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物质结构基础(精)
无机化学《价键理论》教学设计

《价键理论》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第5章《物质结构基础》第七节《共价键》里的第一小节的内容。
第七节主要分为5个小节,分别是:价键理论、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杂化轨道理论、分子轨道理论、离域π键。
价键理论为后续理论的基础,也是认识共价键的基础。
在这之前的内容介绍了化合物的成键类型分别是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
第六节已经介绍完了离子键的知识。
本节课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运用第三、第四节学过的原子轨道以及核外电子排布的概念来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共价键的形成和本质,通过与离子键的形成和本质进行对比,以及原子轨道图的方式形象生动的引出价键理论以及共价键的主要类型:σ键和π键,并用“科学探究”让学生自主地进一步认识σ键、π键和配位键。
因此,本节课是后续学习的基础。
2.学情分析:首先大部分学生高中简单学过共价键的形成机理,对共价键有部分认识。
其次,学生在前一节已经学习了离子键的知识,知道了离子键的形成过程以及离子化合物及离子晶体。
本节将在原子轨道等概念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共价键的形成知识和共价键的类别,使学生进一步形成有关物质结构的基本观念。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在本堂课结束后,学生需要知道共价键的形成机理,掌握共价键的主要类型(σ键、π键),了解共价键和离子键的区别。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共价键的形成机理、σ键、π键和配位键的学习,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微观结构,增强学生空间想象能力,体验科学的魅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键价理论,σ键、π键特征和性质。
2.难点:共价键的形成机理四、教学策略及方法1.运用多媒体、图片生动直观地表现共价键的形成过程。
2.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联想质疑、活动探究、交流研讨σ键、π键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
五、教学流程图1.搭框架(先简单介绍价键理论、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杂化轨道理论、分子轨道理论、离域π键的发展、用途和区别)→2.复习(化学键的类型、离子键的形成、原子半径和原子轨道)→3.举例引入(对H2分子进行探究,引导学生从原子轨道重叠角度分析共价键的形成)→4.引出知识(a.通过离子引出价键理论,两大原理;b.利用图形、图片探究σ键、π键的形成过程)→对比探究σ键、π键的特征→5.课堂反馈(对比σ键和π键的差异)→6.自学部分(简单介绍特殊共价键类型(配位键))六、教学过程1、搭框架学习像盖房子,必须先有设计图,有了一个大体的框架才能把各种砖、瓦往里面加。
普通化学教案物质结构基础

表面吸附与反应
表面吸附的概 念:物质在固 体表面上的聚
集现象。
表面吸附的原 理:由于表面 分子的作用力 与内部不同, 导致气体分子 在表面上的聚
集。
表面吸附的分 类:物理吸附 和化学吸附。
表面反应的定 义:在表面吸 附的基础上, 表面上的分子 与其他分子或 离子发生化学
反应。
界面现象与性质
润湿现象:液体在固体表面 铺展的现象
相变:晶体在不同 温度和压力条件下 发生结构转变的现 象
晶体缺陷对相变的 影响:缺陷可以促 进或抑制相变的发 生
相变在晶体缺陷中 的应用:通过控制 晶体缺陷来调控材 料的性能和功能
晶体结构与物理性质
晶体结构决定物质的物理性质,如硬度、熔点、导电性等。
不同晶体结构对物理性质的影响不同,如金属晶体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延 展性。
溶液中的化学反应动力学
反应速率常数:描 述化学反应快慢的 物理量
活化能:反应进行 所需的最低能量
反应机理:化学反 应的步骤和过程的 描述
催化剂:降低反应 活化能,加速反应 进程的物质
溶液中的相变与热力学
相变:溶液中物质 状态的变化,如溶 解、结晶等
热力学基本概念: 如熵、焓、自由能 等在溶液结构中的 意义
振动与转动的能量:较低,常温下即可发生。
振动与转动的光谱特征:可通过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进行检测和研究。
分子的极性
影响因素:元素的电负性、 键的极性、分子构型等
定义:分子中正负电荷中心 不重合,导致分子表现出极 性
极性分类:永久极性、诱导 极性、取向极性
物理性质:溶解度、熔点、 沸点等
分子光谱与分子能级
THANK YOU
汇报人:XX
表面张力:液体表面抵抗变 形的能力
高中化学《第五章第一节原子结构核外电子排布原理》课件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5章 物质结构与性质 元素周期律
9
4.几种重要核素的用途
核素 用途
29325 U 核燃料
164 C 考古断代
21H
31H
制氢弹
