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在土壤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土壤生物学

土壤生物学土壤生物学是研究土壤中生物活动及其对土壤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土壤中的微生物、真菌、植物和动物等生物体,以及它们与土壤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土壤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它不仅是植物生长的基质,还承载着许多生物体的生活。
土壤生物学研究的对象主要包括土壤中的微生物、真菌、植物和动物等。
这些生物体通过分解有机物,释放养分,促进土壤结构的形成,参与物质循环,维持土壤的肥力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微生物是土壤生物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它们是土壤中最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放线菌、真菌和原生动物等。
微生物在土壤中广泛存在,它们通过分解有机物质,将有机物质转化为无机物质,释放出养分供植物吸收利用。
同时,微生物还能抑制土壤中的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维持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
真菌是土壤生物学研究中另一个重要的对象。
它们是一类生活在土壤中的多细胞生物,主要以分解有机物质为生。
真菌通过分泌酶类物质,将有机物质分解为小分子的无机物质,释放养分供植物吸收。
同时,真菌还能与植物根系形成共生关系,促进植物的生长,提高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植物是土壤生物学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同时释放出一些有机物质,为土壤中的微生物提供生长和繁殖的条件。
植物还能通过根系的生长和分泌物质改善土壤的结构,增加土壤的通气性和保水性。
动物在土壤生物学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可以分解有机物质,促进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同时,动物还可以通过破坏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的通气性和渗透性,促进土壤中气体和水分的交换。
此外,土壤中的一些寄生虫和捕食者还能控制土壤中的害虫和病原菌的数量,维持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
土壤生物学的研究对于理解土壤生态系统的功能和土壤肥力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土壤中的生物体及其相互作用,可以为农业生产、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土壤生物学的发展也促进了土壤肥力的有效利用和土壤健康的维护,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土壤微生物的知识

土壤微生物的知识土壤微生物的知识在我们的学习时代,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知识点吧!知识点是知识中的最小单位,最具体的内容,有时候也叫“考点”。
你知道哪些知识点是真正对我们有帮助的吗?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土壤微生物的知识,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土壤微生物的知识篇1土壤微生物的采集一般有土样采集、增殖培养、培养分离、筛选最后进行纯种分离、毒性试验等。
