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安全性问题探讨资料
中医的药物安全和合理用药

中医的药物安全和合理用药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被广泛应用于医疗和健康领域,其药物也是中医治疗手段的重要支撑。
但是,在中医药的应用过程中,药物安全和合理用药问题常常备受关注。
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将就中医药物的安全性和合理用药进行讨论。
一、中医药物的安全性中药自古以来就是中医治疗的主要药物,其生长、选配、制备、储藏等各个环节对药物的安全性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因此,中药的使用必须谨慎,并严格遵守中药的规范使用方法和理念。
1.中药应用的注意事项在中药治疗中,选用药物、用量、用法都是需要谨慎考虑的。
尤其是对于某些有毒副作用的中药,必须严格控制使用量,以免出现不良反应。
同时,中药的配伍也是需要考虑的,不同药物的配伍可能会导致副作用加剧或产生新的副作用。
中医医生在用药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配,选择合适的中药配方。
2.中药的质量安全中药的质量安全对于治疗效果的影响至关重要。
中草药生长的环境、生长时间、收割、制剂方法等多个环节都会影响药物的品质,所以在采购中药时,必须选用标准化的中草药,避免含有有害成分或混杂药材。
二、中医药物的合理用药中医药物的合理用药是指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前提下,尽量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和滥用的用药方式。
药物的合理使用需要考虑到药物的安全性、药效、是否具有良好的耐受性。
1.安全性中药药效经常需要一定的积累时间才能体现出来,因此,在使用中药时,需要使用量小而需反复使用。
避免选择潜在毒性较高的中药一起使用。
对于已经验证出有毒性的中药,应考虑选用更安全的药物来代替。
2.药效中药药效虽然相对缓慢,但是治疗必须要足够。
因此,在选择中药时,必须重点考虑药物的特点和患者的病情,选择药物类型和用药方法。
对于多草药配方,应着重调整和平衡各药物的相克相生关系,以便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3.良好的耐受性中药具有良好的耐受性是使用中药的一个关键因素,在选药时要确保药物不会有激发与加重已有疾病的现象出现。
中药在临床中合理应用的安全性及对策

中药在临床中合理应用的安全性及对策中药作为我国特有的药物疗法,在临床上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与西药相比,中药在临床中存在着一定的安全性问题,这也是困扰中医药发展的一大难题。
如何在临床中合理应用中药并保证其安全性,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中药在临床中合理应用的安全性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中药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的安全性问题1. 药理作用不明确:中药是多种植物组合而成的复方药物,其药理作用往往比较复杂,且有些成分的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因此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容易出现不良反应。
2. 质量不稳定:由于中药的原材料来自于天然植物,其成分含量受到原材料的地域、生长环境、采收季节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中药的质量往往不太稳定,存在一定的质量风险。
3. 用药指导不规范:中药在临床中常常需要根据病情和患者体质进行个体化的配伍使用,缺乏统一的用药指导和规范管理,容易导致不当的用药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二、安全合理使用中药的对策1. 加强药物研发与生产环节的质量管控:对中药的生产和加工过程进行严格监管和管理,保证中药的质量稳定性。
2. 临床应用中加强对中药药物的监测:建立健全的中药不良反应监测系统,及时发现中药不良反应,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3. 加强对中药的临床评价研究:通过临床研究探究中药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规律,为中药的合理应用提供依据。
