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07081第一二三章)复习题卡答案
高考第一轮复习数学:123统计-教案(含习题及答案).

12.3 统 计●知识梳理1.抽样当总体中的个体较少时,一般可用简单随机抽样;当总体中的个体较多时,一般可用系统抽样;当总体由差异明显的几部分组成时,一般可用分层抽样,而简单随机抽样作为一种最简单的抽样方法,又在其中处于一种非常重要的地位.实施简单随机抽样,主要有两种方法:抽签法和随机数表法.系统抽样适用于总体中的个体数较多的情况,因为这时采用简单随机抽样就显得不方便,系统抽样与简单随机抽样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即在将总体中的个体均匀分后的每一段进行抽样时,采用的是简单随机抽样;与简单随机抽样一样,系统抽样也属于等概率抽样.分层抽样在内容上与系统抽样是平行的,在每一层进行抽样时,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分层抽样也是等概率抽样.2.样本与总体用样本估计总体是研究统计问题的一种思想方法.当总体中的个体取不同数值很少时,其频率分布表由所取样本的不同数值及其相应的频率来表示,其几何表示就是相应的条形图,当总体中的个体取不同值较多,甚至无限时,其频率分布的研究要用到初中学过的整理样本数据的知识.用样本估计总体,除在整体上用样本的频率分布去估计总体的分布以外,还可以从特征数上进行估计,即用样本的平均数去估计总体的平均数,用关于样本的方差(标准差)去估计总体的方差(标准差).3.正态分布正态分布在实际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很多变量,如测量的误差、产品的尺寸等服从或近似服从正态分布,利用正态分布的有关性质可以对产品进行假设检验.4.线性回归直线设x 、y 是具有相关关系的两个变量,且相应于n 组观察值的n 个点大致分布在一条直线的附近,我们把整体上这n 个点最接近的一条直线叫线性回归直线.特别提示在三种抽样中,简单随机抽样是最简单、最基本的抽样方法,其他两种抽样方法是建立在它的基础上的.三种抽样方法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是等概率抽样,体现了抽样的公平性.三种抽样方法各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在抽样实践中要根据具体情况选用相应的抽样方法.●点击双基1.一个总体中共有10个个体,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从中抽取一容量为3的样本,则某特定个体入样的概率是 A.310C 3 B.89103⨯⨯ C.103 D. 101 解析:简单随机抽样中每一个体的入样概率为Nn . 答案:C2.(2004年江苏,6)某校为了了解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随机调查了50名学生,得到他们在某一天各自课外阅读所用时间的数据,结果用下面的条形图表示.根据条形图可得这50名学生这一天平均每人的课外阅读时间为 055人数(人)h )A.0.6 hB.0.9 hC.1.0 hD.1.5 h解析:一天平均每人的课外阅读时间应为一天的总阅读时间与学生数的比,即 5050.2105.1100.1205.050⨯+⨯+⨯+⨯+⨯=0.9 h. 答案:B3.一个年级有12个班,每个班有50名同学,随机编号为1~50号,为了了解他们在课外的兴趣爱好,要求每班的33号学生留下来参加阅卷调查,这里运用的抽样方法是A.分层抽样法B.抽签法C.随机数表法D.系统抽样法答案:D4.如果随机变量ξ~N (μ,σ2),且E ξ=3,D ξ=1,则P (-1<ξ≤1)等于A.2Φ(1)-1B.Φ(4)-Φ(2)C.Φ(2)-Φ(4)D.Φ(-4)-Φ(-2)解析:对正态分布,μ=E ξ=3,σ2=D ξ=1,故P (-1<ξ≤1)=Φ(1-3)-Φ(-1-3)=Φ(-2)-Φ(-4)=Φ(4)-Φ(2).答案:B5.为考虑广告费用x 与销售额y 之间的关系,抽取了5家餐厅,得到如下数据: 广告费用(千元) 1.0 4.06.0 10.0 14.0 销售额(千元) 19.0 44.0 40.0 52.0 53.0 现要使销售额达到6万元,则需广告费用为______.(保留两位有效数字)解析:先求出回归方程yˆ=bx+a ,令y ˆ=6,得x=1.5万元. 答案:1.5万元●典例剖析【例1】 某批零件共160个,其中,一级品48个,二级品64个,三级品32个,等外品16个.从中抽取一个容量为20的样本.请说明分别用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和分层抽样法抽取时总体中的每个个体被取到的概率均相同.剖析:要说明每个个体被取到的概率相同,只需计算出用三种抽样方法抽取个体时,每个个体被取到的概率.解:(1)简单随机抽样法:可采取抽签法,将160个零件按1~160编号,相应地制作1~160号的160个签,从中随机抽20个.显然每个个体被抽到的概率为16020=81. (2)系统抽样法:将160个零件从1至160编上号,按编号顺序分成20组,每组8个.然后在第1组用抽签法随机抽取一个号码,如它是第k 号(1≤k ≤8),则在其余组中分别抽取第k+8n (n=1,2,3,…,19)号,此时每个个体被抽到的概率为81. (3)分层抽样法:按比例16020=81,分别在一级品、二级品、三级品、等外品中抽取48×81=6个,64×81=8个,32×81=4个,16×81=2个,每个个体被抽到的概率分别为486,648,324,162,即都是81. 综上可知,无论采取哪种抽样,总体的每个个体被抽到的概率都是81. 评述:三种抽样方法的共同点就是每个个体被抽到的概率相同,这样样本的抽取体现了公平性和客观性.思考讨论现有20张奖券,已知只有一张能获奖,甲从中任摸一张,中奖的概率为201,刮开一看没中奖.乙再从余下19张中任摸一张,中奖概率为191,这样说甲、乙中奖的概率不一样,是否正确?【例2】 将温度调节器放置在贮存着某种液体的容器内,调节器设定在d ℃,液体的温度ξ(单位:℃)是一个随机变量,且ξ~N (d ,0.52).(1)若d=90°,求ξ<89的概率;(2)若要保持液体的温度至少为80 ℃的概率不低于0.99,问d 至少是多少?(其中若η~N (0,1),则Φ(2)=P (η<2)=0.9772,Φ(-2.327)=P (η<-2.327)=0.01).剖析:(1)要求P (ξ<89)=F (89),∵ξ~N (d ,0.5)不是标准正态分布,而给出的是Φ(2),Φ(-2.327),故需转化为标准正态分布的数值.(2)转化为标准正态分布下的数值求概率p ,再利用p ≥0.99,解d.解:(1)P (ξ<89)=F (89)=Φ(5.09089-)=Φ(-2)=1-Φ(2)=1-0.9772=0.0228. (2)由已知d 满足0.99≤P (ξ≥80),即1-P (ξ<80)≥1-0.01,∴P (ξ<80)≤0.01.∴Φ(5.080d -)≤0.01=Φ(-2.327). ∴5.080d -≤-2.327. ∴d ≤81.1635.故d 至少为81.1635.评述:(1)若ξ~N (0,1),则η=σμξ-~N (0,1).(2)标准正态分布的密度函数f (x )是偶函数,x<0时,f (x )为增函数,x>0时,f (x )为减函数.深化拓展在实际生活中,常用统计中假设检验的思想检验产品是否合格,方法是:(1)提出统计假设:某种指标服从正态分布N (μ,σ2);(2)确定一次试验中的取值a ;(2)作出统计推断:若a ∈(μ-3σ,μ+3σ),则接受假设,若a ∈(μ-3σ,μ+3σ),则拒绝假设.如:某砖瓦厂生产的砖的“抗断强度”ξ服从正态分布N (30,0.8),质检人员从该厂某一天生产的1000块砖中随机抽查一块,测得它的抗断强度为27.5 kg/cm 2,你认为该厂这天生产的这批砖是否合格?为什么?分析:由于在一次试验中ξ落在区间(μ-3σ,μ+3σ)内的概率为0.997,故ξ几乎必然落在上述区间内.于是把μ=30,σ=0.8代入,算出区间(μ-3σ,μ+3σ)=(27.6,32.4),而27.5∉(27.6,32.4).∴据此认为这批砖不合格.【例3】 已知测量误差ξ~N (2,100)(cm ),必须进行多少次测量,才能使至少有一次测量误差的绝对值不超过8 cm 的频率大于0.9?解:设η表示n 次测量中绝对误差不超过8 cm 的次数,则η~B (n ,p ).其中P=P (|ξ|<8)=Φ(1028-)-Φ(1028--)=Φ(0.6)-1+Φ(1)=0.7258-1+0.8413=0.5671.由题意,∵P (η≥1)>0.9,n 应满足P (η≥1)=1-P (η=0)=1-(1-p )n >0.9,∴n>)5671.01lg()9.01lg(--=4329.0lg 1-=2.75. 因此,至少要进行3次测量,才能使至少有一次误差的绝对值不超过8 cm 的概率大于0.9. ●闯关训练夯实基础1.