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统计年鉴2020英文版香港特区社会经济发展指标:Hong Kong's Internationa
接触与遏制并重:美国涉港金融制裁考察

接触与遏制并重:美国涉港金融制裁考察目录一、内容概要 (2)(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3)(二)文献综述 (3)(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5)二、美国涉港金融制裁的背景与现状 (6)(一)美国对香港的地位与影响 (7)(二)香港金融市场的特点与风险 (8)(三)美国涉港金融制裁的历史沿革 (9)三、接触与遏制 (10)(一)接触策略的内涵与实施 (11)1. 经济合作与贸易往来 (12)2. 金融交流与合作 (14)3. 政策沟通与人文交流 (15)(二)遏制策略的内涵与手段 (16)1. 制裁政策的制定与执行 (17)2. 财政制裁与出口管制 (18)3. 国际舆论的压力与引导 (19)四、接触与遏制并重策略的效果评估 (20)(一)经济制裁效果的分析 (21)1. 对香港经济的直接影响 (22)2. 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23)(二)政治与外交影响的考量 (24)1. 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26)2. 对香港国际地位的影响 (27)(三)制裁政策的调整与优化 (28)五、案例分析 (29)(一)金融机构类型与特点 (30)(二)制裁措施的具体实施过程 (32)(三)制裁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33)六、结论与建议 (35)(一)主要研究发现总结 (36)(二)政策建议 (36)(三)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38)一、内容概要本文旨在探讨美国对香港实施的金融制裁措施,分析其背后的战略考量,并评估这些制裁对香港经济及金融稳定的影响。
文章首先概述了美国制裁香港的原因和目的,随后详细剖析了制裁的具体内容和执行情况,包括对金融机构和个人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讨论了制裁对香港经济的影响,特别是对贸易、投资和金融市场的影响。
文章提出了应对制裁的建议和对策。
在原因和目的方面,文章指出美国对香港实施金融制裁主要是出于政治和安全考虑,旨在削弱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并限制中国在香港事务中的影响力。
制裁内容包括对特定金融机构和个人实施资产冻结、禁止交易等措施,以及限制与香港的金融往来。
中国统计年鉴2020全国社会经济发展指标:3-16 资金流量表 (金融交易,2018年)

24624 405
405
1184
1228 -44
7442 2915
-44 1341
7 1610 1172
5601
136
26511
430
1840
17989 -516 9592
-59067 6384 3897 1250
18784 -491 9592
-59067 13466
4087
-10601
795
13466 4087
3-16 资金流量表 (金融交易,2018年)
单位:亿元 机构部门 交易项目
非金融企业部门
运用
来源
金融机构部门
运用
来源
广义政府部门 运用
净金融投资 资金运用合计 资金来源合计
通货 存款
活期存款 定期存款 财政存款 外汇存款 其他存款 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 贷款 短期贷款与票据融资 中长期贷款 外汇贷款 委托贷款 其他贷款 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 保险准备金 金融机构往来 存款准备金 债券 政府债券 金融债券 中央银行债券 企业债券 股票
-491
中央银行贷款
9592
9592
其他 (净)
-33845
1799
-52398
-62842
665
直接投资
6384
13466
其他对外债权债务
4320
3175
-423
482
国际储备资产
1250
国际收支错误与遗漏
-10601
广义政府部来源
国内合计
运用
来源
国外部门
运用
来源
65663
55348 135701
-596 -4424 -4723 -1177 125268 48348 99607 -2854 -16554 -3279 -12686 23226 8283 -9970 109979 43865 46227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特区的外贸发展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特区的外贸发展作者:祁欣来源:《对外经贸实务》2008年第08期中国的经济特区与改革开放的起步与发展紧密相联,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政策试验场。
从1979年7月正式批准成立“深圳”、“珠海”经济特区以来,经济特区的发展经历了近30个年头。
目前我国有5个经济特区,即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
早期经济特区的先行先试政策早已扩展到其他区域,如今,经济特区已经部分完成了其历史使命。
鉴于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初期的独特地位,在改革开放30周年的时刻更有必要总结回顾经济特区对外贸发展的巨大成就,以及在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中的重要贡献。
一、经济特区外贸发展的基本特点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特区将发展对外贸易作为经济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
五大经济特区虽然各有特点,但从总体上看,过去30年,经济特区在贸易速度、规模,贸易主体,贸易方式,利用外资,国别地区等方面都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
其中,以下几方面的特点尤其显著。
(一)对外贸易保持高速增长,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特区建立以来,不断扩大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着重发展开放型经济。
五大经济特区与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关系,进出口总额由1980年的4.23亿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3806.53亿美元,增长了900倍,年均增长28.7%,远高于全国同期57.5倍和15.6%的增长幅度。
图1 经济特区进出口贸易额(1980-2007年)单位:亿美元资料来源:中国海关统计。
注:1980-1989年是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特区进出口数据汇总,1990年后包括海南。
(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强劲,外贸结构不断优化建设初期,由于缺乏资金、技术、人才,四大经济特区灵活利用特区的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引进“三来一补”和加工贸易项目,快速打开了开放格局,既扩大了出口,赚取外汇,又能使大批劳动力就业,为特区经济的快速腾飞准备了条件。
但“三来一补”和加工贸易的技术含量低,能耗大,污染严重,多属轻工纺织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原料供应、产品设计及销售均掌握在外商手中。
中国城市年鉴

