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电学生拉片作业
专业电影拉片

专业电影拉片第一遍,先看光,每个镜头中光是怎么用的,下一个镜头的光有什么变化,有没有投影的变化,有没有黑天白天的变化,有没有阴天、下雨。
第二,空间有没有大小的变化,大房间,小房间,有没有室内室外的变化。
第三,听声音,是同期还是后期,每个镜头中有有没有表现出的音空间来,它是什么样的,下个镜头的声音空间感有什么变化。
第四,背景是什么,与前景的关系,它怎样变的(这是透视关系)。
第五遍,有没有运动,是画面内的被摄体在运动,还是摄影机在运动,是水平运动(左右横移)多还是纵深运动多。
第六遍,有没有用变焦,它是准确地表现了两个人物关系,还是造成了错误的关系。
变焦用得多不多;摇镜头有没有增加新的信息或含义;第七遍,运动的动与静的关系,是前景有运动,背景没有;或是背景有运动,前景没有;或是前后景都有,或前后景都没有;第八遍,剪辑点在哪里,起幅的画面是怎么样的,落幅的画面是怎样的,如果是一个人在跑,注意起幅的人体造型好不好,好与不好,看的时候有什么不同;是用切换多,还是用叠化多。
第九遍,在一个镜头中人物的调度是怎样的,有没有第四面墙的舞台处理(即所有镜头中的人都排成一排面向摄影机,就象幼儿园里的排排坐,吃果果。
)演员的单独表演也是力求面向第四面墙?第十,音乐用在哪里;有没有主题歌,有作用吗?音乐与人物动作(或称表演)关系,音乐与摄影机运动的关系,音乐与色彩变化的关系,音乐与对话的情绪及节奏的关系,音乐与自然音响(即噪声)的关系等等。
第十一遍,如果是故事片,情节的转折点是用什么手段来表现的,是用嘴皮子说出来的,还是无声的段落,如果是你的话,你能用无声把这一段落表现出来吗?第十二,画面上人物关系的变化,有变化,还是没有变化,A在整个镜头里始终站在B 右边,就没有走到B的左边去过,等等。
第十三遍,画外空间是怎么用的,是作为画面内的空间的延伸,还是另外一个非叙事的空间。
第十四,对话写得是否生活化,还是舞台腔,好念吗?第十五,每个镜头中人物都穿什么颜色的服装,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就是说,有没有色彩的调度,即作为流动色彩来使用。
2018-2019-电影拉片作业-范文word版 (2页)

任课教师:侯克明 系别:动画学院
研究方向:动画创作及理论 学生:刘娲萨
完成时间:201X 年 6月 14 日
《七宗罪》镜头分析
篇三:《阿甘正传》拉片作业
201X—201X
学年第1学期
《视听语言》课程论文
成绩:
评语:
任课教师:罗雅南 专 业:数码艺术设计 年 级: 数码一班学 生:张鸿玉 完成时间:《阿甘正传》段落拉片作业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电影拉片作业
篇一:拉片作业
《加勒比海盗2聚魂棺》开场段落
广电文编二班 201X0705209
黄惠敏
篇二:《七宗罪》拉片作业
北京电影学院艺术硕士MFA研究生201X—201X学年第2学期
一.分镜头分析
实训二《这个杀手不太冷》拉片

实训二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拉片实训一、剧本简介一天,邻居家小姑娘马蒂尔达敲开职业杀手里昂的房门,要求在他那里暂避杀身之祸。
原来邻居家的主人是警方缉毒组的眼线,因贪污了一小包毒品遭恶警杀害全家。
马蒂尔达得到里昂的留救,幸免于难,并留在里昂那里。
里昂教小女孩使枪,她教里昂法文,两人关系日趋亲密,相处融洽。
女孩想着去报仇,反倒被抓,里昂及时赶到,将女孩救回。
二、人物简介里昂-孤独的职业杀手马婷娜-被血洗一家的幸存者三、剧本内容镜头1.01:57-02:57内餐厅白天餐厅老板指派里昂搞定一个黑帮头目。
