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阅读理解专项训练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短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短文阅读专项训练一、[2024·山西百校联考] 阅读下面的文本,回答问题。
家务活儿里的哲学意味肖遥①与其他事务相比,家务活儿永远无法真正完结:衣柜、书柜总是可以更整齐,窗户、镜面、厨具可以更明亮,地板打扫和除尘以后,还可以抛光和打蜡。
②简单的体力劳动也是永远做不完的,不仅具有无限性,而且会无限循环地重复下去。
家务活儿的重复性昭示着生活的本质——活着就是不断重复。
③家务活儿的指向是向内的,类似于“螺蛳壳里做道场”。
和反省、整理头脑或清理电脑内存一样,每当推进一项家务,都能使生活得到一重净化和优化。
④家务里的艺术性和创造性可以缓解人的焦虑。
独在异乡做访问学者的那段时间,琢磨怎样在厨具欠缺的情况下做出靠谱的中餐,成了我的一大爱好。
有一次,我花了三个小时做面条:把面粉揉成团,把面团搓成面棍,把面棍扯成面条。
其间下了两场大雨,出了两回大太阳。
雨后,两只松鼠追逐打闹着跑过院子。
在寂静的午后,这场松鼠的舞蹈表演是给我一个人的奖赏。
在专注做这一餐面条的时候,与其说时间好像停滞了,不如说我好像置身于时空之外,浑然不觉世事,像滚雪球一样迅速集聚变化,或像流沙一样破碎崩解。
⑤这正如弗朗索瓦兹·萨冈所说的那样:“所有漂泊的人生都梦想着平静、童年、杜鹃花,正如所有平静的人生都幻想伏特加、乐队和醉生梦死。
”(有删改) 1.阅读文本可以发现,“家务活儿里的哲学意味”包含三层意思。
它们各指什么?请简要回答。
2.同学们围绕“生活的本质——活着就是不断重复”展开了议论,有人认为不断重复的生活毫无意义,有人认为不断重复才能造就成功。
请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表明你的观点并加以阐述。
写作提示:①可以同意以上某种观点,也可以另有自己的观点;②表述清晰,语言流畅;③不少于120字。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各题。
①晋平公姬彪到了老年,忽然产生了要学习的欲望,但又感到来日不多,怕学不好,因而心情十分矛盾。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附答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学期第一单元综合测试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基础(24分)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0分)(1)鸡声茅店月,。
(温庭筠《商山早行》)(1分)(2)何哉?不以物喜,,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范仲淹《岳阳楼记》)(2分)(3)但愿人长久,。
(苏轼《水调歌头》)(1分)(4)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借用典故“,”抒发了诗人对旧友的怀念和因人事沧桑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2分)(5)请把李白的《行路难(其一)》默写完整。
(4分)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 , ?,。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4分)(1)唐宗宋祖,稍逊fēng sāo()。
(2)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sīyǎ()的喉咙歌唱。
(3)那轻,那pīng tíng(),你是,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4)像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yáo yè()……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夏季到来了,少女们纷纷穿上了妖娆..的衣裙。
B.年轻的他心事重重,面容忧戚..,有点经不起人民考验的样子。
C.亚非拉民族解放的潮流汹涌..澎湃,势不可当。
D.昨夜一场大雪,早上出门一看,天晴了,好一派红装素裹....的绚丽景象!4.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日前,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对安排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
(把“安排”改为“实施”)B.短短几天之内,《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最新修正版已迅速出现在各大书店最显眼位置,新一轮宪法学习潮火热。
(在“火热”后加“兴起”)C.通过参观中国航空博物馆,使我了解了许多航空知识,增强了国防意识。
