:鉴于部分养殖户在现代化设施建设、科学饲养和精细化管理等方面的薄弱环节,应加强技术培训和支持,提高养殖户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肉牛养殖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肉牛养殖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肉牛养殖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前景1. 引言1.1 肉牛养殖的重要性肉牛养殖是畜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肉类需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肉牛不仅能提供高品质的肉类产品,还能为农民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肉牛也是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环节,其粪便可以作为优质有机肥料施用于农田,促进作物生长,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通过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肉牛养殖,可以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提高养殖效益,保障人们的食品安全和营养需求。

肉牛养殖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经济效益和食品安全方面,更体现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和保护生态环境等多方面。

随着全球肉类消费需求的增加,肉牛养殖的重要性将愈发凸显,加强肉牛养殖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1.2 肉牛养殖技术的发展意义肉牛养殖技术的发展意义在于提高产量和质量,满足市场需求,促进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经济结构,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的关注,肉牛养殖技术的发展意义越发凸显。

科学技术的进步为肉牛养殖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通过遗传改良、饲养管理、疾病防控等方面的提升,能够有效提高肉牛的生长速度和体重,提高肉质的口感和营养价值,满足市场对高品质肉牛的需求。

肉牛养殖技术的发展还能促进畜牧业的绿色发展,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推动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

肉牛养殖技术的发展意义不仅在于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民收入,还在于推动畜牧业向更加科学、现代化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2. 正文2.1 肉牛养殖技术的现状肉牛养殖技术的现状可以说是处于不断发展和改进的阶段。

随着人们对高品质肉牛产品需求的增加,肉牛养殖技术也在不断升级。

目前,我国肉牛养殖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养殖技术也逐步完善。

在肉牛养殖技术方面,近年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肉牛品种的优化和改良,通过选择性繁殖和基因改良,培育出适应性更强、生长速度更快、繁殖率更高的肉牛品种。

肉牛可行性报告

肉牛可行性报告

肉牛可行性报告一、市场分析1.1市场需求当前,肉类产品市场需求巨大,尤其是优质牛肉的需求量在逐年上升。

根据相关数据展示,国内外对牛肉的需求始终处在一个旺盛的状态。

这一现象主要归因于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追求,牛肉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营养价值较高,深受消费者欢迎。

1.2市场竞争尽管市场需求大,但市场竞争同样激烈。

肉牛养殖业主要存在着从养殖到屠宰再到销售的一整套产业链,其中涉及的环节多、问题多。

但只要我们在养殖过程中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供优质的肉牛产品,并在销售端提供优质的服务,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技术可行性分析2.1养殖技术随着科技的进步,肉牛养殖技术已经十分成熟。

我们可以通过优化饲料配比、改善养殖环境、疾病预防等方式提高肉牛的生长效率和肉质。

此外,科技的发展还为我们提供了更为精准的疾病诊断和治疗手段,有利于保障养殖过程的顺利进行。

2.2技术难点虽然肉牛养殖技术已经十分成熟,但仍存在一些技术难点。

首先,肉牛的繁殖率低,需要通过科学的配种技术提高繁殖效率。

其次,肉牛的饲养管理比较繁琐,需要大量的人工投入。

最后,肉牛的疾病防控也是一大难题,需要对疾病有深入的了解和熟练的防治技术。

三、经济可行性分析3.1初期投入肉牛养殖需要较大的初期投入,包括购买牛只、建设养殖场、购买饲料和药品等。

对于初次投入养殖业的人来说,这可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但只要经营得当,这些投入都能得到回报。

3.2经营成本肉牛养殖的经营成本主要包括饲料成本、人工成本、兽医药品和防疫费用等。

其中,饲料成本占据了大部分的比例。

因此,如何降低饲料成本,提高饲料利用率是降低经营成本的关键。

3.3收益分析肉牛养殖的收益主要来自于肉牛的销售。

随着肉牛养殖技术的提高,肉牛的生长周期已经大大缩短,收益期也相应提前。

此外,优质的牛肉价格较高,收益可观。

四、环境可行性分析4.1环境影响肉牛养殖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排泄物处理和饲养环境的影响。

2023年肉牛养殖行业市场发展现状

2023年肉牛养殖行业市场发展现状

2023年肉牛养殖行业市场发展现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肉类消费的需求也相应增加。

肉牛养殖是国内畜牧业中颇受关注的一个细分领域,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十分广阔。

本文将简单分析当前肉牛养殖行业市场发展现状。

一、市场规模大,需求增加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每年肉类消费量呈上升趋势,肉牛养殖市场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在我国畜牧业中,肉牛养殖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据统计,我国肉牛养殖面积维持在4000-6000万平方米之间,年饲养量约在1.1-1.4亿头左右。

