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临安市指南村规划
临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临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文本临安市人民政府二〇一〇年七月目录前言 (1)第一章总则 (2)第二章土地利用战略 (8)第三章规划目标与主要调控指标 (13)第四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 (17)第五章农用地保护 (25)第六章建设用地利用 (30)第七章土地整治 (35)第八章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相协调 (38)第九章土地用途区及管制规则 (40)第十章乡镇土地利用规划 (47)第十一章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规划 (52)第十二章土地利用重大工程 (59)第十四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66)第十五章附则 (72)前言临安市位于杭州市西部丘陵山区,东邻杭州市余杭区,南接富阳市、桐庐县、淳安县,西临安徽省绩溪县、宁国市,北依湖州市安吉县。
临安市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众多的自然人文景观,造就了丰富的旅游资源,成为杭州——黄山旅游黄金线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临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以下简称“上一轮规划”)的实施,对各类土地利用的规范与统筹、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综合利用、公共利益的保证与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生态环境建设等,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随着杭徽高速公路等快速交通干线的建成,临安市区位条件和发展环境更加优越,经济社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建设用地需求与供给矛盾愈发突出,耕地保护形势更加严峻。
经济全球化、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内在动力,迫切需要调整临安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其用地布局,保障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用地需求。
为了更好地践行科学发展观,使临安市在土地利用上,保护耕地更加严格规范,保障发展更加持续有力,节约集约用地更加扎实有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规和国家、浙江省、杭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有关方针政策,特编制临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临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主要阐明规划期内临安市土地利用战略,明确临安市土地利用、管理的主要目标、任务和政策,引导全社会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临安市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的纲领性文件,是落实土地宏观调控和土地用途管制、规划城乡建设用地和统筹各项土地利用活动的重要依据。
临安总体规划02_202_nn

第一章总则第1条规划背景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为临安的城市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重新审视、开阔临安城市发展思路,促进临安经济社会发展,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编制《临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以下简称为本规划)。
本规划为上一轮总体规划的修编。
第2条规划目标通过对临安市社会、经济、环境条件的综合分析和合理预测,以跨世纪城市规划和面向21世纪、面向现代化的战略思想为指导,以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为目标,以加快发展生态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逐步把临安城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科教发达、环境优美、生活富裕的现代化生态经济强市。
