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义的变化

合集下载

词义的变化

词义的变化

(2)联想意义/关联意义associative meaning 词的关联意义又叫联想意义,是词的附带 意义,包括词的感情色彩,文体意义等,这 种意义不稳定,变化大。 Woman一词,让我们联想到“妈妈”, “养儿育女”,“温柔”,“持家”“脆 弱”。
词的关联意义可分为: 内涵意义 connotative meaning 社会意义 social meaning 情感意义 affective meaning 反映意义 reflected meaning 搭配意义 collocated meaning
小结 1.概念意义 2.内涵意义 3.社会意义 4.情感意义 5.反映意义
6.搭配意义
7.主题意义
逻辑、认知或外延的内容 通过语言所指事物来传递的意义 关于语言运用的社会环境意义 关于言者/作者的感情和态度意义 通过同一个词语的另一意义的联想 来传递的意义。 通过与倾向于出现在另一个词的环境 中出现的词的联想来传递的意义 通过组织信息的方式(语序、强调) 所传递的意义。
词义变化的基础

词义的变化(change of meaning)指的是词 义的改变和新义的产生。由于有的事物之间 在功能、形状、动作等特征方面存在着某些 相似之处,词可从一种事物、现象、行为的 名称转指另一种事物、现象、行为的名称, 如隐喻、借代、提喻等。这是词义的改变和 新义产生的基础。
I.词义的组成 (语法意义和词汇意义)
Hale Waihona Puke (2.2)社会意义social meaning 指关于语言运用的社会环境的意义,主要代表是 “文体/风格”意义stylistic meaning. 一类词的概念意义相同,风格意义不一定相同. 如: a. horse 一般用语, steed 诗歌用语, nag 俚语, geegee 儿语 b. father 中性, male parent 书卷气,专业术语, daddy 口语,儿语

古代汉语之词义变化

古代汉语之词义变化

词义一、古今词义异同的基本情况:一)古用今废词(现代已经消亡)指在漢語歷史上被淘汰、已經失去了交際作用、隨舊事物的消亡而消失的詞。

古代表示等级的词:王、公、大夫、士、皂、舆、隶、僚、仆、台。

区分牲畜种类的词:羜,五月生羔;羳,黃肚羊;犙,三歲牛;牭,四歲牛;豯(三月小猪)豝(二岁)豣(三岁)。

古代祭祀名称:祠,春祭;礿,夏祭;禪,祭天;社,祭地。

反映古代酷刑的词:劓、黥、膑、刖。

其它:俑、笏、媵、耒耜、耦、薨。

(二)古今传承词古今义同词(这是汉语中为数不多的基本词汇,古今意义基本未变。

)天、地、日、月、水、火、人、手、口、心、耳、鼻、父、母、妻、子、兄、弟、马、牛、羊、农、牧、土……如:坐,古今坐的方式不同,词义所指的礼仪有了变化。

雷,古人认为雷是“天鼓”,司雷之神是“雷公”,雷有意志,可以罚暴惩恶。

虹,古人认为虹是一种有生命的虫类,传说它能吸饮,人们叫它“虹饮”。

甲骨文中有“出虹自北饮于河”。

这是由于古今对同一现象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三)古今义异词(1)古今词义迥异古今词义完全不同,有些词,从形体上看,古今一致,从意义看,迥然不同。

抢:在元明以前,,都没有“抢夺”的含义,而是作“碰、撞”解。

该:古义:完备;今义:应该。

楚辞《招魂》:“招具该备,永啸呼些”。

王逸注:“该,亦备也。

”成语有“言简意赅”,“赅”是“完备”的意思。

不过,字型有些不同。

绸:古代是“缠绕”的意思。

今义:丝织品。

《诗经》中原有“绸缪”的意思,原本也是“缠绕”的意思。

现在有成语“未雨绸缪”,已不是‘缠绕’的意思。

羞:会意字,字形从手从羊,古义指“肉食品”,或泛指“食”。

今义:害羞,不好意思。

《离骚》:“折琼枝以为羞兮。

”《左传·隐公元年》:“可羞于王公” ,即“可进献给王公作美食之意”。

豆:古代指盛食物的器皿;今义:豆类的总称。

《孟子》一箪食,一豆羹,呼尔而与,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弗屑也。

菽:古代豆类的总称。

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词义的异同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词义的扩展: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词的词义会发生扩展。

