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义的发展和变化
古代汉语词汇演变情况

古代漢語詞匯演變情況:一、古今词义没有变化。
如:人手口梦日月等。
占少数,二、古今词义变化。
1、词义扩大。
如“江河”原指长江、黄河,现指一切较大的江水和河流。
“皮”原指鸟兽身上剥下的皮,现泛指事物的表面。
2、词义缩小。
“子”,原为孩子的总称,不分男女,现专指儿子。
”丈人“,原指一般年长的人,今指岳父。
3、词义转移。
如”走…,古代指跑,今指步行。
“去”古指离开某地,今指到某地去。
4、感情色彩变化。
如“爪牙”原指勇士、武将,今指帮凶、狗腿子一类的坏人。
“卑鄙”原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今之品质恶劣。
5、名称说法改变。
如“目”,今改称眼睛;“足”今称为脚。
6、词义弱化。
原来的“很”,就是凶狠的“狠”;“普遍”原为无一例外,现在是例外不多。
7、词义的消亡。
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古代的词语逐渐消亡,如“朕”“寡人”之类。
8、单音词变为复音词。
如“耳”——耳朵;“眉”——眉毛;“鼻”——鼻子;“敌”——敌人等。
另外,学习古汉语还要注意两种语言现象:1、偏义复词:昼夜勤作息,强调“作”,“息”作陪衬。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只取“远”的意思,“近”作陪衬。
2、同形异义。
因古汉语单音词多,有时两个单音词连在一起跟今天的某个词正好同形,其实,它还是两个词,这就是同形异义。
如: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妻,妻子;子,子女。
不同今天单指男子的配偶。
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其实,其代词,它;实,果实。
合起来是“他的果实”。
另外还有一种其实就是词义转移。
如:“肃奉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
”殷勤,文中为关切、问候;今指热情、周到。
再如“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何苦”。
文中为哪怕、怕什么、怎怕,没有今天不值得做,犯不着的意思。
學習古代漢語的詞匯方法:古汉语词汇是古汉语词的总和。
词是造句时能够自由运用的最小单位。
词义演变社会原因

词义演变社会原因
词义演变是指词语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其含义发生改变的现象。
词义演变的社会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科技、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因此,一些词语的含义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发生了演变。
2.社会变革:社会制度的变革和社会阶层的变动都会对词义演变产生影响。
例如,随着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一些原本具有封建意义的词语在新的社会条件下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3.文化交流: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也会导致词义演变。
当不同文化间的词汇相互影响时,词语的含义可能会发生改变。
例如,中西文化交流导致了一些中文词汇的含义演变,如“银行”原指存放贵重物品的机构,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演变为指银行业务。
4.时代变迁:时代背景的变迁也会对词义演变产生影响。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价值观可能发生改变,因此一些词汇的含义也会随之改变。
总之,词义演变的社会原因是多方面的,与社会的发展、变革、文化交流和时代变迁密切相关。
汉字的词义变化与语义演化

汉字的词义变化与语义演化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不仅是一种文字工具,更是一种表达思想、传递文化的载体。
