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来养活中国人

合集下载

体现中国科学家袁隆平精神的高考作文

体现中国科学家袁隆平精神的高考作文

体现中国科学家袁隆平精神的高考作文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体现中国科学家袁隆平精神的高考作文篇1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这是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尖锐命题。

“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就能养活人。

”袁隆平用惊人科学成就响亮地回答了这人问题。

袁隆平平头小脸,土里土气。

而正是这个其貌不扬老头,以自己不懈努力惊人才华,在古老土地上创造了非凡奇迹—目前在我国,有一半稻田里播种着他培育杂交水稻,每年收获稻谷60%,源自他培育杂交水稻种子。

是怎样力量使一个人命运紧紧联系并且积极影响着13亿人命运呢?又是怎样力量促使他执著于杂交水稻研究而最终走向成功呢?超级杂交水稻,不善言辞袁隆平有着讲不完故事。

当别人问他成功秘决时,他似“知识+汗水+灵感+机遇”作了精辟回答。

面对未来,袁隆平仍满怀梦想,他希望杂交水稻由目前占世界水稻面积10%提高到20%,实现总增产万吨,真正造福全人类。

袁隆平用科学知识在古老土地上,圆了华夏民族几千年梦想,实现了一个震惊世界神话。

我由衷地敬佩他——一个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袁隆平。

每个人都有自己崇拜的偶像,要么是娱乐明星,什么少年团啦,跑男啦;要么是为国奉献的英雄人物,像钟南山、李兰娟,而我的偶像,正是刚去世不久的袁隆平爷爷。

事情要说到很久很久以前,那时的中国人民都吃不饱,袁隆平见此情况便下定决心要救救中国,让中国人吃饱饭,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可在那个时候,想让全中国吃饱饭可不简单啊!于是他茶饭不思,废寝忘食地研究水稻种植。

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

袁隆平发现了一株“野败”,最终成功研究出了杂交水稻,并移植在田中。

杂交水稻产量远远高于普通水稻,粮食产量也因此大大提高。

虽然产量提高了,但袁爷爷并不满足于此。

他带着团队苦心研究,一次又一次地刷新水稻的亩产量。

有一次记者采访他时,他说:“我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

”袁爷爷为了实现这两个梦想,孜孜不倦,下田考察,并且一次次地突破。

中国养活中国的粮食安全新战略

中国养活中国的粮食安全新战略

中国养活中国的粮食安全新战略吴玲等布朗的中国“抢粮论”,再一次警醒我们,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世界养活不了中国,粮食安全的弦要始终坚决绷紧。

要从提高国内粮食生产能力和保证国际市场粮食进口能力这两方面入手,坚决守住粮食安全底线,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

“养活自己”始终是中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

20世纪90年代,布朗发出“谁来养活中国”的疑问,质疑中国的粮食安全。

中外学者的科学论证与中国粮食发展的事实证明,中国不仅完全有能力“养活自己”,而且还能对世界粮食安全作出巨大贡献。

中国人的饭碗必须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中国也有能力端牢自己的饭碗,没有必要在国际上“抢粮”,更不会对世界粮食安全造成威胁,而且还能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

中外学者研讨“谁来养活中国”1994年,美国世界观察所所长莱斯特·布朗《谁来养活中国》一文认为,中国在工业化进程中,伴随着人口增加和消费结构的改变,未来的粮食需求将大幅度增加,由于“耕地减少”、“水资源匮乏”和“环境的破坏”等问题,未来中国的粮食产量将会下降,中国将面临巨大的粮食缺口,为此中国将越来越依赖粮食进口,并冲击世界粮食供应和价格,即使中国有足够的外汇储备,国际市场也不可能向13亿中国人提供如此巨量的粮食供应。

布朗的结论是:中国不仅自己养活不了自己,而且世界也不能养活中国,中国的粮荒将把世界粮食市场“买空”,造成世界范围内的粮食短缺和价格上涨,引发全球政治和生态危机。

他警告世界:“食品的短缺伴随着经济的不稳定,其对安全的威胁远比军事入侵大得多。

”布朗的观点成了“中国威胁论”的一部分。

2008年,布朗在北京接受采访时强调,“谁来养活中国”仍是问题,其观点没有改变。

他进一步提出,21世纪30年代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到时谁来养活中国,谁来拯救由此引发的全球性粮食短缺和动荡危机?随后,《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华尔街日报》等纷纷发表评论,认为“中国的粮食问题将危及世界人民的粮食安全”,“中国的粮食短缺将比军事入侵更可怕”,“中国是世界的最大威胁”等。

