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层建筑结构体系方案优选
超高层建筑结构体系优化研究

超高层建筑结构体系优化研究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已经开始向着高层建筑发展,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被兴建起来,而其中的超高层建筑更是呈现出了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态势。
然而,超高层建筑的建造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风险因素,其中结构安全问题就是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需要在超高层建筑的设计与施工中,引入现代化的先进技术,对超高层建筑的结构体系进行优化设计,从而保障其建筑安全。
一、超高层建筑结构体系概述超高层建筑是指高度超过300米,由于其结构高度与结构形式不同,在建设过程中需要采用特殊的结构形式。
目前,国际上应用比较广泛的结构体系主要包括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筒壳结构、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结构、框架-大跨度悬挂结构等,其中以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结构和框架-剪力墙结构为主。
二、超高层建筑结构体系优化研究超高层建筑结构体系优化研究是指通过改进某一种或者多种超高层建筑结构体系,使其能够更好地满足建筑设计、施工和使用的要求,进而达到提高其整体安全性和经济性的目的。
1、框架-剪力墙结构优化框架-剪力墙结构是最广泛应用的超高层建筑结构体系,其优化的主要途径是针对剪力墙的优化。
目前的方法主要包括设计剪力墙的合理分布位置和配置,合理确定剪力墙剪力承载体系的厚度等手段。
通过这些手段的优化,可以提高整个结构的抗震性能和整体稳定性。
2、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结构优化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结构是目前超高层建筑中应用最广泛的结构体系。
优化的主要途径在于核心筒的优化设计。
核心筒的优化设计应包括筒体厚度、钢筋材料选择、核心筒配置等方面,以提高整个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框架-大跨度悬挂结构优化框架-大跨度悬挂结构最大的优点是能够实现超大空间刚度,并且可以在满足建筑设计和经济性要求的情况下,提高超高层建筑的整体稳定性。
优化的途径在于通过减小跨度和改变各构件的截面形状等措施,来进一步提高整个结构的抗震性能和整体稳定性。
三、结论总的来说,超高层建筑结构体系的优化研究是目前超高层建筑设计领域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超高层建筑的结构体系

1 回顾我们对超高层的定义进行了总结,根据CTBUH的定义,将300米以上的建筑定位为超高层建筑(Supertall),将600m以上的建筑定位超级高层建筑(M egatall)。
我们将超高层建筑结构体系主要划分为筒体结构、束筒结构、筒中筒结构、框架-核心筒结构、巨型结构、连体结构和其它一些新型结构体系等。
图1 超高层结构的体系分类我们在上一篇中着重分享了筒体(框筒、支撑筒以及斜交网格筒体)结构体系的特点及案例,在本篇中主要着重分享关于束筒和筒中筒(框筒-核心筒、支撑筒-核心筒以及斜交网格筒-核心筒)结构体系的受力特点及案例。
2束筒结构(Bundled Tube)束筒可以认为是由一组筒体组成的结构,这些筒体由共用的内筒壁相互连接以形成一个多孔的多格筒体。
在这个筒体中,水平剪力主要由平行于水平荷载方向的腹板框架来承担,而倾覆力矩则主要由垂直于水平荷载方向的翼缘框架来承担。
并且,筒体的各个筒格可在不同的高度任意截断而不削弱结构的整体性。
各个筒格所形成的封闭筒体在建筑体型收进后,仍具有较好的抗扭性能。
图2 由半圆筒体和矩形筒体组成的束筒结构束筒是在框筒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对于框筒结构,由于剪力滞后的负面影响,较大的平面尺寸中间位置的结构不能充分参与到结构抗侧中去,这也是限制框筒结构适用高度的一个主要原因。
如果利用框筒结构来设计更高的超高层建筑,可能需要采用更小的柱距来减小剪力滞后的不利影响,例如410m高的纽约世贸中心双子塔的柱距达到了惊人的1m左右,即使这么小的柱距依然呈现出明显的剪力滞后效应。
图3 世贸中心双子塔框筒的剪力滞后效应提出筒体结构体系的Fazlur博士在指导学生的论文时发现,如果利用通长的剪力墙将框筒长边一分为三时,由于隔板剪力墙的协同作用,大尺寸筒体的剪力滞后效应明显降低了,其抗侧刚度也可以得到大幅提升。
图4 束筒结构的原型如果横隔剪力墙可以有效降低长边的剪力滞后效应,那么对于大尺寸的框筒结构,在两个方向都引入横隔剪力墙,必然可以提高大尺寸框筒的整体空间作用。
超高层建筑结构方案选型及性能分析

