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演替过程中优势树种凋落叶对土壤微生物组成的影响

合集下载

《森林生态学》习题及答案

《森林生态学》习题及答案

《森林生态学》习题及答案1 生活型:生活型是指植物长期在一定环境综合影响下所呈现的适应形态特征。

或者,生活型是指植物地上部分的高度与其多年生组织之间的关系。

2 最小面积:能够包含群落绝大多数物种的群落的最小面积称为最小面积。

3 种群:在一定的空间内,能够相互杂交、具有一定结构和一定遗传特性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

4 生物群落:在特定的空间和特定的生境下,若干生物种群有规律的组合,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营养结构,执行一定的功能。

5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物所需的养分元素从生态系统的非生物部分流入生物部分,并在不同营养级间进行传递,然后又回到非生物部分,养分元素在生态系统中的这种传递过程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6 耐性定律:由谢尔福德于1913 年提出: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为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其中包括最适生存区。

7 叶面积指数:一定土地面积上所有植物叶表面积与所占土地面积的比率8 环境因子:环境中所有可分解的组成要素9 食物链:能量或食物依存关系具有高度的次序性,每一生物获取能量均有特定的来源。

这种能量转换连续依赖的次序称为食物链或营养链。

由于生物之间取食与被取食的关系而形成的链锁状结构。

10 顶级群落:一个群落演替达到稳定成熟的群落叫顶级群落。

11 生物量:任一时间某一地方某一种群、营养级或某一生态系统有机物质的总量。

12 环境容纳量:对于一个种群来说,设想有一个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值以k 表示,当种群达到k 值时,将不再增长,此时k 值为环境容纳量。

13 生态入侵:指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栖息和繁衍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步的扩展,这个现象叫生态入侵。

14 原生演替:开始于原生裸地或原生芜原上的群落演替。

15 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耐受性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

森林生态学基础—森林群落演替

森林生态学基础—森林群落演替

第6章森林群落演替6.1森林群落发生、发育的一般过程6.1.1森林群落发生的进程森林群落的发生一般都具有迁移、定居、竞争、反应这样几个过程,不仅裸露地段的群落发生过程如此,而且在有植被覆盖的地段,一个新的群落的侵入过程也不例外。

6.1.1.1迁移从繁殖体开始传播到新定居的地方为止,这个过程称为迁移。

繁殖体是指植物的种子、孢子以及能起繁殖作用的植物体的任何部分(如某些种的地下茎、具无性繁殖能力的枝和干以及某些种类的叶)。

林木和其它植物的迂移能力决定于繁殖体的构造特征和数量。

风播植物的种实,一般小而轻,或具膜翅、纤毛等。

靠水力传播的种实,多数具有可使种实飘浮的气囊、气室。

某些植物的种实具钩、刺、芒、粘液等,借以附着在动物或人的身上而传播。

有些种实是靠果实成熟时弹裂的力量传播的。

圆球形种实在山坡上可借重力作用滚动而增加传播距离。

风滚型植物的植株呈球形,能够整株随风滚动传播。

还有些具坚硬种皮的种子或可食的浆果,除靠自身重力传播外,还可依靠动物吞食后携带到新地方,随排泄至体外而实现传播。

依靠风、水力和动物传播的,迁移距离往往可以很远;依靠自力传播或以地下茎、匍匐茎向新地段伸延的,距离都比较近。

繁殖体的数量,从另一方面反映了迁移的能力。

繁殖体的巨大数量,不仅能弥补构造上迁移能力的不足,而且是对传播途中所受的损失、定居中生境的严酷以及竞争中处于弱势等因素的有力补偿。

6.1.1.2定居繁殖体迁移到新的地点后,进入定居过程。

定居包括发芽、生长、繁殖三个环节。

各环节能否顺利通过,决定于种的生物学、生态学特征和定居地的生境。

定居能否成功,首先决定于种子的发芽力(率)与发芽的条件,即发芽力保存期的长短,发芽率的高低,繁殖体所处生境中的水、温、空气诸因子的适宜与否和稳定程度。

其次是幼苗的生长状况。

发芽时着生部位的水肥供给条件、温度的高低及变化、动物影响等都直接关系着幼苗的命运。

裸露的土壤表面,有利于种子直接接触土壤并扎根生长;有地被物覆盖的地表(如枯枝落叶层、苔辞层或草被),往往使种子不能直接接触土壤,不利于发芽和扎根生长。

森林凋落物分解过程对土壤微生物影响研究综述

森林凋落物分解过程对土壤微生物影响研究综述

森林凋落物分解过程对土壤微生物影响研究综述森林凋落物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分解过程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和生态基础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综述森林凋落物分解过程对土壤微生物影响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森林凋落物是由树叶、枝干、树皮、果实和花朵等植物组织中脱落的有机物质所组成,其中含有丰富的碳、氮、磷等营养成分,被认为是土壤微生物生长和代谢的重要能源。

