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总复习《曹刿论战》知识梳理

合集下载

《曹刿论战》知识重点

《曹刿论战》知识重点

《曹刿论战》复习要点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左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一部文学名著和史学名著。

二、解释加点词的意思1、肉食者谋之:这里指居高位享厚禄的人。

2、又何间焉:参与。

3、彼竭我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4、惧有伏焉:埋伏。

5、难测也:推测,估计6、望其旗靡:倒下。

7、肉食者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8、何以战凭,靠。

9、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养,个人专有。

10、必以分人:把。

11、对曰:回答。

12、小惠未徧:通遍,遍及,普遍。

13、牺牲玉帛:指猪牛羊等。

丝织品。

14、弗敢加也:虚报。

15、必以信:实情。

16、小信未孚:信用,为人所信服。

17、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18、小大之狱:案件。

19、虽不能察:明察。

20、必以情:以实情判断。

21、忠之属也: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22、战则请从:跟从。

23、公将鼓之:击鼓进军。

24、齐师败绩:大败。

25、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26、遂逐齐师:追赶,追击。

27、既克:已经。

28、公问其故:原因,缘故。

29、一鼓作气:振作。

30、再而衰:第二次。

三、重点语句翻译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消失了。

他们的勇气消失了,我军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轻重不同的案件,我即使不善于明察详审,一定依据实情处理。

四、本文主旨:本文记叙了曹刿对于齐鲁长勺之战的指挥和论述。

说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

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干。

五、写作特点1、对比手法。

2、详略得当。

3、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描写。

六、人物形象:1、曹刿:他是一位深谋远虑的军事家,他热爱自己的祖国,关心国家大事,敢于进谏,善于进谏,面临强敌,胸有成竹,从容不迫,有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2、鲁庄公:他是一位平庸的国君,但不是昏君。

他把取得战争胜利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了他政治上的无能。

九年级曹刿论战知识点

九年级曹刿论战知识点

九年级曹刿论战知识点《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篇目,也是九年级语文学习的重点内容。

以下为大家详细梳理这篇文章的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1、作品出处《左传》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2、编年体编年体是中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小惠未徧:“徧”同“遍”,遍及、普遍。

2、古今异义(1)牺牲玉帛古义: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今义:为正义事业舍弃自己的生命。

(2)小大之狱古义:案件。

今义:监狱。

(3)可以一战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表示许可。

3、一词多义(1)故既克,公问其故(原因,缘故)故逐之(所以)(2)从民弗从也(听从)战则请从(跟随)(3)信必以信(实情)小信未孚(信用)(4)以何以战(凭借)必以分人(把)4、词类活用(1)神弗福也福:名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

(2)公将鼓之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

三、重点句子翻译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译文: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译文: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3、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译文: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4、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译文: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按照实情汇报。

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文: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6、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译文:(这)是尽了职分之类的事情。

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7、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

8、彼竭我盈,故克之。

译文: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

《曹刿论战》中考知识点归纳

《曹刿论战》中考知识点归纳

《曹刿论战》中考知识点归纳胡善山一、词语理解①遂逐齐师(驱车追赶)②公问其故(缘故)③望其旗靡(倒下)④肉食者鄙(目光短浅)⑤牺牲玉帛(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⑥小大之狱(案件)⑦齐师败绩()⑧又何间焉(参与)⑨忠之属(类)也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神情于苏黄不属(zhu 相类似)⑩神弗福也(保佑)(11)既克(战胜)(12)公将鼓(击鼓)(13)彼竭我盈(满这里指士气旺盛)(14)(1)弗敢专也( 独自享有) (15)小惠未徧(同“遍”遍及)二、重点句子翻译。

(1)夫大国,难测也。

大国,是难以测度的。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这只是)小信用,未能(受到神灵充分)信任,神灵不会保佑你的。

(3)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我看见他们的车辙印混乱,望见他们的军旗倒下,所以追击他们(4)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一定按照实情判断。

(6)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他)下车察看齐军战车的车辙(轮迹),登上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

(7)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勇气衰退,第三次击鼓勇气已经消失了。

(8)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衣食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9)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这是做好本职一类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打一仗。

(10)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居高位、享厚禄的官僚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内容理解【1】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用原文回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

你的看法呢?答: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作为决策者,有一定的功劳。

【3】阅读全文,说说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些方面?表现曹刿“远谋”的地方有:①战前:曹刿就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政治上懂得取信于民②在实战过程中能够针对敌我双方的实际,选择恰当的反击时机和追击的时机,表现了他在战略上的深谋远虑。