汉字的词义变化与语义演化是汉字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方面,它反映了汉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变迁和语言发展。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汉字的词义变化与语义演化。
一、汉字的词义变化汉字的词义变化是指汉字在不同历史时期,其原本的词义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这种变化可以是语义的扩大、缩小,也可以是词义的转义、借义等。
例如,“明”字最初的意思是“亮”,后来引申为“明亮、清楚”,再后来又演变为“明白、聪明”,最终扩展为“明朗、明确”。
这种词义的变化反映了汉字在不同历史时期中人们对事物认识和理解的变化。
汉字的词义变化还可以通过构词方式来实现。
比如,“木”字最初的意思是“树木”,后来通过构词方式形成了“林、森、材”等词,扩展了词义的范围。
同样,“水”字最初的意思是“水流”,后来通过构词方式形成了“河、湖、泉”等词,丰富了词义的内涵。
二、汉字的语义演化汉字的语义演化是指汉字在使用过程中,其词义逐渐发生了深化和延伸。
这种演化可以是从具体到抽象的转变,也可以是从字面意义到引申义的转变。
例如,“山”字最初的意思是指具体的山峰,后来逐渐演化为抽象的山脉、山水,再到比喻的困难、障碍等。
这种语义的演化反映了汉字在不同历史时期中人们思维方式和文化观念的变化。
汉字的语义演化还可以通过联想和比喻的方式来实现。
比如,“日”字最初的意思是指太阳,后来通过联想和比喻,形成了“光、明、曰”等词,扩展了词义的广度。
同样,“月”字最初的意思是指月亮,后来通过联想和比喻,形成了“明、望、期”等词,丰富了词义的内涵。
三、汉字的文化内涵汉字的词义变化与语义演化不仅反映了语言的发展,更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内涵。
汉字的词义变化和语义演化是中华文化的积淀和传承。
通过对汉字的研究和理解,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
汉字的词义变化和语义演化也是中华文化的独特之处。
第二章 词义的发展和变化

思考题
➢1 ➢2
本章参考文献
•
1996
•
1989
•
——庆祝王力先生学术活
1989
•
2000
•
1983
本章参考文献
•
•
•
•
VP neg
,1997(1)
• 1987(4)
•
•
1999 1989
1988(1)
2008 2001
第一节 词义发展的几种方式
词义发展有多种途径。影响词义发展的因素有语言内部的,如词汇自 身的发展、词汇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语法、修辞等因素的影响等;也有 语言外部的,如社会文化、心理等方面的因素等。
一、引申
➢ 引申是基于联想作用而产生的一种词义发展。从义素分析的角度来 说,就是一个词的某个义位在发展的过程中某些义素保留,某些义 素改变,从而形成一个新的义位。引申的方式可以分为链条式和辐 射式两个基本类型。
➢ 实际上,在词义引申的过程中,两种方式常常是交织在一起的。
第一节 词义发展的几种方式
一、引申
例如,“閒”有以下一些义位: ①缝隙。《史记·管晏列传》:“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閒而窥其夫。” ②距离。《淮南子·俶真》:“则美丑有閒矣。” ③更迭。《尚书·益稷》:“笙镛以閒。” ④嫌隙。《左传·哀公二十七年》:“君臣多閒。” ⑤离间。《史记·项羽本纪》:“乃用陈平计,閒项王。” ⑥侦伺。《国语·鲁语下》:“齐人閒晋之祸,伐取朝歌。” ⑦间谍。《孙子·用閒》:“非圣智不能用閒。” ⑧中间(空间、时间)。《左传·僖公五年》:“师出于陈郑之閒。” ⑨空闲。《楚辞·九歌·湘君》:“交不忠兮怨长,期不信兮告余以不閒。” ⑩安闲。《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吾子取其麋鹿以閒鄙邑。”
词汇和词义的发展

词汇和词义的发展一、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消亡新词的产生与现实中出现新的事物有联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事物层出不穷,语言为表达这些新事物的需要而产生新词。
例如:卡车、轿车、赛车、越野车、面包车等等都是语言中出现的新词。
旧词消亡的一个原因是旧事物的消亡。
例如:甲长(若干户编作一甲,甲设甲长)、保长(若干甲编作一保,保设保长)。
旧词消亡的另一个原因是词汇系统的变动和人们认识的变化。
在上古,汉族人对某些现象的划分很细,同类的事物稍有不同就给以不同的名称。