超高层建筑结构方案选型及性能分析摘要:近年来,随着建筑搭建工艺水平的进步,超高层建筑规模和修建数量正在逐渐增多,而随之而来的建筑施工问题,建筑结构及建筑性能问题也越来越多。
超高层建筑的普及必须建立在建筑安全问题完善处理的基础之上,因此就高层建筑的结构出发对建筑抗震和抗风性能做出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震;抗风前言超高层建筑的搭建工艺有别于高层建筑和一般低层住宅,超高层建筑进行施工之前需要对地震板块,大气层空气流动,该地区地质状况进行综合测算,此外超高层建筑有着成熟而严格的施工监测管理和各项性能指标要求。
因此超高层建筑需要进行考量的标准和保障安全的指标较多,整体工程难度较大。
一、建筑结构建筑的高度是按照住宅建筑的层数进行划分的,十层以下不高于24米的建筑不属于高层建筑,高层建筑多数为电梯公寓,酒店及办公写字楼,而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高层建筑已经满足不了大型公司的运营,超高层建筑的出现将更有利于公司办公及人员调配[1]。
因此超高层建筑的定义标准为楼层40层以上高度高于100米以上的民用建筑。
超高层建筑自身的高度决定了其建筑结构的复杂性。
在建筑结构设计上需要对建筑自身的高宽比例进行严格控制,高宽比差距过大会导致建筑中心崩塌或断裂。
整体建筑的结构通常是采用巨型框架进行搭建,中央核心筒结构进行稳固,钢制框架能极大程度减少自重进而保证刚度匀称,核心筒是目前超高层建筑主流的结构形式能够有效地进行抗震,使整体结构充分受力。
在地基和沉降处理方面,通常采用深基坑支护技术,为了保证拥有足够的强度对建筑进行支撑稳固,足够深的基坑是超高层建筑的基础。
超高层建筑在电气、防火基础设施结构完备的前提下,近年来,在面对一些自然灾害和恐怖袭击后,还要求超高层建筑在设计时还应考虑到应急避难,紧急消防处理。
超高层建筑实现了区域化空间最高效的利用,但从施工的角度来讲仍然存在大量技术上的问题。
中央核心筒是大部分超高层建筑中起到抵抗墙体水平侧力,承担高楼层建筑物下水平荷载的钢制框架混凝土芯筒式结构[2]。
超高层建筑结构的优化设计及安全分析

超高层建筑结构的优化设计及安全分析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超高层建筑拔地而起,成为城市天际线上的独特风景。
而超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和安全分析则成为了建筑师、工程师和建造者们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从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和安全分析两个方面来,详细介绍超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和安全分析,力求为城市的建筑行业做出一定的贡献。
超高层建筑结构优化设计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目的是要使这座建筑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安全性、稳定性和舒适度。
在结构设计时,需要从材料、力学、工艺等方面考虑,下面将分别列举一些常见的结构设计方案。
一、材料方面在超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中,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是最常见的选择。
这两种结构材料具有坚固、稳定、耐力、抗震能力强等优点,可以最大程度地确保建筑的安全性。
其中,钢结构的强度高、质轻、可重复利用,适用于高层建筑钢结构的紧凑性和更加轻盈的外观,而混凝土结构的制造、维护和使用成本相对较低又有很好的隔声效果,更适合塑造超高层建筑的雄浑坚实。
二、力学方面在力学方面,需要考虑建筑受力状态、抗震能力等问题。
以抗震能力为例,超高层建筑设计中不仅需要满足建筑物自重和各种荷载的要求,也需要抗御地震等外部天然灾害的能力。
对于超高层建筑的设计师来说,这也是一个充满挑战的任务。
因此,需要对建筑物进行结构分析和抗震分析,并通过抗震设防措施,使建筑物在强震异常情况下,尽量减小可能的损失。
三、工艺方面从工艺方面来看,建筑物的要求是能够满足地基质量和立面质量的要求,以确保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同时,在施工过程中需要仔细考虑超高层建筑的工艺特点,并采取一系列的预制和平台建设等特殊工序,从而使施工过程更加规范,并提高施工效率,同时也确保施工质量达到最优,从而提高建筑物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超高层建筑安全分析超高层建筑的安全性是建筑物能否得到用户信赖和长期发展的基础。
在安全分析方面,我们不仅要考虑建筑的本质安全性,还要考虑建筑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土地资源的有限,超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城市中。