《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

《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

《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一、背景1.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一个兵荒马乱的时期。

各个国家为了争夺霸权,不断发生战争。

2.齐楚战争:《曹刿论战》中所描写的是齐国和楚国之间的一场战争。

齐国是六国中最北方的一个国家,而楚国是最南方的一个国家。

二、人物1.曹刿:《曹刿论战》的主要人物之一,是齐国的辅弼,也是这篇文章的主角。

他以智慧和机智著称,在战争中提出了一系列的计策。

2.齐国君主:作为国家统治者的齐国君主,在面对楚国的侵略时,征求曹刿的意见,并决定采纳他的计策。

3.楚军将领:作为敌方将领的楚国将领,他们在战争中展现了他们的勇猛与智谋。

三、情节1.齐楚战争爆发:楚国出兵北上侵略齐国,齐国面临被侵略的危险。

齐国君主征求曹刿的建议。

2.曹刿论战:曹刿以五步之内斩楚将的计策为例,向齐国君主论述了如何在战争中取胜的策略。

他提到了“顺势而为”、“诱敌深入”,以及“火攻”的计策。

3.齐国应战:齐国君主采纳了曹刿的计策,并命令齐军实施。

齐军在曹刿的指挥下,采用了火攻等计策,并在战争中获得了胜利。

4.楚国溃败:楚国军队被齐军击败,楚国将领大败而逃,曹刿的智谋得到了验证。

四、主题和意义1.智谋与智慧的重要性:《曹刿论战》强调了智谋和智慧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曹刿的智谋和计策帮助齐国取得了胜利,他的智慧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2.顺势而为的思想:曹刿在文章中强调了“顺势而为”的思想,即根据战争形势和对手的实力,采取相应的策略和行动。

这种思想对战争决策至关重要。

3.威信和道义的重要性:曹刿在文章中提到了“立战之威信,行备之博听”和“恃信而行者也”等观点。

这强调了在战争中要树立威信、讲道义,这对于增加军队士气、争取民众的支持都有重要意义。

《曹刿论战》虽然是一篇古代散文,但是它所揭示的智慧和策略对于现实生活仍然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在个人和组织的发展中,智慧和策略都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在现代社会中,也需要顺势而为,根据时势和环境的变化,采取相应的策略和行动。

曹刿论战》知识归纳

曹刿论战》知识归纳

• 五、一词多义 • 1、故:故克之(因此,所以) 公问其 故(缘故,原因) • 2、请:曹刿请见(请求) 战则请从 (请允许我) • 3、从:战则请从(跟随) • 民弗从也(服从,听从您的命令拼死作战) • 4、以:何以战(凭,靠) 必以分人(把) • 5、之:肉食者谋之(代词,代这件事) • 小大之狱(结构助词,的) • 公与之乘(代词,他)
• 九、理解性默写 • 1、《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 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必以情。 • 2、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 3、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 句子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 4、本文中出现的一个成语是:一鼓作气。 • 5、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 惧有伏焉。 (限四个字) • 6、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 三.古今异义词 1、小大之狱:古义:案件 今义:监狱 2、牺牲玉帛: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牛、羊、 猪等祭品 今义: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 3、齐师伐我:古义:讨伐,攻打 今义:砍伐 4、又何间焉:古义:参与 今义:中间,隔开, 不连接,空间,时间 5、肉食者鄙: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今义:轻视,看不起
• 十、重点语句翻译 • 1、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大国是很难估测(它的行动)的,担心他们会 设下埋伏。 •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 *这只是小信用,不能为神所信服(信任),神灵 是不会赐福(保佑)你的。 • 3、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 * 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 许(我)跟随着去。 •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 *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 一定根据实情慎重处理。

九年级曹刿论战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曹刿论战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曹刿论战知识点归纳曹刿论战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故事,该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描述了战国时期魏国宰相曹刿与齐国相国晏婴之间的一次论战。

这场论战以曹刿的聪明智慧得胜,故事中涉及到了许多知识点。

下面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历史背景曹刿论战发生在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国家纷争不断,割据混战的时期。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各个诸侯国之间会进行外交较量,采用论战的方式解决矛盾。

二、论战背景曹刿论战的背景是魏国和齐国之间的争端。

齐国相国晏婴以骄兵之势要挟魏国,魏国宰相曹刿则以“少安毋躁,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智慧来制止晏婴的嚣张态势,从而引发了这次著名的论战。

