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合集下载

高中考试优秀作文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高中考试优秀作文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高中考试优秀作文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谋划,就会有即将到来的忧患。

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就是因果循环,今日因成他日果,今天不为他日的打算,他日成今日时必然有许多忧虑,不容我们不作努力。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译文是:孔子说:“一个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近在眼前的忧患。

”但我总觉这一句人人耳熟能详的孔夫子警语,译得不够准确,我的理解是一个人总会有忧虑的,或者是近的,或者是远的,或者二者俱有,只是在不同的时候表现不同罢了。

如果将其解释为“一个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近在眼前的忧患。

”不免令人疑惑:为何不作长远考量(远虑),很快就会面临危机(近忧)?反而应该是今天不作长远思考(近虑),未来便会爆发危机(远忧)。

若单纯从表面的字义解释,这句话似乎有时空倒置的疑虑。

今日的忧愁是昨日所致。

昨日的那些相关决定如果不正确,昨日的作为如果不够周延,才造成今日的苦果。

倘使重新来过,哪些错误是可以避开呢?进而去认知、体悟这些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重新检讨下来,不但学得教训、经验,不致重蹈覆辙,并能强化对事物相关影响的认知,增长决策判断力。

俗语说,“不增一事,不长一智”,就是这个意思。

再深入思索,就会令人豁然开朗。

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应该是指,现在所面临的问题(忧愁),是肇因于以前没有深思熟虑的作为;同样的,今天的作为如果未经长远的深思熟虑,未来必会尝到苦果。

所以,这句话除了提醒我们要深谋“远虑”,还点出一个要点:凡事必是“自作自受”,这是每个人都要有的认知。

重新品味“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除了警惕自己、要对今日的事物深思熟虑、深度思考外,还应对将来进行作打算,即所谓的“深谋远虑”。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这是古老的谚语,充满了先人的智慧,告诫我们要未雨绸缪,不要老看眼前的事物,而忘却了人之所以积极奋斗的远景期待。

反过来说,我们也可以讲:“人无近忧,必有远虑。

”这是因为如果连眼前的事物都没有办法处理好,日子过得越来越糊涂,那生活终将是一团乱。

高三评论作文: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高三评论作文: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本文是高中关于高三评论作文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欢迎阅读。

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谋划,就会有即将到来的忧患。

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就是因果循环,今日因成他日果,今天不为他日的打算,他日成今日时必然有许多忧虑,不容我们不作努力。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译文是:孔子说,一个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近在眼前的忧患。

”但我总觉这一句人人耳熟能详的孔夫子警语,译得不够准确,我的理解是一个人总会有忧虑的,或者是近的,或者是远的,或者二者俱有,只是在不同的时候表现不同罢了。

如果将其解释为“一个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近在眼前的忧患。

”不免令人疑惑:为何不作长远考量(远虑),很快就会面临危机(近忧)?反而应该是今天不长远思考(近虑),未来便会爆发危机(远忧)。

若单纯从表面的字义解释,这句话似乎有时空倒置的疑虑。

今日的忧愁是昨日所致。

昨日的哪些相关决定如果不正确,昨日的作为如果不够周延,才造成今日的苦果?倘使重新来过,哪些错误是可以避开的?进而去认知、体悟这些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重新检讨下来,不但学得教训、经验,不致重蹈覆辙,并能强化对事物相关影响的认知,增长决策判断力。

俗语说,“不增一事,不长一智”,就是这个意思。

再深入思索,就会令人豁然开朗。

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应该是指,现在所面临的问题(忧愁),是肇因于以前没有深思熟虑的作为;同样的,今天的作为如果未经长远的深思熟虑,未来必会尝到苦果。

所以,这句话除了提醒我们要深谋“远虑”,还点出一个要点:凡事必是“自作自受”,这是每个人都要有的认知。

重新品味“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除了警惕自己、要对今日的事物深思熟虑、深度思考外,还应对将来进行作打算,即所谓的“深谋远虑”。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这是古老的谚语,充满了先人的智慧,告诫我们要未雨绸缪,不要老看眼前的事物,而忘却了人之所以积极奋斗的远景期待。