具体来看,各省份肉牛养殖市场规模有所不同。

以人均肉牛养殖头数计算,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养殖量最大的省份。

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升和饲养技术的发展,肉牛养殖行业市场需求呈逐年递增的趋势。

根据国内相关报告显示,我国肉牛养殖市场总体需求呈现出较为饱和的趋势,尽管在一些地区仍存在着一定的需求缺口,但总体上行业的需求已经相对稳定。

二、技术水平提高,品质更加优化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中,肉牛的生长发育、饲养管理、疾病预防与控制等方面均需要不断优化和精细化,才能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肉牛养殖技术是保障养殖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容,其中涵盖着肉牛品种选择、饲养管理、疾病预防等方面。

当前,随着现代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技术创新、高标准农田建设、养殖管理标准化等一系列政策和举措有力地推动了肉牛养殖业的发展。

细心的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充分应用各种高-tech工具,从而为肉牛养殖行业带来更为优秀的品质。

三、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随着肉牛养殖市场规模的扩大、市场需求不断增加,相应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各大牧场都在以更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争夺市场份额。

而竞争最激烈的时期往往会带来革命性的发展,只有运用最前沿的科技、控制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才能胜出。

四、市场发展前景广阔当前,肉牛养殖行业已逐渐成熟,国内外企业加速进入,加强投资发展自有品牌,从而进一步驱动着肉牛养殖行业的健康、稳步发展。

发展肉牛产业的可行性报告

发展肉牛产业的可行性报告

发展肉牛产业的可行性报告1.引言肉牛产业作为畜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肉类食品,还对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本报告旨在分析发展肉牛产业的可行性,并提出相关建议。

2.市场需求分析肉类消费在近年来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转变,对高质量肉类的需求不断增加。

肉牛产业作为主要供应商之一,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此外,肉牛产业还受到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影响。

近年来,中国对进口肉类的需求大幅增加,而国内肉牛产量相对有限。

因此,发展肉牛产业能够满足国内市场需求,降低对进口肉类的依赖,提升国内畜牧业的竞争力。

3.技术和资源支持发展肉牛产业需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和资源。

在养殖技术方面,通过引进先进的育种技术和饲养管理方法,提高肉牛的品种改良和生产效率。

同时,加强兽医技术支持,提高肉牛养殖的健康管理水平。

在资源支持方面,肉牛养殖需要充足的饲料供应和适宜的农田资源。

政府可以通过加大投入,提供补贴和扶持政策,鼓励农民投资养殖设施和饲料生产,同时优化土地使用,保障肉牛养殖的资源供给。

4.经济效益分析发展肉牛产业对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的促进作用不容忽视。

养殖肉牛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同时,肉牛产业还能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如饲料生产、兽药销售等,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此外,发展肉牛产业还可以提供就业机会。

肉牛养殖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以及相关服务人员,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5.可行性建议基于以上分析,为了发展肉牛产业,提高其可行性,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加强政府支持:政府应加大对肉牛产业的投入,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鼓励农民参与肉牛养殖。

提供技术支持:加强兽医技术支持,提供育种技术培训和饲养管理指导,提高养殖效率和质量。

推动产业链发展:鼓励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如饲料生产、兽药销售等,形成完整的肉牛产业链,提升整体效益。

加强市场营销:通过市场营销手段,提高肉牛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拓展国内外市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度肉牛产业技术发展报告一、国际牛肉生产与贸易概况1、国际牛肉产量至 2009年10月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牛肉(beef)和小牛肉(veal)总产量5678.2万吨,与2008年同比减产了126.8万吨。

与FAO在2008年统计全球203个国家牛肉总产量6572.23万吨(肉牛肉(Cattle meat)6236.33万吨,水牛肉(Buffalo meat)335.90万吨)相比,2009年则下降了13.6%。

按FAO在2008年对各大洲的牛肉产量统计为:美洲3081.81万吨(肉牛肉),欧洲1097.46万吨(肉牛肉1097.2万吨,水牛肉0.26万吨),亚洲1585.21万吨(肉牛肉1276.58万吨,水牛肉308.63万吨),大洋洲295.45万吨(肉牛肉),非洲512.29万吨(肉牛肉485.29万吨,水牛肉27万吨)。

与2007年同比,2008年总增产10.76万吨(肉牛肉7.63万吨,水牛肉3.13万吨),其中美洲增产9.53万吨(肉牛肉),亚洲增产10.81万吨(肉牛肉7.52万吨,水牛肉增产3.29万吨),大洋洲增产7.59万吨(肉牛肉),而欧洲减产了17.09万吨(肉牛肉16.93万吨,水牛肉0.16万吨),非洲减产0.07万吨(肉牛肉)。

(据: USDA-FAS:/,10-2009; FAOSTA:/, 1961~2008.)2、国际牛肉贸易概况2009全球牛肉出口711万吨(肉牛和小牛肉),出口额308.90亿美元,全球牛肉进口643.9万吨,进口额212.99亿美元。