4. 明确中药的适宜人群和使用方法:根据中药的药理特点和临床应用规律,制定中药的适宜人群和使用方法指导,规范中药的临床应用。
5. 加强对中药药师和使用医生的培训和管理:提高中药药师和使用医生的专业水平,使其能够准确评估患者的病情和体质,合理开具中药处方。
三、结语中药在临床应用中具有独特的疗效和优势,然而其安全性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
为了确保中药在临床中的安全合理应用,需要加强对中药的质量管控与监测、加强对中药的临床评价研究、明确中药的适宜人群和使用方法、加强中药药师和使用医生的培训与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中药安全性问题探讨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安全性有关问题,为中药安全性问题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从近年来国、内外发生的一系列中药安全性事件出发,分析影响中药安全性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结果与结论:影响中药安全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必须从加大中药安全性知识宣传、加强中药安全性基础研究等方面着手工作,以减少或避免中药安全性事件的发生.关键词:中药安全性事件不良反应影响因素从2000年的“马兜铃酸事件”到2006年的“英国中药事件”,中药安全性问题事件在近年频频发生,这对一向自许为“安全、有效”的中药带来极大的挑战。
加之一些媒体对有关中药安全性问题事件的过度宣传和误导,使得人们对中药安全性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世人并不怀疑中药的药效,但怀疑中药的安全性”的观点已经成为制约中医药发展的瓶颈。
为此,笔者从人们对中药安全性的认知度、中药本身缺陷及中药临床使用规范等方面作一探讨,试图找出影响中药安全性的因素,并提出对策,为解决中药安全性问题提供参考。
1 近年国内、外中药安全性问题事件回顾2000年6月,美国最权威的临床医学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一篇比利时医学研究者Nortier等人撰写的题目为“泌尿系统癌症与服用中药(广防己)有关”的研究报告。
此后,美国各大媒体以“中药可能致癌”为题相继发布了新闻。
于是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H)A)在“至今未收到类似不利事件的报告”的情况下,下令停止一切已知含有和怀疑含有马兜铃酸的原料和成品的进口、制造和销售,并禁止其可能的混淆品种以及部分中成药进口。
2003年2月,包括新华网在内的国内众多媒体发布了“龙胆泻肝丸有可能导致尿毒症”的消息,引起国人的高度关注。
3 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文:“决定对含关木通的‘龙胆泻肝丸’严格按处方药管理,在零售药店购买时必须凭医师处方。
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严格按适应证服用。
”同年6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又取消了关木通的药用标准;2004年8 月又取消了广防己、青木香的药用标准,并对含马兜铃、寻骨风、天仙藤和朱砂莲的中药制剂严格按处方药管理。
中药行业的安全与风险管理

中药行业的安全与风险管理中药行业是中国传统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然而,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药的安全性和风险管理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探讨中药行业的安全与风险管理,并提出一些可行的措施。
第一部分:中药行业的安全性现状分析中药的制备和使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首先,中药的药材采集存在选择不当和污染风险,可能会导致药材的质量下降。
其次,在中药的制备过程中,如果操作不当、药材混合不当或使用过期的原料,都会对药物安全性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在中药的配方和使用过程中,如果药品的质量控制和标准不严格,也会增加中药使用的风险。
