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学概论(李天元) ppt
旅游学概论课件优化版(李天元第七版)1绪论

80年代,旅游研究的方法问题受到广泛重视,成为一 个新的亮点。提出跨学科研究的观点和多层面研究的见解。
90年代以后,在“开放社会科学”思潮的引领下,旅 游学研究更趋完善与成熟。
时至今日,旅游学研究的目的、意义及重心已上升到 如何使旅游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议题上来。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 国际酒店业管理杂志 (英国)
Journal of Foodservice Business Research 餐饮服务业研究杂志 (美国) Journal of Foodservice Research International 餐饮服务研究国际杂志 (美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是世界上旅游业 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1978年
旅游接待人数180万人次,世界第41位
2002年
中国旅游人数
旅游接待人数9791万人次,世界第5位
2007年
旅游接待人数1.32亿人次,世界第4 位
1978年
旅游创汇2.6亿美元,世界第47位
2002年
旅游创汇204美元,世界第5位
从较狭窄的活动范围空间和简单的活动过 程,逐渐发展到活动空间大,涉及面广泛的综 合性活动。
近半个世纪以来,现代旅游活动在全 球范围内取得巨大进展,旅游活动的规模 越来越大,旅游收入持续增加。
1、国际旅游业的发展
国际旅游业持续成长和多样化发展,成为 全球产业经济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世界各国 各地区都越来越重视旅游业的发展,积极开发 新的旅游目的地,吸引更多的旅游者,拓展本 国本地区的旅游市场。
旅游学概论课件优化版(李天元第七版)第2章 认识旅游活动

4、认识旅游活动普及性的原因
(1)意味着旅游市场的规模及其存在和发展的持 续性,预示着旅游业光明的市场前景; (2)意味着旅游活动参加者范围的广泛性,意味 着旅游企业有更多的目标市场;
1、地理集中性的概念
旅游活动的展开,从规模和客源来说,并非 平均分布在各个地方,而是相对集中于某些地区 乃至某些地点。
旅游是人们出于移民和就业之外的其他 原因,离开自己的惯常环境前往异国他乡的 旅行和逗留活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各种现 象和关系的总和。
第二节
旅游活动的类型
旅游活动的类型不存在绝对的排他性,也不 存在绝对统一的标准或依据
从旅游统计、市场营销、旅游理论研究的需 要出发,主要可划分为以下几种:
1、按活动开展所涉及的地理范围划分: 国内旅游、国际旅游、洲际旅游、环球旅游、区域旅
(2)国际旅游(外汇)收入:
给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接待入境来访的国 际游客,向其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而实现的直接收入。 注意:不包括该国航空公司的国际间客运业务收入
2、旅游支出
一个国家的旅游支出,通常是指该国的国际旅游外汇 支出,即在给定时期内,该国居民出境旅游期间在国外购 买商品和服务的消费开支总额。 注意:不包括国际间往返交通消费开支
强调旅游是一种生活方式,指出了旅游的一些主要特 点,即异地性、业余性、享受性。
7、时间定义
1979年,美国通用大西洋有限公司的马丁·普雷博士 在中国讲学时,对旅游定义为:“旅游是为了消遣而进行 旅行,在某一个国家逗留的时间至少超过24小时。”
强调各个国家在进行国际旅游者统计时的标准之一: 逗留的时间。
第一节
旅游活动的概念
早期的旅游定义:
旅游学概论说课ppt课件

奖盛典6号晚在杭州举行,十个获奖城市用各自 的魅力,诠释了幸福。
它们是:杭州、沈阳、中山、宁波、青岛、 台州、珠海、上海、北京、成都。
组委会设的五个单项奖同时揭晓: 大连——人们举止规范最文明的城市; 深圳——发展速度最快的城市; 天津——市民感觉最安全的城市; 长沙——最有娱乐幸福感的城市;
7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
《旅游学概论》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课程。
知识目标
掌握旅游学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 熟悉该课程的结构体系和重要概念
旅游学概论
能力目标
能运用旅游学概论的专业知识分析旅游活动中的各种简单 的经济文化现象
能够正确分析相关的主客体之间关系和旅游业发展规律和 趋势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勤于探索的习惯 坚定专业思想,立志为祖国的旅游发展贡献力量
长春——最有人情味的城市。
25
(五)学法分析
教
演示
想
一
学
想
实例分析
旅游学概论
探究
问题教学
试 一 试
议 一 议
总结讲评
26
五、教学环节
课前演讲 温故知新 理论讲授
旅游学概论
课堂总结 布置作业
27
六、初步教学效果
旅游学概论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采用案例教学、学生演讲 等方法,重视学生的参与和实践,激发了学生学 习兴趣,总体课堂教学气氛良好。
• 主观因素——根本动因
采取主动,针对目标市场 ——激发新兴趣,促进动机产生
18
第一节 旅游及其相关概念
本课小结
迁徙、旅行、旅游
旅游学概论
关于旅游的定义
旅游学概论优化版(李天元第七版)1绪论ppt课件

.