对总数为N 的一批零件抽取一个容量为30的样本,若每个零件被抽取的概率为0.25,则N 等于A.150B.200C.120D.100解析:∵N30=0.25,∴N=120.答案:C2.设随机变量ξ~N (μ,σ),且P (ξ≤C )=P (ξ>C ),则C 等于A.0B.σC.-μD.μ解析:由正态曲线的图象关于直线x=μ对称可得答案为D.答案:D3.(2003年全国,14)某公司生产三种型号的轿车,产量分别为1200辆、6000辆和2000辆,为检验该公司的产品质量,现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46辆进行检验,这三种型号的轿车依次应抽取______辆、______辆、______辆.解析:因总轿车数为9200辆,而抽取46辆进行检验,抽样比例为920046=2001,而三种型号的轿车有显著区别.根据分层抽样分为三层按2001比例分别有6辆、30辆、10辆. 答案:6 30 104.某厂生产的零件外直径ξ~N (8.0,1.52)(mm ),今从该厂上、下午生产的零件中各随机取出一个,测得其外直径分别为7.9 mm 和7.5 mm ,则可认为A.上、下午生产情况均为正常B.上、下午生产情况均为异常C.上午生产情况正常,下午生产情况异常D.上午生产情况异常,下午生产情况正常解析:根据3σ原则,在8+3×1.5=8.45(mm )与8-3×1.5=7.55(mm )之外时为异常. 答案:C5.随机变量ξ服从正态分布N (0,1),如果P (ξ<1)=0.8413,求P (-1<ξ<0). 解:∵ξ~N (0,1),∴P (-1<ξ<0)=P (0<ξ<1)=Φ(1)-Φ(0)=0.8413-0.5=0.3413.6.公共汽车门的高度是按照确保99%以上的成年男子头部不跟车门顶部碰撞设计的,如果某地成年男子的身高ξ~N (173,72)(cm ),问车门应设计多高?解:设公共汽车门的设计高度为x cm ,由题意,需使P (ξ≥x )<1%.∵ξ~N (173,72),∴P (ξ≤x )=Φ(7173-x )>0.99. 查表得7173-x >2.33,∴x >189.31,即公共汽车门的高度应设计为190 cm ,可确保99%以上的成年男子头部不跟车门顶部碰撞.培养能力7.一投资者在两个投资方案中选择一个,这两个投资方案的利润x (万元)分别服从正态分布N (8,32)和N (6,22),投资者要求利润超过5万元的概率尽量地大,那么他应选择哪一个方案?解:对第一个方案,有x ~N (8,32),于是P (x>5)=1-P (x ≤5)=1-F (5)=1-Φ(385-)=1-Φ(-1)=1-[1-Φ(1)]=Φ(1)=0.8413. 对第二个方案,有x ~N (6,22),于是P (x>5)=1-P (x ≤5)=1-F (5)=1-Φ(265-)=1-Φ(-0.5)=Φ(0.5)=0.6915.相比之下,“利润超过5万元”的概率以第一个方案为好,可选第一个方案.探究创新(2)画出频率分布直方图和累积频率分布图;(3)根据累积频率分布图,总体中小于22的样本数据大约占多大的百分比?(2)频率分布直方图及累积频率分布图如下:(3横坐标为22,落在21~24的区间内,折线图在这段区间上的线段所在的直线方程是y -0.3=21243.051.0--(x -21), 即y=0.07x -1.17.当x=22时,y=1.54-0.17=0.37.因此,总体中小于22的数据大约占37%.●思悟小结以上两种情况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的频率分布表中列出的是几个不同数值的频率,相应的条形图是用其高度来取各个值的频率的;后者的频率分布表中列出的是在各个不同区间内取值的频率,相应的直方图是用图形面积的大小来表示在各个区间内取值的频率.●教师下载中心教学点睛简单随机抽样,有以下特点:(1)它要求被抽取样本的总体的个体数有限.这样,就便于对其中各个个体被抽取的概率进行分析.(2)它是从总体中逐个地进行抽取,这样,就便于在抽样实践中进行操作.(3)它是一种不放回抽样.由于抽样实践中多采用不放回抽样,使其具有较广泛的实用性,而且由于所抽取的样本中没有被重复抽取的个体,便于进行有关的分析和计算.(4)它是一种等概率抽样.不仅每次从总体中抽取一个个体时,各个个体被抽取的概率相等,而且在整个抽样过程当中,各个个体被抽取的概率相等,从而保证了这种抽样方法的公平性.频率分布随着样本容量的增大更加接近总体分布,当样本容量无限增大且分组的组距无限缩小时,频率分布直方图就会演变成一条光滑曲线——反映总体分布的频率密度曲线,基于频率分布与相应的总体分布的关系,且通常我们并不知道一个总体的分布,因此,我们往往是从总体中抽取一个样本,用样本的频率分布去估计相应的总体分布.统计中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是:根据小概率事件在一次试验中几乎不可能发生的原理和从总体中抽测的个体的数值,对事先所作的统计假设作出判断:是拒绝假设,还是接受假设.拓展例题【例题】 设有一样本x 1,x 2,…,x n ,其标准差为s x ,另有一样本y 1,y 2,…,y n ,其中y i =3x i +2(i=1,2,…,n ),其标准差为s y ,求证:s y =3s x .证明:∵x =nx x x n ++21, ∴y =ny y y n ++21 =nx x x n )23()23()23(21++++++ =nn x x x n 2)(321+++ =3x +2. ∴s y 2=n1[(y 12+y 22+…+y n 2)-n y 2] =n1[(3x 1+2)2+(3x 2+2)2+…+(3x n +2)2-n (3x +2)2] =n1[9(x 12+x 22+…+x n 2)+12(x 1+x 2+…+x n )+4n -n (9x 2+12x +4)] =n9[(x 12+x 22+…+x n 2)-n x 2] =9s x 2.∵s x ≥0,s y ≥0,∴s y =3s x .。
一二三测试题及答案

一二三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下列哪个选项是正确的?A. 地球是平的B. 太阳从西方升起C. 一年有13个月D. 地球围绕太阳转答案:D2. 以下哪种动物是哺乳动物?A. 鳄鱼B. 鲨鱼C. 企鹅D. 猫答案:D3. 哪个国家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之一?A. 巴西B. 印度C. 中国D. 澳大利亚答案:C4. 以下哪个数字是质数?A. 4B. 6C. 8D. 11答案:D5. 以下哪种语言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A. 德语B. 法语C. 意大利语D. 西班牙语答案:B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 地球上最大的陆地是________。
答案:亚洲2. 人体最大的器官是________。
答案:皮肤3. 化学元素周期表中,氢的原子序数是________。
答案:14. 地球的自转周期是________小时。
答案:245. 世界上最深的海沟是________。
答案:马里亚纳海沟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答案:牛顿三大运动定律包括:第一定律(惯性定律),即物体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直到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第二定律(加速度定律),即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即对于每一个作用力,都有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2. 描述水的三态变化。
答案:水的三态变化包括固态(冰)、液态(水)和气态(水蒸气)。
在一定条件下,水可以在这三个状态之间相互转化,如冰在加热时融化成水,水在加热至沸点时蒸发成水蒸气,水蒸气在冷却时凝结成水或冰。
3. 简述光合作用的过程。
答案:光合作用是植物、藻类和某些细菌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葡萄糖和氧气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光能被叶绿素吸收,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葡萄糖中,同时释放氧气。
4. 解释什么是温室效应。
答案:温室效应是指地球大气层中的某些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等)能够吸收并重新辐射地球表面散发的热量,导致地球表面温度升高的现象。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123整理与复习练习题及答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123整理与复习练习题及答案预览说明:预览图片所展示的格式为文档的源格式展示,下载源文件没有水印,内容可编辑和复制第3课时整理与复习(3)不夯实基础,难建成高楼。