《中国城市年鉴》2002主 编:厉有为副主编:出 版 社:《中国城市年鉴》社出版出版日期:2002年12月评定等级: ★★★★★定价:200元内容提要《中国城市年鉴》中国城市年鉴社定价:200元编辑说明一、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主办的有关城市经济社会方面的综合性、资料性、实用性大型年刊。
本刊从1985年创刊以来,每年出版1卷,2002年卷是第18卷。
二、本卷的主题是反映我国城市市区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进程。
由于我国实行市领导县的体制,加之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很不平衡,如果测度包括农村在内的现代化,那是四五十年以后的事情,现在还为时过早。
中国的现代化必须由城市来带领和推动,因此,测度各城市市区的现代化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于城市现代化指标体系及各项指标值的设置,学术探讨中有各种意见。
本刊2000年卷设计的城市现代化指标体系及确定的各项指标(包括指标值及权重),是一种力求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探索。
2001年卷对城市现代化指标体系作了较小的修正,2002年卷仍延用了上年的指标体系,以便同上年相比较。
至于科学的指标体系及其标准值和权重的设定,还有待在今后的实践中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三、本刊内容的主体是城市的介绍。
地级以上城市,除提供本市“市区2001年实现现代化程度表”外,主要撰写“经济发展概况”、“经济结构调整”、“对外开放与交流”、“科技进步与创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及反映本市特色的条目;县级市除提供上表外,主要撰写“经济发展概况”、“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及反映本市特色的条目;没有提供“实现现代化程度表”的城市,则撰写更多反映本市特色的条目。
四、为了增强年鉴的实用性,本卷年鉴进一步拓展和加大了城市的统计资料部分。
2002年卷中,除反映全国662个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统计资料外,增加了全国城市居民家庭收支和生活状况的抽样调查资料。
五、本卷专题部分,增加了城市综合问题和专题研究的文章,有关城市经济发展、经济改革、对外开放、城市化问题、城市金融、城市科技、城市文化、城市旅游、城市就业和社会保障、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等问题,均有专文分析论述。
GDP首破100万亿——详解2020年中国经济成绩单

40特别报道Special Report显高于900万人以上的预期目标,完成全年目标的131.8%。
2020年年均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6%,低于6%左右的预期目标。
2020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4%,低于5.5%左右的预期目标。
全年农民工总量28560万人,比上年减少517万人,下降1.8%。
其中,本地农民工11601万人,下降0.4%;外出农民工16959万人,下降2.7%。
农民工月均收入水平4072元,比上年增长2.8%。
外贸正增长,机电产品出口占比59.4%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321557亿元,比上年增长1.9%。
其中,出口179326亿元,增长4.0%;进口142231亿元,下降0.7%。
进出口相抵,顺差为37096亿元。
机电产品出口增长6%,占出口总额的59.4%,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一般贸易进出口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9.9%,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
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11.1%,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46.6%,比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
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89元,比上年名义增长4.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1%,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834元,比上年名义增长3.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31元,比上年名义增长6.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3.8%。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值为2.56,比上年缩小0.08。
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27540元,比上年名义增长3.8%。
全国人均消费支出21210元全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1210元,比上年名义下降1.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4.0%。
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7007元,名义下降3.8%;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3713元,名义增长2.9%。
房地产开发投资14.1万亿元,同比增长7%2020年1—12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41443亿元,比上年增长7.0%。
2020中国统计年鉴

