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考试试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考试试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考试试题

辨析题

1、 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错误。(1分)劳动力和劳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2分)资本主义工资在现象上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本质上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资本主义工资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2分)

2、 资产阶级国家掌握和运用国有资本,是为了直接获取高额垄断利

润。

答:错误。(1分)资产阶级国家掌握和运用国有资本,是为资本主义整体生产过程创造必要条件,为私人垄断资本提供公共基础设施、基本产品、开发高新技术等方面的服务,支持私人垄断资本的发展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2分)资产阶级国家掌握和运用国有资本,主要是为干预和调节经济运行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以维护其垄断统治,并非直接为获取丰厚的利润。(2分)

3、 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导致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和价值

量增加。

答:错误。(1分)社会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的生产效果或能力,它通常有两种表示方法:一是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多少;二是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的多少。(2分)商品的价值量由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但商品价值量不变。(2分)

4、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答:错误。因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是由人类的实践活动和哲学体系本身的逻辑关系决定的;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即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5、 “矛盾的特殊性寓于矛盾的普遍性之中”。

答:错误。(1)矛盾的普遍性为矛盾的共性,是指矛盾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为矛盾的个性,是指不同一事物的矛盾过程、阶段各有特点。(2)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矛盾普遍性作为事物的共同本质是不能离开矛盾特殊性的。(3)由于矛盾特殊性是事物的特殊本质,虽然与普遍性相联系,但是它表现出来的事物自身所特有的属性和特征,却不可能都在矛盾共性中存在,因此,矛盾特殊性不寓于矛盾普遍性中。

6、 事物的发展过程是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这是回到出发

点的运动。

答:错误。事物的发展经过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虽然矛盾两次向对立面转化,但绝不是简单的循环,因而决不是回到出发点的运动。因为,它仅仅是某些特征,特性的回复;它只是仿佛向旧的东西的回复,并不是真的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它是在新的基础上的回复和更高阶段上的综合。因此,事物的周期性、回复性并不排斥事物发展总趋势、总方向。

7、 实践出真知,每上人要想获得科学知识都必须事事经过实践。

答:错误。(1)它不符合一个人获得知识的实际情况;每个人的知识都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部分是直接认识,即直接从实践中获得的知识;一部分是间接知识,即从前人、他人和书本那里学来的知识。由于人的生命、精力、实践的范围有限,人不可能事事都亲自实践,所以就个人的知识组成来说,大部分知识是间接知识。(2)上述论断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它只片面强调个体实践,忽视了学习理论、继承前人知识的重要性,对于我们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是十分有害的。

简答题

1、垄断利润是怎样实现的?垄断价格的形成为什么不违反价值规律?

答:(1)垄断利润又称垄断高额利润,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垄断地位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垄断利润是垄断统治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垄断组织凭借其在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通过它所规定的垄断价格获得垄断利润。垄断组织在出售自己的商品时,把价格提到生产价格以上(垄断销售高价);在购买商品时,把价格压到生产价格以下(垄断购买低价),由此获得高额垄断利润。(3分)

(2)垄断价格是指垄断组织凭借其在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规定的旨在保证最大限度利润的市场价格。垄断价格与价值和生产价格的不一致并不意味着违背了价值规律。这是因为:第一,从整个社会来看,商品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是相等的,垄断价格只是使价值和剩余价值做了有利于垄断资本家的再分配。第二,垄断资本家也不能随心所欲地规定垄断价格。垄断价格的高低,要受垄断企业内部成本和外部市场供求、竞争状况的制约。归根到底,垄断组织的经济行为,也是受支配市场经济活动的价值规律制约的。第三,垄断价格不可能完全脱离商品的价值,价值仍然是垄断价格的基础。垄断价格的确定和变动归根到底要取决于商品的价值并受其制约。(3分)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和作用是什么?

