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古生物复习要点

合集下载

古生物学复习资料

古生物学复习资料

古生物学复习资料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古生物学理论1.古生物学概念古生物学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界及其发展的科学。

化石定义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生命活动的遗迹及生物成因的残留有机物分子。

化石保存条件有哪些化石形成条件:1)生物本身条件(硬体、矿物成分)2)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生物方面要求水动力弱,还原条件,细菌分解作用少、酸碱性)3)埋藏条件(埋藏快、沉积细、搬运短、泥质)4)时间因素(时间长)5)成岩条件(压实与重结晶作用)化石保存类型包括哪些化石的保存类型:1)实体化石:指经石化作用保存下来的全部生物遗体或部分生物遗体化石(包括不完整实体和完整实体)2)模铸化石:指生物遗体在岩层中的印模和铸型印痕化石:生物遗体陷落在细粒碎屑或化学沉积物中留下来生物软体的印痕印模化石:即生物硬体在围岩表面上的印模,包括外模和内模核化石:即生物结构形成的空间或生物硬体溶解后形成的空间,被沉积物充填固结后,形成与原生物体空间大小和形态相似的实体,包括内核和外核铸型化石:是当贝壳埋在沉积物中已形成了外模和内核后,壳质全部溶解,并被后来的矿物质填充所形成的化石3)遗迹化石:指保存在岩层中古代生物生活活动留下的痕迹和遗物4)化学化石:地史时期生物有机质软体部分虽然遭受破坏未能形成化石,但分解后的有机成分,如脂肪酸,氨基酸仍可残留在岩石中化石化作用定义化石的石化作用是指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遗体在成岩过程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的改造而形成化石的作用化石化作用类型有哪些石化作用类型:1)矿质充填作用 2)置换作用 3)碳化作用2.古生物的分类等级由大到小分别是界、门、纲、目、科、属、种5界分类系统包括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和动物界3.国际命名法规-------双名法(P26)4.小壳动物群含义小壳动物群:在灯影组顶部,以小壳动物的出现做为寒武系的底界,为第一个带壳动物群埃迪卡拉动物群含义埃迪卡拉动物群:呈印痕状态保存,无硬体骨骼或外壳,一般称为裸露动物群(P279)5.生态因素包括哪些光、温度、水、海拔高度和水体深度、基底、化学因素(大气成分、水中盐分、酸碱度)、生物因素(P333—P334)水生生物的生活方式包括底栖生物(固着、移游、孔栖、埋栖)、游泳生物、浮游生物、假浮游生物6.古生物学在地质学中的意义7.已灭绝的海洋生物类别举例5个蜓类、四射珊瑚、菊石、三叶虫、笔石、横板珊瑚、智利贝纲等8.双壳与腕足的区别双壳类与腕足类的对比双壳腕足1)单壳两侧不对称两侧对称2)双壳大小一般相等、对称两瓣大小不等、不对称3)双壳分左右壳分背腹壳4)对称面位于两壳接合面垂直于两壳接合面5)固着构造足丝肉茎6)齿与齿窝在每个壳上间列分布于不同的壳上齿在腹壳齿窝在背壳7)韧带有,司开口无,壳的开闭靠闭肌8)孔洞有足丝缺口,无肉茎孔无足丝缺口,有肉茎孔9)外套线有无10)生活环境海水、半咸水和淡水海水古生物学分论1.蜓目1)蜓的归属原生生物界—肉鞭毛虫门—有孔虫纲—蜓目2)蜓的分布时代早石炭世晚期—二叠纪末、二叠纪极盛(石炭纪至二叠纪)3)生活环境水深100米左右热带或亚热带平静正常浅海4)生活方式浅海底栖5)蜓的基本构造(至少5个)基本构造:初房:最初形成的房室房室:初房之后形成的房室壳圈:在个体增长过程中,房室绕一个假想轴旋转,每个旋转一圈为一个壳圈旋壁:壳圈上各房室外部壳壁相连接的部分称旋壁隔壁:旋壁在增长过程中向里弯折的部分旋脊:通道的两侧各堆积起一个旋向的突起物拟旋脊:介于列孔之间各旋向的堆积物隔壁褶皱:隔壁在壳体的两极,弯曲折叠形成通道:每个隔壁的中央底部留一个通孔,借以沟通房室列孔:每个隔壁下部有一排小孔6)F usulinella(小纺锤蜓)的特征(素描形态构造特征,并标注主要构造名称)壳体纺锤形。

