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国外旅游疯狂购物的原因及对中国政府的启示。
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中国游客海外爆买

2019北京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中国游客海外爆买_【背景链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日渐提升,人们更关注产品的质量,薄利多销的低价策略日渐失效,中国游客海外爆买成为亮丽风景线。
【综合分析】原因1.消费结构升级:目前我国正在形成一个人口数量较多、消费能力较强的中产阶层,这个阶层的消费不满足于大众化的需求,价廉已经不是选择商品的唯一评价标准,他们对品质的追求更加旺盛。
2.国内有效供给不足:国内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处于“两张皮”的脱节状态,生产的产品大多数还是停留在低端领域,提供的商品不能适应和满足变化后的高端市场需求,造成了生产与销售之间的不适应,难以应对正在升级的消费市场。
3.中国制造能力总体不强:缺乏自主创新的能力,很多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掌握得不够,还主要依赖他人。
4.国内外商品价格差距较大:中国游客之所以要千里迢迢去海外购物,甚至去国外购买中国制造的产品,价格高显然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很多奢侈箱包、鞋子等在国外的定价大部分都比国内定价低三分之一以上,算上促销打折的话,价格可能只相当于国内价格的一半左右。
5.安全问题不能得到保证:近年来国内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假冒伪劣、山寨盗版的现象屡禁不止,一次次的突破国人的心理底线。
从中国游客的“爆买清单”中可以看出,奢侈品所占的比重其实是很小的,大量的都是诸如奶粉、保健品、药品、化妆品等日常生活用品,这说明国人不仅是对于国内某些商品的不信任,更为严重的是对于国内整体的商业环境、诚信环境的失望。
【参考对策】1、加强宣传教育,引导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我国政府应加强关于国产产品安全性能的宣传教育,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正确看待海淘现象。
2、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做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提高产品质量,加强有效供给,以便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3、加强安全监管。
畅通维权渠道,保证消费者能够依法维权,加强我国产品监管,保证产品安全性,以质量赢得消费者的信任。
中国人民到国外疯狂购物的原因及对政府的启示

长春师范学院国际经济学论文论文题目:中国公民去国外疯狂购物的原因及对政府的启示论文作者:姬彬所在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班级:09级会计一班学号:0922340112内容摘要:我国出境游客人均境外消费支出已超过美、欧、日。
随着中国居民出境旅游人数的增加及消费能力的提升,国人海外购物的数量可能会进一步增长。
中国游客自海外疯狂购物,中国政府意识到中外物价差距,从2010年8月开始海关对进境旅客携带超出5000元人民币的个人自用物品开征进口关税。
外国消费者中出手最大方的就是中国人。
他们大量购买韩国产的化妆品以及服装,同时偏爱香奈儿、路易威登、爱马仕等知名品牌。
最近,越来越多的中国消费者人均购买“雪花秀”以及“O HUI”等韩国产化妆品达70万韩元至80万韩元,中国人即使在购买韩国品牌时也不愿意选购在中国生产的产品,而仅仅购买在韩国本地生产的产品,国公民每年在海外消费的金额数目惊人。
据统计数据,去年中国人购买的奢侈品中有56%是在海外消费,消费额达到130亿当我们在探讨IPAD 这种“中国制造”的国际品牌国内售价比国外高时,刚从国外旅行回来的同事立刻表示:如果说国际品牌因为关税、品牌价值等原因而身价高贵,但国内零售市场上更让消费者接受不了的是,那些堂堂皇皇摆在高档商场里的众多中国制造的所谓洋品牌,售价也在赶超国际品牌,这客观上把更多的国内消费者培育成国际品牌的忠实客美元。
