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古代汉语北师大精品课程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全部课件

古代汉语全部课件



• 一、古代汉语课的性质及教学目的: 古代汉语是中国语言文学系的专业核心课之一,其教学目的是让 学生掌握有关古代汉语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从而提高阅读古书的 能力。我们必须明确地认识到:古代汉语是一门工具课,通过这一课 程的学习,使我们能更好地掌握古代汉语,以便阅读古代文献,批判 地继承我国古代的文化遗产。 • 二、什么是“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大致说来它有两个系统:一个 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 的作品中的语言,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文言;一个是唐宋以来以北方话 为基础而形成的古白话。根据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我们学习和研究 的对象主要是前者,即文言。 • 三、古代汉语课的教学内容及重点是什么? 古汉语的教学内容,包括古代的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的知识, 具体到教材就是文选、常用词和通论三部分。其中教学重点是词汇, 而词汇的重点又是常用词。难点是掌握古今词义的细微差别、用典、 文字通假及典章制度。
5、请:謁也。从言靑聲。周禮:春朝 秋覲。漢改爲春朝秋請。《周禮•春 官》諸侯見王六禮:春見曰朝,夏 見曰宗,秋見曰覲,冬見曰遇,時 見曰會,殷見曰同。 6、兵:械也。械者器之緫名。器曰兵, 用器之人亦曰兵。下文云從廾持斤, 則製字兵與戒同意也。从廾持斤, 幷力之皃。
7、啟 :敎也。从攴启聲。《論語》 曰:“不憤不啟。”述而篇文。 启:開也。按後人用啟字訓開, 乃廢启不行矣。啟,教也。从戶口。 會意。此字不入戶部者,以口戶爲 開戶也。 8、闻:知聲也。往曰聽,來曰聞。 大學曰:心不在焉,聽而不聞。从 耳門聲。
1、表扬的 如: 经纬天地曰文 威强叡德曰武 圣闻周达曰昭 辟土服远曰桓 2、批评的:如: 乱而不损曰灵 杀戮无辜曰厉
布义行刚曰景 柔质慈民曰惠 圣善闻周曰宣 聪明睿智曰献 好内远礼曰炀

《古代汉语》精品课程教案

《古代汉语》精品课程教案

《古代汉语》精品课程教案《古代汉语》精品课程教案选用教材:郭锡良等《古代汉语》施用范围:汉语言文学本科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本章主要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古代汉语”是一个怎样的学科,即这一学科研究的是什么问题,培养的是什么能力,以及学习这一学科的作用与意义等。

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学习方法,并激发他们学习古代汉语的兴趣。

【基本概念】古代汉语文言文言文古白话古白话文【基本理论】古代汉语学科为什么以文言文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为什么要开设“古代汉语课”?如何理解古代的死记硬背教学法?【重点难点】古代汉语的分期课程的性质学习方法【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相结合【所用课时】 1学时【教学内容】一、什么是古代汉语? 1.汉语的分期汉语的分期,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上古汉语――先秦两汉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近古汉语――宋元以后至“五四”运动前现代汉语――“五四”运动至今古代汉语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概念来说的,它是以“古代汉语”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我们以“五四”为界“五四”以前,历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我们称之为“古代汉语”,“五四”以后到今天,我们使用的语言叫“现代汉语”。

――→文言-----------文言文古代汉语――→古白话-----------古白话文文言: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书面语以及后代模仿的这种语言。

文言文:用文言语言写成的文章作品。

古白话:六朝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近古书面语。

古白话文:用古白话写成的文章作品。

2.研究对象古代的口语已经消失,我们现在接触到的只是古代书面语。

汉语的古代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以先秦口语为基础的上古汉语书面语。

现保存在先秦到汉代的作品里。

如儒家经典,诸子作品,以及一些史籍里。

还有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

如唐宋八大家和元明清文人的仿古文言作品等。

这些书面语统称为文言。

文言是古代汉语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文言语言是一种十分成熟的书面语言,有鲜明的语言规律。

自考“古代汉语”北师大听课笔记(三)

自考“古代汉语”北师大听课笔记(三)