古代生物知识点总结

古代生物知识点总结

古代生物知识点总结1. 古代生物的分类古代生物主要分为植物和动物两大类。

植物包括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等;动物包括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包括海绵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棘皮动物等,脊椎动物包括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等。

2. 古代生物的进化古代生物的进化受到环境适应、遗传变异、物种选择和地质作用等因素的影响。

古代生物通过进化适应了不同的环境,进化过程中产生了很多新的种类。

3. 古代植物古代植物主要包括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蕨类植物具有根、茎和叶等器官,裸子植物的种子裸露在子房表面,而被子植物的种子由子房包裹。

4. 古代动物古代动物主要包括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

无脊椎动物具有神经节和弹性支持器官,脊椎动物具有脊骨和脑等器官。

5. 古代生物的灭绝许多古代生物在生物地理、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下逐渐灭绝。

例如,白垩纪末期,一些恐龙和其他古代生物因为原因而灭绝。

6. 古代生物的化石古代生物的化石是古生物学研究的主要依据之一。

化石记录了古代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遗传变异和进化过程等信息。

7. 古代生物的生态系统古代生物生活在不同的生态系统中,包括陆地、海洋、淡水和沼泽等。

古代生物之间通过捕食、共生、竞争和共存等方式相互影响。

8. 古代生物的地质时代古代生物生活在不同的地质时代中,包括古元古代、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古近纪和新生代等。

9. 古代生物的生命活动古代生物的生命活动包括营养摄取、呼吸代谢、生长发育、繁殖和行为等。

古代生物依赖环境物质、能量和信息与环境相互作用。

10. 古代生物的地质分布古代生物分布在不同的地理位置和地质环境中,包括北极、南极、大洋、大陆和火山等。

总之,古代生物是地球生物演化历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形态结构、生命周期、生态环境和地质时代等信息对于理解生物进化的规律和地球演化的历史有着重要意义。

古代生物学专业知识点总结

古代生物学专业知识点总结

古代生物学专业知识点总结古代生物学是一门研究古代生物的学科,主要研究古生物的起源、进化和演变,以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

古代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化石、古代生物体化石、遗传物质等。

下面是古代生物学专业的知识点总结:一、古代生物学的基本概念1. 古生物学的定义和发展历史:古代生物学是研究古生物的发展和演化的学科,起源于18世纪中期。

19世纪和20世纪的古代生物学迅速发展,各种技术手段的应用使得研究领域得以拓展。

2. 古生物的分类学:古生物的分类分为古植物学和古动物学,古植物学主要研究真核植物、藻类等植物化石,古动物学主要研究古动物体化石。

3. 古代生物学的研究方法:研究古生物的方法主要包括直接观察化石、化学分析、地层学分析、石头实验等多种手段。

二、古代生物学的理论基础1. 进化论:生物的演化和起源是古代生物学的研究重点。

达尔文的进化论认为物种是通过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的机制演化而成的,进化论成为了生物学的一支重要理论。

2. 古生物地层学:地质学的发展对于古代生物学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各种地质方法的应用,可以确定生物化石的地层分布和年代。

3. 生物地理学:生物的分布和生态环境对于古生物的发展和演化起着重要作用。

生物地理学的研究为古代生物的演化和分布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三、古代生物学的研究内容1. 化石的形成和保存:化石是古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材料,了解化石的形成和保存方式,有助于研究古生物的生态环境和演化历程。