188 O 示踪原子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5章 物质结构与性质 元素周期律
10
三、核外电子排布 1.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5章 物质结构与性质 元素周期律
第5章 物质结构与性质 元素周期律
14
(6)核聚变如21H+31H―→42He+10n,因为有新微粒生成,所以该变化是化学变化。 ( × )
(7)一种核素只有一种质量数。
(√ )
(8)硫离子的结构示意图:
。
(× )
(9)最外层电子数为 8 的粒子一定是稀有气体元素原子。 (10)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微粒化学性质也一定相同。
答案:(1)核素 同位素 (2)168O2 和168O3 (3)30 24 (4)7 5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5章 物质结构与性质 元素周期律
17
原子结构与同位素的认识误区 (1)原子不一定都有中子,如11H。 (2)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不一定属于同一种元素,如 F 与 OH-。 (3)核外电子数相同的微粒,其质子数不一定相同,如 Al3+和 Na+、F-等,NH4+与 OH- 等。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19
()
第5章 物质结构与性质 元素周期律
20
解析:选 C。40K 的质子数是 19,中子数是 21,40Ca 的质子数是 20,中子数是 20,A 项错误;原子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的元素不一定是金属元素,如氢元素是非金属元素, B 项错误;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原子变成离 子,变化的是核外电子,但核内质子不变,所以任何原子或离子的组成中都含有质子, C 项正确;同位素的不同核素间核外电子数相同,核外电子排布相同,所以化学性质几 乎相同,但物理性质不同,D 项错误。
第五章物质结构简介

4 对原子中的电子来说,下列各组量子数中不可 能存在的是 (1)3,1,1,-1/2 (2)2,1,-1,+1/2 (3)3,3,0,+1/2 (4)4,3,3,-1/2
5 下列各组量子数中,合理的一组是 n l m ms (1) 1 3 1 -1/2 (2) 5 3 0 -1/2 (3) 3 3 3 +1/2 (4) 4 3 4 -1/2
为什么会产生“能级交错”现象呢?
3 屏蔽效应shielding effect)
多电子原子中,其他电子对指定电子的排斥作用 看作部分地抵消(或削弱)核电荷对该电子的吸引。
即其他电子起到了部分地屏蔽核电荷对某电子的 吸引力,而该电子只受到“有效核电荷”Z*的作用。
Z* = Z -
多电子原子能级计算式:
思考题:
1 决定多电子原子中核外电子能量的量子数是: (1)n (2)n,l (3)n,l,m (4)n,l,m,ms 2 波函数一般与下列哪一个名词同义: (1)几率密度 (2)电子云 (3)原子轨道 (4)原子轨道的角度分布图 3 | |2一般与下列哪一个名词同义: (1)几率 (2)电子云 (3)原子轨道 (4)原子轨道的角度分布图
6:如果一个原子的主量子数是3,下列叙述正确的 是 (1)可以有s,p和d电子 (2)只能有s,p电子 (3)有s,p,d和f电子 (4)只有p电子 7: (6,3,2)代表简并轨道中的一条轨道是 (1)6s (2)6d (3)6f (4)4f
§5.3 原子核外电子结构
一、多电子原子的能级
1 Pauli近似能级图
4.钻穿效应(penetrating effect)
外层电子钻到内部空间靠近原子核的现象叫钻穿作用。由 于钻穿作用,回避其余电子对它的屏蔽作用,受到核的吸引力 增强,从而使该电子能量降低,这种现象称为钻穿效应。
第五章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三节 化学键

(3)写出下列物质的电子式: D元素形成的单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 A、B、E形成的化合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与E形成的共价化合物 ________________。 (4)A和B可形成A2B、A2B2两种化合物, E与B可形成E2B、E2B2两种化合物,则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__。 A.A2B2和E2B2中都含有非极性共价键
4.现有如下各说法: ①在水中氢、氧原子间均以化学键相结 合;②金属和非金属化合形成离子键; ③离子键是阳离子、阴离子的相互吸引; ④根据电离方程式:HCl===H++Cl-, 判断HCl分子里存在离子键;⑤H2分子和 Cl2分子的反应过程是H2、Cl2分子里共 价键发生断裂生成H、Cl原子,而后H原 子、Cl原子形成离子键的过程。 上述各种说法正确的是 ( ) A.①②⑤正确 B.都
解析:因为A、B离子的电子层数相同, 在电子总数为30的A2B型离子化合物中, 每个离子的电子数均为10,故可推知A 是Na,B是O。又因为4个原子核、10个 电子形成的分子中,每个原子平均不到3 个电子,所以只好从原子序数1~18的元 素中寻找,Li已有3个电子,可知一定含 有氢原子,分子中只有4个原子核共10个 电子,一定是NH3。原子序数D>E,故D 为N,E为H。C与A(Na)同周期,与B(O) 同主族,则C为硫。
