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学概论复习提纲第七版李天元
旅游学概论(李天元)

③ 旅游“是人们出于日常上班工作以外的其它原因,离开 自己居家所在 的地区,到某个或某些其它地方去旅行的行动和活动”。(译引自 《National Tourism Policy Study: Final Report》,United States Senate,1980.)。
④ 旅游“是人的活动,即市场的活动,而非一项产业的活动,总之,是流 动人口对接待地区及其居民的影响”(译引自Lickorish, L.L., ”Planning for Tourism” in Burton, T.L.,(Ed),《Recreation Research & Plannng》, :London, Alleh & Unwin, 1980.)。
第一节
旅游的概念
一、定义的类型
概念性定义(Conceptual Definitions):
从理论抽象出发而下的定义。
技术性定义或实务性定义(Technical Definitions):
出于实际工作的需要,特别是出于旅游统计工作 的需要,根据人们外出旅行的距离或活动范围、外出 访问的目的、在目的地的停留时间以及其他一些可能 的标准,而对旅游做出的比较具体的定义。
政治环境――缓和与发展占据主导地位 科技进步――生产力的提高 经济发展与社会变化
2.战后旅游需求迅速扩大的主要“推动”因素
世界人口迅速增加――战后短短的20年 中,世界人口增加了44%,从而成为战后 旅游人数迅速增多的基础。
世界经济迅速发展――家庭收入增加,支付 能力提高。
二战前后部分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变化情况(%)
1978年至80年代中期,以接待入境旅游为主的发展阶段。 ❖ 80年代中期至1997年,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并行发展阶段。 1997年以后,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全面发展阶段。
旅游学概论(李天元)

要的是为消遣旅游活动的开展创造了前所未 有的便利条件。
三 、托马斯•库克的活动与旅游业的诞生
(一) 旅行服务业务出现的社会背景
(二)托马斯•库克的活动
1. 1841年的创举――首次利用包租火车的 方式组织团体旅游。
与众不同的特点: 参加者的公众性 全程陪同的最早体现 规模空前 为商业性旅行社的正式创立打下基础
③ 旅游“是人们出于日常上班工作以外的其它原因,离开 自己居家所在 的地区,到某个或某些其它地方去旅行的行动和活动”。(译引自 《National Tourism Policy Study: Final Report》,United States Senate,1980.)。
④ 旅游“是人的活动,即市场的活动,而非一项产业的活动,总之,是流 动人口对接待地区及其居民的影响”(译引自Lickorish, L.L., ”Planning for Tourism” in Burton, T.L.,(Ed),《Recreation Research & Plannng》, :London, Alleh & Unwin, 1980.)。
政治环境――缓和与发展占据主导地位 科技进步――生产力的提高 经济发展与社会变化
2.战后旅游需求迅速扩大的主要“推动”因素
世界人口迅速增加――战后短短的20年 中,世界人口增加了44%,从而成为战后 旅游人数迅速增多的基础。
世界经济迅速发展――家庭收入增加,支付 能力提高。
二战前后部分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变化情况(%)
结论:
战后现代旅游活动的迅速发展再次证明, 旅游活动的出现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 平的产物,并且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演进。 这一基本规律对于全球旅游活动的发生与发展 来说是如此,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需求的 发育和成长来说同样也是如此。
旅游学概论(李天元)

2.战后旅游需求迅速扩大的主要“推动”因素
世界人口迅速增加――战后短短的20年 中,世界人口增加了44%,从而成为战后 旅游人数迅速增多的基础。
世界经济迅速发展――家庭收入增加,支付 能力提高。