超高层建筑作为一种垂直发展的解决方案,不仅能够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还能够满足人们对于舒适居住和高效工作空间的需求。
然而,超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具有复杂性和挑战性,需要充分考虑建筑材料、结构稳定性和抗震能力等因素,以确保建筑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1. 简介超高层建筑通常指高度超过300米的建筑物。
与传统的低层建筑相比,超高层建筑在结构设计上面临着更多的挑战。
为了确保建筑物在多变的外部环境和自身重力力的作用下能够保持稳定,结构设计师需要选择适当的结构体系。
2. 结构体系选择超高层建筑的结构体系通常采用框架结构、核心筒结构或者框架-核心筒混合结构。
框架结构由垂直柱和水平梁组成,能够有效地分担重力和水平荷载。
核心筒结构则是通过将主要水平荷载集中到中央核心筒上,使其承载大部分荷载,从而达到稳定的目的。
框架-核心筒混合结构则是结合了两种结构的特点,既保证了稳定性,又能够增大使用面积。
3. 建筑材料选择超高层建筑的建筑材料选择需要考虑结构的重量、抗震性和造价等因素。
常见的建筑材料包括钢结构、混凝土结构和复合结构。
钢结构具有轻质、高强度和可塑性的优势,但也存在着防腐、防火的问题。
混凝土结构则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和抗震性能,但施工周期较长。
复合结构则是结合了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的优势,既提高了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又减轻了结构的重量。
4. 抗震设计超高层建筑所处的地区通常面临着地震的威胁,因此抗震设计是结构设计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
抗震设计包括强度设计和位移设计两个方面。
在强度设计中,结构设计师根据地震作用下结构所承受的力量来确定结构材料的强度和尺寸。
而在位移设计中,结构设计师则考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情况,以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5. 稳定性设计超高层建筑的结构稳定性是结构设计的核心问题之一。
稳定性设计旨在确保建筑物在外部荷载的作用下不发生倾覆和破坏。
超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与优化

超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与优化一、引言超高层建筑是21世纪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方向。
随着技术和材料的不断进步,建筑高度已经突破了1000米大关,挑战着我们对建筑构造的认知和设计的创新。
超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是其稳定性和安全性的保障,在设计和建造中必须遵循一系列科学的原则和标准。
本文将对超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和优化进行探讨。
二、超高层建筑的结构体系超高层建筑一般采用框架结构、框筒结构、钢管架结构等。
框架结构是由基础、柱子、梁和板面等组成的。
框筒结构和框架结构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加入了外围的斜撑。
钢管架结构则是采用钢管做框架,钢管间加入水平和垂直的布置的钢抗弯件构成的空间结构。
目前,钢管混凝土复合结构也逐渐应用于超高层建筑设计中。
三、超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优化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优化的目的是更好地保证其安全性和经济性。
具体方法包括极限状态设计、非线性分析设计和优化设计。
1、极限状态设计极限状态设计是基于超高层建筑各种累积荷载的极值情况,考虑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进行的。
其目的是优化整个建筑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各种不同的荷载情况,如地震、风载、温度变化等。
2、非线性分析设计非线性分析设计是对超高层建筑结构进行模拟和计算,更好地了解其应力和变形的情况,以及可能存在的缺陷和弱点。
根据分析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加强某些局部结构、改变结构方案、增加防护措施等。
3、优化设计优化设计是在满足结构强度和稳定性的前提下,在经济和施工方面寻找最优解。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抗震性能、经济性、施工难易程度、维护保养费用和时间等因素。
