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多选练习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章多项选择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章多项选择题及答案

3.1.唯物辩证法认为(ABDE)。

3.4.唯物辩证法认为,条件是(ABCD)。

A.客观存在的B.复杂多样的C.可以改变的D.可以创造的E.可以随意选择的3.5.系统论和唯物辩证法的关系是(ADE)。

A.系统论不能取代唯物辩证法B.唯物辩证法可以取代系统论C.系统论高于唯物辩证法D.系统论证实和丰富了唯物辩证法E.系统论和唯物辩证法相互补充,相互促进3.6.下列观点正确的有(ABCE)。

A.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B.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C.发展是前进性上升性的运动D.发展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位移E.新陈代谢就是发展3.7.新事物之所以能够战胜旧事物是因为(ABE)。

A.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旧事物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B.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C.新事物出现时力量大于旧事物D.新事物产生时比旧事物更完善E.社会领域中的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3.8.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在于主张(ABCE)。

B.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还是静止不变的C.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其内部矛盾,还是外力推动的D.事物是可知的,还是不可知的E.事物是过程的集合体,还是僵死不变的堆积3.9.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这是因为(ABCDE)。

A.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C.它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D.它是理解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E.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3.10.可以把发展理解为(ACDE)。

A.事物自己的前进运动B.事物数量的增减C.事物运动过程的飞跃D.事物渐进过程的中断E.旧事物的消灭和新事物的产生3.11.辩证矛盾是指(AB)。

A.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C.思维中的前后不一致D.主观上发生的错误E.矛盾双方相互斗争的性质3.12.矛盾同一性的含义包括矛盾双方(ABCD)。

B.相互依存C.相互贯通D.相互渗透E.相互排斥3.13.下列属于矛盾斗争性的表现形式的是(ABCDE)。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_多选(含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_多选(含答案)

二、多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到那时,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经历过()A、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西欧封建社会部孕育B、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末,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C、多次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造成极大破坏2、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哲学3、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B、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C、1838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D、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A、德国古典哲学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5、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是()B、黑格尔C、费尔巴哈6、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A、亚当•斯密B、大卫•嘉图7、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是()A、昂利•圣西门B、沙尔•傅立叶C、罗伯特•欧文8、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C、唯物史观D、剩余价值学说9、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有()A、资本主义世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激化B、争夺和瓜分世界殖民地的矛盾激化C、资本主义各国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D、奥地利皇太子菲迪南大公在南斯拉夫遇刺身亡10、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可以概括为()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C、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D、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11、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要分清()A、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B、哪些是必须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C、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D、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哲学意义是()B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C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尊重客观规律2.“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有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A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B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3.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选择及多选题含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选择及多选题含答案

单项选择题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C)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2、马克思主义哲学出现之后,开始出现了(D)A.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D)A.坚持人的主体地位B.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C.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D.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4、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是一种(D)A.宿命论观点B.唯意志论观点C.机械唯物论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5、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C)A.世界发展动力问题B.意识本质问题C.世界本原问题D.实践本质问题6、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C)A.承认世界是多样的统一B.承认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C.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D.反对一切形式的二元论7、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B)A.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C.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性的唯心主义D.把人的意识理解为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8、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是通过(A)1994年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9、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A)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重要D.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密切10、“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D)A.主张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B.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C.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D.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11、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13秋学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线作业