森林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群落起着关键作用,其主要通过以下机制影响森林凋落物的分解过程:(1)分泌酶类物质土壤微生物通过分泌酶类物质,如纤维素酶、木聚糖酶、琼脂酶等,降解森林凋落物中的复杂碳水化合物,将其转化为简单碳水化合物,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能源。

(2)影响碳氮比森林凋落物中的碳氮比是影响其分解速率的关键因素之一。

土壤微生物群落通过消耗凋落物中的氮元素,降低其碳氮比,从而加速森林凋落物的分解过程。

(3)竞争土壤微生物群落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它们争夺森林凋落物中的营养成分,影响其分解速率。

近年来,许多学者对森林凋落物分解过程对土壤微生物影响的研究进行了深入探究。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森林凋落物分解过程中,不同类型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参与其中,其中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等。

不同的土壤微生物群落会对森林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和分解产物产生不同的影响。

因此,研究森林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与组成,对了解土壤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与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2)土壤酶活性森林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土壤微生物通过分泌酶类物质促进有机物质的降解和转化。

研究土壤酶活性对森林凋落物分解速率的影响,可以深入了解土壤微生物的生态功能和生物化学循环。

(3)碳氮元素循环过程森林凋落物中碳、氮等元素的含量及其相对比例,对土壤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森林凋落物分解速率、土壤肥力等均有影响。

研究森林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碳氮元素循环过程,对于认识生物在营养元素转化中的作用、预测生态系统动态变化等具有重要意义。

森林生态学复习题参考答案(定稿)

森林生态学复习题参考答案(定稿)

森林生态学复习题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耐荫性:指树种在林冠庇荫条件下能否正常生长发育并完成更新的能力。

2、生活型:植物长期适应不同环境条件而在外貌上反映出来的植物类型称为生活型。

3、生物量:生物有机体在某一段时间内单位面积上所积累的有机物的总量。

4、异株克生:指植物的根、芽、叶和花等排放出的生物化学物质对其它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抑制和对抗作用或者某些有益的作用。

5、建群种:指在创造群落特有环境条件以及引起群落种类组成方面起主要作用的植物种。

6、建群种:群落中存在于主要层次中的优势种。

7、生态型:指同种植物的不同立体由于长期生长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所形成的在生理、生态和形态方面各异的类型形态。

8、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9、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间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所形成的群落与环境的综合体称为生态系统。

10、自然稀疏:指在一定密度的森林内,随着林龄增大和林木生长而出现的株数不断减少的现象。

11、竞争:指植物不同个体间为利用环境的能量和资源而发生的相互关系。

12、次生演替:从次生裸地上开始的植物群落演替称为次生演替。

13、物候:指植物生长期适应于一年中的寒暑节律性变化而形成与此相适应的发育节律。

14、生物圈:指生物生存着的岩石圈、土壤圈、大气圈、水圈的总称。

15、大气污染:指大气中人为排放的有害物质达到一定浓度,持续一定时间,破坏了大气中原来成分的物理、化学和生态平衡体系,并对人的健康、生物的生长、正常的工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发生危害的条件。

16、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通过取食和被食关系所形成的网状结构。

17、自然整枝:当林分密度较大时,随林木生长树冠下部枝条因光照不足而枯死的现象。

18、郁闭度:指树冠郁闭的程度,是树冠垂直投影面积与林地总面积之比。

19、有效积温:植物某一发育时期或全部生长期中有效温度的总和。

森林凋落物分解过程对土壤微生物影响研究综述

森林凋落物分解过程对土壤微生物影响研究综述

森林凋落物分解过程对土壤微生物影响研究综述森林凋落物是森林生态系统中重要的有机物来源,其分解过程不仅能够影响土壤有机质的形成和更新,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丰度。