1. 口算。
54÷2=300÷50=75÷25=24×3=180÷20=240÷40=12×6=4×23=2. 填一填。
(1)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________。
(2)把线段的两端都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________。
(3)线段有________个端点,射线有________个端点,直线________端点。
(4)锐角小于90°;钝角大于_______且_______180°。
(5)沿圆形池塘的一周共栽了6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可以栽桃树________棵。
3. 按要求画一画。
(1)画一条直线、一条射线,再画一条长5cm的线段。
(2)用量角器画出下面指定度数的角。
70°145°25°(3)过点A分别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和垂线。
画出的这两条直线____________。
重点难点,一网打尽。
4. 连一连。
(1)下面的角,哪些是锐角?哪些是直角?哪些是钝角?(2)按要求连线。
5. 一根铁丝长12米,要剪成2米长的小段,要剪多少次?6. 一座楼房,每上一层有24级台阶,小红从一楼向上走了96级台阶才回到家,小红家住几楼?举一反三,应用创新,方能一显身手!7. 30辆彩车排成一队,参加国庆游行。
每辆彩车长4米,彩车与彩车之间相隔6米。
这列彩车队长多少米?第3课时1. 27 6 3 72 9 6 72 922. (1)射线(2)直线(3)两 1 没有(4)90°小于(5)653. (1)略(2)略(3)互相垂直,画图略。
4. (1)略(2)略5. 12÷2=6(段) 6-1=5(次)6. 96÷24=4(层) 4+1=5(楼)7. 30×4+6×29=294(米)。
三年级数学上册123单元复习测试题

三年级数学上册123单元复习测试题一、我会填(19分,第4、10、13小题每空1分,其余每空0.5分)1、 ( )厘米=1分米 8厘米5毫米=( )毫米 240秒=( )分4吨=( )千克 4时=( )分 1时12分=( )分2、最大的三位数与最小的四位相差( ),一个数比700少70,这个数是( )。
3、计算加减法时,要注意相同数位(),从( )位起加、减。
调换加数的位置,( )不变,可以验算加法。
减数与差相加,结果等于( ),可验算( )法。
4、常见的质量单位从小到大排列( )。
5、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 )。
四边形有( )条边,有( )个角。
6、计算长方形时,需要知道长方形的( )和( )。
7、边长为6厘米的正方形的周长是( ),图有( )个长方形。
8、长度的单位有( )”、。
(3分)1 900米1千米30米 2900千克吨1 980千克 200秒分 1分30秒秒三、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5分)1、英语课本大约厚6( ),一头大象重9( ),一支粉笔长7( )。
2、长江全长6300( ),一个排球重300( ),两层楼高约8( )3、妈妈每天工作8( ),我们上一节课的时间是40( ),我们每天的睡眠时间大约是9( ),小明每天晚上9( )睡觉。
四、我当小法官。
(5分)1、一袋大米重50吨。
( ) 汽车每小时行60千米。
( )2、3吨煤比3吨棉花重。
( )两个三位数相加,和一定是三位数。
( )3、最小的三位数和最大的三位数的和是1000。
( )508比128多280。
( )4、正方形也是长方形。
( )平行四边形的四条边相等。
( )5、有7只小鸟,每3只住一个笼子,准备2个笼子就够了。
( )6、一个正方形边长增加2厘米,它的周长增加8厘米( )五、我会选(6分)。
1、用两根同样长的铁丝,一根围成长方形,一根围成正方形,它们的周长( )①、一样长 ②、长方形周长长 ③正方形周长2、用2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周长是( )。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一二三单元练习题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一二三单元考试题一、填空题1.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可能是()位数,也可能是()位数。
2.一个三位数除以7,商的最高位可能在()位上,也可能在()位上。
3. 408是8的()倍4.小青的生日在第三季度里的小月,而且是这个月的倒数第八天,小青的生日是()月()日:小平的生日比小青的生日早10天,小平的生日是()月()日。
5.一年有()个月,31天的月份有(),30天的月份有(),平年的二月有()天,闰年的二月有()天。
6.火车12:35分出发,下午4:00到达,中间经过了()时()天。
7.有无数条对称轴的平面图形是()。
8.正方形有()条对称轴,长方形有()条对称轴。
9.写出4个日常生活中你见过的对称的物品()。
10.610里最多有()个8,323里最多有()个5。
二、选择题(5分)1.一道除法算式的余数是10,则这个算式中的除数最小是()A 10B 11C 122.下列图形中有两条对称轴的图形是() A长方形 B正方形 C圆3.阅览室上午8:00_12:00开放,下午1:30_下午4:00开放,全天共开放().A.4时B.2时30分C6时D.6时30分4.下列年份中不是闰年的是().A.2000年.B.2008年C.1902年.D.2004年5.商最接近70的除法算式是() A254÷5 B400÷6 C492÷7三、判断题(5分)1.被除数的末尾有0,商的末尾一定也有0。
()2.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3.每年都是365天。
()4.2004年8月1日是星期日,8月31日是星期二。
()5.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一定是三位数。
()四、计算题(共47分)1.竖式计算带2.5分)467÷6= 618÷3=÷7=774÷7= 83÷4=÷4=2.脱式计算(每题4分)576÷4÷3 48×7÷6 408-305÷5 (316+242)÷9 38×18÷947×62-627 475-408÷616×(18+27)五、解答题(共33分)1.学校食堂原有24袋大米,又运来42袋,平均每周需要3袋大米,这些大米能吃多少周?(5分)2.学校图书角有4个书架,每个书架有2层,一共有464本书,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多少本书?(5分)3.一列火车18:47出发,开车前5分钟停止检票,爸爸从叫到学先进站要用30分钟,要赶上这列火车,爸爸最晚几时从家里出发?(6分)4.华明商场平均每天卖8台电视,今年第四季度能买多少台电视?(6分)5.三年级一班有32个同学。
一二章试题及答案

一二章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哪个选项是正确的?A. 地球是平的B. 地球是圆的C. 地球是三角形的D. 地球是正方形的答案:B2. 太阳系中,哪颗行星是离太阳最近的?A. 火星B. 金星C. 木星D. 水星答案:D二、填空题1. 请填写下列数学公式中的空白处:\(2x + 3 = 11\),那么 \(x = \_\_\_\_\_\)。
答案:42. 请填写下列化学方程式中缺失的元素符号:\(2H_2 + O_2\rightarrow 2H_2O\)。
答案:O三、简答题1. 请简述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
答案:牛顿第三定律,也称为作用与反作用定律,指出对于任何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它们之间的力是相等且方向相反的。
2. 解释什么是光合作用。
答案:光合作用是植物、藻类和某些细菌利用阳光能量将水和二氧化碳转化为葡萄糖和氧气的过程。
四、计算题1. 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以每秒2米的速度直线加速运动。
5秒后,物体的速度是多少?答案:\(2 \times 5 = 10\) 米/秒2. 一个矩形的长是10米,宽是5米,求其面积。
答案:\(10 \times 5 = 50\) 平方米五、论述题1. 讨论一下互联网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答案:互联网极大地改变了现代社会的信息传播方式,促进了全球化,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也带来了隐私泄露、网络诈骗等安全问题。