13秋学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线作业

13秋学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线作业一、单选题(共50 道试题,共50 分。

)1. 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A. 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B. 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C. 科学的世界观D. 无产阶级世界观满分:1 分2. 事物发展的源泉是()A. 事物的相对性B. 事物的内在矛盾性C. 事物的变化D. 人的自觉能动性满分:1 分3. 根据社会意识的层次和特点不同,可以把社会意识划分为()A. 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B. 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C. 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D. 进步意识和落后意识满分:1 分4. 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联系是指()A. 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一切都是“亦此亦彼”B. 相互区别的事物和现象彼此都是孤立的C. 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处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之中D. 每一事物和现象都同其他事物和现象相区别满分:1 分5. 从本质上看,国家是()A. 管理社会各项事业的机关B. 维护社会秩序的机关C. 阶级统治的暴力机关D. 调和社会矛盾的机关满分:1 分6. 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A. 生产方式B. 人口因素C. 地理环境D. 社会风气满分:1 分7. 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是()A.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创造物质B. 意识决定物质,物质对意识有反作用C.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D.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决定人脑满分:1 分8. 人们为了获得知识()A. 只要刻苦读书就行B. 只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就行C. 既要认真读书又要参加社会实践D. 只要抓住“灵感”和机遇就行满分:1 分9.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B. 人和世界的问题C. 人和自然的问题D. 时间和空间的问题满分:1 分10.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A. 人和世界的问题B.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C. 时间和空间的问题D. 一般和个别的关系问题满分:1 分11.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主要是因为()A. 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B.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C. 实践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D. 实践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满分:1 分12. 揭示物质世界发展的状态和形式的规律是()A. 质量互变规律B. 对立统一规律C. 否定之否定规律D. 本质决定现象规律满分:1 分13. 根据社会意识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不同,可以把社会意识划分为()A. 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B. 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C. 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D. 先进意识和落后意识满分:1 分14. 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它是阶级社会发展的()A. 根本动力B. 直接动力C. 最终动力D. 唯一动力满分:1 分15.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B.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C. 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D.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满分:1 分16. 辩正唯物主义认为意识的本质是指()A.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C.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D. 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满分:1 分17. 社会革命的深刻根源是()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B. 先进阶级和落后阶级的矛盾C. 资源贫乏和人口增长的矛盾D. 进步思想和反动思想的矛盾满分:1 分18. “任何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许可的范围”。

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练习题库及答案

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练习题库及答案

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练习题库及答案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练习题及答案1多项选择题1.下列各项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有(ACDE)A、思维与存在何者第一性B、思维能否掌握理论C、思维与存在是否有同一性D、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存在E、能否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2.以下各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ABDE)A、存在就是被感知B、物是观念的复合C、理在事先D、心外无事,心外无理E、吾心即宇宙3.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唯物主义的缺陷有(ABCE)A、用机械力学的尺度去衡量物质的一切运动B、不能把世界理解为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的过程C、对社会历史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D、不承认存在决定意识E、不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4.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ABCDE)A、事物是理念的影子B、“理在事先”C、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D、“未有天地万物,已有天地万物之理”E、现实的国家是国家观念的外化5.唯物主义形态的发展经历了(ADE)A、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B、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C、庸俗唯物主义D、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E、辩证唯物主义6.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严重缺陷有(BCD)A、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B、用机械力学的观点解释一切现象C、不能把世界理解为处于运动变化中的过程D、不能把唯物主义观点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E、否认世界的可知性7.哲学上的二元论(BD)A、既是唯物论,又是唯心论B、最终必然导向唯心论C、本质上属于唯物论D、不能把自己的主张坚持到底E、是超越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基本派别8、下列选项中,属于唯物主义历史形态的有(ACD)A、朴素唯物主义B、庸俗唯物主义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E、自然唯物主义9、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的严重缺陷是(BDE)A、否认世界可知性B、机械性C、否认自然规律客观性D、形而上学性E、不彻底性10、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ABC)A、人的主观意识B、人的主观感觉C、人的心D、宇宙精神E、绝对观念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核作业3-1答卷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核作业3-1答卷
D.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E.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答案:ACDE
三、判断题 (共 10 道试题,共 10 分)
31.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答案:正确
32.实践是指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答案:正确
33.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生产实践。
E.使猿的前后肢分工,创造了人的手
答案:BDE
28.下列各项属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有( )。
A.国家政权
B.人口因素
C.地理环境
D.阶级构成
E.生产方式
答案:BCE
29.地理环境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是因为地理环境( )。
A.不能影响人的生理特点和心理变化
B.不能决定一个国家社会制度的性质
B.指出本质和现象是同一的
C.把科学的实践引入认识论
D.指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的统一
答案:C
12.认识的客体是( )。
A.观念本身
B.人的意识的创造物
C.自然界的存在物
D.进入实践领域并与主体发生联系的客观事物
答案:D
13.感觉是认识的起点( )。
A.只是唯物主义的观点
D.相对性的优点
答案:C
4.对事物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这是( )。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答案:C
5.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
A.求知欲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多项选择题练习题库(附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多项选择题练习题库(附参考答案)
E.使后代人在前人创造的科学文化,基础上,进行新的创造
40、下列各项属于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的有()()()()()
A.一切按群众的意愿办事
B.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C.满足群众的一切眼前利益
D.一切工作都要搞群众运动
E.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参考答案:
36.CDE37.ACD38.AB39.BCDE40.BE
A.费尔巴哈
B.尼采
C.叔本华
D.萨特
E.罗素
20、下列各项正确反映辩证的否定观的有()()()()()。
A.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自我发展
B.否定是事物的外在力量作用的结果
C.否定是事物发展和联来的环节
D.否定是"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
E.否定是对回事物的全盘、彻底的否定
参考答案:
16.BD17.BCD18.ABCDE19.ABCD20.ACD
参考答案:
26.BC27.ABCDE28.ABCDE29.ABCD30.ABD
31、生产力系统中,运筹性的综合因素()()()()()。
A.是生产力的独立因素
B.是生产力所独有的因素
C.不仅属于生产力来统,而且还属于社会的其他系统
D.包括经济管理、分工协作、预测决策
E.可以使生产力系统的其他因素,在数量和比例上做到合理结合
D.它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E.它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史替
参考答案:
31.CDE32.BE33.ABCDE34.ABCDE35.ABCDE
36、杰出入物的历史作用表现在()()()()()
A.能决定历史发展趋势
B.能改造历史发展规律
C.能反映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发展趋势