例如,古代的“区区”指的是小小、微不足道的意思,如今则常用于表示可怜、不值得称道的意思。

2. 词义的缩小:有些词在古代的意义相对较广泛,到了现代词义则被缩小了。

例如,古代的“子弟”指的是家中的儿子和弟弟,今天则特指官宦人家的子弟。

3. 义项的增减: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一些词的义项也会随之增加或减少。

例如,古代的“交”除了互相交流、沟通的意思外,还有亲近、结交的含义,而现代则强调互相沟通、交流。

4. 词义的变化:随着时代的演变,有些词的词义也可能会发生变化。

例如,古代的“知”指的是了解、明白的意思,而如今则
强调有学问、有知识。

总体来说,古今词义的异同主要是受到社会文化、语言环境以及时代背景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语言的变化,词义也会随之而变化。

简述词义演变的原因

简述词义演变的原因

简述词义演变的原因
词义演变是指一个词的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

词义演变的原
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2.语言接触和借用:语言接触和借用可以促进词义演变。

当两种或多
种语言相互接触并影响彼此时,词汇之间的借用和交流会导致词义的改变。

人们根据不同的文化和语境进行意义的扩展或缩小,从而改变了词语的含义。

3.语言的隐喻和象征:语言中常常使用隐喻和比喻来表达更深层次的
意思。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一些隐喻或象征的理解可能会发生变化,
影响了词义的演变。

4.语音和语法的变化:语音和语法的变化也会导致词义的变化。

发音
的变化可能导致一些词的含义发生变化,而语法的变化可能会改变词语的
用法。

总的来说,词义演变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语言现象,它受到社会文化、
语言接触、隐喻和象征、语音和语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第二章 词义的发展和变化

第二章 词义的发展和变化

思考题
➢1 ➢2
本章参考文献

1996

1989

——庆祝王力先生学术活
1989

2000

1983
本章参考文献




VP neg
,1997(1)
• 1987(4)


1999 1989
1988(1)
2008 2001
第一节 词义发展的几种方式
词义发展有多种途径。影响词义发展的因素有语言内部的,如词汇自 身的发展、词汇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语法、修辞等因素的影响等;也有 语言外部的,如社会文化、心理等方面的因素等。
一、引申
➢ 引申是基于联想作用而产生的一种词义发展。从义素分析的角度来 说,就是一个词的某个义位在发展的过程中某些义素保留,某些义 素改变,从而形成一个新的义位。引申的方式可以分为链条式和辐 射式两个基本类型。
➢ 实际上,在词义引申的过程中,两种方式常常是交织在一起的。
第一节 词义发展的几种方式
一、引申
例如,“閒”有以下一些义位: ①缝隙。《史记·管晏列传》:“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閒而窥其夫。” ②距离。《淮南子·俶真》:“则美丑有閒矣。” ③更迭。《尚书·益稷》:“笙镛以閒。” ④嫌隙。《左传·哀公二十七年》:“君臣多閒。” ⑤离间。《史记·项羽本纪》:“乃用陈平计,閒项王。” ⑥侦伺。《国语·鲁语下》:“齐人閒晋之祸,伐取朝歌。” ⑦间谍。《孙子·用閒》:“非圣智不能用閒。” ⑧中间(空间、时间)。《左传·僖公五年》:“师出于陈郑之閒。” ⑨空闲。《楚辞·九歌·湘君》:“交不忠兮怨长,期不信兮告余以不閒。” ⑩安闲。《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吾子取其麋鹿以閒鄙邑。”

