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诗歌的艺术特色

合集下载

艾青诗歌的艺术特色

艾青诗歌的艺术特色

艾青诗歌的艺术特色艾青(1910—1996年)在新诗发展的第二个十年的后期,即以《大堰河——我的保姆》引起了诗坛的注目,被称为“吹芦笛的诗人”。

诗人自己宣称,这“芦笛”是从“彩色的欧罗巴”带回的,评论家也指出从艾青的诗“明显地看得出西方近代诗人凡尔哈仑、波特莱尔的影响”。

这表明艾青的诗歌创作从一开始就汇入了世界近现代诗歌潮流。

艾青的“芦笛”吹出的第一首歌是“呈给爱我如爱他自己儿子般的大堰河”,艾青的诗在起点上就与我们多灾多难的民族与人民取得了血肉般的联系。

诗人同时还顽强地宣布要在世人的“嘲笑”中坚持“我的姿态”,唱出“我的歌”,表现出独立意志和自觉的自我意识。

艾青早期诗歌所显露出来的世界潮流、民族传统与个人气质的交汇,显然不只属于艾青个人,而是显示了中国新诗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必然出现的历史趋归。

人们自然由此预感到:一个历史期待已久的诗人正在诞生。

这期待没有落空。

民族解放战争的号角一吹响,艾青即从时代的“流浪汉”变成了时代的“吹号者”,迅速地在争取独立、自由、解放的斗争中找到了自已的位置。

他深入到人民中间,思索着民族的命运,探索新诗通向“民族心灵深处”的道路。

1939年,他献出了第二本诗集《北方》和长诗《向太阳》以后,人们一致地确认:我们民族自己的成熟的诗人终于出现了。

这距离《大堰河——我的保姆》的发表不过五年时间,但距离《新青年》发表第一批白话新诗已有21年。

1940年,评论家冯雪峰对艾青的历史地位做了理论上的评定:“艾青的根是深深地植在土地上”,是“在根本上就正和中国现代大众的精神结合着的、本质上的诗人”,“中国新诗的创造可以说正由他们在开辟着道路”。

抗战时期国统区最有影响的诗歌流派七月派的青年诗人们,一再申明“他们大多数人是在艾青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自觉地以艾青作为他们的旗帜。

另一个重要诗歌流派中国新诗派的代表诗人穆旦在写作起点上也显然受到艾青的影响。

艾青也是最早走向世界的中国新诗人之一,他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不久即被译为日文,在日本进步青年中产生了强烈反响,在以后的几十年间,一直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至今已传遍英、法、德、西班牙、日、俄、罗、波、捷、匈、保等十多个国家。

艾青诗作的艺术特色

艾青诗作的艺术特色

一.独特的意象主题在艾青诗歌中,“土地”意象、“太阳”意象在他诗中多次出现,“土地”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深爱、对人民的深爱,在《我爱着土地》里,“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这里“土地”象征着生“我”养“我”,但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不仅是生命养育者的象征,更是人类母亲的象征。

“太阳”意象则表达了诗人对光明、理想和美好生活的追求,在《向太阳》中日出意味着新时代的诞生,“我看见日出,比所有的日出更美丽”,因为这是多灾多难的祖国的日出。

在《黎明的通知》中黎明是“白日的先驱,光明的使者”,黎明是抗日艰苦时期人们为之奋斗的胜利,是人们渴望的幸福美好的生活。

其次,艾青对中国人民的苦难生活也不断地发出愤慨,在《手推车》中,作者用手推车表现了北国人民水深火热的生活。

《乞丐》中,从战火连天的地方逃出的乞丐,作者痛斥战争对人民带来的伤害。

二.忧郁的诗绪艾青式忧郁的诗绪,是他独有的,是构成他诗歌艺术特性的基本要素之一。

他的情感与意象相融合,抒情形象更加丰富生动。

如《大堰河—我的保姆》,因幼年时期被父母冷落,少年时期飘泊异乡,三年的囚徒生涯,人世间的不公,祖国的危难…这些自然而然的注入她的字里行间,形成了沉郁的底色。

他用朴实的感情、深重的情感、细腻的笔触叙述了自己的身世与乳母深切的情感,以及乳母省钱的凄苦与死后的悲哀。

他看到战争带给人们伤痛《北方》中流露出忧伤与悲哀。

三.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相融合艾青在抗战后,现实主义风格明显朗化,艾青的诗作紧贴土地,《我爱这片土地》中“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土地”“河流”“黎明”“风”将当时日寇侵华的画面形象生动的勾勒出来,暴风雨所打击着、汹涌着、无止息地、无比温柔的涵盖着诗人浓浓的爱恨交织。

