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英语的历史

合集下载

论翻译中的中国英语

论翻译中的中国英语

论翻译中的中国英语作者:朱雯杰来源:《中学生英语·中旬刊》 2019年第12期朱雯杰英语已经发展成为世界性的语言,它的广泛应用使英语形成了具有不同民族特色的各种变体。

中国英语常被在中国日报等一些其他出版物中发现,它是在国际化过程中英汉文化的融合。

本文旨在介绍中国英语,且就中国英语的翻译从三个方面进行介绍:词汇、句子、语法和文本,并推测了中国英语的未来。

1. 中国英语的历史及定义葛传椝先生是提出“中国英语第一人”。

在他的《谈谈汉英翻译》中指出英语是民族语言。

其他国家可以使用英语,但他们应该遵循英语习惯以应对各种情况(李文中,1993:18)。

无论是在古代中国还是现代中国,当我们写或说英语时,我们都有一些独特的东西需要表达。

1993年,在《外语教学与研究》一书中,基于汪的观点,李文中先生将“英语是用来在本土”分为两个部分: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

李认为,中国英语是以标准英语为核心的词汇、句子或文本,在中国文化社会中表达着独特的东西。

它不受母语干扰,使用音译、翻译借用、语义再现等多种方法进入英语交际。

但在1995,张佩成先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中国的英语不能叫中式英语,有贬义的名称,因此他提出“中国英语”的名字。

2. 翻译中的中国英语由于中英文化的差异,在中国文化中使用英语表达事物或现象时,往往存在文化空缺现象。

然后,人们会用直译或音译来翻译中国文化中的概念和事物。

现在,我们将从三个部分来讨论中国英语:词汇、句子、语法和文本。

2.1 词汇层面音译语言相对性与不可译性导致一些汉语词汇直接融入英语拼音转换。

十九世纪初使用了词汇音译法。

当时,我们翻译了一些人名或地名,我们使用了韦德系统(1)。

在韦德系统早期采用者,我们会使用例如广东方言、闽南方言,比如chow mei(炒面), wonton(馄饨)。

1958以后,我国颁布了一些有关人名和地名的汉语拼音计划,举例如下:(1) 涉及历史现象的词汇:xiucai (秀才)ya men (衙门)da zi bao (大字报)(2) 涉及娱乐和乐器的词汇:pi pa (琵琶)er hu (二胡)yang ko (秧歌)nahjiang (麻将)(3) 涉及衣物和食品的词汇:changsam (长衫) jiao zi (饺子)2.2 句子层面中英思维方式的差异形成了语言中的句子线性差异。

中国英语教育史书

中国英语教育史书

中国英语教育史书
以下为一些关于中国英语教育史的书籍推荐:
1.《中国英语教育史》- 许建国、张蔚蔚
这本书系统地介绍了中国英语教育的历史发展,从近代中国的西式教育传入、中国英语学科的建立、教材教法的变迁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和分析。

2.《中国英语教育史》- 沈荣林
沈荣林教授以独特的视角出发,透过教育思想史的镜子,全面深入地回顾了中国的英语教育历史,揭示了中国近代英语教育的特点与影响。

3.《中国英语教育发展源流考》- 赵眺眺
这本书以源流考的方式,通过对一系列史料的引用和分析,追溯了中国英语教育的发展历程,既有详实的史料考证,又有对历史问题的深入思考。

4.《中国近代英语教育发展史研究》- 陈新
陈新教授通过对中国近代英语教育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了外族文化的传入、科举制度改革、母语教育和外语教育的协调等多个方面的问题。

5.《中国翻译教育史试论》- 徐皑光
尽管这本书的主题是翻译教育,但它的内容也涉及到了中国英语教育史的发展。

徐皑光教授以翻译教育为切入点,论述了中国教育从闭关锁国到开放交流的历史变革。

这些书籍均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和深入的分析,适合对中国英语教育史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中国英语教学历史