本文主要综述了近年来有关森林凋落物分解过程对土壤微生物影响的研究进展。

森林凋落物分解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生态过程,其涉及到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相互作用。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森林凋落物的分解通常由真菌和细菌共同完成。

其中,真菌利用其菌丝体吞噬和分解凋落物的纤维素和木质素,细菌则通过分泌酶类将凋落物中的碳、氮、磷等营养元素释放到土壤中。

此外,森林凋落物的分解还受到物理、化学因素的影响,如土壤水分、温度、pH值等。

研究发现,森林凋落物分解过程具有显著的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丰度的作用。

一方面,森林凋落物的分解会释放大量营养元素和有机物到土壤中,为土壤微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和繁殖条件,从而促进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发展。

例如,一项关于落叶松森林凋落物分解过程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研究发现,凋落物分解导致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呼吸速率的增加,同时土壤真菌和细菌的丰度也随之增加。

另一方面,森林凋落物分解过程中产生的化合物和代谢产物可能对土壤微生物有毒或抗菌作用,从而抑制了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例如,一项研究发现,森林凋落物分解所产生的颗粒有机物(POC)可能对土壤细菌和线虫有毒作用,导致土壤微生物群落丰度和多样性降低。

除了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丰度外,森林凋落物分解过程还可以影响土壤微生物的功能和代谢活性。

研究表明,森林凋落物分解可以调节土壤微生物的营养循环过程、碳代谢和氮代谢等生理生化过程。

例如,一项研究发现,枫树凋落物分解所释放的有机酸可以促进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产酸作用,提高土壤氮的矿化速率。

另一个研究表明,森林凋落物分解所释放的木质素能够刺激土壤微生物产生更多的酶类和代谢产物,进而促进土壤碳循环的顺利进行。

总之,森林凋落物分解过程对土壤微生物具有显著的影响,但其影响因素和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

森林凋落物分解过程对土壤微生物影响研究综述

森林凋落物分解过程对土壤微生物影响研究综述

森林凋落物分解过程对土壤微生物影响研究综述1. 引言1.1 研究背景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凋落物是指在森林中自然掉落的树叶、果实、树枝、树皮等有机物质,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凋落物的分解过程对土壤微生物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够促进土壤有机质的降解和释放养分,维持土壤生态系统的平衡。

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和森林资源的过度开发,森林凋落物的分解过程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研究表明,凋落物的分解会受到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对凋落物的分解速度和方式有着重要影响。

深入探讨森林凋落物分解过程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森林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机理,为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支撑。

【研究背景】的深入探讨将有助于揭示森林生态系统中凋落物分解与土壤微生物的复杂关系,为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提供重要参考。

1.2 研究意义森林凋落物分解过程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了解森林凋落物分解过程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从而为保护和管理生态系统提供科学依据。

土壤微生物是土壤中最主要的生物量和活性的组成部分,它们对土壤有机物的分解和转化起着关键作用,直接影响土壤的肥力和养分循环。

研究森林凋落物分解过程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土壤养分循环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机制,为保护和恢复土壤生态系统提供科学依据。

随着全球环境变化的加剧,对森林凋落物分解过程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的研究也可以为我们预测未来生态系统的响应和变化趋势提供重要参考。

研究森林凋落物分解过程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于推动生态学领域的发展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 正文2.1 森林凋落物的来源和种类森林凋落物是指树木、灌木、草本植物等生长在林地中的植物在其生命周期结束后落在地面上的各种有机物质,包括叶片、树枝、树干、果实、种子等。

森林凋落物的分解和生态学调控机制研究

森林凋落物的分解和生态学调控机制研究

森林凋落物的分解和生态学调控机制研究森林作为生态系统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仅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资源,还担负着很多重要的生态功能。

其中,森林凋落物的分解和生态学调控机制研究就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森林凋落物的形成及其生态功能森林凋落物即森林中自然掉落的树叶、树皮、枝条、树干等材料,通常它们在地面上积累并逐渐分解。

森林凋落物不仅为森林提供了补给元素和有机质,还重要地影响着森林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转化和环境品质。

首先,森林凋落物能够调节森林水分和养分的循环,为后续植被生长提供养分和水分条件。

其次,森林凋落物能够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利于维护森林生态平衡。

最后,森林凋落物能够控制森林中的生物多样性,为森林中的植物和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环境。

