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复习必修三汉代儒学培训课件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专题三第10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含解析)

第10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一董仲舒的新儒学1.形成背景。
(1)经济: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增强。
(2)政治:王国和匈奴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3)思想:汉初道家“无为而治”思想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
2.思想来源。
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了法家、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等思想。
3•主要内容。
(1)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适应中央集权)。
(2)宣扬“君权神授”(宣扬君权)。
(3)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约束君权)。
(4)提出“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维护等级秩序)。
[识记导图]董仲舒的新儒学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主要原因。
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
2.尊儒措施。
(1)政治。
①把孝廉作为察举制的主要标准。
②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2)教育。
①规定儒家经典“五经”为国家教科书。
②在中央兴办太学,儒家博士传授知识。
3.主要影响。
儒学的主流思想和正统地位开始确立。
[易错修正]汉武帝独尊儒术是因为董仲舒的新儒学宣扬仁政思想。
答案: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根本原因在于它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大一统的需要,而不是因为它宣扬的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巩固自查]你能从下面图片获取哪些历史信息?罔I煤存干阳卷畔啸"五经〜书耶图.片曲都円淀尢码的就代在年若罐石室挫控讲学图答案:汉武帝兴办太学,规定太学生员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推广儒学;汉武帝正式规定“五经” 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这说明教育为儒家所垄断,儒学得到广泛传播, 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教材补直1 .黄老哲学。
战国时期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
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
“黄”:黄帝的学说,修身,养生。
“老”: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 黄老之术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初期。
黄老思想以道家思想为主,并兼采阴阳、法、儒、墨等诸家观点,形成自己的一家之言。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新同步人民版必修3课件:专题1 2 汉代儒学

[解读] (1)史料一①反映了日食出现,百官上奏得失;从②中 可得出皇帝为“得失”承担责任。
(2)由史料二③可得出董仲舒新思想服务的对象,由④可概括特 点。
[思考] (1)史料体现董仲舒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2)根据史料,董仲舒创立新儒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这一思想 有何显著特点?
董仲舒新儒学得到全面肯定的原因 1.社会根源:汉武帝在位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但内 有王国问题,外有匈奴入侵,社会需要一种思想理论来巩固统一的 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与其相适应的社会秩序。 2.理论创新:儒家思想经过董仲舒改造后,宣扬“大一 统”,对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非常有利,因而汉武帝接受“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
(2)①“只读一种书”:规定儒家经典为国家教科书,设立太 学,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太学生。②“利禄的诱引”:启用儒 学家参与国家大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可凭太学资格做官。
(3)视角:强调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对文化发展的危害。 观点:不合理。理由:①汉武帝的“罢黜百家”有利于中国传 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发展传播。②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使读 书成为社会风尚。③有利于我国社会秩序的稳定发展,有利于维护 国家的统一。
【提示】 (1)“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2)主要目的:加强中央集权。特点:神学化和宗教化。
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及评价 1.宣扬“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对于 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有积极作用,但形成了文化专制,钳 制了其他思想的发展。 2.宣扬“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思想,为 儒学披上了神学外衣,带有封建迷信和唯心主义色彩,但也起到了 限制君权,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的作用,带有民本思想。
知识点三 太学的出现 1.概况 (1)汉武帝创建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太学,并 将儒家经典列为官方教材。 (2)汉武帝还令各郡国建立学校,初步建立了 地方教育 系统。
高三一轮复习课件3

二、董仲舒新儒学 (一)特点 新儒学增加了“大一统”思想,并融合了阴阳五 行家、黄老之学及法家的一些思想,这些都是先秦儒 学所不曾有的。
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
思想被新儒学继承,并适应了汉武帝时期的政治需要。 新儒学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1 山东 福建 福建 海南 安徽
38
10 14 15 2 35
不同时期的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特点 中国古代水利工程 古代经济政策 汉代商业发展的影响 中国古代农耕经济
【考情预测】
1.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的考查预计集中在其特点和作用上,从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 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影响等角度,将历史学习与现实生活有机联 系。 2.对汉代的政治制度的考查预计集中在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汉武帝加强皇权的措施(内外朝制度、刺史制度)及选拔人才的制 度(察举制)等;考查的形式以选择题为主,通过文献资料、图表、 图片及历史名人观点切入。 3.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的考查应集中在选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往往用对比的形式和前后朝代联系在一起考查。
4.对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的考查预计仍会以史籍材 料、图片、表格等形式切入,重点考查本阶段经济发展的原因 、表现及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土地制度等;题型以选择题居 多。 5.对儒家思想的发展(董仲舒的“新儒学”、汉代儒家思 想成为正统)的考查,多以史学材料、名人观点切入,以选择题
法,达到当时世界最高水平;烧制出白瓷,制瓷业取得重
大突破;战乱使商业发展受到影响。
3.思想文化方面 (1)秦汉时期:实行思想文化专制,西汉董仲舒以儒 家思想为基础,吸纳了法家、道家、阴阳家等的思想,形 成了新儒学;汉武帝接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 思想逐渐成为官方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造 纸术为代表的古代科技得到发展;“赋”成为主要文学 体裁;“印宗秦汉”的篆刻艺术产生。 (2)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佛教文化突出;佛教 、道教迅速传播;凸显个性的文人画形成——顾恺之“ 以形写神”;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以东晋王羲之 为代表。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第36讲汉代儒学课件新人教版