反过来说,我们也可以讲:“人无近忧,必有远虑。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成语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成语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成语
成语: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拼音:rén wú yuǎn lǜ,bì yǒu jìn yōu
解释:虑:考虑;忧:忧愁。

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出现眼前的忧患。

表示看事做事应该有远大的眼光,周密的考虑。

出处:先秦孔子《论语卫灵公》:“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
例句:高阳《胡雪岩全传·红顶商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今已经三月下旬了,转眼‘五荒六月’,家家要应付眼前。


用法:复句式;作分句;含贬义。

成语故事:
三国时期,曹操出兵40万来攻打东吴。

东吴孙权召集文武百官研究对策,大将吕蒙建议在濡须口修筑船坞,孙权称赞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吕蒙有远见。

”于是连夜修建。

等魏军到时,船坞已修好,魏军在这一战中损失惨重。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谋划,就会有即将到来的忧患。

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就是因果循环,今日因成他日果,今天不为他日的打算,他日成今日时必然有许多忧虑,不容我们不作努力。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译文是:孔子说,一个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近在眼前的忧患。

”但我总觉这一句人人耳熟能详的孔夫子警语,译得不够准确,我的理解是一个人总会有忧虑的,或者是近的,或者是远的,或者二者俱有,只是在不同的时候表现不同罢了。

如果将其解释为“一个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近在眼前的忧患。

”不免令人疑惑:为何不作长远考量(远虑),很快就会面临危机(近忧)?反而应该是今天不长远思考(近虑),未来便会爆发危机(远忧)。

若单纯从表面的字义解释,这句话似乎有时空倒置的疑虑。

今日的忧愁是昨日所致。

昨日的哪些相关决定如果不正确,昨日的作为如果不够周延,才造成今日的苦果?倘使重新来过,哪些错误是可以避开的?进而去认知、体悟这些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重新检讨下来,不但学得教训、经验,不致重蹈覆辙,并能强化对事物相关影响的认知,增长决策判断力。

俗语说,“不增一事,不长一智”,就是这个意思。

再深入思索,就会令人豁然开朗。

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应该是指,现在所面临的问题(忧愁),是肇因于以前没有深思熟虑的作为;同样的,今天的作为如果未经长远的深思熟虑,未来必会尝到苦果。

所以,这句话除了提醒我们要深谋“远虑”,还点出一个要点:凡事必是“自作自受”,这是每个人都要有的认知。

重新品味“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除了警惕自己、要对今日的事物深思熟虑、深度思考外,还应对将来进行作打算,即所谓的“深谋远虑”。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这是古老的谚语,充满了先人的智慧,告诫我们要未雨绸缪,不要老看眼前的事物,而忘却了人之所以积极奋斗的远景期待。

反过来说,我们也可以讲:“人无近忧,必有远虑。

”这是因为如果连眼前的事物都没有办法处理好,日子过得越来越糊涂,那生活终将是一团乱。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即评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即评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即评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是一句古老的成语,出自《论语·卫灵公》。

它意味着如果我们不考虑远期的问题和困难,那么近期的问题和困难就会接踵而至。

这句话告诫我们要有预见性,要考虑到未来的问题和挑战,不能只关注眼前的事情。

在现代社会中,这句话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无论是在个人生活还是工作中,我们都需要有远见卓识,考虑到未来的发展和变化。

如果我们只关注当前的问题和需求,而没有考虑到未来的影响和挑战,那么我们可能会陷入短视和被动的情况。

例如,在职业规划中,如果我们只关注当前的职位和薪水,而没有考虑未来的职业发展和技能需求,那么我们可能会错失更好的机会和更高的薪水。

同样,在个人生活中,如果我们只关注当前的需求和享受,而没有考虑未来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那么我们可能会陷入不良的生活习惯和健康问题。

