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李清照的词
浅论李清照“别是一家”的词风

浅论李清照“别是一家”的词风摘要: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博学多识,工诗能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
她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词发展理论,影响深远;她的词展现了她的生命历程和情感历程,语言的质朴和表现手法的精湛奠定了一代女词人在我国文坛的崇高地位。
主题词:李清照独特词风南渡词坛虽未出现堪与苏轼、周邦彦并称的大词人,但女词人李清照的横空出世,使南宋词坛奇彩焕发。
李清照(1084—1159),自号易安居士,生于济南历城西南的柳絮泉。
其父李格作官至礼部员外郎,家中藏书甚富。
其母是王状元拱辰的孙女,读书很多。
十八岁时,她嫁给作为当朝宰相之子的太学生赵明诚。
其夫君爱好金石之学。
婚后,夫妻俩把整个生活建筑在艺术基础上,彼此除诗词唱和以外,便是收集和研究古代的金石拓片。
可是,靖康二年(1127)金人的笳鼓毁灭了他们的美满幸福生活和学术空气,皇室被擄,朝庭南迁,他俩不得不带着少量金石书画匆匆地逃到江南。
刚过二年,明诚于混乱中奉命守湖州,赴任途中中暑身亡于建康(今南京)。
她抱着一颗破碎的心,辗转流离于杭、越诸州。
江南战火刚停又遭张汝舟的纠缠和欺凌虐待,还引起一段后世争论不休的“改嫁”风波。
在金华居住几年后,移居杭州。
她望着沦陷的故乡,念着死去的丈夫,叹着世道的艰难,在江南的旅居中饮恨离开人间。
李清照,幼有才藻,博学多识,工诗能文,尤擅长短名,且善书画,正如王灼《碧鸡漫志》云“自少年即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其词风别具一格。
一、“别是一家”的词论李清照在理论上确立了词体的独特地位,提出了词“别是一家”之说。
她对南唐二主以来的著名词人遍加讥讽,摘其瑕疪,她认为柳永的词“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
”秦观的词“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这表明李清照的词学观点,特别注重词的声律形象,在词言上要求典雅而又浑成,即词应该“别是一家”。
强调要维护词的艺术本身的合乐能歌特性,词对音乐性和节奏感有更独特的要求,它不仅像诗那样分平仄,而且还要分五音,分五声,分六律,分清浊轻重,以便“协律”、“可歌”,否则,词就成了“句读不葺之诗”,而失去了词作自身的文体特性。
浅论李清照的词(教学论文)

浅论李清照的词(教学论文)浅论李清照的词[内容提要] 本文拟探讨李清照不同时期生活状态对其词作的影响。
主要论述少女时代的李清照在家庭环境及自然环境中受到熏陶,培养了良好的文学素质,造就了她率真自然的个性和心灵,奠定了她独立自由的创作风格;婚后的李清照与丈夫感情厚笃,意趣相投,这种两情相悦、刻骨相思的夫妻之情深深影响了李清照词作的内容,赵明诚给李清照的情感体验成为她闺情词的创作的土壤;“靖康之变”打破李清照原来的生存状态,生活动荡不安,她从个人感受的角度侧面反映社会现实,国破家亡之痛成为李清照人生中实实在在的生命体验。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精于诗词。
她的词作独步一时,将真挚的感情和完美的形式交融一起,浑然一体,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她将“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¹的婉约风格发展到了顶峰,赢得了婉约派词人“宗主”的地位。
她的词作之所以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是由于词中的情感和生活都是她的亲身经历与亲身体验。
既然李清照的词与她的生平有如此密切的联系及因果关系,那么,追寻她的生活轨迹便可更深刻地理解其词作的思想内容及艺术个性。
本文拟探讨李清照在其婚前、婚后及其丈夫赵明诚病逝后三个阶段其词作的思想内容及艺术个性。
(一)婚前:幸福美好的生活,多情浪漫的情怀李清照出生在文化氛围浓厚、颇有声望的仕宦之家,有着优越的家庭教育。
她的父亲李格非是北宋著名学者、文学家。
李格非博学多才、文思敏捷,他下笔尚“诚”,提出“诚著”为文学批评的标准,要求诗文要有真情实感,“字字如肺腑出”。
