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与犯罪的关系的辨正与运用_王良顺
试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犯法

试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犯法郭绍扬经济犯法是扰乱社会主义经济秩序,致使国民经济或集体经济、他人物质利益受到严峻损害,因此应受到刑罚处惩的行为。
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犯法的新特点,提出相应冲击和预防犯法的计谋,以保障我国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是咱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市场经济系件下经济犯法诱发因素[大秘书-www,damishu,找范文请到大秘书网]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有不同的犯法诱发因素。
咱们能够从市场经济有关特点来看犯法诱发因素的一些转变:一是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每一社会的经济关系第一是作为利益关系表现出来”,拜金主义必然诱使一些人钻社会需求和价钱的空子,干方百计捞钱,乃至非法占有他人或社会劳动,从而走向贪污、盗窃、抢劫等犯法道路。
二是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必然在必然程度上激发本来潜在的一些违法乱纪因素,不仅极可能使一些竞争中的失利者、失意者挺而走险,以身试法,而且也可能使有的人为了取得最大限度的盈利,不吝弄歪门邪道,走向犯法深渊。
三是在对外开放的活动中,西方一些腐朽思想、道德观念、价值观念通过量种渠道对人们潜移默化,为经济犯法提供了外部条件。
经济价值、有效价值在等价互换原那么的阻碍下,成为部份人的行为准那么。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犯法的特点1 、职业性:有的人为了取得更高的利益或知足某种邪恶的欲望,把自己的精力和时刻用于实施犯法活动。
2 、职务性:由于思想疏导工作弱化,有的国家工作人员在行使职务进程中,以身试法,以权谋私。
3 、技术性:大多数罪犯为了减少风险,往往在作案时超级重视技术的运用和提高,犯法工具、犯法手腕、作案方式、反侦查等方面,都有技术化偏向。
一些在社会竞争中失意的科技人员、知识分子,也可能主动或在犯法分子的协迫下为犯法提供技术效劳。
4 、组织性:犯法分子为了增加作案成功机遇,往往采取团伙作案,大至武装走私贩毒,小至街头敲诈,均是多人联手作案,结帮行凶,表现为黑社会性质的犯法团伙。
犯罪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分析

犯罪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分析引言:在当代社会,犯罪问题一直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犯罪不仅给个人及家庭造成巨大的伤害,还对整个社会经济秩序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犯罪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联性,并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1. 社会不稳定与犯罪社会的稳定是经济增长的前提之一。
然而,犯罪活动往往导致社会不稳定的产生。
犯罪行为的发生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安全感。
人们在面对犯罪的威胁时会减少外出消费,导致市场需求下降,从而对经济造成负面影响。
2. 经济背景与犯罪经济增长的情况与犯罪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较为繁荣的经济环境为犯罪行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动机。
例如,高失业率和贫困的地区更容易出现犯罪行为。
失业者由于缺乏经济来源,更容易被迫为了生计而加入犯罪行列。
3. 犯罪对经济的直接影响犯罪行为不仅会对个体造成伤害,也对整个经济产生直接的影响。
盗窃犯罪、诈骗犯罪等会使企业承受损失,而企业的损失最终会导致经济增长的减缓。
此外,暴力犯罪也给整个经济环境带来不可逆转的负面影响。
暴力犯罪的增加会导致不安定的社会环境,使投资者失去信心,阻碍经济的增长。
4. 犯罪与社会治安社会治安是各国政府关注的重点之一。
有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和法制保障能吸引更多的资本流向,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然而,高犯罪率的地区往往引起投资者的担忧,减少了对该地区的投资,阻碍了经济的增长。
5. 政府反犯罪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政府的反犯罪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犯罪行为对经济的负面影响。
通过加强执法力度、加大刑罚力度等手段,可以有效遏制犯罪行为的发生,维护社会稳定。
然而,过度的反犯罪政策也可能对经济造成负面影响。
政府在打击犯罪时需要权衡犯罪行为对社会的影响以及增加治安资源对经济的负面影响之间的平衡。
结论:犯罪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犯罪行为不仅对个人和家庭产生严重的伤害,还对整个社会经济秩序造成了不可逆转的影响。
社会稳定的保障和良好的经济环境是减少犯罪的基础。
