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小学语文教案:词语理解与运用的技巧

小学语文教案:词语理解与运用的技巧一、词语理解的基础1. 词语理解的定义与重要性词语理解是指通过对词语进行准确的理解和运用,从而达到语文学习的目标。
正确理解词语的含义,有助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拓宽词汇量,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提升语文表达能力。
2. 词语理解的基本方法(1)从上下文推测词义:通过上下文的言外之意、作者的意图等来推理词语的含义。
(2)深入研究词根、词缀:了解词根、词缀的意义,可以帮助理解并推测词语的意思。
(3)查阅字典:在遇到生僻词、疑难词时,可以查阅字典来寻求准确的解释和意义。
二、词语理解技巧1. 同义反义辨析同义反义辨析是指通过对词语义项和词语之间的关系进行比较,准确理解词语的含义。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技巧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1)对比词语义项:将近义词和反义词进行对比,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细微差别。
(2)通过造句进行辨析:请学生根据所学词语造句,并注重句意的差别。
(3)多角度思考:提供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帮助理解词语的不同含义。
2. 词语运用的技巧词语运用是指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词汇进行表达。
为了提高学生的词语运用能力,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技巧:(1)情景复述:选择一个情景,让学生根据情景进行词语的运用,培养学生的语感。
(2)句子改写:引导学生在改写句子时,运用词语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3)背诵佳句:选取优美的句子,让学生背诵并感受其中的词语运用技巧。
三、教学实施方案1. 教学目标(1)基础目标: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和解释词语的含义。
(2)提高目标: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词语,表达语境所需要的意思。
2. 教学内容(1)同义反义辨析:通过对比词语义项和造句等活动,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词语的不同含义。
(2)词语运用的技巧:通过情景复述、句子改写和背诵佳句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词语运用能力。
3.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谜语、小故事等形式引入学生,激发学生对词语理解的兴趣。
(2)同义反义辨析:通过示范和练习,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同义反义词的辨析技巧。
专题复习《词语的理解和运用》考点方法解析

专题复习《词语的理解和运用》考点方法解析《词语的理解和运用》是高中语文中的一个重要考点,主要考察学生对词语的基本理解和运用能力。
下面是对这个考点的方法解析:
1.理解词语的词义:理解词语的词义是词语理解和运用的基础。
可以通过查阅词典,了解词语的基本意思和相关义项。
2.理解词语的义项细微差别:有些词语的义项非常接近,容易混淆,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实践来加深对这些词语的理解。
3.运用词语的正确性和恰当性:在用词时要注意其正确性和恰当性,避免使用错误的词义或不合适的词语,要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来选择合适的词语。
4.运用词语的扩展意义:一些词语有多个意思,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词义的扩展应用,寻找不同的表达方式。
5.运用词语的修辞手法:语言修辞是词语运用的重要方面,可以通过运用比喻、夸张、反问等修辞手法来丰富文章的表达效果。