第二部分:中药行业的风险管理策略为了保证中药行业的安全性,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风险管理策略。
首先,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药材的质量符合标准。
这可以通过加强药材采购的监管和审核,以及建立合理的药材质量评价体系来实现。
其次,严格控制中药的制备过程,确保操作规范和原料的合理使用。
在制备过程中,应建立全面的操作规程和质量控制检测流程,确保中药的质量稳定。
此外,加强对中药配方和使用质量的监控,确保药品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最后,加强对中药行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监督,提高他们对中药安全和风险管理的认识和水平。
第三部分:中药行业的安全与风险管理的挑战中药行业的安全与风险管理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中药的生产和使用环节繁多,监管难度较大。
在中药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中,涉及到药材采集、制备、配方、使用等多个环节,需要多方合作,监管难度较大。
其次,中药的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相对不完善。
目前,中药行业的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尚不够全面和规范化,难以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和风险管理。
此外,部分中药企业的安全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有待提高,需要加强行业内部的自律和管理。
结论中药行业的安全与风险管理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问题。
为了确保中药的安全性,需要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加强中药制备过程的规范化、加强中药配方和使用质量的监控以及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监督等措施。
中药安全性问题探析

中药安全性问题探析本文从国内外发生的一系列有关于中药安全性事件出发,通过案例分析法,探讨影响中药安全性的原因,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旨在探析影响中药安全性因素,为避免中药安全性事件再发生。
结果表明影响中药安全性因素有很多,我们必须首先从提升大众对中药的安全性意识方面入手,深入中药安全性基础研究,以减少类似事件的发生。
标签:中药安全性探析建议一、引言纵观国内外,有关中药安全性的问题频频发生,一向以“安全”“有效”著称的中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本文从人们对中药安全性的认知程度、药材本身具有的药性以及中药的临床使用规范出发,旨在探索影响中药安全性的因素,以减少中药安全性问题的发生。
二、國内外重大中药安全性事件回顾2003年2月,国人对“龙胆泻肝丸可能导致尿毒症”这一新华网消息高度关注,同年3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做出“将龙胆泻肝丸列为处方药”的决定,病人必须在医生的正确指导下服用。
随后,“关木通”、“青木香”等药品也同样被戴上了枷锁,其不能再在药房里被自由购买,病人购买必须遵从医嘱。
2006年8月,“复方芦荟胶囊”在英国的埃塞克斯的一个批发商家中被发现,经检查发现这种药品中汞的含量严重超出英国的国家标准,因此,英国政府开始对多种中药展开检测,并下令封杀了数种中药。
此时,国内也发现多种中成药存在安全性的问题,如被人们所熟知的“牛黄解毒丸”,其砷和汞的含量也令人大跌眼镜。
三、导致中药安全性问题的因素分析1.中药市场监管力度小中药市场是各类中药流通的场所,十分混乱。
一是存在奸商谋求私利,以次充好,破坏了中药市场秩序,降低了中药的质量,起不到药效,甚至可能导致患者中毒。
二是由于中药市场的经营人员素质低下,不具备识别真假中药的能力,这也是假药肆意流通的因素之一。
三是农村农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所使用的化肥、农药量大,残留多,导致植物体内有害物质集聚,从而影响到中药的质量和药效。
2.大众对中药安全性认识不足长期以来,人们受媒体宣传的影响,中药“无毒无害”、“安全有效”、“有病治病、无病防身”等的观念被大众普遍接受,逐渐淡化了中药安全性问题的意识,忽视其可能产生的副作用或是不良反应。