17春秋华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线作业

17春秋华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线作业

17春秋华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线作业华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线作业一、单选题(共20 道试题,共40 分。

)1. 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是____A. 形而上学观点B. 唯心主义观点C. 唯物主义观点D. 辩证法观点正确答案:2.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 )。

A. 社会意识的历史继承性B. 各种社会意识之间的相互影响C.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D.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变化上的滞后性正确答案:3. 人的最根本的属性是()A. 人的自然属性B. 人的意识属性C. 人的道德属性D. 人的社会属性正确答案:4. 我国制定2010年远景规划的根据是____A. 现实的可能性B. 好的可能性C. 抽象的可能性D. 现实性正确答案:5. 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____A. 事物数量的增加B. 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C. 事物的一切运动变化D.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正确答案:6. 时间和空间是____A. 物质的两种属性B. 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C. 整理感觉材料的工具D. 感觉系列调整了的体系正确答案:7. 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要检验认识是否同()A. 已有的理论相符合B. 已被实践证明的真理相符合C. 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符合D. 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正确答案:8. 物质的惟一性的特性是____A. 客观实在性B. 可知性C. 运动变化性D. 广延性正确答案:9. 社会进步的内在根据是()A.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B. 社会意识的不断发展C. 大多数人要求进步的愿望D.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正确答案:10.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表明()。

A. 实践是沟通主客体关系的桥梁B.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C. 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D. 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正确答案:11.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A. 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B. 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C. 相互依存的关系D. 相互作用的关系正确答案:12. 社会经济结构的本质特征取决于()A. 在同一社会中各种并存的生产关系B. 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C. 这一社会的上层建筑正确答案:13. 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最基本的前提是(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多选练习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A.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B.知识的汇总C.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E.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实践基础和阶级条件是()A.自然科学的突飞猛进发展B.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需要C.资本主义固有矛盾日益激化D.德国古典哲学的优秀理论成果E.前人提供的一切思想资料3.下列选项中,属于哲学基本问题的有()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B.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问题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E.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4.坚持可知论的哲学派别包括()A.辩证唯物主义B.旧唯物主义C.主观唯心主义D.彻底的唯心主义E.朴素唯物主义5.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A.一般与个别的关系B.普遍与特殊的关系C.共性与个性的关系D.整体与部分的关系E.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的伟大变革,这是由于()A.实现了辩证法同唯物主义的统一B.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同唯物历史观的统一C.无产阶级和被压迫群众第一次有了自己的理论武器D.发现了唯物史观E.代替了对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7.下列哲学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A.“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B.“心外无理”C.命中注定D.***宣扬的“渡人上天堂”的理论E.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原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特点是()A.在实践中实现了革命性的科学性的统一B.把自己的哲学叫做实践的唯物主义C.联系和发展的统一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E.为无产阶级斗争实践服务9.下列哲学观点属于人本主义的有()A.超人哲学B.“生命本身就是强力意志”C.“有用即真理”D.“人就是自由”E.“物是感觉的复合”10.下列哲学派别属于科学主义思潮的有()A.存在主义B.实证主义C.逻辑实证主义D.实用主义E.唯意志主义1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本质区别表现在()A.阶级属性不同B.服务对象不同C.理论实质不同D.前者是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后者是现代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E.前者以实践为基础,后者建立在抽象的人性论或主观经验的基础上12.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仍然是当今时代最需要的哲学是因为()A.它是永恒不变的绝对真理B.它是分析现时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理论武器C.它能解决一切具体问题D.它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和解决当今世界全球性问题的正确方法E.它使哲学发展到顶峰13.现代科技革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是()A.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宇宙观B.证明、充实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C.推动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进步和发展D.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E.必须对现代科技发展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新的哲学概括14.一提起哲学,就少不了“两个对子”,它们是()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C.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D.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斗争E.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15.恩格斯说:“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同样是不可想象的。