6.运用词语的搭配:词语的搭配是指在特定的语境中,一些词语和其他词语的搭配使用。
要注意词语的正确搭配,以避免搭配不当造成语义混淆。
7.运用词语的熟语和成语:熟语和成语是汉语中具有固定意义和用法的词语,要能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常见的熟语和成语。
总之,要提高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积累和实践来提升词汇量和词语运用的灵活性。
同时,要注意理解词语的具体语境和用法,避免死记硬背,注重灵活运用。
理解词语有哪些方法和技巧

理解词语有哪些方法和技巧在语言学习中,理解和运用词语是至关重要的。
无论是学习母语还是外语,有效的理解词语的方法和技巧都能够极大地提升语言学习的效果。
那么,有哪些方法和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词语呢?以下是十种重要的方法:1.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含义往往依赖于其所在的上下文。
通过阅读和理解整个句子或段落,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词语的具体含义。
2.定义法:如果无法从上下文中理解某个词,可以尝试查阅字典或词典,找到该词的定义或解释。
3.同义词法:当我们理解了一个词的含义后,可以尝试找到该词的同义词,这有助于加深对该词的理解。
4.反义词法:与同义词法相反,反义词法是通过找到一个词的反义词来理解该词的含义。
这种方法能够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一个词的语义范围。
5.词根词缀法:许多英语单词都是由词根和词缀组成的。
理解并掌握一些常见的词根和词缀可以帮助我们推测出新词的含义。
6.语境推断法:有时,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下有不同的含义。
通过理解语境,我们可以准确地推断出一个词的含义。
7.联想记忆法:将新学的词语与已知的词语或经验联系起来,通过联想帮助记忆和理解。
8.使用例句:例句是理解词语的宝贵资源。
通过阅读例句,我们可以更直观地理解词语的用法和含义。
9.语感:长期的阅读和写作实践会培养出对语言的敏感度,即语感。
语感能够帮助我们在没有明确逻辑依据的情况下,直觉地理解某个词的含义。
10.实践运用:理解和记忆词语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就是实际运用。
通过写作、对话或其它语言活动,我们可以真正地掌握一个词的含义和用法。
理解和运用词语的方法和技巧有很多,以上列举的十种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逐步提高我们的词汇量和理解能力。
除此之外,还有几点建议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词语:1.持续阅读:广泛的阅读能够帮助我们接触到更多的词汇,并且通过上下文理解其含义。
2.主动学习:积极学习新词汇,并经常复习已学过的词汇,能够巩固记忆和理解。
如何理解和运用词语?

如何理解和运用词语?怎么明白和运用句子修辞词语:从认知与语言的交织角度出发理解和运用形象的修辞词语是人类语言能力的核心,是开启知识殿堂、进行有效沟通和表达的关键。
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深刻理解词语的本质和运用规律至关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最终影响其学习成效和未来发展。
一、词语解释的认知基础词语并非孤立的符号,而是与我们认知世界紧密相连。
明白词语的过程,实质上是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概念学习:词语指向一个概念,而概念是人类对事物本质属性的抽象概括。
学习一个词语,要理解其所指的概念内涵,并将其与认知体系中的具体概念建立联系。
语义网络:每个词语都处于一个复杂的语义网络中,它与其他词语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和影响。
表达一个词语,必须理解其在语义网络中的位置,以及与其他词语之间的关系。
背景知识:词语的理解也受到个人背景知识的影响。
不同的知识储备会影响对词语的理解深度和广度。
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背景知识差异,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语。
