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诗歌的艺术特点
艾青诗作的艺术特色

一.独特的意象主题在艾青诗歌中,“土地”意象、“太阳”意象在他诗中多次出现,“土地”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深爱、对人民的深爱,在《我爱着土地》里,“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这里“土地”象征着生“我”养“我”,但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不仅是生命养育者的象征,更是人类母亲的象征。
“太阳”意象则表达了诗人对光明、理想和美好生活的追求,在《向太阳》中日出意味着新时代的诞生,“我看见日出,比所有的日出更美丽”,因为这是多灾多难的祖国的日出。
在《黎明的通知》中黎明是“白日的先驱,光明的使者”,黎明是抗日艰苦时期人们为之奋斗的胜利,是人们渴望的幸福美好的生活。
其次,艾青对中国人民的苦难生活也不断地发出愤慨,在《手推车》中,作者用手推车表现了北国人民水深火热的生活。
《乞丐》中,从战火连天的地方逃出的乞丐,作者痛斥战争对人民带来的伤害。
二.忧郁的诗绪艾青式忧郁的诗绪,是他独有的,是构成他诗歌艺术特性的基本要素之一。
他的情感与意象相融合,抒情形象更加丰富生动。
如《大堰河—我的保姆》,因幼年时期被父母冷落,少年时期飘泊异乡,三年的囚徒生涯,人世间的不公,祖国的危难…这些自然而然的注入她的字里行间,形成了沉郁的底色。
他用朴实的感情、深重的情感、细腻的笔触叙述了自己的身世与乳母深切的情感,以及乳母省钱的凄苦与死后的悲哀。
他看到战争带给人们伤痛《北方》中流露出忧伤与悲哀。
三.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相融合艾青在抗战后,现实主义风格明显朗化,艾青的诗作紧贴土地,《我爱这片土地》中“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土地”“河流”“黎明”“风”将当时日寇侵华的画面形象生动的勾勒出来,暴风雨所打击着、汹涌着、无止息地、无比温柔的涵盖着诗人浓浓的爱恨交织。
艾青诗选诗歌风格

艾青诗选诗歌风格
艾青(1926-1996),原名房树人,是中国现代诗坛上的重要诗人之一。
他的诗歌风格丰富多样,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和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
以下是艾青的一些诗歌风格特点:
1.雄浑磅礴:艾青的诗歌常常带有一种激情澎湃、豪情壮丽的
气势。
他倾注了对生命、人类命运和社会命运的深切关怀,表达了对正义、自由和平等的追求。
2.抒发社会关怀:艾青的诗歌常常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疾苦。
他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动荡和阶级矛盾,表达了对贫苦人民的同情和呼唤公平正义的愿望。
3.自然意象:艾青的诗歌中常出现大自然的景象和意象,他以
生动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美的魅力。
自然景色和元素常常作为诗人内心情感和思想的象征。
4.抒发个人情感:艾青的诗歌也常常表达个人的情感和内心世
界。
他用直接、真实的语言来抒发对爱情、友情、家庭和亲情的感悟,以及对人生、生死和孤独的思考。
5.寓言与隐喻:艾青的诗歌中常使用比喻、隐喻和寓言来表达
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他借助形象生动的意象和象征,传递了深刻的思想和哲理。