总贸易量1354.9万吨,贸易总额521.89亿美元。

与2008年相比,全球牛肉贸易量减少86.9万吨,贸易额减少34.55亿美元。

2009年牛肉出口国家和地区前10名是巴西(155.5万吨)、澳大利亚(139万吨)、美国(78.5万吨)、印度(67.5万吨)、阿根廷(56万吨)、新西兰(52.5万吨)、加拿大(47.5万吨)、乌拉圭(31万吨)、巴拉圭(21万吨)、欧盟27国(16万吨)。

进口国家和地区前10名是美国(125.4万吨)、俄罗斯(70万吨)、日本(67.2万吨)、欧盟27国(47万吨)、墨西哥(30万吨)、韩国(29万吨)、加拿大(27万吨)、越南(25万吨)、埃及(15万吨)、智利和中国香港(均为14.5万吨)。

(据:贸易数据据 /,02-18-2010计算单价推算;/,10-2009)二、国内牛肉生产与贸易概况1、国内肉牛生产与牛肉产量2008年出栏肉牛4446.1万头、年末存栏5253.3万头、牛肉产量613.2万吨、平均胴体重137.9 kg/头,肉牛产值1740.4亿元,占畜牧业产值的19.8%,位居生猪和禽业之后,排名第三。

2009年预计年出栏和年末存栏头数以及牛肉产量较2008年略有下降,但基本维持在2008年的水平,将是第3个踏步年头,而胴体重和肉牛产值将有所增加。

2008年有种公牛站51个、种肉牛场139个,种肉牛年出场11522头、年末存栏45122头,其中能繁母牛26565头;种牦牛场11个,种牦牛年出场5855头,年末存栏37865头,其中能繁母牦牛12010头。

2008年全国共有肉牛养殖户(场)14269773个,专门从事肉牛养殖的人口为4500万到6000万人,占全国农村人口的6.0-9.2%。

肉牛出栏9头以下场户有13740379个,出栏3430万头;出栏10-49头场户有441189个,出栏1029万头;出栏50-99头场户有70440个,出栏485万头;出栏100-499头场户有15255个,出栏359头;出栏500-999头场户有1896个,出栏124万头;出栏1000头以上场户有614个,出栏109万头。

牧区县年末存栏牛933.1万头(牦牛占19.6%),出栏441.4万头,牛肉产量62.2万吨,折合胴体为127.8 kg/头。

半牧区县年末存栏牛1590.8万头(牦牛占49.71%),出栏431.1万头,牛肉产量55.0万吨,折合胴体为140.9 kg/头。

2、国内牛肉贸易2008年,我国各类牛肉出口量为22751.64吨,出口金额17840.14万美元,各类牛肉进口量为904.26吨,进口金额1802.82万美元,牛肉贸易净出口21847.38吨,牛肉黑字16037.65万美元。

其中,出口冷鲜带骨牛肉22.68吨,金额4.8万美元;冷鲜去骨牛肉8490.15吨,金额3597.46万美元;冷冻带骨牛肉1.03吨,金额0.43万美元;冷冻去骨牛肉14237.78吨,金额5952.47万美元。

牛肉主要出口到香港特区和中东等伊斯兰国家。

进口冷鲜带骨牛肉51.52吨,金额69.70万美元;冷鲜去骨牛肉483.07吨,金额738.49万美元;冷冻带骨牛肉54.03吨,金额75.08万美元;冷冻去骨牛肉315.64吨,金额919.55万美元。

牛肉主要来自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巴拉圭等国。

2009年,我国各类牛肉出口量为13397.34吨,出口金额6120.52万美元,各类牛肉进口量为1918.88吨,进口金额4404.62万美元,牛肉贸易净出口11478.46吨,牛肉黑字1715.91万美元。

其中,冷鲜带骨牛肉出口53.89吨,金额68.66万美元,出口冷鲜去骨牛肉4926.66吨,金额2229.9565万美元;冷冻带骨牛肉10.97吨,金额2.9667万美元;冷冻去骨牛肉8459.707吨,金额3887.6008万美元。

牛肉主要出口到香港特区和中东等伊斯兰国家。

进口冷鲜带骨牛肉53.891万吨,金额68.6606万美元,冷鲜去骨牛肉505.037吨,金额685.2982万美元;冷冻带骨牛肉50.87吨,金额85.44万美元;冷冻去骨牛肉1309.08吨,金额3565.22万美元。

出口目的地主要是香港地区和中东国家。

值得注意的是,2009年的牛肉出口量严重下滑,只有2008年的59.12%,而牛肉进口量是2008年的2.12倍,增长了112.20%。

反映了全球经济危机背景下,我国肉类消费市场对牛肉,特别是高档牛肉的强劲需求。

(据:中国畜牧年鉴2009;中国海关综合信息网/)三、国际肉牛产业技术研发进展1、遗传育种与繁殖领域发达国家肉牛业多年来均以专门化品种为基础,在种群选育的同时进行专门化生产或采用杂交配套技术来提高产肉性能。

