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练习题

合集下载

2018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练习题(含答案,A4直接打印)

2018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练习题(含答案,A4直接打印)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涂抹.( ) 相宜.( ) 洞庭.( ) 未.来( ) 磨.刀( ) 银.盘( ) 二、读拼音,写词语。

中断楚江孤帆饮水初晴遥望银盘镜未磨zhōng duàn chǔjiāng gūfān yǐn shuǐchūqíng yáo wàng yín pán jìng wèi mó三、比一比,再组词。

楚( ) 断( ) 未( )林( ) 继( ) 末( )孤( ) 帆( ) 摇( )狐( ) 凡( ) 遥( )四、解释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填序号)1.碧水东流至此回...( )A.到这里回旋B.回到这里来2.水光潋滟晴方.好( )A.方向B.正3.湖光秋月两相和.( )A.融和B.合适4.白银盘里一青螺..( )A.一种青黑色的螺丝B.洞庭湖中的君山五、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

( )1.《望天门山》描写了天门山一带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

( )2.“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种停顿是正确的。

( )3.《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湖”指的是西湖。

六、联系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诗句的意思。

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七、默写《望天门山》。

,。

,。

八、把下列诗句补充完整,再完成练习。

潋滟,空奇。

,相宜。

1.这首诗的题目是,作者是代诗人。

2诗中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时的景象。

3.写出下面的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潋滟: 空蒙:奇: 相宜:4.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主要是因为( )A.“西施”与“西湖”都有一个“西”字B.“西施”与“西湖”同在一个地方C.“西施”与“西湖”都具有天然美的资质。

九、把《望洞庭》补充完整,再回答问题。

,潭面。

洞庭,一青螺。

1.诗题为《望洞庭》,是什么时候望洞庭的?( )A.早晨B.中午C.夜晚2.本诗先从(近远)处看洞庭的山光水色;再把洞庭湖的水色比喻成 ,将洞庭湖中的君山比喻成一只小小的。

2021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17课《古诗三首》练习题

2021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17课《古诗三首》练习题

语文三年级(上)17.古诗三首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练习题一、根据古诗内容完成填空。

1.《望天门山》是_____代诗人________所作。

他被人称为“________”,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的诗篇,我知道的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望天门山》这首诗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个动词,让我们感受到了天门山的雄奇景色。

3.本诗第一句中“_____”一词写出了天门山的山势奇险;一、二句中_____、_____两个字写出了长江冲决一切奔腾向前的水势;二、三句中_____、_____写出了水和山的颜色美。

4.在《望洞庭》一诗中,作者将_____比作白银盘,将_____比作青螺。

5.《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中的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借美女西施表现出西湖景色的美丽。

二、选择题。

1.对诗句“水光激滟睛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这句诗写了西湖睛天和雨天的湖光山色。

B.这句诗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

C.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睛天景色的喜爱和对雨天景色的讨厌之情。

2.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白银盘里一青螺B.潭面无风镜未磨C.欲把西湖比西子D.两岸青山相对出3.下面诗句中,对加点字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光潋滟晴方.好正B.山色空蒙..雨亦奇灰暗的样子C.湖光秋月两相和.和谐4.在一篇描写杭州西湖美景的习作中,明明想引用一首古诗,下面最合适的是()。

A.《望天门山》B.《饮湖上初晴后雨》C.《夜书所见》D.《望洞庭》三、古诗默写。

1.《望天门山》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能让人联想到佳木葱茏的景象。

2.在看到天门山那江水回旋的壮观景象后,我不禁吟诵起了唐代诗人李白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练习题(附详细答案)

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练习题(附详细答案)

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练习题(附详细答案)第一课时【课堂作业新设计】一、根据古诗内容完成填空。

1.《望天门山》是代诗人所作,人称,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的诗篇,我知道的还有《》《》。

2.这首诗通过、、、、、六个动词,让我们仿佛看到了的美景。

3.本诗第一句中一词写出了天门山的山势奇险;一二句中、两个字写出了长江冲决一切奔腾向前的水势;二三句中、写出了水和山的颜色美。

二、请按下列提示从诗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1.使人联想到佳木葱茏的句子:2.使人联想到清江如练的句子:三、课外拓展。