艾青的诗歌风格受到了民族文化和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他的诗作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张力。
通过表达个人情感、批判社会现实、探究人生意义等多方面的主题,他的诗歌影响了
许多读者,并对中国现代诗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艾青诗歌的艺术特点分析

艾青是中国现代诗代表诗人之一,在其《诗的散文美》当中指出“诗的散文美”概念,要注意“散文美”并不是“散文化”可惜的是在《诗的散文美》当中,并没有点明什么是“诗的散文美”。
不过艾青诗歌以散文美,创造了中国现代诗的一座高峰。
一、艾青诗歌的意象美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元素。
诗人在创作诗歌作品时,要借助一定的形成来创造意境,这些形象就是诗歌当中的意象。
同时这些意象在诗人的艺术加工下,赋予了主观上的情感和认识,也就不再是客观世界的形象了。
《太阳》(1937年春),艾青的这一首现代诗当中,其中心意象是太阳,《我爱这片土地》(1938年十一月),其中心意象是土地。
这两个意象是艾青诗歌当中出现最多的意象,这些意象蕴含的主题在于爱国主义。
从《我爱这片土地》来看“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这种朴实的诗句将艾青对祖国对人们及土地情结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深层的爱国主义精神。
从当时中国的境况来看,这种思想是当时中国人民的典型代表。
太阳这一意象表现的则是艾青对理想、光明、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从美学的角度讲,艾青始终如一的讴歌:太阳、黎明、春天、光明、生命和火焰,这是艾青诗歌中的“永恒主题”,比如《向太阳》、《黎明的通知》。
二、艾青诗歌中的诗绪艾青诗歌当中的一个基本要素在于“忧郁”,比如《手推车》中“枯干了的河底”、“阴暗的天穹”、“灰黄土层”、“荒漠”从这些意象看,呈现出灰暗的色彩从物理层面表现“忧郁”;而在精神层面“寒冷”“静寂”“悲哀”这些词语结合灰暗色彩[1]的意象,形成忧郁的诗绪。
比如《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当中“老妇”“雪夜”“小油灯”“破烂的乌篷船”等意象,都在表现着艾青式的忧郁。
艾青诗歌当中的这种忧郁诗绪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受西方美学思想、印象派、象征派思潮的影响,这与其自身的留学经历有关。
另一方面,受当时中国境况的影响,在保守外族侵略的国土上,艾青辗转于北方,见识了中国人民所受的苦难,在心灵上产生了共鸣[2]。
值得一提的是,艾青诗歌当中的忧郁虽然给人的审美感受比较特殊,但这种特殊区别于西方忧郁派对忧郁美的极致追求,艾青诗歌当中的忧郁美并不刻意,而是在自然当中流露。
艾青诗歌的艺术特色

艾青诗歌的艺术特色1.具有独特的意象和主题,其中心意象是太阳和土地,主题则是爱国主义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是土地和太阳,而主题则是爱国主义。
据统计,艾青首诗中,借土地来激发诗人情绪的诗,约占26%,全面直接抒写太阳及其边缘类的诗约占10%,且这类诗多是大篇幅的制作,如《大堰河--我的保姆》《我爱这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向太阳》《吹号者》等。
土地的意象凝聚了艾青对祖国和人民的最深沉的爱。