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是国家在直接参与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中同垄断资本相结合,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调节着社会经济,为垄断资产阶级总体利益服务。(2分)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具体表现为:第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推动了科学技术和生产社会化的发展,而科学技术和生产社会化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准备了物质条件。第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促进了资本社会化和管理社会化。第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新的基础上扩大了资本主义的矛盾。(5分)

论述题

1、 联系实际谈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原因和作用。

答: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垄断条件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深化。(3分)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具体:(1)市场问题日趋严重,要求凭借国家的力量扩大市场。(2)社会化大生产要求整个国民经济协调发展,要求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宏观调控。(3)社会化大生产所需要的巨额投资,特别是风险投资,需要国家出面参与。(4)现代工业发展所引起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的破坏。需要国家干预。(5)社会化的科学技术研究,要求国家组织和参与。(5分)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是国家在直接参与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中同垄断资本相结合,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调节着社会经济,为垄断资产阶级总体利益服务。(2分)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具体表现为:第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推动了科学技术和生产社会化的发展,而科学技术和生产社会化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准备了物质条件。第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促进了资本社会化和管理社会化。第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新的基础上扩大了资本主义的矛盾。(5分)

2、 试述马克思的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理论及其对社会主义企业生产

经营的指导意义。

答:资本循环的中心问题是资本运动的连续性。为了保证资本循环连续进行,单个产业资本,必须按其再生产过程所要求的一定比例,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使它们在空间上并存,在时间上保持继起。资本周转就是不断重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考察资本周转,主要是分析资本周转速度及其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资本周转速度与周转时间成反比,而与周转次数成正比。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主要有:生产资本的构成即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重,以及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资本家总是力图加快资本周转。(7分)撇开资本主义性质,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理论对社会主义生产经营

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社会主义企业的资金也必须根据再生产要求分为三个部分,也必须使三部分资金在空间上并存和时间上保持继起。即做到人、财、物合理配置和产、供、销三者互相衔接,保持平衡,才能使资金循环连续不断。资金周转速度是影响社会主义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加快社会主义企业资金的周转速度,可以节省资金,提高资金利用率,增强企业的经济效益。(8分)

3、 用马克思主义劳动二重性原理揭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

答:(1)马克思劳动二重性是: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不同方面。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3分)

(2)资本主义生产是为了获取剩余价值的商品生产。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也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2分)

(3)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一方面具有劳动过程的一般性质,一方面又显示以下两个特点;第一:工人的劳动属于资本家,工人在资本家监督下劳动。第二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2分)

(4)资本主义价值增殖过程无非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资本家在市场上购买了劳动力以后,劳动力的使用权就属于他了,在劳动力使用期限内,资本家有权把劳动时间延长到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以上,驱使工人多劳动,这样,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是雇佣工人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一部分是剩余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是雇佣工人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源泉。(5分)

4、试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及作用。

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产阶级国家同垄断资本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它的产生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加剧和尖锐化的结果,(1分)主要表现在:第一、市场问题日趋严重,要求利用国家力量来扩大国外市场;第二、社会化大生产所需巨额投资(特别是风险性投资)需要国家资助;第三、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国民经济协调发展,需要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第四、科学技术研究的社会化,使私人资本无力承担。垄断资本的利益需要同国家相结合,借助国家的力量,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

任务。(4分)促进作用——A、对资本主义经济:第一、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第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科技进步和经济结构的优化。第三、维护了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第四、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劳资矛盾。

第五、由国家出面进行国际之间的调节,也使垄断资本主义各国之间的矛盾得到一些协调。20世纪50-70年代出现“黄金时代”。(5分)

B、对社会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最完备的物质准备,是社会主义的入口。具体表现为:第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准备了物质基础。第二、为社会主义准备了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形式和宏观管理机构。第三、为社会主义经济准备好了建设者。(3分)加深了资本主义的矛盾——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仅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反而加深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2分)

5、 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答:“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命题是邓小平同志首先明确提出来的,理解这一命题可以从五个方面着手:

①生产力里面包括科学。自然科学应用于生产过程,渗入于生产力诸要素之中,引起它们的发展变化,从而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

②现代科学技术成为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历史证明,每当科学技术有重大发现和发明时,就会引起社会生产的深刻变革,迄今为止,世界已发生了三次大的科技革命,每一次工业革命的发生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③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的前导,引起生产的急增和扩展,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④科学技术成了世界竞争的主战场。当今世界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就是科学技术的竞争,世界经济竞争越来越多地表现为物化在商品中技术水平的竞争,现代战争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表现为高科技的较量。

⑤科学技术归根到底是解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手段。当前人类社会存在的人口激增、资源短缺、生态平衡等重大问题,最终都只能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来解决。

