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汉代史学

合集下载

司马迁思想总结

司马迁思想总结

司马迁思想总结司马迁(前145年-前86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和哲学家,也是汉代“史学之宗”司马谈的玄孙。

他的一生主要致力于编纂撰写《史记》,成为中国古代史学的重要里程碑。

司马迁的思想包含了众多的主题,如历史观、政治思想、文化观念以及性格品质等方面。

以下是对司马迁思想的总结。

一、历史观司马迁的历史观主要体现在他的史学著作《史记》中。

他认为历史是人类经验和智慧的总结,可以为人们提供重要的教训和警示。

他强调历史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详实而公正的描写,注重事实的搜集和考证。

同时,他也深刻意识到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注重揭示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研究历史演变的规律。

二、政治思想在政治思想方面,司马迁对统一国家和建立强大中央集权的国家机构持有积极的态度。

他主张稳定统一的国家,强调君主集权的重要性,并倡导明君良政的理念。

司马迁提倡从善治国的角度来考察历史人物和政治事件,强调以实际的行政方法来解决国家的问题,反对空泛的理论和主观偏见。

三、文化观念在文化观念方面,司马迁重视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他尊重古代文化,尤其是儒家经典的价值,认为儒家思想是传统道德和伦理观念的重要来源。

司马迁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家庭的和睦,以此达到国家的治理和社会的和谐。

他在《史记》中也展示了多元文化的审美观点,对诗词、音乐、书画等艺术形式给予了积极的评价。

四、性格品质司马迁的思想中还可以看到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品质。

尽管他在编写《史记》的过程中遭受了各种困难和挫折,甚至遭受了皇帝的惩罚,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志向和原则,并以对历史真相的追求为己任。

他的坚韧毅力和勇于承担责任的品质使得他能够完成这一重大的著作,为后人树立了取得卓越成就的榜样。

总的来说,司马迁是一位思想深邃、作品卓越的史学家和文化名人。

他的思想观点和作品对中国古代史学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深刻地塑造了后世的历史观和文化观念。

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他生于史官世家,父亲司马谈,是

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他生于史官世家,父亲司马谈,是

关于作者
后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捕入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 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司马迁痛不欲生,但为了完 成《史记》而忍辱苟活,他发愤著书,公元前 91年完成《史记》。
不幸的遭遇,使司马迁精神受 到极大刺激,曾一度想自杀,但他 想起了父亲的遗言,又以古人孔子 、屈原、左丘明、孙子、韩非等在 逆境中发愤有为鼓励自己,终于以 惊人的意志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 身心备受摧残、忍辱含垢生活的司 马迁深知,「人固有一死,死有重 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决心以 残烛之年,完成父亲要他完成的史 书。此后,他发奋著书。前104年, 开始编写《史记》。经十余年努力 ,约在五十五岁时终于写成我国第 一部纪传体的历史巨著《史记》。
文言知识总结
• • • • 通假字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通假字
1.发闾左適戍渔阳 ( 適 通 谪 適 )
2.为天下唱。 唱
3.固以怪之矣。 以
( 唱 通倡
( 以 通已

) )
4.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 通 披 被
古今异义
• 今 • 怜 • 往往
实词总结(在文中只有一种解释者不列)
1、为 ①是。“若为佣耕。”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 在史学和文学史上都有很高的 地位。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 长达3000年间的历史。 全书共130篇,包括 本纪(帝王) 世家(诸侯王) 列传(各阶层有影响的人物) 书表(经济、天文、历法、礼乐)
环节二
关于《史记》
谋划起义
讲析第二自然段第三层
• 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 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于)鬼乎?”陈 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 众耳。”乃丹书(于)帛曰:“陈胜王”, 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 中书, 固 以 怪之矣。 •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 丛祠中,夜篝火, 狐鸣 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 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 语,皆指目陈 胜。 第三层:舆论准备——威众之策

司马迁的故事简介

司马迁的故事简介

司马迁的故事简介司马迁(前145年-前86年),字子长,又称司马季,汉代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之魁。

他是《史记》的主要撰写者,被后人尊称为“史家之祖”。

司马迁出生在汉朝初期,他的家族世代都是著名的学者和官员。

在他年轻的时候,曾经拜访过当时著名的学者马融,向他学习文学和历史知识。

后来,司马迁进入宫廷担任宦官,但因为拒绝为宦官效劳,遭受了酷刑和羞辱。

这段经历对他的人生观和历史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痛苦的经历中,司马迁开始着手撰写《史记》,这部巨著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了中国古代史学的先河。

他在撰写《史记》时,秉承了“实事求是”的原则,力求客观、公正地记录历史事件,不偏不倚地反映历史真相。

他在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考证方面,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史记》分为纪、传两大部分,共计一百三十篇,内容丰富多彩,包括了先秦历史、秦汉历史以及历代帝王的传记。