里昂喝完牛奶,从容离开。
最近还好吗里昂?还不错来谈谈正事这下流的死胖子一直想介入马利吉欧先生的地盘你也知道马利吉欧先生是个明理的人他只想和对方谈谈但这个死胖子就是不买他的帐我想他他许会听你的他每周二都会来这儿你星期二有空吗?是的我星期二有空(端起牛奶喝完放下):27-03:57内宾馆白天一只抢威胁一个跟班,给琼斯打电话,称有人来见,说完,跟班被手枪,打死。
琼斯听到声音,惊慌失措。
干嘛?我是楼下的陶图这里有个家伙要找你看起来怎么样?很严肃告诉他我要上去了他要上去了有人来了来者不善:37-10:37内宾馆白天琼斯盲目射击,最终被隐藏的里昂抓住用刀抵住喉咙。
里昂让琼斯与自己的雇主通话对方警告琼斯一通后,里昂放了琼斯。
里昂悄然消失在黑暗中。
911紧急报案处快救我有人要杀我好先别挂我帮你转接先生我帮你接到警官哪里去(喘息声)杰弗森警探你好你需要帮助吗?我再打给你放松点兄弟在那边皮箱里的毒品可以让你买下半个玻利维亚还没混过水纯度很高去吧拿去吧全是你的播下这个号码我们再联络亲爱的好吗?再见喂我是马力吉欧记得我吗?我看到你又回来了是的不我是说没有只是今天刚好回来所以我是不是可以说今天是你在这里的最后一天以后这个城市我再也看不到你那张肥猪脸了?是是的让我跟我们的朋友说话他要跟你说话是的确定他搞清楚了再放他走你搞清楚了吗?说啊我搞清楚了很好天啊镜头4.10:00-11:05内地铁白天空荡的车厢里,里昂独自一人站着。
电影学院拉片_篇目

电影学院拉片书目1、《党同伐异》INTOLERANCE(1916年):xxxx克制片公司,导演:格里菲斯。
2、《战舰波将金号》δроносеЦ Потёмкин(1925年):xx国立中央照像电影企业公司,导演:xxxx。
3、《掏金记》(1925年):xxxx影片公司,导演:xx。
4、《一条安达鲁狗》Un Chien Andalou(1929年):xxxx影片公司,导演:xx。
5、《摩登时代》MODERN TIMES(1936年):xxxx影片公司,导演:xx。
6、《乱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1939年):xxxx影片公司,导演:维克托.xx。
7、《魂断蓝桥》Waterloo Bridge(1940年):xxxx影片公司,导演:茂文.勒鲁瓦。
8、《蝴蝶梦》Rebecca(1940年):xxxx尼克影片公司,导演:希区柯克。
9、《公民凯恩》Citizen Kane(1941年):xx雷电xx电影公司,导演:xx.威尔斯。
10、"《偷自行车的人》Ladri di biclette(1948年):xxPds影片公司,导演:xx.xx。
11、"《晚春》(1949年):xxxx电影公司,导演:xx二郎。
12、"《xx》(1950年):xx大映公司xx制片厂,导演:xx。
13、"《罗马11时》Roma ore 11(1952年)意大利出品,导演:xx.xx.xx。
14、"《正午》High Noon(1952年):xxxx影片公司,导演:复莱德.xx。
15、"《后窗》Rear Window(1954年)美国出品,导演:希区柯克。
16、"《野草莓》Smultronstllet(1957年):xxAB影片公司,导演:xx。
17、"《四百下》Les Quatre Cents Coups(1959年):xxxx影片公司,导演:xx。
拉片作业

《加勒比海盗2聚魂棺》开场段落广电文编二班20090705209黄惠敏画面景别运动方式镜头内容及分析声音长度01 特写移动镜头第一个画面女一号出场,特写伊丽莎白手中的花,镜头上移到伊丽莎白脸部,镜头从右往左横移,女主角目光呆滞在哭泣。
这个移动镜头内容简单没有台词为观众设置悬念,为接下来各个主角的出现铺垫。