②李清照的母亲也善文工词,颇有文化素养。
李格非夫妇思想开放,并没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迂腐之见,他们带领小清照踏进了广阔的知识领域,诵读经史子集、诗词歌赋,浏览笔记小说、轶事遗闻,使小清照从丰富的历史和文学资料中吸取营养。
自小聪明过人的李清照幼年在风景如画、人文荟萃的历城度过,五六岁后随父母迁居东京汴梁。
李清照词论

李清照词论
李清照是宋代著名的女词人,她的词作品曾经被誉为“千古绝唱”。
她的词作品充满了女性的柔情和细腻,同时也具有深刻的思想和文化内涵。
下面是对李清照词作品的一些评述:
一、柔情细腻。
李清照的词作品充满了女性的柔情和细腻,她的词语清丽婉转,音韵
悦耳。
在她的词中,经常出现一些如花似玉、柔美细腻的形容词和词语,
比如“玉容寂历”,“细金翠羽”,“梦魂不到关山难越”,都表现了李
清照那种细腻柔情的特点。
二、婉约清新。
李清照的词作品有一种清新脱俗的气质,反映了她对自然风光、生命
和爱情的热爱和向往。
她的词语常常描绘出一些清新婉约的场景,比如
“秋风清,秋月明”,“桃花扇底春将老”,“小窗幽梦,昨夜雨疏风骤”,这些描述都充满了一种清新、典雅的气息。
三、思想深刻。
李清照的词作品不仅仅是一些以情感为主题的作品,她的词作品中也
有很多思想深刻的内容。
她的词作品中经常涉及到人生、自然、爱情等方
面的问题,表达了她对生命和人生的思考和体悟。
比如在《如梦令》这首
词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表现了她对生命和时间的感慨和思索。
总的来说,李清照的词作品兼具柔情细腻、婉约清新和思想深刻等多
种特点,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正确评价李清照的《词论》

正确评价李清照的《词论》《词论》文字不长,为便于分析,兹引如下: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开元、天宝间,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
时新及第进士开宴曲江,榜中一名士先招李,使易服隐名姓,衣冠故敞,精神惨沮,与同之宴所。
曰:“表弟愿与坐末。
”众皆不顾。
既酒行乐作,歌者进,时曹元谦、念奴为冠。
歌罢,众皆咨嗟称赏。
名士忽指李曰“:请表弟歌。
”众皆哂,或有怒者。
及转喉发声,歌一曲,众皆泣下。
罗拜,曰:“此李八郎也。
”自后郑卫之声日炽,流靡之变日烦。
已有《菩萨蛮》《春光好》《莎鸡子》《更漏子》《浣溪沙》《梦江南》《渔父》等词,不可遍举。
五代干戈,四海瓜分豆剖,斯文道熄。
独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故于“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皱一池春水”之词,语虽奇甚,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也。
逮及本朝,礼乐文武大备,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
又张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绛、晁次膺辈继出,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茸之诗尔。
又往往不谐音律者。
何耶?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
且如近世所谓《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既押平声韵,又押入声韵。
《玉楼春》本押平声韵,又押上去声,又押入声。
本押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则不可歌矣。
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
乃知别是一家,知之者少。
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
又晏苦无铺叙;贺苦少典重;秦则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非不妍丽,而终乏富贵态。
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半矣。