二战前后部分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变化情况(%)
Gilbert, D., and Wanhill, S., 《Tourism: Principle and Practice 》,London,Longman Group Ltd,1993)。
⑦“旅游可定义为在吸引和接待旅游者和其他来访游客过程中,由 于旅游者、旅游企业、东道地政府和东道地社会的相互作用而引起 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译引自McIntosh,R.W.& Goeldner
1978年至80年代中期,以接待入境旅游为主的发展阶段。 ❖ 80年代中期至1997年,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并行发展阶段。 1997年以后,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全面发展阶段。
返回
第二章 旅游的概念、性质和特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旅游的概念 旅游活动的类型 旅游活动的性质 现代旅游活动的特点 衡量旅游活动发展状况的常用指标
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工作和生活地点的变化及其对旅游需求发育的影响。 • 工作性质的变化及其对旅游需求发育的影响。 • 阶级关系的变化及其对旅游需求市场规模的影响。 • 技术进步及其对旅游需求的影响。
二 、旅游发展进程中的铁路时代
同过去的公共马车相比较,新兴旅行方式的优点: ★ 费用低廉――有支付能力者数量增加。 ★ 速度提高――减小时间条件的制约。 ★ 运载能力――使大规模的旅游活动成为可能。 ★ 运营网络――使外出旅行的活动半径大大增加。
旅游学概论李天元版复习总结

旅游学概论复习提纲第一章旅游的产生与发展一、填空题1.《易经》山曾有“观国之光”一语。
据信,这便是后来“观光”一词的由来。
2. 就西方奴隶制社会时期的旅行活动发展而言,促进人们外出旅行的主要原因是_产品交换__和_易货行商。
3.1841年7月,_托马斯·库克_利用包租火车的形式,组织了一次从从英国中部地区的莱斯特前往洛赫伯勒的团体旅游,被看作是近代旅游业的开端。
4.世界上第一本旅游指南是由_托马斯·库克__编写的_《利物浦之行手册》__。
5.托马斯·库克推出的_代金券__是当今旅行支票的最早雏形。
6.到了20世纪初,当时世界旅行社行业中的三大公司是_英国托马斯·库克公司__、_美国运通公司__和_比利时铁路卧车公司__。
二、选择题1. 托马斯·库克1841年组织的禁酒活动标志近代旅游开端,这次活动较前的不同之处在_C__。
A 消遣性B 营利性C 公众性D 观光性2. 1855年托马斯库克组织前往巴黎的旅游开创了_B__。
A 团体旅游B 国际包价旅游C 商务旅游D 修学旅游3._C__年,成立了托马斯库克父子公司,成为世界上第一家旅行社。
A 1845B 1855C 1865D 18724.20世纪五十年代,喷气技术在民航中的应用标志着_C__的产生。
A 古代旅行B 近代旅游和旅行C 现代旅游D 国际旅游5. 中国人自己设立的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家旅行社是_A__。
A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旅行部B 福建厦门华侨服务社C 中国国际旅行社D 中国旅游社三、名词解释1.迁徙活动:出于某些自然因素或特定的人为因素的威胁而出于求生存的需要而远走他乡的活动。
2.现代旅游: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迅速普及于世界各地的社会化旅游活动。
四、简答题1.为什么说原始社会早期的人类迁徙活动不属于旅游活动?答:由于社会条件的限制,原始社会早期的人类客观上没有开展旅行的物质基础,主观上也没有外出旅行的愿望。
旅游学概论优化版(李天元第七版)1绪论

小结: 近年来,国内旅游业旅游接待总人数和旅游收入
皆呈不断增长趋势,发展前景可观。
2020年世界十大旅游目的地
2020年世界十大客源国
国外旅游学研究的演进过程可以分为三 个时期:
A. 早期的认知时期 B. 中期的过渡时期 C. 近期的发展时期
A.早期的认知时期
(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