关键词:海外消费、品牌价值、、税收、中国制造1、中国人民生活条件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国家日益强大1.1 生活水平的提高1978年邓小平理论行动指南的春风吹绿了广东深圳,从至中国开始踏上改革开放的道路。
改革开放激发了各行各业的活力,使中国的生产力不断得到发展。
一个个新兴城市拔地而起。
一项项重大科技成果得到制造和开发。
一个个大型工程得到峻工。
一个个超大型企业正在迅速成长。
中国长得高了,长得壮了。
不再是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那种积贫积弱,不再是六七十年代那种贫困落后!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从濒临崩溃的边缘,到成长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排在美国和欧盟之后。
中国游客到日本扫货背后的原因分析以及对中国制造业的启示

中国游客到日本扫货背后的原因分析以及对中国制造业的启示刚刚过去的国庆节长假,不少中国游客前往日本旅游,虽然中国经济状况不太景气,但中国游客在日本“扫货”的热情并未受到影响。
在这股赴日旅游热中,中国游客热衷于购买日本各类日常用品的现象引起热议。
他们的身影也成了日本商场的一道独特景观。
从马桶盖到药品化妆品,甚至连日用品也要千里迢迢从日本买回来,而且,中国游客人均消费金额达23万1753日元(约合12085元人民币),远远超过访日外国游客的平均水平。
一、中国游客到日本疯狂扫货背后的原因(一)产品设计注重人性化日本制造产品的优良品质、精美外观和贴心设计是中国游客爱到日本“扫货”的主要原因。
产品的人性化设计是“日本制造”的一个著名“标签”。
日本雨伞的伞柄都带有一个透明的小框,可以将写有姓名的纸片搁在里面,防止拿混。
儿童毛巾带有挂扣,方便孩子在幼儿园或小学悬挂。
日语中有个词叫“配虑”,大概意思是替别人着想。
日本人为人处世格外注重“配虑”。
日本日常用品的功能设计如此贴心和人性化与这种精神分不开。
只有将用户体验放在第一位,才能想出如此贴心的小设计。
(二)同样的产品价格低于国内随着近两年日元汇率暴跌,加之日本政府去年扩大免税品类范围,化妆品等同类产品在日本的售价已明显低于中国国内,吸引不少中国人到日本采购。
据调查,普遍来说,日本商品在日本的售价还是比国内便宜1/2到1/3。
虎牌新推出的山羊水壶儿童保温杯在日本售价约合人民币356元,在淘宝上翻了近一倍为680元。
比较有人气的东芝马桶盖SCS-T160 CLEAN WASH在日本约合人民币734元,在国内则卖出2769元的高价。
(三)“匠人文化”质量好日本被誉为是“工匠国”,日本是岛国,国土狭长,面积小,几千年来生存于这样的地理自然环境,使日本人形成注重细节的民族特质。
从小巧玲珑的手工艺品,到精致别雅的庭院,都可以体会到日本人苛求细节完美的精神。
自然,在制造日常生活用品方面,他们也精益求精,甚至到了“吹毛求疵”的程度。
境外奢侈品消费热潮对我国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的反思

境外奢侈品消费热潮对我国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的反思随着国内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境外奢侈品消费热潮在我国城镇居民中日益盛行。
许多人纷纷倾向于购买名牌奢侈品,以满足自身的虚荣心和面子工程。
面对这一现象,我们需要进行反思。
境外奢侈品消费热潮对我国城镇居民文化消费带来了哪些影响?如何理性对待奢侈品消费,才能真正提升城市居民的文化消费水平呢?本文将对此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境外奢侈品消费热潮对我国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的影响不容忽视。
一方面,随着国内市场的开放和经济的全球化,许多国际奢侈品品牌纷纷进入中国市场,让中国消费者有了更多的购买选择。
许多城镇居民受到社会环境和媒体的影响,对奢侈品消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追求。
自觉或不自觉地加入了境外奢侈品的购买行列,带动了境外奢侈品在中国市场的火爆销售。
境外奢侈品消费热潮对我国城镇居民文化消费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许多人对奢侈品的热衷和追求,不仅是基于自身的实际需求,更多的时候是出于追逐时尚潮流和满足虚荣心的需要。
这种盲目追求奢侈品的心态,容易使人忽视对真正的文化产品和艺术品的热爱和追求。