古往今来,人们用美好的语言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

如写山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写水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你还能找出描写美好河山的诗句吗?参考答案:一、1.唐李白诗仙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2.断开流回出来天门山3.中断开流二、1.两岸青山相对出。

2.碧水东流至此回。

三、示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第二课时【课堂作业新设计】1.默写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2.用自己的话写出这首诗的意思。

3.按要求写诗句。

(1)诗中写西湖晴天景色优美的句子是:。

(2)诗中写西湖雨天景色美好的句子是:。

4.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简短的小故事。

参考答案1.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特别美。

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当作是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合适,美妙多娇。

3.(1)水光潋滟晴方好。

(2)山色空蒙雨亦奇。

4. 改写《饮湖上初晴后雨》例:一天,苏轼和他的朋友一起来到西湖划船、吟诗、喝酒作乐……他当时,晴空万里,西湖十分美丽,他们尽情地一边喝酒一边欣赏着西湖的美丽景色。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含答案)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含答案)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一、基础运用1.《望洞庭》一诗中,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_______、_______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_______图。

表现了诗人对_______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_______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A.宁静、祥和、洞庭山水、大自然、气度B.宁静、祥和、洞庭夜景、洞庭湖、气度C.壮观、祥和、洞庭山水、大自然、态度2.下面对《饮湖上初晴后雨》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潋滟”突出水波荡漾、波光粼粼的状态。

B.次句描写雨天中的山色,“空蒙”勾勒出西湖周围群山朦胧的景象。

C.最后两句将西湖比作西子,特别强调了西湖晴天的景色尤其优美。

3.对“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理解有误的是()A.这句说的是: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B.“两岸青山相对出”承前第一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孤帆一片日边来”承前第二句写长江江面的远景。

C.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具静态美了。

4.“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中的“和”是_______,“镜”指的是_______。

()A.相安、和谐的意思;一面铜镜B.连词,跟‘同“相同;洞庭湖的湖面C.相安、和谐的意思;洞庭湖的湖面5.解释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选填序号)①碧水东流至此回A.到这里回旋B.回到这里来②山色空蒙雨亦奇A.云雾迷茫的样子B.空的,没有东西③水光潋滟晴方好A.非常美丽B.波光闪动的样子④山色空蒙雨亦奇A.奇怪B.奇妙6.选择下列诗句所用的修辞手法。

A.比喻B.拟人C.夸张(1)飞流直下三千尺。

(2)白银盘里一青螺。

(3)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7.回忆古诗的内容并填空。

(1)《望天门山》的作者是朝大诗人。

诗中的“楚江”指的是。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作者是朝大诗人。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练习题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练习题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17《古诗三首》练习题17首古诗这篇文章似乎没有明显的格式错误或需要删除的段落。

但是,每段话可以进行一些小幅度的改写和修正,以使其更加流畅和易于理解。

字词模块一、请在正确的读音下方打上“√”。

相宜(xiāng yí)家庭(jiā tíng)至于(zhì yú)清楚(qīng chǔ)二、请根据拼音写出词语。

孤帆(gū fān)明镜(míng jìng)音盘(yīn pán)断开(duàn kāi)当初(dāng chū)远三、请为以下句子中的加点字注音。

1.奶奶请工人把这个石磨(mò)清洗和打磨(mó)一下。

2.这个淘气的小男孩拿着水彩笔在桌上涂抹(tú mò),妈妈只好用抹布擦干净。

四、请为以下加点的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山色空蒙雨亦奇(qí)B。

云雾迷茫的样子。

2.碧水东流至此回(huí)A。

到这里回还。

句子模块五、请根据意思或图片写出诗句。

1.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相互交融,湖面平静如未磨的铜镜。

洞庭湖上,月色和水色相交融,湖面平静如未磨的铜镜。

”六、请回答以下问题。

1.诗中的“西子”指什么?西子”指杭州的美女。

2.诗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什么比作什么,突出了西湖的什么?诗中把西湖比作西子,突出了西湖的美丽和妩媚。