第3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3、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其实施细则4、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5、《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6、《临安市城镇体系规划》(1999-2020)7、《临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8、《临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9、《临安市经济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10、建设部、浙江省其他有关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技术规范标准及相关法律、法规第4条规划原则1、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则2、生态型发展原则3、可持续发展原则4、历史文化保护的原则5、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相结合的原则第5条规划期限临安市总体规划的期限为:2002—2020年。
其中近期:2002—2005年。
中期:2006—2010年。
远期:2011—2020年。
远景:2020年以后。
第6条规划范围1、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范围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以临安市整个行政区域为规划区范围,面积为3126.8平方公里。
2、城市规划区范围临安城市规划区范围包括:锦城街道办事处的11个社区及新民、胜利、长桥、东湖、平山、回龙、马溪、竹林、西墅、东门、横潭、兰锦、西瓜、锦桥、青龙、横街、新溪、吴马、大马、集贤、青贤、市坞、陈家坞、新联、余村、泥山湾等26个村;青山湖街道办事处的岳山、蒋阳、新村、青山、研口、研里、民主、朱村、锦里、坎头、石泉、胜联、宫里等13个村;上甘街道办事处的柯家、杨岱、上畔、樟村等4个村;玲珑街道办事处的玲珑、沙地里、卦畈、石山、高坎、店基头、徐家坞、东山、祥里、夏禹桥、乌渡、上引坞、上泉、雅坞等14个村;板桥乡的平峰村和青山湖水面。
杭州临安指南村简介

杭州临安指南村简介
杭州临安指南村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是一个风景优美、历史悠久的古村落。
该村坐落在临安区的南部山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这个古老的村庄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风貌,是一个让人流连忘返的旅游胜地。
杭州临安指南村的自然风光令人心醉神迷。
整个村庄被群山环绕,村中古老的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山水画卷。
在村庄的南部,有一片广阔的稻田,金黄的稻穗随风摇曳,仿佛一幅秋天的画卷。
而村庄的北部,则有茂密的竹林,清风拂过竹叶,发出悦耳的沙沙声。
站在村庄的高处,可以俯瞰整个村庄的美景,宛如置身仙境。
杭州临安指南村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厚。
这里有许多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如古街、古宅等,展现了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
村庄内还有一座古老的庙宇,供奉着村民们崇拜的神明。
在这里,可以感受到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了解到临安地区丰富的历史故事和人文传统。
杭州临安指南村还有丰富多样的民俗活动,吸引着游客们的目光。
每年的农历春节,村庄内都会举办盛大的庙会,人们可以欣赏到传统的民间表演,品尝到地道的美食,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氛围。
杭州临安指南村是一个既拥有自然美景又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古村落。
无论是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是感受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都能让人流连忘返。
来到这里,仿佛回到了古代的时光,感受到了古代的生活方式。
杭州临安指南村是一个值得一游的旅游胜地,相信每一个来到这里的游客都会被它独特的魅力所吸引。
杭州临安区指南村简介

杭州临安区指南村简介
指南村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锦南街道,距临安城区11
公里,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村落。
全村现有人口约3000人,有1000余亩耕地。
指南村地处天目山北麓,座落于锦南镇西北的高峰山下,东与本镇山田村、竹坑村毗邻;南与本镇长溪村、溪源村接壤;西与本镇平桥村交界;北与本镇新丰村毗邻。
指南村距离临安市城区11公里,距临安城区11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指南村历史悠久,曾有一座古塔——明应钟塔(又名“天目灵应塔”),为临安古城的标志性建筑。
此外还有一座古祠堂——大圣堂(又名“三官堂”)和一座古民居——九和堂。
九和堂为明代建筑,坐东朝西,占地约300平方米,三开间
三进深。
门坊上方的横额“九和堂”三字为明朝末年文征明手书。
堂门两旁石柱上的对联“丹凤朝阳瑞霭氤氲福瑞吉星明照”为清朝咸丰年间文人金振标所书。
该堂内尚存一口清朝道光年间的古井和一座石碑(碑上刻有“乾隆五十五年乙未四月二十八日”等文字)。
—— 1 —1 —。
临安城市规划