在《史记》中,司马迁不仅记录了历史事件的经过,还对历史人物的品德和才能进行了评价,形成了独特的史传结合的叙述风格。

司马迁的《史记》对中国古代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后世历史学家学习的范本。

他的史学思想和方法,对后世史学理论和史学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著作在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中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史家之宗”,对后世的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司马迁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学家,他的《史记》是中国古代史学的奠基之作,对后世的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史学思想和方法,为后世史学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成为中国古代史学的鼻祖,对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汉代的文化成就

汉代的文化成就

汉代的文化成就摘要:一、引言二、汉代的文学成就1.诗歌2.散文三、汉代的史学成就1.司马迁与《史记》2.班固与《汉书》四、汉代的哲学与思想成就1.儒家学说的发展2.道家学说的发展3.诸子百家的影响五、汉代的科技成就1.天文学2.数学3.医学六、结论正文:【引言】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璀璨的时期,政治稳重、经济繁荣,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汉代的文化成就举世瞩目,涵盖了文学、史学、哲学、科技等诸多领域。

【汉代的文学成就】汉代文学的成就主要体现在诗歌和散文上。

诗歌方面,汉武帝时期的诗人枚乘创作了《七发》,奠定了汉诗的基本形式,之后的诗人如司马相如、扬雄等都有很高的成就。

散文方面,西汉时期的司马迁所著《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文笔优美、史料丰富,被誉为古代散文的瑰宝。

【汉代的史学成就】史学在汉代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西汉末年,班固所著《汉书》是一部详尽的汉代史书,以纪传体为主,兼有编年体的特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代的哲学与思想成就】汉代在哲学与思想方面的成就也十分突出。

儒家学说在汉代得到全面发展,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使儒家成为国家正统。

此外,道家的黄老学说、法家的人事管理、墨家的兼爱思想等都对汉代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汉代的科技成就】汉代科技的发展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天文学方面,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有关太阳黑子的记录;数学方面,出现了《九章算术》等著作,对后世数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医学方面,出现了《黄帝内经》等重要著作,奠定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础。

【结论】汉代的文化成就是中国历史上一段辉煌的篇章,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司马迁是哪个朝代的

司马迁是哪个朝代的

司马迁是哪个朝代的关于司马迁是哪个朝代的司马迁是哪个朝代的人:司马迁,汉朝人,是汉代著名的史学家和科学家,汉景帝中元5年(前145年)生于左冯翊夏阳县的一个农村(今陕西韩城县南芝川镇)。

父亲司马谈,也是汉代有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生前已开始了《史记》的部分写作,另一代表作品是《论六家指要》。

司马迁于元光、元朔之际,约在十七、八岁的时候(公元前129—前128年),曾亲受董仲舒的《春秋》和孔安国的古文《尚书》。

董仲舒的《春秋》学说和孔安国的《尚书》学说,对年轻的司马迁都有影响。

还在司马迁童年的时候(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汉武帝在长安城西北八十里,槐里县的茂乡建造自己的陵园,周围三里,把茂乡改为一个县,叫作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县),并鼓励人民移往茂陵,每户给钱二十万,田二顷。

到司马迁十九岁这一年(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汉武帝为了加强统治,听信说客主父偃的献计,把全国地方豪杰及家产在三百万以上的富户迁到茂陵。

在汉武帝始而鼓励人民、继而压迫豪强迁徙茂陵的形势下,司马迁的家庭不知在哪一年和什么原因,也搬到茂陵来了。

因此茂陵显武里成为司马迁的新籍贯。

晚年的董仲舒和著名辞赋家司马相如,也都移家茂陵。

后来到司马迁五十岁的时候(太始元年,公元前96年),汉武帝又一次“徙郡国吏民豪杰于茂陵、云陵(今陕西淳化县北)”,这时茂陵“户六万一千八十七,口二十七万七千二百七十七”,约占右扶风二十一县户口的三分之一,它已成为一个有名的皇家贵族的游园别墅和公开、集中地管制豪强的很大的城市了。

汉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二十岁的司马迁云游祖国各地访问名山大川。

司马迁在旅游之后,又过了几年,约在二十五六至三十岁之间(元狩、元鼎间,公元前122~前116年),开始登上仕途的阶梯,作了一名“郎中”。

这是汉宫廷内部庞大郎官系统中最低一级的郎官。

月俸三百石,实领十七斛。

在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谈逝世的第三年,司马迁作了太史令,他的郎官生活到此结束。