词义的性质和词义的变化

词义的性质和词义的变化

第一节 词义的性质和词义的变化


(三)词义具有模糊性 词义的模糊性是词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之 间本身存在连续性和边界不清楚地表现, 也是人类认识和感知差异的表现。 (四)词义具有历史性 语言总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词汇又是 语言中变化最明显的要素,作为词汇系统 中的词义当然也是不断变化的,词义的这 种变化就使得词义具有历史性。



五、反义词 (一)反义词的性质和反义词构成的条件 1、反义词的性质 2、反义词构成的条件 (二)反义词的类型 1、绝对反义词 2、相对反义词
第二节 多义词、同音词、同义词、 反义词



(三)反义词的表达作用 1、凸现事物的矛盾对立,起到对比、映衬 的作用。 2、运用反义词可以构成对偶,可以形成警 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3、反义词连用能起到加强与其、强调语义 的作用。
第四章 语义
第一节 词义的性质和词义的变化

一 、词义 词的意义就是词义。词义是客观事物在人 们意识中的概括反映。包括词汇意义和语 法意义,实词既有词汇意义,也有语法意 义,虚词一般只有语法意义。
第一节 词义的性质和词义的变化


二、词义的性质 (一)词义具有客观性 词义都是客观事物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 客观事物正是词义所反映的对象。 (二)词义具有概括性 人类在认识过程中,把所感知到的事物的 共同特点加以概括,成为概念,同时用一 定的语音形式将它固定下来,就形成了词 义。


(二)词义的语境变化 1、语境 狭义 广义
第一节 词义的性质和词义的变化



2、语境对词义的影响 (1)语境为解释词义提供了依据 (2)语境使词义单一化 (3)语境使词义具体化 (4)语境使词义增加了临时意义 (5)语境能使词的附加意义发生变化 (6)语境体现出词义的选择性

词义的变化

词义的变化

词义是一个历史范畴,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和人的认识的深化,就会变化化和演化。

(一)词义变化的原因(1)社会生活的发展。

新事物的出现及旧事物的消亡都要影响到词义。

比如“飞”原来只指鸟、虫鼓动翅膀离开地面前进,而现在可以指利用机械比如螺旋桨、喷气等在空中飞行,包拾飞机、飞船等离开地面甚至地球球飞行。

(2)人的思想意识的改变。

比如“云”、古人以为是“山川气也”。

这个词义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云”的认识,而现在我们知道,‘‘云”是由水滴、冰晶聚集而形成的悬浮在空中的物体。

现在的认识要比过去更加深刻,更为科学。

(3)语言内部因素的相互作用。

比如语音的变化可以分化词义,在汉语中在一些单音节的名词、形容词中增加一个去声读音,就可以表示相关的动作,从而导致词义变化。

比如:种——种,好——好。

(二)词义变化的类型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分属词义本身的变化和语素义的衍化这两类。

1.深化与精确词义的深化和精确,是指词的理性义所反映的对象没有变化,但人的认识改变了,所以词义也变了。

这大都是些常用的事物和现象o 比如·‘人”,《说文》的解释是:天地之性最贵者。

直到1915年出版的旧《辞源》的解释还是“动物之最灵者”。

而现在的认识是:能够制造并能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

显然是大大深化了。

再比如“电”,《说文》的解释是:阴阳激越。

《康熙字典》的解释是;盖阴阳暴格分争,激射;有火生焉,其光为电,其声为雷。

表明“电”本来就是闪电。

而现在知道,电是有电荷存在和电荷变化的现象,是一种重要的能源,广泛运用于生产和生活各个方面。

精确与深化有着密切联系,认识深化了,词义也就精确了。

比如“土”《说文》:地之吐生物者也。

这个解释实际上只指出了”土”的一种功能特征,并不确切。

而现在的认识是: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组成,能生长植物。

这个解释才指出了“土”的本质,不仅指出了土的功用,更主要的是说明了土的组成。

古今词义变化的原因

古今词义变化的原因

古今词义变化的原因
古今词义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抽象反抽象:带有抽象含义的词语往往在使用的过程中会发生反抽象的变化,如“坚强”,从具有抽象意义的“带来大量财富”变换成今日“不可动摇”的抽象意义。