”这说明()A.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B.物质是运动的物质C.运动是物质的运动D.运动是物质的承担者E.物质是运动的源泉16.列宁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其含义是()A.物质的特性是客观实在性B.物质是可以认识的C.物质是属于共性的范畴D.物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E.物质是主观的产物17.哲学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的关系是()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C.普遍与特殊的关系D.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E.抽象与具体的关系18.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提出:“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这种观点()A.否认事物之间的界限和质的区别B.是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C.是辩证法观点D.只承认运动,否认事物的相对静止E.把静止绝对化,否认运动19.辩证唯物主义对运动的理解为()A.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B.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C.从单纯的位置移动直到思维的变化D.是相对的E.是物质的固有属性20.“光阴一去不复还”表明()A.时间的无限性B.时间的有限性C.时间的一维性D.时间的客观性E.时间的不可逆性21.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A.广延性B.伸张性C.绝对性D.相对性E.独立性2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是指()A.劳动实践是人和人类社会产生和存在的基础B.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实践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C.人类社会是物质存在的一种特殊形态D.精神交往决定物质交往E.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3.列宁指出:“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

”这表明()A.意识是在物质自身中产生出来的B.反映特性是一切物质共有的反映形式C.反映特性是植物特有的反映形式D.反映特性是原生动物特有的反映形式E.反映特性是动物特有的反映形式24.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意识起源的观点包括()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B.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C.意识依赖于物质D.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E.意识是社会的产物25.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割裂二者的统一,就会导致()A.折衷主义B.唯心主义C.不可知论D.庸俗唯物主义E.绝对主义26.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条件是()A.充分发挥个人积极性B.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C.具备必要的物质手段D.集中群众的智慧E.同事物所处的环境有密切关系27.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区别是()A.人的意识具有社会性,人工智能没有社会性。