四、超高层建筑施工中的安全措施超高层建筑施工的安全性至关重要。
应采取各种安全措施,包括安全临时设施的设置、安全责任的明确、施工行为的监控、施工人员安全知识培训和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
五、结论超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和优化是其安全和可靠的保障。
需要制订科学的设计方案,并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确保施工和运营过程中的安全性。
超高层建筑设计方案

超高层建筑设计方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土地资源的有限性,超高层建筑成为解决城市发展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针对超高层建筑的设计方案进行探讨,包括结构设计、立面设计、节能设计和安全设计等方面。
一、结构设计超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是确保建筑物稳定和抗震能力的关键。
首先,应选择适合超高层建筑的结构体系,如框架结构、筒状结构或悬挑结构等。
其次,要进行详细的力学计算和模拟分析,确保结构能够承受各种荷载和外部环境的影响。
同时,采用高性能材料和先进技术,提高结构的强度和刚度,以应对风压和地震等极端情况。
二、立面设计超高层建筑的立面设计既要符合建筑功能需求,又要具备良好的美观性和亮度。
为此,可以采用玻璃幕墙和金属板等材料,以提高建筑的透光性和反射性。
同时,在立面构造中融入可再生能源设施,如太阳能板和风力发电机组,以实现建筑能源的自给自足。
三、节能设计超高层建筑的节能设计是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一方面,通过优化建筑的热工性能,采用保温材料和隔热层,减少能源的消耗。
另一方面,引入先进的节能技术,如智能控制系统和光伏发电等,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和管理。
此外,还要考虑建筑的通风和采光设计,确保室内环境的舒适性和健康性。
四、安全设计超高层建筑的安全设计是保障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关键。
在建筑结构方面,要采用先进的防火材料和防火技术,确保建筑的耐火性能。
此外,要配备灭火设施和紧急疏散通道,提高应对火灾事故的能力。
在建筑设备方面,要采用可靠的电梯系统和防坠安全装置,保障居民的出行安全。
总结起来,超高层建筑的设计方案应该全面考虑结构、立面、节能和安全等方面的问题。
只有综合考虑各方面的需求和影响因素,才能设计出既符合功能需求,又具备美观性、可持续性和安全性的超高层建筑。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未来的超高层建筑设计将更加完善和先进,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超高层建筑施工方案与结构优化

超高层建筑施工方案与结构优化超高层建筑近年来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随着建筑技术的进步,施工方案与结构优化的研究愈发重要。
这类建筑不仅需要满足使用功能,更要在安全性、经济性和美观性等方面达到高标准。
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与结构优化措施显得至关重要。
施工方案的科学性在超高层建筑的施工过程中,如何制定科学的施工方案是成功的关键。
一项好的施工方案应具体包括施工方法、施工顺序、工期安排等多个方面。
在施工方法上,应根据建筑的实际情况以及周边环境,选择合适的施工设备和材料。
例如,塔吊的选型和布置直接影响施工的效率和安全。
合理的施工顺序则能有效减少交叉作业,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在工期安排上,超高层建筑常常面临天气、地质等多方面的不确定性,因此,应做好施工进度的动态调整准备,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以应对突发情况。
明确各阶段的责任与目标,可以提高施工队伍的士气与效率。
结构优化的必要性超高层建筑因其巨大的体量和高度,结构优化是保证安全与稳定的基础。
局部结构的优化不仅能增强建筑的承载能力,同时还可以降低材料的耗费。
例如,采用框架与核心筒结合的结构形式,能够有效地分散荷载。
在结构设计阶段,进行有限元分析,就能发现潜在的弱点和问题,提前进行调整,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浪费和安全隐患。
随着建筑材料的不断发展,适时引入新型材料与技术,如高性能混凝土和预应力钢索,不仅能够提高建筑的整体性能,还能延长使用寿命。
施工安全管理超高层建筑施工时,由于其高度和体量的特殊性,安全管理尤为重要。
施工现场必须建立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定期进行安全培训和演练,确保每位工人都能熟悉应急预案及安全知识。
