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设计中的设计》读书感悟[修改版]
![《设计中的设计》读书感悟[修改版]](https://img.taocdn.com/s3/m/ba452470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3c.png)
第一篇:《设计中的设计》读书感悟《设计中的设计》的读后感在开始这个读书计划的时候,我想都没想就答应了,我想看人文社科的书是我长项,一天两天就搞定。
但是第一计划,杨杰给我推荐了《设计中的设计》这本书,我就犯嘀咕,设计类的书我从来没看过。
况且我也不喜欢这种书。
但是,开始看了书之后,我发现《设计中设计》这本书,是本好书。
这体现在,从设计者的角度来看无印良品,确实别有一番味道,包括看这本书的时候,联想到关于诺基亚最近“不跟随”的广告,以及11月11号在伦敦举办的lumia 800的演出,都让我联想到设计者背后的别具匠心。
《设计中的设计》中,让我印象最深的第一点是,设计的不仅是“设计”还有你的生活。
从设计品本身的角度来看,一个好的设计固然很重要,因为人人其实都是设计师,只是没有一种模式让它把这种设计商品化或者让别人了解,并不代表,人人都不在他们的生活。
比如说,对余光中先生来说,一张小小的传票,虽然上面印刷者图片和文字是视觉性的东西,但承载着这些视觉信息的纸张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抽象的白色平面。
它可以通过指尖让我们感受到纸张的物质性。
虽然这种感觉很是微妙,但是在我们的心理上,这是有重量的。
它还会唤起我们对那份乡愁的记忆。
所以这时候,设计与生活就息息相关,这种关于内心感受的东西,充斥在生活的各个角落,这种感觉,未必是美的,因为关于美的界定,本身就不明确。
但是关于设计和它带给人的感受,或多或少我们都有。
联想到现在的生活,其实也是可以设计的,你可以设计你的工作方式和行为模式,让它与你的个人风格达成一致,你也可以设计你的办公环境和你的PC,让它使你更有归属感,当然,其实关于很难界定的人际关系,其实也可以好好设计一番,只要是你有心做这样的事情,其实受益最大的还是自己。
另外,关于现代化和设计之间的关系。
无印良品价格不菲,但是从每次去大悦城的客流就可见其受欢迎程度。
对于现在的中国而言,设计本身就是一项奢侈品。
据说只要巴黎时装周展出的服装第二天,温州的街上就会有卖的;先进的电子产品一出来,过不了几天,深圳的电子一条街就会出现水货。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通用6篇)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通用6篇)《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通用6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通用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1这段时间我不仅在为毕业设计想方案,同时也阅读了《设计中的设计》这本书,读了这么久,突然发现就像原研哉在开篇的自序中所说的一样,自己越来越不懂设计了。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你对于设计的认知倒退了,而是证明你在设计的世界里又往更深处迈进了一步”,所以归根结底,这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是因为我对设计这个异彩纷呈的世界越来越高涨的热情,以及对设计的意义更加深刻的思考与感知。
设计是什么?在我离设计很远很远的时候,我一直以为他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名词。
而如今作为一个初学者,它有些神秘,有些美丽,又有点包罗万象,意蕴复杂。
对于这个最基本的问题,原研哉并没有在这本书中给出一个明晰的答案。
但他给了我们弥足宝贵的启示。
通过创新与交流来认识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这是我在第一章“设计到底是什么”中所认识的设计。
“设计的时代将要来临”。
当初的松下幸之助看到了设计发展前景,二战后的日本产品设计高速成长,并且对质量的追求为规模化、量化的生产提供了品质保证。
日本设计所具有的独特魅力是因为,对如何形成真正具有自身特色的设计思想的思索,在于反思什么样的东西才是“日本的”,在于将现代主义的感觉浸润并融入日本的生活文化中去。
完美是枯燥的。
设计不是工业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完美但千篇一律、毫无个性的东西。
真正的设计应该不受教条、规则的束缚,充满想象力,永远在寻找新的、更好的、不同的、不被遗忘的创意。
试着通过不同的眼光来看待事物,才可以寻求新突破。