犯罪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犯罪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犯罪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犯罪现象不仅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还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的进程。
反过来,经济发展的水平也会对犯罪率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犯罪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关系,正反馈的作用使得两者密切相连。
首先,犯罪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犯罪行为导致了社会资源的浪费与挥霍,无论是个人财产被盗窃还是企业受到黑手党勒索,都会直接损害经济。
此外,犯罪活动的急剧增加也会降低投资和创业的热情,使得人们对经济前景更加悲观,从而导致经济活动的不稳定。
更为严重的是,犯罪团伙还会直接威胁到企业的安全和稳定,迫使他们采取更多的安保措施,增加成本,从而进一步拖累经济发展的步伐。
同时,经济发展对犯罪率也有一定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教育水平提升,整体社会治安得到了改善,这将直接削弱犯罪的土壤。
良好的经济环境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劳动权益保障,降低了贫困和失业人口的比例,减少了他们犯罪的动机。
此外,繁荣的经济也有助于加强法治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大对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从而有效地遏制了犯罪活动的蔓延。
然而,经济发展并不能彻底消除犯罪问题,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还可能诱发新的犯罪现象。
随着社会财富的积累和分配不均的加剧,贪污腐败、金融诈骗等高级犯罪也会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
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竞争激烈且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个别人员可能会利用职务之便牟取私利,从而损害了整个经济运行的公平性和正义性。
此外,部分人口流失、失业增加等社会不公现象也有可能增加犯罪行为的发生。
因此,经济发展不仅仅需要关注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规模,更需要关注发展质量以及经济活动的公平性与包容性。
综上所述,犯罪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关系。
犯罪行为对经济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对经济活动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相反,良好的经济环境对犯罪的遏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人大法学院参加“现代社会与刑事司法”研讨会

人大法学院参加“现代社会与刑事司法”研讨会8月16日、17日,由北京市密云县人民检察院与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现代社会与刑事司法”研讨会在密云县瑞海姆田园度假村新楼第十五会议厅成功举行。
8月16日上午9点,研讨会正式开始。
开幕式由北京市密云县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屈永明主持。
北京市人民检察院高祥阳副检察长、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戴玉忠主任以及北京市密云县人民检察院陈平检察长分别致辞。
会议第一单元,井冈山大学政法学院教授张曙光首先就反腐视角下我国财产申报制度与刑法之间的诸多问题展开讨论。
他认为财产申报与刑罚惩治是反腐斗争的两种法律手段:前者重“防”,后者重“治”,两者并行不悖、相辅相成且缺一不可。
此外,我国应尽快构建严格意义上的财产申报制度,且应以财产申报制度为主体重构反腐制度体系,而我国刑法反腐应退居辅助地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王良顺对单位犯罪中的直接责任人员的刑法规制加以探讨。
直接责任分为两类,即直接行为责任和管理监督责任两种,后者是对前者的一种补充,管理监督的失职乃是间接的单位行为。
河北大学政法学院教授孟庆华则对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适用类型进行评述。
他对醉驾、碰瓷、食品安全以及私设电网等行为分别加以详细探讨,从而类型化的对此罪进行研究。
评议阶段,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王世洲对类型化的研究方法以及财产申报制度提出很有见地的个人见解,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田宏杰则从行刑衔接、罪刑法定等入手分别对三位发言人的论述加以深刻的评议。
自由讨论阶段,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冯军、王世洲教授、孟庆华教授等展开了激烈而又精彩的论辩。
会议第二单元,北京市密云县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处副处长王璠就在司法实务工作中如何认定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从刑法理论与刑事政策的把握应用入手展开讨论。