清晰的雨声及忧伤的纯音乐,镜头移动与音乐节奏相吻合10秒02 全景固定镜头第二个画面反派角色出现,船只军队从右边入画,贝克特骑马在船上,贝克与其他军人的位置不一致,充分显示其高高在上的身份。
清晰的雨声及节奏感很强的音乐5秒03 近景固定镜头旗帜在风雨中飘扬,旗帜上写的是“东印度公司”清晰的雨声,雷声及节奏感很强的音乐2秒04 大全景移动镜头镜头从下往上移动,士兵利用小的船只正在靠岸,通过大全景交代了环境清晰的雨声及节奏感很强的音乐4秒05 近景横摇镜头回到女一号,伊丽莎白在雨中哭泣,继续通过特写表达情感。
女一号与军队间的画面内容交叉,一动一静凸显紧张感与悬疑感。
清晰的雨声及节奏感很强的音乐3秒06 全景固定镜头士兵拉着船从画面右边入画,成功登陆。
从这个画面开始,影片的节奏开始加快,清晰的雨声及节奏感很强的音乐,一个女歌者的声音在低吟。
2秒07 特写固定镜头特写士兵成功登录奔跑的腿部特写接下来的一连串局部特写镜头,都是为了凸显出整紧张感。
同上1秒08 特写固定镜头马的腿部特写,这个画面通过局部特写交代细节内容,间接交代了贝克登陆,前面画面中已经提及,只有贝克一个人骑马。
同上2秒09 中景横摇镜头士兵在街道中穿梭,镜头从左往右横移,落在小女孩恐惧的脸上,女孩的家人把门关上,充分体现了紧张的气氛。
同上4秒10 中景固定镜头贝克特在骑马前行,再次凸显其在片中的重要性。
画面中贝克特始终没有露脸,只是给予局部或者背景的镜头,这与人物个性有过关,贝克特在剧中是反派角色,在幕后操纵一切,神秘而且拥有巨大的权力。
影视视听语言作业

影视视听语言作业一、拉片练习选择5分钟左右的完整电影叙事片段,在非线编辑软件中一格一格地反复看,从视听语言等角度深度解读电影。
然后把每个镜头的内容、场面调度、运镜方式、景别、剪辑、声音、画面、节奏、表演、机位等都纪录下来,最后总结一下。
(个人完成)拉片分析示例:电影《邦尼和克莱德》中片段邦尼和克莱德最后被叛徒出卖,在公路边遭遇警察伏击,中枪身死。
时间:108:00--109:06分析:从克莱德扭头张望到树后躲藏的警察开枪,时长20秒18格,导演却用了30个镜头切换,我们知道1秒的电影胶片是24格,这样算平均每个镜头1秒不到,仅仅16格。
它的剪辑率是狂风暴雨化的,邦尼与克莱德在命悬一线时表情的近景和特写镜头频繁交织,惊飞的白鸽,树丛里的枪口,恐慌的叛徒等,这些画面的组接让人眼花缭乱,危险逼近却没有半点声音,让人透不过气。
一闪而过的白鸽,刹那的美感,似乎也暗示了两人悲剧的宿命。
突然,轰乱的枪声打破了短暂的沉寂,警察的子弹雨点般向他们打去,两人中弹倒在血泊里。
克莱德倒下,升格拍摄加中近景慢镜头,两人被枪杀的画面放大了,时间延伸了,被子弹打的血肉模糊的身体,尘土飞溅,满是弹孔的车身,场面惨不忍睹。
导演给警察的镜头极少,却用大量的时间画面展现男女主角被杀害的惨状,冷静残酷,不管你想不想看。
总结和感想:这种手法带给人的感觉就是,强盗显得无助而脆弱,让人同情;警察凶残,让人厌恶。
这种本末倒置的心理感受,与导演独具匠心的执导和别具一格的剪辑是分不开的。
升格拍摄和慢镜头的使用,给这段暴力血腥的画面涂上了一抹诗意悲凉的色彩,升华了意境。
一般电影在表现作为主角的好人之死时,手法都比较含蓄委婉,中外皆是。
在张艺谋的《英雄》里,无名在秦宫外接受箭雨的“洗礼”,从容赴死,导演是这样处理的:全景,墙上射满了箭,中间一丛箭镞空出一个人形。
在美国电影《勇敢的心》中,华莱士就义,梅尔吉布森用刽子手下落的斧头,华莱士松开手掌,仰拍天空下飘飞的手帕的特写来展现。
迷雾拉片作业

迷雾拉片作业 Final revision on November 26, 2020《迷雾》拉片作业《The Mist》段落分析简介:《》(The Mist),是由执导的、科幻类电影,主演,。
改编自的同名小说。
一座风景秀美的小镇被一场突如其来的浓雾瞬间淹没。