第⼆⼗⼆节词律 1 词:是“曲⼦词”的简称,它的别名之⼀叫“长短句”。

2 词调:是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

3 、词牌:词调的名称叫词牌。

(1 )由于后来词调失传,加上词与⾳乐的逐渐分离,词牌的作⽤仅⽌于规定字数﹑句式﹑平仄和⽤韵了。

(2 )词牌有些原先就是词的题⽬。

(3 )同调异名:是同⼀词牌具有两个以上的别名;(4 )同调异体:是指同⼀词调有⼏种别体。

4 、词谱:是词调所包含内容的具体描写。

5 、词的⽤韵:词⼈所遵循的还是“平⽔韵”。

词的⽤韵都是词调所规定的,其⽅式⼤致有以下⼏种:(1 )⼀韵到底。

(2)同部换韵(3 )平仄换韵。

有⼆种情况:⼀是换韵只是规定声调,对韵部没有什么要求。

⼆是换韵后⼜回到原韵。

6 、词的平仄和句式:词对平仄的要求⽐近体诗更为严格。

词是“字有定声”,有的地⽅规定必平必仄,不能通融。

[ 附] ⼀、给下⾯各⾸近体诗标上平仄(可平可仄处加上记号) 1 李⽩《渡荆门送别》(仄起仄收式)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 ——| ,——||—。

⼭随平野尽,江⼊⼤荒流。

———||,—||——。

⽉下飞天镜,云⽣结海楼。

||——| ,——||—。

仍怜故乡⽔,万⾥送⾏⾈。

——| —| , ——。

2 王维《⼭居秋暝》(平起仄收式) 空⼭新⾬后,天⽓晚来秋。

———||,—||——。

明⽉松间照,清泉⽯上流。

—| ——| ,——||—。

⽵喧归浣⼥,莲动下渔⾈。

| ——||,—||——。

随意春芳歇,王孙⾃可留。

—| ——| ,——||—。

3 李商隐《晚晴》(平起平收式)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

天意怜幽草,⼈间重晚晴。

—| ——| ,——||—。

并添⾼阁迥,微注⼩窗明。

| ——||,—||——。

越鸟巢⼲后,归飞体更轻。

||——| ,——||—。

4 杜甫《旅夜书怀》(仄起仄收式)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

||——| ,——||—。

星垂平野阔,⽇涌⼤江流。

古代汉语ppt课件

古代汉语ppt课件

促进文化交流
古代汉语作为连接古今的桥梁, 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和理解。
培养人文素养
学习古代汉语可以培养人的人文 素养,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文化
修养。
古代汉语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与价值
文化创意产业
古代汉语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丰富的素 材和灵感来源,如古装剧、历史小说等。
学术研究
古代汉语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 化、哲学等领域的重要工具,对于 推动相关学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音韵学是研究语音的历史演变的学科,涉及古音、今音、方音等多个方
面。音韵学对于理解古代汉语语音的特点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02
音韵学研究方法
音韵学研究方法包括历史比较法、内部拟测法、审音法等。这些方法在
揭示古代汉语语音演变规律和特点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03
音韵学与古代汉语研究的关系
音韵学对于古代汉语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汉语语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修辞的比较
修辞手法种类
古代汉语修辞手法丰富多样,现代汉语在 继承古代汉语修辞手法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和发展。
表达效果
古代汉语修辞注重语言的形象性和音乐性, 现代汉语修辞更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逻辑 性。
文化内涵
古代汉语修辞往往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和历史背景,现代汉语修辞则更注重时代
性和普适性。
差异与变化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现代汉语在词汇、语法、音韵 等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例如,现代汉语的词汇量更加丰富, 表达方式更加多样;语法结构更加简化;音韵系统也发生了一 定的变化。
02
古代汉语的语音与音韵
古代汉语的语音系统
声母系统
古代汉语的声母系统相对复杂,包括清浊音、送气与不送 气等区别。常见的声母如帮、滂、并、明等,在发音部位 和发音方法上各有特点。

《古代汉语》课程标准

《古代汉语》课程标准

《古代汉语》课程标准适应专业: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属教研室:中文系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古代汉语(Ancient Chinese)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必修)学时学分:64学时(4学分)一、课程概述(一)课程性质。

古代汉语就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必修课,同时也就是一门工具课,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专业课、专业提高课知识打下基础。

作为一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生,需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获得必备的古代汉语基础知识,培养阅读与欣赏浅近文言文的能力,以便更好地继承与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

(二)基本理念。

古代汉语课程使用的教材通常就是北京大学王力先生或郭锡良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

王氏教材自1962年首版后,经过多次修订,现属国家级规划教材,书中确立了古代汉语课程通论、文选、常用词三结合的编写原则,代表着古代汉语教材的最高成就。

郭氏教材具有内容精练,编排合理;知识准确,重点突出;通论与文选结合紧密等特点。

以上两种教材比较适合综合性大学古代汉语教学使用。

但根据我们的学生实际与我校培养目标,我们选用该教材也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1、学生问题。