二、森林凋落物的分解机制及其影响因素森林凋落物的分解主要是通过微生物和其他生态作用进行的。

分解和生态作用的速度和程度因森林类型、气候条件、土壤质量、微生物数量和种类等多种因素而不同。

一般来说,耐寒性厌氧菌在寒冷、湿润的土壤,而光合作用和厌氧呼吸也会影响土壤环境中微生物群落的数量和种类。

另外,树种、凋落物类型、环境温度和湿度等因素也影响着分解过程。

例如,硬杂木和软杂木的分解速率差别很大,前者分解缓慢,后者则相反。

同时,每种凋落物之间的分解速率相差也较大,其中和松针等针叶林凋落物的分解速率最慢。

三、生态学调控机制研究调控森林凋落物的分解可以通过管理措施等手段实现。

例如,在森林经营和管理中,可以通过调整林分结构、复合林种、补充有机质等方式,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土壤肥力。

此外,森林保护和恢复措施在减缓土壤质量退化、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复原能力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森林凋落物分解机制和生态调控机制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和调节机制,加强人类活动对森林的科学管理,保护好人类的重要资源。

综上所述,森林凋落物的分解和生态学调控机制研究是一项重要的科学研究内容。

森林凋落物分解过程对土壤微生物影响研究综述

森林凋落物分解过程对土壤微生物影响研究综述

森林凋落物分解过程对土壤微生物影响研究综述森林凋落物分解过程对土壤微生物有着较大的影响,这不仅是因为凋落物分解是土壤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因为分解过程中微生物参与度很高。

近年来,有关森林凋落物分解过程对土壤微生物影响的研究逐渐增多,包括凋落物分解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数量和功能的影响等,本文就此进行综述。

凋落物堆积在土地表面,形成凋落层,对于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有着重要的影响。

观察分解过程中不同组分的凋落物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发现随着凋落物分解程度的加深,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呈逐渐上升的趋势,但是群落结构也在不断变化。

例如,一个研究发现,随着凋落物分解程度的加深,细菌的数量和多样性会逐渐增加,而真菌的数量和多样性会出现下降趋势。

同时,不同类型的凋落物对于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也有所不同。

例如,常绿树种的凋落物因为含有多种化学物质,使得其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比落叶树种的凋落物更加稳定,但也更加简单。

凋落物分解会导致土壤中微生物数量的增加,这是因为凋落物分解过程所产生的有机质、营养元素等可以为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提供更为丰富的生长环境和营养来源。

不同类型的凋落物对微生物数量的增加也有一定的区别,例如,一项研究发现,某种针叶树种的凋落物分解会导致土壤中细菌数量的显著增加,而其他凋落物对细菌数量的影响则要弱一些。

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的功能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凋落物中包含着大量的碳、氮、磷等元素,微生物通过分解凋落物将这些元素释放出来,进而影响土壤中的养分循环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例如,分解果实凋落物的真菌可通过脲酶和过氧化物酶等酶的作用,加速果实凋落物中的氮素释放,也可增加钙离子的释放,促进土壤中养分的适时供应。