2. 阐述一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答案: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它强调环境保护、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之间的平衡,对于保护地球资源、防止环境退化和确保人类长期福祉至关重要。
初二物理一二三章测试(含答案解析)

初二物理一、二、三章测试题一、选择题1. 1600000µm可能是()A.一个人的高度B.一本书的长度C.一个篮球场的长度D.一座山的高度解析:A首先根据长度单位的换算进率将数值化成以米作单位的数值,再根据对常见物体长度的了解作出判断.解:∵1μm=10-6m,∴1600000μm=1600000×10-6m=1.6m.一本书的长度比1.6m小得多,篮球场的长度、山的高度比1.6m大得多,只有人的高度最接近1.6m.故选A.2用最小刻度值是0.1毫米的尺子去测量某钢丝的直径,下面是几个同学的记录,其中有效数字错误的是 ()A.0.52毫米B.0.53毫米C.0.518毫米D.0.052厘米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刻度尺的正确使用,做题时关键要看清刻度尺的分度值,不要忘记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解:因为最小刻度是0.1mm的尺子,精确值应该是0.1mm,应估读到0.1mm的下一位,而0.518毫米估计值多了一位,所以0.518毫米是错误的.故选C.3某同学四次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测量结果分别为50.1mm﹑50.3mm﹑50.2mm﹑50.3mm,则他的测量结果应记为()A.50.2 mmB.50.3mmC.50.22mmD.50.225mm解析:A在测量长度时,通常采用取多次测量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故只要计算出四次测量的平均值即可,但是在最后结果的确定时,还要注意小数位数的保留规则与测量值相同.解:为减小长度测量的误差,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故物体的长度最终应记录为:L===50.225cm≈50.2cm.故选A.4当甲车突然向前开动时,与之并排停放在路旁的乙车中驾驶员感觉自己在向后退,则他选择的参照物是()A.甲车B.乙车C.路灯D.地面A解析: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必须事先选定一个标准的物体,这个事先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如果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这个标准位置发生了改变,则是运动的;如果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这个标准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是静止的.解:停在车站上的两辆汽车,以甲车为参照物,当甲车开动时,乙车(包括乘客)相对于甲车(参照物)位置不断变化,乙车的乘客觉得自己坐的这辆汽车在后退.故选A5下列所列举的现象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A.水被烧沸腾B.地球绕太阳转C.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D.气球上升解析:A从机械运动的定义分析.把物体位置的改变叫机械运动.解:A、水被烧沸腾,水还在容器内,没有物体发生位置的改变.不属于机械运动.符合题意.B、地球绕太阳转,地球和太阳之间发生了位置的改变,地球是机械运动.不符合题意.C、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汽车和大地之间发生了位置的改变,汽车是机械运动.不符合题意.D、气球上升,气球和地面之间发生了位置的改变,气球是机械运动.不符合题意.故选A.6.以下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A.汽车经过一座桥,汽车是运动的而桥是决对不动的B.宇宙是由运动着的物体组成的,绝对不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C.地球和行星都绕太阳运动,太阳在宇宙中是绝对不动的D.一座房屋造好后,它就固定在原来的位置上不会移动,所以固定在地球上的物体是绝对不动的解析:B解决此题要知道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静止;也就是说一个物体相对于其它一个物体可以是静止的,但一定会出现相对于其它一些物体是运动的情况,而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是运动的,它可能相对于其它物体都是运动的,也即一个物体一定可以找到一个及一个以上的物体与之有相对运动,但不一定可以找到一个与之静止的物体.解:A、汽车经过一座桥,相对桥面汽车是运动的;桥是相对地面静止的,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B、宇宙是由运动着的物体组成的,绝对不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说法正确,符合题意;C、太阳在宇宙中相对银河系是运动的,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D、固定在地球上的物体相对地面是静止的,但相对太阳是运动的,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故选B.7.匀速直线运动的甲、乙两物体,它们所用时间之比为4:3,通过的路程之比为6:5,则它们的速度之比是()A.3:2B.5:3C.5:8D.9:10解析:D知道甲、乙两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之比和时间之比,利用速度公式求出速度之比.解:∵s甲:s乙=6:5,t甲:t乙=4:3,∴根据v=可得:==×=×=×=.故选D.8.羚羊奔跑速度是72km/h,一短跑运动员的速度是36km/h,汽车的行驶速度是54km/h.三者速度从小到大的排列顺序是()A.汽车、羚羊、运动员B.羚羊、汽车、运动员C.运动员、汽车、羚羊D.运动员、羚羊、汽车解析:C在比较速度大小时,首先看速度单位是否统一,若不统一,需换算成相同的单位.解:羚羊奔跑速度是72km/h,短跑运动员的速度是36km/h,汽车的行驶速度是54km/h,36<54<72,所以速度从小到大的顺序是运动员、汽车、羚羊.故选C.9. 如图所示,可以用来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A.②和④B.①和③C.①和④D.②和③10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前一半路程的速度是V1,后一半路程的速度是V2,则全程的平均速度是()A. B. C. D.解析:B先根据速度公式求出物体在前一半路程和后一半路程的运动时间,得出全程用的时间,再利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求全程的平均速度.解:物体在前一半路程的运动时间:t1===,物体在后一半路程的运动时间:t2===,物体全程用的时间t=t1+t2=+,物体全程的平均速度:v===.故选B.11.一辆客车以10m/s的速度驶上某一段斜坡,经过16s到达坡顶,接着又以16m/s的速度经6s到达另一侧的坡底,该车上下坡的平均速度为()A.13 m/s B.12 m/s C.12.3 m/s D.11.6 m/sD12. 一个物体以6米/秒的速度匀速滑上一个斜面,经10秒钟到达斜面顶;立即又以10米/秒的速度从斜面顶沿原路返回,该物体在上下斜面的全程中平均速率的大小为()A.3.75米/秒B.6.25米/秒C.7.5米/秒D.8米/秒13兔子和乌龟比赛跑步,起初兔子以恒定的速度飞快地向前奔跑了一段路程,当它看见乌龟在后面慢慢的爬行时,便骄傲的在路边睡起了大觉,兔子醒来后又匀速向终点飞奔而去,却发现乌龟早已在终点守候多时了.