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年哲学考研试题真题

辽宁大学2007年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招生专业:马哲、外哲、中哲、伦理考试科目:哲学史 A卷 中国哲学部分 一、解释概念、命题。(5分*3) 1.前识 “前识”是韩非子在《解老篇》批判的一种观点。是指那种在没有接触事物之前就行,在没有了解规律之前就动。前识这种东西是毫无根据的妄想。举例说,明明看一眼就知道牛是什么颜色,却要在屋子里冥思苦想,这是愚蠢的办法。 之后韩非子提出与前识论相对立的“缘道理”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2.性三品 1)董仲舒在人性论问题上,提出了性三品说,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即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圣人之性是天生的善,斗筲之性是天生的恶,都是不可改变的,因此,也可以不叫做性。只有中民之性,可以经过教化成为善性,可以叫做性。 2)他认为人性虽包含了善的素质,但都是昏昏沉沉冥顽不灵的,不经过教化还不能成为善。要达到性善必须经过统治者的教化。担当教育者任务的就是封建统治者。所以,圣王的任务是“继天成性”。 3.顿悟成佛 1、顿悟成佛:顿悟是说凭自己本有的智慧“单刀直入”,一下子悟出佛理来。 2、顿悟成佛的理论基是本性即佛:人人都有成佛的本性,主张人人都能成佛的观点。所以,人的差别不在于有无佛性,而在于觉与不觉,这样就把成佛的途径全部转移到对自己本性的觉悟,提倡内求于心,这是他顿悟成佛说的出发点。 二、简述题。(10分*2) 1.简述孟子“良知良能”思想。 1、含义:道德观念都在人“心”中,都是人生来在本性中就固有的,不是后天获得的。这种不用学习、思虑就具有的知识才能就是“良知良能”。 2、所以,求知识、才能没有别的办法,只要把失散掉的天赋本性找回来就成,不必在实践中学习。“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做到

马克思主义哲学试题及答案1

马克思主义哲学试题及答案1 2009-06-20 14:21:09| 分类:默认分类|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请将项填写在下面对应表格中。 1、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指_______ A、世界的本原性 B、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C、世界的物质性 D、世界的精神性问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_______ 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 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3、“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这一命题表明意识对物质具有_______ A、决定性 B、预见性 C、能动性 D、主动性 4、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度”是指_______ A、事物质变的临界点 B、事物保持一定量的质的限度 C、事物保持一定质的量的限度 D、事物质变的关节点 5、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是_______ 1

A、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B、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统一体 C、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体 D、人类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6、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是_______ A、向任何一个方向转化 B、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C、由低级到高级转化 D、由坏向好的方面转化 7、“感觉到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_______ A、人的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的起点 B、感性认识的局限性 C、感性认识对认识事物本质没有实际意义 D、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8、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_______ A、劳动工具的状况 B、劳动者的本质 C、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 D、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9、社会运动最主要的物质基础是_______ A、自然环境 B、阶级关系 C、生产方式 D、从事物质生产和自然生产的人们的总和 10、社会形态是 A、存在与意识 B、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C、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D、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下列各题给出的五个选项中,至少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请将选项填写在下面对应表格中。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第一章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2、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的标准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D.一元论和二元论 3、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的标准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反映论和先验论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A.实践性 B.运动性 C.物质性 D.客观性 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6、“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 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 7、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这指的是() A.运动 B.实践 C.精神生产 D.物质生产 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 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9、柏拉图的“理念论”是()的理论 A.唯物主义 B.二元论 C.唯心主义 D.怀疑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问题及要点整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问题及要点整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1836-1848) 问题1: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理论来源? 一、时代背景 二、思想背景 (1)、时代背景(实践条件)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资产阶级要求进一步的政治权利,资产阶级革命蓬发展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无产阶级作为新兴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2)、思想背景(理论条件) 1.马克思主义的德国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 黑格尔: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 费尔巴哈: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者 2.马克思主义的英国理论来源:英国政治经济学 3.马克思主义的法国理论来源:法国社会主义学说圣西门、傅利叶等人的思想的影响 问题2: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基本内容和哲学史意义? 参见:教材16页到17页 问题3:名词解释物质利益难题 参见:教材16页到17页 问题4:简答在黑格尔那里,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思想? 参见:教材22页到23页 问题6:马克思恩格斯如何在莱茵报时期开始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转变的? 回答:在《莱茵报》期间,马克思开始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特别明显地表现在他对国家、法和社会现实的关系问题的认识的发展上。在马克思参加《莱茵报》工作期间,恩格斯在思想趋向上和马克思一致,同