他认为,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其他”的理解存在分歧认识,需要从本罪的实质内涵与外延上去分析研判,以免此罪出现口袋化倾向,同时必须符合罪刑法定和罪刑相适应原则,符合发现犯罪和认识犯罪的客观规律。
经济发展与犯罪的关系的辨正与运用

Wa gLin s u n ag h n
( h nn nU ie t f c nmi n a , h n 3 0 4 C ia Z o g a nv  ̄i o o o c a d w Wu a 0 7 , hn) y E s L 4
Absr c : er lto e we n e o omi e l p e ta d c i e i wo・i d d o p iaei ta fon —i d t a t Th e ain b t e c n cd veo m n rm st - de a c m lc t ns d o e- de n s n e s
士, 研究方向为刑法学与犯罪学 。
-
2 - 7
王 良顺 : 经济发展 与犯 罪的 关 系的辨正 与运 用
并非 当下才 出现 , 其实在较早 的犯罪学理论中就有 过这种主张 。 例如 , 犯罪学家波莱蒂认为 , 当物质 财
n mp e Ba e nt ae t l e ̄i n we o l t i s i e a t r a x o n st e a t r o g t a ds l . s do e i lcia l o , h u dr s ant e a sv co de p u dt e o i v c o s r u h i h d c r s er hp f sn h p i f b
刑事犯罪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刑事犯罪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引言刑事犯罪是社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问题,而经济的发展也是国家和社会的关注焦点。
本文将探讨刑事犯罪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关性,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关联。
一、经济发展对刑事犯罪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通常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相应地也降低了刑事犯罪的发生率。
首先,稳定的经济增长为更多人提供了就业机会,同时增加了人们的收入水平,这降低了犯罪分子因贫困而作案的动机。
另外,经济发展还提供了更多的社会资源,包括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这些因素都有助于减少刑事犯罪的发生率。
然而,一味追求经济发展并不能完全消除刑事犯罪问题。
在一些快速发展的城市或地区,由于经济增长的速度过快,社会结构和秩序往往无法适应,从而导致一些社会问题滋生和加剧。
例如,城市化快速发展可能导致人口流动性增加,社会空间的分割,这可能刺激了犯罪活动;同时,经济发展带来的财富和物质消费也可能引发一些非法活动,如诈骗、贩卖毒品等犯罪行为。
二、刑事犯罪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刑事犯罪不仅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也对经济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首先,刑事犯罪行为导致了人力资源的浪费和经济成本的增加。
警察、法官、律师等执法和司法机构的运行需要耗费大量的资源和资金,同时犯罪导致的赔偿和修复费用也是经济的一部分。
其次,刑事犯罪行为对商业环境和投资氛围产生了负面影响。
企业和个人面对犯罪活动的威胁时往往会增加安保成本、降低投资风险,使得经济发展面临额外的挑战。
然而,刑事犯罪行为并不能完全阻碍经济的发展。
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刑事犯罪还可能对经济产生刺激作用。
例如,在某些地方,毒品交易、走私等非法活动可能为某些人提供了就业机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此外,刑事犯罪行为也可能导致一些市场或产业的需求增加,为相关企业和产业带来了商机。
三、合理社会秩序和公正执法的重要性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建立合理的社会秩序和公正执法是至关重要的。
犯罪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犯罪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引言犯罪在一个社会中是一个难以避免的问题。
然而,很多人可能没有意识到犯罪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的紧密关系。
本文将探讨这一关系,并分析经济状况对犯罪率的影响,以及犯罪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经济状况对犯罪率的影响经济状况是犯罪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经济不稳定或经济衰退时期,人们的失业率上升,贫困程度加剧,这些因素往往会引发更高的犯罪率。
失业和贫困不仅使人们失去经济来源,还引发了挫败感和绝望感,使得他们转向非法途径寻求收入。
研究表明,无业者和贫困者更容易被迫卷入犯罪活动。
他们可能通过盗窃、诈骗等手段来谋取生活所需。
此外,在贫困地区,年轻人往往面临教育资源的匮乏和缺乏就业机会,他们更容易沦为犯罪的牺牲品或参与犯罪活动。
二、犯罪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犯罪活动对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犯罪活动耗费了大量的警力、司法资源和社会资源。
