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管理史

合集下载

自考_0445_中外教育管理史__详细复习资料

自考_0445_中外教育管理史__详细复习资料

中外教育管理史详细复习资料第一章先秦时期的教育管理1.夏学校的名称序、校;商宗、学。

学在官府即学术被官方垄断,民间无学。

2.学在官府的成因:当时奴隶主阶级垄断者社会的物质生产资料和精神生产资料,文化教育自然为其所垄断,所有的教学工具都为其所占有,同时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发展低,无力供养,也不许要为官者以外的精神生产者,也无力在民间普及教学所需的“书”和“器”。

3.用士养士制度的含义性质管理特点:在社会激烈变革的时候,各诸侯逐渐认识到人的智谋和才能的特殊作用,为了争霸称雄,他们冲破世卿世禄制度,争相用士养士,委以重任等,使得社会上的许多人纷纷改行从学。

4.稷下学宫的学生手则的名称和主要内容:《弟子职》学生要虚心受教,尊重老师;饮食起居要有良好的习惯,言谈举止待人接物要有修养;规定学生学习的规则。

5.官学衰败私学兴起的原因:奴隶制官学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为私学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又由于诸侯的用士养士,使得社会上许多人改行从学,是私学产生了广泛的生源。

社会对教育作用的充分估价是私学发展的思想基础,随着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治国安邦中将发挥重大作用有了明确的认识,于是各家各派纷纷创办学校授徒讲学,从而促进了私学的发展。

6.先秦儒家提出哪些有价值的教育思想:关于教育对象上倡导有教无类;学制上设计了“家有孰、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的蓝图,并提出了一个九年制大学教育的计划;视学上提倡帝王要亲自视学,并主张教育行政要有视学制度;教育管理思想上主张以道德教育为核心,尤其要重视“仁”的教育,即伦理道德教育;在教学的常规管理上儒家主张重视入学教育,懂得尊师重教;在教育教学的原则方法上儒家主张注意课内教学与课外学习、知识的学习相辅相成,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接受能力等因素因材施教,要注意启发诱导,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师管理上,教师要充满仁爱之心,做到言传身教。

中外教育管理史

中外教育管理史

1、教育管理一般指对教育进行管理和教育过程的管理。

2、学在官府:是在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管理体制的共同特点,所谓学在官府,又称学术官守即学术被官方垄断民间无学3、六艺:礼乐射御书数4、有教无类:针对奴隶制教育的等级制度主张扩大教育对象,打破教育为少数人垄断的局面,不分富贫贵贱,不分地域族类,给所有有求学愿望的人以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5、察举制度:是汉代采用最多的最经常的选拔人才的制度,由中央各部门和地方行政长官负责考察和举荐人才,朝廷予以录用为官的一种人才选举制度6、师法:即弟子传经时必学严格遵守其师所传不能有一字出入7、九品中正制度:就是朝廷在州郡设立大小中正官由他们负责考察士人的德才表现家世,据此将士人定为九个品级然后逐级上报最后吏部选择前三个品级者授予官职的选士制度8、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而形成的理论上更加精致的新的儒学思想体系。

又称为新儒学9、三舍法:是按学生学业水平实行分舍教学,按学生平时操行及月岁等考试成绩决定升舍的教学管理办法。

10、八股文:通称制艺,或时文、八比文、四书文、是一种严格注重内容和形式的文体,包括破题、承题、起讲、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和大结等几个部分。

11坐监:教官在监内教书,学生在监内读书12、监生历事:监生到监外历练政事或称实习历事这是一项培养官吏的重要举措13、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是要以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为根本,在此基础上,选择西学中可以补我国之缺者和可以治我国之弊者,使其为我所用14、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衔接关系,是一个国家经济、政治、意识形态各方面的综合反15、学部:是我国近代中央教育行政机构正式的单独的专门的建制16、学务公所:是省教育行政机关,提学历是省教育行政的最高长官。

设有六课,总务普通实业会计图书等17、劝学所:厅州县的教育行政机关18、五育并举:蔡元培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五育并举是民国初年的制定教育宗旨的理论基础19、三位一体:指所谓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20、古希腊七艺: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21、宫廷教育:是指在王室中对世俗贵族子弟施行的教育22、骑士教育:是集宗教教育与武士教育为一体的一种封建主阶级的特殊教育形式23、骑士七艺:吟诗、音乐、下棋、骑马、游泳、枪剑、角力24、人文主义、是一种以人性的解放为中心的人性论的世界观,他肯定颂扬人的一切,在一切领域都贯彻抑神扬人的原则,实际上是贬低封建统治的权威媒体搞资产阶级的地位。