汉代作家群体名词解释

汉代作家群体名词解释

汉代作家群体名词解释汉代作家群体是指在汉武帝时期活跃于文坛的一批文学家和历史学家。

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汉朝文化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汉代作家群体主要包括司马迁、班固、扬雄、张衡、杨雄和邓禹等人。

司马迁是汉代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的《史记》被誉为中国史学史上的巨著。

他通过对历史事件、人物事迹进行详细的描述和分析,清晰地展示了汉代历史的发展轨迹,成为后人研究汉代历史的宝贵资料。

班固是汉代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的《汉书》是对汉代历史的官方编年史。

他通过对政治、军事、社会等方面的扫描,全面而又深入地呈现了汉朝的兴衰历程,被后人称为“百代史之终篇”。

扬雄是汉代文学家和音韵学家,他的《太玄经》等著作为史学、文艺和哲学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他通过对古代文学、音韵和哲学思想的探究,形成了独特而又深刻的学术观点,被后人尊称为“太玄学派创始人”。

张衡是汉代数学家、天文学家和文学家,他的《张衡志》等著作为中国数学和天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提出“地动说”和“天动说”,为后世的天文学和地理学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杨雄是汉代文学家和音韵学家,他的《太和正音韵表》等著作成为汉代音韵学的重要代表。

他通过对古代文字和音韵的研究,确定了汉字的读音和发音规则,被后人誉为“篆书、音韵二绝”。

邓禹是汉朝文学家和历史学家,他创作的《凉州词》、《临江仙》等文学作品为后世文学写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示。

他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的描述,为后世的历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在汉武帝时期,这些文化名人共同努力,推动了汉朝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他们在文学、历史、音韵、哲学、天文等领域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史学两司马

史学两司马

1、司马迁&司马光西汉的司马迁和北宋的司马光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两位史学家。

司马迁撰写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司马光组织编写了规模空前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这两部不朽的名著被称为“史学双壁”。

2、司马迁-《史记》作者是西汉的司马迁,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司马迁,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史圣”,与司马光并称“史学两司马”,与司马相如合称“文章西汉两司马”。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里评价当时正在编纂的《史记》“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 (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包括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958年郭沫若在为司马祠题写的碑文中对司马迁有“文章旷代雄”、“功业追尼父”的赞语。

3、司马光-《资治通鉴》作者是北宋的司马光,《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春秋》为现存最早编年体史书。

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王鸣盛评价: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

曾国藩评价:窃以先哲惊世之书,莫善于司马文温公《资治通鉴》,其论古皆折衷至当,开拓心胸。

能窃物之理,执圣之权;又好叙事所以得失之由,脉络分明;又好详名公巨卿所以兴家败家之故,使士大夫怵然知戒,实六经以外不刊之典也。

梁启超评价:其结构之宏伟,其取材之丰赡,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势不能不据以为蓝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

《史记》名词解释

《史记》名词解释

《史记》名词解释
《史记》是中国古代史书中的一部重要著作,是汉代史学家司马迁所著。

它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的巅峰之作。

《史记》全书共分为十二卷,包括纪传体史书和列传体史书两种形式。

纪传体史书是以年代为序,按照君主的先后顺序叙述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列传体史书则是以人物为单位进行记述。

司马迁在《史记》中精确地记录了从上古时期到西汉末年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涵盖了政治、军事、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史记》的价值在于其严谨的史料考证和深入的思想分析。

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时,借鉴了当时已经存在的各种史书资料和先秦诸子的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

他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述和解析,表达了对政治、道德、文化等问题的思考和观点。

《史记》以其独特的史学方法和深刻的洞察力,为后世研究中国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和思想启示。

除了史料考证和思想分析外,《史记》还以其生动的描写和精彩的故事叙述而闻名。

司马迁通过丰富的细节描写,塑造了许多深具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形象,使读者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历史的魅力和人物的情感。

同时,《史记》中也穿插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故事和典故,成
为后世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作为中国古代史学的瑰宝,《史记》以其独特的纪传体通史形式、严谨的史料考证、深入的思想分析和生动的叙述方式,成为了中国历史研究的重要参考之一,并对后世史学家和文化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司马迁汉代史学
汉代经文的大同路线,三代历史经验的辩证综合,形成关于中国制度
孔子理想在新时代的重构,好的政府社会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革命+井田+封禅+擗踊(天子临雍讲学)+灵堂(天子来咨询三老)……(6项)
国子监和孔庙配合——中国制度的形式,董仲舒“小康”的实现,而不是“大同”,失去了民主议政的含义
对汉代思想的发明,古人在小康之时中,不能自觉大同的理想。

司马迁的史学——史官设计,但汉代前没出现独立的史学,以前是放在目录学,编目分类规到系统中去,对社会、政治、人事的理解来分类,一般按六义(六经)。

司马迁的史记算在春秋这类理解,六经皆史,史也是经,春秋经的地位。

究天人之际,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史记》精神上是继承孔子作春秋,形式上是对六艺的整理,熔铸六经成就了纪传体的体裁。

