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顾炎武《与友人书》比较阅读附答案

合集下载

《伤仲永》阅读答案

《伤仲永》阅读答案

《伤仲永》阅读答案阅读《伤仲永》,完成1—5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1.解释下面加粗的字。

(1)隶耕_________________(2)自是_________________(3)日扳_________________(4)环谒_________________2.下面句子中“之”所指代的对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C.邑人奇之。

D.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伤仲永》一文从侧面表现童年方仲永天赋高的句子是()A.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C.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D.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5.这篇文章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属于(2)此(3)通“攀”,牵、引(4)拜访2.A3.(1)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全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顾炎武《与友人论学书》(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顾炎武《与友人论学书》(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顾炎武《与友人论学书》(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与友人论学书【明】顾炎武比往来南北,颇承友朋推一日之长.,问道于盲。

窃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往往言心言性,而茫乎不得其解也。

命与仁,夫子所罕言也。

性与天道,子贡之所未得闻也。

性命之理,著之《易传》,未尝数以语.人。

其答问士也,则曰“行已有耻”;其为学,则曰“好古敏学”。

其与门弟子言,举尧、舜相传所谓“危微精一”之说,一切不道,而但曰:“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呜呼!圣人之所以为学者,何其平易而可循也!故曰:“下学而上达。

”颜子之几乎圣也,犹曰:“博我以文。

”其告哀公也,明善之功,先以之博学。

自曾子而下,笃实无若子夏;而其言仁也,则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今之君子则不然,聚宾客门人之学者数十百人,“譬诸草木,区以别矣”,而一皆与之言心言性。

舍“多学而识”,以求一贯之方;置四海之困穷不言,而终日讲“危微精一”之说。

是必其道之高于夫子,而其门人弟子之贤于子贡,祧【ti āo】东鲁而直接二帝之心传者也!我弗敢知也。

性也,命也,天也夫子之所罕言,而今之君子之所恒言也;出处、去就、辞受、取与之辨,孔子、孟子之所恒言,而今之君子所罕言也。

谓忠与清之未至于仁,而不知不忠与清而可以言仁者,未之有也。

谓“不忮【zhì忌恨】不求”之不足以尽道,而不知终身于忮且求而可以言道者,未之有也。

我弗敢知也。

愚.所谓圣人之道者如之何?曰“博学于文”,曰“行己有耻”。

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自子臣弟友以至出入、往来、辞受、取与之间,皆有耻之事也。

“耻之于人大矣。

”不耻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匹妇之不被其泽。

故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呜呼!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虽然,非愚之所敢言也,且以区区..之见私诸同志,而求起予。

《伤仲永》对比阅读题及答案

《伤仲永》对比阅读题及答案

《伤仲永》对比阅读题及答案《伤仲永》对比阅读题及答案《伤仲永》对比阅读题及答案【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节选自王安石《伤仲永》)【乙】陈际泰,字大士,临川人。

家贫,不能从师,又无书,时取旁舍儿书,屏人窃诵。

从外兄①所获《书经》,四角已漫灭,且无句读②,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

十岁,于外家药笼中见《诗经》,取而疾走。

父见之,怒,督往田,则携至田所,踞高阜而哦,遂毕身不忘。

久之,返临川,与南英辈③以时文名天下。

其为文,敏甚,一日可二三十首,先后所作至万首。

经生举业之富,无若际泰者。

(节选自《明史》)【注释】①外兄:表兄。

②句读:古人称文词之间该停顿的地方叫‘句”或“读”,相当于现在的标点。

③南英辈:指艾南英等三人,与陈际泰被合称为“临川四才子”。

④经生举业之富:读书人应试诗文的数量之多。

1.下面句子停顿有误的`一项是()(2分)A.借旁近/与之 B.余闻之/也久C.时取/旁舍儿书 D.于外家药笼中/见《诗经》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4分)(1)时扳仲永环谒于邑人()(2)不能称前时之闻()(3)取而疾走()( 4)与南英辈以时文名天下()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译文:(2)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

译文:4.通读甲乙两文,回答下面问题。

(5分)(1)甲文中方仲永自幼天资聪颖,长大后却“ ”;乙文中陈际泰小时虽“家贫,不能从师,又无书”,后来却能“ ”。

(用原文语句填空)(2分)(2)方仲永与陈际泰最终不同的结果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简要回答。

《伤仲永》阅读练习题附参考答案

《伤仲永》阅读练习题附参考答案

《伤仲永》阅读练习题附参考答案阅读《伤仲永》,回答下面问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我能解释下面各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世隶耕_________________②或以钱币乞之_________________③复到舅家_________________④父异焉_________________2、我能判断出下列句子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余闻之/也久。

D、父/利其然也。

3、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方仲永自幼天资过人的具体表现有两处,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后来又发生_________________和“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的变化,变得“泯然众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原文填空)5、方仲永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你最想对他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我眼中的方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最想对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①第一段着重描写方仲永的神奇有什么作用?本文给我们怎样的'教育和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②古代有不少勤奋好学的成语典故,请写出成语、人物典故各两个。

对比文言文

对比文言文

文言文阅读一、【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乙】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