中外教育管理史资料

中外教育管理史资料

六艺——我国夏、商、周三代时期的教育。

即礼、乐、射、御、书、数六经——我国古代社会的主要教学教材。

即《诗》、《书》、《礼》、《乐》、《易》、《春秋》次相授受——教师教给先来的高足弟子,再由他们分别去教其他弟子,这样可以二传、三传甚至更多,这种教学方式叫做“次相授受”壬子一癸丑学制——我国近代的一个教育制度,1912年7月,教育部召开中央临时教育会议讨论教育政策和改革措施等重要问题,是资产阶级改造封建教育的一个重大胜利,也使新学制的创立有了灵魂和理论依据,1912年9月3日教育部公布《学校系统令》称“壬子学制”。

宫廷学校——古代埃及的一种学校。

是古埃及王宫为了培养王子、王孙办的学校书吏学校——古代埃及的一种学校。

是以培养书吏为目的的学校骑士七艺——一种封建阶级的特殊教育形式。

即吟诗、音乐、下棋、骑马、游泳、枪剑、角力人文主义——一种以“人性”的解放为中心的人性论的世界观,它肯定颂扬人的一切,在一切领域中都贯彻“抑神扬人”的原则。

实际上是贬低封建统治的权威,提高资产阶级的地位双轨制——近代国民教育运动中逐渐发展起来的贫民教育与历史悠久的贵族教育。

因为这两种教育的发展特点不同,更是因为两种教育各自为政,所以称之为双轨制导生制——18世纪90年代在英国和印度创造的一种新的教学制度。

它是一种由教师向导生施教,导生在转教其他学生的方法新教育联合会——新教育联合会是应欧洲新教育发展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对促进各国新教育的发展的一个国际性教育组1、学在官府:是夏、商和西周时期教育管理体制的共同特点。

又称“学术官守”,即学术被官方所垄断,民间无学。

主要表现为管师不分、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

2、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是西周时期的主要教育内容。

这些教育内容体现出西周的教育还有知识和能力兼求的特点。

3、有教无类:是儒家关于教育对象的思想。

针对当时奴隶制教育的等级性,主张要扩大教育对象,打破教育为少数人所垄断的局面,不分贫富贵贱,不分地域族类,给所有有求学愿望的人以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

中外教育管理史复习资料

中外教育管理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先秦时期的教育管理(一)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管理1、教育管理一般是指对教育进行管理和教育过程中的管理。

2、夏朝创立了我国最早的学校,学校名称有“序”和“校”。

3、商朝创设的学校有“瞽宗”和“学"。

4、西周学校系统包括国学、乡学两类,大学、小学两级。

大学分别为天子设立的(五学有辟雍、东序、成均、瞽宗、上序)、诸侯设立的(一学是頖宫);乡学分为闾、党、州、乡四类.5、西周教学内容的特点教育以“六艺”为主,即礼、乐、射、御、书、数为主要教学内容,讲求文武兼备,重视礼乐道德教育、知识和能力兼求。

6、“学在官府"的含义所谓“学在官府”,又称“学术官守”,即学术被官方所垄断,民间无学。

“学在官府”主要表现为官师不分、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

7、“学在官府”教育管理体制形成的根本原因当时,奴隶主阶级垄断着社会的物质生产资料和精神生产资料,文化知识掌握在天子、诸侯、卿、大夫等官员手中,教学所用之“书”、“器”则为官师所占有.只有奴隶主贵族的子弟,才有受教育的权利。

因此,学术一直为官府所垄断,民间不可能有学。

同时,由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无力供养,也不需要为官者以外的精神生产者,也无力在民间普及教学所需的书与器,这是“学在官府”教育管理体制形成的根本原因.8、视学制度和选贤贡士制度视学包括两种:一种是天子象征性的视学,以尊老敬德,重视教育;另一种是督导性的视。

选贤贡士制度:即西周实行的人才选拔制度,由诸侯和地方民政长官选拔德行、道艺兼优者贡于天子,或升入大学深造.这是我国最早实行的人才选拔制度。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管理1、教育体制变革(历史必然性)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官学的衰败和私学的兴起。

其原因:西周官学的衰败,表现为“学术官守”、“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就在西周官学走向衰落的过程中,私人办学悄然兴起,私学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变革对人才的需求,是私学产生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中外教育管理史

中外教育管理史

中外教育管理史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中外教育管理史三、名词解释题1.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简而言之,就是朝廷在州、郡设立大、小中正官,由他们负责考察士人的家世和德才表现,据此将士人评为九个品级,然后逐级上报,最后吏部选择前三个品级者授予官职的选士制度,又称九品官人法。