从技术层面讲,通过安装监控设备、传感器等技术手段,提高对施工现场的实时监控能力,能有效降低施工风险。
在主要的施工环节,如混凝土浇筑、吊装等,提前制定应急预案,以应对突发状况。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性如今,环境保护逐渐成为建筑行业的热点话题。
在超高层建筑的施工方案中,采纳可持续性的理念是必要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
影响结构技术经济指标的因素众多,单从建筑的
几何方面考虑就有层高、结构跨度、高宽比、平面形
状及其规则程度、竖向体型及其规则程度等因素,只
要其中任何一项建筑造型或尺度变化都会影响着技术
超高层钢结构体系适用高度
体系大类 共同作用结构体系 部分整体作用结构体系
整体作用结构体系
体系类型
框架-支撑 带伸臂桁架框架-支撑
结构体系选型应根据建筑高度、基本风压、抗震 设防类别、抗震设防烈度、抗震性能目标、建筑平面 形状与体型、地基条件、结构材料和施工方法等因素, 经过技术经济和使用条件综合比较后确定。超高层建 筑结构体系应符合下列三方面的基本要求:1)应具有 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风荷载及地震作用传递途 径;2)应具备必要的承载力、刚度、稳定性、良好的
框筒-内柱 对角支撑筒体-内柱
脊骨-框架 巨形支撑外筒、无内柱
成束筒 空间桁架 脊骨-桁架
表3
适用范围
30~45 层 30~60 层 40~80 层 40~90 层 40~90 层 50~150 层 50~110 层 50~150 层 50~150 层
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适用高度与高宽比
表4
体系大类 共同作用结
整体作用等三大类别,并结合其它的参考文献,提供
钢结构、混凝土结构各种体系类型的建议适用高度分
别见表 3 和表 4。超高层结构体系的发展历程应为由 初始低效能的共同作用体系迈步到中途中等效能的部
分整体作用体系,再进步到最终高效能的整体作用体
系。文[8]提供钢管混凝土结构各种体系类型的适用高 度,见表 5。表 3~5 可供超出现有国家规范[9,10]或高 度的超高层建筑结构体系选型时参考。不过值得提醒
第 40 卷 增刊
建筑结构
超高层建筑结构体系方案优选
2010 年 6 月
陈孝堂
(深圳市科之谷投资有限公司,深圳 518035)
[摘要] 分析了结构材料、结构体系适用范围、经济性、施工方法、抗震性能目标、建筑美观、科研创新等方面对 超高层结构体系选型的影响,指出超高层结构体系方案不能仅依靠上述 1 个或几个方面的因素进行选型,而应通 盘考虑上述各方面的因素后进行综合优选。 [关键词] 混合结构;用钢量;施工方法;建筑美观;抗震性能水准;创新
的钢结构常用结构体系的房屋适用高度,这些规定都
是我国历年大量工程设计实践与研究成果的成熟经验
总结,常规高层建筑结构工程设计应遵守。
通过对国内外更广泛的工程设计实践或研究新旧
成果的总结,文[4],[2]分别列举钢结构、混凝土结构 各类结构体系的适用高度。在利用这些成果的基础上,
将超高层建筑结构体系分为共同作用、部分整体作用、
混凝土结构的优点是可塑性强、用钢量小、取材 方便、施工简便、价格便宜、维护成本低,加上有抗 震墙组合的各种高效结构抗力体系的应用,混凝土和 钢筋强度等级不断提高,促使混凝土结构在超高层建 筑建造中得到迅速应用。混凝土结构的缺点是自重大、
结构的延性较差、施工速度较慢、结构构件占用的面
积与空间较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是指钢构件、钢与混凝土组合
Optimization program of ultra-high-rise building structural system Chen Xiaotang
(Shenzhen Kezhigu Investment Co.,Ltd. , Shenzhen 518035, China) Abstract: From the structural material, structural system, the scope of application, economy, construction methods, seismic performance objectives,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in high-rise structural system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selection, pointed out that the super high-rise structure system programs can not just rely on a single or a few aspects of the above-mentioned factors that selection,but should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all aspects of the above-mentioned factors and make a comprehensive optimization. Keywords: hybrid structure; steel capacity; construction method; architectural aesthetics; seismic performance level; innovation