此外,当凋落物分解发生在针叶林中时,因为凋落物中含有挥发性有机物,因此微生物在分解过程中会释放出一定量的甲烷和二氧化碳等气体,对于土地的碳循环也有一定的影响。

4. 影响因素凋落物分解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土壤水分、温度、PH值、微生物群落与凋落物本身的化学成分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森林植被演替规律的认识有助于森林的恢复和 管理。植被演替与土壤微生物关系密切 ( "#$%&’&(’ !" #$% , )**+ ; ,-.#’&/0 !" #$% , )**1 ) , 土壤微生物是土 壤的重要组成部分 ( 王光华等, )**2 ) , 是陆地生态 系统平衡的 “ 稳定器” 和土壤养分的 “ 转换器” ( 姚槐 应等, )**2 ) 。在森林群落内, 凋落物是土壤养分的 基本 载 体 和 连 接 植 物 与 土 壤 的 纽 带 ( 林 波 等, )**3 ) 。凋落物的产量和质量对土壤微生物有较为 深刻地影响 ( 郑华等, )**2 ) 。森林凋落物回归土壤 会引起土壤微生物数量、 生物量及代谢活性等发生 明显变化 ( 田兴军和立石贵浩, )**) ; 45’6$ !" #$% , )**3 ; 林开敏等, )**2 ; 7$8$9$5.$ !" #$% , )**2 ) 。在 森林植被演替过程中, 土壤的微生物学性质常常表 现出规律性变化 ( 朱斌等, )*** ; 龙健等, )**3 ; 谢龙 莲等, )**3 ) , 但也有研究表明, 土壤微生物群落是 独立于植物群落的演替而变化的 ( "#$%&’&(’ !" #$% , )**+ ) 。 由于凋落物与土壤微生物关系的重要性, 研究 处于不同演替阶段的森林凋落物与土壤微生物的关 系有助于深化对森林群落演替机理的认识。以往对 于森林凋落物与土壤微生物关系的研究涉及不同干 扰程度下的天然林和人工林 ( 姚拓和杨俊秀, :;;< ; =>0 ? 7(9-, :;;; ;@00A !" #$% , )**1 ; 张 瑞 清 等, )**< ) , 研究热点在于凋落物分解对土壤微生物学 性质的影响以及土壤微生物在凋落物分解转化和森 林自肥过 程 中 所 起 作 用 等 方 面 ( 胡 亚 林 等, )**1 ; ,0&&’-$ !" #$% , )**1 ; 郭剑芬等, )**2 ) 。 本文以黄土高原马栏林区优势种植物辽东栎 ( &’!()’* $+#,"’-.!-*+* ) 和油松 ( /+-’* "#0’$#!1,(2+* ) 的凋落叶浸提液处理不同类型的土壤, 利用土壤浸 提液固体培养基测定微生物数量, 以系统聚类及主 成分分析等方法进行数据处理, 结合该区辽东栎与 油松相互关系的研究, 认识辽东栎及油松凋落叶对 土壤微生物组成的影响以及对植被演替的意义。 !" 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 !# !" 自然概况 研究选择在黄土高原中部的陕西省旬邑县马栏 林区进 行。该 区 地 处 :*BC )<D E—:*BC 1)D E , +1C ;D F—+1C++DF, 海拔 : *** G : <** 9, 相对高差 )** G 3** 9 的土石山林区。属于暖温带半 湿 润 气 候 地 区, 年平均气温 < H , 极端最低气温 I )B H , : 月平 均气温 I < H , J * H 积温值 + :+3 H ; 无霜期 :3* G
摘! 要! 为了进一步认识森林群落演替机理, 研究了黄土高原马栏林区处于不同演替阶段 的森林土壤微生物组成, 以及优势树种凋落叶对土壤微生物组成的影响。采用凋落叶浸提 液处理不同类型的土壤, 利用土壤浸提液固体培养基测定微生物数量, 以系统聚类和主成 分分析等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 微生物总数量及土壤细菌数量按白桦 ( !"#$%& ’%&#(’)(%%&) 林" 油松 ( *+,$- #&.$%&"/012+- ) 林 " 辽东栎 ( 3$"14$- %+&0#$,5",-+- ) 林递增; 在先 锋森林群落向顶极群落演替过程中, 微生物组成的综合性指标 ’()**+*,-./*/0 指数呈下降 趋势; 土壤微生物 1 大类群中, 数量较少者对 ’()**+*,-./*/0 指数的大小变化起着较大作 用; 依据可培养微生物组成, 2 种土样可划分为 1 个类群, 辽东栎及油松凋落叶对土壤微生 物组成的影响不同, 辽东栎凋落叶对土壤微生物学性质的作用更强; 马栏林区森林土壤微 生物组成与植被类型及演替阶段关系密切; 演替高级阶段森林优势树种凋落叶可能通过其 对土壤微生物组成的改造优势, 逐渐改变土壤的微生物学性质, 进而促进植被演替。 关键词! 马栏林区;凋落叶;土壤微生物;植被演替 中图分类号! 3412! 文献标识码! 5! 文章编号! #$$$6724$ ( &$$2 ) $"6##&"6$" !""