爱国主义是艾青作品中永远唱不尽的主题如他的《我爱这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用真实而朴素的诗句,说出了诗人内心深处永恒的土地情结,这里表达的是一种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艾青是一个深深感染了农民式的忧郁的人,这种来自土地耕植者的忧郁又强化了艾青对土地怀有永恒的忧患感。
在此后的诗中,他关注的始终是和土地合二为一的普通农民的命运。
如《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乞丐》写出了土地--农民受蹂躏的痛苦;《复活的土地》写出了土地--农民的复活;《春雨》写出了土地--农民的翻身和解放。
通过这种描绘,艾青的诗真实而生动地写出了中国农村现实的灵魂,和土地上那些普普通通的农民和士兵的生活和斗争。
太阳的意象表现了诗人灵魂的另一面:对于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热烈的、不息的追求。
艾青是一个时代的预言者和理想世界的呼唤者,他曾经说过:凡是能够促使人类向上发展的,都是美的,都是善的,也都是诗的。
从这种美学思想出发,艾青几十年如一日地热情讴歌着:太阳、光明、春天、黎明、生命和火焰,这是艾青的永恒主题。
如他写的光明颂《向太阳》和《黎明的通知》。
2.具有忧郁的诗绪忧郁是渗透了诗人的灵魂,永远摆脱不掉的,是构成艾青诗歌艺术特性的基本要素之一。
我们可以把它叫做“艾青式的忧郁”。
如《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写道:“中国的苦痛和灾难,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旷野》中写道:“薄雾在迷蒙着旷野啊……”等。
艾青诗歌的艺术特色

艾青诗歌的艺术特色艾青(1910—1996年)在新诗发展的第二个十年的后期,即以《大堰河——我的保姆》引起了诗坛的注目,被称为“吹芦笛的诗人”。
诗人自己宣称,这“芦笛”是从“彩色的欧罗巴”带回的,评论家也指出从艾青的诗“明显地看得出西方近代诗人凡尔哈仑、波特莱尔的影响”。
这表明艾青的诗歌创作从一开始就汇入了世界近现代诗歌潮流。
艾青的“芦笛”吹出的第一首歌是“呈给爱我如爱他自己儿子般的大堰河”,艾青的诗在起点上就与我们多灾多难的民族与人民取得了血肉般的联系。
诗人同时还顽强地宣布要在世人的“嘲笑”中坚持“我的姿态”,唱出“我的歌”,表现出独立意志和自觉的自我意识。
艾青早期诗歌所显露出来的世界潮流、民族传统与个人气质的交汇,显然不只属于艾青个人,而是显示了中国新诗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必然出现的历史趋归。
人们自然由此预感到:一个历史期待已久的诗人正在诞生。
这期待没有落空。
民族解放战争的号角一吹响,艾青即从时代的“流浪汉”变成了时代的“吹号者”,迅速地在争取独立、自由、解放的斗争中找到了自已的位置。
他深入到人民中间,思索着民族的命运,探索新诗通向“民族心灵深处”的道路。
1939年,他献出了第二本诗集《北方》和长诗《向太阳》以后,人们一致地确认:我们民族自己的成熟的诗人终于出现了。
这距离《大堰河——我的保姆》的发表不过五年时间,但距离《新青年》发表第一批白话新诗已有21年。
1940年,评论家冯雪峰对艾青的历史地位做了理论上的评定:“艾青的根是深深地植在土地上”,是“在根本上就正和中国现代大众的精神结合着的、本质上的诗人”,“中国新诗的创造可以说正由他们在开辟着道路”。
抗战时期国统区最有影响的诗歌流派七月派的青年诗人们,一再申明“他们大多数人是在艾青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自觉地以艾青作为他们的旗帜。
另一个重要诗歌流派中国新诗派的代表诗人穆旦在写作起点上也显然受到艾青的影响。