3.这首诗主要描绘了西湖晴天和雨天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喜爱之情。

这首诗主要描绘了西湖晴天和雨天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深深喜爱。

”七、请根据情境写出诗句。

这个秋天,枫叶像火焰一样燃烧着。

枫叶如火燃烧,秋意渐浓。

”暑假里,XXX和家人去了庐山旅游。

庐山的景色十分秀美,因为不同的位置可以欣赏到不同的风景。

这让XXX想起了XXX游庐山时写下的名句:“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当看到高大的瀑布飞泻而下时,XXX脱口而出了XXX的著名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练习题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练习题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练习题古诗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学语文课程中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通过对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的练习题进行探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的美妙之处。

一、填空题1.《古诗三首》这篇课文的作者是_________。

答案:李白。

2.《古诗三首》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是_________。

答案: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壮丽山河的思念之情。

3.《静夜思》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_。

答案:李白。

4.请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的意思。

答案:诗中的“床前明月光”是诗人在夜晚床前看到的明亮的月光。

这一景象唤起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5.《望庐山瀑布》中的“日照香炉生紫烟”中,香炉和紫烟的比喻意义是什么?答案:香炉象征着庐山,紫烟是庐山上瀑布溅起的水雾。

诗人用比喻的手法将庐山和瀑布的壮丽景色与香炉冉冉升起的烟雾进行了巧妙的联系,使整个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二、选择题1.下面哪一句不是出自《静夜思》?A.座中泣下谁最多B.床前明月光C.扬子江头夜送客D.疑是银河落九天答案:C2.下面哪一句不是出自《望庐山瀑布》?A.日照香炉生紫烟B.飞流直下三千尺C.相逢何必曾相识D.长风破浪会有时答案:C三、简答题1.《古诗三首》这篇课文包含了哪些重要的意象?你理解后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解释一下。

答案:《古诗三首》包含了明月、庐山、瀑布等重要的意象。

明月代表着宁静、辽阔、美丽和希望,与诗人对故乡的思念相结合,营造出一种悠远神秘的意境;庐山象征着壮丽山河和浩渺天地,诗人通过对庐山景色的形象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壮美与恢弘;瀑布则是力量和奔流的象征,通过描写瀑布的浑厚声音和山洪般的气势,诗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崇拜之情。

2.你觉得《古诗三首》这篇课文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为什么?答案:《古诗三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诗歌的语言优美、形象生动,通过诗人的巧妙描写,给我带来了清新、宁静和壮丽的感受。

三年级上册语文17《古诗三首》课时练习(带答案)

三年级上册语文17《古诗三首》课时练习(带答案)

三年级上册语文17《古诗三首》课时练习(带答案)三年级上册语文17《古诗三首》课时练习(带答案)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通过阅读古诗,我们可以领略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进行《古诗三首》的课时练习,通过解答问题来深入理解这几首古诗的内涵。

以下是对三首古诗的解析和练习答案。

1.《春晓》——唐代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问题:(1)这首诗有多少句?它们的数量是相等的吗?答案:这首诗有四句,它们的数量是相等的。

(2)诗中通过描写什么来表达春天的来临?答案:诗中通过描写鸟鸣、风雨、花落来表达春天的来临。

(3)请问“花落知多少”这句话中的“花落”指的是什么意思?答案:这句话中的“花落”指的是花开的同时,也是花朵凋谢的意思,表达了时间的流转和生命的变化。

2.《江雪》——唐代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问题:(1)这首诗有多少句?它们的数量是相等的吗?答案:这首诗有四句,它们的数量是相等的。

(2)诗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这两句表达了什么意境?答案:这两句表达了冬天的寂静和荒凉,人迹罕至的景象。

(3)请问“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句话中的“孤舟蓑笠翁”指的是什么意思?答案:这句话中的“孤舟蓑笠翁”指的是一个孤独的渔翁,他独自执着于钓鱼,与寒江雪景形成对比,强调了他内心的坚持和专注。

3.《登鹳雀楼》——唐代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问题:(1)这首诗有多少句?它们的数量是相等的吗?答案:这首诗有四句,它们的数量是相等的。

(2)诗中通过什么来表达对壮美景色的向往?答案:诗中通过描写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来表达对壮美景色的向往。

(3)请问“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句话中的“千里目”和“一层楼”暗示了什么意思?答案:这句话用“千里目”暗示了远大的志向和追求,用“一层楼”暗示了有更高的目标和更美好的追求。

2018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练习题(含答案,A4直接打印)

2018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练习题(含答案,A4直接打印)

