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语学习者拟声拟态词习得研究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2024年从隐喻的视角看日语中拟声拟态词的特性》范文

《2024年从隐喻的视角看日语中拟声拟态词的特性》范文

《从隐喻的视角看日语中拟声拟态词的特性》篇一一、引言日语中的拟声拟态词是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它们通过模仿声音或状态来丰富语言的表达。

这些词汇不仅在描述事物时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而且在表达情感和营造气氛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隐喻的视角出发,探讨日语中拟声拟态词的特性。

二、拟声拟态词的定义及分类拟声拟态词是日语中一种特殊的词汇,它们通过模仿自然声音或状态来描述事物。

这些词汇可以分为两大类:拟声词和拟态词。

拟声词主要用来模仿声音,如“かちゃん”(kachan,表示笑声);拟态词则主要用来描述状态或外观,如“ぐるぐる”(guruguru,表示旋转的样子)。

三、隐喻视角下的拟声拟态词特性1. 形象性与生动性:拟声拟态词通过模仿声音或状态,使得描述更加形象、生动。

例如,“ぽかぽか”(pokapoka,表示阳光照射下温暖的感觉)这个拟态词,通过模拟阳光照射在皮肤上的感觉,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温暖。

2. 情感表达:拟声拟态词在表达情感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它们可以通过模仿声音或状态来传达特定的情感,如喜悦、悲伤、愤怒等。

例如,“あぁ”(a'a'a'a,表示惊讶或感叹)这个拟声词,通过模拟声音来传达强烈的情感。

3. 文化内涵:拟声拟态词在日语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们不仅可以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还可以反映日本人的审美观念、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例如,“かわいい”(kawaii,表示可爱)这个拟声拟态词,体现了日本文化中对可爱事物的喜爱和追求。

4. 隐喻的暗示性:许多拟声拟态词在运用中具有隐喻的暗示性。

它们不仅可以描述事物的表面特征,还可以暗示事物的内在性质或情感状态。

例如,“ゆらゆら”(yurayura,表示悠闲自得的样子)这个拟态词,通过模拟悠闲的状态来暗示人物的内心感受。

四、结论本文从隐喻的视角出发,探讨了日语中拟声拟态词的特性。

这些特性包括形象性与生动性、情感表达、文化内涵以及隐喻的暗示性。

浅析日语的拟声拟态词

浅析日语的拟声拟态词

浅析日语的拟声拟态词作者:王会芳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29期摘要:语言中的拟声拟态词都是通过象征性的语言来模仿和表达自然界以及人与动物的声音或者状态的词汇,由此二者可以统称为“象声词”。

两者存在异同,在日语学习过程中尤为重要。

作为学习日语过程中的一个难题,简单了解其语音特征有助于以后的学习。

关键词:拟声词;拟态词;异同;语音特征作者简介:王会芳(1992-),女,汉族,河南省漯河市人,日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9--01一、拟声拟态词定义1、拟声词:模仿实际生活中所听到的声音的一类单词叫作拟声词。

如例所示:1)犬がワンワンと吠える。

2)ドアをトントンとノックする。

3)窓をがたがたと開ける。

4)時計をカチカチと音を立てる。

在拟声词中特别需要值得注意的是动物的叫声。

猫的叫声是ニヤ―ニヤー,牛的叫声是モーモー,猪的叫声是ブーブー。

以鸟为例,乌鸦的叫声是カーカー,麻雀的叫声是チューチュー,鸽子的叫声是クーク―。

2、拟态词:不只是模仿实际生活中的声音,而是凭借具体之感觉(即五感)来表示其样态的一类词叫作拟态词。

在表示下雨的情况下,小雨时用しとしと来表示,大雨时则用さあさあ来表示。

しとしと和さあさあ二者都是具体来表示下雨时的场景的单词,因此通过具体的声音来表示下雨的状态等这种单词的集合体叫作拟态词。

如例所示:1)子供がとことこと歩く。

2)父親がかんかんに怒る。

3)窓の外をぼんやりと眺める。

4)胸がわくわくする。

拟态词并不是直接转移其实际声音,也不是单独根据听觉来进行发音,而是综合考虑视觉嗅觉触觉等多方面的结果。

其中,触觉关系占很大比重。

例如,つるつる、ぬるぬる、ガサガサ、べたべた、すべすべ等词,很明显反映了触觉效应。

二、关于拟声拟态词的异同,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拟声拟态词的共同点就是其发音和意思之间具有有缘性。