主义立场,对普鲁士君主专制制度展开了尖锐的、无情的批判,积极投身于现实的政治斗争;在哲学上,当时恩格斯虽然还把世界历史看作是精神的辩证发展,但他坚持哲学和行动、主体和客观力量的结合,强调实践上的批判是必要的。 在这一阶段,恩格斯也和马克思一样,还处在开始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阶段。在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源问题上,看到了“工业国”所必然引起的矛盾,看到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物质利益的根本冲突,但还没有进一步同资本主义私有制联系起来,因而也还没有指明这种革命的性质。在物质利益和思想原则的关系问题上,看到了在英国现实生活中物质利益对人们思想、行动的支配作用,但还没有得出物质利益决定思想原则是普遍规律的结论。 而且,1843-1844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了一系列的著作,表明他们已实现向辩证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具体来说,有(1)马克思批判黑格尔法哲学,揭示“市民社会”对国家和法的决定作用(2)马克思批判鲍威尔,揭示“人类解放”和“政治解放”的区别,论证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3)马克思从针对“副本”的批判,进到针对“原本”的批判,揭示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4)恩格斯在深入工人和研究经济学中,完成向辩证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 问题7:论述异化劳动的含义及其在唯物史观形成中的作用? 答案要点如下: 1、异化劳动概念的提出及其规定。在《手稿》中,马克思把哲学的研究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结合起来,这使他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同资本家尖锐对立这一经济事实,看到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深刻矛盾;进而又把异化和对劳动的分析结合起来,指出上述对立和矛盾的根源在于劳动的异化.从而创造性地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和异化劳动理论。马克思认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性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生产劳动。劳动是人的“类生活”,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异化了。由此出发,马克思论述了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首先,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其次,劳动行为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第三,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第四,人与人相异化。马克思还指出,劳动的对象化不等于异化,只有在私有制条件下,才表现为异化,从而把劳动异化和私有制联系起来,因而要消除异化就必须消灭私有制;异化是现实的、客观的。异化借以实现的手段本身就是实践的,异化劳动概念及其四个规定就是对现实劳动异化的概括。 马克思还认为,“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一条道路”。因为正是自我异化的发展为自我异化的扬弃创造了条件;而自我异化的扬弃、人的本质的复归是自觉的,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因而异化和异化的扬弃是一种客观的辩证发展过程。人类的历史就是劳动对象化、异化和扬弃异化的历史。 2、异化劳动理论在唯物史观形成中的作用。异化劳动是《手稿》的核心概念。异化劳动理论是当时马克思全部思想的基础。马克思从异化劳动理论出发,分析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各种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取得了对于唯物史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的成果。首先,由于马克思把人的本质归结为劳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把社会历史归结为劳动异化和扬弃这种异化的历史,因而也就很自然地把生产劳动看作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他说:“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 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而这两者统一的基础就是劳动。其次,由于《手稿》把生产劳动看作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因而在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强调人的自觉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费尔巴哈哲学的直观性;在人与人的关系方面,强调人的社会性,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归结为自然属性的缺陷。第三、《手稿》在阐发异化劳动理论的过程中,还提出物质生产在构成社会诸因素中起支配作用的思想。第四、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观点,也是贯穿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总的来说,马克思首先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暂时性,论证了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他说:从异化劳动这一概念的分析表明.“与其说私有财产表现为外化劳动的根据和原因,还不如说它是外化劳动的结果,……后来,这种关系就变成相互作用的关系。”马克思还从异化劳动理论出发,批判地研究了各种空想社会主义学说,论述了共产主义的基本思想。他说:“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杨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是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 3、异化劳动理论的局限性:首先,就其实际思想内容来说,虽然在许多方面已经超越费尔巴哈而向唯物史观接近,但是作为说明历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却还没有摆脱人的本质的异化和复归的人本主义模式。其次,就其与旧哲学的关系来看,马克思对自己的哲学思想同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区别是明确的,对费尔巴哈也有所批评和保留,但还没有从哲学体系上同费尔巴哈区别开采,因而对费尔巴哈哲学作了过高的评价、直到1844年8月还认为费尔巴