临安城市规划一、背景介绍临安市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下辖的县级市,是浙江省重要的文化旅游城市之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临安市的城市规划亟需更新和优化,以适应未来的发展需求。
本文将详细介绍临安市城市规划的目标、原则、内容和实施计划。
二、规划目标1. 建设宜居城市:通过优化城市布局、提升公共服务设施和环境质量,打造宜居的城市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2. 实现可持续发展:注重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推动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协调,提高城市的可持续性。
3. 促进经济发展:合理规划城市产业布局,提升城市的产业竞争力,推动经济的健康发展。
4.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临安市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打造具有独特魅力的历史文化旅游城市。
三、规划原则1. 综合协调:根据城市的整体发展需求,统筹规划城市各项功能和设施,实现城市的协调发展。
2. 人民至上: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3. 生态优先: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资源,推动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4. 创新引领: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推动城市的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
5. 公平公正: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促进社会公平和谐,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规划内容1. 城市布局规划:优化城市布局,合理规划城市的功能区域,包括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文化教育区等,实现城市的均衡发展。
2. 交通规划:改善交通网络,提高城市的交通运输效率,包括道路建设、公共交通系统和交通管理等。
3. 环境保护规划:加强环境保护,提升城市的环境质量,包括空气质量改善、水资源保护和垃圾处理等。
4. 公共设施规划:完善公共设施建设,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包括医疗设施、教育设施和文化设施等。
5. 历史文化保护规划:保护和修复历史文化遗产,提升城市的历史文化价值,包括古建筑保护、文化遗址保护和传统手工艺保护等。
五、实施计划1. 制定详细的规划方案:由专业规划团队制定详细的城市规划方案,包括具体的规划内容、实施步骤和时间计划等。
临安城市规划

临安城市规划一、背景介绍临安市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是杭州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临安市面临着城市规划的重要任务,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
二、规划目标1. 实现城市功能的优化布局,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2. 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建设生态友好型城市。
3. 优化交通网络,提高交通运输效率,缓解交通拥堵问题。
4. 建设宜居的城市环境,提供高品质的公共服务设施。
5. 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三、规划内容1. 土地利用规划:- 划定城市建设用地、农村建设用地和保护用地的范围。
- 合理安排不同功能区域的土地利用,如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等。
- 加强农村土地整治,提高农村土地利用效率。
- 保护生态环境,划定生态保护区和生态修复区。
2. 建筑规划:- 制定建筑控制规范,规定建筑的高度、体量、外观等。
- 鼓励绿色建筑和节能建筑的建设,提高建筑的环保水平。
- 优化城市建筑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 加强历史建筑保护,保留和修复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
3. 交通规划:- 完善城市道路网络,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 发展公共交通,建设轨道交通、公交系统等,提高交通运输效率。
- 优化停车场布局,缓解停车难问题。
- 加强交通设施的维护和管理,确保交通安全。
4. 环境规划:- 加强环境保护,控制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环境问题。
- 提高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水平。
- 建设城市绿化带和公园,提供更多的绿色休闲空间。
- 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确保居民的健康与安全。