《词论》的基本内容大体可分为两方面:一是对唐五代以来词史的简要回顾,二是在对北宋著名词家的评论中阐述自己对词的看法。
《词论》以李八郎擅歌故事开头是有用意的。
李清照如此细致地描述李八郎演唱的魅力以及众人对他的折服,应该不只是基于对李八郎本人演唱技艺的欣赏或称誉,而更在于借此强调词的起源与乐府、声诗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借此强调音乐之于词的重要作用。
浅论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浅论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李清照是宋代最杰出的女词人。
在宋代多达一千四百三十余词家中,她是位极有艺术个性和独特魅力的“婉约派”出类拔萃的词人,是中国古代最优秀的女作家。
她的诗、词、文俱佳,而以词最为突出,享誉文坛。
她一生的创作横跨北南两宋,词以北宋灭亡南渡为界线,分前后两期。
前期词多写其悠闲生活,多涉闺情相思,不乏风韵优美之作;后期词将故土之思与身世之感入于所作,多慨叹孤独、凄凉、清冷之身世,感怀离乡、丧夫、失国之悲痛,风格转为低回宛转,凄苦深沉。
其诗虽为数不多,却足见超凡脱俗、卓然一家之特色。
本文侧重就“情景交融,别具神韵”、“语言清丽,别具一格”、“构思新奇,别是一家”三方面来阐述一.情景交融别具神韵与欣赏诗歌一样,品评词的高雅崇尚的是神韵。
神者何?精气不灭者是。
韵者何?余味不尽者是。
有神,方有容光焕发,故曰“神采”。
有韵,方有言外之味,故曰“韵味”。
李清照的创作一直遵循以诗言志,以词抒情的原则,她极善于将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恰切地倾注于笔端,泼洒于纸面。
她的很多名篇佳句,长久以来一直感天地泣鬼神,一直传诵于一代代的口碑上,尤以写离愁别恨、思乡念国的深情与当时所处景物,环境自然地融合起来表情达意的这类作品更能动人心弦,感人肺腑。
达到情景交融,别具神韵的境界。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1、寓情于景,委婉含蓄。
《醉花阴》(薄雾浓云悉永昼)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
这首词很能体现其词寓情于景,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情意委婉,含蓄蕴藉的特点。
李清照结婚后不久,她丈夫赵明诚即负笈远游。
生活的孤寂,使她时常怀念游宦在外的丈夫。
其时正值重阳佳节,李清照因思夫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
这首词表面上写李清照深秋时节的孤独寂寞之感,实际上,她所表现的是自己在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
“薄雾浓云愁永昼”,从早到晚的天空都是布满“薄雾浓云”,天气是阴沉沉的;这种天气下,人的心情也是愁思绵绵、孤寂难捱。
胸中之情——“愁”情,与眼前之景“薄雾浓云”自然融合。
浅论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浅论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内容提要: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是我国南宋时期的词坛大家,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女文学家。
她的词作,以其鲜明的个性风格和特色,被当世及后世以“体”命之,称为“易安体”。
其词作继承了婉约派词风而能更进一步,取得了超越前人的艺术造诣:首先,她从题材到风格形成了以婉约柔媚为主的女性化特点,展现了一个在那个时代十分特殊的知识女性的心灵世界;其次,她的词能集雅俗于一体,将极精美雅致的画面与极通俗真切的情事结合在一起;语言方面,李清照的词既充分发挥了婉约词家精于修辞、造句精巧的特点,又善于生动地化用口语,贴切自然,明白流畅,富韵律之美。
正是由于李清照丰富的情感和杰出的文采,使她的词达到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
关键词:李清照;词;艺术特色李清照是我国南北宋之交时著名的女词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