但是拟声词是直接地描写实际声音的语言,具有直接的有缘性。

拟声拟态词给日语语言带来的丰富性

拟声拟态词给日语语言带来的丰富性

拟声拟态词给日语语言带来的丰富性作者:张强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年第11期摘要:拟声拟态词在日语词汇中应用广泛、数量极多且内涵丰富。

其表达效果是其他词汇所不能代替的,这为日语表达带来了极大的丰富性。

关键词:表达效果;丰富性;丰富程度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3-0121-01在日语词汇中存在着一类十分丰富的词汇,其在表达的丰富性上有其他词汇所不能及的地方,这就是拟声拟态词,在文章中或是说话时,巧妙地运用这一类词汇,可以收到更加生动活泼、栩栩如生、恰如其分、深刻细微的表达效果,从而使语言表达极具丰富性。

首先我们先看一段这样的描写:太陽ポカポカいい天気。

たまにはひゅるるん風の吹くそんないい日の出来事で、よちよち歩きのみきちゃんが、わんわんを見てぎゃーぎゃーと泣き出して、お母さんはあははと笑い、ひょいと子供を抱え上げ、ぽんぽんと背中を叩いてあやしてみたが、みきちゃんなかなか泣き止まず。

在这一短文之中用到的拟声拟态词就有16个,如果将其去掉在表达上可能不影响原文的意思,但是在语言表达的丰富性上会大打折扣,特别是在描写动物叫声上。

这就是这一类词汇给日语语言表达带来的丰富性。

一、对于同一事物的描写,不同的拟声拟态词的使用产生的不同表达效果在对下雨这一自然现象进行描写时,不同的拟声拟态词的运用体现的表达效果截然不同。

①朝から雨がざあざあ降っている。

(从早晨开始就大雨倾盆,下个不停)②春雨が音もなくしとしとと降っている。

(春雨悄无声息的淅淅沥沥的下着)③粒の雨がばらばらと降り出した。

(大雨点吧嗒吧嗒的落下来)④この雨はもう一週間もびしょびしょ降っている。

(这场雨已经连绵不断的下了一周的时间了)通过以上四个例句可以发现同样是对雨的描写,在用词上的美妙区别,前两个句子反映的是雨的大小,ざあざあ是倾盆大雨一泄如注的写照,而しとしとと则表现了细密缠绵。

日语拟态词的汉译研究——以《中日对译语料库》为基础

日语拟态词的汉译研究——以《中日对译语料库》为基础

日语拟态词的汉译研究——以《中日对译语料库》为基础佟玲【摘要】以天昭宁编著的《擬音語·擬態語辞典》为基础,对《中日对译语料库》中收录的日本文学作品及其汉语译文进行检索,然后参照田守育啓·ローレンス·スコウラップ的统语标准,对检索出的日语原文中的拟态词按统语特征进行分类,同时参照刘月华等的词性分类标准对相应汉语译文的词性进行分类,并将以上的分类结果,经过整理、统计及分析后,总结出文学作品中的日语拟态词汉译后在词性方面体现出的特点.【期刊名称】《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19)001【总页数】5页(P121-125)【关键词】日语拟态词;汉译;语料库;文学作品【作者】佟玲【作者单位】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日语系,辽宁大连116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6日语的拟声词、拟态词分别有各自的定义,根据天昭宁编著的《擬音語·擬態語辞典》(1982)[1]中的解释,拟声词是指人们哭、笑、吐口水、喝饮料和拍打时发出的声音及无生物在自然状态下或受外力作用下发出的声响,也叫做“写生词”;拟态词是指对包括人在内的有生物、无生物及自然界中事物的状态、现象、变化、动作和生长等用描写、象征的手法加以表现的词语,也叫做“拟容词”。

日语中的拟声、拟态词从词性角度来看,基本属于副词,从统语角度来看,又可以细分为副词用法、动词用法、形容词/形容动词用法、名词用法、引用用法和文外独立用法[2]等。