1、采样:一般在有机质较多的肥沃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最多,中性偏碱的土壤以细菌和放线菌为主,酸性红土壤及森林土壤中霉菌较多,果园、菜园和野果生长区等富含碳水化合物的土壤和沼泽地中,酵母和霉菌较多。
选择一定的土壤环境采集土样,将采集到的土样盛入清洁的聚乙烯袋、牛皮袋或玻璃瓶中。
2、增殖培养:为了容易分离到所需的菌种,让无关的微生物至少是在数量上不要增加,可以通过配制选择性培养基,选择一定的培养条件来控制。
例如碳源利用的控制,可选定糖,淀粉,纤维素,或者石油等,以其中的一种为唯一碳源,那么只有利用这一碳源的微生物才能大量正常生长,而其它微生物就可能死亡或淘汰。
这样对下阶段的纯种分离就会顺利得多。
3、培养分离:尽管通过增殖培养效果显著,但还是处于微生物的混杂生长状态。
因此还必须分离,纯化。
在这—步,增殖培养的选择性控制条件还应进一步应用,而且控制得细一点,好一点。
纯种分离的方法有划线分离法,稀释分离法。
4、筛选:这一步是采用与生产相近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通过三角瓶的容量进行小型发酵试验,以求得适合于工业生产用菌种。
关于菌种的识别,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每一类微生物在一定培养条件下形成的菌落各具有某些相对的特征,利用观察这些特征,来区分各大类微生物及初步识别、鉴定微生物。
土壤一般取土壤表层5—10cm处土壤,如果土壤有翻动,应更深一点,避免空气中微生物污染。
1、我们一般都用那种封口袋(塑料的),纸袋不容易保持水分。
2、当天采当天快递回来,不用加冰袋。
“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实验研究

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实验研究一、实验背景土壤是由无机和有机物质组成的,其中有机物质主要是由植物和动物遗骸的死亡和腐烂所形成。
然而,这些有机物质不会一直存在于土壤中,因为有许多微生物,如细菌和真菌等,能够通过分解有机物质来获取能量和营养素。
这个过程称为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通过研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可以更好地了解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等问题。
因此,本实验旨在探究土壤中微生物分解有机物质的过程。
二、实验材料和方法2.1 实验材料•双歧杆菌菌粉•番茄叶片•磨砂纸•滴定管•烧杯•氢氧化钠(NaOH)•盐酸(HCl)•色谱管2.2 实验方法1.采集土壤样本,并将土壤放入培养皿内。
2.在土壤中添加5g的双歧杆菌菌粉,并与土壤充分混合。
3.取番茄叶片,用磨砂纸磨碎成小颗粒。
4.将磨碎的番茄叶片加入培养皿内,并充分混合。
5.在烧杯中添加10ml的NaOH溶液,并将滴定管插入NaOH溶液中。
6.在培养皿中加入适量的水,使土壤湿润。
7.将培养皿密封好,并放置在恒温培养箱中,温度设置为25℃,保存30天。
8.每天观察培养皿内的情况,记录并拍照。
9.将培养皿中的样品取出,挥发水分,然后进行质量分析。
10.对样品进行分析时,可以使用气相色谱(GC)和质谱(MS)等设备进行分析,以确定分解产物的类型和含量。
三、实验结果经过30天的培养,观察发现土壤中的番茄叶片明显减少,形态也发生了变化。
在实验的早期阶段,番茄叶片被微生物附着和固定在土壤表面,但在后期,叶片被完全分解并转变为土壤中的有机物质。
根据样品检测结果,可以发现产生了大量的有机酸(如苹果酸和柠檬酸)和糖类物质。
这些物质不仅可以为微生物提供能量和营养,还可以为土壤提供养分和改善土壤质量。
四、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土壤中微生物参与了有机物质的分解过程,将有机物质分解成简单的有机酸和糖类物质。
2.分解产物可以为微生物和土壤提供能量和养分,有助于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提高土壤的质量。
土壤学 1-9章复习提纲及答案

土壤学题型一、名词解释。
(10道*3=30分)二、选择题。
(5道*2=10分)三、图形题。
(共20分)四、简答题。
(5道*4=20分)五、论述题。
(2道*10=20分《土壤学》复习提纲第一章一、概念:1.土壤P2: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是独立的历史自然体。