每个人也要有自己的逻辑体系,不人云亦云。
设计在哪里?设计已经深深的扎根在生活当中,最令我们视而不见、习而不察,而恰恰又离不开的大概就是设计了。
《设计中的设计》阅读感想

《设计中的设计》阅读感想《设计中的设计》是日本设计师原研哉的著作,这本书让我回忆起了实用性很强的服装设计书,也让我回忆起了大学时代的一些老师,他们为我们带来了难得的启发。
原研哉在书中提到的“容器”概念,也让我深受启发,我认为,设计是细微的关照,关照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实用性与美观性在母亲的裁缝铺中,我反复欣赏那些服装裁剪书,它们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这些书籍中引进了很多日本服装的款式,这是因为同属亚洲人的肤色和体型,并且日本的日常服装较欧美的日常服装更接近于我们的审美和需求。
原研哉的《设计中的设计》也让我回忆起这种实用性,他书中的设计案例和理念,让我感受到了设计的魅力和实用性的重要性。
在日后的广告工作中,我虽然局限于平面设计,但我明白了“设计”是一个非常宽广的综合概念,更把这个综合概念重新应用到自己所属的区域中。
退役后,我觉得自己离“设计”已经很遥远了,但是《设计中的设计》让我重新觉得,我一直在设计,过去是在设计平面,现在是在努力设计生活。
二、设计的细微关照设计是细微的关照,关照生活的方方面面。
为了遮盖衣服上的洞,我绣了一朵花儿或是补上一只口袋;为了让照片更赏心悦目,我PS出各种眩目的效果;为了阻隔厨房外溢的油烟,我设计了一块半截的门帘。
这些都是设计,虽然离设计建筑、设计器物、设计城市规划等项目非常遥远,但是我还是可以设计自己的生活中,每一处需要注重美感以及功能性的地方。
三、“容器”概念的应用原研哉在谈到无印良品的平面时,提到了关于“容器”的概念:广告本身并没有明确的商品信息,而是呈现出一个看似空无一物,却能容纳百川的容器,为受众留出想像的空间。
我认为,能合理利用此概念的设计师并不在多数。
当我想要一个设计得简单而干净的blog模板,而托管方的美工却似乎更喜欢有繁复装饰的背景,最后我只能自己努力去弄懂并修改如同天书的源代码。
我这样做,是因为我坚持认为,blog是一个容器,只有它的背景更纯粹,我想要上传的文字与图片,才能不被干扰地、更清晰明确地对外传达它们所要呈现的信息,我希望它们更加凸显。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设计读后感。
《设计中的设计》是一本介绍设计思维和设计方法的书籍。
通过作者对设计的深入探讨和案例分析,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设计的本质和设计师的思维方式。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设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且对设计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首先,书中对设计的定义和特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设计不仅仅是外观的美化,更重要的是解决问题和满足需求。
设计师需要从用户的角度出发,思考如何让产品更加实用、美观和易用。
同时,设计也是一种创新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尝试和改进。
这些观点让我对设计的范围和意义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珍惜设计师的工作。
其次,书中介绍了设计思维和设计方法。
设计思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它注重观察、思考和实践。
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我了解到设计思维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不仅仅局限于产品设计,还可以应用于管理、营销、教育等方面。
而设计方法则是一种系统化的设计过程,包括需求分析、创意生成、原型制作等环节。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设计师更加高效地完成设计任务,也可以帮助非设计师更好地理解设计的过程和价值。
最后,书中还介绍了一些成功的设计案例。
通过这些案例,我了解到设计是多样化的,不仅包括产品设计,还包括用户体验设计、服务设计、环境设计等多个领域。
这些案例不仅让我对设计的广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设计的影响力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设计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可以推动产业的发展,可以塑造品牌的形象,可以改变社会的文化。