品种协会组织数据收集、制定性能测定方案,借助于完善的性能测定体系、种牛遗传评估系统每年各品种的育种数据库都在不断加大,种牛遗传评估和选种准确性进一步提升。

育种者与协会、公牛测定站的结合进一步紧密,每年基本都有恒定数量的公牛参加后裔测定,为准确选择种公牛提供了重要支撑。

全基因组选择技术虽然还没有全面应用,但在未来几年是肉牛育种领域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

胚胎移植、幼畜超排仍是研究和应用的重点,但总体进展不大。

2、饲料营养领域国外有成熟、完善的基于自主分析的饲料原料营养价值评价体系及其数据库,研究集中在肉牛生长生理规律、肉牛与环境、肉牛管理、肉质与饲料、饲料利用率、肉牛和牛肉与视觉模型信息等领域,其成果不断用于完善营养需要量,带来饲养标准的进一步精细化,如,美国2000年对1996年的第7版、日本在2009年完成了第6版肉牛饲养标准的升级。

由此支撑的犊牛提前断奶、TMR饲喂、无吊架子直线育肥、肉质控制等技术,将生产红肉的育肥牛出栏时间提前到了16月龄左右,将生产大理石或雪花牛肉中的脂肪含量由20年前的25%左右,提高到了近50%。

(据:NRC Nutrient Requirements of Beef Cattle 7th, 2000 up date.,日本饲养标准-肉用牛(2008年版),2009.)3、疾病控制领域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规定了必须通报疫病名录,制定了技术指南,各个国家都在逐渐与其接轨,并稳步实施疫病监控和扑灭计划。

新型检测技术研究表现在快速、多联检测技术(如试纸条、环介导基因恒温扩增技术(LAMP)、生物传感器)(Sánchez-Aparicio et al.,2009)、高通量检测技术(如ELISA、芯片检测技术)和区分自然感染与免疫的鉴别诊断技术上。

新型疫苗研究表现在:标记疫苗(如布氏杆菌病疫苗)、多价多联活载体疫苗(Step et al., 2009)、利用反向遗传操作构建的新疫苗(Hema et al., 2009)和适合粘膜免疫的新型疫苗。

一些非烈性传染病如牛支原体(Mycoplasma bovis)感染引起重视。

4、加工与品质控制领域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基于动物福利的系统完整的肉牛宰前管理程序和肉牛屠宰品质控制体系,肉牛屠宰流程中的电刺激技术和低温成熟技术应用广泛,并对两段式冷却、喷淋冷却、急速冷却和循环冰冷却等进行了广泛或探索性研究。

牛肉致病菌的污染源调查和屠宰加工过程中的人为干预效果显着,极大的改善了牛肉的安全性。

以牛肉的食用品质为最终指标的胴体分级分割标准基本普及,牛肉品质的视觉图像分级系统研发获得突破并进行了示范性应用。

牛肉从餐桌到牧场的RFID追踪追溯体系基本完善,有效的保障了牛肉安全和问题牛肉的召回。

5、设施与环境控制领域国外肉牛饲养集约化程度和饲养管理水平较高,在牛舍设计及环境控制方面,有较成熟的环控体系。

在冬季,国外通过在地下铺泡沫塑料或垫草,降低地面的导热性,来提高防寒保暖性能;在夏季,国外非常关注热应急对肉牛生产的影响,通过搭建凉棚、增加绿化、空气蒸发冷却、风扇和喷淋降温系统、空调和屋顶喷水等方法来调控环境。

国外非常重视肉牛福利的研究。

在粪尿综合利用方面,随着能源价格的上涨以及温室气体的排放,国外研究集中在厌氧消化处理肉牛粪污,产生的沼气用于发电或供热,替代化石能源。

同时对粪便的堆肥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据:A review of composting as a management alternative for beef cattle feedlot manure in southern Alberta, Canada(Larney Francis J;2007); Three-step biological process for the treatment of the liquid fraction of cattle manure(Maranon E, 2008))6、产业经济领域肉牛产业发达国家起步早、积累了相当的研究经验,具有较完善的肉牛产业经济数据库。

在产业经济领域主要研究牛肉的需求、供给及价格进行跟踪分析预测等市场问题;研究肉牛产业各环节的结构、行为、绩效及各环节的价格联系、价格传输及价值链问题;分析各环节的市场势力及肉牛产业竞争力等产业组织模式和效率问题;从动物福利、动物健康、环境保护、产品质量安全及产品追溯体系的建立等方面研究肉牛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以及有关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等方面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