中国英语教学历史

中国英语教学历史1·英语何时出现在中国?有人说,英语是明朝时随着传教士传入中国的,但我认为应当是清朝传入中国的。

众说周知,现代英语是1500年以后形成的,在那之前是古英语且在欧洲并不流行(英语流行是大英帝国形成以后的事),所以那些传教士不大可能会说英语,像中国很有名的利玛窦就会拉丁文和希腊语,而且也会使用葡萄牙语和西班牙语,但是并不会英语,另外,明末一些比较开明的士大夫主要对西方的科学技术感兴趣,而当时的科学著作都是用拉丁文写的,所以他们学习的应该是拉丁文,所以我个人认为中国人会英语应该是在清朝以后,比较有名的马葛尔尼访华没有查到当时中国官员会不会讲英语,不过可能出于需要或者好奇应该会学一点。

2·中国何时开始大规模学习英语的?中国最早感知应当通过学习英语进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人,是被中国称作“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中国清朝著名大臣林则徐。

他被皇帝派到广东查禁鸦片,从中外商人处了解到西方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于是组织澳门等地会英语的中国人,翻译外国书报,并将之编译成册。

中国人开始学习英语则是在鸦片战争之后。

中国在坚船利炮面前,发现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提出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学习英语是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术的必要条件,并提出了一系列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主张,林则徐的这些建议没有被清政府所接纳,但却在清醒的、爱国的士大夫阶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社会的共识正在形成。

一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再次惨败,清政府才有了较大的震动。

因而,当深受林则徐思想主张影响的中国清朝另一有名的大臣左宗棠将林则徐曾提出的这些建议进一步具体化上奏时,同治皇帝很快予以批准,并把它称之为“实系当今应办急务”。

于是,中国人开始学习英语。

林则徐是中国第一个提出要造“坚船利炮”的中国人。

早在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从在广东主持禁烟和抗英斗争中,清楚地意识到,必须学习西方国家的长处以抗击外来武装侵略,形成了“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认为没有先进功能的大炮和舰船,就无法与西方强敌在海上抗衡。

英语起源于中国论

英语起源于中国论

英语起源于中国论约翰·韦伯:汉语是“巴别塔之前全世界的通用语言”1669年,本职是建筑师的业余学者约翰·韦伯(John Webb)发表了长达212页的《历史论文:论中华帝国的语言是原始语言的可能性》(An historical essay endeavoring a probability that the language of the Empire of China is the primitive language)。

在1678年,这本书再版时,题目有所改变,加上了几个字:探讨中华帝国的语言是在巴别塔之前全世界通用语言的可能性。

在旧约中记载:上帝看到人类建造的巴别塔就要通往天堂,他感到人类联合起来的力量很可怕,为了阻止人类的计划,上帝让人类说不同的语言,让他们相互之间不能够沟通,这样,众人都分散了。

那么在巴别塔之前,人类说着什么共同的语言?这是约翰·韦伯提出中文是“原始语言”的背景。

正因如此,《中国对英国文艺复兴文学的影响》(The Chinese Impact upon English Renaissance Literature)一书的作者Mingjun Lu指出,韦伯论证中文是原始语言,其实想要解决的不是语言学问题,更像是要解决圣经的历史问题。

上海交通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中心讲师陈怡在《约翰·韦伯汉语观初论》中提到,17世纪关于中国的报道和关于中国语言独特性的介绍逐渐引起了欧洲人的关注,与此同时,寻找原始语言的学者们也在猜测汉语是否就是原始语言,将这一猜测表达得最为彻底的就是韦伯和他的《历史论文》。

17世纪,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耶稣会士来到中国,他们的传教政策要求他们主动适应中国文化,因此他们对汉语的学习具有前所未有的规模和成就。

约翰·韦伯没有去过中国,没有接触过汉语,虽然不能像万济国(Francisco Varo)、马若瑟等专门撰写汉语语法的人那样,给汉语归纳出相对科学的语言学框架,但是他也通过传教士著述当中介绍的汉语发音、词汇和语法的特征和规律,总结出了自己对汉语的认识。

我国英语课程的历史发展

我国英语课程的历史发展

我国英语课程的历史发展
我国英语课程的历史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一、建国初期: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英语作为外语开始应用和推广。

1950年教育部、外交部共同颁布《外国语培训规定》,要
求在国家机关、企业团体、学校和其他有关单位举办外语学习班,从
而逐步推动英语教育的发展。

二、英语课程实施阶段:50年代,外语教育进入到社会服务阶段。


育部颁布《中学外语教学暂行纲要》,推出以英语为主要外语的教学
规划。

60年代中期,《中学外语教学大纲》正式发布,英语在中学的
正式教学正式开始。

三、改革开放以来:1980年代以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英语教育也
迎来了发展的空间。