因此,“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提醒我们要有远见卓识,要考虑到未来的影响和挑战。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规划未来,避免被动的局面。

如何正确理解古语: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如何正确理解古语: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如何正确理解古语: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意思是说:
如果只看着眼前的一切,没有长远的考虑,没有对未来形势发展进行提前预判,事物又是随着时间变化的,那么就一定发生让人忧患头疼的事情。

说明这类人是没长远眼光的,只看到眼前和现在,却看不到长远和未来。

万物都有生长壮老死过程,当大家都看到的时候已经失去了商机和机会了正确的是以无生有的观点,规划好自己的蓝图计划,然后顺势而为,自然而成。

《素书》中有一段话:“畏危者安,畏亡者存。

夫人之所行:有道则吉,无道则凶。

吉者,百福所归;凶者,百祸所攻;非其神圣,自然所钟。

务善策者,无恶事;无远虑者,有近忧。

”,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道生万物,包括人,人要合天道,自然而然,施行人伦,通权达变,君子动则必成,是因为能够审时度势,得时,择时,顺势而为。

华夏盛世,正在归来,有你,有他,有每一个中国人。

多攒钱,多生娃,多学习。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_高三议论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_高三议论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谋划,就会有即将到来的忧患。

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就是因果循环,今日因成他日果,今天不为他日的打算,他日成今日时必然有许多忧虑,不容我们不作努力。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译文是:孔子说,一个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近在眼前的忧患。

”但我总觉这一句人人耳熟能详的孔夫子警语,译得不够准确,我的理解是一个人总会有忧虑的,或者是近的,或者是远的,或者二者俱有,只是在不同的时候表现不同罢了。

如果将其解释为“一个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近在眼前的忧患。

”不免令人疑惑:为何不作长远考量(远虑),很快就会面临危机(近忧)?反而应该是今天不长远思考(近虑),未来便会爆发危机(远忧)。

若单纯从表面的字义解释,这句话似乎有时空倒置的疑虑。

今日的忧愁是昨日所致。

昨日的哪些相关决定如果不正确,昨日的作为如果不够周延,才造成今日的苦果?倘使重新来过,哪些错误是可以避开的?进而去认知、体悟这些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重新检讨下来,不但学得教训、经验,不致重蹈覆辙,并能强化对事物相关影响的认知,增长决策判断力。

俗语说,“不增一事,不长一智”,就是这个意思。

再深入思索,就会令人豁然开朗。

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应该是指,现在所面临的问题(忧愁),是肇因于以前没有深思熟虑的作为;同样的,今天的作为如果未经长远的深思熟虑,未来必会尝到苦果。

所以,这句话除了提醒我们要深谋“远虑”,还点出一个要点:凡事必是“自作自受”,这是每个人都要有的认知。

重新品味“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除了警惕自己、要对今日的事物深思熟虑、深度思考外,还应对将来进行作打算,即所谓的“深谋远虑”。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这是古老的谚语,充满了先人的智慧,告诫我们要未雨绸缪,不要老看眼前的事物,而忘却了人之所以积极奋斗的远景期待。

反过来说,我们也可以讲:“人无近忧,必有远虑。

”这是因为如果连眼前的事物都没有办法处理好,日子过得越来越糊涂,那生活终将是一团乱。

语文积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语文积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国学名句积累】
1、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打算,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2、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
【译文】孔子说:“君子事事严格要求自己,小人事事严格要求别人。


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
【译文】孔子说:“对于任何事情了解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实词解释】
1、“者”相当于“……的人”
“者”用在名词后,相当于“......的人”例: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愚公移山》
2、“之”
“之”的几种用法
1、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2.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3.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4.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

5.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

6.虚用,无所指:久而久~。

7.往,到:“吾欲~南海”。

在第三句中“之”是代词。

【考题设置】国学填空题实词解释题文言词语解释的选择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人类生息繁衍在地球之上,大自然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各种必要的条件。