旅游学研究始于欧洲,最初是从统计学的角度, 依据游客人数、逗留时间和消费能力等指标进行比 较直观的描述和考察。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 各国致力于恢复和发展经济,旅游业因其强劲的经 济拉动能力而受到格外关注。
中国旅游收入
2007年
旅游创汇419美元,世界第4位
中国旅游发展预测:
世界旅游组织(WTO)在1997年做出关于 21世纪前20年世界旅游业发展的预测,到2020 年中国将成为:
世界第一大国际旅游目的地国; 世界第四大旅游客源国,仅次于德国、日 本和美国而超过英国和法国。
(德国、日本、美国、中国、英国、法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是世界上旅游业 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1978年
旅游接待人数180万人次,世界第41位
2002年
中国旅游人数
旅游接待人数9791万人次,世界第5位
2007年
旅游接待人数1.32亿人次,世界第4 位
1978年
旅游创汇2.6亿美元,世界第47位
2002年
旅游创汇204美元,世界第5位
文化和旅游部:
春节
经中国旅游研究院综合测算,2019年春节假期,全
旅游学概论优化版(李天元第七版)第3章-旅游者-旅游活动的主体PPT

根据旅游学对旅游活动类型的分类,按外出旅游的目 的归属划分,可将旅游活动分为消遣旅游、____、 ____三大类。
42
消遣型旅游者的特点包括( ) A、比例最大 B、季节性强 C、目的地选择自由性大 D、对价格不敏感 E、消费最高
43
44
15
第二节 实现个人旅游需求的 客观条件
16
可支配收入 可自由支配收入
17
➢ 收入水平决定着个人或其家庭能否实现外出旅游 ➢ 收入水平决定个人或其家庭外出旅游时的消费水平 ➢ 收入水平影响人们外出旅游期间的消费结构 ➢ 收入水平意味着支付能力
18
1、闲暇时间的定义:
自由时间或可随意支配的时间。
10
居民:在前往本国境内其他地方旅行和访问之前, 已经在目前所在地连续居住了至少6个月的人。
国内游客 国内旅游者 国际一日游游客
各国统计口径有所差异
11
1、国内游客
凡纳入国内旅游统计对象的人员统称为国 内游客。
国内游客:指离开其常住地到我国境内其他地 方访问、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6个月,且主要 目的不是从事赚钱活动的人。
28
1、内在因素
A、学习:指旅游者获取旅游经验的途径 B、态度: 们对某一事物所持有的根深蒂固的看法 C、知觉(感知): 人们通过对所接触到的信息进行 筛选,从而形成对某一事物的看法和认知过程 D、人格: 影响个人行为的个性心理特征
29
美国心理学家帕洛格(Stanley C.Plog)的旅游心理类型 分布图。认为人们最主要的心理类型有三类: 依赖型(自我中心型)、冒险型(多中心型)、中间型
涉及3项因素:居住国、访问目的、停留时间
6
旅游活动是人们出于休闲、商务以及其他目的,短 期(历时不超过一年)离开自己的惯常环境,前往他乡 的旅行活动以及在该地的停留访问活动。
旅游学概论优化版(李天元第七版)第3章-旅游者-旅游活动的主体PPT

美国旅游学家罗伯特·W·麦金托什提出,旅游动 机可划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即:_______方面的动机、 _______方面的动机、_______方面的动机、地位和 声望方面的动机。
40
根据美国学者斯坦利·C·帕洛格提出的影响旅游动机的 心理类型模式,心理类型越是靠近( )型者,外出旅 游的可能性就越大。 A.自我中心者 B.近自我中心者 C.多中心者 D.近多中心者
14
请在下列选项中选择:在中国的国内旅游者包括( ) A.在延庆参加为期一周的旅游资源考察的某大学5名学生 B.在北京语言学院任教达两年之久的美国籍教师去避暑山 庄参观 C.冬季赴昆明集训的国家足球队运动员 D.赴拉萨从事为期半年技术培训的上海工程技术人员 E.分配回原籍参加工作的郑州籍北京大学学生
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一年,主要访问目的不是去从事所到访 国家获取报酬的活动的人。
B、国际旅游者:到一个不是自己惯常居住的国家去旅行,
停留时间至少24小时,但至多不超过一年,主要访问目的不 是去从事某种所到访国家获取报酬的活动的游客
C、国际一日游游客:到一个不是自己惯常居住的国家去
旅行,停留时间不足24小时并且未在所到访国家住宿设施内 过夜,主要访问目的不是去从事所到访国家获取报酬的活动 的游客。