1978年
旅游接待人数180万人次,世界第41位
2002年
中国旅游人数
旅游接待人数9791万人次,世界第5位
2007年
旅游接待人数1.32亿人次,世界第4 位
1978年
旅游创汇2.6亿美元,世界第47位
2002年
旅游创汇204美元,世界第5位
.
.
接待国际旅游人次最多的旅游目的地占比:
1950年,排名前15位的旅游目的地覆盖了 98%的国际旅游人次;
1970年,下降至75%; 2007年,下降至57%。
新的旅游目的地涌现,很多位于发展中国家, 现代旅游业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
2、中国旅游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前,旅游业以外事接待为主, 只具备产业雏形,不完全属于产业范畴。
二战期间,多数国家的旅游学研究陷入停顿和沉 寂,只有在中立国——瑞士,旅游学研究得以继续并 取得重大突破。
二战后,旅游学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开始复苏。在 欧洲和日本,人们对旅游的学术探索又回归到经济学 的老路。在北美,地理学界首先加入到旅游研究的行 列,将旅游活动作为社会现象提出来研究,并将旅游 地理学方面的课程引入大学讲堂。
.
三、旅游学研究的兴起
1、旅游学研究兴起的原因
A. 旅游业是当今世界最大的产业 B. 旅游业是具有光明发展前景的产业 C. 旅游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产业 D. 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很多矛盾和问题仍待进一步的
研究和解决(旅游纠纷) E. 如: 一个国家或地区应在何种程度上支持发展旅
游业,应如何确定旅游业发展的最佳规模,怎样发展 旅游业以及如何使旅游业健康持续地发展下去,等等。 F.
(完整版)旅游学概论课件优化版(李天元第七版)第1章-旅游活动的历史发展

人类早期的旅行活动不同于现代意义上的旅游活 动。
1.原始时代早期的社会经济
生产力低下, 缺少剩余食物, 生存条件恶 劣 , 当时人们活动基本上限于在自己的氏族 部落, 人类不存在有意识地自愿外出旅行的需 要。
2.人类早期迁徙活动的特点
罗马帝国(BC753-476年)在公元前2世纪达到全 盛。罗马人修建了四通八达、总长8万多公里的宽阔公 路网: 北到德国,南到埃及,东至波斯湾,路边有住宿 设施。罗马人可以到西西里、希腊、特洛伊、埃及旅行。 罗马人推出了导游手册,用不同符号表明各个客栈的等 级。
2.2.东方的旅行活动
夏、商、周的商旅活动: 夏朝——“始牵牛羊远服贾” 商朝——“商人” 西周、春秋——商旅“摩肩接踵”
1、内燃机技术与汽车旅行 19世纪末出现了采用液体燃料的内燃机,结
构紧凑,体积小巧,功率大。
2.内燃机技术与航空旅行 1919年8月15日,英国伦敦与法国巴黎之间客
运航班首航。 20世纪50年代,喷汽式客战结束以来, 特别是自20世 纪60年代以来, 普及于世界各地的旅游活动。
有旅游必定有旅行, 有旅行不一定有旅游。
1.人类最早旅行需要的产生
人类最初的外出旅行并非度假和休闲, 而是 出于交换的需要而产生。
著名的古老旅行线路, 如“丝绸之路”、 “香料之路”、“琥珀之路”、“食盐之路”等 都与商旅活动直接相关。
古代丝绸之路
2.奴隶制时代的旅行发展
由于种种基础设施建设, 旅行活动的规模和 范围有明显扩大。
全面振兴时期
(1)1978-80年代中期: 接待入境旅游为主 (2)80年代中期至1997年: 入境游、国内 游并 行发展 (3)1997年至今,入境游、出境游和国内游全面 发展 这一时期的主要大事: 1978年10月至1979年7月,邓小平5次专门讲话,要 求尽快发展旅游业。
(完整版)旅游学概论课件优化版(李天元第七版)第3章 旅游者-旅游活动的主体

国内游客可分为两类:
(1)国内旅游者:中国大陆居民在境内其他地方的旅游 住宿设施内停留至少一夜,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6个月, 主要目的不是从事赚钱活动。 (2)国内一日游游客:中国大陆居民离开常住地10公里 以外,出游时间超过6小时但不足24小时,并未在旅游住 宿设施内过夜的国内游客。
(3)不属于国内游客的统计范围: ➢ 到各地巡视工作的部级以上领导 ➢ 驻外地机构的临时工作人员 ➢ 调遣的武装人员 ➢ 到外地学习的学生 ➢ 到基层锻炼的干部 ➢ 到其他地区定居的人员 ➢ 无固定居住地的无业游民
不能纳入旅游统计范围的旅行者:
➢ 消遣型 ➢ 差旅型 ➢ 家庭及个人事务型
1、消遣型旅游者:
➢ 人数多,比重大 ➢ 旅游的季节性很强 ➢ 对出游目的地、旅行方式、出游时间有较大程度
的自由选择 ➢ 对价格敏感
2、差旅型旅游者:
1)出行频繁 2)出行活动没有季节性 3)出游目的地基本没有选择自由 4)消费水平高 5)价格不太敏感
(1)凡是纳入旅游统计中的入境来访者统称为“游客”; (2)游客分为两类:过夜游客、一日游游客; (3)根据入境来访者的惯常居住地,而不根据其所属国籍,来界 定其是否属于应纳入旅游统计的游客; (4)根据所规定的访问目的界定入境来访者是否属于应纳入旅游 统计的游客;
涉及3项因素:居住国、访问目的、停留时间
请在下列选项中选择:在中国的国内旅游者包括( ) A.在延庆参加为期一周的旅游资源考察的某大学5名学生 B.在北京语言学院任教达两年之久的美国籍教师去避暑山 庄参观 C.冬季赴昆明集训的国家足球队运动员 D.赴拉萨从事为期半年技术培训的上海工程技术人员 E.分配回原籍参加工作的郑州籍北京大学学生
第二节 实现个人旅游需求的 客观条件
(旅游行业)旅游学概论南开大学李天元重要

(旅游行业)旅游学概论南开大学李天元重要旅游学概论第一章旅游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人类旅行需要的产生与发展一、旅游的产生与发展(一)原始社会早期人类的迁徙活动(P3)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这一时期人类客观上既无开展旅行的物质基础,主观上亦无旅行外出的愿望。
1、人类迁徙活动的原因:是因为某些自然因素(例如气候、天灾等对生存环境的破坏)或特定人为因素(例如战争)的威胁而被迫进行的,并且都是出于求生存的需要。
2、目的:逃荒、移民或避难活动。
具有被迫性和求生性。
二、人类旅行需要产生的背景三次社会大分工与旅行的产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畜牧业与农业分离;第二次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第三次大分工商业、商人与农业、手工业分离。
易货贸易的发展使得不同产品之间的交换的地域范围不断扩大,人们需要了解其他地区的生产和需求情况,效用到其他地区去交换自己的产品或货品,因此也产生了旅行经商或外出交换产品的需要。
人类最初的旅行活动远远不是什么消遣或度假活动,而是人们出于现实主义目的,特别是出于经商贸易、扩大对其他地区的了解和接触的需要,所促发的一种经济活动。
三、奴隶制社会的旅行发展西方奴隶制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客观上为当时的旅行发展提供了便利的物质条件。
一方面是道路的建设;另一方面是驿站(既有官方的,也有私人旅店)的发展。
奴隶制社会的旅行活动基本上都是在本国境内进行的,特别是以较近距离的旅行为主。
但也有国际性的长途贩运,大多是贩运粮食、酒、铅、锡和陶器等基本商品,另外还有奢侈品。