为了应对犯罪问题,政府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
这些资源本可以用于改善教育、医疗等社会领域,但却被迫用于打击犯罪。
犯罪活动还导致了社会秩序的混乱,给企业和个人的生活和经济带来了不确定性和风险。
其次,犯罪活动对经济增长和投资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
高犯罪率地区的企业投资意愿低、创新能力弱,因为他们面临着资产安全和员工安全的风险。
此外,犯罪活动还会对旅游业等服务性行业造成冲击,因为游客对安全问题非常敏感,如果一个地区的犯罪率居高不下,游客可能会将该地区列入旅游的黑名单。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犯罪活动都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某些非暴力犯罪,如计算机犯罪和金融犯罪,其背后往往是高科技人才、财务人员等高技能人才受雇于犯罪组织。
这些非暴力犯罪行为可能导致经济损失,但也能刺激相关产业的发展。
没有犯罪需求,就不会有需求去解决犯罪问题带来的损失,如网络安全和金融安全等领域。
结论犯罪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经济状况对犯罪率有着直接影响,经济不稳定和贫困加剧了犯罪的发生。
同时,犯罪活动对经济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消耗了大量的社会资源,降低了企业的投资意愿和创新能力,威胁了社会安全和经济稳定。
运用辩证思维处理新常态下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关系

制 力 的法律 和 法规 , 内法 是 社会 公 认 的调 节 人 们行 为的道德规范。 因此, 市场主体行为的基本规则就是, 凡 是 有 法律 禁 止 的和 社会 公 德 禁 止 的不 可 为 ,凡是 没有法 律禁 止 和道德 禁止 的都 可为 。
在这 种 新 常 态下 ,经 济 内在 矛 盾很 多 ,当前 我 们 至 少要 把 握 和处 理好 经 济 的十 大矛 盾关 系 :即政 府与市场的关系; 先进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的关系; 经济增 长 和经济 发展 的关 系 ;新 型城镇 化 、 工业 化 、 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关系;国民收入分配关系; 经济增长的拉动 因素和驱动因素的关系 ;产 、学、 研 的关 系 ;城 市 与 乡村 的关 系 ;金 融 服务 业 和 实体
通过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使市场这只 “ 看 不见 的手 ”和政府 这 只 “ 看得 见 的手 ” 科 学搭 配 , 形成既有动力又有约束的高效率的 自动制动 的经济 体 制 、机制 ,最 大 限 度地 发 挥解 放 生 产 力和 发 展 生
产 力 的作用 ,释放 出最大 的经 济活 力和 动力 。 二 、新 型 城 镇 化 、工 业化 、 信 息化 和 农 业 现代 化 的关 系 新 型城 镇 化 是 指 以人 为本 的有 利 于人 的发 展 和 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的城镇化 。新 型城镇化是城乡协 调发展 、 充 分就 业 、 社会 和谐 和生活 富裕 的城镇 化 。
分 利 为特征 的经 济 ,是权 、责 、利界 限 明晰 的经济 。 政府 在 市场 经 济 中 的作 用是 维 护市 场 主体 的合 法 权 利 、责任 和 利益 ,为实 现市 场 经济 的公平 和高 效 运行 服 务 。政 府根 据 市场 经济 的需要 和 不 同情 况 依 法 行政 ,科 学 管理 ,有所 作 为 ,有所 不 为 。政 府 是 指 单 位经 济 空 间创 造 更 多 的社 会财 富 。要 实 现 这 种 有 效 性 ,需 要建 筑 空 间 的叠 加 效应 、公 共 产 品 的 密 集 使 用效 应 、基 础 设施 的集 中使用 效 应 、第 二 产 业 和第 三产 业 的 产业 规 模效 应 等 。新 型 城镇 化 就 是 实现资源配置有效性的空间形式。 经济发展史证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1月第1期总第112期湖北警官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PoliceJan.2010No.1Ser.No.112经济发展与犯罪的关系的辨正与运用王良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73)【摘要】经济发展与犯罪的关系之间存在着双向的、复杂的关联,并不是一种单向的线性联系。
应当以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为基础,既要抑制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消极因素,又要充分发挥积极因素的作用,利用经济发展的成果为预防犯罪、改造罪犯创造出的良好条件,双管齐下,阻断经济发展与犯罪增长之间的正相关关系,遏制犯罪不断增长的势头。
【关键词】经济发展;犯罪;关系【中图分类号】D924.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4),男,湖北省蕲春县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武汉大学刑法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刑法学与犯罪学。
并非当下才出现,其实在较早的犯罪学理论中就有过这种主张。
例如,犯罪学家波莱蒂认为,当物质财富的增加时,必然对犯罪产生一种刺激,犯罪的增长与物质财富成正比。
[2]我国有学者赞同这种观点,并分化出4种学说:(1)同步增长说。
经济发展是导致犯罪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2)相对增长说。