她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是齐鲁著名学者,博古通今、多才多艺,精谙经史,擅长诗文,官至当时的礼部员外郎;母亲王氏,知书善文,也是当时的才女。
父母宽松的家庭氛围和教育环境,为李清照的成长提供了自由的土壤,使得她所受到的教育并不是普通女子所能相比的。
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也是一个很有才气的文人,给她带来了温馨浪漫与诗情画意,两人志趣相投常常饮酒做诗,赏花填词,生活充满了学术和艺术气息。
生于名宦之家的李清照,自幼过目不忘,出语惊人,博览群书。
她学识渊博,才华出众,长于文赋,精通音律,擅作书画,正所谓诗、词、文、赋、金石、书、画无所不精,而其中以词的艺术成就为最高。
她的词自问世以来,赢得了广泛赞誉,对我国古典诗词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流传至今,仍然绽放异彩。
她的词作为“婉约之宗”,流传下来很多的作品内容是伤春悲秋,离别相思和晚年愁苦,但与前人不同的是她的作品有着鲜明的个性特点,并且每一个特点都是多侧面的、立体的。
无论是感情的抒怀,意境的选择、语言的提炼、创作的技巧,都有独到之处。
李清照的词作,可以说字字句句体现了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婉约文风,而能够流芳百世。
浅析李清照的词论文

浅析李清照的词论文篇一:毕业论文:李清照的词和词论毕业(论文)题目名称:李清照的词和词论系部:专业:班级:姓名:学号:指导老师:指导时间:指导地点:完成日期:毕业论文说明书目录摘要 (1)Abstract (2)引论 (3)第一章李清照词风简介 (4)第二章论词标准对李清照词作的影响............................... (5)第三章《词论的著录》和“别说一家”说的创立 (8)第一节《词论》的著录 (9)第二节“别是一家”说的创立 (10)第三节追本朔源,从渊源论说明词“别是一家” (12)第四节破而后立,“别是一家”出现理论与实践的偏离 (15)第五节“别是一家”观点的继承与影响 (17)第四章《词论》的贡献 (19)第一节为“小歌词”“补天”之作…………………………………………………19第二节对词之体要义的建树 (20)第三节《词论》“文本”的补充……………………………………………………21第五章《词论》的偏颇 (21)第一节对音律的要求有细索过苛之嫌 (22)第二节对词人的批评有挑剔不实之处 (23)第六章为《词论》一辩 (24)第一节胡仔及其与《词论》有关的功过 (24)第二节《词论》不满苏词的背后 (26)第三节《词论》对欧词的不满和易安对欧句的喜爱 (27)结束语 (29)致谢 (30)参考文献 (31)摘要李清照是我国南北宋之交的著名女作家,其诗、词、文、赋并茂,尤以词甚。
对于词,她不仅是一位优秀的实践者,同时也是一位认真的批评家,《苕溪渔隐丛话》后集里的《词论》颇有气概地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见解,受到许多人的敬佩和推崇,虽然其中的一些观点引起了一些争议,但这是词史上第一篇总结词的创作,富有见解的专论,也是妇女文评的第一篇,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
后人评《词论》有种种异议,李清照词作和《词论》也不一一合拍,这里,我们仅就《词论》来看看李清照关于词的一些见解。
第一部分简要分析了《词论》的著录和“别是一家”说的创立。
李清照的词论

李清照的词论
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女词人经典代表之一,其词论深刻透彻,指导意义极大。
她对词的评价及其创作方法极具启示性,下面我们一
起来看看。
首先,李清照对于词的定位是非常清晰的,她认为“无论志趣何属,词为万家之主”,强调了词作为“万家之主”的主导地位。
同时,李清照也认为,“词作之难,其妙莫测”,因此,“好词不求甚解,
但求形神俱臻”。
这说明了她对于词的创作非常注重形式和内容之间
的达成平衡,体现了文艺创作中形式与内容相辅相成的重要性。
其次,李清照对于词的主题和思想有深刻的见解。
她认为,优秀
的词应该体现“雅正之风,哀怨之情”,既要表达高雅的情感和思想,又要具有感人肺腑的情感。
同时,她还强调了人文主义的意义,认为“千古文章出人才”,要尊重人的个性和独特性,注重提高文学功力
和创作境界。
最后,李清照对于词的创作方法也有自己的看法。
她认为,创作