就整个世界而言,人类有意识的自愿外出旅行活动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并在奴隶制社会时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绝大多数旅行活动是人们出于易货经商的需要自发开展的一种经济活动,是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产品交换,从而推动了人们对外出旅行的需要。
四、封建社会时期旅行的发展(一)中国道路:驰道、直道、五尺道、新道等四通八达的道路网驿站:置、邮、驿、亭、站、军台、赤台、水驿、递运所、类型:帝王巡游:乾隆下江南、隋炀帝下江南、秦始皇东巡士人漫游:李白、杜甫、苏轼等公务旅行: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下西洋宗教旅行:鉴真东渡、玄奘取经科学考察旅行:徐霞客地学考察、李时珍药物考察商旅:始终在各种旅行中占据主导地位。
旅游学概论优化版(李天元第七版)第3章-旅游者-旅游活动的主体PPT

美国旅游学家罗伯特·W·麦金托什提出,旅游动 机可划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即:_______方面的动机、 _______方面的动机、_______方面的动机、地位和 声望方面的动机。
40
根据美国学者斯坦利·C·帕洛格提出的影响旅游动机的 心理类型模式,心理类型越是靠近( )型者,外出旅 游的可能性就越大。 A.自我中心者 B.近自我中心者 C.多中心者 D.近多中心者
14
请在下列选项中选择:在中国的国内旅游者包括( ) A.在延庆参加为期一周的旅游资源考察的某大学5名学生 B.在北京语言学院任教达两年之久的美国籍教师去避暑山 庄参观 C.冬季赴昆明集训的国家足球队运动员 D.赴拉萨从事为期半年技术培训的上海工程技术人员 E.分配回原籍参加工作的郑州籍北京大学学生
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一年,主要访问目的不是去从事所到访 国家获取报酬的活动的人。
B、国际旅游者:到一个不是自己惯常居住的国家去旅行,
停留时间至少24小时,但至多不超过一年,主要访问目的不 是去从事某种所到访国家获取报酬的活动的游客
C、国际一日游游客:到一个不是自己惯常居住的国家去
旅行,停留时间不足24小时并且未在所到访国家住宿设施内 过夜,主要访问目的不是去从事所到访国家获取报酬的活动 的游客。
的自由选择 ➢ 对价格敏感
36
2、差旅型旅游者:
1)出行频繁 2)出行活动没有季节性 3)出游目的地基本没有选择自由 4)消费水平高 5)价格不太敏感
37
3、家庭及个人事务型旅游者:
情况较为复杂,往往兼有前两类的某些特点
38
马斯洛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出,人有五个层次的需要, 其中第四层次的需要是( )。 A.受尊重的需要 B.爱的需要 C.安全需要 D.自我实现的需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7
③ 旅游“是人们出于日常上班工作以外的其它原因,离开 自己居家所在 的地区,到某个或某些其它地方去旅行的行动和活动”。(译引自 《National Tourism Policy Study: Final Report》,United States Senate,1980.)。
④ 旅游“是人的活动,即市场的活动,而非一项产业的活动,总之,是流 动人口对接待地区及其居民的影响”(译引自Lickorish, L.L., ”Planning for Tourism” in Burton, T.L.,(Ed),《Recreation Research & Plannng》, :London, Alleh & Unwin, 1980.)。
旅游的概念、性质和特点
华中师范大学 苗慧慧
-
1
学习目的:了解旅游的定义 、旅游活动的 主要特征、本质及属性;掌握旅游活动的划 分方法及类型。
重点:旅游的定义、特征、旅游的类型
难点:旅游的本质与属性
-
2
第一节
旅游的概念
-
3
测试:判断下列活动哪些是旅游?