通过阅读《设计中的设计》,我对设计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设计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
设计师不仅仅是美化产品的人,更是解决问题的人,改变世界的人。
我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设计将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我也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个优秀的设计师,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在深入研读原研哉的《设计中的设计》之后,我感受到了设计的魅力和其在生活中的无所不在。
原研哉先生作为日本的一位杰出设计师,他的设计理念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对设计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我被这本书的包装设计所吸引。
洁白的封面,纯粹且精致,黑色端正的宋体字稍加设计,以横平竖直的简洁形式排列,落落大方且透出一股娟秀之美。
这就是原研哉的设计哲学的一个缩影——简单且美。
不繁琐,不罗嗦,不花哨,却带着一种高雅的情操,透漏一份独特的气质。
在翻阅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对于原研哉先生所阐述的“无设计”理念产生了极大的共鸣。
他强调,设计不仅仅是视觉上的美化,更是对生活方式的引导和改良。
一个优秀的设计应该能在生活中悄然存在,不刻意凸显自己,却能在细节中给人们带来便利和舒适。
这种“无设计”的理念,让我想到了日本禅宗的思想,追求质朴、自然,强调内在的修养和外在的简约。
同时,原研哉先生对于日本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也让我深感敬佩。
他认为,设计师应该深入挖掘本国的传统文化,从中寻找设计的灵感和元素,而不是盲目追求西方的设计理念。
这种对于本土文化的热爱和坚守,让我更加意识到了设计的文化性和民族性。
此外,我还被原研哉先生对于细节的追求所打动。
他认为,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应该对生活有着敏锐的观察力,能够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发现设计的灵感。
这种对于细节的追求,让我想到了日本设计师在工作中那种精益求精的精神,他们对于每一个细节都把控得恰到好处,无论是产品的造型、色彩、材质,还是用户体验的每一个环节,都力求做到极致。
这种追求极致的精神,让我深感敬佩。
当然,除了上述内容,原研哉在《设计中的设计》中也详细解读了“空”这一概念。
他提到,设计应当留出空间,这种空间不仅仅是物理上的,也是心理上的。
一个设计如果过于拥挤、过于繁复,就会让人感到压抑、不适。
反之,如果设计中留有足够的空间,就能给人以遐想、呼吸的空间,让人能够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读书笔记11篇

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读书笔记11篇光学对建筑,随着时间变化、季节更替,并根据光源色彩、强弱、角度的调整,建筑形象也随之变化,建筑空间也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感受。
选择和控制不同的光学设计,能够营造出一种温馨、宜人、更有艺术性的空间氛围。
我们的生活每日与光相伴,建筑物与光息息相关。
光显示出的巨大艺术感染力,激发了建筑设计各个专业设计人员对照明创作的冲动。
光是人居环境的要素,为人类居住的建筑和城市创造光明、舒适、绚丽。
创造优美的光环境是建筑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光使建筑的实存成为可能。
随着时间的变化,季节的更替,光的强弱、照射角度发生了变化,建筑的形象也随之改变。
人们就是在这样不断变化的形和影中感受光带给我们的奇妙世界。
正如建筑大师安藤忠雄所说:“建筑设计就是要截取无所不在的光,并在特定场合去表现光的存在。
建筑将光凝缩成最简约的存在,建筑空间的创造即是对光之力量的纯化和浓缩。
”大面积的明暗对比和光影变化,反映着光与建筑的完美交融。
光塑造形象:物的形象只有在光的作用下才能被视觉感知。
正确地设光能加强建筑造型的三维立体感,提升艺术效果,反之则导致形象平淡或歪曲。