例如马这种牲畜,只要肤色不同就有不同的名称:前右脚白的马叫“启”,前左脚白的马叫“踦”(qī),后右脚白的马叫“骧”,后左脚白的马叫“馵”(zhù),前两脚白的马叫“騱”(xī),后两脚白的马叫“翑”(qú),四只蹄子都白的叫“騚”,身子黑而胯下白的叫“驈”(yù),白毛黑鬃的叫“骆”(luò),纯黑色的叫“骊”(lí),黄白相间的叫“皇”,红黄色的叫“騂”(xīng)等等。
“马”作了这样的区分,猪、羊、牛等也有类似的区分。
表示行走的意义,只要走的场合和方式稍有不同,也各有不同的说法:在室中漫步走叫“跱”,在堂上小步走叫“行”,在堂下举步徐行叫“步”,在中庭快步走叫“走”,在门外快步走叫“趋”,在大路上疾行叫“奔”,在草丛、山林中走叫“跋”,在水中走叫“涉”。
表示事物性质的词语也是如此。
例如表示白的颜色也是因所表示的事物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说法:日白为“晓”,月白为“皎”,霜雪白为“皑”(ái),草花白为“皅(pā)”,玉石白为“皦”(jiǎo),人白为“皙”,鸟白为“”(hé)。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事物、新现象越来越多,如果继续给每一类新事物、新现象起一个单音节的名称,这必然增加人们记忆的负担,不便于语言的学习和使用。
后来,人们把事物的小类归成大类:不同颜色的马都归为马,不同场合和方式的走都是走,不同事物的白都是白。
词义的变化

词义是一个历史范畴,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和人的认识的深化,就会变化化和演化。
(一)词义变化的原因(1)社会生活的发展。
新事物的出现及旧事物的消亡都要影响到词义。
比如“飞”原来只指鸟、虫鼓动翅膀离开地面前进,而现在可以指利用机械比如螺旋桨、喷气等在空中飞行,包拾飞机、飞船等离开地面甚至地球球飞行。
(2)人的思想意识的改变。
比如“云”、古人以为是“山川气也”。
这个词义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云”的认识,而现在我们知道,‘‘云”是由水滴、冰晶聚集而形成的悬浮在空中的物体。
现在的认识要比过去更加深刻,更为科学。
(3)语言内部因素的相互作用。
比如语音的变化可以分化词义,在汉语中在一些单音节的名词、形容词中增加一个去声读音,就可以表示相关的动作,从而导致词义变化。
比如:种——种,好——好。
(二)词义变化的类型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分属词义本身的变化和语素义的衍化这两类。
1.深化与精确词义的深化和精确,是指词的理性义所反映的对象没有变化,但人的认识改变了,所以词义也变了。
这大都是些常用的事物和现象o 比如·‘人”,《说文》的解释是:天地之性最贵者。
直到1915年出版的旧《辞源》的解释还是“动物之最灵者”。
而现在的认识是:能够制造并能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
显然是大大深化了。
再比如“电”,《说文》的解释是:阴阳激越。
《康熙字典》的解释是;盖阴阳暴格分争,激射;有火生焉,其光为电,其声为雷。
表明“电”本来就是闪电。
而现在知道,电是有电荷存在和电荷变化的现象,是一种重要的能源,广泛运用于生产和生活各个方面。
精确与深化有着密切联系,认识深化了,词义也就精确了。
比如“土”《说文》:地之吐生物者也。
这个解释实际上只指出了”土”的一种功能特征,并不确切。
而现在的认识是: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组成,能生长植物。
这个解释才指出了“土”的本质,不仅指出了土的功用,更主要的是说明了土的组成。
总结词义的发展和变化 蒋绍愚

关于词义的发展变化一般认为有引申、假借两种途径。
这种说法值得商榷,因为假借只是文字的问题,而与词义无关。
引申是词义发展的重要途径。
但并不是唯一途径。
关于词义的发展变化,通常还分为“扩大、缩小、转移”三类。
“子”这个词,古代和现代都有若干个义位。
它们的关系是子(古)A男子的美称---------- 减少-------------- a、0B子女----------- 缩小-------------- b、儿子子(今)C、0 ------------ 增加--------------- c、幼小的总结:子这个词从古代发展到现代,是减少了一个义位A,增加了一个义位C,还有一个B是缩小了。
这样描述“子”这个词的古今变化,才是全面的,清楚的。
可见,在词义从古到今的发展变化中,首先要注意它的义位的增加与减少。
其次,在义位的增减以外,有的义位古今发生了变化,我们就再来分析这种变化是扩大、缩小、还是转移。
当然,新增加的义位和原有的义位之间往往是有联系的。
它们之间通常是意义的转移,比如古代的“子”的“子女”义和现代的“子”的“幼小”义之间的关系,就是这样。