王氏、郭氏教材就是从北京大学“一本”招生学生的实际出发编写的,我们就是地方二本学院,学生入学程度远远低于北京大学学生。

北京大学就是研究性大学,我们就是应用型学院。

2、自学问题。

王氏、郭氏教材,有些注释过于简略,不适合于我们的学生自学。

3、篇幅问题。

王氏、郭氏教材篇幅过多,一学年时间学不完。

为此,我们在选择《古代汉语》(王力,中华书局)做教材的同时,作了以下一些调整:1、压缩传统的课程内容。

传统的古代汉语教学内容,讲究面面俱到,因而不可避免的有轻重不分、详略失当的弊端。

为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在讲授过程中,舍弃了许多与其它学科有共性的内容,重点突出讲解古代汉语中“异”的部分。

例如我们把《古代汉语》的通论“古代文化常识”放到“古代文化常识”课上讲,“古文的文体及其特点”放到“文献学”课上讲。

古代汉语精品课程郑伯克段于鄢《左传·隐公元年》【课文说明】《左传

古代汉语精品课程郑伯克段于鄢《左传·隐公元年》【课文说明】《左传

郑伯克段于鄢《左传·隐公元年》【课文说明】《左传》据传为春秋晚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原名《左氏春秋》,汉古文经学家认为它是解释孔子《春秋》的,改称《春秋左氏传》。

唐以后一般认为它的成书应在战国中期。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实际记事到鲁悼公十四年(公元前453年),它是研究我国古代特别是春秋时期社会变革的重要文献;善于用简练的语言记叙复杂纷繁的历史事件(尤其是写大规模的战争),通过人物言行鲜明表现其面貌和性格,对后代文学、史学和语言的发展都有较大的影响。

最通行的注本是十三经注疏中的《春秋左传注疏》(杜预注,孔颖达疏)。

本篇选自《左传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

春秋时,周王室衰微,各诸侯国之间开始了相互兼并的战争,各国内部贵族之间的权势之争也加剧起来。

【教学要点】1、《春秋》与《左传》及“春秋三传”2、教材课文“说明”3、假借:辟、避;通假:无、毋(勿):4、词义辨析:佗(它他)、焉、国、参、毙、贰、生、启、诸、其5、词类活用:惊、参、度、启、生6、语法:宾语前置、双宾语、动词使动、主语省略7、本文是古代汉语文选传统篇目——能够充分体现古代汉语语言特点的文字、词汇、语法以及音韵现象尤为丰富——要精心研读原文和批注,力求字(词)句通晓,举一反三。

【课文讲读】一、展示人物关系,揭示母子、兄弟之间的矛盾背景【原文】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

生庄公及共(gong1)叔段。

庄公寤(wu4)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wu4)之。

爱共叔段,欲立之,亟(qi4)请于武公。

公弗许。

《史记》:“郑桓公友者,周厉王少子而宣王庶弟也。

”犬戎杀周幽王和郑桓公于骊山之下,郑人立其子掘突,是为郑武公。

1、郑伯,郑国属伯爵。

周设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

鲁国周公,齐国桓侯,郑国郑伯,楚国楚子……2、共叔段,共,因他后来出奔共地;叔表示兄弟排行;段,名。

古代汉语(全套课件220P)

古代汉语(全套课件220P)

06
文化背景与典籍选读
古代文化常识简介
古代礼仪制度
包括祭祀、朝拜、婚丧嫁娶等 各种场合的礼仪规定。
古代教育制度
从太学、国子监到地方州县学 府的教育体系,以及科举考试 制度。
古代职官制度
中央和地方各级官职的名称、 职责和品级。
古代天文历法
古代对天象的观测和历法的制 定,如干支纪年、二十四节气
等。
《诗经》、《楚辞》选读
古代汉语特殊句式解析
判断句
被动句
倒装句
省略句
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通过“……者,…… 也”的结构表示判断。
如“而刘夙婴疾病,常 在床蓐”中的“婴”,
意为被……缠绕。
如“甚矣,汝之不惠! ”中的“甚矣”是谓语 前置,强调程度之深。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 (蛇)黑质而白章”,
省略了主语“蛇”。
古代汉语虚词用法举例
01
02
03
04

作代词,如“公与之乘”;作 动词,如“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助词,如“怅恨久之”。