上32.教授治校:教授治校即让教授为评议会的多数,“议决立法方面的事”;让教授中的学长“分任行政方面的事”;让教授主任“分任教务”等等。

这是北洋军阀政治统治时期,北京大学改革管理制度贯穿的一个核心思想。

上93. 学制: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衔接关系。

学制是一个国家经济、政治、意识形态各方面的综合反映。

上84.人文主义教育:人文主义教育也称早期人道主义教育,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在教育领域内的种种要求。

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的维多利诺、康帕内拉,法国的拉伯雷、蒙旦,捷克的夸美纽斯等等。

由于人文主义教育反映的是资产阶级的需要,因此这时的教育所培养的人已不再是僧侣和神职人员,而是积极从事社会、政治、文化、工商业活动的实际活动家,也就是说,教育不再是神性的,而是人性的。

因而,人文主义教育直接推动着教育朝着世俗化的方向发展。

下25. 要素教育论:是裴斯泰洛齐为实现普及教育所设计的一种新的初等教育理论。

(2分)所谓要素.就是各学科教育的最基本和最简单的要素,它也是各学科教学的出发点。

(1分)要素教育论为学校各科教学法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当时师范教育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分)下3。

6.“学校主权”:“学校主权”是德国州政府对学校的一种监督权。

根据德国基本法规定,中小学包括私立学校都在国家的监督之下,而代表国家的主要是州政府。

州政府包括州议会和州文化与教育部,拥有对学校的监督权,被称为“学校主权”。

州政府主要制定学校立法和财政计划,州文化与教育部负责计划学校的发展和颁布相应的规定。

中外教育管理史

中外教育管理史

填空1教育管理一般指对教育进行管理和教育过程中的管理2、武帝时逐步确立了以察举为主的取士制度。

3、太学-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朝廷为博士置弟子50人是汉太学建立的标志.4、鸿都门学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所文学艺术专科学校,在教育史上具有开专科学校先河的意义5、汉代的私学有初级程度的蒙学和高级程度的专经研习.启蒙阶段的教育主要在私学里进行.承担这一阶段教育的私学主要是书馆和乡塾.广为流传并留下来的只有元帝时史游作的《急就篇》6、从汉代以后,每年州举“秀才”郡举“孝廉”,历代沿袭,成为固定的选士制度。

7、西晋时期,晋武帝咸宁二年(276年)设立国子学与太学并列。

8、惠帝时规定五品官以上子弟如国子学,六品以下子弟入太学。

9、最早专门论述家庭教育的著作------《颜氏家训》。

作者颜之推10、南北朝时周兴嗣《千字文》是有影响的蒙学课本。

11、隋炀帝大业三年(606年)始置进士科。

标志着科举制的建立。

12.至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始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建立。

参加科举的考生主要是生徒和乡贡。

他在中国历史上推行了1300年之久。

13、隋唐时期,主要由礼部兼管教育。

14、⑴中央官学由国子监具体管辖,设国子祭酒一人,为最高教育行政长官。

从此,我国中央官学有了专门的行政机构和行政长官。

⑵地方官学归地方政府直接管辖,具体的主持者为长史。

15.唐代礼部是中央管理全国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唐代设置了国子监,为专门管理中央关学的行政机构.国子监设有祭酒,司业,监丞,主薄等16、早在汉代,就有外族派遣子弟来中国留学。

17、两宋时期明确提出了“兴文教,抑武事”的方针。

18、宋真宗作了《劝学诗》诗云:“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斤粟。

安房不用加高粱,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缘,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愁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随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19、宋真宗下令追封孔子为“元圣文宣王”。