雾中传来阵阵惨叫,人们惊慌失措地四处逃散。
David和他的儿子Billy与众多镇上的人被困在小镇超市里,等待雾的消散。
浓雾并没有如期望的散开,而走进浓雾的人一去不返。
浓雾逐渐露出了它狰狞的面目。
恐惧、惊慌、挣扎、悲伤、绝望……人们的精神濒临崩溃。
如何才能活着走出迷雾?面对超市里几近癫狂的人们和超市外吞噬一切、不可知的迷雾,David紧紧搂着儿子,开始了艰难的求生之路,可结局却不尽人意。
角色:David:(托马斯·简/Thomas Jane饰演)小镇里周知的画家,大雾没来临的时候有个幸福的三口之家,影片突出刻画主演David,是个典型的美式英雄主义人物,想当个leader,有着所有大家英雄人物必有的印象:具有美丽的心灵,勇敢的不屈的灵魂,聪明的才智和当领导的头脑,更主要刻画他爱他的儿子,很爱。
所有之前特意刻画的英雄形象都为后文不寻常的结局做铺垫。
在这一段落中David表现的开始很坚毅后来很癫狂。
他以为走不出迷雾的结局就必定是被怪物残忍的杀害,连丝毫给自己的退路都没有,用典型的英雄主义来示意大家,“被我的枪杀死比被怪兽咬死好百倍”,五个人仅有四发子弹也毅然决然的发挥自我牺牲精神,以为这是在为他们好。
最后雾散去才发现自己做的事又有多么愚蠢,人死不能复生,他也将一辈子承受这种绝望的痛苦,再也无法理智的他嚎啕大哭。
Amanda:(/ Laurie Holden饰演)女教师,看起来温文尔雅的,人也很有耐心,一直很理智,也帮助David看着小Billy,同样也是有野心又勇敢的人,不随波逐流,有冒险精神。
Amanda在这一段落一直压抑着自己的情感,知道马上就要死了的时候眼泪才流出眼眶。
北电教授教你如何拉片

5)关于这部影片的事件、背景、人物及大众传媒的相关报道你知道多少?
6)从你个人的专业、性别、年龄、文化、修养、价值观、道德观出发,你是怎样认识这部电影的?或者你认为这部影片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水平上?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如何进行影片分析
——主题结构人物场景景别空间机位光线影调对话
一主题
正像其它艺术作品一样,影片的主题是电影作品中的灵魂和精华,也是我们为之迷恋的“精神家园”。更是我们在看了一部影片以后,力图总结分析出来东西。
主题——是电影中内容的核心与内涵;
是电影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
电影作品中的内容与主题,渗透和体现创作者的世界观,价值观,体现着创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情感。
2.通过对电影的主题、立意及影片的整体视听形象表达理解,我们感悟到了什么。主题虽然是影片所表达的创作者对生活、对社会的认识、态度、情感和审美观念,带有明显的个人主观色彩和风格样式,但不会是纯主观化的东西,一定是一种个人生活的感悟。
对于电影作品所表现出的主题,我们要全面的理解,切记不能片面化和简单化。艺术作品的最大特点就是用一件最普通的故事,宣扬一种极有意义的思想,折射出丰富的思想内 涵,照耀和抚慰人们的心灵,从而提高和净化人们的精神境界。
在我们分析、讨论影片主题的时候,往往为了更为深入地了解作品的主题,领会导演的创作意图,应该查阅影片相关的文字资料,必须做如下十个方面的准备工作:
1)这部影片是改编自哪一部文学作品(名著)?原著作品中作者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主题思想,时代背景,人物形象?作品传达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世界和情感效果?