2. 化石的分类和鉴定:对于不同种类的化石的分类和鉴定,是古代生物学研究的基础工作,包括对古植物和古动物的分类鉴定。

3. 化石的地层分布和时代确定:通过地层学的方法确定化石的地层位置和所处的时代,有助于了解古生物的演化历史。

4. 古生物的演化和起源:研究古生物的演化和起源,包括各种古生物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演化关系等方面的内容。

5. 古生物的生态环境:通过化石的分布和生物地理学的方法,可以了解古生物所处的生态环境,这对于了解古生物的演化和生活习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古生物学复习重点

古生物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古生物学地史学古生物地史学二、问答题1.试述古生物地史学的发展历史及其相应的重大事件。

第二章化石的形成与古生物学一、名词解释化石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化学化石自然分类二名法二、问答题1.试述化石形成的过程及保存条件。

2.简要说明研究化石的方法及意义。

第三章生命的起源与生物的进化一、名词解释物种绝灭假绝灭种系代谢生态代替背景绝灭大规模绝灭生物演化的不可逆性特化趋同趋异二、问答题1.论述生物演化的过程、生物进化的特点及规律。

第四章古生物的主要门类(一)——无脊椎动物及半索动物一、名词解释蜓的隔壁和旋脊头足类缝合线四射珊瑚中柱面线胎管线管胞管笔石枝笔石体笔石簇二、问答题1.所学古生物门类中哪些类别具有两个壳瓣?如何从硬体形态构造来区别它们(列表比较)2.试述四射珊瑚的构造带型的特征及地史分布,并各举一例说明。

3.试述不同地质时期蜓的演化特征。

4.论述各地质时期笔石体的特征。

第五章古生物的主要门类(二)——脊索动物及古植物一、名词解释恐龙羊膜卵古植物学石松植物的叶座叶痕二、问答题1.简述植物界演化的主要阶段。

2.试述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动物适应环境生存的进步性特点。

第六章生物与环境一、名词解释群落特征种生态系统优势种指相化石二、问答题1.举例说明应用古生物学分析环境的方法有哪些?第七章地层形成的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一、名词解释沉积相沉积环境瓦尔特相律相标志交错层理递变层理准同生变形构造地层叠覆律海进海退超覆退覆沉积旋回穿时二、问答题1. 沉积环境的识别标志有哪些?并举例说明之。

2. 简述几种主要沉积环境的沉积特征。

3. 详细叙述地层形成的沉积作用有哪些?第八章地层单位和地层系统一、名词解释地层对比地层划分岩石地层单位组年代地层单位生物地层单位延限带顶峰带组合带层型二、问答题1. 试述地层划分的依据和地层对比原则及方法。

2. 列表对比岩石地层单位、年代地层单位、生物地层单位,注意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案古生物地史学复习资料

教案古生物地史学复习资料

教案古生物地史学复习资料一、古生物地史学简介1. 讲解古生物地史学的定义:研究古代生物的种类、结构、生活习性、分布和地史演变规律的学科。

2. 介绍古生物地史学的研究对象:古代生物的化石和地层。

3. 阐述古生物地史学的研究意义:了解生物进化历程,探讨地球历史,为资源勘探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二、古生物的分类与演化1. 讲解古生物的分类:根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和地质时代,将古生物分为不同的类群。

2. 介绍古生物的演化:阐述生物种类的变化、生物群的演替和生物界的进化趋势。

3. 分析生物演化的重要事件:如寒武纪大爆发、恐龙的兴衰、哺乳动物的崛起等。

三、地层的形成与划分1. 讲解地层的定义:地球表面一层一层的地形地貌,由沉积物堆积而成。

2. 介绍地层的形成:分析沉积环境对地层形成的影响,如海洋、湖泊、河流等。

3. 阐述地层的划分:根据岩性、化石、层位等特征,将地层划分为不同的单元。

四、古生物地史研究的方法与技术1. 讲解古生物地史研究的传统方法:地层学、古生物学、生态学等。

2. 介绍现代古生物地史研究的技术:地球化学、同位素测年、遥感探测等。

3. 分析古生物地史研究中新技术的应用:如数字化地层学、分子古生物学等。

五、古生物地史学的应用1. 讲解古生物地史学在资源勘探中的应用:如油气、煤炭、铀矿等。

2. 介绍古生物地史学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如生物多样性保护、地质公园建设等。