(删去“通过”或者“使”)D.喜剧演员宋小宝在与广州粉丝的见面会上表示,会不会再来广州,关键看广州影迷欢迎。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类文阅读理解题(含解析)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类文阅读理解题(含解析)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类文阅读理解题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春风过处王畔政①没有一种风比春风更令人陶醉。
虽看不见,却无处不在。
山川丘陵、江河湖海、田野森林、城市村庄,她都用温柔的手抚摸过。
春风过处,万物葳蕤,生机勃勃。
②北方四季泾渭分明,季节的风吹向大地,让人感受到时令的变迁、植物的荣枯。
每当春风到来时,整个大地总会为之一振,苏醒,返青,拔节,生长。
③春风是一寸一寸地来到的,她边走边为大地褪去寒衣,然后一点一点着上春色,直至冬衣褪尽,春色满园。
④燕子每到春天便会跟随春风按时返回村庄,寻找它曾经的家园。
它们打扫干净亲手营造的巢房,白天在野外觅食,傍晚在村街上游戏。
春风中,家雀在墙头嬉闹,鹁鸪鸟在屋脊上追逐,斑鸠在柳树枝头上下翻飞,上百只灰喜鹊在杨树、梧桐树的枝丫上安营扎寨,远远望去,一个个喜鹊的家在春风中摇曳。
⑤麦田脱去叶片上的灰白,伸展开蜷缩的腰肢,将深绿色在田野里铺展。
紫叶李花团锦簇,红玉兰含苞待放,连翘灿烂,碧桃俏丽,紫荆花争艳……村庄的册页里,赤橙黄绿青蓝紫,一股脑儿展示。
⑥流水潺潺,小河是系在村庄胸前的绸带,更是大地的血脉。
这里是鹅鸭的天堂,它们在河中觅食、嬉戏,还在河面上唱着“鹅鹅鹅"“嘎嘎嘎”的歌。
河边垂柳依依,那鹅黄色的芽苞,将河水映绿染黄。
⑦柳笛一声天下春。
孩子们争先恐后地折柳、做柳哨,然后吹着柳笛喇叭比赛。
笛声嘹亮,或细腻婉转,或粗犷高亢,春天就这样被吹得绿意盎然。
⑧草长莺飞三月天,正是纸鸢翩飞的好时候。
找一片空旷的场院,逐渐放开牵线,“蝴蝶"“蜈蚣”迎风展翅,越飞越高,越飞越远。
天上的风筝飞着,地上的大人和孩子们站在春天里,尽情地享受着十里春风、万里春光。
⑨刚从坡里回家的邻家大伯,背上的蜡条筐里盛着刚割下的鲜嫩韭菜。
走在大街上,只听他远远地喊着,头刀子韭菜——无公害的!上前一闻,泥土的气味弥漫开来,正好可做晚饭的菜肴。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学期语文期末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专项复习(七) 课外文言文阅读(一)天镜园天镜园浴凫堂①,高槐深竹,樾②暗千层,坐对兰荡③,一泓漾之,水木明瑟④,鱼鸟藻荇类若乘空。
余读书其中,扑面临头,受用一绿,幽窗开卷,字俱碧鲜。
每岁春老,破塘⑤笋必道此。
轻舠飞出,牙人⑥择顶大笋一株掷水面,呼园人曰:“捞笋!”鼓枻⑦飞去。
园丁划小舟拾之,形如象牙,白如雪,嫩如花藕,甜如蔗霜。
煮食之,无可名言,但有惭愧。
(选自张岱《陶庵梦忆》) 【注释】①浴凫堂:天镜园中一个堂名。
②樾(yuè):树荫。
③兰荡:湖名。
④明瑟:明净新鲜。
⑤破塘:绍兴地名,以产笋著称。
⑥牙人:商人。
⑦枻(yì):船桨。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字俱.碧鲜俱:都(2)每岁.春老岁:年飞出轻舠:小船(3)轻舠..(4)无可名.言名:说出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A.无可名.言名.之者谁B.鱼鸟藻荇类若.乘空猛浪若.奔C.一.泓漾之而或长烟一.空D.破塘笋必道.此道.不通,度已失期(解析:A.说出/命名;B.好像;C.数字“一”/全;D.经过/道路。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形如象牙,白如雪,嫩如花藕,甜如蔗霜。
(这笋)形状像象牙,像雪一样白,像花藕一样鲜嫩,像蔗糖一样甜。
4.选文描写了哪两个生活场面?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作者在文中描写了读书堂中、仆人捞笋两个场面。
流露出作者对天镜园的喜爱,以及沉醉于美景的愉悦之情。
附参考译文:天镜园的浴凫堂,(有)高耸的槐树,茂密的竹子,树荫层层叠叠,面对着兰荡湖闲坐,(只见)一泓(湖水)微波荡漾,水清木秀,游鱼飞鸟,还有那水中的藻荇,都像是浮在空中一样。
我在里边读书,绿色满头满脑地向我扑来,在幽静的窗边打开书本,好像每个字都是碧绿新鲜的。
每年春末,(载着)破塘笋(的小船)必定经过这里。
轻舟飞出,商人就选择最大的一株笋抛掷到水面上,并向园中人叫道:“捞笋!”然后划桨飞一样离开。
园丁划着小舟把笋拾起来。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全套重点习题练习复习课件

第3课 乡 愁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根据拼音写词语。
乡愁是一杯酒,时间越久,味道越香醇
•
(A.chún B.zhūn)____A____。当游子徘徊• (A.huí B.huái)____B____在异乡的十字路口时,母亲的 dīng níng___叮__咛___会穿过万水千山,回荡在游子
第2课 我爱这土地