所谓统语,就是规定词语的顺序,以形成符合语法规范的句子。

反过来说,就是符合语法规范的句子对语序的要求。

与日语的拟声、拟态词概念相对应,在汉语中有“象声词”这一概念。

根据刘月华等的解释,“象声词是用语音来模拟事物或自然界的声音以及描写事物情态的词”[3]。

张谊生(2000)[4]曾提到“拟声词”这一概念,是指“模仿事物、自然界的声音”,但尚未查到拟态词这一概念。

而且汉语的象声词在词性划分上自成一类,与副词、形容词等地位相当。

日语中的拟声词和拟态词研究现状分析

日语中的拟声词和拟态词研究现状分析

日语中的拟声词和拟态词研究现状分析作者:王洪磊来源:《新校园·中旬刊》2014年第10期摘要:铃木孝夫(1962)以日语中数量庞大的拟声词和拟态词为例检证了日语的音韵交替与意义分化的关系。

根据铃木的理论,清浊音与词汇的意义无关,所谓音韵对立,即在不同两种意义下向相反方向作用的双重特性。

有坂秀世(1959)早于铃木论述了音韵特征,同时亦以拟声词和拟态词作为实例。

在有坂和铃木后,日语中的拟声词和拟态词研究呈现井喷之势。

本文试以当前研究者的角度对其做一概述。

关键词:音韵论;意义;拟声词;拟态词一、引言关于日语的音韵交替与意义分化的关系,铃木孝夫以日语中为数较多的拟声词和拟态词为例进行了检证。

在详尽分析后,铃木得出了如下结论:一般词汇中的清浊音并无任何表现价值,因而与词汇意义无关;音韵对立,即同时具有的两种意义次元下向相反方向作用的双重特性。

但在铃木的这一结论问世前,有坂秀世已经有过类似表述。

据有坂的理论,音韵具备其特有的体系与使命,音韵体系本来的使命便在于表示语言意义的区别,但由于受现实社会制度、音韵环境和发音目的观念的影响,两个音韵的相互区别,实际在区别语言意义方面作用较小。

综上,铃木与有坂关于音韵功能的论述某种程度上是相通的。

但具体分析来看,铃木侧重实例论证,有坂则偏向理论分析,即铃木叙述理论在先是为了实例展开,而有坂基于理论举出实例,进而通过实例说明论证理论。

本文虽以有坂和铃木的论述为理论基础,但并非从音韵学视角论述拟声词和拟态词,而对有坂和铃木后对拟声词和拟态词的研究做一小结才是本文目的之所在。

二、调查对象、方法及结果发表1.调查对象。

日语专门杂志《言语》1985—1994年间各期中与日语拟声词和拟态词研究相关论文(日语拟声词和拟态词相关研究论文散见于各期,因此搜寻较为困难,本文仅对1985-1994年10年间的研究做一整理,作为本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2.调查方法。

通读相关论文,关注论文视角、论述过程及主要结论。

《中日“哭”“眼泪”拟声拟态词的对比研究》

《中日“哭”“眼泪”拟声拟态词的对比研究》

《中日“哭”“眼泪”拟声拟态词的对比研究》中日“哭”与“眼泪”拟声拟态词的对比研究一、引言中日两国的语言文化中,对于表达“哭”与“眼泪”的词汇有着丰富的表达方式。