B.人的意识具有能动的创造性,人工智能没有创造性C.人的意识是精神活动过程,人工智能是机械的物理过程D.电脑只是人脑的延伸和补充E.电脑不能完全取代人脑28.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段话体现了()A.观念的东西不同于物质的东西B.观念是物质的东西在人头脑中的反映C.观念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D.观念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E.物质是第一性的,观念是第二性的29.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A.意识是物质的根源B.物质对意识有决定作用C.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D.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E.物质和意识平行向前发展,谁也不决定谁30.规律的特点是()A.客观性B.稳定性C.重复性D.普遍性E.变动性31.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分歧表现在()A.一元论承认世界的物质的,二元论认为世界是精神的B.一无论坚持唯物主义,二元论坚持唯心主义C.一元论认为世界只有一本原,二元论主张世界有两个本原D.一元论是可知论,二元论是不可知论E.一元论承认世界的统一性,二元论否认世界的统一性32.下列哪些活动属于人的意识活动()A.饥餐渴饮B.趋利避害C.胡思乱想D.审时度势E.神机妙算3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需要()A.逻辑推理证明B.现代科学发展的成果证明C.哲学的发展证明D.合理想象证明E.真理发展的规律证明34.从实际出发的哲学依据是()A.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B.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原理C.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D.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E.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35.坚持从实际出发就要反对()A.从主观愿望出发B.从外国模式出发C.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D.从书本教条出发E.从经验出发36.联系的多样性表现在()A.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B.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C.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D.主观联系和客观联系E.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37.唯物辩证法所说的发展,其实质是()A.一切事物的运动和变化B.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和变化C.同一事物的简单重复D.事物由高级到低级的运动变化E.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38.系统的主要特征是()A.整体性B.合理性C.有序性D.性E.客观性39.在条件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承认()A.条件的客观性B.条件的复杂多样性C.条件的不变性D.条件的可变性E.条件的主观性40.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是看它()A.时间上出现的先后B.形式是否新奇C.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D.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E.是否具有广阔的发展前途4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A.实质的核心B.基本特征C.全部内容D.中心线索E.根本观点42.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有()A.否定之否定规律B.内容决定形式的规律C.对立统一规律D.原因引起结果的规律E.质量互变规律43.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的区别是()A.辩证矛盾和逻辑矛盾是一致的B.辩证矛盾是客观的,逻辑矛盾是主观的C.辩证矛盾的普遍存在的,逻辑矛盾是违反逻辑规则造成的D.辩证矛盾是不能排除的,逻辑矛盾是可以排除的E.辩证矛盾是内在的,逻辑矛盾是外在的44.恩格斯说:“旧形而上学意义下的同一律是旧世界观的基本原则:a=a,每一个事物和它自己同一,一切都是永久不变的,太阳系、星体、有机体都是如此。

……”恩格斯在这段话中揭露的形而上学的错误是()A.把同一理解为与自身等同B.否认同一中包含着差别C.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D.以绝对同一中思维E.承认同一中包含着差别45.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有()A.事物的内部矛盾B.事物的外部矛盾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D.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E.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46.“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句话体现了()A.物质世界永恒发展的观点B.物质世界普遍联系的观点C.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D.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E.闭关锁国的错误的47.“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这句话体现了()A.矛盾的普遍性原理B.矛盾的特殊性原理C.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矛盾特点D.不同事物所包含的矛盾是不同的E.事物彼此之间存在着差别48.“张三是人”,这句话体现了()A.一般与个别相联系而存在B.个别与一般相联系而存在C.任何个别(不论怎样)都是一般D.个别与一般的区别是相对的E.不包含一般的个别是不存在的49.矛盾问题的精髓是()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E.事物的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50.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事物是因为()A.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B.要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C.任何事物的矛盾都具有自身的特点D.任何事物的矛盾都存在着差别E.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51.下列选项中,体现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的有()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D.物极必反,相反相成E.因祸得福,转败为胜52.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指的是()A.凡是事物都是具有一定质的事物B.凡是质都是一定事物的质C.质不能脱离事物而存在D.质发生了变化,事物就发生改变E.质和事物是不可分的53.质和量的关系是()A.质和量是事物两种不同的规定性B.互相依赖C.互相制约D.直接同一的E.既对立又统一54.“过犹不及”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要坚持适度原则B.“过头”与“不及”都是错误的C.把握质和量的统一D.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E.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55.量变的复杂性表现在()A.量变可以转化为质变B.量变的形式是多样的C.质变可以转化为量变D.量变中渗透着质变E.质变中渗透着量变56.质变的基本形式包括()A.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B.阶段性部分质变C.爆发式飞跃D.局部性部分质变E.非爆发式飞跃57.肯定方面是指()A.好的方面B.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C.正确的方面D.促使事物灭亡的方面E.决定了一事物是其自身而不是它物的方面58.辩证的否定观认为()A.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B.否定是发展的环节C.否定是联系的环节D.否定是扬弃E.否定体现了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59.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A.事物发展是螺旋式上升B.事物发展是波浪式前进C.事物发展周而复始的循环D.事物发展是笔直的E.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60.否定之否定形式的特殊性表现在()A.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客观的B.否定之否定规律是主观的C.不同性质的事物具有不同的否定形式D.不同事物的发展过程有不同的曲折性E.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单纯的证明工具61.因果联系的复杂多样性表现在()A.一因多果B.同因异果C.一果多因D.同果异因E.多因多果,复合因果62.“某一豆荚中结出几粒豆,某条狗的尾巴有几寸长,不多不少,不长不短,这些都是必然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