艾青也是最早走向世界的中国新诗人之一,他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不久即被译为日文,在日本进步青年中产生了强烈反响,在以后的几十年间,一直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至今已传遍英、法、德、西班牙、日、俄、罗、波、捷、匈、保等十多个国家。
艾青诗歌的独特风格

艾青诗歌的独特风格
1、对多灾多难的祖国、民族、土地、人民尤其是农村劳动人民的爱,感情深沉;前期的诗带有“忧郁”的感情色彩。
《大堰河——我的保姆》,诗篇抒发了对乳母大堰河的深厚真挚的爱,以铺陈手法,塑造和赞颂了这一农村妇女勤劳善良的动人形象,对造成她一家悲惨命运的“不公道世界”发出“咒语”。
忧郁的色彩源于对灾难深重的祖国和人民的深情,增加了诗歌的动人力量。
2、对光明的热烈向往、追求和火一般燃烧的热情。
3、鲜明深刻的意象和浓郁的诗情,想象丰富,比喻新颖,有色调,有光彩,诗中有画,革命现实主义融进了象征主义、浪漫主义艺术技巧。
《手推车》以手推车为中心意象;诗在色调、光彩、线条与音响的调配上十分成功。
《我爱这土地》中,诗人运用了象征、暗示、移情等手法。
4、以散文式的诗句自由抒写的自由体形式。
不注重诗的外在节律,常用排比、反复等手法表达强烈的感情。
艾青的诗歌特点

艾青的诗歌特点
艾青的诗歌特点:
一、具有浓郁的当代思潮和时代感:
艾青是一位出生在中国改革开放后的诗人,他的诗歌透露出浓郁的当
代思潮和时代感。
在他的诗歌中,大量耸立着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引入
西方技术、管理方法和文化交流的景象,他的诗歌中时常渗透抽象的、理性的、活跃的气息,它们也揭示出彰显着中国改革开放后复杂而又
充满变数的社会现实。
二、注重形象和节奏性:
艾青突出强调形象和节奏性,以清新的细腻文字,营造出一种象征性
的意象,他的诗歌既具有抒情的状态,也充满了爆发力的节奏,一份
表现力和激情。
他的诗歌用丰富的形象描写生活场景,同时透露出思
维深刻的才华,他让抽象的概念结合具象的生活,使得文章以锋芒毕
露的节奏写就,有着流畅自然的读者步伐。
三、激发冥想和流动性:
艾青的诗歌激发出冥想和流动性,他把一些抽象的概念和感受写进诗
歌中,让读者把自己的情感投射进去,感受诗歌中的美妙。
他的诗歌
句式流动性强,通过有节奏的句子布局,表达出诗歌隐晦的思想,为
读者带来一种精神上的震撼。
四、具有抽空情绪:
艾青的诗歌同时也带有浓厚的凋零和孤独情绪,这是独特的中国文学抽象精神的体现,在艾青的诗歌中,思想与色彩、形象与节奏吸引着读者进入到一种空灵、抽象的空间。
诗歌中有着一种“飘逝”的情绪,让读者产生一种哀伤又不失尊重的情感。
五、有深刻的社会哲理:
同时,艾青的诗歌更加强调弥漫的社会哲理,他以独具一格的文学手法探求生活的真谛;他在诗歌中体现了一些独特的社会观点和深刻的社会哲理思想,充分肯定了生活中美好和自主精神,表达了一种对于现实生活的追求和坚持。
艾青诗选形式特点

艾青诗选形式特点
艾青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诗人之一,其诗歌风格内涵丰富,形式多样。
下面是艾青诗选的形式特点相关参考内容:
1.鲜明的个人风格。
艾青在诗歌写作中,以自身的经历、感受和情感为主要表达对象,着重展现个人思想、人生感悟和情感体验。
2.意象丰富、意蕴深刻。
艾青的诗作常常通过充满意象的描绘和深刻的感悟,表达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的关注,展现出独特的审美和艺术价值。
3.自由的表达方式。
艾青在诗歌创作中常常运用流畅自由的语言表达,突破传统的语法和修辞约束,使诗歌更具活力和表现力。
4.史诗化的气势。