这些词汇不仅在发音上有所不同,而且在词义上也有其独特的含义和表达方式。

本文旨在对比中日两国在拟声拟态词上的异同,探究两国文化对于表达情感的方式有何差异。

二、日语中“哭”与“眼泪”的拟声拟态词在日语中,拟声拟态词被广泛运用来表达情感和自然现象等。

在表达“哭”与“眼泪”的词汇中,日语有着丰富的拟声拟态词。

例如,“泣く”(naku)是直接表达“哭”的动词,而“涙する”(namida suru)则更侧重于表达流泪的状态。

此外,还有一些拟声词如“ぽつぽつ”(potupotu)等,用来形容哭泣的声音。

这些拟声拟态词在日语中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情感色彩。

三、中文中“哭”与“眼泪”的拟声拟态词中文在表达“哭”与“眼泪”时,也有着丰富的拟声拟态词。

例如,“哭”的拟声词有“呜呜”(wūwū)、“啜泣”(chuòqì)等,这些词汇都用来形容哭泣的声音和状态。

而表达“眼泪”的词汇如“泪流满面”(lèiliú mǎn miàn)则强调了流泪的状态和程度。

此外,中文还有许多形容词和成语用来描述不同的哭泣情景和情感状态。

四、中日两国拟声拟态词的对比分析(一)异同点1. 相似之处:中日两国的语言中都有丰富的拟声拟态词来表达“哭”与“眼泪”。

这些词汇在表达情感和状态上有着相似之处,如都强调了哭泣的声音、状态和程度等。

2. 不同之处:尽管两国的拟声拟态词在表达上有相似之处,但也有其独特之处。

例如,日语中的拟声拟态词更加细腻地描述了哭泣的情景和声音,而中文则更注重于表达情感状态和程度。

此外,两国在文化背景和语言表达习惯上也存在差异,导致在表达同一情感时可能选择不同的词汇。

(二)文化内涵差异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得中日两国的拟声拟态词在表达同一情感时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

日语中拟声词拟态词的效果

日语中拟声词拟态词的效果

日语中拟声词拟态词的效果作者:杨婕来源:《成长·读写月刊》2018年第04期【摘要】“どんよりとした空”(乌云密布的天空),“雷がごろごろと鳴る”(雷声滚滚)这样的描写中,或许只要读到“どんより”(乌云密布)“ごろごろ”(滚滚)时就会有身临其境之感。

像表示乌云密布的“どんより”这个单词这样,将描写状态的单词称为“拟态词”,将表现雷声的“滚滚”这样模仿音声的单词称为拟声词。

日语中有许多拟声拟态词$拟声拟态词有其独特的语义特征拟志拟态词的语义不仅与词形存在对应关系在具体语境中拟声拟态词可用作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这一类的词在日语中被统称为“オノマトペ”词,是日语表现中不可缺少的存在。

拟声拟态词在日语词汇中虽不是主要的部分,但在日本人的言语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使用范围之广、频率之高成为日语的一大特色。

词汇一般都有相对稳定的形态,新的造词往往也依据这些形态。

日语拟声拟态词的形态特点是以一个音节或两个音节词根作为基本形,然后通过反复,添加促音【、夕]、拨音【夕]、长音〔一〕形成多种形态。

日语中有着众多拟声拟态词,为什么日语中会有这么多拟声拟态词呢?其效果是什么呢?【关键词】日语;拟声词;拟态词;效果一、拟声拟态词的定义(一)拟声拟态词的前提关于日语拟声词拟态词的定义的讨论,在日本语言学者中间从未停止过。

目前有金田一春彦,小野正弘,山口中美等学者关于其定义的不同解读,但归根是对于自然界和人类声音的模仿的。

在这里引用国语词典(旺文社,第八版)中,对拟声词以及拟态词进行了定义。

词典中拟声词拟态词被定义为:表现外界的声音,人间和动物的声音,实物的样子和心情之类的直接感觉的词语。

再者,田守育弘的“オノマトペ語を楽しむ”(岩波书店,2002)一书中,把拟声词,拟音词,拟态词统称为“拟声拟态词”。

(二)拟声拟态词的使用那么拟声拟态词在生活中具体被怎样使用了呢?如前述的那样“乌云密布的天空”之类,平常的日常对话以外,以其效果为出发点使用最多的是像营养饮料广告的那样:“ダイッ一本”(栄養ドリンクCM)那样,广告和新闻的题目,商品名字之类的,是因为其具有简短而具有表现力的形态,更具有冲击的是,可以表现出事物全貌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中日拟声拟态词对照

中日拟声拟态词对照

中日拟声拟态词对照
《中日拟声拟态词对照》是一本对比中日两种语言中的拟声词和拟态词的书籍。

拟声词是模拟声音的词语,例如“咕噜咕噜”、“哗啦啦”等等;拟态词则是模拟动作或状态的词语,
例如“跌跌撞撞”、“瑟瑟发抖”等等。

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中日两种语言中的拟声拟态词的差异和共同点。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中日两种语言中的拟声拟态词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咕噜咕噜”、“哗啦啦”等等,但也有很多不同之处,例如中文中的“咕噜咕噜”对应日语中的“ごろごろ”、“ぐるぐる”等等。

这本书对语言学习者和研究者来说都是非常有价值的。

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了解中日两种语言中的拟声拟态词的差异和共同点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这两种语言;对于研究者来说,这本书可以为他们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

《中日拟声拟态词对照》是一本非常有意义的书籍,它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中日两种语言中的拟声拟态词,从而更好地掌握和使用这两种语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日语学习者拟声拟态词习得研究文献综述
查阅相关文献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国内外关于日语拟声拟态词的研究众多,但大多围绕其音形特征及身体性、感觉性等特色丰富开展。