20、宋代官学的发展、书院的兴盛等,都与理学有密切关系。

自学考试中外教育管理史考试大纲

自学考试中外教育管理史考试大纲

中外教育管理史上编中国教育管理史第一章先秦时期的教育管理、一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管理1识记:1夏,商学校的名称;西周学校系统;西周教学内容的特点;学在官府的含义2理解:学在官府教育管理体制的原因;视学制度和选贤贡士教育管理功能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管理1识记:用士养士制度的含义、性质、管理特点稷下学官的学生守则的名称和主要内容2理解:教育体制变革的历史必然性官学衰败和私学兴起的原因儒家教育管理思想的内容及其私学的管理特点墨家教育管理思想的内容及其私学的管理特点稷下学官的管理特色第二章秦汉时期的教育管理一秦汉的文教政策1识记:秦朝巩固统一的文教政策的基本内容汉代为确立独尊儒术文教政策采取的措施2理解:董仲舒三大文教政策建议内容及其内在联系独尊儒术文教政策对教育管理的影响3应用:秦汉文教政策的变迁给后人的启示二汉代的教育行政体制与学校管理1识记:汉代学校系统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汉代教育行政管理的特点汉代官学的名称和性质汉代地方官学职能及其管理的特点汉代私学的类型及管理的特点2理解:以儒术取士的教育管理意义汉代私学兴盛的原因3应用:汉代太学和管理经验三汉代的宏观教育管理措施1识记:察举制度的含义左雄改制或阳嘉改制的含义察举的主要科目及其标准策问与对策的含义汉代规范经学内容的主要手段及其具体内容2理解:察举制的教育管理功能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管理一魏晋南北朝时期教育管理发展1识记:魏晋南北朝时期教的育管理发展的主要表现2理解:魏晋南北朝教育管理的历史地位二九品中正选士制度及其对教育管理的影响1识记:九品中正制度的含义实施九品中正制度的条件人物志的作者及该书的历史价值2理解:九品中正制产生的背景九品中正制度对教育管理的影响第四章隋唐时期的教育管理一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1识记:隋唐文教政策的基本内容2理解:隋唐采取重振儒术兼容佛道文教政策的背景师说问世的背景重振儒术兼容佛道文教政策对教育管理的影响二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1识记:科举制度创立的标志科举报考的程序科举考试的内容和方法2理解:科举制主生的原因科举制度对教育管理的影响三隋唐时期的教育行政体制与学校管理1识记:隋唐时期教育行政体制的特点隋唐学校系统的特点隋唐官学管理完备的主要标志2应用:唐代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教学管理的经验第五章两宋时期的教育管理一两宋时期的文教政策1识记:两宋文教政策的内容2理解:宋代文教政策对教育管理的影响二两宋时期官学管理的改革1识记:苏湖教法与分斋教学法的含义太学三舍法和积分制宋代官学管理发展的主要标志2理解:三次兴学运动的共同特点胡瑗“明体达用”办学思想的内容王安石教育改革思想的主要内容3应用:宋代的官学管理的经验三两宋时期书院的管理1识记:书院产生的时间书院的特质宋代着名书院的名称2理解:书院产生的原因3应用:书院和管理特点和经验第六章辽金元时期的教育管理一辽金元时期的文教政策理解:辽金元时期文教政策的特点二辽金元时期官学与书院的管理1识记:辽金元官学的特点辽金元教育行政体制的特点辽金元书院官学化的主要表现2理解:辽金元书院性质发生变化的原因3应用:辽金元官学管理的制度或经验第七章明清鸦片战争前的教育管理一明清时期的文教政策1识记:明清时期文教政策的内容2理解:明清时期文教政策的特点及对教育管理的影响二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1识记: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严密的表现2理解:八股文取士的特点及其对教育管理的影响三明清时期的教育行政体制与学校管理1识记:明清时期教育行政机构或官员的名称明清官学学校管理体制的特点书院蜕变的主要表现倡导实学的着名书院明清私学的特点明清蒙学的类型蒙学教材发展的表现2理解:明清加强官学管理的各项制度和措施书院性质发生蜕变的原因倡导实学书院的管理特点第八章晚清的教育管理一晚清的文教政策1识记:晚清文教政策的基本内容“中体西用”思想在晚清的演进过程2理解:张之洞“中体西用”思想的内容“中体西用”文教政策对晚清教育的影响二近代学制的建立1识记:学制的含义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的类型和主要学堂的名称维新派创办的新式学堂种类癸卯学制规定的学校系统科举制度刻除的时间2理解: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堂及其管理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特点洋务学堂的创办对中国近代教育及其管理发展的意义维新派创办的新式学堂在管理上的特点私立学堂的创建对近代教育发展的意义近代学制建立的背景和条件晚清教育宗旨的内容癸卯学制的半殖民地产封建性质科举制度废除的主要原因三晚清的教育行政1识记:晚清各级教育行政机构的名称和主要职能2理解:晚清教育行政体制的特点晚清创设视导制度的意义四近代学制颁布后的学堂管理1识记:癸卯学制对各级各