二、词语运用的语言策略有效运用词语,必须掌握一些语言策略,使其成为表达思想、构建意义的工具。
词汇选择:在合适的词语中,选择是表达清晰、准确的关键。
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细微差别,并根据不同的语境选择合适的词语。
词语搭配:词语之间存在着搭配关系,不同的词语组合会出现不同的语义效果。
教师需引导学生学习词语搭配规律,提高语言表达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修辞手法:运用修辞手法可以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常见的修辞手法,并在写作中加以运用,提升语言表达的艺术性。
三、提升词语理解和运用能力的教学策略情境教学:将词语置于具体的情境中进行学习,有助于学生理解词语的含义、用法和情感色彩。
多感官体验:通过图片、视频、声音等多感官体验,帮助学生建立对词语的直观理解,并加深记忆。
自主探究: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词语的含义,并通过查字典、阅读等方式拓展词汇量,增加语言表达能力。
词语的理解与运用教案

词语的理解与运用教案学教学目标:1、正确理解和运用常见词语;2、了解词语的基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辨析同义词、多义词、反义词在不同语境下的不同意义;3、通过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关键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了解词语的基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辨析同义词、多义词、反义词在不同语境下的不同意义。
教学难点:通过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关键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二、探究试题类型1.关联词的辨析选用关联词分为单独的关联词和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组成的关联词。
成对使用的关联词,每一对都表示特定的语法关系,不能随意调换。
正确选用关联词需要理解句意。
例: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泸州油纸伞作为一项民间工艺,太追求时尚,失去了油纸伞本身的文化韵味,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融入现代文化元素,会拥有更多的消费者,开拓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A.因为所以即便也B.如果那么即使也C.如果就只有才D.因为所以不但而且2.结合语境辨析选用词语解答这类题,需要辨析选项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然后读懂语段或语句的意思,综合考量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
例: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1)香港今日的______归根到底是香港同胞创造的,也是同祖国内地的发展和支持分不开的。
2)秋天像一个穿着金色裙的仙女,她用轻飘的衣袖______去了太阳的焦热,将明亮和清爽______给大地。
A.繁荣扫抛B.繁荣拂撒C.繁华拂抛D.繁华扫撒3.解释词语的语境义理解词语的语境义需要联系上下文,体会关键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表达效果。
三、课堂练1.下列句子中,哪个词语的意思与其他三个不同?A。
纷纷B。
悄悄C。
喧嚣D。
静谧答案:C2.下列句子中,哪个词语的意思与其他三个不同?A。
意外B。
意义C。
意识D。
意愿答案:B3.请根据下列语境,选择填空处最合适的词语。
他的脸色很______,看上去好像生病了。
词语的理解与运用

D.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全面、公正地评价每一位 学生,切不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因为 这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C )