同时,也有降灾肆虐的另外一面。

特别是人类对大自然的过度索取,对生态环境的肆意破坏,极大地加强了自然力量的破坏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自然灾害正是对人类破坏自然生态的一种报复和惩罚。

可惜的是,自然灾害过去之后,人们往往好了疮疤忘了痛,为了暂时利益、局部利益而肆意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依然到处可见。

历史学家的任务之一,就是时时唤起人们的历史记忆,希望大家不要忘记历史的经验教训。

——李文海(摘自《20世纪中国灾变图史》的序言)
我国自有文献记载以来的四千余年间,“几乎无年不灾,也几乎无年不荒”,以致近世西欧学者径直称之为“饥荒的国度”。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救灾制度的不断完善,我们终于打破了已经延续数千年的“每灾必荒”的铁律,摆脱了令人恐怖的饥荒魔影的笼罩。

这的确是值得每一个中华民族子孙为之骄傲和自豪的伟大成就。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我们的经济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又是以牺牲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与环境为代价的,结果,它在带来大量的物质财富的同时,又进一步加剧了人口、社会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生态危机。

其中既有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而产生的可以说是遍及全国的环境污染灾害,也有因人为因素的强烈干扰致使自然界发生变化而给人类带来的渐变性灾难,如土壤沙漠化、盐碱化、水土流失、森林破坏、水资源匮乏以及物种多样性的减少等。

除此之外,大自然本身也会发生相对于人类而言是剧烈的周期性变化,而我们目前恰好处在这种周期性变化的一个高潮阶段,比如地震活跃期、火山活动期、气候变暖期等。

自然的,人为的,各种各样的灾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威胁人民生命安全的头号敌人之一。

我们走出了“饥荒之国”,却又进入了“灾害之国”,或者用时髦一点的话来概括,就是走进了一个正在孕育着巨大危机的“风险社会”。

澄清xx,正视历史
当然,出现危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对危机的态度。

由于当前的自然灾害和环境危机主要是伴随着经济增长和科技发展的凯歌行进的过程而出现的,而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本身的确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抗御各类灾害的能力,这就使得许多人对当下的危机往往不大在意,至多也只是把各种环境问题当作是经济发展过程的必然产物,是可以通过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自然而然就得到解决的,因而对于未来总是保持一种盲目乐观的态度。

如果有人特意强调上述各类灾害的严重后果及其未来的强化趋势,即使不被当作是无稽之谈,也会被指摘为“杞人忧天”。

有学者甚至从中国历史文献记录的可靠性入手,对“自然灾害次数越来越多”的结论提出质疑,以期化解当今的人们对于未来的所谓不必要的“过虑”。

事实究竟如何呢?
根据这位学者的论证,所谓“自然灾害次数越来越多”实际上是历史记录的偏差造成的,而与灾害实际发生的次数不相符合。

其原因有二:
首先是“详近略远”。

即灾害发生的时间和地点越近,人们对它的印象越深,灾害被记录的机率越大,灾害记录的次数与灾害发生的远近成反比。

例如在无人区发生的灾害,无论多么严重,却不会有多少人注意,而在人口稠密区、政治经济中心以及大都市,即使很轻微的灾害也会引起社会比较广泛的关注,留下大量的资料。

同样,出现在远古、上古的灾害至多只留下一些真伪参半的传说,发生在中古以后的灾害的影响也无法与近代相比。

其次是历史资料的缺失,年代越久,留下的记载一般越少,统计到的灾害次数也就越少。

正是这两个方面的原因,让人产生了灾害的次数越来越多的错觉。

否则,根据目前有关论著的统计,从现代到远古,朝代越前,灾害次数越少,到了先秦,有的年份完全是空白,“能说那时没有灾害吗?”
这样的分析固然不无道理,但如果我们对中国史料记载的特殊性有所认识,同时将人类活动与灾害形成的关系考虑进来,对上述史料记载的真实性就不至于太悲观,特别是对那些连续性强、资料丰富的地区来说,相反应该更具信心——当然还需要我们更进一步地挖掘史料。