光建构空间,明和暗的差异自然地形成室内外不同空间划分的心理暗示。
光的微妙的强弱变化造就空间的层次感。
光渲染气氛:晴空万里,细雨连绵,不同的环境带给我们不同的心情,这当中光的变化起着重要作用。
光渲染的气氛对人的心理状态和光环境的艺术感染力有决定性的影响。
光突出重点:没有重点就没有艺术而落人平庸。
强化光的明暗对比能把表现的艺术形象或细节实现出来,形成抢眼的视觉中心。
极高的对比还能产生戏剧性的艺术效果,令人激动。
光演现色彩:显色性好的人工光源可以象天然光一样真实地演现环境,人和物的缤纷色彩;显色性差的灯则造成颜色变异,丧失环境色彩的勉力。
彩色灯光赋于光环境情感意识,使一些颜色响亮,但也会使一些颜色受到扭曲。
光装饰环境:光和影编织的图案,光洁材料反射光和折射光所产生的晶莹光辉,光有节奏的动态变化,灯具的优美造型都是装饰环境的宝贵元素,引人入胜的艺术焦点。
《无中生有——读设计中的设计有感》

《无中生有——读设计中的设计有感》第一篇:《无中生有——读设计中的设计有感》《无中生有——读设计中的设计有感》“广告本身并没有明确的商品信息,而是呈现出一个看似空无一物,却能容纳百川的容器。
”——原研哉用了一天的时间仔细看完了原研哉的《设计中的设计》,之所以选择原研哉的这本是因为想对设计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不仅仅是停于图形符号的表面。
有句古语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最美的声音就是听起来无声响,最美的形象就是看不见行迹”。
大音若无声,大象若无形” 至美的乐音、至美的形象已经到了和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反倒给人以无音、无形的感觉。
整本书传达给我的感觉便是如此。
书中有一章节是“无中生有”主要是讲为无印良品做设计是的感受。
书中有个词是对无印良品的评价就是“虚无”。
我觉得原研哉的作品中都是用简单来体现复杂的事物也很好的印证了这个词。
之所以研究“无”是因为现在的设计很多都陷入了一种怪圈。
过分的想吸引人的眼球,过分的包装和华丽的堆砌已经成为设计的代名词。
设计是什么,用食物打个比方,设计不是为了吃饱饭,而是吃好饭,愉快的吃饭。
设计是改变生活方式的工具,并不是浮夸的表现而是实用的生活化的大众化的,所以将设计简单化,虚无化是我们需要学习的。
原研哉在书中并没有多么的夸大设计的作业,设计的神秘感,这是我很欣赏的,很多书籍谈到设计会大篇的简述如何去设计才能成功,而原研哉把设计作为了一种生活,融入了生活。
读完了之后会让人感觉设计其实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当你需要解决某件事情的时候设计自然而然就会产生,并且是有目的有意义的。
作者认为设计是自然的,概念的实现。
从他设计的妇产医院的标识系统,松屋银座可以看出他很喜欢运用白色和不同的材质。
日本的设计很喜欢黑白灰,其实白色是可以给人无限遐想的颜色,正印证了那句“无中生有”。
通过材质和颜色让顾客自己去体会其中的感觉,设计并不需要多大的冲击力,而是看到之后会觉得这个东西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样的,能让我门调动所有的感官去感受。
《设计中的设计》阅读感想

《设计中的设计》阅读感想《设计中的设计》是无印良品的平面设计师原研哉的作品,这本书以简洁而富有深度的文字,探讨了设计的本质和意义。
阅读这本书,不仅让我对设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让我对无印良品的品牌理念和生活美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无印良品,作为 SIMPLICITY,抑或说是 EMPTINESS 的最好诠释者,以其简洁、自然、实用的设计风格,赢得了众多消费者的喜爱。
它的产品涵盖了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从文具、家具到服装、食品等,无不体现着对细节的关注和对品质的追求。
无印良品的设计理念,不仅是对产品功能的满足,更是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尊重和关怀。
无印良品的审美意识具有深刻的日本特性。
这种特性体现在其设计中,便是对简洁实用的追求,以及对自然材质的运用。
日本朋友曾告诉我,大多数日本人都很保守,他们不会通过服装张扬自己的个性,所以日式的设计大多都简洁实用,颜色偏向于黑白灰,而质地也是棉布、麻布等天然材质。
这种审美意识,不仅体现在无印良品的产品中,也体现在日本的文化和传统中。
日本的建筑、庭院、服饰等,都强调简洁、自然、和谐,这种审美意识与无印良品的设计理念不谋而合。
然而,无印良品的设计并非是对传统的简单沿袭,而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