学生异地读书 农民异地打工 学者外地参加学术会议 三峡大移民 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回大陆定居 外籍教师来教育学院任教 留学生到外国留学 到某国担任外交人员 外国高层政府代表团来华访问
-
13
二、国际旅游
定义:
国际旅游(international tourism)是指 跨国开展的旅游活动,即一个国家的居 民跨越国界到其它国家或地区去访问的 旅游活动。
-
14
分类:
入境旅游 国际旅游
出境旅游
过夜旅游 不过夜的一日游 过夜旅游 不过夜的一日游
-
15
三、国内旅游
定义:
国内旅游是指人们在其居住国境内 开展的旅游活动,通常是指一个国家的 居民离开自己的惯常居住地,到本国境 内其他地方开展的旅游活动。
1.国际学术界中,较有影响的概念性定义:
①“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逗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这些 人不会导致长期定居,并且不牵涉任何赚钱的活动。” (Hunziker and Krapf,1942)
②“旅游是人们离开其通常居住和工作的地方,短期暂时前往某地的旅行 和在该地逗留期间的各种活动。” (译引自Burkart,A.J.& Medlik,S., 《Tourism:Past Present and Future》,London,Heinemann,1974.)。
特点: ①“非定居者”――体现了旅游活动开展的异地性。 ②“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反映了旅游内涵和外延的综合性。 ③“这些人不会导致定居”――指出了旅游活动的暂时性。 ④“不牵涉任何赚钱活动”――规定了旅游活动的非就业性。
-
10
3.结论:
旅游是人们出于移民和就业任职以外 的其他原因离开自己的长住地前往异 国他乡的旅行和逗留活动,以及由此 所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C.R.Tourism:Principles,Practices,Philosophies, Grid Publishing,Inc,Columbus,Ohio,1984)
-
9
2.“艾斯特"(AIEST)定义
“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逗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 和。这些人不会导致长期定居,并且不牵涉任何赚钱的活动”。
从理论抽象出发而下的定义。
技术性定义或实践性定义(Technical Definitions):
出于实际工作的需要,特别是出于旅游统计工作 的需要,根据人们外出旅行的距离或活动范围、外出 访问的目的、在目的地的停留时间以及其他一些可能 的标准,而对旅游做出的比较具体的定义。
-
6
二、作为旅游学研究对象的旅游之定义
Gilbert, D., and Wanhill, S., 《Tourism: Principle and Practice 》,London,Longman Group Ltd,1993)。
⑦“旅游可定义为在吸引和接待旅游者和其他来访游客过程中,由 于旅游者、旅游企业、东道地政府和东道地社会的相互作用而引起 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译引自McIntosh,R.W.& Goeldner,
⑤ “旅游”指人们出于非移民及和平的目的,或者出于能够导致实现经济、 社会、文化及精神等方面的个人发展及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了解与合作等目 的,而进行的旅行活动(《世界观光》第184、185期,WTO)。
-
8
⑥旅游是“人们离开通常居住和工作的地方,暂时前住目的地的旅 行和在该地停留期间所从事的活动,以及(旅游目的地)为满足旅游 者的需要而创立的各种设施”。(译引自Cooper, C., Fletcher, J.,
-
18
四、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的差别
最根本的差别:是否跨越国界。 其它观察角度:消费程度方面 停留时间方面 便利程度方面 经济作用方面
-
19
第三节
旅游活动的性质
-
20
一、旅游活动是多种现象的综合体现
社会现象:休闲活动的重要方式;不同国家、地区间的人员交往。 文化现象:不可避免的文化接触和影响。 经济活动的色彩:使用商业性服务、经济影响。 政治现象的牵连:政治影响、护照和签证本身就是政治的产物。
……
-
4
旅游的词义
旅游:即“旅行”与“游览”。 二者的区别:旅行仅仅是为完成某个动机的一般
空间流动过程,旅游则包含旅行和游览。 有旅游必定有旅行,有旅行不一定有旅游;旅游
者同时是旅行者,旅行者不一定是旅游者。(教 材第7页)
-
5
一、定义的类型
概念性定义(Conceptual Definitions):
-
16
分类(以某一地区为划分基础) :
过夜旅游
来访旅游 国内旅游
不过夜的一日游
过夜旅游
出域旅游
不过夜的一日游
-
17
旅游活动的发展规律: 由近及远地渐进发展。这意味着国内旅游活动的发展
总是先于出境旅游活动的发展。
主要原因: ①国内旅游的旅行距离通常较短,旅途所需时间 较少,费用较低; ②基本不存在文化障碍; ③不需要办理繁杂的手续。
-
11
第二节
旅游活动的类型
-
12
一、常见的划分标准
地理范围 外出目的 旅行方式
旅行距离 组织形式 活动内容
注意:
划分类型本身并不是目的,而只是一种手段。了 解划分标准固然必要,但更重要的是根据特定的研究需 要去选用恰当的划分标准,以及针对所划分出来的旅游 活动类型去分析其需求特点和行为特点,否则便会失去 对旅游活动进行类型划分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