的自由选择 ➢ 对价格敏感
36
2、差旅型旅游者:
1)出行频繁 2)出行活动没有季节性 3)出游目的地基本没有选择自由 4)消费水平高 5)价格不太敏感
37
3、家庭及个人事务型旅游者:
情况较为复杂,往往兼有前两类的某些特点
38
马斯洛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出,人有五个层次的需要, 其中第四层次的需要是( )。 A.受尊重的需要 B.爱的需要 C.安全需要 D.自我实现的需要
旅游学概论(李天元)

⑦“旅游可定义为在吸引和接待旅游者和其他来访游客过程中,由 于旅游者、旅游企业、东道地政府和东道地社会的相互作用而引起 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译引自McIntosh,R.W.& Goeldner,
⑤ “旅游”指人们出于非移民及和平的目的,或者出于能够导致实现经济、 社会、文化及精神等方面的个人发展及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了解与合作等目 的,而进行的旅行活动(《世界观光》第184、185期,WTO)。
⑥旅游是“人们离开通常居住和工作的地方,暂时前住目的地的旅 行和在该地停留期间所从事的活动,以及(旅游目的地)为满足旅游 者的需要而创立的各种设施”。(译引自Cooper, C., Fletcher, J.,
③ 旅游“是人们出于日常上班工作以外的其它原因,离开 自己居家所在 的地区,到某个或某些其它地方去旅行的行动和活动”。(译引自 《National Tourism Policy Study: Final Report》,United States Senate,1980.)。
④ 旅游“是人的活动,即市场的活动,而非一项产业的活动,总之,是流 动人口对接待地区及其居民的影响”(译引自Lickorish, L.L., ”Planning for Tourism” in Burton, T.L.,(Ed),《Recreation Research & Plannng》, :London, Alleh & Unwin, 1980.)。
分类(以某一地区为划分基础) :
过夜旅游
来访旅游 国内旅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旅游活动的历史发展1.人类最初自愿外出旅行活动主要是贸易经商2.据研究,“观光”一词来源于古文“观国之光”,最早出自《易经》3.中国封建时代的水路交通有大运河,陆路交通,秦朝有驰道、直道、新道、五尺道,以及传递官方文书的馆舍机构驿站。
古罗马帝国也修筑了许多宽阔的大道,在全国范围内形成较为完善的道路网络系统,由于交通便利,夏季不少当权者或富有者都会外出旅行,一般都是离开城市前往沿海地区避暑和游览。
4.中国古代社会具有代表性的旅行活动有:文史考察旅行(如:司马迁)公务旅行(如:张骞通西域)、士人漫游(如李白杜甫)、宗教旅行(如鉴真、法显、玄奘)、航海旅行(郑和下西洋)和科学考察旅行(李时珍、徐霞客)。
欧洲封建时期典型而明显的旅行活动,是朝觐旅行或宗教旅行。
5.封建时代中外旅行活动,消遣性质或非经济目的旅行活动的参加者一般为统治阶级6.蒸汽动力用于交通工具,铁路运输的出现,对旅游活动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乘坐火车旅行有明显的优点:1.费用低2.速度快3.运力大4.通达范围大7.托马斯·库克一系列与旅游有关的活动1841年7月5日,托马斯·库克包租了一列火车,将多达570人的游行者从英国中部地区的莱斯特送往拉巴夫勒参加禁酒大会。
这次活动被公认为世界第一次商业性旅游活动,因此,他本人也就成为旅行社代理业务的创始人。
它是人类第一次利用火车组织的团体旅游,它是近代旅游活动的开端。
1845年托马斯·库克放弃了木工的工作,开始尝试从事具有商业性的旅游组团业务代理,成为世界上第一位专职的旅行代理商。
同年夏,首次出于商业赢利目的,他组织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团体消遣旅游。
这次团体旅游是从莱斯特出发途中经过若干地点停留访问,最终目的地是英格兰西部的海港城市利物浦。
并编发了导游手册—《利物浦之行手册》分发给旅游者,这是世界上第一本旅游指南。
这次旅游的组织方式更具现代包价旅游的特点,体现了现代旅行社的基本特征,开创了旅行社业务的基本模式。
1846年,托马斯·库克亲自带领一个旅行团乘火车和轮船到苏格兰旅行。
为每个成员发了一份活动日程表,还为旅行团配置了向导。