作代词,如“其真无马邪?” ;作语气词,如“其如土石何
?”。

表并列关系,如“黑质而白章 ”;表转折关系,如“学而不
思则罔”。

表承接关系,如“余则缊袍敝 衣处其间”;表假设关系,如
“入则无法家拂士”。
词义系统
词义在引申过程中形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体系。
词义引申的规律和特点
包括相似性引申、相关性引申、相反性引申等。
古代汉语常用词词义辨析
常用词
古代汉语中频繁出现、具有代表性的词汇。
词义辨析
对常用词在不同语境下的意义进行区分和解释。
辨析方法

古代汉语精品课程王子坊《洛阳伽蓝记》【课文说明】《洛阳伽蓝记

古代汉语精品课程王子坊《洛阳伽蓝记》【课文说明】《洛阳伽蓝记

王子坊《洛阳伽蓝记》【课文说明】《洛阳伽蓝记》是记述北魏都城洛阳佛寺情况的著作。

伽蓝是梵语音译词,即佛寺。

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北魏自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迁都洛阳以后,王公大臣争建佛寺,数十年间仅洛阳城内就建有佛寺一千多所。

北魏末,洛阳屡经战乱,诸寺多成废墟。

(南北朝420—581:南朝“宋、齐、梁、陈”420—589;北朝“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386—581)作者杨衒之是北魏至北齐时人,北魏北齐时均曾担任官职。

公元547年因事重过洛阳,看到洛阳荒芜的景象,追忆过去寺观的侈丽,都城的繁盛,写成这部书,用来寄托他对北魏覆亡的哀悼。

本书善用简洁的文字叙述故事和人物,语言流畅。

虽然夹有骈俪成分,但基调是散文,成为南北朝时期不可多得的散文名著之一。

文选题目是教材编者所加。

作者在这段文字里描述了北魏几个王侯的奢侈生活、腐朽思想和贪婪性格,有助于我们认识当时封建贵族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