2018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练习题(含答案,A4直接打印)古诗三首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涂抹(tú mò) 相宜(xiāng yí) 洞庭(dòng tíng) 未来(wèi lái) 磨刀(mó dāo) 银盘(yín pán)二、读拼音,写词语。

中断zhōng duàn 楚江chǔ jiāng 孤帆gū fān 饮水yǐn shuǐ 初晴chū qíng 遥望 yáo wàng 银盘 jìng wèi mó三、比一比,再组词。

楚(chǔ) 断(duàn) 未(wèi)___(lín) 继(jì) 末(mò)孤(gū) 帆(fān) 摇(yáo)狐(hú) 凡(fán) 遥(yáo)四、解释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填序号)1.碧水东流至此回(1)。

A.到这里回旋B.回到这里来2.水光潋滟晴方好(2)。

A.方向B.正3.湖光秋月两相和(1)。

A.融和B.合适4.白银盘里一青螺(2)。

A.一种青黑色的螺丝B.洞庭湖中的君山五、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

1.《望天门山》描写了天门山一带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

2.“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种停顿是正确的。

3.《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湖”指的是西湖。

4.《望洞庭》描写的是洞庭湖的景色。

六、联系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诗句的意思。

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句诗描绘了一幅江水两岸青山环绕,一艘孤帆独自行驶在江面上的景象,表现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孤独、自由的向往。

2.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 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一、根据古诗内容完成填空。

1.《望天门山》是代诗人所作,人称,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的诗篇,我知道的还有《》《》。

2.这首诗通过、、、、、六个动词,让我们仿佛看到了的美景。

3.本诗第一句中一词写出了天门山的山势奇险;一、二句中、两个字写出了长江冲决一切奔腾向前的水势;二、三句中、写出了水和山的颜色美。

二、请按下列提示从诗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1.使人联想到佳木葱茏的句子:
2.使人联想到清江如练的句子:
三、课外拓展。

古往今来,人们用美好的语言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

如写山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写水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你还能找出描写美好河山的诗句吗?
第二课时
一、默写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用自己的话写出这首诗的意思。

三、按要求写诗句。

1.诗中写西湖晴天景色优美的句子是: 。

2.诗中写西湖雨天景色美好的句子是: 。

四、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简短的小故事。

第三课时
一、默写古诗《望洞庭》。

二、写出加点词语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写出。

1.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2.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三、写出诗人运用比喻的诗句,并写出把什么比作什么。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一、1.唐李白诗仙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
2.断开流回出来天门山
3.中断开流
二、1.两岸青山相对出。

2.碧水东流至此回。

三、示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第二课时
一、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二、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特别美。

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当作是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合适,美妙多娇。

三、1.水光潋滟晴方好。

2.山色空蒙雨亦奇。

四、改写《饮湖上初晴后雨》
一天,苏轼和他的朋友一起来到西湖划船、吟诗、喝酒作乐……他当时,晴空万里,西湖十分美丽,他们尽情地一边喝酒一边欣赏着西湖的美丽景色。

在太阳的映照下,西湖呈现出了翠绿的颜色,湖面上波光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特别美。

微风把岸边花草树木的清香送到船上,是那么让人心醉……
他们玩得兴致正浓时,天上却飘下了丝丝细雨。

朋友遗憾地要离开时,却发现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显得更加奇妙。

苏轼端起酒杯一饮而尽,连声赞叹:“西湖不仅晴天十分美丽迷人,就连雨天也是那么奇妙诱人啊!”朋友听了,若有所思地说:“西湖的美胜过春秋时期越国的美女西施呀!”苏轼笑着说说:“要是把西湖比做天生丽质的绝代美女西施的话,那就太贴切了!西施不管是谈雅的装饰还是浓艳华丽的打扮,都显得十分美丽。

而西湖则是不管晴天还是雨天都显得很奇特、美丽。


望着眼前美丽、奇特的景象,苏轼诗兴大发,他乘兴写下了一首绝世好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

”即兴为诗歌提名为——《饮湖上初晴后雨》。

第三课时
一、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二、1.湖面的波光。

指湖光和秋月。

和谐,优美。

指湖面。

制作、
磨成。

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

诗句的意思: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

2.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诗句的意思: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3.把洞庭湖面比作铜镜。

把洞庭湖中的君山比作白银盘里的青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