词首先要注意语言的表达,追求雕琢、生动、简练、精准的表达风格,同时要注重篇章结构的合理性和艺术性。
此外,她也提出了“化腐朽
为神奇”的词作原则,即在庸俗、平凡的题材中发现美和灵感,以此
来进行创作。
综上所述,李清照的词论不仅深刻透彻,更是对于文学创作的指
导意义极大。
它不仅为后人提供了写作的良好范例,更让我们深刻理
解了华夏文化的博大精深。
以此为我们创作提供指导和借鉴,会让我们的文学更具深度、高度和广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醉花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朗读的技巧,熟读体味情感。
2.品味鉴赏意象,体悟词人感情。
3.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品味“酒”“黄花”等意象,体悟词人的感情“愁”。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酒”“黄花”等意象和结合诗句感受词人的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法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提示:以“愁”的母题导入)中国的古典诗词情深意切、意蕴绵长,以“愁”为母题的诗词比比皆是。
崔灏如此说思乡之愁: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秦观如此说寂寞之愁: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李煜如此说亡国之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苏轼如此说生死离别之愁: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今天我们一起来感悟一下南宋女词人李清照笔下的相思之愁。
二、作者资料简介说到李清照的相思之愁,不得不提她的丈夫赵明诚。
李清照18岁时与赵明诚邂逅并且喜结连理,才子配佳人,两人恩爱有加,一同研究诗词和金石。
李清照词中的相思之愁的对象,多是她的丈夫赵明诚。
今天我们学一首李清照南渡前早期的、表达相思之愁的作品——《醉花阴》。
三、《醉花阴》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独自初步感受一下词的意蕴。
1、学生自读(2分钟)大家自由朗读完之后,有什么感受?(预设答:语调低沉缓慢,感情哀伤等)哪位同学乐意为我们朗诵一下?2、学生代表范读(2个同学)每一位同学读完后,请同学们作评价。
老师再做点评。
3、写作背景我们要掌握一首诗词的朗读节奏和感情,可以通过诗词的写作背景。
宋徽宗大观二年,赵明诚到仰天山罗汉洞赏月流连忘返,李清照独自在青州归来堂重阳赏菊,因写这首词赠给赵明诚以解愁绪。
因为是重阳节的作品,后来黄升(宋)在《花庵词选》中题为《醉花阴·九日》。
“醉花阴”词牌名为李清照首创,双调小令,押仄韵格,按照本词,它押的是ou韵,朗读时,我们要用低沉缓慢的语气,感情浓厚又不热烈,带有哀伤的基调,适当停顿。
比如:“薄雾/浓云/愁/永昼”。
4、教师范读5、学生齐读四、《醉花阴》意象的解读和情感的体悟(重点!)1、意象与情感一个“愁”字贯穿整首词,也就是所谓的词眼。
那么,词中哪些意象体现出愁呢?请大家找一找,共同讨论如何体现“愁”的。
(讨论两三分钟,2个人回答)请一位同学来谈谈她的理解。
(预设答案:西风、黄花、酒、暗香、东篱等。
适当点拨)除了这些,还有吗?(同学们认同她的理解吗,有没有不同的看法?)请另外一个谈谈她的理解。
同学们找意象找得很准,理解也很恰当。
老师再补充一下,请看幻灯片(显示:词中提到的意象的特征和用意)。
小结:薄雾、浓云:薄雾淡淡,云霭浓浓。
“愁因薄雾起”,这样的阴天使人低迷忧郁,愁绪满怀。
东篱:指菊花圃,赏菊是重阳节的一个习俗。
这里化用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典故,一个人重阳赏菊,孤独排山倒海而来,独坐东篱愁绪飞。
西风:暗含凄冷萧瑟之意。
(晏殊“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酒:麻木神经,或助兴,或消愁。
酒在古代的生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在文学中的意象也是丰富多彩。