其中,国内研究也多集中于日语拟声拟态词的特征规律介绍、中日互译,文化比较等方面,关于其习得教育的研究却相对较少。

笔者通过对其与日本学界相关研究的梳理对比,发现国内相关研究在语言意识、基本词汇等方面的欠缺以及对非专业日语学习者的忽视等问题。

感于日语拟声拟态词习得研究的重要性及必要性,笔者对国内外相关论文进行整理,结合国内研究形势,对在日本学界丰富发展的拟声拟态词基本词汇研究进行比较介绍。

一、国内研究现状
在20世纪80年代,国内学界就展开了针对日语拟声拟态词的研究。

研究主要集中在日语拟声拟态词的特征规律介绍、中日翻译,中日语法比较、文化比较等方面(庞玉林,1982;彭飞,1983;侯仁锋,1987;白晶,1999;王冠华,2003;侯德富、李耀2007等)。

尽管学界对于日语拟声拟态词的特征有众多共识探讨,然而,针对中国学习者的习得教育问题却鲜少人问津。

直到2009年后,针对于中国学习者的习得情况、教学情况等的研究才开始崭露头角(张冉,2010;冉毅、岛田秋,2012;欧阳健、洪蓓,2013;黄丽婷,2015等)。

笔者将目前研究分为:教材考察、习得情况及学习资源开发这三个方面进行评述。

1.教材考察方面主要有:
(1)肖东娟(2011)针对21册教材(中国的三类教材、12册,日本人编写的给留学生用的一类教材、3册,日本的一类教材、6册)中收录的拟声拟态词的总量、形态、意义等进行量的调查。

研究提出:中国教科书中拟声拟态词收录不足,对拟声拟态词缺乏体系性的说明,相比日本教科书缺乏丰富性。

(2)冉毅、岛田秋(2012)对《日语教程》等三类国内广泛应用的专业日语教材中的拟声拟态词进行考察发现:专业教材中拟声拟态词总量少,相应例句少,专门练习少;教材中未设置拟声拟态词的学习单元,学生对其重视度低,语义概念把握迷糊,口语运用能力弱;高级阶段教材中拟声拟态词数量虽有增多,然而此时已错过学习者音声唱读训练最佳期等学习问题。

提出应从语音学习阶段导入教学,且应针对初中级学习者进行音调唱读训练、节奏感的音声训练、专题联想造句、对译速译等训练。

研究以实践3年的效果问卷数据证实了教学模式的合理性可行性。

2.习得教育方面主要有:
(1)张冉(2010)以教科书中出现的拟声拟态词为基准,对50名已通过1级能力测试的中国的日语学习者进行调查测试,对拟声拟态词习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作了总结分析。

调查表明:对拟声拟态词音韵形态特征认识浅薄、难以理解富含感性抽象意义的拟声拟态词词义、无法区分意义相似的拟声拟态词的微妙差异是习得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缺乏对拟声拟态词的体系化认识和中文翻译的不恰当是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

(2)欧阳健、洪蓓(2013)以32名中国人日语学习者的7次作文语料(224篇,共计130743字)为研究材料,对其中出现的拟声拟态词的总量、分布、频率、意义等进行分析。

他们发现:学习者的日语拟声拟态词的使用频率整体较低;比起拟声词,学习者更偏向使用拟态词,所用拟态词主要集中在对人物的动作、状态的描写;语法上看,用法主要集中于拟声拟态词的动词、副词用法,名词及复合名词的用法较少。

3.学习资源开发方面主要有:
(1)黄丽婷(2015)结合日语拟声拟态词中辅音的有无声音对应不同语感、褒贬义的音韵特征,提出中国人日语学习者学习拟声拟态词困难的原因在于:1.中日辅音分类体系差异(日语中以声带的震动,有声音无声音区别词义,汉语中以送气的强弱,送气音不送气音来区别词义);2.日语中音韵与词义关联大,汉语中音韵词义关联小。

研究指出中国的日语教育
普遍注重日语拟声拟态词的发音、构成、文法等外形上的指导,忽略了音韵与词义之间的规律性。

应在学习日语的初级阶段,让学习者了解汉语和日语这两种音声体系的区别,并对日语拟声拟态词的音韵与词义的规律进行指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