简述艾青诗歌的艺术特点

简述艾青诗歌的艺术特点

1艾青诗歌的特点
艾青的诗歌具有鲜明深刻的形象,随着诗歌结束,形象也就完成。

形象,不仅指人,也包括物,以及思想等的形象化。

艾青的诗歌以它紧密结合现实的、富于战斗精神的特点继承了“五四”新文学的优良传统,又以精美创新的艺术风格成为新诗发展的重要收获。

这里既反映了作者的艺术才能,又铭记下他严肃的、艰苦的艺术实践。

在他的诗歌中,饱满的进取精神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带来鲜明。

2艾青创作特点
艾青的作品一般是描写太阳、火把、黎明等有象征性的事物,表现出艾青对旧社会的黑暗和恐怖的痛恨以及对黎明、光明、希望的向往与追求。

艾青从对农村劳动人民的热爱和接近他们的要求出发,十多年来,一直向他们呈献着自己最真切的诗情。

艾青的诗歌以它紧密结合现实的、富于战斗精神的特点继承了“五四”新文学的优良传统,又以精美创新的艺术风格成为新诗发展的重要收获。

这里既反映了作者的艺术才能,又铭记下他严肃的、艰苦的艺术实践。

在他的诗歌中,饱满的进取精神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带来鲜明。

艾青的诗歌具有鲜明深刻的形象,随着诗歌结束,形象也就完成。

形象,不仅指人,也包括物,以及思想等的形象化。

艾青的诗在形式上不拘泥于外形的束缚,很少注意诗句的韵脚和字数、行数的划一,但是又运用有规律的排比、复沓,造成一种变化中的统一。

艾青诗歌的艺术特色

艾青诗歌的艺术特色

艾青诗歌的艺术特色艾青,原名李乘飙,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作家。

他的诗歌作品以犀利的笔触、深邃的思想和激情澎湃的艺术风格而闻名。

艾青诗歌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深受读者的喜爱和赞赏。

一、深邃的思想内涵艾青的诗歌作品篇篇充满了深邃的思想内涵。

他着眼于国家和社会的问题,深刻洞察社会现实与人性之间的矛盾与冲突,通过诗歌表达对这些现象的思考和关注。

他以犀利的笔触,直面社会的黑暗面和人们的苦难,点燃了许多人内心深处的火焰。

艾青的诗歌作品常常涉及政治和社会议题,他对人权、正义和自由的关切深深融入到他的作品中。

他以诗歌表达自己的思想,展现对社会现状的反思和探索。

他的诗歌不仅仅是艺术的表达,更是对社会的探求和批判,反映了诗人对社会价值观的思考。

二、独特的艺术风格艾青的诗歌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脱颖而出。

他的诗歌语言简洁明快,措辞犀利而富有力量。

艾青善于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出强大的情感力量,让读者在短短的几行诗中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激情与冲动。

艾青的诗歌作品常常使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使作品更具有深度和韵味。

他的诗歌常以简单的情景和形象来表达更广阔的意义和思考。

他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使诗歌更加生动有力,给人以深刻的艺术享受。

此外,艾青的诗歌常常充满了音乐性和节奏感。

他善于运用韵律和押韵,使诗歌呈现出和谐的音韵美。

他的诗歌常常带有歌曲般的韵律感,读起来有一种动情的力量,令人陶醉其中。

三、真挚的情感表达艾青的诗歌以其真挚的情感表达而打动了许多读者。

他的诗歌作品透露出深深的爱国情怀和对人民的关怀之情。

他的诗歌常常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命运和境遇,传递出对社会不公的愤懑和力求正义的决心。