3. 阐述古生物地史学在地质教育和社会科普中的意义:提高公众地质素养,培养地质人才。

六、古生物地史的案例分析1. 分析我国典型的古生物地史案例:如澄江化石地、热河生物群、凯里生物群等。

2. 讲解案例中的重要发现:如澄江化石地的寒武纪早期生物多样性,热河生物群的中生代鸟类和哺乳类化石,凯里生物群的三叠纪海洋生物化石。

3. 探讨案例研究对古生物地史学的贡献:如揭示生物进化新历程、填补地史空缺等。

七、古生物地史的变迁与全球变化1. 讲解古生物地史的变迁:分析古生物地理分布的变化,如古特提斯海、古太平洋等。

古生物学复习资料

古生物学复习资料

古生物学复习资料古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物演化历史的学科,旨在了解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发展和消失过程。

以下是一些古生物学复习资料,供有需要的人学习复习。

1. 古生物化石古生物的化石是研究古生物学的重要依据,它们包括遗骸、骨骼、牙齿、壳体、树干、植物化石等。

通过制备化石标本,古生物学家可以了解生物的形态、结构、大小、食性等方面的信息,进而推断生物的生态环境、行为和演化关系。

2. 生物演化生物演化是古生物学的核心内容,它以各种化石证据为依据,探讨生物的产生、变化和消失等问题。

生物演化包括宏观演化和微观演化,宏观演化研究物种和群体的形态、生态环境、地理分布以及地质时期的演化规律;微观演化研究基因和分子水平的变化和演化机制。

3. 古生物分类学古生物分类学是研究古生物分类和系统发生关系的学科,它是古生物学的基础。

古生物分类学的分类方法不同于生物分类学,它着眼于化石形态结构,根据生物的形态特征将其分为各个类群。

同时,古生物分类学还研究不同类群之间的演化关系,如建立化石脊椎动物的系统发生树等。

4. 古生物地理学古生物地理学是古生物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研究古生物的地理分布和演化规律。

通过研究不同地区的古生物群体的异同,可以推断古代大陆的地质历史和地理环境,进而了解古生物的适应性演化和分布规律。

5. 古生态学古生态学研究古生物的生态环境和生态关系,它是综合了地质学、古生物学、生态学和地球化学等学科的交叉学科。

通过研究古生物群体的组成结构、食性和生境特征,可以重建古生物生态系统的结构和演化历史,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破坏原因。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古生物学复习资料,希望本文能为想要学习古生物学的人提供一些参考。

《古生物学》课程复习重点

《古生物学》课程复习重点

《古生物学》课程复习重点(64学时)(2013)1 古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古生物学及其研究内容、古生物学的分支学科;化石的定义及其属性分类;化石形成的一般条件、石化作用方式、化石记录的不完备性及其科学意义;化石的保存类型:实体化石、模铸化石(印痕化石、印模化石、核化石、铸型化石)、遗迹化石、化学化石。

2 古生物的分类和谱系古生物的分类原则和方法:综合分类学、数值分类学、分支系统学,自然分类、人为分类;古生物的分类等级;种的定义和古生物种的特点,地理亚种和年代亚种;古生物的命名法则,单名法、双名法、三名法、优先律;模式种、模式标本(正模、副模);拉丁语缩写词:cf., aff., gen. nov., sp. nov., sp., sp. indet.的含义;生物的分界,五界系统;原核生物界的主要特征及其化石代表,原核生物、古地菌、蓝细菌、叠层石;原生物生物界的主要特征及其化石代表,藻类(沟鞭藻、疑源类、颗石藻、硅藻);真菌界的主要特征及化石代表,地衣;植物界的主要特征;动物界的主要特征及分类谱系,海绵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古杯动物门的主要特征、苔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棘皮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3 原生动物蜓类原生动物的主要特征及分类;有孔虫目纲的一般特征及分类;蜓类的主要特征及研究方法;蜓壳的基本构造:旋壁、旋轴、房室、隔壁及副隔壁、壳圈、旋脊和拟旋脊、列孔、通道和复通道,蜓壳切面及其所观察的构造,旋壁分层及其类型;蜓类演化趋向;蜓类生态和地史分布;代表性化石:Ozawainella, Fusulina, Fusulinella, Palaeofusulina, Schwagerina, Neoschwagerina。