艾青的一些诗作有较强的史诗化的气势,以沉重的史诗口吻,深刻描绘出人民的历史遭遇和生命境遇,展现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关注和热爱。
5.声音意象重叠。
艾青的诗歌中常常通过声音、意象等技巧来表达感情,绘就出丰富的意境和情境。
同时,诗人也常常利用声音的重叠、和弦等手法,提升诗歌的音乐性和艺术感染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艾青诗歌的艺术特点摘要:艾青标志我国现代新诗的成熟。
艾青的诗歌深植于民族的土壤,具有现实主义的本色,在以现实主义手法进行诗歌创作时,他将自己的忧郁情怀融于一系列具有象征性的意象之中。
忧郁的灵魂易造就独特的诗人,毫无疑问,艾青的心灵是敏感且忧郁的,而造成他心灵忧郁诗绪的原因就在于那个特殊的时代赠予他的坎坷人生经历。
关键词:艾青,忧郁1 绪论:40年代新诗适应了抗战时期现实性的时代要求,作为中国现代诗的标志性人物,艾青的创作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即引起了诗坛极大的关注。
作者与作品是联系在一起的,要理解诗歌,就要了解诗人,同样,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也能更好地分析诗人所创作诗歌的意蕴。
这是很自然的。
从诗歌角度,读者可欣赏、了解诗歌本身的结构、语言、修辞、文风、意象、韵律、节奏等,但仅从诗歌角度进行现代诗解读不一定可靠,最好的方法是了解诗人,包括经历、遭遇、命运、情感、思想、素养、心理、观点、性格等,看一看这一些与作品的相关性。
换句话说,诗不是简单的情绪的抒发,也不是简单的书写哲理,而把生活的经验通过诗人的构思,凝结成象征性的含义。
所以艾青最好的诗,都是用意象说话的。
艾青的诗歌有两个中心意象:一是土地,象征忧郁和悲怆;二是太阳,象征激昂与希望。
他还将自己眼中所看到的世界以现实主义手法予以呈现,并在这种自由的散文化形式诗歌中穿插实实在在非虚幻的意象,即以根植于人性的现实主义来突出诗歌的主题,艾青开创的这种寄忧郁和希冀于现实主义创作中的手法成为后续诗人在进行诗歌创作时的范本与不竭源泉。
2 艾青诗歌中独具特色的意象2.1独特的意象艾青在他的《诗论》里表示:“意象是纯感官的,是具体化了的感觉”,指意象是一种用感官可以感知的、感觉的具体、抽象化了的具体表现。
而这种具体化的感觉,是诗歌中以意象表达出来的情感和思想。
关于诗歌,艾青有着他自己独特的感受。
人们的情感本互不相同且互不相通,为表达自己心中所感与所思,艾青选择特定的意象以表达他在诗歌中的忧郁情感,但传达忧郁不是他创作的最终目的。
实际上,诗人的情绪往往在他进行诗歌创作时自然流露,因此,艾青的忧郁也很容易被人们所感知。
艾青的灵感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树,而要表达自己对祖国和母亲最真挚、最深沉的爱,选取“土地”这一具体事物作为意象恐怕再合适不过。
由此,在诗歌创作中,艾青常常将意象与内心所捕捉到的印象结合起来,并赋予意象独特意义传达感情。
艾青的这种创作方式使得他诗歌中的意象具有不同寻常的新颖意义,光明与黑暗,天空与大地,晨曦与黄昏,苦难与渴望构成了他诗歌的感情旋律。
由于身处那个特殊的时代,也由于他坎坷不平的人生经历,他的作品大多写的是民族深受苦难,土地被侵略者践踏的悲愤,无奈之情。
总之,艾青使得这些意象在他所创作的诗歌中,起到了“把感情隐藏到幕后,而不使它赤裸裸地呈现”这一美妙效果。
在一首诗里,意象是作为“形象元件”之用的,它既是一个独立体,又总处在一定的组合关系之中,由此使诗歌艺术更富意境美和立体感。
2.2 意象的内涵深刻丰富其诗歌创作在忧郁悲怆的情感基调中显得单纯而又复杂,朴素而又精密,可谓增之一字则长,减之一字则短。
“尖音”故“彻响”,诉诸听觉;“辙迹”故“交织”,给人带来深沉的情绪、不浓厚却又深入人心的忧郁。