境外奢侈品的高昂价格也使一些城镇居民在文化消费上投入过多的金钱,而忽视了对其他具有艺术价值的文化产品的支持和关注。
这种现象,无疑是对城镇居民文化消费观念的一种误导和扭曲。
境外奢侈品消费热潮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外溢。
由于大量的境外奢侈品品牌进入中国市场,许多国外的文化产品和艺术作品也得以在中国市场大放光彩。
这无疑是对我国文化产业的一种冲击和挑战。
一方面,许多国内文化产业的从业者因为竞争的激烈而陷入困境,不得不转而从事外来文化产品的引进和销售。
对境外奢侈品的高度依赖也无形中削弱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创新和发展动力。
尽管境外奢侈品消费热潮给我国城镇居民文化消费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但我们并不应该一概否定奢侈品的存在和价值。
相反,我们应该提倡理性对待奢侈品消费,才能真正提升城市居民的文化消费水平。
中国游客海外“爆买清单”及其背后原因分析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变化,海外旅游、海外消费的热潮持续升温,中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消费国。
如果说国内旅游是以休闲娱乐为主,那么出境游不管是商务旅行,还是购物消费,都只有一个不变的主题:买买买!全球到处闪现中国游客“扫货”的壮观场面,这样的场面也一次次的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刷新世界对中国的认识。
与此同时中国消费者购买力的不断外流,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与反思。
一、中国游客爆买全球的表现从海外游客“爆买清单”来看,位于榜单中的热卖商品也在发生悄然改变。
早期,海外“爆买”产品主要集中在奢侈品和高档家电。
各种各样的世界名牌,比如路易威登、卡地亚、蒂芙尼、香奈儿等成为大家热买的对象;电饭煲、智能马桶盖、空气净化器等高端耐用商品也是抢购的对象,甚至出现有的游客一次性带回四五个电饭煲、四五个马桶盖之类的“血拼”盛况,很多高档商品时常因为中国游客的“爆买”而断货的事情。
现在海外“爆买清单”上,虽然还是会适度关注奢侈品和高档电器,但是“爆买清单”主角已经转到了性价比较高的生活用品了。
凡是性价比高、质量可靠,国民熟悉的普通商品,都进入了中国游客的“爆买清单”,像剃须刀、食品、眼药水、牙膏等相对平民化的商品越来越成为更多中国游客的选择。
例如国人赴日爆买清单主要以电子产品和日用品居多,比如指甲刀、保温杯、文具、首饰、药品、;在韩国,“爆买清单”主要包括洗发水、口味纯正的油杏仁、包装精美的海苔等。
在美国,“爆买”清单主要是当地的奶粉、化妆品、婴儿纸尿裤、保健品,服装等;在欧洲的爆买清单包括钢笔、不锈钢刀、电动牙刷、钥匙扣等。
认真梳理中国游客海外“爆买清单”可以看出,被“抢购”的海外商品整体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国际知名品牌的商品,这部分商品突出的特征是“炫耀”,主要是用来满足一部分国人“有面子”、“高大上”的心里需求;第二种类型是性价比较高、质量优良的商品。
例如由于对于国内食品安全不放心,游客在海外大包小包抢购奶粉之类的商品。
【申论热点储备范文】2019北京公务员申论热点积累:中国游客海外爆买

2019北京公务员申论热点积累:中国游客海外爆买【背景链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日渐提升,人们更关注产品的质量,薄利多销的低价策略日渐失效,中国游客海外爆买成为亮丽风景线。
【综合分析】原因1.消费结构升级:目前我国正在形成一个人口数量较多、消费能力较强的中产阶层,这个阶层的消费不满足于大众化的需求,价廉已经不是选择商品的唯一评价标准,他们对品质的追求更加旺盛。
2.国内有效供给不足:国内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处于“两张皮”的脱节状态,生产的产品大多数还是停留在低端领域,提供的商品不能适应和满足变化后的高端市场需求,造成了生产与销售之间的不适应,难以应对正在升级的消费市场。
3.中国制造能力总体不强:缺乏自主创新的能力,很多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掌握得不够,还主要依赖他人。