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试题(选择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试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的理论来源是(C) A.古希腊罗马哲学 B.中世纪唯名论哲学 C.德国古典哲学 D.近代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 )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经济和政治的关系问题 C.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结束了(A) A.作为“科学之科学”的哲学 B.一切唯心主义哲学 C.一切唯物主义哲学 D.一切思辩的哲学 4.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C ) A.掌握基本理论 B.亲自参加实践 C.理论联系实际 D.虚心向人求教 5.物质的惟一特性是(D ) A.实际存在 B.运动变化 C.可感知性 D.客观实在性 6.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D ) A.夸大运动的绝对性 B.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 C.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 D.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 7.时间和空间(C ) A.同物质运动无关 B.是一种先验的形式 C.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 D.是运动着的物质自身 8.医学科学证明,如果人的大脑皮层受损,就会丧失思维能力,没有意识。这说明(B)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C.人脑健康自然会有正确的意识 D.意识是对外界事物的正确反映 9.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C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A.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 B.实践第一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D.对立统一的观点 10.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B ) A.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 B.量变和质变关系的原理 C.重点论和两点论相统一的原理 D.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11.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尽管在发展中曾遇到和仍将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它已经取得并将继续取得巨大的成就和胜利。这说明(D ) A.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B.事物的发展是运动和静止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间断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D.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模拟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 模拟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物质范畴是( B )。 A ?—切哲学的基石 B ?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石 C .辩证法的基石 D .世界观的基石 2 ?把物质理解为某种具体物质形态的观点属于( C )。 A .庸俗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C .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D.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3. 原子是“宇宙之砖”的观点属于( D )。 A .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 .庸俗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 4.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 。 A .客观实在性 B .可感知性 5. 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是从这种总和抽象出来的。这种观点属于( A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B .机械唯物主义物质观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D .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 6. 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和纯粹的抽象,这是属于( B ) A .唯心主义的观点 B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7. 运动和物质的关系是( C )。 A .互不相关的两回事 B.物质对运动来说可有可无 C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D.运动对物质来说可有可无 8.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的观点是对运动的( D )。 A .朴素唯物主义理解 B .机械唯物主义理解 C .庸俗唯物主义理解 D .辩证唯物主义理解 9. 在物质和运动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 D )。 A .夸大运动的绝对性 B.设想无物质的运动 C .否认静止 D .设想无运动的物质 10. 在物质和运动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的错误是( A )。 A.设想无物质的运动 B.设想无运动的物质 C .夸大运动的绝对性 D .夸大静止的绝对性 C .具体性 D .真实性 A )。

【免费下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程教学大纲History of Marxism Philosophy 课程编号:0223324课程性质:专业课适用专业:政教专业先修课程: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后续课程:西方哲学思潮评介总 学 时:54 总 学 分:3教学目的和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是一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描述150年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发展及其在欧洲的传播,在世界各国的传播、发展以及多样化的探索和研究的全过程,对其发展中的是非曲直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从而使学生能如实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线索,并能对今天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对建构其当代形态有所促进。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坚定共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信念,锻炼理论创新思维的能力,增强对各种错误思潮的辨析力、免疫力,为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服务,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学时分配学时分配序号 章目名称讲授实验序号章目名称讲授实验 1绪论65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1848年欧洲革命和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时期的验证和发展62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产生的历史条件46第五章 马克思在经济学和人类学研究中哲学思想的发展73第二章 马克思恩格斯对新世纪观的探索167第六章 恩格斯晚年对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独特贡献94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和问世6绪 论(10学时)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对象和任务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特点和学习态度、学习方法 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意义 四、分期和主要内容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产生的历史条件(4学时)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政治经济条件、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敷设技术,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电气课件中调试,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论述题

1.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社会主义本质和特征的认识。P228页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阶级,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到共同富裕。(谈理解)这是从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现实任务和奋斗目标的统一中,对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的科学概括,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这对我们正确把握社会主义的特征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联实际)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形成的新认识。 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一、(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二、(公)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三、(配)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分配关系。实行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所决定的,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具体体现。四、(政治文明)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五、(精神文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六、(人)以人为本,构建建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诸方面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是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表现。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是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及其优越性的根本体现。 2、如何认识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局限性及其必然趋势?p205页 与封建社会比,资本主义显示了巨大的历史进步性:首先,(科技)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其次,(剩余价值)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最后,(上层建筑)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的生产方式,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面起着重要作用,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 局限性:同一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方式一样,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对生产社会化的进步发展造成了严重障碍,这一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的,正是这一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个领域及全球范围内的冲突、动荡和危机。资本主义这种局限性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范围内不能根本消除,它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考试试题6