1.下列各组物质中,化学键的类型相同 的是 ( ) A.CaCl2和Na2S B.Na2O和Na2O2 C.N2和Ne D.HCl和NaOH 答案:A
2.下列电子式中,正确的是 ( )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名师讲解课件第五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5-368张PPT - 副本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化学反应的实质即旧化学键的 断裂与新化学键的生成的理解程度以及物质中所含化学键类型 的判断。 A 选项中没有非极性共价键的断裂与形成;B 选项中 没有离子键的断裂,也没有非极性共价键的断裂与生成;C 选
- 项中没有非极性共价键的生成; D 选项中反应前有 Na+与 O2 2 的
【解析】
KOH 中含有 K+和 OH-有离子键也有共价键,
属于离子化合物,A 正确; N2 属于单质,含有 N≡ N,B 不正 确; MgCl2 中含有 Mg2+和 Cl-只含有离子键, C 不正确; NH4Cl 中含有共价键,全部由非金属元素组成,但属于离子化合物, D 不正确。
【答案】 A
(1)有化学键被破坏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如 HCl 溶于 水、NaCl 晶体熔化。 (2) 许多非金属单质和许多共价化合物在熔化时并不破坏 共价键,如 O2、HCl、CO2、H2O 等。
【解析】 NH4Cl 中既含有共价键,也含有离子键,A 错; 非金属原子以共价键结合形成的可能为共价化合物如 HCl,也 可能为单质如 H2、 O2,B 错;NH4NO3 为离子化合物,C 错; 共价化合物,最少含有两种不同的非金属元素,非金属原子是 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共价化合物的,D 对。
【答案】 D
(3)既含有离子键又含有共价键的物质,如 Na2O2、CaC2、 NH4Cl、NaOH、Na2SO4 等。 (4)无化学键的物质,稀有气体,如氩气、氦气等。 2.化学键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1)对物理性质的影响 金刚石、晶体硅、石英、金刚砂等物质,硬度大、熔点高, 就是因为其中的共价键很强,破坏时需消耗很多的能量。
熔点、沸点、溶解度
,而
化学键影响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③存在于由共价键形成的多数
2025届高考化学一轮总复习第5章物质结构与性质元素周期律第25讲化学键

[对点训练 2] 我国科学家发明了低压高效电催化还原 CO2 的新方法,其总反
应为 NaCl+CO2 CO+NaClO。下列有关化学用语表示错误的是( D ) A.中子数为 12 的钠原子:1213Na
··
BC..NCOaC2 l的电电子子式式:N:O··a····+··[C··C······lO······]·-· ·· D.NaClO 的电子式:Na··O····C··l·· 解析 NaClO 是离子化合物,其电子式为Na+[··O······C····l··]-,D 错误。
关键能力•提升
考向1 共价键的类型及数目的判断 例1(2024·广东六校联盟联考)三氟乙酸乙酯(CF3COOC2H5)是制备某药物 的原料,可由三氟乙酸与乙醇反应生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A.元素的电负性:F>O>C>H B.原子半径:C>O>F>H C.1个该分子中含有13个σ键和1个π键 D.三氟乙酸与乙醇反应过程中,存在σ键和π键的断裂与形成
原子半径:C<Si,共价键键长:C—H<Si—H,键能:C—H>Si—H,共价键的牢
固程度:C—H>Si—H,因此甲硅烷没有甲烷稳定,B正确;碳化硅和单晶硅均
属于共价晶体,原子半径:C<Si,键长:C—Si<Si—Si,共价键的牢固程度:C—
Si>Si—Si,故熔点:SiC>Si,C正确;键长:C—C<Si—Si,共价键的牢固程度:
第25讲 化学键
【课标指引】
课标指引:1.认识离子键、共价键的本质。结合常见的离子化合物和共价 化合物的实例,认识物质的构成微粒、微粒间相互作用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2.认识原子间通过原子轨道重叠形成共价键,了解共价键具有饱和性和方 向性。 3.知道根据原子轨道的重叠方式,共价键可分为σ键和π键等类型;知道共价 键可分为极性和非极性共价键。共价键的键能、键长和键角可以用来描 述键的强弱和分子的空间结构。
第5章物质结构基础《普通化学》(第五版)PPT课件

pz轨道投影
dxy轨道投影
图5.5 原子轨道形状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15
(3) 磁量子数 m 的物理意义:
m 的取值: m = 0,1,2,···l, 共可取2l + 1个值 确定原子轨道的伸展方向
除s轨道外,都是各向异性的
p轨道, m=-1,0,+1,有三个伸展方向 d轨道, m=-2,-1,0,+1,+2有五个伸展方向
r2 = x2 + y2 + z2
r
θ
• P(x,y,z)
z = r cos θ
φ
rsin y
x
x = r sinθ cos φ
y = r sin θ sin φ
图5.3 球面坐标变换
r12 rr2 rr2s1in(sin )r2s1i2n 22 82m(EV)0
h2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10
31
6 多电子原子轨道的能量估算
多电子原子存在能级交错的现象,如何估算主量子 数n和角量子数l 不相同的两个能级的能量高低呢?