艾青的诗歌中也不乏对爱情、生活、自然等主题的表达。

他通过诗歌,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抒发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他的情感表达真挚而深刻,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共鸣与共情。

艾青的诗歌作品常常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尽管他的诗歌中常常透露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但他的作品中也包含着一种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追求。

艾青诗歌的艺术特色

艾青诗歌的艺术特色

艾青诗歌的艺术特色艾青在30年代初走上诗坛,他作品深沉而忧郁的抒情风格受到了人们普遍的注意。

抗战爆发后,艾青事实上已成为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之一,30年代末到40年代中期,可以称之为"艾青的时代"。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艾青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历史地位,欢迎大家阅读!一、生平及创作艾青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艾青是他1933年发表《大堰河――我的保姆》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艾青出身于地主家庭,但因为刚出生就有术士说他命克父母,以致引起了父母的厌烦,将其送到一个贫苦农妇家里寄养,这位农妇即"大叶荷"。

这使他从小就同情农民,并感染了农民的淳朴和忧郁,和父母的感情非常淡漠。

5岁时艾青回到家中。

艾青是从画家成为诗人的,在精神历程上,则是从时代的"叛逆者"逐渐变成了时代的"吹号者"。

艾青1928年考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专科学校绘画系,1929年去法国勤工俭学,专攻绘画,同时也广泛接触了哲学、文学、特别是诗歌,过了三年"精神上自由,物质上贫困"的生活。

置身在淫荡、疯狂、怪异、陌生的资本主义文明世界中,过着半流浪式的生活,咀嚼着异国游子的内心孤寂,使艾青和西方现代象征派、印象派诗歌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并由此形成了艾青早期作品中"流浪汉的漂泊的情愫"。

1932年,艾青回国,参加了"中国左翼艺术家联盟",从事进步爱国活动,并于同年7月,以"颠覆政府"的罪名被捕入狱,饱受三年铁窗之苦。

1933年,在狱中,艾青第一次以此为笔名创作了著名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表达了对中国广大农民遭际的同情和关切,从而一举成名,誉满诗坛,引起了社会和文学界的普遍重视。

1935年艾青出狱,1936年,汇集他早期创作的诗集《大堰河》出版,并产生了巨大反响。

抗战爆发后,艾青辗转在武汉、山西、湖南、广西等地,1941年从重庆转赴延安。

艾青写诗的风格

艾青写诗的风格

艾青写诗的风格
艾青的诗歌风格非常独特,他的诗歌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以下是对艾青诗歌风格的更详细介绍:
情感真挚:艾青的诗歌情感真挚,他的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常常是发自内心的,因此他的诗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够打动读者的心灵。

语言朴素:艾青的诗歌语言朴素,他常常使用简练、质朴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这种语言风格使得他的诗歌更加贴近生活,更加易于理解和感受。

意象丰富:艾青的诗歌中常常使用丰富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这些意象不仅具有象征意义,而且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让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能够产生更深刻的感受。

节奏感强:艾青的诗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他的诗歌中常常使用重复、排比等手法来营造出一种强烈的节奏感,这种节奏感使得他的诗歌更加富有韵律和美感。

主题深刻:艾青的诗歌主题深刻,他常常通过诗歌来表达对生命、爱情、友情等主题的深刻思考,这些主题不仅具有普遍性,而且具有很高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艾青诗歌的艺术特色

艾青诗歌的艺术特色

艾青诗歌的艺术特色(一)具有独特的意象和主题,其中心意象是太阳和土地,主题则是爱国主义。

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是土地和太阳,而主题则是爱国主义。

据统计,艾青首诗中,借土地来激发诗人情绪的诗,约占26%,全面直接抒写太阳及其边缘类的诗约占10%,且这类诗多是大篇幅的制作,如《大堰河--我的保姆》、《我爱这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向太阳》、《吹号者》、等。