类学堂组织机构和领导体制的规定2理解:有关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教学管理的制度和措施第九章民国初年的教育管理一民国初年的教育行政体制1识记:教育部成立的时间2理解:教育部建制的时间二民国初年的教育宗旨与学制改革1识记:民国初年的教育宗旨的内容2理解:蔡元培“五育”并举教育思想的内容及其影响壬子—癸丑学制较癸卯学制的进步性对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宗旨的规定三各级各类学校的管理1识记:初等学校和中等学校的办学体制关于中小学教员职称的规定大学评议会和教授会的职能2理解:小学教师检定制度各级各类学校的管理较晚清教育管理的进步性第十章北洋军阀政府统治时期的教育管理一教育行政体制的完善1识记: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教育行政体制完善的标志2理解:完善教育行政体制的意义二教育宗旨的演变和学制的进一步改革2识记:六三三学制对学校系统的规定2理解: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教育宗旨的演变过程教育界人士和教育社团在学制改革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3应用:正确评价六三三学制三各级各类学校管理的发展1识记:教授治校的内容大学管理体制进步的表现新学制对师范大学任务的规定2理解:普通学校教学方法的改革学校推行学生自治的意义北京大学的改革及其对近代高等学校管理规范化的所起的作用和师范学校管理改革的主要内容第十一章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国统区的教育管理一教育行政体制的变革与重建1识记:教育独立运动的主要内容大学院制的内容重建的教育部较前有所进步的主要标志2理解:实行大学院制的背景和契机大学院制失败的原因二三民主义教育宗旨的确定和对新学制的修订1识记:国民党“党化教育”的内容三民主义教育宗旨的内容国民政府对新学制进行修订的主要内容2理解:国民政府修订新学制的意义三各级各类学校的管理1识记:普通学校领导机构和人员的设置普通学校校长的任用制度2理解:对各级各类学校校长资格的要求保证师资质量、稳定师资队伍的制度和措施推选导师制的目的实行中学和师范学校毕业生毕业会考制度的背景和动机普通学校的教学管理的制度和措施职业和师范学校的管理制度和措施防止普通学校乱收费的规定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和措施3应用:正确评价国统区各级各类学校的管理制度的措施合理吸收及其管理经验第十二章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教育管理一土地革命时期革命根据地的教育管理1识记:苏区最早设立的教育行政机构名称苏区最高教育行政机构的名称及内部机构,职能苏区教育行政管理的制度和措施、2理解:苏维埃文化教育总方针和具体政策3应用:苏区普通教育、社会教育和干部教育的管理制度和经验二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教育管理1识记:抗战时期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的演变过程各边区教育行政机构的设置及其职能2理解:抗日战争时期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的内容各边区政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措施学校管理的制度的措施3应用:抗日民主根据地教育行政和学校管理的基本经验三全国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的教育管理1识记:解放区的教育行政机构较抗战时期变化发展的表现2理解:解放区教育总方针和各解放区的具体政策解放区学校的管理制度3应用:解放区的基本经验下编外国教育管理史第一章古代的教育管理一文明古国的学校及管理1识记:最早学校的产生的年代、最早的学校类型2理解:学校产生的条件3应用:学校发展、变革的历史条件二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教育管理1识记:哲学王,自由教育,雄辩术原理2理解:斯巴达和雅典教育制度的特征和区别;柏拉图教育管理思想的形成、主要内容及本质特征教育立法,自由教育提出的思想和历史基础亚里斯多德教育管理思想与柏拉图教育管理思想本质上的异同3应用:教育行政及其特征形成的历史条件,人的教育和人才的培养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三中世纪教育管理1识记:教会学校的类型世俗教育的类型学生大学、先生大学2理解:基督教教育的产生,特点及影响城市学校的兴起特征,管理及意义中世纪大学的兴起及意义第二章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管理一文艺复兴运动中教育管理的变化1识记:人文主义教育“快乐之家”2理解:人文主义教育的性质,特征及影响二宗教改革运动中教育管理的变化1识记:教育民族化2理解:宗教改革运动在教育管理民族化,近代化中的贡献三夸美纽斯的教育管理思想1识记:大教学论教学三原则2理解:夸美纽斯关于学校制度思想的内容及意义夸美纽斯教学管理思想的内容及意义夸美纽斯是近化教育管理思想的奠基者3应用:分析小教学和大教学分析班级授课制的利弊试析夸