其幼时患①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②能讽诵③乃已。

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

”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④,曰:“书不可不成诵。

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①患:担心②俟sì:等待。

③讽诵:出声诵读,抑扬顿挫地诵读。

④博闻强志:形容见闻广博,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4分)(1) 稍稍宾客其父() (2) 泯然众人矣()(3)尝主编《资治通鉴》()(4)俟能讽诵乃已()8.下列各句中的“之”与“为一时之名臣”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 邑人奇之B.不能称前时之闻C. 或以钱币乞之D. 卒之为众人9.翻译下列句子。

(2分)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画出下面句子的两处停顿。

(2分)余闻之也久11.试比较仲永与司马光两人的不同经历,并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3分)二、【乙】赵普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

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

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

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

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

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选自《宋史》)10.下列句中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B.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C.尝奏/荐某人/为某官 D.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11.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伤仲永》阅读答案15篇

《伤仲永》阅读答案15篇

《伤仲永》阅读答案15篇《伤仲永》阅读答案15篇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我们都要用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可以有效帮助我们巩固所学知识。

相信很多朋友都需要一份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自己的阅读答案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伤仲永》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伤仲永》阅读答案1阅读《伤仲永》,完成15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1.解释下面加粗的字。

(1)隶耕_________________(2)自是_________________(3)日扳_________________(4)环谒_________________2.下面句子中之所指代的对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C.邑人奇之。

D.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伤仲永》一文从侧面表现童年方仲永天赋高的句子是()A.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伤仲永》阅读答案(最新)

《伤仲永》阅读答案(最新)

《伤仲永》阅读答案(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乙)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小题1】解释文中划线的词语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②父异()焉③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④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1)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小题3】孙权指导吕蒙读书的方法和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方法:目的:【小题4】吕蒙跟方仲永求学经历有什么区别,你从这两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小题5】台球“神童”丁俊晖,现已成了世界级体育明星,关于他父亲让一个处在求学“黄金”时期的少年“不使学”,而是弃“学”从“体”。

他的这一做法随之成为颇有争议的热门话题。

请你谈谈你对此事的看法。

答案:【小题1】(1)粗略的阅读(2)对…感到诧异(3)同“攀”,牵,引(4)当时专管经学传授的官注意(2)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3)为通假字。

【小题2】略【小题3】方法:但当涉猎(1分)目的:见往事耳(1分)【小题4】方仲永天资聪颖不学习,由天才变成普通人;吕蒙由于学习勤奋,学有所成。

学习使人进步等(2分)【小题5】略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认知能力。

与友人书的阅读答案(最终定稿)

与友人书的阅读答案(最终定稿)

与友人书的阅读答案(最终定稿)第一篇:与友人书的阅读答案篇一:与友人书的阅读答案与友人书阅读答案_其它语言学习_外语学习_教育专区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 与友人书阅读答案_其它语言学习_外语学习_教育专区。

与友人书阅读答案原文: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

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古人与稽④,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⑤ 可得十之五与友人书阅读答案原文: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

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古人与稽④,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⑤ 可得十之五六。

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

子曰:“十室之邑⑦,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⑧之好学也。

”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⑨乎?(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参考译文: 人的学业,如果不是天天进取,那就是在天天退步。

如果没有学伴,见解就会片面浅显,难以学成。

在一个环境里呆久了,会不知不觉染上某些习气。

如果不幸处于穷乡僻壤,没有坐马车的费用,仍要广泛的猎取学问并详细考究,看到古人的观点,以便知道学问的正确与否,这样一来,差不多得到学问的十分之五六。

如果又不岀门去,又不去读书,则是象一个面墙的人一样,对学问一无所知,即使是有子羔、原宪那样的贤能,对国家还是没有用处的。

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

” 连孔子这样的圣人,仍须努力地学习,今人难道不该以此勉励自己吗?注释: ①[孤陋]片面、浅陋。

②[资]盘缠。

③[审]详细。

④[稽]探究、考察。

⑤[庶几]差不多。

⑥[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

⑦[邑]地方,⑧[丘]孔子。

⑨[勉]勤勉,努力。

⑩[以]动词,和“如”“若”相同。

[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仲永》顾炎武《与友人书》比较阅读附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问题。

(15 分)
[甲]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独学无友,则孤陋① 而难成。

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 ,犹当博学审③ 问,古人
与稽④ ,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⑥⑤ 可得十之五六。

若既不出户,又不读
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 之贤,终无济于天下。

子曰:“十室之邑⑦ ,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⑧ 之好学也。

”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
人可不勉⑨乎?[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

②[资]盘缠。

③[审]详细。

④[稽]探究、考察。

⑤[庶几]差不多。

⑥[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

⑦[邑]地方,⑧[丘]孔子。

⑨[勉]勤勉,努力。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 4 分)
① 卒之为众人卒:②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至:
③不幸而在穷僻之域
域:
④终无济于天下济:
8.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4 分)
①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②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9.甲文谈“成才”,乙文谈“做学问”,二者强调的重点各有不同。

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具体有什么不同。

( 3 分)
10.甲乙两文都具有较强的议论性,试分别概括两文所论述的主要内容。

(4 分)甲文:
乙文:
参考答案:
7.①终于②达到③地方(答疆界”区域”也算对)④帮助
8.①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②人们做学问,如果不每天进步就会每天退步
9.甲文强调要想成才,除“受之天”外,更要“受之人”。

乙文强调做学问要
有研讨的朋友,要认真钻研书中的道理,要出门学习生活(或开阔眼界)
10.甲文:论述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乙文:论述了“为学”不进则退的道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