我国化学家徐光宪教授根据原子轨道能量与量子 数n 和l 的关系,归纳得到了一个近似规律:
l=p
不同时,可以
n =3
l=s
发生能级交错
的现象。
n =2
n =1
l 相同时
n 相同时
图5-11 不同量子数的原子轨道能级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23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24
5.2.2 核外电子分布原理与方式
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布要服从以下规则: 泡里不相容原理 能量最低原理 洪德规则
此外,还有一些其它的补充规则,用以解释以上规则 不足以说明实验事实的一些特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章 物质结构基础本章内容包括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9学时。
1-2学时:原子结构的近代概念、薛定谔方程和波函数、4个量子数、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电子云和角度分布图,2学时重点:4个量子数、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之角度分布图难点:波函数的概念、4个量子数的由来、角度分布图的意义授课方式:讲解、全程多媒体教案、动画演示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的描述、薛定谔方程和四个量子数等概念抽象,难于理解,教材直接从波粒二象性开始,教学中回顾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过程,逐渐引入量子化学内容,并可与中学的原子概念相衔接。
1、Democritus 哲学原子→Thomson 的电子→Millikan 油滴实验(动画,引发学生从宏观现象测定微观数据)→ Rutherford 太阳系模型→引出原子稳定性问题→氢原子光谱与Bohr 理论:①稳定轨道假设;②能量量子化假设;③能级差与原子光谱。
指出局限性引出波粒二象性。
2、从一副图画出发指出事物的双面性,回顾光的波粒二象性,de Broglie 的物质波延伸与实验证实。
实际计算一下氢原子基态电子的de Broglie 波长,并与经典物体对比。
结果表明微观粒子的波长远大于其自身尺度,甚至大于电子的运动空间——原子的尺度。
是什么在波动呢?引出几率波的解释及波函数的表示:几率密度和几率。
介绍几个著名科学家对量子力学——主要是量子几率的看法:Einstein 、Bohr 、Feymann 、Schrodinger 、多宇宙论。
3、引出Schrodinger 方程:补充数学概念——从方程、函数方程、微分方程到偏微分方程,举例即可。
介绍球极坐标和转换,从而方程的解被分解为径向和角度部分。
举例说明量子化的根源,引出4个量子数:主量子数n 、角量子数l 、磁量子数m 、自旋量子数m s ,四个量子数的含义、取值范围,电子层小结,指出2n 2的由来,享受一个规律被另一个更基本更深层的规律所阐释的快乐。
4、波函数的表示——空间图像:电子云图。
径向不要求,重点在于角度部分图像,包括波函数的(带正负号)和电子云的(不带正负号)。
以p z 轨道为例说明角度部分图像的画法,表明空间图像的数学依据,这种联系的细节不要求,但要知道图像来源于Schrodinger 方程,来源于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破除学生头脑里根深蒂固的轨道概念,对于量子力学只谈状态(测量到的),不问过程。
s 、p 、d 轨道的动画演示,要求学生把轨道的形状和正负号刻在脑子里。