三、智慧言辞的运用曹刿在论战中运用了许多智慧的言辞,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和教益。

首先是“少安毋躁”,这是曹刿的总纲。

在面对晏婴的威胁时,他告诫魏国王室要保持冷静,不要因祸福而改变初衷。

另外,曹刿还说:“胜败兵家常事,再大的胜仗也只是换来暂时的平安,对国家来说,并没有太大意义。

”这个观点表明了曹刿对战争的深刻认知,他认为和平才是最重要的。

四、历史名句与哲理理解曹刿在论战中陈述了很多经典的名句,这些名句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智慧。

其中最出名的一句是“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争执之事”。

这句话表明了曹刿将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不计较个人得失,这种高尚的品质令人钦佩。

五、曹刿的胜利与晏婴的失败在曹刿的智慧引导下,他通过巧妙的言辞控制了局面,避免了魏国陷入齐国的陷阱。

晏婴则因为自信和骄傲而陷入了被动局面,最终失败。

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教训,不要过于自负和骄傲,要保持谦虚和冷静,才能在较量中取得优势。

六、曹刿论战对现实生活的启示曹刿论战虽然发生在战国时期,但其中的智慧和思维方式对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应对策略也有很大的启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面临不同的挑战和争论,而曹刿论战所表现出的冷静、理智、智慧等品质也同样适用于我们。

学习曹刿论战,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历史知识,还可以使我们在生活中更加从容和睿智。

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

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

《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及训练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

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书名原为《左氏春秋》,后人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二、通假字1、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偏∶同"遍",遍及、普遍三、古今异义词1、狱∶古义∶官司、案件今义∶监禁罪犯的地方。

2、牺牲∶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今义∶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

3、伐∶古义∶讨伐,攻打今义∶为正义事业而献出自己的生命4、间∶古义∶参与今义∶中间,隔开,不连接,空间,时间5、鄙∶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6、加∶古义∶虚夸,以少报多今义∶增加7、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8、再∶古义∶第二次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又一次9、信∶古义∶信实、诚实今义∶书信10 忠∶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11、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行12、师古义∶军师今义∶师长四、一词多义1、故∶故克之(因此,所以)公问其故(缘故,原因)2、信:必以信(诚实,意思是对神说实话)小信未孚(信用)3、何:何以战(什么)又何间焉(为什么,何必)4、以: 何以战(用,凭,靠)必以分人(把)必以情(根据)5、之: A. 肉食者谋之(迎战齐军这件事) B. 公与之乘(他,指曹刿)C.小大之狱(的)D.公将鼓之(助词,无义)E.登轼而望之(齐军撤退的情况)F.故克之(他们,指齐师)6、其:公问其故(这样,如此)吾视其辙乱(他们,指齐师)其乡人曰(他的,指曹刿)下视其辙(他们,指齐师)五、理解性默写1、《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曹列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4、本文中出现的一个成语是∶一鼓作气。

2024中考语文备考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

2024中考语文备考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

2024中考语文备考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曹刿论战是《史记》中的一篇章节,讲述了战国时期孟尝君与荆轲进行辩论的故事。

该故事展现了曹刿才智过人、口齿伶俐、机智过人的形象,也反映了战国时期的政治情况和辩论技巧。

曹刿论战的中心思想是以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为核心,通过群众路线,辩证思维,战胜个人主义和独断专横的观点。

知识点梳理如下:1.故事背景:战国时期是一个兵荒马乱、诸侯割据的时期,荆轲是秦国的刺客,孟尝君是赵国的主上。

2.辩论的起因:荆轲被秦王派遣暗杀孟尝君,孟尝君察觉到了他的目的,并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以利于秦国并为我们赵国所用?”荆轲回答不上来,于是孟尝君请曹刿辩论。

3.曹刿的观点:1)辩论应以真理为根据,不能为个人主义作支持。

2)以实际利益为依据,不能脱离社会实践和具体情况。

3)辩论应该通过辩证思维,既关注自己的利益,又兼顾他人的利益。

4)以群众路线为导向,辩论应该以民众的利益为核心。

4.曹刿的论证:1)从历史角度看,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不断变化的,每个时代需要不同的政策和利益来满足人民的需要。