探究:(1)史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教你读史] 史料一中汉朝皇帝祭孔的礼仪越来越重,说明了孔 子及儒学地位的逐渐提高。 [提示] 现象:孔子及儒学地位在汉代逐渐提高。原因:董仲舒 更新儒学体系,建立“新儒术”;汉武帝接受董仲舒主张,“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并在中央设太学,传播儒术。
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
第 36 讲 汉代儒学
“焚书坑儒”批判 1.背景:秦初,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批评时政,反 对郡县制。 2.经过:李斯提出焚书建议并得到秦始皇的采纳。秦始皇坑儒, 以警告天下的文化人。
3.评价 (1)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 浩劫。 (2)自汉代以来,“焚书坑儒”受到了主流文化的批判,称之为 “灭学之祸”。 (3)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_儒___学__的发展也因此进入低潮。
7.法律儒家化:自汉代春秋决狱开始,中国法律走上了儒家化 的道路。所谓法律的儒家化,是指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 法令,使封建法律具有了伦理法的性质,即以儒家思想为立法、 注律,以及司法实践中定罪、量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中 国法律的儒家化,形成了礼法合一的特色,影响深远。
提升点一 单列视点——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及评价
视角 1 从社会发展角度命题 汉代儒学是在继承先秦儒学、吸收黄老之学的基础上逐步形成 的,呈现出外儒内法的特点。解题时需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
[对点 1] (2017·北京高三统练)历史学者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
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族之传承,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作业课件课时作业 34 汉代儒学

4.(2021·衡阳模拟)学者李泽厚认为,中国传统思想一般表现为重“求同”。 它通过“求同”来保持和壮大自己,具体方式则经常是以自己原有的一套来解 释、贯通、会合外来的异己东西,就在这种会通解释中吸取了对方,模糊了对 方的本来面目而将之“同化”。以下符合这一说法的是 ( ) A.孟子主张“民贵君轻” B.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 C.二程倡导“格物致知” D.顾炎武宣扬经世致用
2.董仲舒虽强调“夷夏之辨”,但认为天下之人都是君主的臣民,夷狄也不例
外;君主如要推行王道,天下一统,就必须将夷狄之民也纳入到统治范畴之内,
并以仁爱之心对待夷狄。这一观点
()
A.迎合了当时政治统治的需要
B.体现了以民为本的统治思想
C.削弱了地方诸侯的政治实力
D.改变了先秦儒学的民族理论
【解析】选A。根据材料“但认为天下之人都是君主的臣民,夷狄也不例外;君 主如要推行王道,天下一统,就必须将夷狄之民也纳入到统治范畴之内”可知, 董仲舒主张将夷狄纳入君主的统治,因此强调的是君主对全国的统治,即君主集 权,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时期采取多种措施加强专制集权,董仲舒的主张迎合 了汉武帝大一统的需要,故选A;材料反映的是董仲舒主张将夷狄纳入君主的统 治,强调君主集权对全国的统治,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董仲舒主张将夷狄纳入君 主的统治,强调君主集权对全国的统治,不涉及削弱地方,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 董仲舒主张将夷狄纳入君主的统治,强调君主集权对全国的统治,不涉及先秦儒 学的民族理论,排除D。
【解析】选B。由材料可知该思想融合且同化了其他思想,董仲舒的“天人感应” 思想融合了阴阳家思想,故选B;先秦儒学中的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这一主张 并未融合其他思想,排除A;北宋二程倡导“格物致知”是对传统儒学的发展,没 有融合其他思想,排除C;顾炎武宣扬经世致用也是对传统儒学的发展,没有融合 其他思想,排除D。
一轮复习必修三汉代儒学