1.给加点字注音,用“____”标出语段中的三个错别字,
并改正在横线上。
想起故乡,一股情愫(
•
sù )便在胸中—凶涌。青青
的小山、绿绿的河水、宣—闹的桥头、静谧• ( mì)的古 树、乡亲的笑容如在眼前,父母的呼唤萦( yíng)绕耳
•
旁……啊,故乡,我要为你歌唱到喉咙撕—哑,歌唱到
示例: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改写:乡愁是李白床前的那一抹月光。 _______示__例__:__春__风__又__绿__江__南___岸__,__明__月__何__时__照__我__还__。__改__写: ___乡__愁__是__王__安__石__独__望__明__月__思__故__里__的__惆__怅__。_____________
5.【2019•杭州】下列各句中,所引古诗文名句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A.贾爷爷真可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七十岁了还不想着颐养 天年,而是去山区兴办企业,带动当地人民脱贫致富。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自从富春江两岸实施了 “亮灯工程”,火树银花的夜景总是给游客带来惊喜。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祝愿远行求学的你,克 服成长路上的困难,学业进步,早日实现心中的梦想。 D.在中秋佳节这个特殊日子,归国探亲的旅法华侨用杜甫的诗句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来表达心情,是最恰当不过了。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课件 群文阅读专题(一)

返回
8. 从第⑦段中找出描写春雪颜色、质地或状态的三个词 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洁白纯净 如花似玉 绵绵
返回
9. 整篇文章,以眼前的春雪把几十年的感情串在一起。纵 观全文,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要发扬过去斗争中的拼搏进取精神, 在新的生活中贡献自己的光和热的思想感情。
返回
3.这首诗在艺术上最大的特点是反复咏叹“雪落在中国
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这两行诗在节选
部分一共出现了三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提示:从
情感表达和篇章结构两个角度分析)
这两行诗是诗歌的感情线索,使悲凉压抑的情
绪贯穿全诗,同时,反复咏叹加深了悲愤凝重的气
氛,读来令人心酸落泪。这两行诗是全诗结构的骨
线的句子。 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风比作老妇,
把风当作人来写,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战乱中人们流 离失所、无依无靠的悲惨处境,给人一种阴森之感, 表达了诗人对苦难中的人们的悲悯。
返回
2.结尾“中国/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所写的无力的诗句 /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诗人希望自己的诗句能给苦难的祖国带来温暖, 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命运的忧虑和愿向苦难的祖 国奉献一颗赤子之心的热忱,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 的情怀。
人教陕西 九年级上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 册第一单元
群文阅读专题(一)
习题链接
提示:点击 进入习题
答案显示
1 见习题 2 见习题 3 见习题 4 见习题
5 见习题 6 见习题 9 见习题
7 见习题
8 见习题
群文阅读专题
请同学们看《点拨训练》第16页第1-3题。 1.本诗语言新奇又恰当,请从修辞角度赏析诗歌中画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附答案解析)一、语言文字积累与运用(共29分)(一)单项选择题(共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嘶.哑(sī) 分.外(fèn) 娉.婷(pìng) 浮.动(fú)B. 摇曳.(yè) 折.腰(zhé) 鲜妍.(yán) 可.汗(kě)C. 妖娆.(náo) 海峡.(xiá) 红晕.(yùn) 凝.望(níng)D. 冠.冕(guān) 枉.然(wǎng) 飘逸.(yì) 轻灵.(líng)【答案】D【解析】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
D项注音全部正确。
A娉婷(pīng)。
B可汗(kè)。