这种特殊性就是明清以来中国史料记载的完整性以及清代报灾制度的完善性,而恰恰是明清以来的大量统计表明了灾害次数不断增加的趋势。

这样的分析还存在着另一个很大的漏洞,即无视甚至误解了人口增加、生产扩大与灾害次数的正比例关系。

这就是,随着
历史上中国人口的不断增加,人类生产生活区域的成倍扩大,遭受到或记录下来的灾害当然也会相应的增加。

同理,从空间分布来说,越是人口稠密的地区,越是政治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自然变异成灾的机会就越多,灾害的次数也越多;相反,人口越是稀少的地区,成灾的机会就越少,记录下来的自然也不多。

至于无人区发生的自然变动现象,如果其后果最终没有波及到人类的话,那就是一幅大自然的奇观,而谈不上是一种灾害了。

早在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竺可桢先生就已经解决了这一难题。

他在当时发表的《直隶地理的环境与水灾》一文中,对17世纪以来的三个世纪直隶水灾特多的原因作了精辟的分析。

他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既不是因为直隶是首都,所以记载特详,因为17世纪以前直隶同样是首都,但记录下来的灾害并不多;也不是因为永定河的河道发生了变更,以致泛滥更加频繁,因为后人对于永定河的治理力度要远超前人。

真正的原因是直隶人口的增加和农业的勃兴。

因为在宋代以前,直隶省的低洼之处都是淀泊沼泽,尚未开垦,元明以后,以前的沼泽逐渐变成了良田,水灾因而随之增多,“因为以前即使有水,也不成灾,至此是有水非成灾不可。

这样一来,直隶水灾在史籍上的记载,当然也突然增多了。

”竺可桢认为,这应该是一个“比较的最圆满的解释”。

他虽然没有提到人类对环境的破坏作用与灾害形成的关系,但他思考问题的方法,毕竟给我们这些后人提供了极其有益的启示。

多一点忧患意识
也有学者认为,自然灾害在时间上的分布往往是周期性的,因此我们不能以某一时段的灾害状况来推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然而如上所述,由于当前的自然灾害并不只是自然界本身变动的产物,而是越来越多地搀杂进了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后者所引起或加剧的自然环境的变化往往又是一个逐步累积、不断扩散的不可逆的过程,所以,灾害的周期性变化与灾害次数的累积上升趋势并不矛盾,在当前的情况下,则是交错在一起,叠加出一个并非那么确定的未来社会。

因此,对于这样的社会,我们与其抱持一种所谓“不能无忧,亦不必过虑”的“豁达”的态度,还不如老老实实地信守古人的箴言: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其实,推动人类思想嬗变和社会进步的,忧患意识要远远大于所谓“豁达”的心境。

这并不是说我们不应该豁达。

当我们在考虑某个个人的未来命运和人生态度时,我们尽可以豁达。

但是当我们把眼界放宽,把眼线放长,来思考由许许多多的个人组成的人类社会以及她的命运时,我们的神经中应该更多一些忧患意识。

在人类历史上,人类对环境与灾害问题的态度一向是存在着“乐观”与“悲观”两派的。

中国几千年前就流传着“杞人忧天”的故事,然而正是大多数人对于“天”的高度信任以及对那个“杞人”的嘲笑,使我们的天文学很难再向前迈出决定性的前进步伐。

而在当代西方国家,是悲观论学派而不是乐观论学派一直推动着环保事业的发展,直至“可持续发展”成为全人类的共同理念。

居安思危,危可以转化为安;居危处安,安则可能渐变为危,危上加危,大约就不可收拾了。

因此,多一点忧患意识,我们或许还是无法走出“灾害之国”,但对于避免再次掉入“饥荒之国”的轮回,却应该是大有裨益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