在经济转型和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管理经验和存在制度上的漏洞,在一定的时间和区域犯罪有一定的增长是必然的现象,但是这并不是一种普遍规律。
(3)有条件的代价说。
犯罪的增长是现代化进程中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所必须支付的代价。
不过,这种代价是有条件的,即经济对犯罪的影响并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经济的发展引起社会结构的变化而间接地引起犯罪的增长。
(4)远正近负说。
在短期内,经济的发展对犯罪的增长正、负两个方面的效应都存在,但是总的来讲是负面的;但是从长远来看,则呈正效应。
[3]其二,负相关论。
这种观点认为,经济的增长不仅不会导致犯罪的增长,而且还会为阻止犯罪的增长提供良好的社会条件。
有学者指出,在社会主义的条件下,随着经济的发展犯罪会呈现出不断减少的趋势。
在商品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某些类型的犯罪可能有所增加,那是商品经济还不成熟的结果。
随着商品经济的完善,在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经济的发展与犯罪呈正相关的规律在我国不会出现。
其三,无关论。
即认为犯罪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不存在必然关系。
著名犯罪学家加罗法洛考查了法国和意大利的经济增长和犯罪的关系,得出研究的结论是:“人类生产活动的增长绝不会导致犯罪的增加。
”他还认为,文明对犯罪具有重要作用。
“文明的一个有益的作用是犯罪活动的专门化”,“文明的作用只是改变了犯罪的外部形式”。
[2]我国也有学者提出了相近的观点,认为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出现的经济发展与犯罪增长同步的现象主要是由其经济畸形发展造成的。
[4]还有论者明确指出,“我们认为,经济发展与犯罪增长变化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必然联系,经济发展不是导致犯罪增长的必然因素”。
[5]然而,相互作用是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基本特征。
经济因素作为社会结构中的基础因素,对于社会政治、文化、道德等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这一结论是为社会科学研究所证实的基本结论。
完全否认经济发展与犯罪之间存在联系的观点显然是不妥当的。
虽然经济发展只是经济因素的一部分,表现为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的提高,无关生产关系,但是,由于经济所占据的基础性地位,经济发展必然会引发多种不同相关因素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就会与犯罪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关联,使得经济发展与犯罪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因此,无关论是不能成立的。
同时,负相关论也是值得商榷的。
因为,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犯罪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的现实,为否定负相关论提供了最为有力的例证。
但是,不能因此就得出正相关论是科学的结论。
经济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直接表现为社会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它与犯罪之间的联系并不是直接的简单的关系。
肯定经济发展与犯罪之间具有相关关系的正相关论与负相关论,在理论上都存在着简单化的倾向。
二、经济发展与犯罪的关系的展开从我国的历史看,在经济发展与犯罪增长之间曾出现过两种不同性质的关联。
在建国初期的1952年至1956年,伴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以及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犯罪数量和犯罪率出现了同步下降。
1950年我国刚结束长期的战乱,国民经济还没有得到恢复,犯罪数量和犯罪率都处于较高的水平,同年我国公安机关刑事案件的立案数为513,461起,犯罪率为万分之9.3。
然而,到了1952年经过三年的经济建设,我国国民经济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恢复,同时期的犯罪数量和犯罪率都有明显的下降,1952年我国公安机关刑事案件的立案数为243,003起,犯罪率为万分之4.2。
1956年我国公安机关刑事案件的立案数为180,075起,犯罪率为万分之2.9。
可见,在这一阶段两者的关系是负相关关系。
但是,自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的犯罪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增长,在经济发展和犯罪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1976年,我国公安机关刑事案件的立案数为488,813起,犯罪率为万分之5.24。
1980年我国公安机关刑事案件的立案数上升为757,104起,犯罪率为万分之7.75。
此后,我国刑事案件的立案数一路高涨。
1999年我国公安机关刑事案件的立案数为2,249,319起,犯罪率为万分之18.44。
[6]2006年全国公安机关刑事犯罪案件立案数高达465.3万起。
无独有偶,美国也有相似的情况。
有学者研究发现,在美国经济萧条时期,犯罪并未增加,甚至于犯罪的数量在减少。