C妖娆(ráo)。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妖娆优戚生机勃发呢喃软语B. 黎明流盼屏气凝神江山多娇C. 汹涌丰润暴风骤雨尽态极颜D. 坟墓喉咙涛涛不绝稍逊风骚【答案】B【解析】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
B项词语中没有错别字。
A忧戚。
C尽态极妍。
D滔滔不绝。
3. 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商务印书馆创始人张元济先生有一句简单而朴素的话:“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
”________。
①从个人角度而言,腹有诗书气自华。
②从国家层面来说,倡导全民阅读提升整个民族的素质。
③历史证明,全世界一步步从野蛮走向文明,无不是建立在知识的积累之上。
④的确,读书可以明理,阅读铸就灵魂。
A. ①④②③B. ③①②④C. ④①②③D. ④②③①【答案】C【解析】C项排列顺序最恰当。
推敲各句之间的逻辑关系;④句承前解说张元济先生话语的意思,注意“的确”二字;①②两句从个人到国家层面依次展开,具体说明读书的作用;③句总结放最后。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安徽卷)(总8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一、积累与运用(35分)1.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0分)(1)请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古诗文名句。
(任选其中....6· 句,不得多选......)①江山如此多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毛泽东《沁园春·雪》)②阡陌交通,______________。
(陶渊明《桃花源记》)③采菊东篱下,________________。
[陶渊明《饮酒》(其五)]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⑥________________,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怜君何事到天涯!(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⑧诗以言志,很多着名的诗人都借助诗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志趣。
苏轼在《水调歌头》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对亲人的美好祝愿。
(2)默写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后四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9分)2017年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
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从诗词中分享美丽,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阅读理解专项训练
粽子里的乡愁(琦君)
考点训练:理解重点语句的作用
阅读字数:约1000字建议用时:15分钟分值:16分考查题型:第1题
点击作者:琦君,1917年生,浙江温州市瓯海区人。
著有多部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
文学作品,主要有《青灯有味似儿时》《永是有情人》《水是故乡甜》《万水千山师友情》《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母亲的金手表》等。
写作借鉴:本文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的怀念、惆怅之
情以及独特的人生感悟。
①异乡客地,越是没有年节的气氛,越是怀念旧时代的年节情景。
②端阳是个大节,也是母亲大忙特忙、大显身手的好时光。
想到她灵活的双手,裹着四
角玲珑的粽子,就好像马上闻到那股粽子香了。
③母亲的粽子,种类很多。
莲子红枣粽只包少许几个,是专为供佛的素粽。
荤的豆沙粽、猪肉粽、火腿粽可以供祖先,供过以后称之为“子孙粽”,吃了将会保佑后代儿孙绵延。
包
得最多的是红豆粽、白米粽和灰汤粽。
一家人享受以外,还要布施乞丐。
母亲总是为乞丐大
量地准备一批,美其名曰“富贵粽”。
④我最最喜欢吃的是灰汤粽。
是用早稻草烧成灰,铺在白布上,拿开水一冲,滴下的热
汤呈深褐色,内含大量的碱。
把包好的白米粽浸泡在灰汤中一段时间(大约一夜吧),提出来煮熟,就是浅咖啡色带碱味的灰汤粽。
那股子特别的清香,是其他粽子所不及的。
我一口气可以吃两个,因为灰汤粽不但不碍胃,反而有帮助消化之功。
过节时若吃得过饱,母亲就用灰汤粽焙成灰,叫我用开水送服,胃就舒服了。
完全是自然食物的自然治疗法。
母亲常说我
是从灰汤粽里长大的。
几十年来,一想起灰汤粽的香味,就神往童年与故乡的快乐时光。
但
在今天到哪里去找早稻草烧出灰来冲灰汤呢?