A.三十年来,社会沧桑巨变,《读者》做 精神家园守望者的宗旨却始终未变。
“唆使”的发出者是人,不能和功利心、私欲等词语搭配,且带有贬义色 彩,这里应用“驱使”。
“境界”比“情境”更多一层“达到某种高度、层次”的含义,这里选 “境界”更合适。
故答案选C。
辨析同义词的方法有:
⑴从词义的范围大小不同上辨析; ⑵从词的使用上辨析; ⑶从词的感情色彩上辨析; ⑷从构词成分上辨析; ⑸从词义的轻重不同上辨析。
5、下列句中画线关联词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D)
A.中国人民不但可以不要向帝国主义者讨乞也能 活下去,而且还将活得比帝国主义国家要好些。
B.无论纺得多的还是纺得比较少的,得奖的还是没 有得奖的,大家都感到胜利的快乐。
C.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 而是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
D.无节制地信手乱花钱,即使是自己的劳动所得, 但是也是有悖于节约精神的。
(1).了解成语的来源 (2).辨析成语中字音和字形 (3).弄懂成语的意义 (4).注意成语的感情色彩的变化
7、正确使用成语
(1).了解成语的来源 (2).辨析成语中字音和字形 (3).弄懂成语的意义 (4).注意成语的感情色彩的变化
8、词语释义的方法
(1).定义法 (2).比喻形容法 (3).合成法 (4).对换法 (5).探源法 (6).意符法
⑵一次在外祖母家,母亲又为学习方面的事情唠唠叨叨, 我顶撞了几句,正当“硝烟四起”时,外祖母把我拉到另一 个房间。 “鸿沟”: 我与母亲之间的。隔阂 “硝烟四起”: 发生争执 。
七年级语文词语的理解和选择之如何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七年级语文词语的理解和选择之如何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如何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词语是语言的基本单位,是人们日常交流和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
准确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对于语文学习和沟通交流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如何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进行探讨,提供一些建议和方法。
一、了解词语的基本含义要理解词语的含义,首先需要了解其基本含义。
即通过词语的词典解释和上下文来明确词语所指的意义。
词典是理解词语含义的重要工具,可通过查阅词典获取词语的基本解释、用法示例和词语搭配等信息。
积极运用词典帮助我们打开词语的大门,掌握词语的基本含义。
二、理解词语的引申含义除了基本含义,词语还可能存在引申含义。
引申含义是指在特定语境下,词语的意义扩展或转化。
要理解词语的引申含义,可以根据上下文、常识和语境来推断。
通过思考词语在不同场景中的使用方式,我们可以进一步领会词语的引申含义,提高词语理解的深度和广度。
三、考虑词语在句子结构中的作用词语在句子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起到不同的作用。
了解词语在句子结构中的作用有助于准确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常见的词语作用包括主语、谓语、宾语、补语、定语、状语等。
通过分析词语所处的语法位置和语法功能,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
四、关注词语的搭配和固定搭配词语的搭配是指在特定语境中与其他词语一起出现的习惯性用法。
某些词语常常与特定的词语搭配在一起,形成固定的搭配。
了解词语的常见搭配和固定搭配,可以帮助我们准确运用词语,避免在表达中出现错误或不合适的搭配。
通过阅读和语境实践,我们能够逐渐熟悉并掌握词语的常见搭配和固定搭配。
五、积累和运用词语的具体用法词语的用法是指词语在不同语境中表达特定含义或意义的具体方式。
要理解词语的用法,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和语言实践来积累和了解常见的用法。