2.聚合土体P5 :在空间上相邻、物质组合和性状上相近的多个单个土体便组成聚合土体3.土壤圈物质循环P51 :是指土壤圈内部的物质迁移转化过程及其与地球其他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
4.土壤的自净能力P10 :是指土壤对进入土壤中的污染物通过负载多样的物理过程、化学及生物过程,是其浓度降低、毒性减弱或者消失的性能。
5.土壤发生层P4:二、其他1、单个土体图解P42、西欧主要土壤地理学派的代表学家及观点P15-16以化学家李比希(1803-1873)为代表的农业化学土壤学派;“归还学说”以地质学家法鲁(1794-1877)为代表的农业地质土壤学派;“岩石-岩石”以土壤学家库比纳(1897-1970)为代表的土壤形态发生学派。
“土壤演替序列”3、土壤的自净能力包括哪些?P10土壤的自净能力包括:①物理自净,②化学自净,③物理化学自净,④生物自净土壤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
第二章一、概念1、次生矿物P29: 原生矿物在风化和成土过程中新形成的矿物叫次生矿物。
2、粒级P36: 把土壤颗粒中粒径大小相近、性质相似的土粒归为一类,就为粒级3、土壤质地P40: 土壤中各个粒级所占的相对比例或质量分数,称为土壤质地4、灰分P42: 植物组织回落土壤之后,将经历化学变化和降解过程,则构成植物组织的元素,从植物组织分解后,将以离子或离子团形式保留在土壤中,它们就是灰分元素,简称灰分。
5、土壤腐殖质P437、土壤结构P57: 土壤原生矿物颗粒与次生矿物颗粒、其它土壤颗粒单元或土壤自然结构体相互组合重排的一种物理排列样式。
8、土粒密度P60: 是指单位容积土壤固相颗粒的质量(风干)。
第八章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2案例

二氧化碳的固定是将二氧化碳还原为碳水化合物的生化反 应过程。
1、光合微生物的种类和特性:
光合微生物:藻类、蓝细菌和光合细菌。
2、化能合成微生物的种类及特性
化能合成微生物的种类:氢细菌、硝化细菌、
有机物的矿化--二氧化碳的再生
• 食物链的媒介作用 • 自养生物同化作用合成的有机碳化合物,经食物链传递到 异养微生物体内并作为生长的基质被分解,有氧条件下有 机碳最终的代谢产物为 CO2及难以分解的腐殖质。无氧条 件下代谢产物为有机酸、醇、CO2、氢等。 • 微生物为:真菌、细菌和放线菌
定义:绿色植物和微生物在利用硝酸盐的过程中,硝
酸盐被重新还原成NH4+后再被利用于合成各种含氮有
机物,这就是硝酸盐的同化作用。
四、反硝化作用
• 定义:由硝酸盐还原成NO2–并进一步还原成N2的过程 (广义)。狭义的反硝化作用仅指由亚硝酸还原成N2的 过程。 • 条件:厌氧(淹水的土壤或死水塘中) • 菌种:化能自养菌和部分异养菌。 • 如:Bacillus lichenoformis(地衣芽孢杆菌)、 Paracoccus denitrificans(脱氮副球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铜绿假单胞菌)、Ps. stutzeri(施氏假单胞 菌)、Thiobacillus denitrificans(脱氮硫杆菌)以及 Spirillum(螺菌属)和Moraxella(莫拉氏菌属)等。 • 意义:土壤中氮元素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水稻田中施 用化学氮肥,有效利用率只有25%左右。另外可以利用 水生性反硝化细菌去除污水中的硝酸盐。
极生、双极生)进行趋磁性运动。
实验证明:当把一小滴泥浆用暗场照明的显 微镜在低倍率(约80倍)下放大检查时,游 动的、折射光的细菌看起来像一些游动的小 光点。在只有地磁场而没有其它磁场作用时, 一些细菌就持续不断地向北游动,并聚集在 小水滴的北面的边缘。如果把一条形磁铁放 在附近,细菌就游向吸引罗盘针指向北端的
土壤微生物

土壤微生物土壤微生物是生活在土壤中的微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原生动物、线虫等不同类型的微生物。
与土壤中的其他生物体相比,土壤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它们参与土壤生产力、养分循环、有机物分解、土壤结构构建以及调控地球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体的数量和品种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