4.国内外商品价格差距较大:中国游客之所以要千里迢迢去海外购物,甚至去国外购买中国制造的产品,价格高显然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很多奢侈箱包、鞋子等在国外的定价大部分都比国内定价低三分之一以上,算上促销打折的话,价格可能只相当于国内价格的一半左右。
5.安全问题不能得到保证:近年来国内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假冒伪劣、山寨盗版的现象屡禁不止,一次次的突破国人的心理底线。
从中国游客的“爆买清单”中可以看出,奢侈品所占的比重其实是很小的,大量的都是诸如奶粉、保健品、药品、化妆品等日常生活用品,这说明国人不仅是对于国内某些商品的不信任,更为严重的是对于国内整体的商业环境、诚信环境的失望。
【参考对策】1、加强宣传教育,引导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我国政府应加强关于国产产品安全性能的宣传教育,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正确看待海淘现象。
2、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做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提高产品质量,加强有效供给,以便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3、加强安全监管。
畅通*渠道,保证消费者能够依法*,加强我国产品监管,保证产品安全性,以质量赢得消费者的信任。
我国游客境外购物的动因及回流引导

我国游客境外购物的动因及回流引导作者:肖作武来源:《时代经贸·北京商业》 2018年第21期近年来,我国出境游客在海外“爆买”的现象屡见不鲜,已成为拉动旅游目的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当我国经济也面临着下行压力的情况下,三架马车中的消费则成为保持国民经济平稳持续增长的第一驱动力,仅2016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64.6%,很显然,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将从过去过渡依赖出口转为重视消费。
如今消费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较过往更为重要,认真研究和仔细分析我国游客境外消费的动因,积极引导其回流国内购物已成为商家和政府有待共同破解的难题,本文试图在这方面作些探索,期待引起业界的关注。
一、中国游客“爆买”海外旅游业不仅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也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一支重要力量。
近年来,大量的中国游客纷纷走出国门,以致境外游人数和购买力已连续3年位居世界第一。
2014年,中国内地公民出境游达1.09亿人次,境外消费达1.0829万亿元。
2015年中国内地公民出境游达1.2亿人次,境外消费达1.5万亿元人民币。
前几年,我国内地游客大多选择在香港和澳门购物。
自从香港爆发“反水客”事件和“占中”运动后,到港的游客锐减,加上特区政府又出台了“一周一行”的限行政策,促使游客纷纷转向其他目的地。
后来,英国、欧盟国家、澳洲、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又将旅游的接力棒接了过去。
2014年,在澳洲的中国游客人数达到78.4万人次,2015年达140万人次。
2015年在澳洲的中国游客平均每次旅行花费近8000澳元,为澳贡献近7%的GDP。
赴美游客也不逊色,仅2014年,在美中国游客达218.8万人次,总共消费1521亿元人民。
近两年,日本、韩国则成为中国游客首选目的地。
2014年在日的中国游客240万人次,2015年则达到创纪录的500万人次,在日消费高达500亿人民币。
2014年,中国大陆游客到韩国旅游人数达612万人次,人均消费超过万元。
境外奢侈品消费热潮对我国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的反思

境外奢侈品消费热潮对我国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的反思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境外奢侈品消费热潮在我国城镇居民群体中愈发盛行。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购买来自国外的名牌奢侈品,甚至纷纷前往境外进行奢侈品购物游。