图中的四个选项,能正确描述兔子运动情况的有()A. B. C. D.A解析:根据以下知识答题:(1)物体的s-t图象可以反映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s-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则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图象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则物体处于静止状态;(2)物体的v-t图象如果平行于时间轴,则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v-t图象不平行于时间轴,则物体做变速运动.解:兔子在比赛中的运动情况是跑--睡觉--快跑,即匀速运动--静止--匀速运动,则兔子的s-t图象分三段:先是一条倾斜的直线,后来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最后是一条倾斜的直线,由各图象知A符合兔子的运动实际;兔子的v-t图象是:先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后来速度为零,图象与时间轴重合,最后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由各图象知,没有符合兔子运动情况的v-t图象;综合分析可知,符合兔子运动情况的图象是A.故选A14.NBA赛场:火箭队与湖人队正在激战.在加时赛中,离比赛结束只剩下最后3 s钟,场上比分89:91,火箭队落后,由火箭队控球,在紧要关头,姚明机警地突破大鲨鱼奥尼尔的死死盯防,(如图)果断出手,超远距离投篮,命中3分.最终火箭队险胜湖人队.赛后测得火箭队“救命球”投篮点与篮框的水平距离为7.35 m,运动时间约为0.5s,则姚明所投的“救命球”在空中飞行的平均速度()A.等于14.7m/sB.大于14.7m/sC.小于14.7m/sD.上述情况均有可能答案答案:B解析:已知路程s和时间t,用公式v=计算平均速度.解:路程s=7.35m,时间t=0.5s,篮球沿直线飞行的平均速度v===14.7m/s.因为篮球的运动路线是一条弧线,其实际距离要长于水平距离,因此其平均速度也会稍大些.故选B.24. 将敲响的鼓面用手一按,声音马上消失,这是因为()A.声音传播的速度小了B.所有传到人体中去了C.声音传播的速度变大了D.鼓面停止了振动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B.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C.我们听不到蝴蝶飞行的声音主要是其翅膀振动的频率太低D.声音在介质中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答案答案:B解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真空不能传声;人类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解:A、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故正确;B、在介质中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声音在15℃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故B错误,D正确;C、蝴蝶飞行时,翅膀每秒钟振动5~6次,即其频率在5~6Hz之间,其翅膀振动的频率太低了,属于次声波,所以人是听不到的;故正确;故选B关于双耳效应和立体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人只靠一只耳朵也能确定说话人的大致方向B.人之所以能靠耳朵确定发声体的方位,是双耳效应的原因C.舞台上的声音被一只话筒放大后播放,也是立体声D.舞台上的声音被多只话筒放大后播放,不是立体声答案答案:B解析: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正是由于双耳效应,人们可以准确地判断声音传来的方位,所以说,我们听到的声音是立体的.解:A、根据双耳效应的原理,只靠一只耳朵,是不能判断说话人的大致方向的,因此该选项说法错误,不合题意;B、人之所以能靠耳朵确定发声体的方位,是双耳效应的原因,因此该选项说法是正确的,符合题意;C、根据双耳效应的原理,只用一个话筒将舞台上的声音播放出来不会是立体声,因此该选项说法错误,不合题意;D、用两个话筒放在舞台上不同的地方将声音播放出来是立体声,用两个以上话筒放在舞台上不同的地方将声音播放出来的立体声效果会更好,因此该选项说法错误,不合题意.故选B.声音在下列哪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最大()A.空气B.水C.软木D.钢管答案答案:D解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快慢不一样,固体传声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解:以上四个选项中声音传播速度最快的是钢管,其次是水、软木、空气.故选D.如图所示,用一张硬卡片先后快拨和慢拨木梳的齿,听到卡片声音发生变化.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A.音调是否与声源振动频率有关B.响度是否与声源振幅有关系C.声音能否在固体中传播D.音色是否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系答案答案:A解析:用硬卡片拨动木梳齿时,木梳齿振动发声,木梳齿振动越快,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解:A、用硬卡片快速拨动木梳齿时,木梳齿振动快,频率大小,音调高,慢拨木梳齿时,木梳齿振动慢,频率小,音调低,所以快拨和慢拨木梳齿是探究音调和频率的关系.符合题意.B、要想探究响度和振幅的关系,要轻拨和重拨木梳齿,改变木梳齿的振幅.不符合题意.C、耳朵能听到木梳齿的振动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到耳朵的.不符合题意.D、要探究音色跟发声体材料和结构关系时,要改变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不符合题意.故选A.今年春晚由宋祖英和席琳•迪翁用中文演唱的《茉莉花》真是珠联璧合,当我们凝神闭目欣赏她们的演唱时,仍然能区分是哪位歌唱家在唱歌,这是因为两者的()A.音色不同B.音调不同C.响度不同D.以上都不是答案答案:A解析:声音有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不同的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是不一样的.解:人们听到的歌声是由于歌唱家声带振动产生的;不同的发声体所发出声音的音色是不一样的,区分他们的声音就是根据音色来判断.故选A.如图所示,关于声现象的各种实验情景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实验:钢尺振动频率越高,响度越大B.丙实验:鼓面的振动幅度越大,音调越高C.乙实验:抽气过程中,鈡罩内铃声变小,说明真空可以传声D.丁实验:小明轻声说话,通过“土电话”小丽可以听到,说明固体能够传声答案答案:D解析:要明确“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而空气不是唯一的介质.音调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解:A、当钢尺振动的频率越高时,音调越高.不合题意.B、敲鼓时,鼓面的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不合题意.C、当空气被不断抽出后,铃声逐渐减弱,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不合题意.D、土电话的声音是通过细线传播的,这也说明固体能传声.符合题意.故选D.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振动波及半个中国!灾情发生后,天翔迅速上网搜索了一些关于地震的知识:地震的频率范围大约是1HZ~100HZ;在传播途中振动的幅度逐渐衰减,而且频率越高衰减得越快.请结合这些信息在下列说法中选出错误的一项()A.5月12日14时28分,恩施州全境也产生了强烈震感B.发生地震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C.在汶川,人们可以听见地震时发出的声音,音调比较低沉D.在距离汶川较远的地方,人们可能感受到了震动,但可能听不到声音答案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次声波特性的了解:在传播途中振动的幅度逐渐衰减,而且频率越高衰减得越快.