教育部颁布了《学校外语教学暂行纲要》,针对
小学开设了英语课程,专门设立外国语文教育科学研究会,开展了外
国语教育研究。

四、英语课程改革:20世纪90年代至今,英语课程不断作出改革。

2002年,教育部颁布《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明确规定小学应
该设置英语课程。

后来,教育部不断出台新课程,规范英语教学管理,并明确了英语课程的实施原则和教学内容。

中国外语发展历史

中国外语发展历史

中国外语教学历史外语教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出现在我国的官方学校教育体系里,始于我国近代,已经有较长的历史。

明代初叶,随着明朝政府对外经贸活动的发展,对外交往日益频繁,外语作为不同国家之间交流必不可少的语言载体,其需求越来越强烈。

1.明朝政府于是在1407年(明永乐五年)设立了“四夷馆”。

这是我国正史上有据可考的第一所外文学校。

据《明史》记载,“提督四夷馆,少卿一人,掌译书之事。

”入学考试“止考汉文数字或七言绝句,人馆后再学番文。

”开始学生只学“翻译杂事”一门普通课程,后来又增加了“译写来文”和“回答敕谕”两门新课程。

馆里的老师“多征自外国”。

从这些记载来看,这实际上是一所由官方掌管、外教执教、为明帝国对外交往培养外语翻译人才的官办学校。

2.到了清代,国家对外交往的需求日益紧迫。

清朝政府于1644年(顺治元年)在翰林院设置了“四译馆”,遴选一些翰林学士学习外语。

1727年,增加了“俄罗斯文馆”;1748年(乾隆十三年),“四译馆”改名为“会同四译馆”。

鸦片战争失败以后,清政府割地求和,国力衰微,外侮加剧。

晚清重臣奕诉在办理外交事务的过程中,深感学习外语与圈运兴衰紧密相关,便上奏折说,“欲悉各国情形,必先谙其言语文字,方不受人欺蒙……中国迄无熟悉外国语言文字之人,恐无以悉其底蕴。

”1862年(同治元年),清朝政府以俄罗斯文馆为基础,设立了“经师同文馆”,下设英文馆、法文馆、俄文馆等,托开了外语教学在我国扩大、发展的序幕。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清朝政府颁布了《钦定中学堂章程》,将外语以国家法令的形式列为中学堂的主要教学课程。

3.1912年,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学校令施行规划》,次年颁布了《中学校课程标准》,规定把英语为主的外语作为中学必修课程。

1922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中学英语课程标准》,这是中国教育发展历史上第一次在全国统一规定,以英语作为中学外语教学的必修课程。

中国英语的特征

中国英语的特征

2 受汉语思维影响 • Let' s go and eat our meals.
• Today is Sunday.
• Some person told me.
4.语篇层面
• 英语 直线型 开门见山 把最重要的信息放 在语篇的开头
• 汉语 曲线型 信息越重要就越靠后
• “中国英语”语篇层面的研究是中国英语 研究最为薄弱的一个方面。 • 摆脱汉语思维的干扰---实际上做不到---离 开汉语干扰就无所谓中国英语 • 过分自谦 —— You are very good at English —— Oh, No, you over praise me.
中国英语语音还有如英美发音混杂及源于词典的保守型发音等
特点.
2.词汇层面及其表现特征
中国英语词汇层面的特征最为明显,主要体现在
进入英语的汉语借词上。
据 Cannon ( 198 8) 统计, 进入英语标准词典和其他 工具书的 汉语借词( Chinese borrowing) 至少已达 979 个。Cannon 的统计数字大约截止于 70 年代中 期,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进入英语的中国英语词汇在 数量上显然是非常可观的 , 张震久和袁宪军主编的 《汉 英中 国 专 有名 称 和 术语 简 明 词典》 (1994)
• 截止到2006 年底, 可以检索到的发表在各种学术 刊物上的针对中国英语问题的科研文献共计337 篇, 发表过研究结论的研究人员超过300人,其中 111 篇的研究结果、学术观点被其他科研文献参 考引用累计937 次; 涉及到此项研究的硕士论文 81 篇, 博士论文2篇; 有关的科研、教改立项8 个, 其中省级立项3 个, 市级立项1 个,校级立项 4 个; 国内的264 家各种学术刊物上都刊载过相 关的研究文献(见图1,图2) 。