Eg本纪——编年体(春秋一体的特点);
列传——第一篇伯夷叔齐(隐士)show讲我的列传精神,看待历史人物中寄托理想,历史对人的看法不是说功业大小,而是寄托的人格精神,只要有精神就可以成为人物,应该表彰历史中被湮没的精神,多元化的。

坚持自己选择和认定的价值观的态度,可能不会富贵显达,但对于历史是会有贡献的。

世家
表——把复杂的人物、时间、大事……做成表来说清楚,年表…体裁的创制
书——历代创制的整理编排(描述制度变化能看到历史变化的重大环节)
司马迁的史记是通史,“通”的概念很重要,中国人讲历史一定要贯通的讲。

中国史学的追求。

和周易历史观有关。

“往来不穷谓之通”,遇到困境挑战时(穷),通过变化(变),来继续发展下去(通)。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变通,服务于自己历史的存在。

历史意志,自己在变在成长。

这也是中国文明连绵千年不断的原因,变化的主体还在,源自中国对历史的经典化,把未来历史纳入自己的体系中。

损益:制度损益的精神,承弊易变,道德敏感支撑,有清明的状态,并不是价值好制度就好,制度永远是价值的有限承载形式,要不断调整,改变,制度的有限化。

历史和天道一样是自然地扭转,周而复始。

(承弊易变,使人不倦,得天道)
要成为人物,要坚持成为我们自己的价值,不在于是否真正的富贵显达。

——看的历史长河中自己的位置,历史感是生命感的依托。

断灭的世界,历史是有意义的,每个人都在历史中寻找自我,列传中要书写的人物。

史学:无论是孔子作春秋,还是司马迁写史记,都是私家著述。

(虽然都是国家史官,但属私家行为)
司马迁的史记是后世楷模
勾勒事情发生的原始本末,传记是人参与的,结合纪传和史料,需要自己通过人物来勾勒。

纪事本末体——讲故事
编年体——
哲学——面对不变的真理(知识最高),本质主义的倾向
史学——看流变
古文学的兴起(古文经和经文经不同,但都寄托改制的理想)
禅学——佛教的影响
圣人经典
“礼以养人为本,如有过差,是过而养人也。

”(刘向)
王莽变法
魏晋玄学及其时代
玄学特质:
魏晋南北朝的时代性格:
1.统一与分裂;
2.皇帝专权与贵族政治;
3.南北与胡汉;
4.个人与门第
Explain魏晋是乱世,分裂的局面,南北和胡汉,影响后世中国结构
喻射
六朝贵族,名望(儒家教养的文化)、官僚教养和家族合一后成为“门第”,但和西方日本的血源贵族不同,称呼为士族更恰当。

(官位持续的动力)
士族与门第的兴起:新门第产生——军功贵族;家族教养名望,子弟在庇荫下也有。

名第来自士族,教养起源血缘,士族的意义。

形成:家风、家学(门第成为了学术世家、书香门第)
Eg荆州刘表
突破汉族为中心的中国观,开放共享豁达的态势来诠释中国观,不要自我限制
二、“个人”的觉醒与魏晋南北朝的学术思想
1.纯文学观念的诞生及其条件
“言之不文,行之不远。


古代文章都是言公(公共性事务表达),不存在为私人写作,也没有著作权。

纯文学——是私人表达自己个人所感,私人生活。

意味着作品和作者概念的出现。

乱世不保,名节不遵守,人们于是对名和实有了看法,出现对虚名(对公共性标准的虚与委蛇)的妥协。

也有人不想,而是表达个人私自的道德价值,不认同虚名eg屈原
文学性的来源——屈原的《离骚》,书写个人感慨,不是个人不遇,而是他的价值道德私人情感不遇,不被时代认同;庄子
私人文学表达个人关怀。

《文心雕龙》:文之为德,文以载道。

圣人写文章是典范,作为作者写文章,来传道!私人性和公共性的张力
《世说新语》:陈太丘的儿子陈季方,吾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上有万仞之高……
对人内在德行的认识
2.人生内在价值的发展与道家思想
3.名理之学与清议:人物评鉴与对人的内在品德的发展
中庸即平淡,人如果有天才,只能反映自己,不能反映大家。

观人察质:必先察其平淡,而后求其聪明。

名理之学——发现个人,道家思想的回潮,背后依托了庄子。

名家的方法论:即言意之辨,成为玄学的先导。

(北大哲学系的泰斗——汤用彤)
形而上学,西方的哲学概念。

意,是背后更高的东西,不是宇宙的元素,而是宇宙存在的根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