这种消费趋势不仅体现了城镇居民对物质享受的追求,也反映了他们对外国商品的迷恋和追捧。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境外奢侈品消费热潮在我国呈现出愈演愈烈的态势。
许多城镇居民在追求时尚和品质的也不约而同地将奢侈品消费视为一种身份象征和社会地位的象征。
这种消费趋势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增长,也带来了一系列文化消费的问题和挑战。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有必要深入思考境外奢侈品消费热潮对我国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的影响,及其背后的深层原因。
只有通过理性的分析和反思,才能更好地引导和规范城镇居民的文化消费行为,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的持续发展和繁荣。
1.2 问题意识境外奢侈品消费热潮对我国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的反思引言随着全球经济的日益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境外奢侈品消费热潮在我国逐渐升温,成为一种时尚潮流和消费方式。
越来越多的城镇居民开始追捧和购买奢侈品,导致在国内消费市场形成了一股强大的购买力量。
境外奢侈品消费热潮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反思,特别是对我国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的影响。
在这一背景下,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探讨境外奢侈品消费热潮对我国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的影响和挑战。
面对这一现象,我们应该如何理性看待境外奢侈品消费,如何提升我国城镇居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和消费意识,以及如何引导和培养良好的文化消费习惯和观念。
这些问题将成为我们思考和讨论的焦点,也将引发我们对文化消费的深刻思考和反思。
2. 正文2.1 境外奢侈品消费热潮带来的影响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境外奢侈品消费热潮在近年来愈演愈烈。
这种热潮给城镇居民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境外奢侈品消费热潮加剧了贫富分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游客出境消费日益增长,以平均购物花费987美元居全球之最。
在我国内需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出境旅游却扩大了其他国家的内需。
数据显示中国人国外旅游消费相当惊人。
2005年中国出境游客境外购物额平均每月2.35亿美元,中国游客境外旅游的平均购物花费以987美元居全球之最。
数字显示,每年我国有3000万人出境游,按每人平均消费1万元人民币计算,一年就是3000多亿元。
中国人热衷海外购买的品牌商品,其实在中国国内许多城市也都有营销网点,而且,中国人海外购买的商品,比如耐克,比如Coach等等还都打着“中国制造”的标签。
到国外买国货,中国人为什么要舍近求远?一种商品为消费者所热衷,大致有三方面原因:价格、质量和售后服务。
从质量方面讲,中国国内一些商品面临信任危机,这从国人仍普遍更相信外国奶粉就可见一斑。
从售后服务看,中国商家的服务意识和观念也有不小的差距。
在美国等许多国家,顾客退掉不想要的商品是天经地义,不需要任何借口。
在中国退货,除非真的质量出现了问题。
其实上述两个还不是主要原因,最主要的是价格因素。
同样的商品,分别摆在中国和美国,标价却大不同。
同一款Coach的拎包,在北京西单可能要价2000元人民币;在美国的Outle可能不到100美元,按汇率计算,国外价格不及国内的一半。
价格悬殊的原因在哪里?国内媒体和官员欲言又止的,不过是税收和利润的问题,或者说,重税和暴利。
商品在中国市场和海外市场的利润率究竟哪个高,答案不言自明。