1扩大、2缩小、3转移如何确定“扩大、缩小、转移”,从逻辑上说“扩大”和“缩小”应是“属”与“种”之间的变化,除此以外就是“转移”。
响:回声(种)-------声音(属)扩大宫:房屋(属)-------帝王的房屋(种)缩小兵:武器-------持武器的人转移●中心义素不变,限定义素减少,就是词义的扩大●中心义素不变,限定义素增加,就是词义的缩小●保留原有的若干义素,但中心义素改变,就是词义的转移。
从原义产生出比喻义也属于转移,只不过在比喻义中保留的是原义的隐含义素。
如:本的原义是“树干”,它的隐含义素是“主要的”,这个隐含义素在比喻义“主要”的东西中成了限定义素。
中心义素:构成一个义位的诸义素之间的关系不是平列的,其中有一个义素决定该义位的类别限定义素:其他义素的作用在于把这个义位和同类别的其他义位加以区分。
古代汉语词义的发展

禽
古义为飞禽走兽的总称。《白虎通》:“禽 者何?鸟兽之总名。”《周礼天官庖人》:“有 六禽。”郑玄注:“宜为羔、豚、犊、麛、雉、 雁。”《三国志魏书方技传》:“吾有一术,名 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 五曰鸟。”后来词义范围缩小专指鸟类,如《尔 雅释鸟》:“二足而羽者谓之禽,四足而毛者谓 之兽。”
江 河
响 唱
响:古专指回声。《水经注江 水》:“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今泛指声音。洛宾王《在狱鸣 蝉》:“露重飞难进,风多响宜 沈。” 唱:古义指领唱。《诗经郑风萚 兮》:“叔兮伯兮,唱予和女。” 今泛指唱歌。王勃《腾王阁序》: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2、词义范围缩小(简称词义缩小)
词义从古义过渡到今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 的范围随之缩小,即由整体到部分,由一般到个 别,由宽泛到狭窄,采取了全面收敛的方式,使 今义成为古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演变称 为词义范围缩小。
菜
古义专指蔬菜,《说文艹部》:“菜,草之可食者。”《礼 记学记》:“大学始教,皮弁祭菜。”注:“菜,谓芹藻之属。” 到了宋代,菜仍不含肉、蛋等副食。罗大经在《鹤林玉露》记载: 仇泰然对一幕僚说:“某为太守,居常不敢食肉,只是吃菜;公为 小官,乃敢食肉,定非廉士。”这里“菜”与“肉”分别画然。到 了吴敬梓《儒林外史》时,菜已经由专指蔬菜而兼指肉、蛋等副食 了。如该书第四十二回:“都是些燕窝、鸭子、鸡、鱼……那菜一 碗一碗的端上来。”这里的“菜”显然指前面的“鸭子、鸡、鱼” 等。 “菜”的意义演变可以用下图表示: 古义 义素一 蔬菜 义素二 今义 蔬菜 肉蛋奶等副食
(供旅行者 (供旅行者吃 吃的)干粮 的)干粮 其它各种粮食
义素二
皮
古专指带毛的兽皮,去掉毛经过加工的叫革。 今泛指多种事物的表面部分以及皮一样的东西。 《左传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将焉 傅?”《左传襄公二十一年》:“譬于禽兽, 臣食其肉而寝处其皮矣。”《礼记坊记》郑玄 注:“古者杀牲,食其肉,坐其皮。”“身体发 肤,受之父母。” 医院里只有“皮肤科”,但 没有“皮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有这样几个意义:
① 言语真实。《老子》:“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② 对人真诚,有信用。《论语·学而》:“与朋友交, 而不信乎?” ③ 相信。《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人谓子产不仁, 吾不信也。” ④ 的确,确实。《韩非子·难一》:“舜其信仁乎?” ⑤ 凭证。《史记·外戚世家》:“用为符信,上书自陈。” ⑥ 信使。杜甫《寄高适》:“书成无信将。” ⑦ 音讯。杜甫《得弟消息》:“近有平阴信,遥怜小弟 存。” ⑧ 书信。白居易《谢寄新茶》:“红纸一封书后信。”
-----精品文档------
“信”的引申方式示意图
2相信
3的确
信(言语真实)
1有信用 4凭证→ 5信使→6音讯→7书信
-----精品文档------
1)词义扩大
一个义位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心义素不变, 但减少了限定性义素;从语义场的上下位关系 看,这个义位由下义位变成了上义位;从概念 看,是由种概念变成了属概念,这就是扩大。
“字”的系列引申义: 1、养育。《左传·成公十一年》:“又不能字人之孤而杀之。”
(孤,孤儿。)
2、爱。《左传·成公四年》:“楚虽大,非吾族也,其肯字我 乎?”