5.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建设更多的学校、医院、文化设施等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 完善社区服务设施,提供更便利的社区服务。
-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水、电、气等供应能力。
- 提升信息化水平,建设智慧城市,提供更便捷的公共服务。
四、规划实施1. 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明确各项规划的具体措施和时间表。
基于乡土特色的美丽乡村营造探索——以浙江省临安市指南村为例

指南村是个山多地少、森林资源丰富的山区村。村庄入口依山 就势两侧分布着480余亩梯田,早在上世纪60年代,指南村就以其 “高山出高产”而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树立为“农业学大寨”的典型。
如今,村民主要的经济来源是农林种植业。全村以种植毛竹、 茶叶、高山蔬菜等为主导产业,以茶叶加工、农家乐经营等二、三 产业为辅助产业。
乡村生态人居体系 rural ecological habitation system
(2)现有建筑整治
充分考虑到指南村的用地现状和经济条件,对现有建筑提 出四类整治模式。
整治模式 保留 整治
拆除 保护
整治措施 对90年代以后新建的砖混结构建筑,同时与村庄环境基本协调, 采取保留措施,维持现状。 对建筑质量尚好,但建筑风貌和外观与村庄环境有冲突或平面布 局不适应现状生活的,允许对其外立面及内部平面进行整治和改 造。 对严重影响古树生长的建筑和对村庄风貌有较大负面影响、建筑 质量差的建筑,采取拆除的措施。 村内现有3幢明、清古宅,属徽派建筑,均为三进三开间格局。室 内构件基本保持完好,但由于年久失修,整体外观已较为破败。建 议按修旧如旧的原则,以求如实反映历史遗迹。
乡村概况 General Situation of Village
乡村风俗 Rural customs
指南村历史悠久,以村北指南山而得名。全村以“郤”( què ) 为大姓,相传系春秋时晋国大夫叔虎的遗族,村中郤氏宗祠中仍保留 完整的《郤氏家谱》,并定期进行家族祭祀活动。同时,指南村保留 着700多年历史的民俗活动——太平灯。每到春节期间,全村举家欢 庆,由村中长者带领年轻人挨家挨户舞灯,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六畜 兴旺、太平安顺。
乡村意象
临安城市规划

临安城市规划一、引言临安市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是杭州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促进临安市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制定一项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针对临安市的城市规划进行详细的描述,包括城市的整体规划目标、空间布局、交通规划、绿化规划等方面。
二、整体规划目标1. 人口控制目标:根据临安市的人口增长趋势和城市承载能力,制定合理的人口控制目标,以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 经济发展目标:制定合理的经济发展目标,促进临安市的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
3. 环境保护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环境保护目标,保护临安市的自然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
4. 城市形象塑造目标:通过城市规划,塑造临安市的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的品质和吸引力,吸引更多的人才和投资。
三、空间布局1. 城市中心区规划:将临安市的城市中心区规划为商业、文化、政府等功能集中的区域,建设高楼大厦和现代化的商业街区,提供便利的商业和文化设施。
2. 居住区规划:将临安市的居住区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包括住宅区、商业区、教育区、医疗区等,合理规划居住区的布局,提供便利的生活设施和公共服务。
3. 工业区规划:将临安市的工业区规划在城市的边缘地带,远离居住区,减少工业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同时提供便利的交通和物流设施。
4. 绿地规划:在临安市的空地和街道两旁规划大量的绿地,增加城市的绿化率,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供休闲和娱乐的场所。
四、交通规划1. 道路规划:根据临安市的交通需求和城市规划的要求,规划合理的道路网络,包括主干道、支路和环线等,提供便捷的交通出行条件。
2. 公共交通规划:建设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统,包括地铁、公交车和出租车等,提供便捷的公共交通服务,减少私家车的使用,缓解交通拥堵问题。
3. 自行车道规划:规划自行车道网络,鼓励居民使用自行车出行,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改善空气质量。