可以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报刊杂志、网络资源等获取大量的语言素材。
在实际应用中,要注意观察和模仿他人的用法,不断进行语言实践,从而逐渐熟悉并灵活运用词语的具体用法。
词语理解理解词语的意义与用法

词语理解理解词语的意义与用法词语理解:理解词语的意义与用法词语是构建语言的基本单元,通过词语的选择和运用,我们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图。
而要正确地运用词语,就需要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深入的理解。
本文将从词语的意义理解和用法理解两个角度进行探讨。
一、词语的意义理解1. 词义辨析在语言中,许多词语存在着相近的意思,但在具体语境中使用时略有不同。
例如,"懒惰"与"慵懒"都表示做事不积极,但"懒惰"更偏重于动作懒散,而"慵懒"则更偏重于心理上的懒散。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阅读和运用词语来逐渐辨析它们的微妙差别。
2. 词义拓展有些词语的意义较为狭窄,只在某种具体语境下使用。
然而,一些词语的意义是可以拓展的,通过联系更广泛的语境来理解和运用。
例如,"喜欢"最初表示对某事物感兴趣和愿意接受,但现在也可以用于表示对某人的好感或欣赏。
3. 词语引申有些词语通过与其他词语的组合使用而产生了新的含义。
例如,"绿色"最初用来描述自然界中的颜色,但现在也可以用来形容环保、健康等其他方面。
这种词语的引申使得我们能够更加灵活地运用词汇来传递自己的意思。
二、词语的用法理解1. 语法搭配词语的用法往往与其所处的句法结构和语法规则有关。
例如,"大"一词在形容词的用法中通常用于修饰可数名词单数,而不与复数名词一起使用。
因此,我们需要了解和掌握各种词语在不同语法结构中的用法要求,以避免语法错误。
2. 语用功能除了基本的语法用法外,词语还具有丰富的语用功能。
例如,表达请求时常用的词语有"请"、"希望"等,表达感谢时常用的词语有"谢谢"、"感谢"等。
了解词语的语用功能能够帮助我们在交流中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情感。
3. 文化隐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同一个词语往往有着不同的隐喻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语的理解与运用知识整合解读一、考前点拨考查内容近几年中考试题中,对于词语的考查,主要偏重于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分辨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感情色彩,并能能够根据语言环境正确使用词语。
中考中所考查的词语,往往是双音节的或者是成语。
分值往往在四到六分。
对于词语的考查,可以在语文基础知识中进行,也可以在阅读中进行。
词语是我们学好语文的基础。
在写作当中,我们同样会用到词语。
词语掌握的好坏,也直接关系到作文水平的高低。
主要考题形式有以下几项:题型分析:2010 年全国中考试题中的词语试题,在题型上主要有:1、选择题:选出所给句子中加点词语理解不正确或解释不当的一项;选出依次填入句子或语段中的词语或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选出所给句子中加点词语或关联词语或熟语使用有误或不当的一项。
2、填空题或表述题:(1)结合语境给词语写解释;(2)根据解释写词语;(3)分析语境中某个词语的表达作作。
3、修改题:(1)改正成语中写错的字;(2)改正一句话或段语里用错的词语。
(二)相关知识复习(一)词的本意、引申义和比喻义一个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中,有一个最初的最常用的意义叫做本意。
如:“衣“的本意是衣服。
“制衣”、“穿衣戴帽”用的都是它的本意。
引申义:在本意的基础上推演出来的意思。
如“焦躁”可引申为“气恼”、“发怒”。
比喻义:通过基本以的比喻用法而固定下来的意义。
它是由本意通过打比方而产生的新意。
如“棘”本意是“针形的刺”,但在“棘手”一词中却是“比喻事情难办”。
(二)成语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用的特殊固定短语。
从内容和形式看,成语具有意义的整体性和结构的凝固性等基本特点。
成语言简意赅,使用得当,可以使言语简洁,增强修辞效果。
1.成语的构造成语以“四字格”为基本格式,也有非“四字格”的,如:莫须有、迅雷不及掩耳、牛头不对马嘴等。