⑤端午节那天,乞丐一早就来讨粽子。
真个是门庭若市。
我帮着长工阿荣提着富贵粽,
一个个地分,忙得不亦乐乎。
乞丐常常高声地喊:“太太,高升点(意谓多给点)。
明里去了暗里来,积福积德,保佑您大富大贵啊!”母亲总是从厨房里出来,连声说:“大家有福,大家有福。
”
⑥乞丐去后,我问母亲:“他们讨饭吃,有什么福呢?”母亲正色道:“不要这样讲,谁能保证一生一世享福?谁又能保证下一世有福还是没福?福是要靠自己修的。
时时刻刻要存好心,要惜福最要紧。
他们做乞丐的,并不是一个个都是好吃懒做的,有的是一时做错了事,败了家业。
有的是上一代没积福,害了他们。
你看那些孩子,跟着爹娘日晒夜露地讨饭,他们做错了什么?有什么罪过呢?”
⑦母亲的话,在我心头重重地敲了一下。
因而每回看到乞丐们背上背的婴儿,小脑袋晃来晃去,在太阳里晒着,雨里淋着,心里就有说不出的难过。
当我把粽子递给小乞丐时,他
们伸出黑漆漆的双手接过去,嘴里说着:“谢谢你啊!”眼睛睁得大大的,看我一身的新衣服。
他们中许多和我差不多年纪,差不多高矮。
我就会想:他们为什么当乞丐?我为什么住这样
的大房子,有好东西吃,有书读?想想妈妈说的,谁能保证一生一世享福,心里就害怕起来。
⑧如今,每年的端午节来临时,我很少吃粽子,更无从吃到清香的灰汤粽。
母亲细致的手艺和琐琐屑屑的事,都只能在不尽的怀念中追寻了。
(选自《甘肃日报》,有删改)
1.文章第一句单独成段,有何作用?(3分)【答题技法详见P71考点解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第④段画横线的句子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析选文第⑦段“母亲的话,在我心头重重地敲了一下”中“敲”字的表达效果。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标题为“粽子里的乡愁”,请结合全文内容,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作者的哪些愁
思。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微字典:【门庭若市】门口和庭院里热闹得像市场一样。
形容交际来往的人很多。
积字音:琐屑
..()浸.泡()
积字形:玲珑裹着绵延乞丐
浸泡
积妙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积美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积感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与答案详析
考点解读
考点——理解重点语句的作用
【考点解读】
“体味和推敲重要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不仅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更重要的是,筛选文中的信息,概括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鉴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甚至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思路,都
离不开对文中重要语句的把握。
因此每年各地的中考题都以此为考查重点。
【技巧点拨】
理解关键语句的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从“表达方式”入手,把握常见的表达方式的作用,顺藤摸瓜。
常见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
在中考现代文阅读中,一般聚焦
启人心智的议论句、饱含深情的抒情句、形象生动的描写句。
2.从“文章结构”入手,把握句子在文中的位置,按图索骥。
根据语句的位置,有四种句子对文章的解读十分重要。
①段首句:段首句往往有提示、概括、转承的作用。
②总起句:这种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引起下文,设置悬念,为下
文埋下伏笔,为全文渲染某种气氛。
③过渡句:这种句子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④段尾句:总结概括,留有余地,饱蘸笔墨抒情,照应前文,总结上文,使结构严谨。
3.从“写作手法”入手,整体感知,结合语境,内勾外连。
现代文写作会采用许多写作手法,如衬托、象征等。
因此在阅读时,我们要特别注意这样几种句子:①相互呼应、照应的句子;②表面看起来联系不紧密的句子;③呼应文章内容以外的语句。
4.从“修辞手法”入手,把握各种修辞的特点,依葫芦画瓢。
为了更好地写景状物,传神达意,作者往往在语段中运用一些修辞手法。
做题时要从两个角度思考:一是看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二要结合语言环境体会所用修辞手法的表达
效果。
1.文章开头写异乡客地没有年节气氛,衬托了家乡端午节的美好与温馨,突出了文章
题目中的“乡愁”,为全文奠定怀念的情感基调,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