中国历史上的英语

中国历史上的英语

中国历史上的英语China's historical English refers to the English language used during various historical periods in China. The usage of English in China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17th century when British traders and missionaries arrived in the country. Over time, English became increasingly influential in China, particularly during the early 20th century when it played a role in modernization efforts and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Here are 27 bilingual sentences about China's historical English:1.中国历史上的英语起源可以追溯到17世纪,当时英国的商人和传教士来到中国。

English in China has its roots dating back to the 17th century when British traders and missionaries arrived.2.在中国历史上,英语的使用逐渐增多,特别是在20世纪早期,其在现代化和国际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English saw an increasing usage in China's history, particularly playing a significant role in modern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efforts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3.中国的英语教育始于19世纪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英语的历史及其发展趋势
随着国际社会间交流的融合与发展,语言也越来越趋于全球化。

英语作为世界广泛接受与使用的一种语言,其全球化趋势及区域特征表现也愈加明显。

英语在过去的50年里逐渐成为了一种全球性的语言,在国际会议,跨国公司和互联网上都得到了广泛地发展和应用。

虽然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仍是全球英语的主流,但人们发现一批带有地域特征的英语,如澳大利亚英语、南非英语、尼日利亚英语、新加坡英语等也纷纷崛起,使作为全球英语标准的英美英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参与力度逐渐加强,国际地位也得到巨大的提高,中国人逐步在世界的舞台出现并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为适应全球化的世界发展趋势,也为更好的在世界的舞台上发挥作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参与到英语的学习中去,这就为中国英语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可能,并推动了英语的发展及其区域化。

由于英汉文化的差异,在用英语表示中国社会文化中某些特有的事物与现象时,经常发现空词项,即英语中无对应表达,出现了表达真空。

这时人们常通过音译、译借、语义再生等手段,使汉语词汇进入英语交际,从而形成了“中国英语”。

中国英语是以规范英语为核心,用来表达中国特有的事物与现象的一种英语变体。

它是英语国家使用的英语跟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国际使用型的英语变体。

中国英语的特点主要是由中国人所固有的思维模式和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所决定的。

举个典型例子,在词汇方面,具体表现为数量大、淘汰率低、翻译方式灵
活多样、表意准确,许多汉语借词常见诸英美报刊,如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词汇:Confucianism(儒家思想)、Five Classics(五经)、paper tiger(纸老虎)、Great Leap Forward(大跃进)、Cultural Revolution (文化大革命)、Chinese herbal medicine(中草药)等;反映中国时代变化的词汇:two civilizations (两个文明)、One China Policy(一个中国政策)、iron rice bowl (铁饭碗)、open-door policy(开放政策)、floating population(流动人口)、vegetable basket project(菜篮子工程)、emancipate the mind and seek truth from facts(解放思想、实事求是)、special economic zone (经济特区)、reform and opening-up program (改革开放)等。

甚至有些习惯表达法,例如中国人见面时常说的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了),也为英美人所接受。

随着中国英语的发展,中式英语应运而生。

英语的国际化与本土化之间必定存在着辩证关系,中式英语也必然有着自身的现实价值和潜在价值。

例如打招呼时说的“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就是中式英语被接纳的最好体现。

英语中大量涌现汉语借词的现象始于一百多年前。

近年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及对外文化交流和商贸往来的不断扩大与深入,英语中更是大量借用反映中国文化各方面特有的事物与现象的词。

中国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必经过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的发展,有其发展历程,也必定将得到继续发展。

我认为中国英语的发展前景是光明的。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英语使用者占世界的巨大且随着中国在国际社会上地位的不断提高。

中式英语中国人在使用英语将汉语习惯和语法加入而产生的,因而它
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和创造性。

但在发展中式英语时我们也应注意将毫无规章可循的畸形中式英语和基于汉语文化及中国社会发展而形成的中式英语区分开。

我们要提倡后者的发展和创造,同时必须杜绝前者的出现和使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