土地的意象凝聚了艾青对祖国和人民的最深沉的爱。

爱国主义是艾青作品中永远唱不尽的主题如他的《我爱这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用真实而朴素的诗句,说出了诗人内心深处永恒的土地情结,这里表达的是一种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艾青是一个深深感染了农民式的忧郁的人,这种来自土地耕植者的忧郁又强化了艾青对土地怀有永恒的忧患感。

在此后的诗中,他关注的始终是和土地合二为一的普通农民的命运。

如《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乞丐》写出了土地--农民受蹂躏的痛苦;《复活的土地》写出了土地--农民的复活;《春雨》写出了土地--农民的翻身和解放。

通过这种描绘,艾青的诗真实而生动地写出了中国农村现实的灵魂,和土地上那些普普通通的农民和士兵的生活和斗争。

太阳的意象表现了诗人灵魂的另一面:对于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热烈的、不息的追求。

艾青是一个时代的预言者和理想世界的呼唤者,他曾经说过:凡是能够促使人类向上发展的,都是美的,都是善的,也都是诗的。

从这种美学思想出发,艾青几十年如一日地热情讴歌着:太阳、光明、春天、黎明、生命和火焰,这是艾青的“永恒主题“。

如他写的光明颂《向太阳》和《黎明的通知》。

(二)具有忧郁的诗绪。

“忧郁“是渗透了诗人的灵魂,永远摆脱不掉的,是构成艾青诗歌艺术特性的基本要素之一。

我们可以把它叫做“艾青式的忧郁”。

如《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写道:“中国的苦痛和灾难,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旷野》中写道:“薄雾在迷蒙着旷野啊.厖”等。

艾青诗歌特点

艾青诗歌特点

艾青是五四以来新诗史上一位著名的诗人。

他的作品具有较强的时代性,以深沉忧郁的笔调表现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合着时代的节拍,反映着历史的真实。

他的诗作丰富和发展了新诗的现实主义精神,可以说,自他起步开始就走在了坚实的革命现实主义道路上。

在这里,我想就艾青三十年代的诗歌创作,探讨一下其诗的艺术特色。

我认为,无论在丰富的意象,还是巧妙的抒情,亦或是形象化的语言等方面,艾青早期的诗歌在那个时期诗坛中都是别具一格的。

一艾青早期的诗歌,以革命的现实主义手法,深沉忧郁地唱出了祖国的土地和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和不幸,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悲惨命运,同时他的诗篇又激励着千千万万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为神圣的国土不可侵犯而英勇斗争。

由于诗歌这一特殊的文学形式所表现的内容要高度概括集中,在表达上,要求有饱满强烈的感情和丰富飞腾的想象,因而采用丰富多彩的意象可使形象更加丰满生动。

所谓意象,就是能寄托出某点感觉的事物、景色,是经过了主观再创造的形象,是“具体化了的感觉”。

由此可见,诗的形象化离不开具体生动的描写,也离不开作者的主观感受。

艾青早期的诗歌,注重通过描写具体可感的事物来引起感觉、发挥联想、捕捉和选择意象以凝结成形象,形成了他早期诗歌艺术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在阅读艾青早期诗歌中,我发现,艾青所采用的意象,其外延相当丰富,就是说,他的诗歌中以现实主义手法对生活作真实的再现,所摄取的物象品种多,表现的范围广,象征的东西丰富。

譬如一九三七年初的作品《太阳》一诗有这样几句:“震惊沉睡的山脉,若火轮飞旋于沙丘之上,太阳向我滚来。

”就是一种光明来临的具体化感觉,它暗示着光明时代的到来那种不可阻挡的雄伟气势。

作为《太阳》起点的《春》这首诗一开头就说:“春来了,龙华的桃花开了。

”大家知道,龙华是蒋介石在上海屠杀革命者的刑场,那里淤积着无数革命烈士的鲜血,诗人在这里发现了诗,激起了诗情,展开他的艺术构思,采用了一系列的意象向我们启示:龙华的桃花是在“东方的深黑的夜里”爆开的,那些深黑的夜是“血斑点点”的,那些也里“没有星光”、“刮着风”,人们“听着寡妇的咽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