(2) 社会环境变化: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环境也不断发生变化,人们的语言也可能随之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可能会导致某些词语的词义发生变化,如“绿化”,从30多年前“园林美化”的正面意义,变换成对于环境保护的概念。

(3) 惯用法影响:语言表达时,人们常常习惯使用特定的表达方式,从而使得一些词语的词义发生变化,如“异常”,相比于原有的“令人惊奇”的正面意义,现在会更强烈地表示为“不如理想”的负面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义是一个历史范畴,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和人的认识的深化,就会变化化和演化。

(一)词义变化的原因(1)社会生活的发展。

新事物的出现及旧事物的消亡都要影响到词义。

比如“飞”原来只指鸟、虫鼓动翅膀离开地面前进,而现在可以指利用机械比如螺旋桨、喷气等在空中飞行,包拾飞机、飞船等离开地面甚至地球球飞行。

(2)人的思想意识的改变。

比如“云”、古人以为是“山川气也”。

这个词义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云”的认识,而现在我们知道,‘‘云”是由水滴、冰晶聚集而形成的悬浮在空中的物体。

现在的认识要比过去更加深刻,更为科学。

(3)语言内部因素的相互作用。

比如语音的变化可以分化词义,在汉语中在一些单音节的名词、形容词中增加一个去声读音,就可以表示相关的动作,从而导致词义变化。

比如:种——种,好——好。

(二)词义变化的类型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分属词义本身的变化和语素义的衍化这两类。

1.深化与精确词义的深化和精确,是指词的理性义所反映的对象没有变化,但人的认识改变了,所以词义也变了。

这大都是些常用的事物和现象o 比如·‘人”,《说文》的解释是:天地之性最贵者。

直到1915年出版的旧《辞源》的解释还是“动物之最灵者”。

而现在的认识是:能够制造并能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

显然是大大深化了。

再比如“电”,《说文》的解释是:阴阳激越。

《康熙字典》的解释是;盖阴阳暴格分争,激射;有火生焉,其光为电,其声为雷。

表明“电”本来就是闪电。

而现在知道,电是有电荷存在和电荷变化的现象,是一种重要的能源,广泛运用于生产和生活各个方面。

精确与深化有着密切联系,认识深化了,词义也就精确了。

比如“土”《说文》:地之吐生物者也。

这个解释实际上只指出了”土”的一种功能特征,并不确切。

而现在的认识是: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组成,能生长植物。

这个解释才指出了“土”的本质,不仅指出了土的功用,更主要的是说明了土的组成。

再比如,“牛”,《说文》到《康熙字典》的解释都是“大牲也”。

这实际上只是描述了它的外貌特征;而现在的解释是:体大,头上有角,能耕田拉车的反刍类哺乳动物。

现在的词义从外貌特征到功用特征、再到生物特征三个方面进行了概括,显然要深刻、精确得多。

2.扩大和缩小首先,一些专有名词由特称变成了泛称,比如:江、河,原来只指长江和黄河,现在泛指一切河流。

再比如“脸”,原来指脸颊,即眼睛下面的一小块部分;现在的脸,古人称之为“面”。

再比如“睡”,原来只指“打瞌睡”;现在的睡.古人称之为“寝”,躺倒叫卧,睡着叫眠、寐。

所以有“寝室”、*‘废寝忘食”、“卧室“、“仰EL起坐“、“睡眠”、“不眠之夜”等说法。

即使近20年来,词义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比如“水分”,本来指物体中所含的水,现在又可以指不真实、不必要的、加进去的成分。