2)现在是战国时期,各国相争,秦国强大,赵国弱小,如果我们赵国能将力量和秦国结合起来,我们可以保住自己的地位和利益。

3)辩论应该以实际大局为重,不能一意孤行,只考虑个人的利益。

4)声望和利益可以相互影响,如果我们能保持声望并为秦国做出贡献,我们也能赢得秦国的支持。

5.荆轲的观点:1)辩论不应关注实际利益,而是要追求道义和荣誉。

2)秦国是大国,赵国是小国,如果我们趋附秦国会失去自己的独立和尊严。

3)辩论应该以个人主义为中心,不应该为了其他人或国家的利益而放弃自己的价值观。

4)如果我们追求利益,而不是追求道义和荣誉,那我们就是一个没有原则的人。

6.辩论结果:曹刿的论点更加合理和现实,荆轲无法继续辩论下去。

孟尝君为了取得曹刿的支持,表示将会和曹刿一起为秦国做出贡献。

通过梳理上述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曹刿论战的核心思想和辩论技巧,并将其应用到我们的备考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刿论战》知识梳理【原文】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一、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全称《春秋左氏传》。

相传是春秋时期的左丘明所作,是我国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

本文记叙的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长勺之战。

2、本文主要运用对比手法,通过语言和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在对话中,曹刿的“远谋”和庄公的“鄙”都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齐师伐.我:攻打。

肉食者谋....之:这里指居高位,享受厚禄的人。

谋划。

肉食者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未能远谋..:深谋远虑。

乃.入见:就,于是。

弗.敢专.也:不。

个人专用有。

小惠未徧.:通“遍”,遍及,普遍。

牺牲玉帛.:丝织品。

弗敢加.也:虚报。

小信未孚.:为人所信服。

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虽.不能察.:即使。

明察。

必以情.:(以)事情判断。

未.可:不。

忠.之属.也: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类。

公将鼓.之:击鼓进军。

齐师败绩..:大败。

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下视其辙.:车轮轧出的痕迹。

登轼.而望之:古代车子前面的横木。

遂逐.齐师:追赶,追击。

既克.:攻克,战胜。

一鼓作.气:振作。

再.而衰:第二次。

三而竭.:尽。

彼竭我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夫大国难测.也:推测、估计。

惧有伏.焉:埋伏。

望其旗靡.:倒下。

故逐..之:所以。

追赶。

三、辨别下边的一词多义。

1、既克,公问其故.(原因,缘故)2、民弗从.也(听从,服从)彼竭我盈,故.克之(所以)战则请从.(跟从)3、曹刿请见.(接见)4、又何间.焉(参与)乃入见.(拜见)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5、何以.战(凭借、靠。

) 6、必以信. ( 实情 )必以.分人 ( 把) 小信.未孚 ( 信用 )四、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牺牲..玉帛古义: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今义:为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2、可以..一战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可能,能够。

3、又何间.焉古义:参与。

今义:空隙,间隔等。

4、小大之狱.古义:案件。

今义:关押犯人的监牢。

5、衣食所安.古义:养。

今义:常用义安定。

五、翻译下面的句子。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曹刿请见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4、表现百姓对这场战争的冷漠态度是: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5、表现鲁庄公政治上鄙陋的句子是: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6、曹刿说的“忠之属也”在文中具体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表明庄公始有所悟(表明取信于民的语句;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的句10、和毛泽东“敌疲我打”,《孙子兵法》中“以逸待劳”战术相近句子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11、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12、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13、表现曹刿作战时指挥若定,胸有成竹的句子是:未可、可矣。

14、表现曹刿观察敌情的细心之处的句子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15、敌人三鼓后进军的根据是:夫战,勇气也。

16、敌人三鼓后进军的原因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7、曹刿认为攻击的最佳时机是:彼竭我盈。

18、曹刿认为追击的最佳时机是:辙乱旗靡。

19、与“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相照应的句子是: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20、能体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句子是: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八、问答题1、“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交代了哪些内容?(1)交代战争时间。

(2)作战双方齐鲁两国。

(3)战争性质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2、乡人阻止曹刿请见,并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反映了鲁国怎样的社会现实?百姓对这场战争的冷漠,民不愿与官谋划,以及统治者不得民心的社会现实。

3、本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和鲁庄公的见识浅陋的目的是什么?对比反衬曹刿的爱国热忱的。

军事上的深谋远虑。

4、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表现在把战胜的希望寄托在大臣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

5、庄公的两次答话能看出他具有怎样的特点?为什么?(1)“鄙”的特点。

(2)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大臣,神灵上,而不知道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6. 曹刿认为作战的根本是什么?政治上取信于民。

7、第一段文字表现出曹刿的两个主要思想观点是什么?(1)认为居高位, 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2)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8、请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1)曹刿请见的原因,写出肉食者”鄙”的特点。