层建筑的主要结构材料,尤其是钢—混凝土混合结构
有增速的发展趋势。另外,文[7]也指出 90 年代上海
超高层建筑采用的结构材料已从采用钢结构、混凝土
结构转向采用钢-混凝土混合结构的发展趋势,这种发
展趋势是适合中国国情的。
钢-混凝土混合结构另一大优点可以发挥钢管混
凝土柱的强度高、刚度大与塑性变形大的优势。此外,
图 1 迪拜塔(哈利法塔)照片
还可以采用钢管混凝土叠合柱(简称叠合柱)与组合 柱。叠合柱与组合柱是指截面中部的钢管混凝土和钢 管外的钢筋混凝土叠合而成的柱,两者的区别在于前 者是先浇筑中部的钢管混凝土后浇筑钢管外的钢筋混 凝土的,而后者是同步浇筑钢管内外混凝土的。叠合 柱与组合柱除了具备钢管混凝土柱的优点外,还具备 更好的抗火、抗爆、抗冲撞性能以及方便施工等优点。 钢管混凝土结构体系是指采用了钢管混凝土柱的结 构。目前为止在广州和深圳两地的超高层建筑中应用 钢管混凝土结构的工程较多,如广州中华广场 (H=239m)、广州合银广场(H=213m)、深圳地王大 厦(H=384m)和深圳赛格广场(H=292m)等都采用 了钢管混凝土柱,其中地王大厦、赛格广场分别采用 了矩形截面和圆形截面的钢管混凝土柱。 2 结构体系适用范围
的是,根据广州、深圳等地使用钢管混凝土结构的实
践经验,当有可靠依据时,钢管混凝土结构房屋的最
大适用高度可以突破表 5 的相关规定。 3 经济性与施工方法
在评判一个结构体系的优劣时,人们会习惯采取
每平米的用钢量作为结构技术经济指标进行直观判
定。工程用钢量大小直接体现工程投资的节约程度, 因此,把工程用钢量作为结构技术经济指标进行分析
构体系
部分整体作 用结构体系
整体作用结 构体系
体系类型
框架-剪力墙 剪力墙
框架-核心筒 框架-核心筒-伸臂
框筒-内柱 填墙桁架外筒-内柱
脊骨-框架结构 筒中筒 成束筒 巨型框架
巨型柱-核心筒-伸臂
适用高度
30 层以下 120m 以下 30~40 层 120m 30~50 层 200m 50~100 层 400m 40~80 层 300m 50~100 层 400m 30~80 层 300m 50~100 层 400m 50~110 层 450m 30~150 层 500m 50~150 层 600m
从由表 1、2 可知,结构材料的发展情况如下: 20
世纪 90 年代以前是世界超高层建筑采用钢结构建造
的鼎盛时期;20 世纪 90 年代至 21 世纪初,混凝土结
构、钢-混凝土混合结构在超高层建筑中的应用得到迅
速发展趋势,它们在超高层建筑中的总量已超过钢结
构,混凝土结构、钢-混凝土混合结构已成为当代超高
世界 100 栋最高建筑结构材料统计
表1
结构材料 钢结构
混凝土结构
钢-混凝土混合结构
不确定
截至 1990 年 51 19 25 5
截至 2002 年 37 23 32 8
中国 100 栋最高建筑结构材料统计
表2
结构材料 钢结构
混凝土结构
钢-混凝土混合结构
截至 1987 年 5 91 4
截至 1998 年 3 79 18
高层建筑结构有如下的主要受力特点:随着房屋 高度的增加,除结构承受的竖向力与高度成正比外, 结构承受的弯矩与高度的二次方呈指数曲线上升,结 构的水平位移与高度的四次方呈指数曲线上升。对于 高层建筑结构尤其是超高层建筑结构,水平风力与地 震力将成为控制结构设计的主要因素。一般来讲,竖 向荷载所需结构材料的数量与层数成线性关系增加; 而抵抗水平荷载所需结构材料的数量与高度成指数关 系增加,需要使用更多的结构材料来抵抗水平荷载。 因此,一个好的结构体系方案其实质是一个比较高效 的抗侧力结构体系方案,选择最高效的抗侧力结构体 系方案成为了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首要的核心环 节。
0 前言 梁思成先生表达建筑的内涵是文化艺术、科学技
术和工业经济互相交集的综合产品。众所周知,近现 代高层建筑的迅速发展是与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密 切相关,同时还反映出时代艺术的鲜明特色。当代高 层建筑的发展出现了两个趋势:一是世界高层建筑数 量在持续增加,世界最高建筑记录被迅速竞相突破; 二是在亚洲,中国已成为世界上高层建筑发展的主要 区域,目前世界上最高建筑的前 10 名大多集中在亚 洲。例如高度达 828m、160 层的世界第一高楼——迪 拜塔(现已更名为哈利法塔)更成了阿联酋经济和当 代技术成就的见证,见图 1。只要有值得建设的需要 和足够的经济实力,当前的建筑结构技术已完全能建 造 1000m 高的摩天大楼梦想成真。在超高层建筑设计 中,结构体系不仅对超高层建筑结构的安全性与经济 性影响巨大,而且对开拓建筑空间形式和使用功能的 帮助最大,是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及建造中最关键的 核心技术体现,因此结构体系方案优选显得十分重要。 1 结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