美纽斯“学校即智慧的工场”的历史内涵及意义第三章近化国民教育运动与近代国家教育管理制度的形成一英国近代国民教育运动1识记:兰卡斯特—贝尔导生制;1983年工厂法2理解:英国近代国民教育运动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原因和意义;二法国近代国民教育运动1识记:“基督教学校兄弟会”法国大革命期间的教育法;基佐教育法费里法令2理解:法国近代教育运动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原因和意义三德国近代国民教育运动1识记:德国是世界最早实施国家强迫义务教育的国家;洪堡德教育改革2理解:德国近代国民教育运动与民族复兴运动的关系四美国公立学校运动1识记:公立学校运动2理解:公立学校运动的内容;性质;及意义五俄国近代国民教育运动1识记:1786年制订的国民学校章程是俄国历史上第一部国民教育法令;1864年初等国民学校章程2理解:俄国近代国民教育运动的发展特征师范教育与国民教育运动发展的关系六日本近代国民教育运动1识记:明治维新的主要教育政策,1872年学制令2理解:日本国民教育运动发展较快的原因七国民教育思想1识记:要素教育论;告德意志民族的演讲普通教育学;教学的教育性;四段教学法;2理解:教育理论与教育科学在普及和发展教育中的作用第四章近代中等教育的发展与近代国家教育管理制度的延伸一近代中等教育及其管理1识记:公学国立学校实科中学高级国民教育寻常中学2理解:1868年英国提出的三类中学体现了教育的双轨制1898年英国“教育署”成立是中等教育发展的结果国立中学被称为“拿破仑式的中学”文实之争的意义德国近代文科中学的变迁洪堡德时期的改革3应用:中等教育发展的条件与时机二近代高等教育及管理1识记: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伦敦大学1806rh 帝国大学令柏林大学达特茅斯学院事件莫斯科大学东京大学2理解:高等教育近代化的主要内涵学位及考试制度在近代的主要发展柏林大学的主要特征3应用:试析两个国家近代高等教育及管理的发展特征第五章欧洲新教育运动和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中教育管理的变革一欧洲新教育运动中教育管理的变革1识记:阿波茨霍姆学校乡村寄宿制学校劳动学校夏山学校新教育运动新教育原则2理解:欧洲新教育的本质特征儿童自由发展的内涵是什么欧洲新教育运动中新式学校是如何促进儿童自由发展的新教育运动对各国现代教育体制建立的推动作用二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中教育管理的变化1识记:综合中学中等教育七项基本原则进步主义教育运动进步教育的七条原则昆西学校有机学校道尔顿制和文纳特卡制表现主义游戏学校心理分析学校埃里奥特与哈佛大学的选修制葛雷学校林肯学校2理解:美国进步教育运动中普通教育职业化对美国教育管理体制的影响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中出现的新式学校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三杜威的教育管理思想1识记:民本主义与教育学校与社会教育即生长纯粹性原则兴趣课程活动课程经验课程芝加哥实验学校2理解:杜威发学校浪费杜威的教育观和学校现教育管理发展中的地位第六章现代国家教育管理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一美,法,德一现代教育管理制度的本质特征和趋向1识记:社会化,终生化,民主化,理性化,专业化2理解:现代教育的本质特征对现代教育的管理制度的内在规定性工业革命是现代教育本质特征的根本决定者3应用:试析义务教育制度的变化二英国现代教育管理制度1识记:巴尔福法巴特勒法案1988年教育改革法3A为基础的学制独立学校2理解:英国:“中央与地方结合“现代国家教育行政制度的内涵及其形成确立和发展三法国现代教育管理制度1识记:六条改革原则郎之万—华伦法案高尔法案“方向指导原则”2理解:法国“中央集权”现代国家教育行政制度的主要特征及其形成,发展的历史四德国现代教育管理制度1识记:汉堡协定“文化部长会议”“联邦教育与科学部”“大学校长会议”“学校主权”“教师会议”2理解:国家精神与德国联邦制国家教育行政制度的形成帮助代替挑选的意义3应用:试析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合理性第七章现代国家教育管理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二美、日、俄一美国现代教育管理制度1识记:学区贺拉斯;曼史密斯—休士法案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今日美国中学克林顿提出的教育的七大首要任务2理解:美国现代“地方分权”国家教育管理制度的主要特征及其形成历史社会团体尤其是工商企业界在教育管理中的特征作用二日本现代教育的管理制度日本三次教育改革文部省临时教育审议会双重学校现象2理解:日本中央与地方合作的现代国家教育行政制度的主要特征及形成历史第三次教育改革中日本教育及教育管理发生的本质变化教育管理制度建立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在模仿中走向成熟重视个性化原则三俄罗斯现代教育管理制度1识记:1804大学章程和大学附属学校章程统一劳动学校规程第一个高等学校规程新的组织—经济机制2理解:俄罗斯是如何摘掉教育落后的帽子的俄罗斯目前正处于一场重要教育变革中;。