实用类非连续性文本《谁来养活中国人?》《安全与隐忧:中国粮食奇迹的背后》阅读练习及答案

实用类非连续性文本《谁来养活中国人?》《安全与隐忧:中国粮食奇迹的背后》阅读练习及答案

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在美国版知乎Quora上,有这样一个提问曾引起过上万网友讨论:“中国是怎么生产这么多粮食,足够养活十多亿人的?是靠进口还是自给自足?”Janus Dongye,一位来自剑桥大学的博士用几张卫星图,给了一个让人拍案叫绝的回答。

“打开卫星地图软件,从卫星视角看中国大地上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

”在山东省寿光市,你能从卫星地图中看出什么?是错落的岩石?贫瘠的灰土地?平原密布的,其实是上百万个塑料农业大棚。

从卫星视角看,它也是看不到尽头的。

其实,农业大棚只是中国现代农业科技的一个创证。

从贫困到富足,中国只用了半个多世纪,实现了用有限的资源养育14亿人口,这不得不说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这背后是中国对农业基础设施的大规模推进,是农业科技的持续发展,以及对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不断探索,而最重要的是亿万中国农民的辛勤劳作和巨大付出。

到2030年,中国将达到14.5亿的人口峰值,这意味着,中国还要为未来新增的人口准备粮食。

同时,中国正在进行全球最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土地成为各个领域都在渴求的资源,让更多的土地生产粮食,已成为中国人努力的新目标。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谁来养活中国人?》)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采取多种措施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使粮食产量和质量不断提高,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了自己手上。

然而,连年丰收、自给自足的背后,是中国粮食消费量的增长仍快于产量的提高,粮食生产和消费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

这是因为,对于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任何一项微小的浪费都会放大为一个惊人的数字。

在粮食从田间到餐桌的漫长产业链上,生产、流通、储存、加工以及消费各个环节都会造成损失浪费。

在收割环节,一些尚未实现机械化收割的地方因为收割能力不足,逢雨天谷物发芽霉变时常发生,农户因为储粮方法落后导致每年粮食损失率高达8%;在储运环节,由于物流设施和方式比较落后,每年抛撤遗留损失粮食达150亿斤;在加工环节,由于过度追求精、细、白的消费误区,导致企业过度加工,每年因此损失粮食150亿斤以上。

中国人来养活中国

中国人来养活中国

中国人来养活中国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拥有13亿人口。

如何养活如此庞大的人口是中国政府一直以来都面临的挑战。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通过不懈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成功地养活了中国人。

首先,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农村改革政策。

这些政策包括土地承包制度的推行、农民工转移就业政策以及农村电商的发展等。

土地承包制度的推行使农民能够拥有自己的土地,并且可以通过流转土地来获取更多的收入。

农民工转移就业政策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使农民能够到城市寻找工作。

农村电商的发展则为农民提供了新的销售渠道,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销售自己的农产品。

这些政策的实施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同时也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保障了中国人的食品安全。

其次,中国政府注重农业科技的发展和推广。

中国农业科技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包括种子改良、农药使用的合理化、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等。

通过科技的进步,农民能够利用更好的农业设备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减少劳动力投入。

同时,种子改良和农药使用的合理化也使作物的产量更高,并且质量更好,从而能够更好地满足中国人的饮食需求。

另外,中国政府还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

近年来,中国发生了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引起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担忧。

为了保障中国人的健康,中国政府加强了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监管,建立了严格的检测体系,并对违规生产、销售食品的企业进行了严厉的处罚。

这些措施使得中国的农产品质量得到了有效的保障,消费者对食品的信心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

最后,中国政府大力推动农村发展。

农村发展是保障中国人养活的关键,因为大部分的农业生产都发生在农村地区。

近年来,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包括发展乡村旅游、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增长,带动了农民的收入增加,从而能够更好地养活中国人。

综上所述,中国政府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成功地养活了中国人。

这些政策包括农村改革、农业科技的发展和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以及农村发展等。

致敬袁隆平爷爷——他曾对我们说过这些话

致敬袁隆平爷爷——他曾对我们说过这些话

致敬袁隆平爷爷——他曾对我们说过这些话袁隆平说,他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他毕生的追求是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地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上图片意外发现坚定培育杂交稻的信心上世纪50年代,袁隆平最初从事的是红薯育种研究教学,但当时国家粮食非常短缺,于是他转而从事国家最需要的水稻育种。