中药安全性问题及对策探讨

中药安全性问题及对策探讨中药安全性问题及对策探讨中医药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生命科学,在我国医药卫生保健事业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近年来,在人类“回归自然”的潮流中,中药由于疗效独特,毒副作用相对较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热点。
全球性“中药热”正在升温,部分中药已经开始进入西方国家主流社会。
无论从国内还是从国际环境看,中药产业都保持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
但是伴随着机遇而来的是巨大的挑战,挑战之一就是如何正视中药产业发展进程中的瓶颈问题,即中药的安全性问题。
从2000年的“马兜铃酸事件”到2006年的“英国中药事件”,中药安全性问题事件在近年频频发生,这对“安全、有效”的中药带来极大的挑战。
加之一些媒体对有关中药安全性问题事件的过度宣传和误导,使得人们对中药安全性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世人并不怀疑中药的药效,但怀疑中药的安全性”的观点已制约着中医药向更高的台阶迈进,更难以进入国际市场参与竞争。
为此,本文试从目前国内外对中药安全性方面的认识、中药不良反应的表现、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机制、试图找出影响中药安全性的因素、探讨提高中药安全性的对策,为解决中药安全性问题提供参考。
一.国内外对中药安全性的认识(一)传统中医药学对中药安全性的认识中药安全性不是进入到现代文明社会才出现的问题。
在对中药疗效发现和认识的同时,前人对中药的安全性也有了认识。
古人评价一个药物的安全性,往往将药物毒性作用决定性的指标。
如《淮南子·修务训》云:“神农乃教农播种五谷……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通过无数次人体的体验,逐步认识了哪些植物对人体有益,有治疗作用;哪些植物对身体有害,有毒副作用,进而有意识地加以应用,这就是早期药物的发现,所以毒性也是人们最早认识的药物性能之一。
对于中药安全性的研究,我国传统中医药学历来都很重视,也从来不回避中药不良反应的问题,自古就有“是药三分毒”之说,更有中药应用中的“十八反”和“十九畏”之论述。
中药的安全性因素探讨及对策

有前者为正 品无毒 , 古方中使用 的为前者 , 由于资 但 源 紧缺 ,大部 分 地 区使 用 的是 关 木 通 , 所 含 的 马 兜 其 铃 酸能损 害人体 的 肾脏 112 中药 炮 制 炮 制不 仅 能 使 中药 的理 化 性 质 、 . . 性 味、 经发 生一 定 的变 化 , 归 而且 能减 轻 药 物 的毒 副作 用。大部分 中药都要经过炮制方能应用 , 如果应 该炮 制的药材不经炮制而服用 , 引起 中药不 良反应 的原 是 因之 一 。如 生川 乌 、 生草 乌 中的双 酯 类 生物 碱 , 致死 有些 以地 区习用 药材充 药 典正 品药 材 , 是有 的地 区 其 或 量 为 3— , I服 0 2m 4mg人 : 1 . g即可 中毒 。经炮 制后 , 双 习用 药材 名称 与正 品药 材相 近 而造 成 误 用 , 以川 黄 如 酯 类 生物 碱水 解 成 毒 性 较 小 的苯 甲酰 乌 头 胺 , 进 一 芪 充 黄 芪 ;有 的 以 相 对 价 廉 的他 种 药 材 冒充 贵 重 药及 对 策
袁 瑞军
( 天津市 眼科 医院 , 天津 30 2 ) 0 0 0
摘
要
随着国际社会对天然药物 的需 求 E益扩大和我 国加入 WT t O及世界经济一体 化发展进程 的加快 , 国的 中 我
药 材及 中成药必然走 向国际市场与竞争 。因此 中药用药安全性 的问题 应引起 大家关注 。本 文对 中药 安全性 因素及对 策
1 1 药物 .
1 11中药 品种 复杂 性 中药 同名 异 物 、 .. 同物 异名 现
中药药物安全性评价研究

中药药物安全性评价研究中药药物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对药物安全性的日益重视,对中药药物的安全性评价研究也日益增多。
本文旨在探讨中药药物安全性评价的研究方法和意义。
一、中药药物的安全性评价方法1. 急性毒性实验急性毒性实验是常用的评价药物安全性的方法之一。
通过给小鼠、大鼠或其他动物口服或皮下注射一定剂量的中药药物,观察动物是否出现死亡、疲惫、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以此评估药物的急性毒性。
2. 慢性毒性实验慢性毒性实验是评价中药药物长期使用安全性的一种方法。