而同是经济增长期,经济发展与犯罪率之间也呈现出两种不同的相关关系:在20世纪60至70年代,美国的经济持续增长,同期的犯罪和青少年犯罪的数量大幅度增加,而90年代同是经济增长期,犯罪和青少年犯罪却开始减少,甚至于在21世纪初犯罪率下降到30年以来最低水平。
[7]可见,在经济发展与犯罪之间并不是简单的正相关关系或者负相关关系。
在笔者看来,经济发展与犯罪的关系至少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王良顺:经济发展与犯罪的关系的辨正与运用其一,经济发展与犯罪之间的关系具有双向性。
在经济发展对犯罪产生影响的同时,犯罪也会影响到经济的发展。
以前关于经济发展与犯罪的关系的理论,只是看到了经济发展对犯罪所产生的影响,没有关注犯罪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
实证研究证实,犯罪对经济发展也会产生重要的作用。
例如,正如有些学者所认为的那样,腐败的猖獗对经济安全正在构成重大的威胁。
再如,某些种类的犯罪却会制造出畸形的产业,一个常见的例子便是地下的性产业具有巨大的经济规模。
其二,经济发展对犯罪的影响具有间接性。
如前所述,经济发展的直接后果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与社会积累的增加。
这种改变不会直接地导致犯罪数量的增加,但是,由于经济发展这种生产力水平的变化会相应地导致生产方式和上层建筑因素的变化,如分配制度的变化、失业率的增减,从而间接地影响到犯罪的变动。
因此,经济发展对犯罪的影响是间接的,经济发展与犯罪之间的关系应当结合经济发展引发的相关因素的变化来具体地分析。
如果停留在抽象的层面来讨论经济发展与犯罪之间的关系,那么就不可能得出可靠的结论。
其三,经济发展对犯罪的影响具有双重性。
经济发展对犯罪的影响并不是简单的正相关或者负相关关系,经济发展既会产生导致犯罪增长的因素,也会产生影响犯罪下降的因素,两种性质的因素同时存在。
而且,经济发展对不同犯罪类型的影响还会有所不同。
正是这种双重性质的影响更加重了经济发展与犯罪之间关系的复杂性。
经济发展对犯罪之间的影响大致上可以分为对犯罪数量的影响与对犯罪类型的影响两个方面。
在对犯罪数量的影响上,经济发展与犯罪之间的复杂关系表现为:首先,经济发展会产生刺激犯罪增长的因素。
这种因素我们可以称之为消极因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其一,经济发展会导致社会物质财富数量增加,生产力要素加速流动,从而制造出更多的犯罪机会。
经济发展的直接结果是整个社会所拥有的物质财富总量增加,相同空间范围内财物的密度和价值也在增大,这就在客观上为财产犯罪制造了更多的犯罪目标。
同时,经济发展要求生产力要素流动加速,生产力要素的流动包括就业人口的流动和生产资料的流动。
人口的流动会导致这部分人口在一定时间内失去社会控制,而生产资料流动性加速则意味着物质财富的密度进一步增加,这也制造出了更多的犯罪机会。
创立日常生活理论(routine activity theory)的犯罪学家马库斯·费尔森(Marcus Felson)研究了美国从1947年至1974年日常生活的变化与犯罪率之间的关系。
他发现,美国20世纪60年代以来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表现为:其一,青少年人口的增加。
其二,容易携带和移动的小型电气产品的普及。
其三,双职工家庭的增加与传统社会连带关系的淡薄。
他认为,这三个原因共同导致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犯罪的增长。
[8]而其中的第二个原因就是与物质财富的增加与形态变化有关。
其次,刺激追求物质利益的欲望,伦理规制的力量受到挑战。
经济发展的结果是一部分人在短时间里积累巨额的物质财富,人们更加充分地体验到物质财富给人带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同时利用所占有的财富进行交易,人们还可以获得稀缺的社会资源。
因此,在经济发展的催化之下,占有物质财富的数量逐渐成为标志社会地位和成功程度的重要因素,追逐物质财富已经成为社会认同的重要价值目标,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欲望得到了强化。
在此条件下,有些人容易滋生物质财富是唯一目标的价值观,甚至轻视或者嘲弄社会规范。
相应的,伦理规制人们行为的功能受到了挑战,道德虚无主义和道德相对主义的观念日益加重,成为有些人实施犯罪或者越轨行为的心理支撑。
再次,社会竞争加剧,失业率增高,导致社会紧张程度升高和社会冲突增加。
经济发展需要提高生产效率,而提高生产效率往往导致社会竞争程度的加剧。
适度的竞争是健康的,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但是,如果社会竞争过于激烈,会造成多方面的后果,其中之一就是人们的心理压力增大。
而承受的压力过大,容易产生负面的情绪,如紧张、焦虑,甚至滋生心理疾病,制造出犯罪的心理基础。
经济发展的常态是不断提高机械化、信息化的水平,其结果是在生产规模不变的条件下,所需要的劳动力数量会相应下降。
因此,失业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一种经济现象。
我国人口众多,是一个劳动力资源过剩的国家,同时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型时期。
因此,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现阶段的失业现象更为严峻,其特点是失业表现为显性失业与隐性失业的叠加。
所谓显性失业,是指登记失业率。
所谓隐性失业,是指虽有职业但就业不充分、低效率就业的非公开失业。
我国的隐性失业现象在城市主要表现为国有企业存在大量的冗余劳动力,在农村,则主要表现为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
高水平的失业率是诱发犯罪的重要因素,因为,一方面,失业人员容易对社会产生不满的情绪,另一方面,失业人员空闲的时间多,在其他负面因素的作用下,易于结成犯罪团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