教育管理学:中外教育管理史:难点分析

教育管理学:中外教育管理史:难点分析
2、“自由教育〞是亚里斯多德对教育目的反思的结果。 是针对、批判“偏狭教育〞而言的。他反思,教育目的是 直接对生活有用,还是培养德行或增进知识?结论是:那 些传授有用的知识、技能却无益于形成和运用德行的教育 是偏下的教育;那些主要为将来获得更多的付酬或未他人 而进行的教育是偏狭的教育,或是下贱、奴役的。因此他 提出了自由教育的观点。
外国古代教育治理史
七、柏拉图教育治理思想的形成 柏拉图,古希腊哲学家,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公元
前387年柏拉图返回雅典,在纪念传奇英雄阿加德谟的花 园里开办了学园“阿加德米〞。柏拉图的代表作主要有 《理想国》《法律篇》。柏拉图的教育治理思想典型地表 达了教育直接为政治效劳的特征。柏拉图的教育治理思想 是柏拉图在继承和综合斯巴达、雅典、埃及等教育制度与 教育思想的根底上形成的。
外国古代教育治理史
十、亚里斯多德的教育治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⑴教育立法的思想。亚里斯多德是西方教育史上首先明
确提出国家教育立法思想的。⑵自由教育思想。〔和谐教 育思想〕自由教育:其目的在于人的德行和最美好生活的 完成,是与功利性相对立的。具体包含三方面的内涵:和 平教育、文雅教育、闲暇教育。他的自由教育思想,从此 引发了“一般教育〞和“通才教育〞的争论。⑶教育心理 化思想。亚里斯多德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了按年龄划分教 育阶段的具体措施。在道德教育上强调“中庸〞的美德。
外国古代教育治理史
四、印度佛教学校主要学习佛教经典和ZJ仪式:学习 12年合格者男的为“比丘〞,女的有“比丘尼〞。最著名 的有六所,以那兰陀为最。他建于公元425年。
五、从古代的文明古国最早的学校产生的史实出发,分 析学校产生的条件?
学校的产生在于生产力的开展、社会〔阶级的出现〕与 文化的开展、文字的产生以及文化的聚集地宫廷和寺庙的 开展紧密相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西周教育内容:六艺(礼,乐,射,书,数,御)
2.魏晋南北朝选拔人才制度:九品中正制
3.科举制产生于何时:隋唐
4.古希腊的柏拉图教育理想中最高的目标:培养哲学王
5.西方教育史上首先明确的提出教育立法的教育家:亚里士多德
6.19世纪西方新大学运动最光辉的榜样是:柏林大学
7.世界上第一个实行义务教育的国家是:德国(普鲁士)
8.北美第一所高等大学是:哈佛大学
9.欧洲近代学校管理理论和教学理论的奠基人是: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10.俄国高等教育史上第一所具有影响的大学是:莫斯科大学
11.俄国现代教育管理制度确立的标志是:《汉堡协定》
12.夏商西周时期教育管理体制的共同点:学在官府
13.明清科举考试最大的特点是:八股文取士
14.辽金元官学的经费主要来自官府拨给学田和钱粮
15.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是:学制
16.现代教育管理制度发展趋势:社会化,终生化,民主化,理性化,专业化。

17.在教育对象方面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家是:孔子
简答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
——基本含义是:不分贵贱,华夷,扩大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并且在经济上,时间上有条件的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力,这打破权力制对教育的垄断,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

简答孔子对”学而优则仕”主张???
——是孔子的学生子夏提出来的,概括了孔子教育的目的,主张把官职与学习联系起来,有官职的人应该受过教育,受教育的人应该得到官职,这有很大的进步意义,为平民开拓了重振的道路,有利于改革社会政治,但也有消极影响,突出了教育的政治功能,而忽视了教育的经济功能,强化了中国“官本位”的思想,使中国知识分子从入学读书开始就产生了严重的名利思想。

18.稷下学宫创办的时间是:战国
稷下学宫学生守则的名称叫《管子》中的《弟子职》。

主要内容是:1要求学生虚心受教,尊敬老师。

2要求学生饮食起居要有良好习惯,言谈举止要有修养。

3规定了学习的规则。

19.中国古代法律分科设学开始于:魏晋
20.洋务派最早创立,也最为重视的新式学堂是:外国语学堂
21.我国对小学教师施行教师资格检定制度开始于:清朝末年
22.古罗马的修辞学校培养目标是:演说家
23.欧洲最早的师范教育设施出现在:法国
24.在西方义务教育制度最早出现在:17世纪
25.明确提出教育性教学的人是:赫尔巴特
26.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人
27.斯巴特教育制度的性质是:军事专制
28.在欧美中等教育中最典型的学校是:文法学校
29.提出教育管理的纯粹性原则的是:美国教育家杜威
30.采取中央集权管理体制对大学进行管理的国家是:法国
31.东汉时期察举制改为:推荐和考试相结合
32.德国现代教育制度中地方分权行管理制度比较典型
33.对策:汉代统治者为了选拔人才,提高各级官员的素质,亲自出题策问,回答者要对时政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建议。

34.太学三舍法:是按学生学业水平,实行分舍教学,按照学生平时操行和月,岁等考试成绩决定升舍的教学管理方法,这种教学管理方法是王安石创立的。

王安石办学主要采取哪些措施???
——1整顿“太学”2整顿“地方官学”3增加专门学校4明确教学内容5改革科举制度35.学官考课法:是明代朝廷对官学教师进行考核的制度,主要是将教师是否称职,结合老师的通经成绩与学生中举人的数量结合起来考察。