研究人员将一定剂量的中药药物连续给予动物一段时间,观察动物的生长发育情况、器官功能是否受损等,以此评估药物的潜在慢性毒性。
3. 皮试实验在中药制剂外用时,通过皮试实验可以评价药物对皮肤的刺激性。
将一定浓度的中药药物涂抹在动物或志愿者的皮肤上,观察皮肤是否出现炎症反应,以此评价药物的刺激性。
4. 细胞毒性实验细胞毒性实验是通过将中药药物加入细胞培养中,观察细胞是否发生变异、死亡等,以此评估药物对细胞的毒性。
这种实验可以评价药物对人体细胞的损害程度。
二、中药药物安全性评价的意义1. 保护患者安全对中药药物进行安全性评价可以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了解药物的潜在风险,避免使用具有潜在毒副作用的药物,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2. 促进中药发展中药药物安全性评价可以为中药制剂的合理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评价中药药物的安全性,可以筛选出安全有效的中药,推动中药产业的发展。
3. 提高中药行业信誉中药药物安全性评价可以杜绝不合格中药产品的流通,保护消费者利益,提高中药行业的信誉度。
只有通过科学严谨的安全性评价,中药行业才能长远发展。
4. 推动中西医融合中药药物安全性评价的研究可以促进中西医融合的发展。
通过对中药药物的安全性评价,可以为中药与西药的联合应用提供依据,实现中西药的优势互补,提高医疗水平。
结论中药药物安全性评价研究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安全性有关问题,为中药安全性问题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从近年来国、内外发生的一系列中药安全性事件出发,分析影响中药安全性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结果与结论:影响中药安全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必须从加大中药安全性知识宣传、加强中药安全性基础研究等方面着手工作,以减少或避免中药安全性事件的发生.关键词:中药安全性事件不良反应影响因素从2000年的“马兜铃酸事件”到2006年的“英国中药事件”,中药安全性问题事件在近年频频发生,这对一向自许为“安全、有效”的中药带来极大的挑战。
加之一些媒体对有关中药安全性问题事件的过度宣传和误导,使得人们对中药安全性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世人并不怀疑中药的药效,但怀疑中药的安全性”的观点已经成为制约中医药发展的瓶颈。
为此,笔者从人们对中药安全性的认知度、中药本身缺陷及中药临床使用规范等方面作一探讨,试图找出影响中药安全性的因素,并提出对策,为解决中药安全性问题提供参考。
1 近年国内、外中药安全性问题事件回顾2000年6月,美国最权威的临床医学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一篇比利时医学研究者Nortier等人撰写的题目为“泌尿系统癌症与服用中药(广防己)有关”的研究报告。
此后,美国各大媒体以“中药可能致癌”为题相继发布了新闻。
于是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H)A)在“至今未收到类似不利事件的报告”的情况下,下令停止一切已知含有和怀疑含有马兜铃酸的原料和成品的进口、制造和销售,并禁止其可能的混淆品种以及部分中成药进口。
2003年2月,包括新华网在内的国内众多媒体发布了“龙胆泻肝丸有可能导致尿毒症”的消息,引起国人的高度关注。
3 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文:“决定对含关木通的‘龙胆泻肝丸’严格按处方药管理,在零售药店购买时必须凭医师处方。
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严格按适应证服用。
”同年6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又取消了关木通的药用标准;2004年8 月又取消了广防己、青木香的药用标准,并对含马兜铃、寻骨风、天仙藤和朱砂莲的中药制剂严格按处方药管理。
2004年初,在英国市场销售的中国产“千柏鼻炎片”,由于含有千里光,引起了英国药品和保健品管理机构(MHRA)的注意。
MHRA称,千里光属的各类植物均含有不饱和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会对肝脏造成严重损害,引起人类肝小静脉闭塞症。
不饱和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对动物也显现致癌性、诱导有机体突变和生殖毒性。