3、文字。《汉书·刘歆传》:“分文析字。” 记录语言的符号为何叫“字”?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是这样
解释的:“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 益,即谓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浸,渐渐,逐渐。)
(2)语义场是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变化的。
-----精品文档------
3、义素(semantic component)
义素也有人称为语义特征 (semantic feature)。 它是由处于同一语义场中相邻或相关 的词相比较而得出的,可以定义为一 组语义方面的区别性特征。
man = +human+adult+male woman= +human+adult-male boy= +human-adult+male girl= +human-adult-male
-----精品文档------
“信”诸义间关系如下:
①言语真实:[言语]+[真实] ②有信用:[对人的态度]+[真实] ③相信:[确认]+[某种情况]+[真实] ④的确:[某种动作/状态]+[真实] ⑤凭证:[用以证明情况真实]+[物品] ⑥信使:[携带凭证传递消息或命令]+[人] ⑦音讯:[信使传递的]+[消息] ⑧书信:[传递音讯的]+[文字材料]
(子今)
D.0…………---…--精…品文增档--加---- ………→d.幼小的
词的本义
《说文解字》:“字,乳也。从子在宀下。子亦声。” 这是“字” 的本义,它见于古代文献资料,如:
①《山海经·中山经》:“其(指苦山)上有木焉,名曰黄棘, 黄华而员叶,服之不字。” 注:“字,生也。”
②王充《论衡·气寿》:“妇人疏字者子活,数乳者子死。”
来写作“佯”。)
陽光
温暖
明亮
表面上
山南(陽光照射处)
阴陽的“陽”
-----精品文档------
词义发展的几种方式
《诗经·鄘风·柏舟》:“之死矢靡它。
(注:“矢”通“誓”。 )
-----精品文档------
(一)引申
什么是引申?引申是基于联想作用而产生 的一种词义发展。甲义引申为乙义,两个 意义之间必然有某种联系,或者说意义有 相关的部分。从义素分析的角度来说,就 是甲乙两义的义素必然有共同的部分。一 个词的某一义位的若干义素,在发展过程 中保留了一部分,又改变了一部分(或增、 或减、或变化),就引申出一个新的义位, 或构成一个新词。
2、语义场(semantic field)
这个概念是德国语言学家特里尔(J.Trier)在上个 世纪三十年代提聚集在一起,建立一个语义场, 从中分析词义之间的关系。
(1)语义场中的各个词互相联系,互相制约, 每一个词的意义只能根据和它相邻或相反的其他 词的意义而确定。
-----精品文档------
词的本义
“陽”在先秦典籍中有多种意义:
1、 陽光。《诗经·湛露》:“匪陽不晞。” 2、 温暖。《诗经·七月》:“春日载陽。” 3、 明亮。《诗经·七月》:“我朱孔陽。” 4、 山南水北。《诗经·殷其雷》:“在南山之陽。” 5、 阴陽的“陽”。《周易·系辞》:“一阴一陽之谓道。” 6、表面上,假装。《礼记·檀弓》:“陽若善之。”(这个意义后
例如《荀子·乐论》:“唱和有应,善恶相 象。”
王勃《滕王阁序》:“渔舟唱晚。”
“唱”的义素变化为:
唱(古):[带头]+[唱]→唱(今):[唱]
“唱”在有关语义场中位置的变化是:
古代: 歌
现代: 唱
唱
和 领唱 -----精品文档------
跟着唱
词义扩大的例子还有:
嘴(古):鸟的嘴 响(古):回声 洗(古):洗脚 涉(古):徒步渡水 雄(古):鸟的雄性 彊(古):弓有力
“谷”的义素变化为:
谷(古):粮食作物→ 谷(今):一种子粒圆形的粮 食作物
-----精品文档------
怎样看待词义的发展变化
《战国策·赵策四》:“丈夫亦爱怜其少子 乎?”
《论语·先进》:“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杜甫《少年行》诗:“江花结子已无多。”
(子古)
A.男子的美称……减少……→a.0
B.子女……………缩小……→b.儿子 C. 0………………增加………→c.种子
嘴(今):鸟、兽、人的嘴 响(今):声响 洗(今):洗 涉(今):渡水 雄(今):鸟兽的雄性 彊(今):有力
-----精品文档------
2)词义缩小
“缩小”和“扩大”相反,从义素看,一个义位的中心 义素不变,但增加了限定性义素;从语义场的上下位关 系看,是上位义变成了下位义;从概念看,是属概念变 成了种概念。例如:
词义的发展和变化
古汉语通论(四)
-----精品文档------
现代语义学的几个概念
1、义位(sememe) 一个词可以只有一个意义,但通常
情况下往往有多个意义。每一个意 义称为一个义位。粗略地说,义位 就是词典上所列的义项。例如,在 《现代汉语词典》中,“孩子”有 两个义项:①儿童②子女。
-----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