马克思主义哲学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 1、解放思想体现着()。 A.唯心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B.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C.唯心主义与认识论的统一 D.唯物主义与可知论的统一 2、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 A.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B.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C.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D.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的过程 3、白天和黑夜之间的先后相继现象是()。 A.必然联系 B.偶然联系 C.因果联系 D.间接联系 4、经济基础是指()。 A.一定历史阶段上生产了的总和 B.一定历史阶段上生产了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C.一定历史阶段上科学技术和经济管理的总和 D.一定历史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5、一切真知都来源于()。 A.间接经验 B.社会实践 C.人的意识 D.客观事物 6、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 A.事物双方之间的相互斗争 B.事物双方之间的相互转化 C.矛盾双方互相调和的结果 D.矛盾双方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7、真理就是()。 A.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B.大多数人同意的观点 C.对人类生存有用的理论 D.对客观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8、社会历史规律与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共同点是()。 A.它们都是不包含偶然性的必然过程 B.它们都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C.它们的实现都是元需人参与的客观过程 D.它们都是人类思维发展的客观过程 9、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把认识看成()。 A.人们纯思维的理性活动 B.不断反复、无限发展的认识过程 C.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D.照镜子似的、直观被动的反映 10、马克思主义从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中规定实践的科学含义()。 A.把实践归结为纯主观的、纯精神的活动 B.把实践看成个人的生活实践或犹太人的利己主义活动 C.认为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D.把实践看成人为应付环境所采取的生物性的活动 11、所谓系统是指()。 A.组成事物各个部分的简单相加 B.相互联系的若干要素按一定方式组成的统一整体 C.事物之间的普通联系 D.事物之间的复杂性和可变性 12、人的价值的最显著特点在于()。 A.人在价值关系中既可以是客体,又可以是主体的二重性 B.在价值关系中只能作为客体 C.在价值关系中只能作为主体 D.只具有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满足自身和他人需要的特性 1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联余的观点 C.发展变化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B.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 C.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 D.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 物质的观点 B. 运动的观点 C. 实践的观点 D. 发展的观点 3 .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 A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C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 4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A .实践性 B .运动性 C .物质性 D .客观性 5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 A .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 .物质运动 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6.形而上学理解的矛盾的同一性是()A. 没有差别的同一性 B. 包含斗争性的同一性 C. 包含差别的同一性 D. 具体同一 7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 唯物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 B.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C. 实践的观点和可知的观点 D.运动的观点和静止的观点 8.人们制造飞船,发射火箭,克服地球引力,是()A.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 B.对规律的辩证否定 C.对规律的根本改造 D.对规律的发展9.“先富——共富”和“台阶式”发展战略体现了质量互变规律中()A.总的量变过程中部分质变的原理B.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原理C.量变是质变的基础的原理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的原理 10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 A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1.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白马非马”命题的错误在于() A. 只看到共性和个性的区别,而没有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 B. 只看到共性和个性的联系,而没有看到它们之间的区别 C. 既看到了共性和个性的区别,又看到了它们之间的联系 D. 既没看到共性和个性的区别,又没有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 12 .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 ) A .抛弃 B .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C.纯粹的否定D.既克服又保留 13 .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 A. 方向和道路 B .形式和状态 C .结构和功能 D .源泉和动力 14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A .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 .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 .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 .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15 .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 ) A .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 C. 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 D .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16 .人工智能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 ) A .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B.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 C .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D.丰富了物质和意识相互关系内容 17“历史是逻辑的基础,逻辑是历史的修正”,这一观点是( ) A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观点 C .片面强调逻辑重要性的观点 D 割裂历史与逻辑统一的观点 18 .“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 )A .归纳与演绎 B .分析与综合 C .抽象到具体 D .实践到认识 19 .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 )A .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B. 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C .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D.在思维中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 [ 单项选择题答案] 1.D 2.C 3.A 4.C 5.D 6.A 7.B 8. A 9.A 10.D 11.A 12.D 13.A 14.A 15.C 16.D 17.B 18.A 19.D 二、多项选择题 1.辩证法经历的基本形态有()A.朴素辩证法B.唯心辩证法C.唯物辩证法D.自然辩证法 2 时间空间作为“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 ) A .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D.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C.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D.时间和空间离开物质只是形式 3 .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皆本物之固然。”“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含静。”“动、静,皆动也。”这在哲学上表达了( )A 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缓慢不显著的运动 C .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D,运动是静止的总和 4 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 )A .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B.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C .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D.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 5 .实践是人的生存方式,是指( )A .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B.在实践中形成人的本质和一切社会关系 C .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D.实践是一切生命的存在形式 6 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