同年,并编写了《苏格兰之行手册》此后,他每年都要组织大约5000多人在英伦三岛之间旅行。
每次他本人都亲自陪同,编印旅游指南。
他成功地把铁路、水路和地上交通设施紧紧联系在一起。
旅行业务得到较大发展。
1851年5月,为了展示英国工业革命成果在伦敦建造了“伦敦水晶宫”举办一次大展览,此为第一届世界博览会。
托马斯·库克决心抓住这个机会扩大旅行业务。
在展览开幕前,他遍访英格兰中部和北部主要城市,组织各地旅客赴伦敦参观展览。
为此,他还创办名为《观光者》的月刊杂志,专门介绍各地风光和旅游者的见闻。
这一年,他组织了165000多人到伦敦参观展览。
此后,他又成功地组织了旅客参观1853年的都柏林展览和1857年的曼彻斯特展览。
1855年,库克组织了从英国莱斯特前往法国巴黎参观第二届世界博览会的团体旅游,这次旅游活动在巴黎停留游览4天,全程采用一次性包价,其中包括在巴黎的住宿和往返旅费,总计36先令。
当时(1855年8月6日)的《曼彻斯特卫报》称此举是“铁路旅游史上的创举”。
事实上,这也是世界上组织出国包价旅游的开端。
1872年9月,已经63岁的库克从莱斯特出发,开始了他为期8个月的环球之旅旅行。
1892年,他创办了最早的旅行支票,可在世界各大城市通行,凡持有旅行支票的国际旅游者可在旅游目的地兑换等价的当地货币,更加方便了旅游者进行跨国和洲际旅游。
8.产业革命对近代旅游发展的影响第一,产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从而使得很多人的工作和生活地点发生了变化,即从乡村转移到了工业城市。
第二,伴随着很多人工作和生活地点的变化,产业革命也改变了很多人的工作性质。
第三,产业革命带来了阶级关系的新变化。
第四,产业革命所带来的技术进步,特别是蒸气机技术在交通运输中的应用,改变了人们外出旅行的技术条件,并且使大规模的人员流动成为可能。
9.现代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
第一,世界人口迅速增加。
第二,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均收入的增加。
第三,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
第四,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和带薪假期制度的出现。
第五,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第六,教育事业的发展和通信技术的进步。
第二章认识旅游活动艾斯特定义: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逗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旅游活动的基本特征:1.旅行与逗留的合成性2.异地性3.暂时性4.非移民性和非就业性旅游活动的类型现代旅游活动的特点,认识它们有何意义。
(1)普及性:表现在现代旅游的大众性、奖励旅游和社会旅游的出现。
大众旅游是指大众化旅游或旅游活动的大众化,即旅游活动参加者的范围已经扩大到普通的劳动大众。
另一层含义则是大众型旅游,即现代旅游活动的大规模开展所形成的以有组织的团体包价旅游为代表的大众型旅游模式或旅游活动开展形式。
现代旅游活动的普及性是,它不仅是人们的一种异地休闲方式,而且还越来越多地被很多国家的公司企业和组织机构用为激励员工的手段,这便是奖励旅游。
(2)持续性。
由于二战后旅游活动的日益普及和其正在成为人们生活的必要组成,自20世纪50年代起,全世界旅游活动的发展持续不衰。
但是,这一持续上升趋势只是针对整个世界的旅游活动发展的总体情况而言,并非完全可用于解释所有地区或所有国家的旅游发展情况。
(3)地理集中性。
即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不是平均或大致平均地分布在各个地方,而是集中到某些国家或地区去开展,甚至集中到某些景点参观游览或从事其他旅游活动。
这一特点说明了旅游者的活动并非平均分散于世界各地,对大多数旅游者而言,他们往往是集中到某些地区开展活动。
(4)季节性。
现代旅游活动的开展在时间分布上也呈现出不均衡的特点。
游客来访量在时间的这种不均衡分布不仅存在于一年之中的四季之间、各月之间,以及各周之间,而且在一周之中的不同日期之间甚至一天之中的不同时段之间同样可以见到。
理解每种特点,例如,为什么说现代旅游活动具有普及性的特点?旅游市场的规模及其存在和发展的持续性和旅游活动参加者的范围已经扩展到普通的劳动大众,其参加者范围的广泛性。