1961年7月的一天,袁隆平在试验田选种,意外发现一株“鹤立鸡群”的稻株。

穗子又大又饱满,籽粒多达230粒,仔细一推算,用它做种子,水稻亩产会上千斤,而当时高产水稻才不过五六百斤。

袁隆平说,我好高兴,把它收起来第二年播下去,结果没有一株像它“老子”长得那么好,高的高,矮的矮。

我原来抱有很大的希望,结果我失望了,失望后突然来了灵感,正是杂交稻才有分离现象。

在当时,世界权威遗传学认为水稻不具有杂交优势,这次意外发现坚定了袁隆平培育杂交稻的信心。

灵感来得突然,而研究之路漫漫。

在稻田里逐一寻找三年后,1964年,袁隆平再次发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

再耗时9年,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法”终于成功,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破,为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粮食自给难题做出重大贡献。

“谁来养活中国”袁隆平给出中国人自己的答案上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向世界发出“谁来养活中国”的疑问。

在此背景下,我国提出了超级稻育种计划,袁隆平领衔的科研团队接连攻破水稻超高产育种难题,超级稻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和1100公斤的五期目标已全部完成,一次次刷新着世界纪录。

目前,我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超过1700万公顷,占全国水稻总面积的50%,仅每年增产的粮食就可养活7000万人。

袁隆平用高产、更高产、超高产的现实,对这一世纪问题给出了中国人自己的答案。

爱国就是粮食增产用有限的土地养活更多的人作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第一人,袁隆平接连荣获我国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国家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等多项重大奖励和荣誉。

布朗风波——谁来养活中国人

布朗风波——谁来养活中国人

* 富裕国家从自身利益考虑会采取限制出口或禁运
的办法来制止国内粮食上涨。这样目前兴旺的世 界粮食市场就会动荡不定,世界粮食形势将处于 危险的境地,全球各国的安全将得不到保证。
* 于是,布朗警告世界:“食品是短缺伴随着经济
的不稳定,其对安全的威胁远比军事入侵大的 多”。
* 中国的人口增长不可逆转;中国的农田减少不可
*有关方面一遍又一遍地重复“我们可以用只
* (1)影响粮食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 人口数量:2030年将达到16亿 * 消费者收入:刺激肉类食品需求 * 其中包含的基本概念:粮食的直接消费与间接消
费;
* 口粮与饲料粮
* 影响粮食供应的因素有哪些? * 技术水平:增产技术渺茫 * 农业生产投入要素: * 耕地:大幅度减少 * 水资源:短缺 * 肥料:达到报酬递减点 * 替代品:渔业开发潜力有限 * 环境污染
逆转;环境破坏造成的农作物减产不可逆转。21 世纪中叶,全世界所有国家的粮食都供给中国, 也无法养活中国人!
*
布朗惊世骇俗的言论遭到中国政府、舆论的 普遍反驳,认为制造“中国威胁论”。从布 朗发表《谁来养活中国》一文后,中国人与 他就开始了一场长达10年之久的论战。大量 针锋相对的观点不断涌现。如:21世纪中国 人自己养活自己等。 占全世界7%的耕地,养活22%的人口。”
* 尽管可以通过增加农业投入,农业技术进步和管
理水平的提高来提高粮食单产,但由于水资源的 不足及肥料报酬递减的作用,单产提高的潜力十 分有限,从而使耕地消失而减少的产量大于因单 产提高而增加的产量。
* 得出的结论是:到2030年,中国的人口将从现在
的11.1亿增长到16亿,人均消费粮食从现在的 300公斤增加பைடு நூலகம்400公斤,粮食总需求将从现在的 3.46亿吨,增加到6.4亿吨,增长85%;与此同时, 到2030年,中国的粮地面积将从现在的0.91亿公 顷,下降到0.48亿公顷,即下降47%,虽然单产 水平可以从现在的每公顷3705公斤上升到5700公 斤,但粮食总产量则将从现在的3.4亿吨下降到 2.74亿吨,下降20%。

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

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

去年夏天,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提出“谁来养活中国”,在国际上引起巨大反响。

布朗认为,到下世纪30年代,中国需要净进口粮食2亿吨,这恰好是当前整个国际的谷物贸易量,此观点一出,在国际引起轰动。

二十一世纪,中国粮食将面临三大难题。

——人口猛增,下一世纪的挑战更严峻?《世界银行1991年世界发展报告》曾有预测,称中国2000年人口为12.9亿,但实现零增长时的人口峰值总数将达到18.90亿。