马克思哲学原理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试卷九 一、单项选择题:(选项中只有一个最为准确的答案。每题1分,计20分) 1. 理性认识的三种基本形式是() A.感觉、知觉、表象 B.概念、判断、推理 C.概念、计算、试验 D.概念、范畴、规律 2. 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基本形态是()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B.旧唯物主义、朴素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 C.古希腊唯物主义、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D.古中国唯物主义、近代欧洲唯物主义、现代西方哲学 3. “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这是() A.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观点 B.取消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观点 C.夸大了客观条件作用的观点 D.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4.中国宋代著名哲学家陆九渊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这是()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B.古代朴素辩证法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5.认识的本质是()

A.人的精神的自我创造 B.是主体对于客体的直观反映 C.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D.是人脑分泌出来的一种特殊物质 6.唯物辩证法的“扬弃”是指() A.新事物彻底抛弃旧事物 B.事物发展过程的非连续性 C.事物发展过程的连续性 D.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 7.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 A.阶级斗争 B.改革开放 C.科学技术革命 D.社会基本矛盾 8. 主观唯心主义的极端形式是() A.唯我论 B.唯心论 C.唯理论 D.经验论 9.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 A.真理的标准是多重的 B.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 C.真理和谬误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 D.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乃至对立的认识都是真理 10.“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之一”,这是()

《公共基础知识》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事物、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哲学既是世界观的理论,又是方法论的学说。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在社会科学领域,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所提供的思想材料,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中的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思想成果,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入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及时总结了工人斗争的经验,对前人的思想成果进行了积极的批判总结,特别是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合理核”,经过艰辛的探索和研究,创立了崭新的科学的世界观。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是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的规律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第二章物质和意识 第一节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是世界万物的共同本原或本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反映。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也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唯物主义哲学主要经历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机械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列宁科学地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畴,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人的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它是客观实在,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 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 2.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畴,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惟一特性。 3.物质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一成不变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一、简答题 1、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条件? 2、 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转向黑格尔主义并超越黑格尔哲学 的? 3、 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超越费尔巴哈走向黑格尔哲学的? 4、 如何评价《关于费尔巴哈德提纲》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 意义? 6、 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标志是什么?为什么? 7、 马克思主义哲学公开问世的标志是什么?为什么? 8、 马克思早期对人的本质的认识是如何深化和发展的? 9、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1848年欧洲革命和1871年巴黎公社运动中 是如何得以验证和发展的。 10、《资本论》对唯物史观的意义如何? 11、简述《资本论》中的生产力思想。 12、《资本论》中马克思是如何发展社会形态理论的? 13、《反杜林论》在马哲史上的地位如何? 14、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是如何阐述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思想的? 15、分析《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构想。 16、分析马克思晚年理论研究是基本特点及其方法论意义。 17、《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在马哲史上有何独特的地位与意义? 18、《费尔巴哈论》中, 恩格斯是如何分析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及其方法与体系的矛盾的?如何分析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及其局限性的? 19、恩格斯是如何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20、《费尔巴哈论》中对唯物史观基本理论的阐述有何特点?

21、阐述19世纪90年代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的发展。 22、普列汉诺夫在马哲史上的地位如何? 23、说明普列汉诺夫对唯物史观的重大贡献。 24、列宁是如何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思想的? 25、哲学基本问题理论在经典作家那里是如何深化发展的? 26、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是如何发展唯物史观的? 二、论述题 1、如何理解和评价异化劳动理论? 2、述评《资本论》中关于人的学说。 3、如何理解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所规定的“现代唯物主义”? 4、阐述《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关于认识发展辨证发的思想。 5、恩格斯的如何阐述自然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 6、列宁是如何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 7、如何评价《唯物主义河经验批判主义》、《哲学笔记》在马哲史上的地位?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论述题参考