0)(822222222=-+∂∂+∂∂+∂∂ψπψψψV E hm z y x3-4学时:多电子原子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2学时重点:多电子原子电子排布、电离能与电负性的元素周期律难点:涉及Hund 规则特例的电子排布、周期律的转折与电子排布的关系授课方式:讲解、全程多媒体教案、动画演示1、Pauling 的近似能级图:能级简并、能级分裂、能级交错的概念和现象。
更准确的Cotton 原子轨道能级图(详细情况不要求),指出能量随原子序数增加均有所下降,而n 、l 不同(特别是l 不同)下降程度不同——能级分裂,分裂大发了产生能级交错,如4s 与3d 。
并指出这种交错不是一成不变的,只在3d 无电子的19、20号元素出现交错,当21号以后3d 填入电子后能级就不再交错了。
乱中引出徐光宪的近似能级公式:填充顺序的(),()0.7n l E n l ψ=+和电离顺序的(),()0.4n l E n l ψ=+,简洁性与经验性。
2、核外电子排布3原则:Pauli 不相容原理、能量最低原理、Hund 规则。
以N 原子为例,动画演示每个电子的填入及对应的量子数。
指出电子排布式和电子轨道图两种表示法。
以Ti 原子为例,动画强调4s 与3d 轨道的能级交错问题。
填充后按照主量子数的顺序进行归并:离核远近顺序、真正能量顺序。
原子实的电子轨道排布式表示和价层电子构型。
以Cr 为例引出Hund 规则特例,只考虑d 5、d 10的情况,定性从能量角度说明不考虑p 3的情况。
3、元素周期表:周期表的结构——周期、族、区。
特短周期、短周期、长周期、特长周期与未完周期;主族、副族的划分,过渡元素与内过渡元素;s 、p 、d 、f 、ds 区。
要求学生对于前四周期元素能够根据原子序数推出周期、族、元素名称、符号、电子排布和价层电子构型;反之亦然。
可作课堂小测验。
4、元素周期律: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具有周期性变化规律,因此与原子结构有关的一些原子基本性质也随之呈现显著的周期性。
描述原子各种性质的物理量称为原子参数,包括核电荷数、原子量、原子半径、氧化值、电离能、电负性等。
三种半径的含义和原子半径的主、副族变化规律;主要氧化值与族序数;电离能变化规律、转折处的微观解释——p 轨道的半满与全满;电负性的变化规律,金属、非金属与半金属。
根据元素的特征电子构型、原子参数及其周期性变化规律可描述原子的特征并可预示和说明元素的一些化学性质。
5-6学时:分子结构、价键理论、键参数与轨道杂化理论。
2学时重点:共价键的分类、轨道杂化理论难点:轨道杂化理论之杂化方式的确定、不等性杂化、杂化与空间构型的关系。
授课方式:讲解、全程多媒体教案、动画演示1、传统的Lewis共用电子对理论:化学键是分子或晶体中相邻原子间的强烈作用力,一般为几十到几百kJ⋅mol-1。
分为离子键、金属键、共价键。
传统的Lewis共用电子对理论即原子间靠共用电子对结合形成具有稀有气体电子层结构的稳定结构,也称八隅律。
不能解释BF3、PCl5等。
引出现代价键理论。
2、现代价键理论:现代价键理论的实质是共用电子对的能量降低,但要建立在波函数的可叠加性上。
应符合3原则:对称性匹配、能量相近自旋相反、最大重叠。
一对自旋相反的电子形成一个共价键,但一个原子形成共价键的数目不一定等于其处于基态时的单电子数目,单电子可由一对电子分开——激发而得到,如CH4、PCl5,成键数目均大于中心原子基态的单电子数目,但小于等于价轨道数目。
因此共价键具有饱和性和方向性。
共价键可分为正常共价键和配位共价键。
按成键形状又分为σ键、π键。
重点,动画演示:头碰头与肩并肩,键相对于键轴的对称性。
强调多重键中有且只有一个σ键,其余为π键。
3、键参数:键长、键能、键角。
键能的定义、观察典型键长与键能的数据表,强调指出单键、双键、叁键的键能不是简单的倍数关系,σ键强还是π键强,这与成键原子有关,原子半径小,则p轨道肩并肩重叠更有效,形成的π键键能大。
但一般说来,σ键比π键更稳定。
键角的概念,实测键角与最大重叠原理的矛盾。
引出轨道杂化理论。
4、轨道杂化理论:重点与难点。