关键的是,艾青的诗歌一方面反反复复提起传达他忧思的意象,另一方面通过写多种意象展现无限开阔的视野和无比集中的焦点。
山河、道路、村落,构成了质感突出的背景,而通过画面的重复,诗人让一种沉重忧郁的基调贯穿了他诗歌的整体创作。
“地域”,“天穹”,“山脚”,“冰雪”,“道路”,“太阳”等基本的意象,结合“静寂”,“荒凉”,“广漠”等重量级形容词,仿佛天然的、粗拙的石块,只略事安排,而不加雕饰,创造出粗看单纯而细品复杂的思绪。
其诗歌常用的意象有土地和太阳。
土地代表了爱国主义,对祖国大地的热爱,也代表了艾青对其上朴素劳动者的认同和关注,这在《大堰河——我的母亲》《我爱这土地》中可以看出来。
为了表达自己欲追寻光明和温暖的理想诉求,艾青将选取“太阳”这一意象并赋予太阳驱散黑暗、散发光明的双重具体含义。
“太阳”这一独特意象在艾青《向太阳》、《黎明的通知》中都有所体现。
艾青在他的诗歌中多次提到“土地”和“太阳”之类的意象,这是为了表达他内心深处的追求和希冀。
艾青的诗歌有着难以拭去的忧郁,他忧的是长期生活在真实而朴素的土地上的疾苦农民,同时还有令他痛心的饱经欺凌的祖国。
在艾青的诗歌中,黑夜里的火把是散发光和热、驱散黑暗的力量。
这些都表现出艾青在忧郁中沉思,在忧郁中抒发自己内心的家国抱负。
生存的至真境界是永恒的忧患,是深深潜存在他的创作心态中的。
”骆寒超对艾青诗歌内涵的诠释,正显示了艾青由“土地”系列意象延伸出来的象征义。
3 诗人内心的情绪3.1 情感的忧郁艾青的诗歌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象世界,但是悲哀和忧郁对于艾青来说是很难拂去的。
一方面,多难的土地和贫苦的农民让艾青感染上了忧郁的情感,另一方面,在巴黎度过的那三年“精神上自由,物质上贫困”的生活在潜移默化中使得忧郁占据了艾青的内心。
尽管艾青在主观意志受到人生经历阻碍后产生了忧郁的心理,但进入无休止的忧郁并非艾青内心深处的追求,他借助这阻滞转而沉思自身与现实的关系,在沉思当中宣泄他蓄积已久的心理能量,从而以多种意象进行诗歌创作,在创作中重新保持心理平衡。
艾青在成功地使用了“太阳”、“土地”等一系列意象后,反叛主流价值,从一个阴暗的角度切入社会,以独特意象展现自己对世界的感知。
事实上,艾青从一开始感受到忧郁情绪后,就自觉地拒斥,以诗歌创作并赋予诗歌深刻内涵的方式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摆脱忧郁情绪给自己带来的压抑挫败感。
曲折的人生使得艾青难以从忧郁情愫中挣脱,久而久之,忧郁带给他的沉思却很快地将他吸引到其中,于是咀嚼起自己的忧郁,似乎感到对痛苦的重新品味而产生的一丝快感。
对痛苦的重新品味之所以能够让艾青产生快感,而非理所当然地增加痛感,是因为当艾青和自己切身体验的痛苦拉开了一定的距离之后,想象力发挥了它的幻想——弥补作用。
艾青往往因土地和大堰河而喜、因民族和农民的苦难而悲,这其中有太多复杂的情感交织,从而导致他情感、思绪与现实、处境的错位,这种产生错位的心理和思维结构赠予艾青丰富又细腻的想象力、联想力。
由于在想象力、联想力上较常人活跃得多,艾青深陷忧郁之中并且沉溺于忧郁带来的心里体验。
他因而更深地体味着痛感与快感的交织、混杂和冲突,从而导致内心的波澜起伏。
作为一种悲剧因素的忧郁心理绝不仅仅是完全负面的、萎靡不振的病态情绪。
艾青凭着活跃的心理能量和想象——弥补机制,反而从忧郁当中获得了自己精神和灵魂的洗涤与生命力的昂扬。
正是这种强大的心理素质,决定了忧郁对于艾青产生的始于无力、终于振奋的效果。
因此,在这种心理驱动下,饱经磨难的艾青在忧郁中向往光明、讴歌土地与母亲。
艾青说过,“个人的痛苦与欢乐,必须融合在时代的痛苦与欢乐里。
”他将个人的情感融入到时代的情感风尚当中,反映那片广袤土地上民族和人民的悲欢,写“农民的忧郁”,“流浪汉的心态”,是在将个人境遇和西方文学思潮结合成自身漂泊的情愫,其中的诗绪,也就是反复环绕在诗歌中的情感,是悲哀忧郁的,构成了“艾青式的忧郁”。
在艾青的诗歌当中,忧郁的调子反反复复浮现。