一、土壤微生物的分类和特征根据其遗传特征和形态特征,土壤微生物可以根据其细胞结构、生存方式和代谢模式等差异进行分类。
目前已知的土壤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真菌和原生动物三类。
(一)细菌细菌是一类单细胞生物体,其大小很小,约为0.5~5μm。
它们的特征在于无明显的细胞器官,但其表面具有独特的细胞壁和可能存在的纤毛、鞭毛、荚膜等器结构。
细菌是土壤微生物中数量最多的群体,同时也具有非常多样的代谢方式和生存策略,主要分为光合细菌、化学合成者、异养细菌、厌氧菌、益生菌、致病菌等几类。
(二)真菌真菌是一类多细胞生物体,分成极丰富的菌门、属、种等不同的分类。
一般而言,土壤中的真菌主要分为接合菌门(包括原生菌、示核菌等)和子囊菌门(包括担子菌、伞菌等)。
真菌体租有非常细微的菌丝,其菌落的形成具有很强的营养竞争力。
同时,真菌还能够在土壤中通过菌丝的特殊构造与其他微生物形成一定的联合生态系统。
(三)原生动物原生动物是一个广泛、复杂的群体,主要分为原生动物门和隐眼虫门两大类。
其体形较小,多为单细胞或从属于低等多细胞的微生物。
其生活方式一般而言主要分化为摄食者与厌氧发酵者等两类。
在土壤微生物中,原生动物多选择以真菌或细菌为食进行摄食,可有效地协同维持土壤生态,并对提升土壤生产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土壤微生物的生命周期和作用机制(一)氮循环机制土壤中的氮循环机制是由微生物协同发挥作用的,主要包括氮固定、氨化、硝化和脱氮四个不同的阶段性过程。
细菌和蓝藻类的光合细菌对花生、青豆等均有氮的固定作用;而硝化作用是由多种细菌和放线菌共同完成的过程,其中的硝氧化酶等酶类的表达和活性直接关系到硝化作用的效率和速度。
土壤生物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三、陆地碳源和碳汇
在几十年到几个世纪的时间尺度上,人们主要关心的是碳 在大气圈、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包括植物和土壤等) 三个碳 库之间进行的连续交换, 即碳的流量问题或者说是碳源和碳 汇的问题 碳源可以理解为向大气圈释放碳的过程或系统 碳汇可以理解为从大气圈中清除碳的系统、过程或机制 大气圈与陆地生态系统之间碳的交换过程存在的未知问题 最多,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最大,是全球碳循环的研究重点 CO2 、CH4 和CO三种气体的源与汇则是主要的研究对 象,其中以CO2最为重要
1、土壤有机质的化学分组
在19世纪后期曾提出过腐殖质是作物所吸收养分的唯一来源 的假说,矿质营养学说的提出和随后的化学肥料的发明打破了 这一假说,但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之前,对土壤有机质的研究主 要集中在对腐殖质元素组成、功能团结构和性质等方面的研究. 根据腐殖质类物质在酸/碱中的溶解性将其分为富非酸、胡 敏酸和胡敏素. 2个方面的原因使这一研究领域逐渐淡化:一方面是腐殖化 过程需要的时间短则几十年,长则上千年,平均时间在几百 年,因此,要用土壤腐殖质的变化来反映一些农业措施对土壤 质量的影响有明显的滞后性;另一方面是从北极圈的冻原土壤 到赤道的热带土壤其腐殖质类物质的化学组成(C\N\P\H\S)和功 能团结构没有明显差别.
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CO2是目前了解得最清楚的一个量 值, 每年约为6.0 PgC,如果这些CO2全部存留在大气中,将 使大气CO2浓度以0.8 %/a的比率递增,但实际上目前的增加 速率仅为0.4%/a(1.5 ppmv/a),也就是说不考虑别的排放途 径,每年化石燃料排放的CO2中也只有56% (3.36PgC)保留在 大气中,其余33%(2PgC)被海洋吸收,两者合计约占化石燃 料燃烧年排放量的89%,也还存在11%(0.66PgC)的“未知汇” 大气中CO 浓度较低(45×10-12~250×10-12),滞留时间 约2个月,CO 的源汇平衡主要取决于人类活动的排放量,少量 的CO 由植被吸收,大量的CO 汇是在大气中与羟基(OH)反 应, 由于CO 与OH 反应生成CO2很快,所以CO 在全球碳的 源汇平衡计算中包括在CO2的流量之内