4. 交通枢纽规划:规划合理的交通枢纽,包括火车站、汽车站和机场等,提供便捷的交通换乘条件,方便居民和游客的出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临安市指南村“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特色营造探索1 研究背景2 0 1 0 年底,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1–2015)》,把建设“美丽乡村”作为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的两个战略重点之一,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美丽乡村”是在村庄整治基础上,通过农村生态人居体系、农村生态环境体系、农村生态经济体系和农村生态文化体系等四大体系建设,把村庄建成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素质美,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农村。
在以往的乡村建设过程中,决策者和规划师往往过分追求统一建设、统一风貌,而忽视乡土文化与乡土环境,使乡村建设成为对现代城市建设的简单模仿,这种趋同的惯性造成了乡村风貌的千篇一律和特色丧失。
因此,笔者在浙江省“美丽乡村”规划设计实践过程中,试图突破传单一的物质空间规划,逐步探索内在的乡村意象的结构体系,通过分析乡村的风土(地方特有的自然环境)、风物(地方特有的物产)、风俗(地方特有的民俗)、风景(地方特有的景观)等要素,从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文化四大体系着手,营造具有地域特色和归属感的“美丽乡村”。
2 乡村概况指南村位于浙江省临安市北部,距临安市区约25公里,距杭州市区约70公里。
全村总面积7.86平方公里,共有农户215户,总人口720人。
该村位于杭州—黄山的“浙西山水”黄金旅游线上,13省道直通村口,交通便捷。
2.1 乡村风土指南山属天目山系仙霞岭山脉北支,天目山主脉绵延向东,形成的丘陵、宽谷给村落的人居环境营造了得天独厚的天然条件。
村域内海拔最高处为1122米,平均海拔约600米。
该村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适宜。
区内植被良好,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
2.2 乡村风物指南村是个山多地少、森林资源丰富的山区村。
村庄入口两侧依山就势分布着480余亩梯田,早在上世纪60年代,指南村就以其“高山出高产”而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树立为“农业学大寨”的典型。
如今,村民主要的经济来源是农林种植业。
全村以种植毛竹、茶叶、高山蔬菜等为主导产业,以茶叶加工、农家乐经营等二、三产业为辅助产业。
2.3 乡村风俗指南村历史悠久,以村北指南山而得名。
全村以“郤”为大姓,相传系春秋时晋国大夫叔虎的遗族,村中郤氏宗祠中仍保留完整的《郤氏家谱》,并定期进行家族祭祀活动。
同时,指南村保留着700多年历史的民俗活动——太平灯。
每到春节期间,全村举家欢庆,由村中长者带领年轻人挨家挨户舞灯,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太平安顺。
2.4 乡村风景村中央有一池,村民称“天池”。
环绕“天池”有成片的古树林,成围合之势,是村庄的风水林,主要为麻栎、枫香、银杏等树种,树龄均在百年以上,最大树龄近千年。
而且,天池边还保留着多幢明、清时期的徽派古民居。
古村落、古民居、古姓等历史遗存,辅以古树林及古天池的衬托,白墙、灰瓦、绿水、红叶、青山相辉映,构成一幅幽静、悠远的山村口常生活画卷。
每到秋天,这里变得红叶纷吃、绚丽多姿,被称作华东地区最美古村落之一。
3规划理念与目标按照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以“人居、环境、经济、文化”四大体系为载体,利用依托周边天目山、太湖源等景区的优势,充分挖掘指南村历史人文和自然风景资源特色,以村庄景观环境提升、特色村落文化挖掘及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为重点,将指南村打造成以“红叶观光、休闲摄影”为特色,兼顾发展现代有机农业,使之成为杭州西郊的生态休闲旅游特色村。
4规划重点及特色营造4.1生态人居建设行动按照“规划科学布局美”的要求,开展农村危旧房改造等项目建设,推进农村人口集聚、推进农房改造建设、推进农村节能节材、推进基础设施配套,提升农民居住条件和农村人居环境,构建舒适的农村生态人居体系。
4.1.1.1维护村落生态格局指南村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与自然环境形成相辅相成的依存关系,村落选址考虑风水因素择吉地而居,位于一处背山面水的丘陵盆地中,局部小环境良好。
村落中心保留至今的天池和山坡上的古树林,便是村中的“风水池”和“风水林”,是保持指南景观特色和场所感的关键,也是维持健康人居环境和健全生态服务功能的保障。
4.1.1.2现有建筑整治考虑指南村的用地现状和经济条件,对现有建筑提出四类整治模式(见图1、表1>。
4.1.1.3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实施农村联网公路、农民饮水安全、农村电气化等工程建设,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等化。
新建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健全农村文化、体育、卫生、通讯等公共服务。
4.2 生态环境提升行动按照“村容整洁环境美”的要求,切实抓好改路、改水、改厕、垃圾处理、污水治理、村庄绿化等项目建设,提升建设水平,构建优美的农村生态环境体系。
4.2.1 污水与垃圾治理近年来指南村农家乐已开始发展,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加,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也日益增加。