4 腔肠动物门珊瑚纲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及分类;腔肠动物两种体型;珊瑚纲的主要特征与分类;珊瑚虫与珊瑚体;珊瑚体构造:隔壁、横板、泡沫板、鳞板、中柱、中轴;单体珊瑚和复体珊瑚外形;年轮。

四射珊瑚内部构造切面及构造组合(带型):纵列构造、横列构造、边缘构造、轴部构造;隔壁的发生过程及内沟形成;地史分布。

古生物学复习重点总结

古生物学复习重点总结

⊙总论:一、古生物学(概念)-研究地史时期生物界及其发展的科学。

其范围应包括各个地史时期的地层中保存的一切与古生物有关的资料。

二、化石(概念):指保存在各地质时期岩层中的生物遗体和生命活动的痕迹。

三、化石的保存条件:1、生物的自身条件。

需要有能够保存下来的硬体,以矿质硬体为佳。

软体不利于保存。

1)矿化组分:比较稳定的是方解石、硅质化合物、磷酸钙等。

不太稳定的是霰石、含镁方解石。

2)有机质硬体:如几丁质薄膜、角质层、木质物等。

2、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

(1)物理条件:如高能水动力条件下生物尸体易被破坏;(2)化学条件:如水体pH值小于7.8时,CaCO3易于溶解;氧化环境中有机质易腐烂;(3)生物条件:如食腐生物和细菌常破坏生物尸体。

3、埋藏条件。

(1)需要有利的环境,能迅速地将生物埋藏起来,并且不遭受其他因素(如地下水)破坏。

(2)与埋藏的沉积物性质有关:圈闭较好的沉积物易于保存,如化学沉积物、生物成因的沉积物。

(3)一些特殊的沉积物还能保存生物软体部分,如松脂、冰川冻土等。

(4)具孔隙的沉积物中的古生物尸体易被破坏。

(5)基底上的内栖生物,以及一些表栖生物也能破坏沉积物内的生物遗体。

4、时间条件。

1)埋藏前的暴露时间:及时埋藏有利于形成化石;埋藏后不被再挖掘出来。

2)石化作用时间:需要一定的时间,使生物进行石化作用过程。

3)经过地质历史时间的成岩石化作用。

短暂、近期内的生物埋藏不成为化石。

5、成岩石化条件。

埋藏的尸体与周围的沉积物一起,在漫长的地史成岩过程中,逐步石化,形成岩石的一个部分。

石化作用: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体,在成岩作用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的改造而成为化石的过程。

沉积物固结成岩过程中的压实作用和结晶作用都会影响化石的石化作用和化石的保存。

四、化石的保存类型:(一)实体化石(指地史时期中保存下来的生物遗体,为生物遗体的全部或某一部分,多为骨骼部分):1、未变质实体(这类化石很少,只能在特定的情况下保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生物复习要点(1)什么是化石?化石的保存类型有哪几种?什么是指相化石?什么是标准化石?化石,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

指相化石能够明确指示生物生活时生存环境条件的化石标准化石能够指示特定地质时代的化石,一般需具备4个条件:1.演化快,地质时代分布短;2. 地理分布广,有利于大区域地层对比;3.特征清楚,易于鉴定;4.数量多,容易寻找(2)以三趾马化石为例,概述化石的形成和保存需要哪些条件?1. 生物本身条件:具有硬体的生物保存为化石的可能性较大,如无脊椎动物中的各种贝壳,脊椎动物的骨骼等。