“四字格”成语有以下几种一般类型:(1)并列结构丰功伟绩发号施令切磋琢磨光明磊落语重心长深思熟虑(2)偏正结构谆谆告诫中流砥柱世外桃源后起之秀娓娓动听惴惴不安(3)动宾结构包罗万象饱经风霜顾全大局分我杯羹无所事事还我河山(4)动补结构锐不可当牢不可破无动于衷无济于事(5)主谓结构胸有成竹毛遂自荐、喜形于色、心不在焉、名列前茅、声势浩大(三)同义词辨析意义相近或相同的词叫同义词。
如:“反映”与“反应”;“起用”与“启用”;“截止”与“截至”等。
同义词辨析的主要方法:1.从相异的语素分析。
如“废除、解除、破除”三个动词,重点是区分“废”“解”“破”三个相异的语素:废是废止不用的意思;解是去掉消除的意思;破是打破揭穿的意思。
这种类型的还有严实与结实精力与精神武力与暴力充分与充足2.从词义的轻重程度上辨析。
如“蔑视”比“轻视”意义要重一些。
“批判”比“批评”要重一些。
“监禁”比“拘留”更重一些。
这种类型的还有抗争与争夺珍视与重视全力与尽力瓜分与分割3.从感情色彩上辨析词义的不同。
如“团结、结合、勾结”,“鼓舞、鼓动、煽动”,这两组词语中,第一个是褒义词,第二个是中性词,第三个词是贬义词。
这种类型的还有爱护、保护与庇护强制、逼迫与威逼号令、指使与唆使牺牲、死亡与丧命4.从词义指称的事物范围大小来辨析。
如“边疆和边境”都指远离内地靠近国境的区域。
但“疆”比“境”的范围要大。
“人民和公民”都是指取得一个国家国籍的人。
但人民指对敌人而言,而公民的范围要大的多。
再如:“时代”和“时期”都指“一段时间”,但“时代”所指的范围大,多指历史上以政治、经济、文化等状况为依据而划分的某段时间。
“时期”所指的范围小,多指具有某种特征的一段时间。
与上面的词语同类的还有书刊和报刊牲畜和家畜功课和作业食品和食物工具和器具5.从语法特点上辨析。
(1)从词性上辨析。
如“英勇和英雄”,一个是形容词,一个是名词。
(2)从构词方法上辨析。
如“比赛和决赛”,一个是并列式,一个是偏正式。
(3)从担任句子成分上辨析。
“必须和必需”。
一个是能愿动词,作状语,一个是动词,作谓语。
6、看从搭配习惯的不同辨析。
例如“交流”、“交换”都指双方各把自己的东西送给对方,但“交流”习惯上多同“思想”、“经验”等含义比较抽象的词语搭配;“交换”习惯上多同“礼物”、“产品”、“资料”等含义比较具体的词语搭配。
(四)易混词辨析在使用时,容易发生混淆的词语,我们叫做易混词。
词语易混的现象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1、意义相近,使用时发生混淆。
这种情况的辨析方法在上面已经分析到,所以,在此不便赘述。
2、外形相似,使用时发生混淆。
解答词类试题时要注意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从词义上加以区分,或者运用我们上面分析到的方法加以区分。
如:①沉淀沉积沉淀指溶液中难溶的物质沉到溶液底层或指沉淀到溶液底层的物质。
比喻凝聚、积累。
例如:情感需要沉淀,才能写出好诗来。
沉积指物质在溶液中沉淀后积累起来。
例如:文化沉积。
历史沉积。
两词从本意角度更易理解区分。
②遵循遵守遵循指遵照,按照。
例如:说明文的写作练习可遵循从简单到复杂、先模仿后创新的原则。
遵守指不违背,与标准保持一致。
例如:遵守交通规则。
③卑劣恶劣前者指性质严重,恶劣,多指行为。
例如:台湾当局分裂祖国的卑劣行径,必将受到历史的惩罚。
后者指不道德,无耻,侧重心理描述。
3、同音词的混淆。
有些词语读音相同,如果平时复习的时候不够用心,在运用的时候就会模棱两可,拿不准答案。
这除了要求大家平时用心学习之外,还是要学会联系句子理解词义,从意义上加以区分。
例如:①、暴发爆发两词都有突然猛烈发作的意思,但前者强调突然性,后者强调爆炸性。
“暴发户”“山洪暴发”不能用后者,“火山爆发”“爆发革命”以及“爆发力”等不能用前者。
②、变换变幻如果变换的内容、方式很不固定用后者,如:风云变幻、变幻莫测等,不能写成“换”③、扶养抚养都有供养的意思。
但晚辈对长辈,或平辈之间,或对残疾人,只能用“扶养”。
“抚养”除“养活”的意思外还包括教养、爱护的意思。
④、度过渡过过度过渡前者用于指时间,如“度过假期”;后者指由此岸到彼岸。
“过度”和“过渡”,前者指超过适当限度,后者指由一个阶段转入另一个阶段。
“过渡句”决不能用“度”字。
(五)多义词的辨析1.有的词同时存在着互相联系的几个不同的意义,这些词就叫多义词。
多义词的辨析也离不开语境。
主要应从意义上加以理解区分。
例如“宽”这有以下几种意义。
①横的距离大(跟“窄”相对):“马路很宽。
”②放宽,使松缓:“听了他的话,心就放宽了一半。
”③不严厉,不苛求:“对他要从宽处理。
”④宽裕,宽绰:“生活水平提高了,手头比过去宽多了。
”再如:“步”,原来表示行走、步行。