2)这部影片的导演曾经导演过什么作品?他(她)一贯的创作风格是什么?在这一部作品中,采用什么样的手段、方法、风格、样式来完成影片叙事及主题表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视听语言学期作业导演系××《辛德勒名单》舞厅一场镜头分析美国著名导演斯皮尔博格完成于1993年的影片《辛德勒名单》描绘了德国工厂主辛德勒从一个投机商人演变成犹太人保护者的真实故事。
荡气回肠的时代背景、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都使影片为广大观众所铭记。
而这部影片成功之处还不仅仅在于此,作为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和最佳剪辑大奖的影片,其视听语言处理相当优秀。
本文重点分析辛德勒在舞厅请德国人喝酒这一场戏的前半部分的视听语言。
这一场戏着重描绘了辛德勒作为投机商的一面,共计24个镜头:1.第一个镜头的画面起幅是辛德勒的近景背影(图1),影片至此尚未出现其正面形象,斯坦尼康跟,引出招待和舞厅环境,观众可以看到门里的大致情况。
辛德勒俯身对招待说话,低头的同时变焦虚掉后面酒吧的背景,使视线集中到人物对话上面来。
前景的辛德勒着深色服装,后景的舞厅内这时也是暗的,给招待打顶光,突出他的白发和面部表情,画面构图虽然是强烈的明暗对比,但是非常和谐。
(图2)这时就使招待拿钱的动作变成画面的焦点,这个动作交代了辛德勒的经济实力,对人物性格同样有提示作用。
摄影机肩高,平拍。
音乐起,画外群杂。
图1图2接着镜头继续跟随招待和辛德勒进入房间内,辛德勒脚步放慢,近景,画右出画(图3),镜头跟招待拉开凳子。
前景依然是暗调,后景用舞台幕布制造一个亮的区域使画面明暗平衡。
这里基本交代了舞厅的空间环境。
低角度平拍。
音乐继续。
脚步声,画内画外群杂。
图3辛德勒从画右入画,坐下(图4)。
镜头跟摇招待,停在桌边,向下摇出辛德勒侧面,仰拍(图5)。
主光从演员正面靠右打亮脸部,背后基本黑掉,凸现人物表情。
辛德勒的面部形象第一次在影片中出现。
这个人物出场的画面相当的讲究。
可以看到从画幅左下到右上的对角线上依次出现的几个亮的区域是一个德国军官的脸、招待的脸、窗,最终递进式的在黄金分割位置出现辛德勒的脸,而辛德勒脑后用柱子形成类似于画框的构图,辛德勒身后由画左向画右走过一个女人,再次把视觉中心集中到辛德勒。
这样,后景的烘托就使人物的出场既好看又有英雄主义的隐喻性。
低角度平拍,机位再降低,仰拍。
音乐继续。
画外群杂。
图4图5以上内容均由一个长镜头完成,流畅而表意丰富。
2.动接动。
上一镜头女人从画左向画右的走动接招待从画左向画右走动,非常流畅。
招待绕过窗格,这时走动变成从画右向画左,使方向稍有变化(图6)。
窗格形成画框勾出辛德勒的面部,前景的人物目光全部集中过去,分两列的前景人物使画面有强烈的纵深感(图7)。
摄影机升到肩高,平拍。
图7略俯。
音乐继续。
脚步声,画外群杂。
图6图73.镜头推上去,进一步通过窗格组成的画框强调辛德勒的面部。
辛德勒看画右,桌上的台灯作为光源给面部勾出轮廓。
招待的声音在画外询问辛德勒身份,通过台词调动观众对人物身份的猜测。
(图8)略俯。
音乐继续。
画外群杂,画外对白。
图84.回到房间内。
上一个镜头辛德勒看画右,此时用他的视线关系,过肩交代酒吧内的人物。
喝酒的女人酒杯碰唇的同时镜头从右向左移,画面过1/2的比例被辛德勒的背影占据。
(图9)摄影机高度降低到平行于演员坐时肩高,平拍。
音乐继续。
画外,女人笑声,群杂。
观察到女人即出女人笑声,虽然不是画内人物的动作,但对画面有强烈的提示作用。
图95.当画面主体变成辛德勒以后,越轴切到其正面,镜头方向变成从左向右移,人物视线继续向人物左侧(画右)看。