因为硬体主要是由矿物质组成,抵御各种破坏作用的能力较强。

2. 生物遗体的保存条件:在高能的水动力环境下,生物遗体容易磨损。

PH值小于7.8时,碳酸钙组成的硬体容易遭溶解。

氧化条件下有机质易腐烂,在还原条件下容易保存下来。

此外,还会受到生活着的动物吞食、细菌腐蚀等因素的影响。

3. 时间因素:生物死后迅速埋藏才有可能保存为化石。

长期埋藏并发生石化作用才能保存为化石。

4. 埋藏条件:生物死后因被不同的沉积物质所掩埋,保存为化石的可能性会有差别。

如果生物遗体被化学沉积物、生物成因的沉积物所掩埋,硬体部分易保存。

但若被粗碎屑物质埋藏,由于机械作用容易被破坏。

在特殊条件下,松脂的包裹或冻土的埋藏,可以保存完好的化石。

5. 成岩作用的条件:沉积物在固结成岩过程中,压实作用和结晶作用都会影响石化作用和化石的保存。

在碎屑岩中的化石很少能保持原始的立体形态,而化学沉积物在成岩中的重结晶作用,常使生物遗体的细微结构遭受破坏。

(4)蜓壳的基本构造、典型代表及生态意义地层意义:蜓类演化迅速、地理分布广、数量多、特征清晰,是全球C-P纪重要的标准化石,具有重要的生物地层学意义,且指相。

(5)四射珊瑚硬体基本构造、典型代表及生态意义纵列构造、横列构造、边缘构造、轴部构造。

生态意义:根据珊瑚具有严格的生态环境及其一定的分布规律,可以推断各地史时期的赤道位置,古纬度,古气候的变迁以及为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提供重要的古生物证据(6)四射珊瑚构造组合类型单带型仅有隔壁和横板。

双带型隔壁,横板和鳞板(或泡沫板)。

三带型隔壁,横板,鳞板(或泡沫板)和中轴(或中柱)。

泡沫型隔壁不连续呈刺状,横板和鳞板均呈泡沫状。

(7)头足纲菊石类壳体构造的基本特征、典型代表及生态意义始现于晚寒武世,早古生代全为鹦鹉螺类,晚古生代到中生代菊石较为繁盛,尤其中生代被称为菊石的时代,白垩纪末菊石绝灭,新生代以内壳类繁盛为特征(8)三叶虫背甲构造的基本特征,典型代表及生态意义小达尔曼虫(9)腕足动物壳体构造的基本特征、典型代表及生态意义Lingula舌形贝Cam-Rec.Sinorthis中国正形贝O1Yangtzeella扬子贝O1Dictyoclostus网格长身贝C-PYunnanellina小云南贝D3Cyrtospirifer弓石燕D3Stringocephalus鹗头贝D2显生宙5次重大的生物集群灭绝事件1,奥陶纪-志留纪之交生物集群灭绝2,晚泥盆世弗拉斯期-法门期之交集群灭绝3,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生物集群灭绝4,三叠纪-侏罗纪之交群集灭绝5,白垩纪-古近纪之交集群灭绝(12)伊迪卡拉动物群、小壳动物群、澄江动物群、关岭动物群、热河动物群、山旺动物群埃迪卡拉动物群:指震旦纪后期出现的,主要由腔肠动物(67%水母、海鳃纲)、环节动物(25%)、节肢动物(似三叶虫)(5%)组成的,不具外壳的多细胞后生动物群。

我国为贵州翁安生物群,它见于震旦纪中期陡山沱组。

小壳动物群:震旦纪末期出现,寒武纪初大量繁殖,个体微小,具外壳的多门类海生无脊椎动物群。

、澄江动物群:寒武纪早期,继小壳动物群之后出现的第一个多门类混生生物群。

关岭生物群(Guanling Biota)位于贵州西南部关岭县新铺乡,形成于距今约2.2亿年的晚三叠纪时期,完好保存海生爬行动物和海百合等,并伴生有多门类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的珍稀生物群。