1、如何理解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把握这一原理对于实际工作有何指导意义? 答: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 是人脑的机能和对物质世界的反映。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但意识并不是消极被动的, 它对物质有反作用, 这种反作用又称之为意识的能动作用。两者密切联系。 把握这一原理就要从客观实际出发, 这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出发点, 要真正做到实事求是, 就必须深入实际, 经过调查研究, 了解实情, 把握实情。因此, 调查研究是做到实事求是的根本条件。没有调查, 就没有发言权。实事求是是和解放思想紧密相联的。要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 而解放思想又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坚持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在实际工作中必须防止和克服主观主义, 加强调查研究, 把握实际; 提高主体素质; 创造良好的客观环境。 2、如何理解矛盾问题的精髓? 把握这一原理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何所指导意义? 答: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矛盾的普遍性是共性、绝对性, 矛盾的特殊性是个性、相对性。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

系就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绝对和相正确关系。研究矛盾问题, 重要的是把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这是事物矛盾问题精髓的原理。这一原理,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第一,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互相联结, 不可分割。第二,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互相区别的。第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互相转化。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关系的原理, 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本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思想原则的重要哲学基础, 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依据。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两层含义: 一是社会主义, 二是中国特色。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是这种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内在统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 走自己的路。这是坚持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完整体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不能从本本出发, 必须从实际出发, 走自己的路; 不能照抄照搬别国模式, 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 走自己的路; 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 走自己的路, 这就需要我们科学地、全面地了解中国的基本国情, 对中国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 进行全面系统的而不是片面零碎的调查研究, 在此基础上, 作出科学的概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练习题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练习题 1、为什么说实践观点对马克思实现哲学变革具有根本意义? 答:对马克思来说,实践的观点是思想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的原则是其哲学思想的建构原则。可以说,实践是马克思哲学的来源和活力、目的和归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核心,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个理论体系的一条主线。因此,实践观点也可以说是马克思哲学变革的根本动力。马克思的哲学是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实践精神的精华,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马克思的哲学活动基本是围绕实践展开的。他从实践出发去反观、透视和理解现存世界,把对象、现实、感性当做实践去理解。他把自己的哲学对象规定为作为现存世界基础的人类实践活动,把哲学的任务规定为解答实践活动中的人与世界、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从而为改变世界提供方法论。马克思第一次把实践提升为哲学的根本原则,转化为哲学的思维方式,从而创立了以实践为核心和基础的崭新形态的现代唯物主义。这种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创立的思想机制。实践观点不仅是批判的锐利武器,而且是同的分界线,并由此终结了传统哲学。 马克思的哲学是与时俱进的,是随着实践的变革而不断处于变革之中。因此,实践观点在马克思实现哲学变革的过程中具有根本意义。 2、如何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 答: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历史思想的基本内容有: 1)生产力的发展和交往的扩大是世界历史形成的动力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们为了生存,必然要进行生产,产生共同的活动,形成一定的交往关系。这些交往关系随着生产力发展而发展,又对生产力的发展有重大的反作用。“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因而,始终必须把‘人类的历史’同工业和交换的历史联系起来研究和探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95年版,P80)“某一个地域创造出来的生产力,特别是发明,在往后的发展中是否失传,完全取决于交往扩展的情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95年版,P107)世界历史是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上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长期交往的结果,生产力的发展是世界历史形成的内在的根本原因。它们决定着本地区、本民族交往的发展水平和要求,也决定着各地区、各民族之间交往关系的发展程度。这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及答案(一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第小题1分,共30分)在第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C、彻底的唯心主义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 D、自然观上的唯心主义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2、把可直接感知的某种具体实物看作是世界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 A、朴素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C、庸俗唯物主义 3、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C、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 D、人们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根本观点

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 A、肯定世界的统一性还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B、认为世界统一于运动还是统一于静止 C、认为世界统一于主体还是统一于客体 D、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 5、相对静止是指?(?) A、事物绝对不动? B、事物永恒不变 C、事物运动的特殊状态? D、事物运动的普遍状态 6、时间和空间是?(?) A、物质的唯一特性? B、物质的根本属性 C、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D、物质运动的根本原因 7、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A、事物数量的增加? B、事物的一切变化 C、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8、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都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 A、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的原理? B、量和质相统一的原理 C、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D、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原理 9、有的哲学家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有原因的,因而一切都是必然的,偶然性是不存在的。这是一种(?) A、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B、唯心主义非决定论观点 C、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观点 10、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在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领域普遍起作用的规律,它在(?) A、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后表现出来? B、事物经过一次辩证的否定后表现出来 C、事物发展的任何阶段上都表现出来? D、事物经过量变向质变转化后表现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