例如‘文章要提炼水分,力求精练”。

“这个统计里面有水分。

”又比如,‘包装”,本来指用纸、盒等把商品包起来,也指包裹商品的东西。

而现在又可以指“企业、演员的形象塑造”.可以指“人的装束打扮、企业的宣传”等。

例如:”这位女歌星经香港音像出版商包装以后,反而失去了自己的深受观众欢迎的风格。

,’又比如现在男孩和女孩的使用域大为扩展,已扩大到十七八岁到二十七八岁的男女青年;而且,把自己的男友称男孩,女友称女孩,这种用法显然是受港台的影响。

上面都是指词义的扩大。

词义缩小的情况正好相反。

比如“宫”,上古泛指房屋。

到了汉朝以后,民房不再称宫,帝王的居室,如“未央官“、“雍和宫’’称宫。

到了现在,只指文化娱乐场所,加“少年宫”、“文化宫”,词义日益缩小;又比如“结婚”,古代指“结亲、通婚”,并不仅仅指男女双方结为夫妻。

比如《汉书’张骞传》:”其后,乌孙竟与汉结婚”。

现在只能指男女双方当事人本人的行为、关系。

“丈夫”,原来泛指“成年男子、大丈夫”,现在指女方的配偶。

“汤”,原来指热水,比如“固若金汤“,又比如“林冲只得由两个差人端汤洗脚”。

现在只指烹调菜肴的汁水c3.转移与转化转移是指词的理性义发生了变化。

比如“去”’本来指离开某人某地,《诗经·魏风·硕鼠>:“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孟子·公孙丑》:“孟子去齐。

”现在说:“我去上海。

”意思正好相反,本来指出发地,现在指到目的地。

词的重心转移了。

再比如“闻”,原来指用耳朵听.而且是听到了,现在指用鼻子辨别气味。

“替”原来指废弃、衰微‘,比如“兴替”,现代指“代替”。

“热烈”,原来指权势很盛,晋〈抱朴子·刺骄》:“生乎世贵之门,后乎热烈之势。

”现在指情绪兴奋、激动。

有些词义的转移并不明显,不细加注意就不易察觉,而这正是须要注意的。

比如《懦林外史》第三回写范进中举发疯,他丈人胡屠户打了他一巴掌,把他打醒了。

邻居说:“胡老爹方才这个巴掌打的亲切……”这个“亲切”是”真切、清楚、确实、一点不含糊”的意思,不是现在的“亲密、热爱而关心”的意思。

又比如“书记”本来指办理文书及誊写工作的人员,地位并不高,现在指党团等各级组织的负员人,比如党支部书记。

又如,“检讨”原指检查和讨论,现指对自己在工作生活上的不良表现的总结。

“爱人”原指恋爱中的女性一万,现指夫妻的任何一方。

再比如,‘少牛”原来的年龄是二十多岁,如辛弃疾说“少年不识愁滋味”。

相传岳飞所写的《满江红》:“莫等闲,白了少年头”都是指二十来岁的年龄。

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鬃毛衰”,因为同“小”连用,才指十几岁:即使到了20世纪,茅盾的《子夜》是30年代的作品,还把三十来岁的人(雷参谋)称之为少年。

然而,近几十年来,少年只能指十到十五六岁。

只有在“少壮派”的语素义中才保留了青壮年的义项。

这种上限大大降低同“男核”和“女孩”上限大大提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词义转化是指词的理性不变,附加义,尤其是评价义发生了变化。