这一预测虽然与中国人口学家的预测,2050年实现零增长时的中国人。

将有16亿有所不同,但无论如何,下一世纪我们面临的… ......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朱蓬蓬上个世纪的9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布朗曾向世界发问:“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因为这个世界没有人能养活13亿人口的中国,于是就产生了种种的猜疑,中国会侵略、会移民、会……总之,种种的猜疑都汇集于“中国威胁论”的大合唱之中。

近日,北京时间2006年4月25日晚9时许,传来一个消息,刚刚结束的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评选揭晓,著名杂交水稻专家、中国的袁隆平当选,成为首位入选美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

袁隆平院士的成就,国人谁人不知,那人不晓,应该说,消息是很令人幸喜的。

对于这样一个消息,互联网上在短短的时间内,就有近万人点击,并发表意见对袁隆平没有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不知工程院院士是否比科学院院士要低一等)气愤填膺,并认为袁隆平“为布朗指点迷津”,面对世界的不安与困惑,袁隆平给出的答案不容置疑——中国人通过科技进步和共同努力,不仅以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而且可以帮助发展中国家解决粮食短缺问题。

据报道,面对未来,年过古稀的袁隆平仍满怀梦想,他希望杂交水稻由目前占世界水稻种植面积10%提高到20%,即国外推广面积由现在的150万公顷增加到1500万公顷,以每公顷增产2吨计,实现总增产3000万吨,真正造福全人类。

笔者对于以上消息,不但不敢持有异议,而且十分赞赏。

中国人来养活中国人演讲稿

中国人来养活中国人演讲稿

中国人来养活中国人演讲稿中国人来养活中国人演讲稿中国人来养活中国人演讲稿尊敬的领导。

老师,亲爱的朋友们:大家好!前不久,有个外国人发了一篇题为《谁来养活中国》的论文,谈及中国的粮食问题,说什么21世纪中国将丧失自己养活自己的能力。

面对“谁来养活中国”的提问,我们这些跨世纪青年的回答是:中国人来养活中国!在我们回答这个足以震撼我们整个民族自尊心的问题之前,让我们先来仔细聆听一下这个来自大洋彼岸的声音,他给我们总结了四个不可逆转: 1)人口增长不可逆转,中国人口每年增长1400万,相当于一个北京市人口,到2030年将超过16亿。

2)消费趋向不可逆转,在以大米,白面为主的传统食谱上将逐渐加大肉、蛋。

奶的比例,而中国粮食却不能随其饮食爱好同步增长。

3)农田减少不可逆转,中国大部分是干旱不毛之地,东南部粮食生产集中地区也是人口集中地区,随着人口和工业经济的同时增长,工厂,住房、道路在与农作物激烈地竞争土地,结果是当中国最需要扩大农田面积时它却以每年100万公顷的速度在减少,这相当于中国现耕地面积的1%,照此发展,不到100年中国的耕地面积将是零… 4)环境破坏造成的减产不可逆转。

中国是以灌溉为主的多熟农业,而储水量世界第一的中国,却因为日益严重的缺水减缓了粮食产量的增长。

这个老外最后给我们下了一个结论:中国到2030年,若人均粮食消费水平达到现在的台湾水平或美国水平的一半,进口缺粮将达到3。

78亿吨,而那时世界粮食出口总量却不足3亿吨。

到那时,不仅中国养活不了中国,世界也将不能养活中国。

在充满希望的21世纪的曙光即将升起,沉睡多年的雄狮刚刚苏醒之时,“谁来养活中国”这六个大字却赫然刻在了饱经风雨的神州大地上。

的确,是我们该反思的时候了。

古代的中国人说“民以食为天”,现代的中国人讲“农业是立国之本”,而今的外国人却提出“谁来养活中国”。

也难怪这种声音使人们振聋发赣:在庞大的人口基数下,人口的迅猛增长举世瞩目;几经改道的黄河又频频断流令人深思;粮食产量增长缓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来养活中国人
中国人来养活中国!
在我们回答这个足以震撼我们整个民族自尊心的问题之前,让我们先来仔细聆听一下这个来自大洋彼岸的声音,他给我们总结了四个不可逆转:1)人口增长不可逆转,中国人口每年增长1400万,相当于一个北京市人口,到2030年将超过16亿。

2)消费趋向不可逆转,在以大米,白面为主的传统食谱上将逐渐加大肉、
蛋。

奶的比例,而中国粮食却不能随其饮食爱好同步增长。

3)农田减少不可逆转,中国大部分是干旱不毛之地,东南部粮食生产集中地区也是人口集中地区,随着人口和工业经济的同时增长,工厂,住房、道路在与农作物激烈地竞争土地,结果是傍边国最需要扩大农田面积时它却以每年100万公顷的速度在减少,这相当于中国现耕地面积的1,照此进展,不到100年中国的耕地面积将是零…
4)环境破坏造成的减产不可逆转。