考虑到可能对公众健康造成严重危害,英国各部和MHRA建议制定法令,禁止任何未经当局许可的由千里光属(植物)组成或含有千里光属(植物)的内服药品在英国销售、供应或进口。
2006年6月,根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通报,鱼腥草注射液等7种注射剂在临床应用中可出现过敏性休克、全身过敏反应、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和重症药疹等严重不良反应,甚至有引起死亡的病例报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作出决定,暂停使用鱼腥草注射液等7种注射剂;暂停受理和审批鱼腥草注射液等7种注射剂的各类注册申请。
2006年8月,英国药物安全机构在艾塞克斯的一个批发商和萨里的一家药店里检测一种名叫“复方芦荟胶囊”的药品时,发现该药物中的汞含量超过英国标准11.7万倍。
英国政府随后便下令封杀数种中药,对传统中药的“有害性”调查进入“空前严厉的阶段”。
同时,国内也提出了含汞、砷如牛黄解毒丸 (片)等中成药的安全性问题。
2 我国中药安全性现状分析我国自20世纪初即开始对中药安全性问题进行研究,有关中药不良反应的问题也逐渐引起学术界的重视。
近年来,中药不良反应报告数量有明显增多的迹象。
据统计,自1915- 1994年间110种医药期刊中有关中药中毒和不良反应的报道中,累计病例6 061个。
按时间划分,20世纪50年代以前仅有 26例,60年代147例,70年代398例,80年代2 217例,1991~ 1994年的4年中就有3 273例,呈急剧攀升趋势 J。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003年收到不良反应报告36 852份,其中就有10%为中药不良反应。
同时,随着中药在世界应用的日益广泛,中药不良反应也越来越引起国际的关注。
截至2004年5 月,世界卫生组织(WHO)共收到有关中草药的可疑不良反应报告就达11 716份】中药不良反应不仅可在使用单味中药时发生,还可发生在复方中药煎剂及中成药等各种剂型中。
随着中成药的广泛使用。
其已成为中药发生不良反应的主要品种,而中药注射剂又在其中占绝对多数。
有人对有关中药引起的392例不良反应病例报告进行分析,发现注射剂有302例,占77.04%;内服中成药有 81例,占20.66%;内服中草药7例,占1.79%;外用2例,占 0.51%】。
另有学者对我国1990-1999年间发生的1 291例次中药不良反应的文献分析也发现,注射剂有718例次,占 55.62%【。
中药不良反应按其发生特点可分为与药物剂量有关型、与药物剂量无关型、与中药配伍有关型、药物依赖型等,临床表现涉及循环、呼吸、消化、泌尿、血液等多个系统。
中药不良反应中以过敏反应数量最多,约占不良反应总数的44%,其临床表现多样,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多见,严重者可导致心、肝、肾等脏器的损伤,甚至发生过敏性休克,危及生命。
3 影响中药安全性的因素3.1对中药安全性认识的缺乏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中药是安全、有效、无毒的。
有些中药药品广告也往往片面或夸大宣传疗效,而对其毒副作用及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避而不提或避重就轻,且常以“本品系纯天然药物,无毒副作用”误导患者;而患者在用药时也往往忽视中药的用法用量及其毒性,形成了认识的误区。
正是由于人们对中药安全性问题存在片面认识,中药的毒副作用往往容易被忽视,在中药“有病治病、无病健身”的观念下,长期、过量或者不恰当使用中药情况时有发生,必然会引发中药安全性问题。
不仅普通民众没有安全使用中药的意识,代表国家水平的《中国药典》,对中药药物的警戒表述也是少之又少。
据统计, 2005年版《中国药典》(一部)收载的564种中药成方制剂和单味制剂中,无药物警戒表述的达329种,占58.33%;有药物警戒表述的235种中,也只是简单地提到“禁用”、“忌用”、“慎用” 或“忌食油腻、辛辣食物”或“某病慎用”之类;即便是药物警戒表述最详细的清开灵注射液,其内容也不及香港产的中药(如京都念慈庵蜜炼川贝枇杷膏,其注意事项有11条)内容丰富。
这种过于简单的表述,很容易给公众造成“中药没有不良反应” 或“中药无毒”的印象。
其次,一些国内中药企业由于担心如果在药物说明书上标注药物不良反应或警戒性语言,会使患者将之与不合格药品或假冒伪劣药品挂钩,从而影响药品的销售,因此在说明书上不注明药品的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这也可能给人们造成“中药无毒副作用”的误解。