比如“爪牙”本来指鸟兽的用于攻击的爪子和牙齿。

引申为武臣,如《诗经·小雅祈父》:“祈父,予王之爪牙”,本来没有贬义,现在指坏人的党羽和走狗:“复辟”的“辟”本指君主,指失位的君王复位。

《明史·王骥传》:““石亨、徐有贞等奉英宗复辟”,没有任何贬义,现在只指反动统治复位,不一定指君主。

“勾当”原捐一般的事情,可以用于褒义。

如《儒林外史》第一回:“这是万古千年不朽的匀当,有什么做不得。

”甚至到了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也还可以这样用。

蒋光慈<少年漂泊者》十七章;“他对我说,倘若他能出狱时,一定要做从前的勾当,一定要革命。

”现在由中性义而转化为贬义了。

也有从中性转为褒义的。

比如“领袖”现在是褒义词,指国家、政治团体、群众组织的最汽领导人、而在元明戏曲、小说中,它可以是贬义的。

关汉卿的小令中的“戏班领袖”是中性的,《金瓶梅》中蒋竹山对李瓶儿讲西门庆是“打老婆的班头,坑妇女的领袖”是贬义的。

“女强人”这个词本来是贬义的.直到改革开放前一直是“女强盗、女土匪”的意思,港台至今还在使用这一义项,而现在却是褒义词,指特别有事业心的成功女人。

4.脱落与显化词义脱落勺显化指词的原有义素的脱落和潜在语义的显化,同上面三种情况性质不同,这些现象都与语素义的衍生有关.是一种语素层面上的语义重组和变化。

所谓脱落,是指语素组合时语素义中若干义素的脱落,这种脱落现象并不是指该词的词义已发生这种变化,而是指特定的组合搭配中,在相关的语义干涉下,某个义素脱落了。

比如“洗”有[十用水十去污]的义素,一旦组成了“干洗”.“洗”的义素就变成了[一用水十去污];烫有[十热能十使物体变形]的义素,而“冷烫”的“烫”的义素则是[一用热能十使物体变形]。

语素“妻”的义素是[男性的人生伴侣十结婚],而未婚妻中的“妻”由于“未婚”的干涉,其[十结婚]的义素已经脱落。

其他如:冷焊、干照、哑铃、飞船、裙裤、白夜、豆奶、日光浴、单相思、无性杂交、无性繁殖、空中客车等等.其中的“岸”、“溜”、“铃”、“船”、。

裤”、“夜”、“奶”、“;谷”、“相思”、“离婚”、,‘杂交”、“繁殖”、“客车”都会比现某种程度的义素脱落。

义素脱落一般都是因为用原有的语素组成新词而发生的。

本来各个语素都有自己特定的义素构成,但一旦进入某个特定的组合中.由于受到相关义素的干涉和限制,原来的某些义素就会缺失和脱落。

词义显化的情况正好相反。

就是指某些词就其所构成的语素义来看,应该可以表示某种含义,但实际上该词原来并没有这层意思。

但在—定的条件下,由于语用需要的触发,加之构词语素本身的多义性,这些潜在的意义就显现了出来。

比如本来“婚龄”指结婚的年龄,·‘学龄’’指入学的年龄。

而。

党龄”、“工龄”是指入党后的年数、参加工作后的年数。

现在由于表达的需要“婚龄”、“学龄”、“工龄”的另一义项显化了:再比如“洋教练”,本指来中国从事教练工作的外国人,而“洋保姆”指为外国人当保姆的中国人。

现在“洋教练”和“洋保姆”的另一个潜在的义项正在显化。

比如“羽毛球队和乒乓球队退役队员出国当洋教练的大有人在,而且深受所在国的欢迎。

“在国外工作生活十分紧张,生了孩子就不得不雇个洋保姆,而且她们大多干得还真不错。

”词的潜义显化是某些词的语素组合本来就可以有两种或多种可能,只是造词之初,只选用其中之一,后来在一定语用需要触发下另一潜在的可能性被激活了,就呈现了出来;或者说本来这种潜在的可能性是隐性的,但在一定的语用条件下变成了显性的。

思考题:1、请分别说明广义语境和狭义语境的性质和区别。

2、在词语的具体使用中,语境对词义会产生哪些影响’3、导致汉语词义变化的原因有哪些?其中什么原因是最重要的?4、汉语词义变化的基本类型有哪几种?请分别举例说明。

5、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同词义变化的关系土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