中国是以浇灌为主的多熟农业,而储水量世界第一的中国,却因为日益严峻的缺水减缓了粮食产量的增长。

这个老外最后给我们下了一个结论:中国到2030年,若人均粮食消费水平达到现在的台湾水平或美国水平的一半,进口缺粮将达到3。

78亿吨,而那时世界粮食出口总量却不足3亿吨。

到那时,不仅中国养活不了中国,世界也将不能养活中国。

在布满希望的21世纪的曙光马上升起,沉睡多年的雄狮刚刚清醒之时,“谁来养活中国”这六个大字却赫然刻在了饱经风雨的神州大地上。

的确,是我们该反思的时候了。

古代的中国人说“民以食为天”,现代的中国人讲“农业是立国之本”,而今的外国人却提出“谁来养活中国”。

也难怪这种声音使人们振聋发赣:在庞大的人口基数下,人口的迅猛增长举世瞩目;几经改道的黄河又频频断流令人深思;粮食产量增长缓慢。

粮食进口越来越多有目共睹;一方面国家疾呼农业科技人才短缺,另一方面农大的毕业生却又在哀叹找不到工作,这是多么令人难以理解。

痛定思痛,感慨之余,当冷静的思考赶走了不安的迷茫,理性的灵光罩住了感情的激昂,我深深感到我们当代大学生的未来任重而道远。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而我国农业的兴亡,对于我们这些并非匹夫的时代宠儿又该有怎样的负责呢?此时此刻,我不禁要感谢那位老外给我们敲响了粮食危机的警钟。

“谁来养活中国”,听着这轰鸣的钟声,我把目光投向了东方升起的太阳,我想站在长城上高声呼唤:中国本身能养活中国,卫星能上天,播种机却下不了田,非不能也,实不为也。

改革开放的结果不应该。

也决不会让十几亿人饿着肚子奔小康。

计划生育的一再猛抓,已使我国人口增长得到操纵;农业政策的努力落实,已使农民日渐消退的土地热情有所回升;环保意识的逐步确立,也使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得到改善;农业地位的稳步提高,使我国盛行多年的“标语农业”终于开始走向褒亡,农业这个改革开放落伍者的体温终于不再是那么的冰凉。

“谁来养活中国”,听着这轰鸣的钟声,我想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山巅,面对黄河长江传出我心中的呼唤:中国农民能养活中国。

农、经、饲相结合的三元结构农业,将来靠他们的身躯定能撑起;绿色农业、白色农业。

蓝色农业相并联的三色农业,将来经他们的双手也定能闪光,可是,现在我却要对你们说:八亿同胞们,快醒醒吧!东方巨龙在呻吟,四大发明已经蒙上厚厚的历史灰尘。

洋洋数平年、,你手中握着的不该还是曲辕犁呵!
“谁来养活中国”,听着这轰鸣的钟声,我想在大水法的残骸前跪倒,抓把泥上,写下我们共同的宣言----我们就能养活中国。

当法国人有朝一日得知艾菲尔铁塔已经腐化,美国人如梦初醒地明白自由女神像马上倒塌,埃及人可万万没有想到,狮身人面像已经裂缝,那中国人
呢?中国人却在圆明园的遗迹依旧凄凉之时,忽然听到:谁来养活中国?这的确是一个足以震动世界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这更是一个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

在大水法的石柱上,我曾看见某某高校学子的大作----“要炮轰白宫,火烧凡尔塞,踏平白金汉”,从它的文字中,不难看出,当代青年是具有强烈爱国热的,但我想,这种愤慨的发泄是于事无补的,抛头颅,洒热血的年代已经过去,现在,中国最需要的,是把青春的汗与泪切实洒到科技事业上的一代。

今天,当我们回忆古老的中国农业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所走过的历程时,既为其取得的巨大成就而欢欣鼓舞”,又为其面临的种种困难而忧心忡忡,中国将以何种姿态迈入下一个世纪?中国农业和中国农利。

又将以何种途径跨入兴盛发达的明天?如此一系列关系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都刻不容缓地摆在我们的面前,在这新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世纪之交,中国农业需要科技进步,中国农村盼望科技人才,中国农民巴望科技知识。

这一切向我们明示:中国未来蓝图的画笔已经交到了我们的手中。

既然老师说我们是国家的希望,国家说我们是祖国的栋粱,那么我想,我们就应该,也必定能使这栋梁撑起祖国的希望,使这希望熠熠闪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