解:由于次声波在传播途中振动的幅度逐渐衰减,而且频率越高衰减得越快,所以恩施州全境产生“强烈”震感的说法不妥,故选项A可选.发生地震时,地震波将发出巨大的能量,所以选项B说法合理,不能选.由题意知“地震的频率范围大约是1HZ~100HZ”,地震时发出的声音频率位于20HZ~100HZ 时,人耳可以听到,但声音的频率较低,音调比较低沉,故选项C说法合理,不能选.而在传播过程中“频率越高衰减得越快”,较高频率的声音在传播过程中衰减,只有频率很低的次声传到距离汶川很远的地方;但由于次声波的频率较低,不在人耳的听觉范围内,所以在距离汶川较远的地方,人们可能感受到了震动,但可能听不到声音.即:选项C说法合理,不能选.故选A.下列图中,主要描述声音能够传递能量的是()A.探测海深B.敲瓶底火焰摇动C.回声定位D.超声波探查答案答案:B解析: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如: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可能的大雨;声音能够传递能量,如:利用声波来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解:探测海深、回声定位、超声波探查都是利用声波传递信息;敲瓶底时火焰摇动利用声波来传递能量.故选B.关于噪声,说法正确的是()A.乐音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属于噪声B.每秒振动超过90次的频率发出的声音一定属于噪声C.为了保护睡眠和休息、噪声不得超过50分贝D.噪声只能在声源处减弱,没有其它办法答案答案:C解析:从物理学角度,噪声是发声体不规则振动产生的.从环保角度,凡是影响人们正常工作休息的声音,都是噪声.减弱噪声的途径主要有:从声源处、传播中和人耳处减弱噪声.解:A、乐音在影响人们正常工作、休息时,也会成为噪声,故说法错误;B、从物理学角度,噪声是发声体不规则振动产生的,与振动的频率无关,故说法错误;C、为了保护睡眠和休息、噪声不得超过50分贝,说法正确;D、减弱噪声的途径主要有三个,即从声源处、传播中和人耳处减弱噪声,故说法错误.故选C.同学们对身边一些常见的物理量进行估测,以下是他们交流时的一些估测数据,你认为数据明显不合实际的是()A.教室里的黑板长约4米B.中学生的身高约1.6mC.夜间我们睡觉的环境声音应为50分贝D.在中学生运动会百米赛跑中,获得冠军的运动员的平均速度可达8m/s答案答案:C解析: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解:A、教室的宽度在8m左右,黑板的长度大约是教室宽度的一半,在4m左右.此选项符合实际;B、成年人的身高在170cm左右,中学生的身高接近成年人,在160cm左右.此选项符合实际;C、夜间我们睡觉时的环境声音应在30分贝以下.此选项不符合实际;D、中学生百米赛跑的时间在13s左右,速度约v==≈8m/s.此选项符合实际.故选C.下列采取的措施中,属于在传播过程中防治噪声的是()A.工厂大部分修建在郊区B.修建房屋时,多采用中间真空的双层玻璃C.生产线上的工人戴着耳罩作业D.汽车加装消声装置答案答案:B解析:噪声的减弱途径有:在声源处减弱;在人耳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解:A、工厂大部分修建在郊区,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不符合题意.B、采用中间真空的双层玻璃,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符合题意.C、生产线上的工人戴着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不符合题意.D、汽车加装消声装置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不符合题意.故选B.题目 (找作业答案,去问他)用一只读数是“39.5℃”的体温计去测一正常人的体温,测量前没有甩温度计,若当时的气温是18℃,测量后体温计的读数为()A.37℃B.39.5℃C.18℃D.36.8℃答案答案:B解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体温计的正确使用方法.使用体温计前一定要把水银柱甩回玻璃泡,因为水银柱不会自动流回玻璃泡.解:由于体温计的构造特殊,液泡上方有一缩口,体温计里面的液体未经下甩不会自动下来,用后再次使用必须用力向下甩.正常人的体温低于39.5℃,里面的液体只会上升不会自动下来,所以体温计的示数仍为39.5℃.故选B.一支温度计的刻度均匀,但示数不准确,将它插入冰水混合物中示数为15℃;把它插入1标准气压下的沸水中,示数为95℃,如果将它插入某种液体数为35℃,则此液体的实际温度为()A.17℃B.25℃C.32℃D.37℃答案答案:B解析:解:(1)温度计一个小格表示的温度等于=℃;(2)用它测得某液体的温度为35℃时,液体的实际温度℃×(35-15)=25℃.故选B.给体温计消毒,下列方法可行的是()A.用自来水清洗B.在沸水中煮C.用酒精棉擦D.在酒精灯上烧答案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于体温计工作原理、量程的了解以及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体温计的工作原理是利用了液体的热胀冷缩,其量程是35℃~42℃.解:A、因为自来水的温度只有二三十度,起不到消毒的作用.故A不正确;B、体温计的工作原理是利用了液体的热胀冷缩,其量程为35℃~42℃.由于沸水的温度为100℃,超出了温度计的量程,所以选项B不正确;C、用酒精棉花擦洗,既不会损坏温度计又能起到消毒作用.故C正确;D、酒精灯火焰的温度超出了体温计的量程,所以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选C.把如图装碎冰块的试管插入装碎冰块的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烧杯,当烧杯中的冰熔化一部分后,试管中的冰块将()A.能够熔化一部分B.不能熔化C.全部熔化D.无法确定答案答案:B解析:晶体的熔化需要两个条件:一是达到熔点,二是继续吸热.热传递的条件是:两物体之间要有温度差.解:当烧杯中的冰熔化一部分后,烧杯中为冰水混合物,温度为0℃,若试管中的冰温度低于0℃,它就可以从烧杯中吸热,若试管中的冰温度达到熔点,等于0℃时,就和烧杯中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一样,就不能从烧杯中吸热.这时虽然达到了熔点,但不能吸收热量,所以不会熔化.故选B.下列生活中的“小水珠”属于熔化现象的是()A.青草上的露珠B.冰凌上滴下来的水珠C.山间的薄雾D.窗上的水珠答案答案:B解析: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叫做熔化,分析各选项物质状态变化,找出符合要求的选项.解:A、青草上的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不符合题意;B、冰凌上滴下来的水珠,是冰受热变成的,属于熔化现象,符合题意;C、山间的薄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不符合题意;D、窗上的水珠,是室内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不符合题意.故选B.如图所示,将冰袋放置于高热病人的头部,能降低病人的体温,原因是()A.冰熔化吸收热量B.冰熔化放出热量C.病人发热量减少D.病人发热量增加答案答案:A解析: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熔化,熔化吸热.解:冰熔化从高烧的病人身上吸收热量,防止病人温度过高,发生危险.故选A.夏天扇扇子感到凉爽,这是因为()A.扇来的风是凉的B.扇来的风把身上的热吹掉了C.扇来的风能加快汗液蒸发从而加快从人身上吸热D.扇风能使空气温度降低答案答案:C解析: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解:夏天扇扇子,身上感到凉爽,这是因为扇来的风加快了身上汗液的蒸发,蒸发吸热,导致人身体表面的温度降低,所以人会感到凉快.故选C.在古代唐朝的皇宫里,夏天由宫女推动高大的水车,将水洒到宫殿的房顶上,水再顺房顶四周流下,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为了新奇、美观B.为了寻欢作乐C.为了清洁房顶D.为了解暑降温答案答案:D解析: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它们在进行时都需要吸热.解:夏天由宫女推动高大的水车,将水洒到宫殿的房顶上,水再顺房顶四周流下,在此过程中水要蒸发,且蒸发过程需要吸收热量,致使宫殿里的温度降低.