(图10)音乐继续。
画外继续女人笑声。
图106.再次越轴切回辛德勒背影,镜头回复到从右向左的移动,交代后景喝酒女人对面的德国军官(图11)。
可以看出镜4和镜6其实是一个镜头切开的,在其中插入镜头5并在角色的视线上和镜头3呼应,使内容不仅仅是交代酒吧内的人物,更交代了辛德勒对这些人物的关注。
音乐继续。
女人笑声渐落。
女记者对白提前入。
图117.机器回到镜头4的起幅位置。
中近景交代女记者的出现。
前景依然是辛德勒的背影,以显示后景所有的人物动作都在他的视线范围内。
(图12)音乐继续。
画内女记者对白。
图128.切到女记者正面。
景别卡到近景,这时观众可以清楚看到闪光灯,明白女记者的身份了——中近景到近景,机位移动,两个镜头交代了新出场人物的身份。
闪光灯第一次闪动,这里提示了后面三个镜头的光线。
(图13)摄影机高度微升,到辛德勒演员坐时头部高度,仰拍。
音乐继续。
画内女记者对白。
闪光灯音效。
图139.在闪光灯的闪烁中特写德国军人勋章。
按道理这时的景别应该是照片拍到哪儿景别卡到哪儿,至少是带头的近景。
但是这时导演只交代胸口的勋章,看似不合理,其实清晰的表明了人物身份和时代背景;这个镜头是女记者的主观镜头,也就是说对象是具有特殊身份才进入她的视野的。
(图14)摄影机从右向左小幅度缓慢摇。
音乐继续。
闪光灯音效。
图1410.辛德勒的脸,近景,摇移,表情不再柔和,闪光灯的光线同时在他脸上闪了一下。
(图15)摄影机从左向右小幅度缓慢摇。
音乐继续。
闪光灯音效。
图1511.机位到6号镜头的落幅处,推特写再次强调德国军人的勋章。
闪光灯的光线闪动一次。
这时勋章的表现就由女记者的主观镜头变成辛德勒的主观镜头,叙事终点回到辛德勒身上(图16)。
从第8个镜头的结尾处到第11镜是通过闪光灯的闪动节奏剪到一起的,四次闪动流畅而具有瞬间的视觉冲击力。
摄影机小幅度缓慢推。
音乐继续。
闪光灯音效。
图1612.切回辛德勒的脸,看画右。
机器摇移,机位和运动方式与10号镜头完全一样,但是景别在这里是特写,进一步勾勒人物内心对眼前事物的关注。
(图17)从左向右缓慢摇。
音乐继续。
无环境音,无群杂。
暗示辛德勒的关注点集中。
图17画面内部相对静止的情况下,以上四个镜头均按音乐节奏用小幅度的摇和推造成外部运动,使视觉更流畅。
13.主观镜头。
按辛德勒上一镜看画右的视线接舞台上的乐团演奏,交代了从第1镜开始的音乐的来源。
使用摇臂,镜头从左上向右下摇出空桌的近景。
(图18)。
音乐继续。
无群杂。
环境音渐起。
图1814.上一镜落幅机位推到空桌特写位置,从右向左摇,摇的方向与上一镜相反,这种改变使“预约席”的牌子在视觉上显得非常突出。
(图19)俯拍。
音乐继续。
群杂渐起。
图1915.辛德勒侧面特写,迅速变焦,后景由虚变实。
(图20、21)镜头从右向左摇移,跟随辛德勒的视线观众可以看到德国军官与情妇进入酒吧走向刚才特写镜头中的预约席。
(图22)镜头摇到辛德勒身后,变焦虚掉背景,辛德勒的头部压到画面右侧1/6处,左边的大量空间用来表现他掏出的钱。
(图23)角度从仰到平。
音乐继续。
细微女人高跟鞋脚步声。
图20图21图22图23侍者从画左入画,对话。
辛德勒头部勾轮廓光,面部左侧打辅光;侍者头部上部勾轮廓光,主次分明。
摇成辛德勒侧面特写,神态自若。
(图24)侍者拿钱后镜头向左摇移,依然回到辛德勒侧面特写音乐继续。
画内对白。
图24以上15个镜头跟随辛德勒的视线,全部为运动镜头,或者是摄影机和演员一起运动,或者是在演员处于相对静态时摄影机外部运动,这种不停的运动不仅是为了画面的优美,也描摹了辛德勒此时的心态——在观察和搜寻中发现合适的对象来拉拢关系。
16.酒杯特写,向上摇出德国军官,女左男右。
(图25)低角度仰拍。
音乐继续。
酒杯酒瓶音效。