《说文》:“步,行也。
”现代汉语中,“步”的意义有:①行走时两脚之间的距离,脚步;②阶段;③地步,境地;④旧制长度单位,一步等于五尺;⑤用脚走;⑥踩、踏;⑦用脚步等量地。
它所表示的意义增加了不少。
2.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之间总是有一定的联系的,如果几个意义之间根本没有什么联系,那就不是一词多义现象,而是几个不同的词了。
(六)词语的感情色彩的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是指词语在反映客观事物时所表现出来的人的态度和感情。
有褒义词、贬义词和中性词之分。
在运用词语的过程中,要结合语境准确判断其感情色彩。
(1)褒义词,带有赞许、肯定、喜爱、尊敬等感情色彩的词,如优秀、壮丽谦逊、刚强。
(2)贬义词,带有贬斥、否定、厌恶、鄙视等感情色彩的词,如笨、奸诈、卑劣、渺小。
(3)中性词,不带褒贬感情色彩的词,如结果、状况、配合、方法。
(4)要特别注意褒词贬作,贬词褒用现象。
(七)新词的理解运用所谓新词语,是指内容新、形式新,原来的词汇系统中没有或虽有但内容是全新的词语。
新词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新造词:比如:网民、扶贫、放心肉、减肥茶。
也有一部分词语的形式是旧的,但在新时期产生了新义,即所谓“旧瓶装新酒”,使得新产生的意义一时成为使用频率很高的义项。
比如,“下课”,新义指被解职;“内功”,新义指自身的素质、实力;“变脸”,新义比喻事物的面貌发生很大的变化;“黑马”,新义指在体育比赛或其他竞争中出人意料的优胜者。
(2)缩略词:缩略就是将一个多音节词语缩成一个音节较少的词语。
新词语的缩略最常见的是由多音节(多为四音节)缩略成双音节。
因为双音节是汉语词语的主要形式。
如,婚姻介绍→婚介,体育彩票→体彩,卫星电视→卫视,(3)外来词:外来词有音译的,如,克隆、镭射、麦当劳等、有音意兼译的,如迷你、伊妹儿等;也有夹用外文字母或全部使用外文字母的,如,IC卡、等。
(4)“准词缀”式新词例如,“超”:超负荷、超现实、超高压;“零”:零距离、零首付、零风险、;“软”:软广告、软环境、软科学、;“看”:看好、看旺、看涨、看跌、看淡;“吧”:网吧、影吧、冰吧。
这种准词缀从形式上看和以往的词缀(如子、头等)相似。
它固定于词头或词尾,具有很强的构词能力,可以不断地创造新词。
但它们意义并未虚化,都还有明显实在的意义,是新词词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方法技巧点拨辨析成语使用正误的方法1.看成语的意思是否与句意相符。
导致成语的误用,大都是由于误解成语的语意。
例1.四名共同作案的盗窃分子,正在坐地分赃时,被及时赶到的警察擒获。
“坐地分赃”,如果望文生训,就会以为是“坐在地上分取赃物”,而实际上,它的意思是“不亲自偷窃抢劫而坐在家里分取赃物”,用在这个句子中是不合句意的。
例2.游客正乘车观看一路风景,忽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游客十分遗憾,个个叹为观止。
“叹为观止”指“赞叹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此处误解为“因为不能继续观看风景(观看停止)而叹息”。
怎样准确地记住成语的意思呢?诀窍是记住成语中的关键词语的意思。
比如,“喻之以理”,记住“喻”是“告知”,“不言而喻”,记住“喻”是“了解”,这样也就记住它们的意思了。
同样,揣摩成语的意思,也可从成语中的关键词语入手。
比如,看下面这个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对美国来说,黑海石油储量多寡并不重要,该地区特殊的战略地位才是当务之急。
“当务之急”是名词性的偏正短语,“急”应当是个名词,“急”通常是“紧急”的意思,作名词的时候,那就应当是“紧急的事情”。
抽出句子的主干一一战略地位是紧急的事情,显然不通。
2.看成语与其它词语搭配是否得当。
例3.她想得天花乱坠,仿佛已经征服了砖塔胡同和四牌楼一带。
“天花乱坠”用来比喻“说话”有声有色,非常动听(多指夸大的或不切实际的),它不能与“想”搭配。
例4.就在这些人迹罕至的崖壁上,爬满了绿阴阴的青苔。
“人迹罕至”意谓“很少有人去的地方”,爬满青苔的崖壁,是没有人去的,所以不能用“人迹罕至”来修饰。
3.看成语的适用对象、范围是否恰当。
例5.特别是铁路近旁的河堤,更是牢固严实,固若金汤,简直连个蚂蚁洞的孔隙也没留下。
“固若金汤”是用来形容城池或阵地坚固、不易攻破的,这里用来形容“河堤”,适用对象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