他的作品中不乏以歌颂光明为主题的诗歌,但在歌颂光明的背后,还寄托了他在亲身经历民间疾苦后对改善悲苦民众生活的愿望,这就是歌颂光明的意义所在。
正是因为世界上有了黑暗,所以生活在这片广袤土地上的广大农民才有了对光明的渴求。
艾青曾与大堰河共同生活过很长一段时间,因此,他在看尽土地上的广大社会民众身上的痛苦后,加重了内心的忧郁。
他在忧郁中沉思,在沉思中愤懑,又在愤懑中对社会怀有一丝希望。
但这一丝丝的希望并没有让艾青的诗风变得真正积极起来,而是为他带来深沉家国和民众忧郁的升华。
因此,艾青诗歌的忧郁之情和崇高之情,既是对民族悲剧性境遇的反映,又是它的升华和超越。
3.2 情感的虔诚艾青出生于一个地主家庭,他的本名为蒋正涵,而艾青是他的笔名。
艾青,艹字头指的是蒋介石,而义指自己的爱国深明大义,那个时候的他对蒋介石深恶痛绝,所以笔名也是为了引以为戒。
艾青在幼时被算命先生测出有”克父克母”之命后被送往一个叫做“大堰河”的农妇家寄养。
悲惨的童年经历在艾青的内心深处打下烙印,不幸的童年所诱发的忧郁情感成为他后来进行诗歌创作的源泉。
艾青极善于从具体的事物中寻求灵感,并在脑海中勾勒出意象的大致形态,这些意象被艾青带进忧郁的情怀当中,并在此基础上写真实。
在此同时,真实的意象和真实的情感激励着那个特殊时代的人们不断抗争。
艾青凭借他自身的情感体验所创作的大堰河展现了岁月流逝时在他内心深处留下的痕迹,他忧郁,并将这种忧郁转化为诗绪,抒发的是对贫苦农妇大堰河的怀念之情、感激之情和赞美之情。
解放前,艾青大胆地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触诅咒黑暗,讴歌光明;解放后,又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
艰苦的环境并没有压抑他的才华。
在独自一人接触欧洲现代诗歌期间,艾青毫不压抑自己的感情,真实且虔诚地以他独有的价值观表达对某种精神世界的看法。
4 对世界独有的体会与感受艾青从绘画转向写诗,他的诗歌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印象派绘画的影响,从而形成了感知世界和艺术地表现世界的基本方式。
艾青在迅速而准确地把握意象感觉印象的同时将感觉印象清新而明晰地再现为视觉形象,并实现主观感情与客观形象的交融契合。
由于非常重视感觉和感受,他常常处在一种在忧郁中沉思的状态里,为的是怎样才能抓住那种瞬间得来的新鲜印象,并加以渲染,用恰当的诗句将他的情感表达出来。
在通过诗歌创作把握世界的过程当中,艾青强调主观情感对感觉的渗入,追求二者的融合,从中展开联想,创造出以忧郁为整体印象的广阔天地。
艾青的视角常常不是战斗的,从来没有着重将情怀投入“黄河在咆哮”的那种战斗中,他的着力处更低,更具悲悯同情,把目光瞄准了受尽磨难的劳苦大众。
他忧郁的诗情里积淀了早期生命历程的坎坷与不幸,也是发自内心他置身于黑暗大地上的痛苦的生命情怀:幼年时缺乏父母亲情的冷漠凄清,少年时飘泊异乡的辛酸孤苦,三年囚徒生涯的悲愤伤感,以及人世间的苦难不平、对中华民族生存危机的深思忧虑……这一切自然而然地流注在他血泪凝成的字里行间,形成他许多诗歌沉郁的底色。
在灰黄和金红两种基本色调中,艾青以金红意象所象征的热情烘托他灰黄色意象传达出的忧郁,同时,艾青还以诸多如“土地”一类传达他忧郁的意象作为基础,着重写“太阳”一类金红意象,传达他在忧郁中追寻光明的世界观。
而忧郁与希冀就是他所拥抱的世界的两个侧面:在忧郁中怀有希冀的同时,还在希冀中传达自己的感伤忧郁。
5 独特的表现手法5.1 诗歌的现实主义手法作为一名现实主义诗人,艾青注重追求感受力的统一,将感觉、情绪、想象和理性综合运用到诗歌创作当中,在提倡散文美的同时紧密结合现实、推崇战斗精神,在诗歌中实现一个别致的超现实的意象性想象,把分而难离的感觉表现得简洁、奇异、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