微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微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微生物是生物界中最小的一类生物,它们的体积一般在1微米之内。
尽管微生物体积很小,但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不可小觑。
微生物可以在自然界中扮演许多重要的角色,影响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本文将从微生物在环境中的作用、微生物与环境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应用等方面,深入探讨微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微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可以扮演许多角色。
其中最重要的是分解营养物质、维持土壤生态系统、参与生态土壤修复等等。
1.分解营养物质微生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它们能够分解有机物为无机物。
这是环境中物质循环的核心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物质比如碳、氮、磷等会从有机形式向无机形式转化,同时释放出能量。
这些无机物质可以被植物吸收,通过植物链再向上转移给更高级的消费者。
2.维持土壤生态系统微生物是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可以分解营养物质,矿化有机质,促进植物的生长和繁殖。
在这个过程中,微生物会分解掉有机材料,同时释放出氮、磷等元素,提高了土壤的肥力。
同时微生物也能够分解土壤中的农药、重金属等有害化学物质,防止污染物的积累。
3.参与生态土壤修复生态土壤修复是近年来环保界研究的热点,微生物在该过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微生物能够分解掉土壤中的油污、化学污染物等有害物质,这有助于恢复土壤的生命力,并保护外部环境的安全。
同时微生物能够分解豆制品等富含蛋白质的化学物质,转化成土壤能够利用的营养物质,促进了土壤的更新和生态修复。
微生物与环境变化的相互关系微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双向的。
一方面,环境条件的变化可能会对微生物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微生物也可以通过改变环境条件,适应新的生态环境。
在各种因素如气候、物理、化学等极其复杂的环境中,微生物能够保持其代谢能力,表现出极强的适应性,从而对环境的变化产生积极的影响。
1.长期恒定的地质环境微生物在长期恒定的地质环境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碳素循环
一、碳素循环的途径
光合 细菌
植物和微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CO2成为有 机碳化合物,获得生长,同时通过呼吸作用 获得能量释放出CO2。
动物以植物和微生物为食物,并通过呼吸作 用释放CO2,动物死后,通过微生物的作用, 转变为有机碳化物,并进一步转变为CO2, 从而完成碳素循环。 由图中可以看出,微生物不仅参与了CO2的 固定,也参与了CO2的再生。
(2)硝酸还原为氮气:在另一还原酶体系的作用下, 经过一系列的加氢和脱水过程将硝酸还原成了氮气。
2、以上两种表现具有不同的生理意义
(1)种表现是合成性的硝酸还原作用。也就是说绝大 多数微生物以及植物、都能吸收硝酸盐,通过硝酸还 原酶的作用,将硝酸还原为氨,进一步合成氨基酸, 蛋白质和其他含氮成分。由此可见,它是氮素营养的 转化,一般不造成氮素损失。 (2)种表现是脱氮作用:是反硝化细菌的生理群(都 是兼厌气性的)在好气性条件下以O2为电子最终受体, 进行有氧呼吸,获得能量、进行生长。在缺氧时,进 行厌气性呼吸作用,以NO3- 为最终电子受体,使还原 成为氮气,散入大气中。脱氮硫杆菌氧化H2S获得能量 还原CO2,有O2时以O2为电子受体,无O2 以HNO3为电 子受体。