(2)本文线索,为下文写鲁庄公张本,衬托曹刿的远谋。

9、“将鼓”、“将驰”表现鲁庄公怎样的特点?表现鲁庄公急躁冒进,不懂得把握战机详察敌情。

10、指挥作战中,曹刿只说两次“未可”、“可以”,简短的语言表明他具有怎样的特征?面对强敌胸有成竹,从容镇定,善于把握时机。

详察敌情。

知己知彼。

11、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军事上把握时机,详察敌情。

12、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1)鲁庄公的“鄙”表现:1)战前不知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而把战争寄托在大臣和神的保佑上。

2)战中急躁冒进,不懂把握战机,详察敌情。

3)战后不知道战争取胜原因。

(2)曹刿的“远谋”表现在:1)战前启发鲁庄公政治上取信于民,说明他政治上的远见卓识。

2)战中面对强敌胸有成竹,从容镇定,把握战机,详察敌情,知己知彼。

3)战后能深刻分析取胜原因,说明他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13、分析庄公的形象。

鲁庄公是一个平庸的君主。

政治上鼠目寸光,军事上胸无一策。

战前不知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大臣和神灵的保佑上----这说明他政治上的无能;战争中急躁冒进,不能详察敌情,把握时机;战后不知道取胜的原因----这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

但他不昏庸。

战前能够虚心纳谏,知人善任。

战中能听从指挥。

用人不疑。

战后能够虚心询问取胜的原因。

14、分析曹刿的形象。

政治上具有远见卓识,军事上具有卓越才能。

战前,热爱祖国关心国事。

有很强的参与精神,敢于进谏,善于进谏。

并充分认识到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卓越的政治才能;战争中面对强大的敌人能够胸有成竹,从容镇定,详察敌情,把握时机;在战后充分分析取胜的原因----这些表现说明他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15、本文运用什么手法表现人物,其作用是什么?把曹刿的远谋和鲁庄公的鄙在战前、战中、战后进行对比,突出曹刿政治上具有远见卓识,军事上具有卓越才能。

16、你是否赞成“夫战,勇气也”这一观点?谈理由。

赞成:在实力相当的情况下,有勇气的一方一定会取胜,狭路相逢,勇者胜。

在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勇气更为重要。

17、请谈一谈曹刿在战场上镇定自如、从容自信的基础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1)战前鲁国有取信于民先决条件作为保证,战斗中详察敌情,知己知彼。

(2)面对大事或者发生变故的时候要学习曹刿的从容镇定。

18、曹刿的政治思想用孟子的名言来概括是什么?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9、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的看法呢?(鲁庄公被认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不鄙,表现在哪里?)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因为他能虚心纳谏,用人不疑,听从指挥,知人善任,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作为决策者有一定的功劳。

20、本文标题改为《长勺之战》好吗?结合内容说明理由。

①全文重点是写人物曹刿,而非事件长勺战役。

②叙事时详写了“论战”,略写了作战。

③从记史文章的功能看,落笔的重心在于揭示战争取胜的原因,目的是提供治国方略,以鉴后人。

21、曹刿这个人物,无论是在战前,还是战中与战后,都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请结合原文,就他性格的某一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①有爱国心与责任感。

在敌国入侵时,立即“请见”,参与“肉食者”所谋之事,并主动请战。

②明确作战的先决条件。

把取信于民作为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有远见卓识。

③有较高的说话技巧。

对乡人,是直接解答疑虑,简洁明快;对国君,是启发诱导,以理服人。

④非常谨慎、稳重。

战斗中详察敌情,知己知彼。

⑤具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战中能把握战机,战后总结取胜原因。

22、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条件是“人和”,曹刿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作为可以一战的重要条件,他们的观点有无矛盾之处?请作简要分析。

没有矛盾,孟子主张“以民为本”、“民为贵、君为轻”的观念,而战争中的“人和”就是其观点的集中体现。

曹“取信于民”也是主张重民意,所以两者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共同强调了人心所向的重要性23 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解释文中的含义和今义一鼓作气。

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24、你认为长勺之战,弱鲁战胜强齐的原因有哪些?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不超50字)(1)政治上取信于民是获胜的根本,获得人民的支持,得民心者得天下。

(2)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知己知彼;赤壁之战中,诸葛亮注意观察天象,并善于分析敌情,利用火攻,大败曹军,取得胜利。

(3)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

(4)知人善任,用人不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