为什么说奖励旅游比传统的金钱或物质奖励更有激励效果?第一,就激励作用的时效而言,一次非同一般的旅游经历往往会令受奖者印象深刻,甚至会使其终生难忘。
第二,就激励对象的范围而言,则会带来奖励少数人、激励一大片的效果。
第三章旅游者1.旅游者的界定。
欧美国家对于国内旅游者界定标准有一定差异。
(一)国际旅游者1、国际联盟定义:1937年“离开自己的居住国,到异国旅行和访问至少24小时的人。
”2、罗马会议定义:1963年“除为获得有报酬的职业以外,基于任何原因到一个不是自己通常居住的国家访问的人。
”特点:(1)以来访者的目的区分其是否旅游者。
(2)根据来访者的定居地(通常居住国),而不是根据其所属国籍来界定其是否属于国际旅游者。
(3)根据来访者停留时间,将国际旅游者分为(过夜)国际旅游者和(不过夜的)一日游游客(或短程旅游者)3、世界旅游组织定义:1975年成立后采纳了罗马定义。
国际游客不包括下列人员:(1)意图向目的国移民或在该国谋求就业的;(2)以外交官身份或军事人员身份进行访问的;(3)上述人员的随从人员;(4)流亡者、流浪者或边境上的工作人员;(5)打算停留1年以上者。
可以计算为国际游客的:(1)为了娱乐、医疗、宗教仪式、家庭事务、体育活动、会议、学习或过境进入另一国家者;(2)外国轮船船员或飞机机组成员中途在某国稍事停留者;(3)停留时间不足一年的外国商业或公务旅行者,包括为安装机械设备而到达的技术人员;(4)负有持续时间不足一年使命的国际团体雇员或回国进行短期访问的旅行侨民。
4、我国的界定:一般将来华旅游入境人员称为“海外游客”,包括:外国人、华侨、港澳台同胞。
外国人:外国国籍的人(包括加入外国国籍的中国血统华人)。
华侨:持有中国护照,但侨居外国的中国同胞。
港澳台同胞:居住在我国港澳台地区的中国同胞。
非海外游客:政府高层访问团;驻华使领馆人员和长驻我国的外国专家、留学生、记者;航班过境旅客、边境往来的边民;来华定居的外国人、华侨、港澳台胞。
(二)国内旅游者(1)加拿大:离开居住地边界至少50英里(80公里)以外的地方去旅行的人。
(2)美国:处于工作上下班之外的其他任何原因而离家外出旅行至少50英里(80公里)的人,而不管其在外过夜还是当时返回。
(3)英国:基于上下班之外的任何原因,离开居住地外出旅行过夜至少一次的人。
(4)法国:基于上下班之外原因离开自己的主要居所,外出旅行超过24小时但未超过4个月的人。
(5)世界旅游组织:1984年对国内旅游者的定义是为了娱乐、度假、体育活动、公务、集会、会议、学习、探亲访友、保健、慈善工作或宗教目的而在自己定居的国家对某个目的地进行至少24小时但不足一年的访问旅行者。
(6)中国:国内旅游者:在旅游住宿设施内至少停留一夜,最长不超过6个月的国内游客。
国内一日游游客:中国国家统计局标准:离开长住地外出距离在10公里以上,时间超过6 小时但不足24小时,未在旅游住宿设施内过夜的国内游客。
中国国家统计局规定,下列人员不在国内游客统计范围内:到各地巡视工作的领导;驻外地办事机构的临时工作人员;调遣的武装人员;到外地学习的学生;到基层锻炼的干部;到其他地区定居的人员;无固定居住地的无业游民;到外地务工的农民。
2.决定个人旅游需求的主观与客观条件客观因素:足够的可随意支配收入、足够的闲暇时间、其它。
主观因素:旅游动机。
3.旅游动机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完全超出了旅游者的范畴。
社交需求,参与社会交往,取得社会承认和归属感的需要。
可以成为旅游动机之一,但不充分。
受尊重需要。
指在社交活动中受人尊敬,取得一定社会地位、荣誉和权力的需要。
一个人在家时,一切均需要自理,而作为旅游者则全程有人为你服务,可以享受到受尊重的感觉。
可以成为旅游动机之一。
自我实现需要。
发挥个人最大能力,实现理想与抱负的需要。
有的人为了实现自我抱负或谋求自我发展而外出旅游考察,从中获取信息或启示,以寻求发展机会。
如考察旅游、会议旅游;如驾车或徒步游全国、全球、跨越某大洲等,以此展示其成就,实现一种自我价值,引起人们的注目。
可以成为旅游动机之一,但占很小一部分。
一般而言,人类的需要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低层次需要满足后才追求高层次的满足。
例如,一个食不裹腹、衣不蔽体的人可能会铤而走险而不考虑安全需要,可能会向人乞讨而不考虑社会需要和受尊重需要。
马斯洛认为,一个人同时存在多种需要,但在某一特定时期每种需要的重要性并不相同。
人们首先追求满足最重要的需要,即需要结构中的主导需要,它作为一种动力推动着人们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