2、分解淀粉的方式
土壤中各种微生物分解淀粉通过两种基本方式: (1)在磷酸化酶的作用下,将淀粉中的葡萄糖分子一个个分解 下来,这种方式可能是微生物分解利用淀粉的普遍方式。 (2)在淀粉酶的作用下,将淀粉首先水解成糊精,再由糊精水 解成麦芽糖,麦芽糖在麦芽糖酶的作用下水解成葡萄糖(用短 式表示)
这种方式是一些水解淀粉能力很强的微生物所特有的一种方 式。
二、含碳有机物质的分解
(一)淀粉的分解 1、分解淀粉的微生物
淀粉是一种广泛存在并容易被分解的含碳有机物 质,能分解淀粉的微生物种类很多,其中包括细 菌、放线菌和真菌中的大多数种类。真菌中的曲 霉、根霉和毛霉等分解淀粉的能力很强人们常常 把这些微生物种类用作淀粉糖化工艺中的糖化曲 (人们利用它们制曲酿酒)。
2、PH值的影响:酸度是影响硝化作用的主要因素之一,一般地 说在酸性环境中,自养硝酸细菌很少或没有生长,PH低于5时硝 化作用率微不足道,最适宜的PH是6.6-8.0,在中性或偏碱性 土壤中数量最大,在酸性土壤中加入石灰,可明显的提高硝化 作用。 3、土壤通气状况:由于自养硝酸细菌是严格好气的,因此土 壤通气状况对它们有一定的影响。自养硝化作用完全局限于土 粒表面。 4、温度:最适温度为25-30度。
(二)、尿酸尿素的氨化作用:
1、分解过程:尿酸和尿素是人畜的重要排泄成分。 尿酸是一种含氮的杂环化合物,它水解时产生尿素, 其分解过程如下:
尿素是一种重要的氮素肥料。植物虽然可以直接吸 收尿素,但进入土壤中的尿素一般很快被尿素细菌 和土壤中的尿酶分解成碳酸氨,然后再被植物吸收。
2、分解尿素的微生物
(二)、纤维素的分解
1、分解纤维素的主要微生物种类
(1)好气性纤维素分解细菌:食纤维菌属、生孢食纤维菌属、纤 维单胞菌属、等的一些种,是有机质腐败过程中常见的纤维素分 解菌。 (2)厌气性纤维分解菌:主要是芽孢梭菌属的一些种(奥氏芽孢 梭菌),有些是水田土壤中分解纤维素的主要种类,有些在堆肥、 厩肥的高温阶段对有机物质的分解起重要作用。(嗜热纤维芽孢 梭菌,溶解梭菌) (3)其它纤维素分解微生物: ①许多放线菌种类能够分解纤维素如链霉菌属的一些种和小单孢 菌属的一些种。②许多真菌对纤维素具有很强的分解能力,主要 有木霉、廉刀霉、青霉、曲霉等属的一些种,另外担子菌也是一 类很强的纤维素分解菌,在酸性土壤以及木材腐朽中,纤维素分 解主要是真菌的作用。
当这些多缩糖类水解成单糖和糖醛酸后,被 吸收进入微生物细胞,而后进一步分解。
1、分解半纤维素的微生物
土壤厩肥及其它自然环境中分解半纤维 素的微生物种类很多,除了能分解纤维 素的微生物大多能分解半纤维素外,有 许多种类微生物不能分解纤维素,但能 分解半纤维素。真菌中的根、曲、青霉、 镰刀菌等属的许多种,细菌中许多芽孢 杆菌。因此植物残休在土壤中进行分解 时,半纤维素比纤维素分解速度要快。
这个生化反应经历一系列的中间脱氢过程,由脱氢酶体系来 完成,氧化作用所释放出的能量用于还原CO2合成细胞物质。 2、硝酸形成作用:硝化作用的第一阶段形成的亚硝酸毒性很 强,如果在环境中积累起来,对植物、亚硝酸细菌及其他微生 物都是有毒的。然而土壤中还存在一种硝酸细菌,它可以将亚 硝酸氧化成硝酸,成为植物能吸收的有效状态。 亚硝酸的氧化过程是 加水脱氢过程
(三)、果胶物质的分解
1、果胶物质的分解过程:
果胶和多缩戊糖的水解产物,被果胶分解微生物吸 收后用作碳源和能源。在好气条件下全部被氧化成 二氧化碳和水,在厌气条件下,则进行丁酸发酵, 产生丁酸、乙酸等有机酸类和醇类以及二氧化碳和 氢气。
2、分解果胶物质的微生物:
(1)好气性细菌有:许多芽孢杆菌,如枯草杆 菌、多粘芽孢杆菌,浸软芽孢杆菌等,也有些无 芽孢杆菌如软腐欧氏杆菌等。
2、硝酸细菌:
(1)种类:包括三个属,即硝酸杆菌、硝酸针状 菌属和硝酸球菌属。前一属广泛分布于土壤中,该 属中仅有一个种,即维氏硝酸杆菌;后两个属分布 于海洋中。 (2)生理特性:与亚硝酸细菌相似,只是氧化作 用的底物不同,前者为NH3、后者为亚硝酸。
(四)环境条件对土壤中硝化作用的影响:
1、土壤中氨盐的含量:土壤中氨盐的含量直接影响着土壤 中硝化细菌的数量。
三、硝化作用
(一)硝化作用的定义:在土壤中氨化作用产生的氨 以及氨态氮肥中的氨可以由某些微生物氧化成硝酸, 这个过程称为硝化作用。
(二)、硝化作用过程:
(1、氨氧化为亚硝酸;2、亚硝酸氧化成硝酸。这两个阶段是 由两类不同的化能无机营养型的细菌完成的) 1、亚硝酸形成作用:由亚硝酸细菌完成。其总反应式:
5、与天然有机质关系:土壤有机质对自养硝酸细菌有 抑制作用,故,有机质含量越高,越不利硝化作用进行。