群杂声音压低。
图2517.机位移到军官背面,越轴,男左女右。
后景是辛德勒,交代人物位置关系。
画面纵深的层次是这样的:最前,侍者走过,虚;第二层,德国军官和女人,实;第三层,桌子对面军官的下属,实;第四层,舞池中跳舞的人群(为后景的辛德勒留出了空隙),有点虚;第五层,辛德勒,虚;第六层,背景,虚。
纵深调度层次繁复,视觉饱满好看。
(图26)俯拍。
音乐继续。
画内对白。
侍者脚步声。
群杂。
图26军官问副手是否认识辛德勒,副手回头瞬间迅速变焦,现在前景虚而辛德勒位置的后景实,可以看到他叫来女记者在交谈。
(图27)俯拍。
图27副手回头,再变焦,前景实而后景再虚掉。
(图28)俯拍图28副手走向辛德勒方向,军官和情妇交谈,声音延续到下一镜头。
俯拍。
音乐继续。
拉凳子效果声。
群杂。
副手脚步声渐落。
画内对白。
图2918.上一镜头交谈声音延续。
越轴,女左男右。
(图30)仰拍。
音乐继续。
画内对白。
无群杂。
图3019.交谈声音继续延续,再次越轴,机位回到17镜位置。
用长焦镜头压缩纵深空间,前景军官景别推到特写位置,虚。
后景辛德勒和军官副手握手,实。
(图31)镜头向左小幅度移,向右小幅度摇,将视线引向辛德勒。
仰拍。
音乐继续。
画内对白。
群杂起。
图3117镜结尾的对话和18镜的插入构成平行蒙太奇剪接,省略了辛德勒和军官副手的互相介绍,加快了叙事节奏。
20.第三次越轴,镜头面对军官和情妇,女左男右,视线投向辛德勒方向。
上一镜机器从右向左运动,接本镜前景跳舞人群从右到左入画出画。
后景出现军官和情妇。
(图32)俯拍。
图3221.第四次越轴,镜头面向军官背面,从两人头中间看到辛德勒和副手。
跳舞人群从右向左掠过画面。
(图33)平拍。
图3322.跳舞人群从右向左越过画面,与上一镜结尾呼应。
第五次越轴,机位与第20镜位置相同。
(图34)军官正面,跳舞人群从左向右掠过画面,与前面跳舞方向相反,使运动方向不至于单调。
军官疑惑,起身。
(图35、36)低角度俯拍,军官起身后近景低角度仰拍。
音乐继续。
画内对白。
图34图35图3623.第六次越轴。
长焦压缩纵深空间。
军官走向辛德勒,辛德勒起身迎接。
辛德勒身后的墙上打出一个椭圆的亮斑,造成后景相对丰富的明暗对比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此处的群众演员调度,前面几个镜头在画面前景穿来穿去的跳舞人群躲到画面左右两侧,给军官留出通道。
前虚后实。
(图37)低角度仰拍。
音乐继续。
画内对白。
脚步声。
图3724.第七次越轴。
辛德勒携军官情妇由纵深处走向前景,跟焦(图38、39、40),人物脸上始终是实的,后景渐渐虚掉,前景变实。
镜头结束在闪光灯闪烁的静帧上。
(图41)低角度仰拍。
音乐继续。
画内对白,辛德勒声音提高时稍稍加大混响,显示环境空间的细微变化。
图38图39图40图41第16至24镜跟随德国军官的目光认识辛德勒。
相对前面15个镜头,这一段摄影机运动减少,除少量推拉外基本固定,摇移不明显。
节奏的调整靠纵深调度、反复越轴和剪接来完成。
至此,辛德勒完成了他在舞厅对第一个德国军官的邀请。
这一场的后半部分,他把整个舞厅的德国军官都变成自己宴席的客人并请女记者拍摄照片,以便他在影片后面情节中把自己的投机生意做得更大。
辛德勒在舞厅这场戏的前半部分,通过一个具体事件刻画了他狡猾的投机商人性格。
在视听上最重要的特征有:一.全场张驰有度。
镜1至镜7,辛德勒落座、观察人物,节奏舒缓。
镜8至镜11,闪光灯的闪烁造成压迫感,快速剪辑,节奏紧张。
镜12至镜16,节奏再次舒缓。
然后紧接连续七次越轴,镜头切换频繁,造成影片结构再次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