我们来回顾一下我们学多的关于“酒”的诗句: 别时,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大醉一场;喜时,杜甫“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欣喜若狂;感怀时,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感叹人生苦短;孤独时,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忧愁时,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消愁不成反添愁。
李清照喜欢饮酒,借酒消愁,“沉醉不知归路”“浓睡不消残酒”“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然而愁哪是那么容易消除的?“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愁上加愁。
酒,对李清照而言,似乎已经附带一种化不开的愁绪。
黄花:菊花,有高洁、隐逸的象征,是重阳节的时令花,赏菊是重阳的习俗,然而,一个人孤独赏菊时,菊花,勾起人的相思,只会愁上加愁。
李白“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白居易“黄花助兴方携酒,红叶添愁正满阶”,李清照“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无人陪伴的重阳节,菊花,终究是伤感之花。
而李清照词的黄花又有特殊的意味,她是以瘦小的黄花比喻瘦削的自己呢。
2、时间词、重点词与情感(提示:凉、透、瘦)这种愁,通过特殊意象体现得淋漓尽致:这种愁,还在特殊的时间里变得更加的浓烈!重阳节,独自一人赏菊,怎么能不觉得时间漫长、日子乏味呢?!愁,涌上心头。
这样的“愁”达到了什么程度呢?(凉、透、瘦)凉,既是天气带来的体凉,也是孤独寂寞思念之痛带来的心凉,这里用了一语双关的修辞。
这种愁,凉彻心扉,一个“透”字,点出了词人过度思念丈夫的沉重的愁和无法解相思的无奈之情。
“瘦”,有这样的诗句:“人与绿杨俱瘦”(宋·无名氏《如梦令》),“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宋·程垓《摊破江城子》),词人们以花草树木自喻,形容身形消瘦、神态憔悴,李清照更添一笔,以对比的手法突出强调自己比黄花还瘦削,神态更加憔悴,可谓巧夺天工。
李清照在自己的词中多次写到相思成愁、因愁而“瘦”,“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也因这出名的诗句被称为“李三瘦”。
在中国的古典诗词中,写相思瘦的诗句不胜枚举,大家能想起哪些?柳永“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凤栖梧》),温庭筠“终日两相思,为君憔悴尽,百花时”(《南空子》),王实甫“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西厢记》),他们写的“相思瘦”功力不凡,亦有异曲同工之妙。
整首词,“愁”是感情基调,词人在词中是通过这些体现的:意象:薄雾、浓云、酒、东篱、暗香、黄花、西风时间词:永昼、佳节、重阳、半夜、黄昏后重点词:凉、透、瘦这也算是鉴赏诗词感情的一种方法。
五、《醉花阴》整体情感感悟通过感悟意象,解析关键词语对“愁”的助兴作用,我们把视野投放在整首词中,去感悟一个整体环境中,词人整体的“愁”。
薄雾淡淡、云霭浓浓的阴天,正是重阳佳节,让我觉得心中格外惆怅,根本无法打发这样的无聊时光啊,我一个人静静地看着金兽中不但焚烧消减的瑞脑,百无聊赖度日如年。
去赏菊吧,虽然很烦闷,但是这样的重阳习俗,我还是要耐着性子去完成,沾染了一身的菊花香,黄昏后才回到房里。
西风萧瑟,不断地挑动着门帘,如此凄凉,不要说离别不苦啊,我简直比菊圃里的黄花还要瘦削,还要憔悴。
许许多多的意象营造出一个凄凉的环境,这样特定的环境塑造的是一个多愁善感、相思成愁、憔悴瘦削的女子。
如此惹人怜惜。
(齐读)通过深入感悟之后,我们再有感情地朗读一遍这首忧伤而优美的词,《醉花阴》。
六、探究赏析(讨论)你最喜欢《醉花阴》的哪一句?请谈谈你的看法。
(5分钟时间。
然后请同学起来发表观点。
加以评价。
2个人。
)预设:如果学生提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等他赏析完后,教师补充:《嫏嬛记》的故事,“只三句绝佳”,是千古名句。
七、作业《醉花阴》塑造了一个在重阳佳节独自赏菊、相思成愁的女子形象,请你发挥想象,用第一人称把这首词的内容改写成散文片段。