四、反硝化作用
(一)、反硝化作用的定义:微生物还原硝酸为 亚硝酸、氨和氮气的作用,称——-
(二)、反硝化作用的过程及生理意义: 1、硝酸还原作用有两种表现; (1)硝酸还原为氨:在硝酸还原酶的作用下,经过 一系列的加氢和脱水过程,将硝酸还原成了氨。
2、微生物分解纤维素的生化机制
①纤维素的水解
纤维素酶
形成水解产物葡萄糖
纤维二糖酶
纤维素
纤维二糖
葡萄糖
②水解产物——葡萄糖的进一步转化 A:好气性转化:好气性的纤维素分解细菌可以将水解 产物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与水,因此 没有任何中间产物的积累。 B:厌气性转化:在厌气条件下,厌气性纤维分解细菌 水解纤维素产生葡萄糖以后,吸收进细胞内进行丁酸 类型发酵,产生多种发酵产物和气体。如乙酸、丁酸、 乙醇、CO2 和 H2等。
总之,氮素循环包括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 化作用、固氮作用。
二、含氮有机物质的分解
(一)蛋白质的氨化作用 1、氨化作用定义:蛋白质和其他含氮有机物质被微 生物分解,其中的氮最终以氨的形式释放出来的过程, 称――― 2、氨化作用的生物化学过程:分两步,蛋白质水 解生产氨基酸的过程;氨基酸脱氨基过程。
很多细菌都含有尿酶,能水解尿素。其中有些 种类作用特别强,称为尿素细菌。如生孢尿素 八叠球菌(球菌中唯一形成芽孢的)和巴斯德 尿素芽孢杆菌,它们只能以尿素为氮源,以单 糖、双糖、淀粉和有机酸等作为碳源和能源, 在强碱性的环境中生长良好。尿素细菌是好气 性或兼厌气性细菌。
3、影响氨化作用的因素
(1)水分通气:潮湿、通气良好的土壤中氨化作用最快。 (2)温度:在耕地或水田中,有机氮的矿化作用随温度的升 高而加强。 (3)PH值:中性土壤有机质的矿化比酸性土壤要大。在碱 性土壤中氨易挥发,PH值越高挥发损失越大 (4)土壤中C/N比率:土壤中有机质C/N比小,即含氮较 多时,微生物氮素的矿化作用强,相反,C/N比大时。即 含氮较少时,微生物氮素的矿化作用弱 。实验数据表明, 当进入土壤的有机残体的C/N为20-25:1时,则分解过 程没有无机氮的释放,氮均用于合成微生物细胞;如C/N 比小于20-25:1微生物积极分解有机质,消耗其中的碳 素,所含有机氮受到矿化,并有多余的无机氮释放出来, 供植物利用。
第二章:氮素循环 一、氮素循环的途径
氮素循环的途径实际包括:
⒈ 微生物和植物通过同化作用吸收NH3合成自身细 胞物质。 ⒉ 死后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中的有机氮经过氨化 作用分解为氨。 ⒊ 氨在亚硝酸细菌和硝酸细菌的作用下转变为硝 酸根,经过反硝化作用,硝酸根成为N2。 4.N2可通过微生物固氮作用加以利用。
微生物在土壤物 质循环中的作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焦如珍 中国林科院林业研究所
微生物在土壤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物质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它是物质在生物和非生物 之间反复交换和运转的过程。
土壤的物质循环可归结为两个基本过程 :
无机物质的有机质化:主要是生物的合成作用。(这种生 物种类包括绿色植物、光能无机营养型和化能无机营养型 的微生物)它们利用光能或无机分子氧化所释放的化学能 和环境中的无机物质如CO2、H2O、H2S、H2 等合成有机分 子。转化为生物有机体。 有机物质的无机质化:所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有机残 物以及它们的排泄物、分泌物最终都会回归到土壤或其他 自然环境中,并且逐步分解为无机物,这个过程主要是依 靠有机营养型微生物分解作用。最后形成各种无机化合物 如CO2、H2O、NH3、H2S、H2等。
(2)厌气性细菌:如,蚀果胶梭菌和费新尼亚 浸麻梭菌。 (3)真菌: 常见的青霉、曲霉、木霉、根霉、 毛霉等都有这种能力。也有一些放线菌,它们 活跃在草堆和林地落叶层中,进行果胶物质的 好气性分解。
(四)半纤维素的分解
半纤维素的组成中含有多缩戊糖、多缩己糖以及多 缩糖醛酸(葡萄糖醛酸和半乳糖醛酸)等。 半纤维素在土壤中被分解时,有赖于微生物产生的 半纤维素酶类的水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