原研哉在书中说:“一个国家的高速成长期很像一个人的青春期,而日本,已经走过那个青春年代,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都将步入一种成熟期,处在成熟期的人们应该意识到,人类的幸福并不只能在持续增长的经济中找到,我们应该对‘异国文化’‘经济’‘科技’等这些因素进行冷静的思考,意识到自身文化的长处所在,争取成为一种成熟文化应该具有的典雅气质。
”无印良品的设计,便是在这种对自身文化的思考和探索中不断发展和创新的。
它将传统的日本美学与现代的设计理念相结合,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设计风格,既体现了日本文化的传统特色,又具有现代时尚的气息。
无印良品的设计理念,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思考。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我们往往被各种物质所困扰,追求着过多的东西,却忽略了生活的本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计中的设计》读书笔记
笔记作者:宁婉这本书的作者是日本著名设计师原研哉,书中通过讲述设计案例,来阐释设计涵义及理念,朴实易懂,能吸引我继续往下读。
这本书让我深层次地理解了设计的真正涵义,书中很多设计理念对我们今后的创作很有帮助,正如书名“设计中的设计”,设计并不是单一孤立存在,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要考虑更多的综合性因素。
以下是我的读书感想和设计随笔。
一、1、《设计中的设计》第一章对设计的定义不完整,他只是说设计是通过创造交流来认识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这种定义也可以说是发明或是创作。
我认为设计是一种为改善人们生活质量,具有审美性、功能性、创造性的思维性活动。
2、我认为书中“创造出用着顺手的东西,创造出良好的生活环境,并由此感受到生活中的喜悦”。
这句话说的很好,反映了设计的真正用途,和人们内心中对设计的最真实朴素的想法、要求。
3、“设计基本上没有自我表现的动机,其落脚点更侧重于社会。
”这是设计和艺术的区别。
4、书中谈到的整合设计是将设计的所有问题都从整体去观望,再去领悟它的本质。
无论是从设计的年代历程还是从设计物品的整体艺术形态,都要拥有一个宏观的审视态度。
这样我们才会真正的了解设计。
5、疑问:我们研究的藏族设计史,19世纪之前的设计史料,能称之为设计吗?因为在19世纪之前设计这一概念和词语还未出现。
6、视觉传达
二、第二章通过举例和展览会上的设计案例,阐释设计师们的各种设计理念
7、再设计:在已有的设计基础上进行再次创造和设计,设计出更具有人性化和创造性思维的。
捕捉新鲜感进行再设计。
让人们对之前很熟悉,用得很习惯的生活日常用品的认识发生改变,建立与人
类之间关系的多样化。
8、纸管建筑和四角形的纸管卫生纸的设计体现了设计师的节约资源设计理念,
9、保温衣服(多拉链,塞报纸)设计具有人性化,很好地关注设计和人之间的关系。
9、设计所考虑的并不只有主体行为,形象背后的各种环境都要综合性地思考。
“青年放咖啡杯”这一例子,说明设计有时候是一种“给予”,结合环境设计,会有偶然性发现,这是环境的给予。
10、CD播放机,外型与“换气扇”相似,这是嫁接的手法,把人们对换气扇的感觉植入到CD播放机,两者结合,吸取换气扇的优点。
11、茶包设计把潜意识领域的种种可能性设计进去
木偶牵线茶包,是运用设计迁移的手法,找到之间的相同要素
四、12、第四章谈到“无中生有”这一设计概念,设计出“有品质的设计”,具有简单而深远的意味。
如同中国山水画中恰到好处的留白,一种“无中生有”的心灵体验。
13、这章节中围绕“无印良品”这一设计,谈到的设计理念就是“无”,这里的“无”就是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无不为”中的“无”,这是日本所倡导的简约优雅的设计风格。
14、原研哉认为“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
”这是我们俗称的善于发现问题和改善问题。
15、德国乌尔姆设计学院校长马克斯·比尔认为设计是“外界环境形成”。
将设计看做一种与环境有关的思想。
五、第五章思考了设计的用途、发展方向,设计不仅与个人的价值观或喜好有关,而且能促进经济利益增长,对消费欲望的具有引导的作用。
六、第六章中原研哉用描述性和评论性的语言,审视了日本的历史文化,他深入剖析了日本经济科技的发展,承认不足与展望未来,字字谦卑却掩盖不住他的大师风范。
另一个是对所处自然环境的热爱,不推崇同西方文化一样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十足的色彩斑斓的设计,他引导的是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