36.六经:是我国社会的主要教材,《诗》《书》《礼》《仪》《乐》《春秋》
37.宫廷教育:古代埃及的一种学教,是古埃及宫廷为了教育王子,王孙办的学校
38.书吏学校:是古代埃及的一种学校,是以培养书吏为目的的学校。

39.导生制:是18世纪90年代,在英国和印度创造的一种新的教学制度,是由老师向导生施教。

导生再转教其他学生的方法。

40.双轨制:是近代发展起来的平民教育与贵族教育,因为这两种教育的发展特点不同,更因为两种教育各自为政,所以称为双轨制。

(英国)
41.骑士七艺:是一种封建阶级的特殊教育形式。

即吟诗,音乐,下棋,骑马,游泳,枪剑,角力。

42.学院的特点:1书院是私学,它继承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的优良传统。

2书院不仅是讲学的场所,也是学者研究着书,刻书,藏书的学术中心。

3书院一般建设山水盛地。

43.科举制对教育管理的影响:1调动了读书人学习的积极性,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2使教育成为科举的附庸。

44.私学产生的原因和条件有哪些???
——1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的发展。

2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3私学产生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45.学在官府体制形成的原因:1政治上,奴隶制阶级垄断着物质生产资料和精神生产资料。

2经济上,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无力供养为官者以外的精神生产者。

46.太学的学生主要有哪些:1由太常选送。

2由郡国县官选送。

3按规定一定级别的官吏子
弟,有进太学的权力。

4察举明经科考试下第者。

47.隋唐时期科举制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1加强中央集权,必须收回选拔人才的大权。

2要巩固统治,必须笼络知识分子,为他们提供参政的机会。

3全国统一必须选拔大量的人才,来担任各级官员。

48.元代书院管理的官学化主要体现在:1中央和地方政府兴办书院。

2掌握书院的领导权。

3加强对书院的管理。

4加强对书院的招生考试的管理。

49.董仲舒三大文教政策: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兴办太学养士。

3重选举选拔人才。

50.学在官府的教育管理体制:1学术被官方垄断。

2主要表现为官师不分。

3教育机构与行
政机构不分。

51.赫尔巴特对儿童管理的观点:1他认为儿童生来就由盲目冲动的种子。

2儿童的管理要放
在学校整个教育过程的最前面。

3儿童管理是维持学校和社会秩序的重要基础。

52.“终生化”教育:1学习教育不能是一次性的,而是终生性的。

2任何人不会存在绝对的失败,现存的统一考试会使大部分学生成为失败者,终生教育要以个人的,连续的,完满的发展为教育的基本出发点。

53.教育的民主化:西方教育民主化要求教育机会均等,入学机会均等,教育质量均等,教育经费均等,教育内容不代表任何阶级利益。

54.杜威对学校存在的浪费是怎么样分析的??
——1杜威认为一切浪费都是组织问题,而组织背后是一种动机和观念。

2学校教育与儿童
生活的隔离,使学生不能自然地介绍教育,造成了浪费;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的隔离,使学生不能为今后的社会生活做好准备。

3将儿童的学习和他的生活联系起来,将学校和社会联系起来,是克服这种浪费的唯一办法。

55.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兴起有什么意义??
——1教育从政治活动中分离出来,完成了学校教育的独立化的过程。

2教师不再是官吏,而是专业化的教育工作者。

3扩大了教育对象,使受教育的范围由少数贵族扩大到广大平民。

4有利于教育经验的积累和教育理论的形成。

56.评价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

——教育首先要传授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然后再学习西学中有用的东西,以补充中学的不足,张之洞把中学的内容概括为经史子集,认为三纲五常是中学之本源,他把西方概括为西史,西艺,西政三个方面,他说理解的西政,不是西方的政治,而是一些具体的政治设施,如学校制度,武备制度等等,目的在于强化君主专制,反对政治改革,因而这些主张有明显地保守型,反动性,但也客观上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发展。

57.什么叫“次相授受”:是教师教给先来的高足弟子,再由他们分别去教其他弟子,这样可
以二传,三传,甚至更多。

58.什么叫“苏糊教法”:1“明体达用”是苏糊教法的指导思想。

“明体达用”的精神实质就
是学以致用。

2分斋教学是苏糊教法的核心,分斋就是学校分为“经义”,“治事”,“二斋”。

59.国之监的学生简称“监生”来源于:“荫监生”官生,是三品以上官员子弟的学生(或皇
帝恩准的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