此外,目前社会上对中药中含有的重金属和矿物质也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一方面把它们当作是污染物来检测。
事实上,如最近“英国中药事件”中提到的复方芦荟胶囊中的汞是由于添加了具有镇静、安神、解毒作用的朱砂而产生的,并非污染物;而把重金属用于疾病的治疗也不是中医的专利,用于治疗癌症的西药顺铂就是一种重金属。
另一方面,把检测到的汞等重金属都确定为有毒成分。
有研究发现对一些含朱砂的中成药制剂在进行动物实验时,动物粪便中检测到的总汞,折合成硫化汞后,占给药量的98.5%,而在动物的胃肠道组织中则未检测到汞,说明硫化汞在胃肠道内未发生吸附,基本上全部被排出体外。
朱砂中的主要成分硫化汞(《中国药典》规定朱砂中硫化汞不得少于96%)实际上是不被机体所吸收的无效、无毒成分,而其中具有毒性和生物活性的成分——可溶于酸的汞只占非常小的比例。
此外,研究还发现,重金属单用与在复方中使用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在复方的状态下,重金属可以和其它药物形成络合物,这些络合物可以进一步降低被机体吸收的重金属的毒性】。
英国有关方面以检测到复方芦荟胶囊中汞含量严重超标,便断定该中药制剂存在严重安全性问题,进而下令封杀数种有关中药,此举正是由于其对中药安全性认识缺乏的表现,也是对中药安全性问题的误解。
3.2 中药品种复杂我国地域辽阔,药用资源极为丰富,中药品种繁多,现有药物基源8 000多种,其中一些中药的基源有数种甚至10多种,发生同名异物、同物异名、家种和野生混淆不清等情况都也是不可避免的。
而由于药物基源不同,其所含的化学成分、生物活性和毒性也会有所差异,这也是直接影响中药安全性的原因。
如商品生药“白头翁”就有16种不同植物来源,它们在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毒理特性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若应用时选择不慎,容易发生中毒。
而在“马兜铃酸事件”中,国外就有减肥中心将马兜铃科的关木通作为木通科的木通、将马兜铃科的广防己当作防己科的粉防己来使用,结果出现了由马兜铃酸引起的急性。
肾功能衰竭病例。
2004年在英国发生的“千里光事件”,人们对其主角千里光的属性也存在争议:菊科千里光属植物在全球约有1 500多种,我国约有160余种,其中作为药用的品种在我国《全国中草药?[编》(1996年第2版)中收载了17种,《中国药典》中收载了1种(1977年版) ;由于该事件报道中仅指出中毒源为千里光属,并未指出具体的品种,因此这些中毒品种是否与我国的某些千里光属中草药为相同品种尚不清楚,值得进一步研究。
此外,不同产地、不同采收季节和不同加工方法也会对中药质量产生很大影响。
3.3 中药炮制不当中药炮制是中医药学的一大特色,伴随着中药的应用而产生。
中医药学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中药的炮制,几千年前的古人在治病过程中就发现,中药经炮制后可以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提高药效。
因此,中药在进入临床使用和制剂投料前均应经过严格、规范地炮制。
如川乌、草乌所含双酯型乌头碱类成分毒性较强,可引起心血管、消化、神经等多系统中毒反应;而川乌、草乌经炮制后其乌头碱水解生成毒性较小的苯甲酰乌头胺,并进一步水解生成乌头原碱,其毒性仅为原来的1/2 000。
又如朱砂,按照规定应用水飞法炮制,如采用球磨法加工,极易发生中毒。
但是,近年来忽视中药材炮制的情况比较严重,有些地方和个别医疗单位忽视中药炮制,该制不制、生熟不分,使发生毒性反应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3.4 中成药本身的缺陷中成药是由古籍中的经典方或老中医长期临床实践的经验方经提取、纯化、成型等一系列现代制药工艺制成的。
从理论上讲,中成药作为中医药的一部分,也需要体现中医辨证施治的特色和优势,即:用药具有高度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处方可随证加减。
然而,由经典方和经验方在开发成中成药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淡化辨证论治的特色,这主要是由于中成药的产业化决定了它的组成必需是固定的,难以随证加减。
此外,在新药研发中,通常少有完全保留原方药味的,这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第一,现在的中医临床多用古代的小方、精方加几味使用或者几个方剂复合使用,遇上病机复杂的疾病,药味势必多多益善,因此很可能导致功能近似的药被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