对研究三叠纪海洋生物复苏、海洋生物演化和辐射、古海洋动物地理区系以及研究古海洋环境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热河动物群是生活在中生代晚期,分布于中国北方、蒙古、西伯利亚、以及朝鲜和日本等东亚地区一个繁盛的生物群。

这一生物群初始以“戴氏狼鳍鱼—东方叶肢介—三尾拟蜉蝣”为代表。

中国辽西地区是研究热河生物群的经典地区,包括义县组和九佛堂组两个地层,共跨越约1800万年。

这里保存了大量精美的化石,含20多个重要生物门类:无颌类、软骨鱼类、硬骨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等脊椎动物类群,以及无脊椎动物的腹足类、双壳类、叶肢介类、介形虫类、虾类、昆虫和蜘蛛类,轮藻、各类陆生植物(含被子植物)等。

山旺动物群山旺生物群遗迹产于山东省临胸县东部解家河盆地的中中新世早期的以“万卷书”闻名国内外的山旺组硅藻土层中。

地层内保存了各种精美的动植物化石,素有“化石博物馆”之称。

山旺生物群是研究中国东部自新生代以来生物群演化和环境变迁的重要佐证。

(13)沉积环境与沉积相沉积相是指能够反映沉积环境的岩石特征和古生物特征的总和,包括沉积环境和物质记录两方面。

沉积环境:指一个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条件的自然地理单元。

(14)沉积环境的主要识别标志√答:一、生物标志:1、指相化石——能够反映某种特定环境条件的化石2、形态功能分析法:深入地研究化石的基本构造,力求阐明这些构造的功能,并据此重塑古代生物的生活方式3、群落古生态分析法:根据群落的生态组合类型来分析古环境,并根据不同生态类型的群落在纵向上的演替来分析推断古环境的演化过程。

二、物理标志:主要包括岩石的颜色、结构、沉积构造等。

颜色:浅色岩石含有机质低,多形成于浅水、动荡和氧化条件下,暗色岩石形成于深水或静水和还原条件下。

沉积物结构:一般来说粒度、圆度高,分选好,颗粒支撑的岩石反映较高能量的沉积条件,反之则反映较低能的水环境。

原生沉积构造:波痕是流水、波浪或风作用于非黏性沉积物表面留下的波状起伏的痕迹。

冲刷痕和刻压痕是重力流沉积中常见的沉积构造。

暴露构造通常反映沉积盆地边缘间歇性暴露条件,平行层理是高流态条件下的沉积,水平层理反映静水条件。

板状交错层理是在流水作用下形成,楔状交错层理形成于冲洗作用,进退潮流作用形成鱼骨状交错层理。

块状层理反映未经分选的沉积物经快速堆积形成,均质层理反映单一成分的快速堆积或生物扰动破坏原生层理所致。

粒序递变层理一般认为由牵引流作用形成,粗尾递变一般认为由重力流作用形成。

准同生变形构造发育于快速堆积或具有原始倾斜的沉积层中。

鸟眼构造形成于潮坪环境古代叠层石主要形成于潮坪等浅水沉积条件。

三、岩矿标志:1、沉积物的结构组份可以反映其沉积历史、物源及沉积介质的特征。

如纯净石英砂岩形成水浅高能条件,鲕状灰岩形成于水质清洁的动荡的浅水环境2、自生矿物指沉积期货同声期形成的原生矿物,他们通常是沉积介质物化条件的反映,如海绿石、磷灰石主要形成于浅海成绩环境。