#$%& ’" (#)" (*%%#+ "+’, -’,*.).% %+## &/#$*#& -0+*.1 "’+#&% &0$$#&&*’. ’. %2# $’,/’&*%*’. ’" &’*( ,*$+’3*)( $’,,0.*%*#&4 GH5IJ K.)*,-5IJ L.)+,)*,M5N ’(C,@.*?,O; -/*,P.*?, -5IJ OC.,<.*( 60%%"5" 0/ 7+/" 84+",4",8)&&,9+ :012&% ;,+<"1-+#(,=+ ’ &, "#$$%& ,6)+,& ) > 6)+,"-" ?0$1,&% 0/ @40%05(, &$$2 , 56 (") : ##&"6##11D 73&%+)$% :H* +0E/0 Q+ RC0Q(/0 C*E/0BQ)*E Q(/ </F()*.B<B +R R+0/BQ BCFF/BB.+* ,Q(/ F+<S+B.Q.+* +R B+.= <.F0+T/B C*E/0 R+0/BQB )Q E.RR/0/*Q BCFF/BB.+* BQ)?/B .* Q(/ U)=)* R+0/BQ 0/?.+* +R G+/BB V=)Q, /)C )*E Q(/ /RR/FQB +R =/)R =.QQ/0 R0+< E+<.*)*Q Q0// BS/F./B +* Q(/ F+<S+B.Q.+* +R B+.= <.F0+T.)= F+<<C*.Q./B >/0/ .*W/BQ.?)Q/ED M(/ /@Q0)FQB +R =/)R =.QQ/0 >/0/ .<S+B/E Q+ E.RR/0/*Q QPS/B +R B+.= B)<S=/BD M(/ *C<T/0 +R B+.= <.F0+T/B >)B E/Q/0<.*/E TP CB.*? B+=.E </E.C< )EE/E >.Q( Q(/ /@, Q0)FQB +R B+.= ,)*E F=CBQ/0 )*E S0.*F.S)= F+<S+*/*Q )*)=PB/B >/0/ )SS=./E Q+ S0+F/BB Q(/ +TQ).*/E E)Q)D M(/ 0/BC=QB B(+>/E Q()Q Q(/ Q+Q)= *C<T/0 +R B+.= <.F0+T/B )*E Q(/ *C<T/0 +R T)FQ/0.) .*, F0/)B/E .* Q(/ +0E/0 +R !"#$%& ’%&#(’)(%%& R+0/BQ"*+,$- #&.$%&"/012+- R+0/BQ"3$"14$- %+&0#$,5",A -+- R+0/BQD X0+< Q(/ S.+*//0 F+<<C*.QP Q+ Q(/ F=.<)@ F+<<C*.QP,’()**+*,-./*/0 .*E/@ ,) F+<, S0/(/*B.W/ .*E.F)Q+0 CB/E Q+ E/BF0.T/ Q(/ <.F0+T.)= F+<S+B.Q.+* ,B(+>/E ) E+>*>)0E Q0/*ED NR Q(0// B+.= <.F0+T.)= ?0+CSB,Q(/ ?0+CS >.Q( ) B<)==/0 *C<T/0 S=)P/E ) <+0/ .<S+0Q)*Q 0+=/ .* Q(/ F()*?/B +R ’()**+*,-./*/0 .*E/@D 5FF+0E.*? Q+ Q(/ F+<S+B.Q.+* +R FC=QC0)T=/ B+.= <.F0+T/B,Q(/ Q/BQ /.?(Q B+.= B)<S=/B >/0/ E.W.E/E .*Q+ Q(0// ?0+CSBD 8+<S)0/E >.Q( Q()Q R0+< *> #&.$%&"/012+-, Q(/ =/)R =.QQ/0 R0+< 3> %+&0#$,5",-+- S=)P/E ) ?0/)Q/0 0+=/ +* Q(/ F+<S+B.Q.+* +R B+.= <.F0+T.)= F+<, <C*.Q./BD HQ >)B BC??/BQ/E Q()Q Q(/ F+<S+B.Q.+* +R B+.= <.F0+T/B .* U)=)* R+0/BQ 0/?.+* >)B F=+B/=P 0/=)Q/E Q+ Q(/ R+0/BQ W/?/Q)Q.+* QPS/ )*E .QB BCFF/BB.+* BQ)?/D M(0+C?( .QB BS/F.R.F E+<.*)*F/ ,Q(/ =/)R =.QQ/0 R0+< Q(/ E+<.*)*Q Q0// BS/F./B )Q )EW)*F/E BCFF/BB.+* BQ)?/ F+C=E F()*?/ Q(/ B+.= <., F0+T.)= F+<S+B.Q.+* ?0)EC)==P ,)*E Q(/0/TP,S0+<+Q/ Q(/ +FFC00/*F/ +R W/?/Q)Q.+* BCFF/BB.+*D 8#9 :’+-&:U)=)* R+0/BQ 0/?.+*;=/)R =.QQ/0;B+.= <.F0++0?)*.B<;W/?/Q)Q.+* BCFF/BB.+*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