从税收来看,进口商品增值税17%,高档消费品还有约20%的特别税,这样的税率高于美国等许多国家。
对海外商品进行一些必要的税收调节是正常的,也有助于保护民族产业。
但关键是税收是否合理,是否真有助于促进内需和经济发展,而不是导致购买力流向国外。
3000亿元人民币的海外消费,也造成国内税收大量流失。
然而中国游客热衷于国外消费的原因不止如此。
分析之下又有很多细节上的缘由。
其一:出国不易,留念代购签证难是出国旅游最大障碍。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筹划出国旅游,而签证难已成为横亘在“背包客”面前的重要难题在我们解决了经济费用,筹划出国的时候,却发现仍然有一个重要的难题横亘在我们面前,那就是——旅游签证难。
“签证难,难于上青天”。
到2006年底,经国务院批准的出国旅游目的地总数达到90个,已经和国外签署了旅游协议、旅行社可以出团的国家超过60个。
中国康辉旅行社负责出境游的业务经理陈曲说:“相比较而言,美国是最难签的,主要是两种情况,第一是手续不全,第二是动机不明,由于这两个原因被拒签的可能性比较大。
”普通人想出国,下决心所需的时间,绝对不会比出家来得少。
决心既下,那些繁琐的手续又接踵而来,当花掉许多大洋和时间将所以一切都办好,只待出国之时,问题又来了。
你肯定有很多朋友啊,人家知道你要出国,且又听说外国的东西又好又便宜,怎能不请你顺带一二呢?一个朋友一两件,两个朋友三四件……交情那么好,岂能拒绝,再说,你有幸能出国,人家只能眼巴巴看着,忍心拒绝吗?这一拒绝,估计都搞得恩断情绝了。
于是,出一趟国,在很多人那里,看风景感人文倒是其次,疯狂购物是绝不可少的,因而,大包小包扫货也就不可避免。
常能看到新闻上说大陆人在国外的消费能力超强,奢侈品基本都被包了——能不吗?出国又不是去超市,很可能跟死亡一样,一辈子就一次。
所以,就算钱用到割心般疼痛哪还顾得上呢?那些狂笑着赚钱的外国人一定觉得大陆人都很有钱吧?哪里又能读得懂他们快乐并痛着的心情呢?其二:人民币升值,民众购买力增强人民币升值,很多手中没有美元的市民会认为与自己无关。
业内人士表示,人民币升值其实与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
人民币升值之后,出国旅游会便宜。
升值后,人民币购买力获得相应提升。
市民出国后,可用相对更低廉的价格购买国外的产品与服务,包括国外旅游的价格。
但理财专家提醒,国外旅游还得要看你去的国家和去的区域,因为人民币不是直接兑换的货币,出国后的消费可能还是按照当地国的价位去兑换。
人民币升值,留学学费和生活费门槛降低,留学会相对轻松。
但要看留学对象国,预期人民币升值很可能引发新一轮地区货币的升值,例如东亚其他国家的货币也可能会随之升值。
同步升值的结果是没有变化,所以还要区别对待。
人民币升值直接影响到的还是部分产品消费行为。
一旦价格传导到位,很多人会将先前处于等待消费状态的预期消费行为变为现实,这一点在高档服装、化妆品上表现会非常明显。
南湖国旅·西部假期出境游中心的总经理黄宇纲表示,在出境游线路中,以外币结算的环节仅为地接费用。
通常而言,地接费用在出境游产品整体报价中所占的比例不到四成,其余超过五成如机票、签证等大部分费用则是以人民币结算为主,不受汇率的影响。
因此,人民币升值只能影响到地接成本的一小部分,对出境游整体价格的影响不大。
“事实上,出境游的游客群体普遍比较高端,对团费没有那么敏感。
人民币升值,会提高游客在旅游目的地的购买力,刺激他们在当地的消费热情。
”旅行社人士预计,人民币的升值将促使出境游价格逐渐下调,在海外留学或者购物也会更为实惠,从而出境游人数必将激增,但这个效应仍将有一段时间才会显现。
据某代购达人预计,化妆品抢购潮也很快会出现。
从百姓生活来看,人民币升值悄然改变了大众的生活,简单地说,人民币升值相当于全国人民加薪,购买外国商品、中国学生出国留学更加实惠,“人民币值钱了,主要体现在对外购买力的增加上。
出境旅游会相对便宜,如果到美国、中国台湾等地旅游,相比过去,游客可买更多的东西,更加实惠。
”中青旅[15.47 -1.02%]自由行上海事业部副总经理陈杰如是说。
根据往年经验,人民币升值确实对旅游市场有巨大推动力,但仍需要一段时间才会显现。
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刚破6.8元的关口,嗅觉灵敏的申城白领们已闻风而动。
“这两天我的生意突然好起来了,很多人来托我代购化妆品。
”经营代购生意的凌小姐告诉早报记者,“上海有一群白领确实对汇率很敏感,我预计化妆品抢购潮马上会出现。
”此外,网购奢侈品、数码产品也都将在沪上白领圈中引起代购热潮。
其三:同样产品国外更便宜金融危机带旺了海外代购潮。
“过去习惯当‘月光族’,花几个月薪水去买一个名牌包也心甘情愿。
现在市道不好,尽管一些衣服包包还是要买,但必须先考虑划不划算。