2020中国统计年鉴2020中国统计年鉴一、引言中国统计年鉴是中国国家统计局每年发布的一本全面反映国家及各行业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综合性年度统计资料参考书。
本文对2020年中国统计年鉴进行全面解读和分析,以期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做以深入了解。
二、综述2020年,中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全球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重大冲击。
然而,中国通过坚定的领导和科学的措施,在疫情防控和经济复苏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从GDP总量看,202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为101.60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3%。
这表明中国经济在疫情冲击下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增长态势。
尤其是在第四季度,中国GDP增速加快至6.5%,为全球经济复苏注入了强劲动力。
三、人口与就业2020年,中国的总人口增长持续放缓,年末总人口为14.79亿人,较上年增长0.39%。
同时,城镇化进程持续推进,城镇人口比例达到了60.6%。
在就业方面,2020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182万人,实现了连续多年的稳定增长。
同时,失业率也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上,这得益于中国经济的强劲复苏和政府的积极就业政策。
四、农业与农村中国的农业产量在2020年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增长,全年粮食产量为6.42亿吨,比上年增长0.9%。
与此同时,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也有了显著进步。
农村贫困问题在2020年得到了进一步解决,全年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了1100万人。
这主要得益于中国政府对扶贫工作的持续投入和多项扶贫政策的有效实施。
五、工业与服务业2020年,中国的工业产能稳步提升,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8%。
尤其是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的增长速度更加显著,为中国经济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注入了新的活力。
服务业在2020年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全年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2%。
尤其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及金融业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为中国经济的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六、投资与消费2020年,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放缓,比上年下降3.1%,这主要受到疫情影响和减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投资的影响。
wind资讯帮助手册

3.1 覆盖品种 ..................................................................................................................... 4 3.2 综合屏......................................................................................................................... 4 3.3 个股与板块.................................................................................................................. 5 3.4 推荐功能 ..................................................................................................................... 6
4.2.1 数据浏览器 .......................................................................................................... 9 4.2.2 条件选股............................................................................................................ 10 4.2.3 财务纵比............................................................................................................ 10 4.2.4 行情序列............................................................................................................ 10 4.2.5 Excel 数据插件.................................................................................................. 10 4.3 专题统计报表 .............................................................................................................11 4.4 板块分析 ................................................................................................................... 12 4.5 权证计算器................................................................................................................ 13
香港经济转型和香港的发展相关经济学理论论文

香港经济转型和香港的发展相关经济学理论论文香港是全球重要的经济中心,是继纽约和伦敦之后的第三大国际金融中心。
香港之所以能发展成为国际大都市,是香港经济与香港港互动的结果。
香港港支持香港经济的发展,而香港经济的发展,又可以生成更多的货流,从而形成了良性循环。
从1992年至2022年,香港港雄踞全球集装箱港口榜首十余年。
内地改革开放后香港制造业大量内迁,香港自身货流生成能力随之大幅度下降,香港港成为一个靠中转货流支撑的港口。
2022年,香港港中转货物吞吐量占货物吞吐总量的58.7%,集装箱中转吞吐量更占集装箱吞吐总量的70.9%。
这表明,港口的类型主要取决于所在城市的经济形态,并随着城市经济形态的变化而变化。
1香港港成为中转港的发展历程。
香港港成为中转港,是香港经济转型的结果。
20世纪70年代,新加坡、韩国和我国的台湾、香港地区抓住了发达国家向外转移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机会,利用自己价廉、高素质劳动力的优势,大力吸引外来的投资和技术,以发展加工贸易带动国民经济整体的发展,从而迈入了新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行列,被称为亚洲四小龙。
1980年,香港制造业的增加值占本地生产总值的22.8%,就业人数超过100万,约占香港就业人数的40%,制造业成为了香港的支柱产业。
加工贸易中原材料、零部件的大进和制成品的大出,都需要港口,尤其是集装箱港口的支持。
当时的香港港已经是全球的集装箱大港(全球排名1970年第31位、1975年第4位、1980年第3位),而制造业又可以生成大量集装箱货流,保证了港口的持续繁荣。
1976年,香港外贸出口额达415.6亿港元,其中中转额89.3亿港元,占21.5%;外贸进口额达432.9亿港元,其中中转额约71.4亿港元,占16.5%。
中转贸易总额仅占外贸总额的18.9%。
中转货流的附加值高于本地生成的货流,因此,中转货物吞吐量占港口货物吞吐量的比重小于中转贸易总额占外贸总额的比重。
20世纪80年代,内地实行改革开放,自发展加工贸易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