八、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解读意象的方式,仿佛遇见一个在闺阁中思念丈夫、度日如年的女子,感悟她从内而外绵长浓厚的相思之愁,让我们对李清照又有了深刻的理解。
课后时间多积累一些李清照的“愁”的诗句,同学互相交流。
背熟《醉花阴》。
这节课上到这,谢谢大家!陈英燕2012.05.23(“青蓝杯”)分享:14喜欢赠金笔浅论李清照的词[内容提要] 本文拟探讨李清照不同时期生活状态对其词作的影响。
主要论述少女时代的李清照在家庭环境及自然环境中受到熏陶,培养了良好的文学素质,造就了她率真自然的个性和心灵,奠定了她独立自由的创作风格;婚后的李清照与丈夫感情厚笃,意趣相投,这种两情相悦、刻骨相思的夫妻之情深深影响了李清照词作的内容,赵明诚给李清照的情感体验成为她闺情词的创作的土壤;“靖康之变”打破李清照原来的生存状态,生活动荡不安,她从个人感受的角度侧面反映社会现实,国破家亡之痛成为李清照人生中实实在在的生命体验。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精于诗词。
她的词作独步一时,将真挚的感情和完美的形式交融一起,浑然一体,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她将“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婉约风格发展到了顶峰,赢得了婉约派词人“宗主”的地位。
她的词作之所以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是由于词中的情感和生活都是她的亲身经历与亲身体验。
既然李清照的词与她的生平有如此密切的联系及因果关系,那么,追寻她的生活轨迹便可更深刻地理解其词作的思想内容及艺术个性。
本文拟探讨李清照在其婚前、婚后及其丈夫赵明诚病逝后三个阶段其词作的思想内容及艺术个性。
(一)婚前:幸福美好的生活,多情浪漫的情怀李清照出生在文化氛围浓厚、颇有声望的仕宦之家,有着优越的家庭教育。
她的父亲李格非是北宋著名学者、文学家。
李格非博学多才、文思敏捷,他下笔尚“诚”,提出“诚著”为文学批评的标准,要求诗文要有真情实感,“字字如肺腑出”。
②李清照的母亲也善文工词,颇有文化素养。
李格非夫妇思想开放,并没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迂腐之见,他们带领小清照踏进了广阔的知识领域,诵读经史子集、诗词歌赋,浏览笔记小说、轶事遗闻,使小清照从丰富的历史和文学资料中吸取营养。
自小聪明过人的李清照幼年在风景如画、人文荟萃的历城度过,五六岁后随父母迁居东京汴梁。
因此,李清照早年人生得意,生活安定幸福,其词作也相应受其生活状态影响,词中人物形象多有浪漫之情,且乐观向上 ,感情热烈。
所以在这段时期内李清照的词多以浪漫为基调,直抒胸臆,生机勃勃。
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是一个性格活泼开朗、无比热爱生活的女子。
她不像一般的大家闺秀,把自己的生活圈子局限于闺房绣楼之内,而是踏出重门深院划小船、荡秋千,与家人游东京、观花灯、逛街景,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寄情于山水,表现出她那蓬蓬勃勃的春春气息。
她在早年所作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写道:“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李清照在这首小令中真实地描述了她年少时一次愉快的郊游。
在宋朝礼学鼎盛的阶段,封建礼教对女子诸多束缚的时期,我们从她身上却根本看不到什么封建规范、礼教枷锁的影子,她驾舟游玩,不觉天色已晚,却丝毫不担心回家受家长的责骂,由此其家庭开明程度可见一斑。
正是因为词人这种与一般的封建大家闺秀所不同的生存状态,才让她比别的女子有了更多的自由与特殊的生活体验,使她信手拈来某一生活场景入词也显得那样的与众不同,充满了健康明快的色彩。
而大自然的晚霞落日、绿水红莲这些著名的景物,被融入词中,好像一幅清新别致的图画。
透过这首词,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李清照少女时代那活泼开朗的性格,她无拘无束,无忧无虑,自由健康地成长着,令人真实地感受到她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