四、其他标志:沉积相的纵向变化序列,横向变化关系及沉积体的空间几何形态在沉积相恢复中亦可发挥重要作用。

(15)河流沉积模式看普地(16)三角洲沉积模式是河流与海(湖)盆汇合处形成的巨大锥形沉积体。

其沉积特征和生物群面貌具有明显的过渡性。

沉积体由相互连接的三部分组成。

1、三角洲平原(顶积层):三角洲的陆上部分。

包括分支河道砂质沉积和泛滥平原上的粉砂、粘土和泥炭沉积,陆生生物化石丰富。

2、三角洲前缘(前积层):水平面以下,三角洲向海推进的前坡。

3、前三角洲(底积层):位于三角洲前缘向海(湖)的方向上。

由于三角洲沉积体不断向海(湖)方向推近,这时则以侧向加积为主,形成前积层底部明显的下超形态。

因而,在剖面上,沉积物自下而上呈现出由细到粗反旋回序列。

(17)地层形成的沉积作用(18)地层穿时普遍性√由于搬运介质沿水平方向的位移作用,使得沉积物发生横向堆积,随着环境的变迁,所形成的岩石地层必然是穿时的,也就是说多数岩石地层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的界线总是不一致的,或岩石地层单位与年代地层单位的界线是斜交的,这种穿时性在岩石地层单位是普遍存在的,生物带也具有穿时性。

(19)地层的接触关系1、平行不整合上下地层产状平行或近于平行,具有不规则的侵蚀和暴露标志的分隔面。

它代表了早期地层的整体上升,遭受风化剥蚀之后,又接受沉积的演化历史。

2、角度不整合下伏的原始水平或近水平的地层在构造作用下,发生褶皱或倾斜,然后经历隆升、风化、剥蚀后被夷平,而后新的地层再沉积其上。

(20)岩石地层单位和地层系统岩石地层单位:根据岩性、变质程度或结构特征、以及与相邻地层间的关系所定义和识别的三维空间岩石体:群、组、段、层(21)年代地层单位和地质年代单位年代地层单位:特定的地质时间间隔内形成的岩石体:宇、界、系、统、阶、时间带地质年代单位:地质时期中的时间划分单位:宙、代、纪、世、期、时(22)GSSP和GSSA地质学上的“金钉子”实际上是全球年代地层单位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GSSP)的俗称。

金钉子是国际地层委和地科联,以正式公布的形式所指定的年代地层单位界线的典型或标准。

是为定义和区别全球不同年代(时代)所形成的地层的全球唯一标准或样板,并在一个特定的地点和特定的岩层序列中标出,作为确定和识别全球两个时代地层之间的界线的唯一标志。

(23)地缝合线及其特殊地质记录两陆地板块的碰撞结合地带就是地缝合线,是板块边界之一。

两个大陆板块汇聚时,在原弧沟系中发生碰撞,于是产生大规模的水平挤压,褶皱成巨大的山系。

(24)威尔逊旋回威尔逊旋回为洋壳海盆由开裂到闭合的发展模式胚胎期:陆壳拉张开裂形成大陆裂谷,未出现海洋环境,如东非大裂谷幼年期:陆壳进一步开裂,开始出现狭窄的海湾,局部出现洋壳,如红海成年期:由于大洋中脊向两侧的不断增生,海洋边缘又未出现俯冲消减现象,因而大洋面积迅速扩大,如大西洋衰退期:尽管大洋中脊仍继续增生,但大洋边缘一侧或两侧出现强烈的俯冲、消减作用,海洋总面积渐趋减小,如太平洋残余期:随着洋壳海域的缩小,最终导致两侧陆壳相互逼近,期间仅残留内陆海,如地中海。

(25)中国大陆古生代以来经历了5大构造旋回,分别是什么?加里东构造阶段(Z-Pz1);海西(华里西)构造阶段(Pz2);印支构造阶段(T);燕山构造阶段(J-K);喜马拉雅构造阶段(Cz).(26)中国早古生代生物界、古地理和古构造的基本特征早古生代生物界早古生代生物界是海生无脊椎动物的繁盛时期,早古生代又称海生无脊椎动物的时代。

无脊椎动物以三叶虫、笔石、头足类、腕足类、珊瑚及牙形石最为重要。

在震旦纪末、寒武纪初出现了小壳动物群——个体微小,具外壳的多门类海生无脊椎动物群,它是继伊迪卡拉动物群之后生物界又一次质的飞跃,完成了从无壳到有壳的演化历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