【课文讲读】【原文】自退酤以西,张方沟以东,南临洛水,北达芒山,其间东西二里,南北十五里,并名为寿丘里,皇宗所居也,民间号为王子坊。

【译文】——从洛阳退酤向西,张方沟向东,向南临近洛水,向北抵达芒山,其间东西宽二里,南北长十五里,统称为寿丘里,是皇室宗亲所居处的地方,民间称为王子坊。

(段意:简介王子坊地理位置。

)【原文】当时四海晏清,八荒率职,缥piăo囊纪庆,玉烛调辰,百姓殷阜,年登俗乐。

鳏寡不闻犬豕shĭ之食,茕qióng独不见牛马之衣。

于是帝族王侯、外戚公主,擅shàn(专也)山海之富,居川林之饶,争修园宅,互相夸竞。

崇门丰室,洞户连房,飞馆生风,重楼起雾。

高台芳榭,家家而筑;花林曲池,园园而有。

莫不桃李夏绿,竹柏冬青。

——本段多骈俪、对偶。

“鳏寡……”——引用、互文——鳏寡茕独都不……【译文】——当时天下安定,四面八方的边远民族也都臣服北魏,遵循职守;文章著作记载着国家的吉祥喜庆,和光普照调节着四季的风雨气候;老百姓家家富足,年成丰收,民俗欢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之
“之”原是动词,当“往”、“到……去” 讲,如“将之荆……”(《贾谊论》),以后虚 化演变为代词和连词。
(一)代词“之”
分析代词从以下方面: 一是词性;如:《诗经》“之子于归”中, 指出“之”作代词。 二是指代、称代对象;如:《张释之传》 “张廷尉繇此天下称之”中,“之”指代张廷 尉。 三是在句中充当什么成份,即语法作用; 四是今译。
P331例18:“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 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不以木为之 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 粘,不可取。”(《梦溪笔谈·技艺》)
“不以木为之”是和前面的“用胶泥刻字” 相对成文的。“之”字称代的是前面所说的 “字”。
又如: “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 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贾谊论》)中, “之”代“王猛”。
“之”的称代作用,略同于现代汉语的 “他、她、它”,但又有区别(这是学 习“之”的重点与难点之一)。
代词“之”有两个主要的语法功能: 作宾浯。“之”既可作动词的宾语,也可 以作介词的宾语。如:P328①“张廷尉繇此天 下称之”(《张释之传》)、P328③“一时皆 慕与之交”(《柳子厚墓志铭》)。 作定语。如P328⑥“之子于归”(《诗·燕 燕》)。
二、通论课的内容
通论课的内容主要包括 1、语法:分实词、虚词、句子三大部分 内容。 2、文字:包括文字的产生、流变及文字 的结构,还包括古人对于汉字结构分析的“六 书”等理论等。它解决的是汉字的形体问题。 3、词汇:包括古今汉语词汇词义的演变、 引申及同义词的辨析、解释词义的方法等。
4、音韵:主要涉及古代汉语语音发展的 历史,古代的声母、韵部等的归纳探讨推测及 通过声音解释意义等内容。其中文字、音韵、 词汇这三方面内容和我国传统语言学(即“小 学”)中的文字、音韵、训诂大体相当。
本教材重点介绍了19个虚词,可分成四 组:
(一)之、其、是、或、莫、者、所为一组, 主要作代词。
(二)于、以、为、与、诸、焉为一组,主 要作介词。
(三)而、则为一组,主要作连词。 (四)也、矣、乎、哉为一组,主要作语气 词。
主要作代词的虚词可分三小组:
第一组,指示代词:之、其、是。 第二组,无定代词:或、莫。 第三组,特殊代词:者、所。
现代汉语中“他”不能直接作定语,必须 通过结构助词“的”。“之”在古代汉语经常 代第三人称,但它不是典型的第三人称代词。 古代有第一人称代词。如:吾、余、予、我; 有第二人称代词。如:女、汝、尔、若;但是 没有典型的第三人称代词。“之”不但能指代 第三人称,也能指代第一、第二人称,请看教 材P329上的例子。这些例子也不是典型的第一、 第二人称代词,所以“之”的主要作用是指代 上下文中的人、事、物。
如:P330例16:“于是,张良至军门见 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 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 曰:‘臣请入,与之同命’”。(《史记·项羽 本纪》)
(2)“之”字称代的对象离“之”较远。 如P330例17:“夫山西饶材竹穀纑旄玉石; 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楠梓姜桂金锡丹 沙犀碡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旃 裘筋角……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 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 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 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 邪?”(《货殖列传序》)“不求而民出之”的“之” 指代什么?指代的是前面所说的材竹鱼盐楠梓 马牛等东西。
掌握文言虚词,要抓三的语法作 用,即它充当什么句子成分,如果是连词,连 接的是什么逻辑关系;分析虚词的语法作用的 原因在于,它的词汇意义比较抽象,它主要的 作用是组织句中的实词来完成句子,所以语法 作用是虚词最主要的功能。 3、恰当的今译。
5、有关的古代文化的常识:如古代的典 章制度、名物、工具书、文体、古书注释的相 关知识等。
三、虚词 (一)学习虚词的意义
任何文言文中都会出现不少数量的虚词, 而且一个虚词往往不止一种用法。
第一、虚词在文言文中用的多;第二、虚 词的用法灵活。如果我们能清楚地把握、了解 每个虚词的语法作用,那么我们就能清楚地了 解每个句子的结构关系,就能准确地理解语义。 总之,虚词在我们阅读文献时作用很大。
代词“之”的特殊用法:复指前置宾语。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中,“之”复指“何厌”,作“有”的宾语, 并前置。
“之”在具体文句中的指代对象。(这也 是学习“之”字的重点与难点。)
“之”字所指代的事物,大都在上下文中 出现过,不论是代人、代物、代事,都需要仔 细地辨识。
(1)“之”字前面出现的人、事、物不 止一个时,必须仔细分辨,正确判定“之”所 称代的是哪一个。
第一章 语法
第一节 虚词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之、其、者、所、 是、莫、或、而、以、于、则、为、与、诸、 焉”等虚词的用法。
教学内容: 一、学习通论课的意义
虽然古代汉语课最重要的内容是课文,但我们也 不能忽略通论的学习。因为现代的科学方法要求我们 在学习一种语言时,不仅要有感性的认识,而且要上 升到理论。我们不仅要学会课文,而且要从中总结出 规律性的东西。比如“某个虚词在文言文中共有哪几 种用法;对于这些用法,我们怎样进行分辨”等问题 只能在通论课中来学习。在一篇课文中,一个虚词的 用法都出现的情况是非常少的。所以,“通论”课实 际上是对“文选”课中出现过的语言现象进行总结、 归纳的课。
虚词,就是指词汇意义比较抽象,但却能 组织实词,完成句子结构的词。
本教材的体系,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 词、连词、语气词。这五种词类的语法特点, 可参照现代汉语。不同的是,现代汉语代词、 副词一般属实词,本教材按古代汉语研究的传 统习惯把它们放在虚词里。
本教材不是以词类为纲来讲授虚词,而是 以字为纲进行讲解。原因在于,相对于掌握词 类的知识,学会分析具体语言环境中某个虚词 的具体用法更为重要。一个字可能兼数种词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