”面对眼下的金融危机,深圳不少白领开始精打细算,一改往日呼朋唤友一起去逛街扫货的习惯,而选择坐在电脑前浏览国际一线品牌的网站,一边计算当天汇率,准备看准心仪商品之后,再通过海外代购网站下单。
金融危机带来的打折促销潮,是带动海外代购日渐红火的主要原因。
记者了解到,随着圣诞节的临近,国外各种品牌服装、化妆品、电器的促销力度都非常大,一些国际大牌甚至还打出了“2折促销”的诱人标语,许多原先热衷于逛街购物的白领,纷纷将扫货的“主战场”转移到专业的海外代购网站上。
“CK、Guess、Levis这些品牌在美国都是很平民化的牌子,就算是Gucci、LV这些国际一线品牌,国外的价钱也会比国内便宜上千元。
”在网上进行海外代购,这种消费方式已经越来越受到白领们的青睐。
记者发现,仅淘宝网的个人网络代购和专业代购网店总数就达到160多万家,一些中档品牌的应季新装最低甚至能拿到五折的价格,而过季服装更是有低至两折左右的优惠,不少千元以上的服装只要两三百元就能买到。
经常出国的消费者发现,在国外市场,不光相同品牌的电子、皮鞋、服装等生活用品比国内便宜很多,一些名表、名包等奢侈品的价格更与国内价差悬殊。
在美国,一条利维斯(levis)牛仔裤在折扣店卖19美元,而同一条裤子,在国内的专卖店至少要卖700元人民币;至于劳力士、路易威登、古奇等名表、名包,在欧美市场上的售价通常不足国内价格的一半甚至1/3。
这些年,全球市场一体化加快,中高档品牌服装、奢侈品、名牌运动鞋……越来越多的国际品牌进入我国普通家庭。
与此同时,以往这些“高高在上”的国外品牌纷纷加入“中国制造”的大军,苹果ipad由深圳的富士康工厂代工、clarks在广东东莞制造……可是,这些在中国代工的产品,为什么返销国内市场后,比欧美贵这么多?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副教授牛鸿说,发达国家的市场竞争激烈,欧洲、美国、日本品牌同场较量,许多品牌都经营了上百年甚至几百年,拥有相对固定的客户群。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里,要想争取新客户,高价策略行不通。
而在中国,由于市场竞争不充分,国内品牌竞争力不强,为数不多的国际品牌独占鳌头,形成了寡头垄断市场,“这是最关键的、结构性的因素。
”其次,国内市场上的高流通成本也抬高了商品价格。
在国内,一件商品进入销售终端,除了运输费用以外,还有高额的进场费、摊位费……以及不同层级的代理商,各级代理商“雁过拔毛”,要从营业额里扣取一定比例的利润和回扣,这些成本都要转嫁到消费者头上,销售价格自然低不下来。
过高的税负也是一个绕不过的因素。
尽管加入wto后,我国多次降低关税,关税总水平已与发达国家相当,但国内流通环节的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仍然偏高。
税率高达20%的ipad进口税就是一个典型例证。
如果不减税,进口商品的价格就很难降下来。
国内个别厂家的制假售假,也让消费者产生了依赖国外名牌的心理其四:国内商品质量、安全堪忧《经济参考报》记者日前在新年购物旺季走访美国市场发现,“中国制造”产品在美国比比皆是,中国自主品牌也开始走向国际化,但与发达国家名牌相比,“中国品牌”价差比较明显,中国产品似乎还没有完全摆脱“价廉质差”的形象。
在美国纽约市场,不管是在第五大道萨克斯精品百货店还是在梅西、杰西潘尼、塔吉特、二十一世纪等连锁百货公司,或是在好市多、沃尔玛、玩具反斗城、百思买等连锁超市,以及“中国城”、“大中华”、唐人街等华人超市,都发现“中国制造”随处可见。
在美国市场,中国商品种类繁多,服装、鞋袜、箱包、家具、床上用品、运动器材、电子产品等,应有尽有。
这些商品绝大多数是洋品牌,但标有“中国制造”。
皇后区梅西百货公司销售经理罗纳德·布里特说:“我们店里大概有60%到70%的商品是在中国生产的。
床上用品、箱包和电子产品的比例还要更高些。
我自己的日常用品大概有95%产自中国。
”在“中国城”等华人超市“中国品牌”比较多见,尤其是副食品,如老干妈辣椒酱、洽洽香瓜子、大红袍茶叶、山东粉丝、东北黑木耳、蜂花牌香皂、格兰仕电饭锅等。
但也有些品牌已经本土化,如梅林午餐肉的商标上就写着“美国生产”。
布里特说“中国产品总体来说价格偏低,这是一大竞争优势。
大多数时候,顾客选择商品注重的是性价比,而不是产地。
但电子产品除外,同样一种电子产品,如果产自德国或者美国,消费者会认为是‘好产品’,如果产自中国,则是‘好价钱’,但不一定是好产品,质量可能没那么稳定。
”记者在布里特的店里看到,几乎相同功能的烤箱,在中国生产的德龙产品每台售价59.99美元,而在美国生产的breville则卖129.99美元,价格相差悬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