故选D生活中,人们常把碗放在普通锅内的水中蒸食物,碗与锅底不接触,如图所示,当锅内的水沸腾以后,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碗中的水稍后沸腾B.碗中的水同时沸腾C.碗中的水温度能够达到沸点,但不沸腾D.碗中的水温度总是低于锅里水的温度,故不会沸腾答案答案:ABD解析:(1)液体沸腾条件:一是达到沸点,二是需要继续吸热;(2)热传递的条件:相接触、有温度差.解:开始锅与碗中的水都会吸热升温,但当锅中的水达到沸点时吸热会沸腾起来,但温度不再升高.此时碗中的水也会达到沸点,但由于碗中的水与锅中水的温度相同,所以不能继续吸热,所以碗中的水不会沸腾、即:碗中的水能够达到沸点,但不能沸腾.故选ABD.收藏题目下表为不同气压下水的沸点,小明做水的沸腾实验时,水烧开后,用温度计测得水此时的温度为9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P/×105Pa0.98 1.01 1.13 1.29t/℃99 100 103 107A.水的质量太多B.加热时间不够C.加热火焰太小D.此时气压小于一个标准大气压答案答案:D解析: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液体的沸点与气压有关,气压越低,沸点越低.解:标准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并且沸点随气压的升高而增大,随气压的减小而降低,小明实验中水的沸点是99℃,说明实验时的气压小于一个标准气压.故选D.题目 (找作业答案,去问他)(泰州市)制糖工业中,一般用沸腾的方法去除糖汁中的水分.但在加热时,必须确保糖汁的温度低于100℃,否则会影响糖质.为此,你将建议采取以下哪种措施()A.用“文火”给糖汁缓慢加热B.用“猛火”快速加热,缩短加热时间C.设法增大糖汁液面上的气压D.设法减小糖汁液面上的气压答案答案:D解析:要使糖汁沸腾并且温度不能超过100℃,若只是用火加热煮沸,则温度肯定会超过100℃,影响糖质.所以可以改变糖汁液面的压强,降低沸点,使糖汁在低于100℃的条件下沸腾.解:使用“猛火”或者“文火”不改变糖汁沸腾的温度,这样在这两种情况下,糖汁沸腾时温度仍旧高于100℃,所以A、B选项不正确.若增大糖汁液面的压强,会升高糖汁沸腾的温度,也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减小糖汁液面的压强,会降低糖汁沸腾的温度,符合题意,故D正确.故选D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非晶体熔化时放热B.扇扇子是通过加快汗液的蒸发而使人感到凉快C.高压锅可以使锅内液体的沸点降低D.夏天打开冰箱门看到的“白气”,是从冰箱里冒出的水蒸气答案答案:B解析:(1)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熔化吸热;(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温度、表面积和空气流动,蒸发吸热;(3)液体的沸点与气压有关,气压越高,沸点越高;(4)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液化放热.解:A、无论是晶体还是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都需要吸热,该选项说法不正确;B、夏天扇扇子,加快了汗液的蒸发,蒸发吸热,因此人会感动凉快,该选项说法正确;C、高压锅内的气压很高,提高了液体的沸点,从而能够使食物熟的更快,该选项说法不正确;D、夏天打开冰箱门看到的“白气”,是周围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从冰箱里冒出来的温度较低的水蒸气液化而成的小水滴,该选项说法不正确.故选B.图所示的四个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熔化的是()。
八上一二三章基础训练题.docx

八年级数学学科阶段性质量调研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36分)1.4的平方根是一▲, 27的立方根是—▲.2.比较大小:—▲ _______________ *\/5 — 5/2 f7T - 3 ▲0. 14.3.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3和6,则第三边的长是—▲•4.点M在数轴上与原点相距厉个单位,则点M表示的实数为—▲5.已矢D x2 =64,贝U x= ▲, \[x = ___ A _____ ・6・如果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为80。
,那么它的一个底角为—▲—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RtAABC中,斜边AB=2,则AB2+BC2+CA2= 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一3是数a的一个平方根,那么数a的另一个平方根是▲,数a是_ ▲9.等腰梯形的上底是4cm,下底是10 cm, 一个底角是60。
,则等腰梯形的腰长是▲10.如图,梯形ABCD中,若DC//AB, AD=BC, ZA=60° , BD丄AD,那么ZDBC= ▲,ZC= ▲•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8分)11 •在5, 0. 1, —兀,亦,-V27,r屈i耳八个实数中,无理数有(▲)A. 5个B. 4个C. 3 个D. 2个12・皿的算术平方根是(▲)・A. 4B. ±4C. ±2D. 213・分别以下列四组数为一个三角形的边长:①6、8、1();②5、12、13;③8、5、17④4、5、6•其中能构成直角三角形的有(▲)A. 1组B. 2组C. 3组D.4组14.在RtAABC中,ZC=90°,且CD是中线,且CD=4cm,则AB的长为(▲)A. 8cmB. 6cmC. 4cmD. 10cm 15・如图所示,有一块直角三角形纸片,两直角边AB=6, BC=8,将三角形ABC折叠,使AB落在斜边AC 上,折痕为AD,则BD 的长为 (A )A. 3B. 4 C ・ 5 D ・ 6三、解答题:(共66分)16. (每题4分,共16分)求下列各式中的兀的值.17. (每题6分共12分)计算:(1) V0J6 + V049 - Vol? 18. (本题 8 分)如图,在△ABC 中,AB=5, BC=13, ZBAC=90°,且 CD=16, AD=20,求 AC 的 长及四边形ABCD 的面积.19・你能利用这个图说明勾股定理吗?写出理由.(1) 2=81 (2) %3—124 = 1(3) 4 (X -1)2=25 (4)(兀— 1)3 =64(2) 历_(州+(凉『第20题图22> (本题8分)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 中,E 为底边BC 的中点,连接4E 、DE. 试说明:AE=DE23、(本题8分)如图,已知AE 〃BC, AE 平分ADAC. 试说明:AB=AC.25、(本题10分)如图,已知AC 丄BC, BD 丄AD, AC 与BD 交于O, AC = BD. 试说明:(1)BC=AD;20•如图,已知,AABC 和厶AEC 关于直线MN 对称,△A ,BXT 和关于直 线EF 对称.(1) 画出直线EF ;(2) 直线MN 与EF 相交于点O,试探究ZBOB"与直线MN 、EF 所夹锐角a 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2K (本题8分)如图,已知AB = AC. AD = AE.试说明BDC(2)AOAB 是等腰三角形.26、(本题 14 分)在 Rt/\ABC 中,ZC = 90°, BD 平分 ZABC 交 AC 于点 D, DE 垂 直平分线段A3.(1)求 ZA ; (2)若 DE = 2cm , BD = 4cm ,求 AC 的长.(第26题)B。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填空题:1.机械是机器和机构的总称。
机械原理课程的研究内容是有关机械的基本理论问题。
2.各种机构都是用来传递与变换运动和力的可动的装置。
如:齿轮机构、连杆机构、凸轮机构等。
3.凡用来完成有用功的机器是工作机。
如:机床、起重机、纺织机等。
凡将其它形式的能量转换为机械能的机器是原动机。
如:电动机、蒸气机、内燃机等。
4.在机器中,零件是制造的单元,构件是运动的单元。
5.机器中的构件可以是单一的零件,也可以是由多个零件装配成的刚性结构。
在机械原理课程中,我们将构件作为研究的基本单元。
6.两个构件直接接触形成的可动联接称为运动副。
7.面接触的运动副称为低副,如移动副、转动副等。
点或面接触的运动副称为高副,如凸轮副、齿轮副等。