杂化的物理基础是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杂化过程的实质是中心原子不同轨道波函数的线性组合,杂化轨道不同于参与杂化的原子轨道,具有自己的波函数、能量、形状和空间取向。
杂化后轨道形状具有大小头(必须有s轨道参与杂化),更有利于最大重叠,能量降低。
杂化符合能量相近原则、轨道数目守恒原则、能量重新分配原则、杂化轨道对称性分布原则、最大重叠原则。
据此学生可自行推出杂化类型:sp 型、spd型、dsp型。
重点讲解sp、sp2、sp3杂化。
从形成过程、成键后的形状、分子空间构型加以动画演示,sp3d、sp3d2杂化方式带过。
若杂化后的轨道有不参与成键的孤对电子则为不等性杂化,可以半定量的解释一下为何要不等性杂化,但不要求,关键是是否填入了来自于中心原子的不参与成键的孤对电子。
以乙炔、CO2、乙烯分子为例讨论杂化方式与空间构型的关系,得到两点结论:1) 分子构型由σ键确定;2 ) π键在σ键基础上形成。
总结常见杂化方式与空间构型的关系。
最后的问题:如何确定中心原子的杂化方式:σ键数?两原子键有且只有一个σ键;孤对电子数:满足周围原子为8电子稳定结构(双键、三键、配位键)所余下的电子对数;杂化轨道数:与杂化方式是一一对应的。
7-8学时:分子间作用力、晶体结构的基本概念、金属键与金属晶体。
2学时重点:分子的极性与分子间作用力、晶胞与晶胞参数、金属圆球的堆积。
难点:分子间力的划分、密堆积与非密堆积。
授课方式:讲解、全程多媒体教案、动画演示1、分子的极性:分子的极性来源于键的极性,凡由电负性不同的两个原子形成的共价键为极性共价键,极性大小可由偶极矩μ表示:仅为定义式,偶极量为q和偶极长l均不可测量。
极性的大小定性的与电负性差值有关。
分子的极性由键的极性根据矢量加和运算法则得到。
因此对于由极性键组成的多原子分子:分子空间结构对称,分子无极性;分子空间结构不对称,极性分子。
非极性键构成的分子,必是非极性分子?考虑孤对电子的贡献,臭氧O3是唯一一个由非极性键构成的具有极性的单质。
2、分子间力:三种偶极的划分:固有偶极、诱导偶极、瞬时偶极。
其相互作用的分子间力也分为取向力、诱导力、色散力。
主要作用力是色散力,而色散力与分子量大小正相关。
氢键是一种特殊的分子间作用力:形成条件(只考虑F、O、N)、特点、对物质熔、沸点的影响,H2O和HF氢键的强弱与熔沸点的讨论。
分子间氢键与分子内氢键的不同影响。
3、晶体结构的基本概念:晶体的宏观特征:规则的几何外形、确定的熔点、各向异性。
一切宏观特征都是内部结构单元有规则排列的外在反映!晶体内部的粒子排列是周期性重复的,表现出周期性和对称性。
可将晶体划分为彼此互相并置并且等同的最基本单元——晶胞,即晶胞是晶体中的最小周期单位。
晶胞参数:a、b、c;α、β、γ和相应的规定。
7种晶系的划分,重点在于立方晶系。
4、金属键与金属晶体:晶体的分类。
金属晶体的几何简单性。
金属键的自由电子海模型与金属键的特点。
金属晶体中原子的堆积情况:密置层与非密置层;密堆积与非密堆积。
配位数的差别。
9学时:离子键与离子晶体、原子晶体、分子晶体、过渡型晶体、晶体缺陷与非整比化合物。
1学时重点:离子的电子层构型、离子晶体的类型。
难点:离子晶体的类型:堆积方式与配位数。
授课方式:讲解、全程多媒体教案、动画演示1、离子键与离子晶体:离子的特征——电荷、电子层结构、半径。
离子的电子层结构包括2、8、18、18+2、9-17五种,与元素所处的区有关。
离子半径与原子半径的比较和变化规律。
离子键的形成和影响离子键强度(晶格能)的主要因素:电荷、离子半径、堆积方式。
负离子的半径比正离子的半径大得多,负离子采取紧密堆积,而较小的正离子则填充在负离子形成的孔穴内。
动画演示NaCl型、CsCl型、立方ZnS型三种离子晶体的结构:包括负离子堆积方式(决定晶胞类型)、正离子填隙方式、配位数、晶胞内含有的离子数目。
介绍离子晶体的特点:为何不具有延展性?2、原子晶体:也称共价晶体,空间结构取决于杂化方式。
以金刚石、SiC、SiO2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