尽管农户都已采用标准的栅格式标准化粪池,但由于指南村地处临安市饮用水源——里畈水库的源头,对生活污水的处理要求标准应更为严格。
规划采用统一纳管,建造地埋式集中处理池,利用无动力厌氧净化沼气技术,处理生活污水。
为解决垃圾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规划在村中各个路口设置封闭式垃圾箱,并建设垃圾房,由专人将各垃圾房中的垃圾清运到镇级垃圾中转站进行进一步处理,从而使指南村的生态保护和环境卫生管理工作步入制度化、规范化的长效管理轨道。
4.2.2 景观与绿化建设村中建筑环天池向外扩展,建筑密度较高,建筑外部缺乏开敞的庭院绿化。
同时,村中也缺乏针对村民和游客的公共休闲场所和游憩活动节点。
规划充分利用村中丰富的古树资源,结合违章建筑整治和村庄绿化工程,在天池东侧建设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的民俗文化广场一处和林中游憩活动节点4处,既美化了村庄环境,又丰富了游憩活动的空间。
4.3 生态经济推进行动按照“创业增收生活美”的要求,编制农村产业发展规划,推进产业集聚升级,发展新兴产业,促进农民创业就业,构建高效的农村生态产业体系。
4.3.1 乡村生态农业充分利用当地自然生态资源,在现有高节竹高山丰产栽培示范园基础上,大力发展特色精品农业和观光农业,种植适宜当地生长高山蔬菜等品种,通过科技指导,逐步从传统农业向有机农业过渡,以打造“指南山”系列有机农业品牌为目标。
同时,将农业生产与乡村休闲旅游相结合,一方面利用村口大面积梯田,种植油菜和桃、梨等观花植物,使之成为乡村摄影的新主题;另一方面,让游客参与到农产品生产、管理、采摘的过程中,通过参与体验和品牌营销,使普通农产品转化为乡村旅游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从而增加村民经济收入(见图2)。
4.3.2 乡村休闲旅游业指南村现有的“指南秋色”景观特色鲜明,在杭州地区已有一定的知名度,但该旅游项目季节性强,时间集中在每年11月初至12月初的短短30天左右内,全年的其余时间仅有少量游客进入该村。
同时,由于缺乏休闲参与类和文化体验类的旅游项目,游客活动仅限于摄影观光和农家乐餐饮,停留时间仅为2~4小时,乡村旅游产生的综合效益较低。
规划以指南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资源为依托,提出“秋醉天池、古韵指南”的乡村旅游形象口号和以渐变红叶和胶片为元素的乡村旅游标志(见图3),通过提升乡村旅游接待服务设施水平,丰富乡村旅游内容,形成“休闲摄影游”、“休闲体验游”等多种旅游产品的组合(见表2、表3),延长旅游时间和拓展旅游产业链。
打造“高山红叶旅游节”、“高山梯田采风节”、“婚纱摄影基地”、“摄影主题乡村会所”、“美术写生基地”等品牌项目,通过旅游促进指南社会经济发展,使乡村旅游的价值得到最大体现。
4.4 生态文化培育行动按照“乡风文明身心美”的要求,以提高农民群众生态文明素养、形成农村生态文明新风尚为目标,加强生态文明知识普及教育,积极引导村民追求科学、健康、文明、低碳的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增强村民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构建和谐的农村生态文化体系。
4.4.1 卻氏祠堂的保护与利用据考证,指南村的“卻”姓源于春秋时期,晋公族子弟叔虎由于战功卓越,被晋献公封于卻,其后人以先祖封邑为姓。
卻氏祠堂位于指南村中,坐北朝南,面阔三间,木结构穿斗式小青砖瓦顶,始建于清朝同治年间,解放后曾大修。
卻氏祠堂保护本着翻新如旧的原则,将弘扬历史文化与旅游开发相结合、建设宣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阵地与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相结合,打造成指南村文化活动中心以及文化旅游景点。
正厅还原祭祀祖先文物陈列原貌,发掘姓氏文化,整理编写有关卻氏渊源的文字资料。
左右厢房建成老年学校、文体活动室,集文化、健身、休闲于一体,使古建筑重新发挥生机与活力。
4.4.2 民俗文化的挖掘与再生致力于指南村特有的“太平灯”等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弘扬,利用村中建筑整治的契机,拆除违章建筑,修建民俗文化广场,为村民和游客开展和参与民俗文化活动提供必需的场所。
同时,在民俗文化广场的铺装设计中,展示农耕文化的二十四节气;在广场中心以“司南古韵”雕塑的形式,再现指南村的地名文化;利用古建筑开展织布、陶艺、碾米等传统民俗文化游憩活动。
4.4.3 古树名木的保护与管理村中的古树林是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载体,应严格保护,加强管理。
新建项目选址时,必须充分考虑古树名木的避让,要给古树名木留有足够的生长空间。
在加强绿化养护的同时,通过绿化知识普及、历史文化传统教育、古树名木认养等多种形式,大力开展保护古树名木的宣传教育,增强村民和游客对保护古树名木重要意义的认识。
5 结语“美丽乡村”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地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如何挖掘和利用其特有的优势资源、营造出村落特色,防止出现“千村一面”,是规划设计中应着重考虑的问题。
本次规划设计以旧村整治为主,充分整合乡村的自然环境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利用资源优势引导规划设计,形成了有利于乡村旅游发展的物质空间形态,使之成为指南村建设“美丽乡村”的亮点,也可为具有类似条件的村庄建设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