8.构件通过运动副的连接而构成的可相对运动的系统是运动链,若组成运动链的各构件构成首尾封闭的系统称为闭链,若未构成首尾封闭的系统称为开链。
9.在运动链中,如果将其中一个构件固定而成为机架,则该运动链便成为机构。
10.平面机构是指组成机构的各个构件均在同一个平面上运动。
11.在平面机构中,平面低副提供 2 个约束,平面高副提供 1 个约束。
12.机构具有确定运动时所必须给定的独立运动参数的数目称为机构的自由度。
13.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是机构的原动件数目应等于机构的自由度的数目。
1—2试画出图示平面机构的机构示意图,并计算自由度(步骤:1)列出完整公式,2)带入数据,3)写出结果)。
其中:图a) 唧筒机构――用于水井的半自动汲水机构。
图中水管4直通水下,当使用者来回摆动手柄2时,活塞3将上下移动,从而汲出井水。
解:自由度计算:画出机构示意图:n= 3pL= 4 p H= 0p'= 0 F'= 0F=3n-(2p l+p h-p′)-F′= 3×3-(2×4+0-0)-0= 1图b) 缝纫机针杆机构原动件1绕铰链A作整周转动,使得滑块2沿滑槽滑动,同时针杆作上下移动,完成缝线动作。
解:自由度计算:画出机构示意图:n= 3pL= 4 p H= 0p'= 0 F'= 0F=3n-(2p l+p h-p′)-F′= 3×3-(2×4+0-0)-0= 11—3试绘出图a)所示偏心回转油泵机构的运动简图(各部分尺寸由图中直接量取)。
图中偏心轮1绕固定轴心A转动,外环2上的叶片a在可绕轴心c转动的观察方向324143 21圆柱3中滑动,将低压油从右湍吸入,高压油从左端排出。
解:1) 选取适当比例尺μl,绘制机构运动简图(见图b)2) 分析机构是否具有确定运动n= 3p= 4 p H= 0Lp= 0 F'= 0'F=3n-(2p l+p h-p′)-F′=3×3-(2×4+0-0)-0= 1机构原动件数目= 1机构有无确定运动?有确定运动Array想一想:通过对本油泵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你对机构运动简图的作用和优点有何进一步的认识?1—4图a所示为一具有急回作用的冲床。
图中绕固定轴心A转动的菱形盘1为原动件,其与滑块2在B点铰接,通过滑块2推动拨叉3绕固定轴心C转动,而拨叉3与圆盘4为同一构件。
当圆盘4转动时,通过连杆5使冲头6实现冲压运动。
试绘制其机构运动简图,并计算自由度。
解:1) 选取适当比例尺μl ,绘制机构运动简图(见图b)2) 分析机构是否具有确定运动n= 5 p L = 7 p H = 0 p '= 0 F '= 0F =3n -(2p l +p h -p ′)-F ′= 3×5-(2×7+0-0)-0 = 1 机构原动件数目= 1 机构有无确定运动? 有确定运动想一想1.如何判断菱形盘1和滑块是否为同一构件?它们能为同一构件吗?2 为了使冲头6得到上下运动,只要有机构CDE 即可,为什还要引入机构ABC ?(可在学过第三章后再来想想)1—5 图a)所示为一简易冲床的初拟设计方案。
设计者的思路是:动力由齿轮1输入,使轴A 连续回转;而固装在轴A 上的凸轮2与杠杆3组成的凸轮机构使冲头4上下运动,以达到冲压的目的。
试绘出其机构运动简图(各尺寸由图上量取),分析是否能实现设计意图,并提出修改方案。
解 1) 选取适当比例尺μl ,绘制机构运动简图(见图b)b ) μl = 1 mm/mm53 (4)21 672) 分析是否能实现设计意图 n= 3p L = 4 p H = 1p '= 0 F '= 0 F=3n -(2p l +p h -p ′)-F ′ =3×5-(2×7+0-0)-0 = 1机构有无确定运动? 有确定运动 能否实现设计意图? 不能 3) 提出修改方案(图c )c )想一想:1.通过本题.你对在设计新的机械或分析现有机械时,首先要绘制机构的运动简图有什么体会? 2.计算机构自由度的目的是什么?3.当机构的自由度小于1时,可通过哪些途径来增加自由度?本题中还可列出哪些简单而又适用的修改方案?计算1-6~1-9题各机构的自由度。
1—6 1)按传动顺序用数字1、2、3…在图示机构上给构件编号。
2)计算自由度,并机构判断有无确定运动: 在图中指明复合铰链、局部自由度和虚约束 n= 8 p L = 10 p H = 2b ) μl = 1 mm/mm4 532b 3’45321’1 43211’A复合铰链p'= 0 F'= 1F=3n-(2p l+p h-p′)-F′=3×8-(2×10+2-0)-1= 1机构原动件数目= 1 机构有无确定运动?有确定运动1—71)按传动顺序用数字1、2、3…在图示机构上给构件编号。
2)计算自由度,并判断机构有无确定运动:在图中指明复合铰链、局部自由度和虚约束n= 8 p L= 10 p H= 2p'= 1 F'= 1F=3n-(2pl+p h-p′)-F′=3×8-(2×10+2-1)-1= 2机构原动件数目= 2 机构有无确定运动?有确定运动1—81)按传动顺序用数字1、2、3…在图示机构上给构件编号。
2)计算自由度,并判断机构有无确定运动:在图中指明:复合铰链、局部自由度和虚约束n= 10 p L= 13 p H= 2p '= 0 F'= 1编号暂略虚约束局部自由度虚约束复合铰链局部自由度F=3n-(2pl+p h-p′)-F′=3×10-(2×13+2-0)-1= 1机构原动件数目= 1机构有无确定运动?有确定运动1—91)按传动顺序用数字1、2、3…在图示机构上给构件编号。
2)计算自由度,并判断机构有无确定运动:在图中指明:复合铰链、局部自由度和虚约束n= 10 p L= 14 p H= 1p'= 1 F'= 1F=3n-(2pl+p h-p′)-F′=3×10-(2×14+1-1)-1= 1机构原动件数目= 1机构有无确定运动?有确定运动计算下列机构的自由度,并判断机构级别。
1—101)按传动顺序用数字1、2、3…在图示机构上给构件编号。
2)计算自由度,并判断有无确定运动:在图中指明复合铰链、局部自由度和虚约束n= 9 p l= 13 p h= 0p'= 0 F'= 0复合铰链编号编号暂略编号暂略复合铰链虚约束局部自由度F=3n -(2p l +p h -p ′)-F ′=3×9-(2×13+0-0)-0= 1 机构原动件数目= 1 机构有无确定运动? 有确定运动 3)杆组拆分,并判断机构级别:(从远离原动件的方向开始拆分)可见,该机构为 II 级机构。
1—11 1)按传动顺序用数字1、2、3…在图示机构上给构件编号。
2)计算自由度,并判断有无确定运动:请在图中指明:复合铰链、局部自由度和虚约束n= 7 p L = 10 p H = 0p '= 0 F '= 0 F=3n -(2p l +p h -p ′)-F ′=3×7-(2×10+0-0)-0= 1复合机构原动件数目= 1 机构有无确定运动? 有确定运动 3)杆组拆分,并判断机构级别:(从远离原动件的方向开始拆分)可见,该机构为 II 级机构。
2-1填空题:1.速度瞬心是两刚体上瞬时速度相等的重合点。
2.若瞬心的绝对速度为零,则该瞬心称为绝对瞬心;若瞬心的绝对速度不为零,则该瞬心称为相对瞬心。
3.当两个构件组成移动副时,其瞬心位于垂直于导路方向的无穷远处。
当两构件组成高副时,两个高副元素作纯滚动,则其瞬心就在接触点处;若两个高副元素间有相对滑动时,则其瞬心在过接触点两高副元素的公法线上。
4.当求机构的不互相直接联接各构件间的瞬心时,可应用三心定理来求。
5.3个彼此作平面平行运动的构件间共有 3 个速度瞬心,这几个瞬心必定位于一条直线上。
6.机构瞬心的数目K与机构的构件数N的关系是K=N(N-1)/2 。
7.铰链四杆机构共有 6 个速度瞬心,其中 3 个是绝对瞬心。
表示图上每单位长度所代表的速度大小,单位为: (m/s)/mm 。
8.速度比例尺μν加速度比例尺μa表示图上每单位长度所代表的加速度大小,单位为 (m/s2)/mm。
9.速度影像的相似原理只能应用于构件,而不能应用于整个机构。
10.在摆动导杆机构中,当导杆和滑块的相对运动为平动,牵连运动为转动时(以上两空格填转动或平动),两构件的重合点之间将有哥氏加速度。
哥氏加速度的大小为2×相对速度×牵连角速度;方向为相对速度沿牵连角速度的方向转过90°之后的方向。
2-2 试求出图示各机构在图示位置时全部瞬心的位置(用符号ij P 直接标注在图上)。
2-3 在图a 所示的四杆机构中,l AB =60mm,l CD =90mm ,l AD =l BC =120mm ,ω2=10rad/s ,试用瞬心法求:24)14(P 13)P24P 23→∞1)当φ=165°时,点C 的速度v C ; 2)当φ=165°时,构件3的BC 线上速度最小的一点E 的位置及速度的大小;3)当v C =0时,φ角之值(有两个解); 解:1)以选定的比例尺μl 作机构运动简图(图b )。
2)求v C ,定出瞬心P13的位置(图b )v C =ω33413P P μl=34132313B l l v P P P P μμg g g=1060583833⨯⨯⨯⨯≈2.4×174=418(mm/s)3)定出构件3的BC 线上 速度最小的点E 的位置:E 点位置如图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