去除其中的封建成分,成为中华传统美 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孝道”“礼 仪”。但在本质上维护 封建统治 秩序
太学的影响:
(1)对教育:太学的建立,是儒家教育官方化和 制度化的标志; (2)对社会风气:太学的兴立,带动了民间积极 向学的风气,对于文化的传播起了积极作用; (3)对统治基础:使大官僚和大地 主子嗣垄断官位的情形得到改变, 少数出身于社会中下层的人,也得 到入仕的机会。 (4)对政坛:东汉太学生的议政活 动,迫使黑暗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知识小结
孔子的创立,孟子 荀子的发展 焚书坑儒
春秋战国 秦朝 汉代
成体系,遭冷遇 沉重打击 兴起 ,成正统
“罢黜百家,表彰六经”
创建太学郡国学
隋唐
……
科举制
正统地位强化
重点3
儒学成为正统——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1.(2013·重庆文综·1)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 “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 归”的神学依据。该学者应该是( ) 联系这几个特点 A.韩非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匈奴威胁,边患不止 诸侯坐大,威胁中央 土地兼并,豪强势大 „„ 要解决这一系列问题, 都迫切需要变汉初的“无为” 为“有为”,那么,汉武帝 该选择怎样的治国思想呢?
察举制度,选拔人才 荡平匈奴,安定边疆 消灭诸侯,中央集权
统一思想,巩固统一 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
提醒: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是汉武帝时期的时代要求。
2022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32讲汉代儒学学案含解析人民版.docx

第32讲汉代儒学备考指导素养目标把握一个核心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通过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中“三纲五常”思想的学习,认识到其既有封建糟粕的成分,也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美德的成分,培养考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阐释历史事物的唯物史观(2)从多种渠道获取与汉代教育有关的历史材料进行历史解释,认识汉代教育的发展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适应了国家大一统形势的现实需要注意两个目的适应大一统和中央集权的需要理解三个主张“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三纲五常”和提倡孝道知识排查教材深化一、“焚书坑儒”批判1.背景(1)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政治体制。
(2)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批评时政。
2.影响(1)“焚书坑儒”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
(2)文化氛围转为死气沉沉,儒学的发展也因此进入低潮。
二、罢黜百家1.背景(1)“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
(2)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
2.过程(1)汉武帝初年,起用儒学之士。
(2)董仲舒建议皇帝倡导儒学,实践德政等。
(3)董仲舒的“一统”思想得到汉武帝的认可。
(4)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措施,使儒学地位开始提升。
3.评价(1)消极: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2)积极: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对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有积极意义。
三、太学的出现1.性质: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2.意义(1)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2)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3)改变了权贵垄断官位的情形,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
3.科举制的文化影响(1)有益于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稳固,儒学也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2)使整个知识阶层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
(3)导致古代中国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情境体验汉初极力削弱秦代遗留下来的酷吏传统,其推崇的理想治国者既不同于“法治”之能吏,也不同于“礼治”之君子,而是推崇“清净慈祥”的“长者”。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教版专题史)一轮复习课件:第33讲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知识点二 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的确立 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1)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2)规定__儒__家__经__典____为国家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3)兴办__太__学__,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4)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角度 3 新儒学的消极影响
试答:
【提示】 角度 1:先秦儒学的神学化、宗教化 角度 3:新儒学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导致了封闭自我、盲目自足、因循守旧、不思 奋进等性格特点。
“家国情怀”下的“历史担当” 认识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对 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1)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打击和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 稳定了封建统治秩序。 (2)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 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儒学以仁义为主,强调人伦关系,对于抵制 宗教有一定的作用。
D.统治者借宗教思想稳定政治秩序
解析:选 D。据题干可知,“灾异示警”和“君权神授”是中国古代天命哲学的构成基 础,同时统治阶级也接受了这一思想,并且“代代相传而深入人心”,意即统治阶级借 助宗教思想而稳定统治秩序,故选 D 项。
3.三纲五常:三纲、五常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但最早源于孔子。 (1)“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 子、夫妇之间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 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2)三纲五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架构,在一定时期起到了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 际关系的作用,但是经过董仲舒改造以后,成为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哲学,成为束缚 人民的精神枷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探究】与先秦儒学相比,董仲舒新儒学呈现出的特点
(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 想为一体。 (2)主张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权威,赋 予君权以神权色彩。 (3)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 和“仁政”思想。 (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重视,迅速成为 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5)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唯心主义。 (6)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维护现实统 治。
原因:
(1)汉武帝时期,国力恢复,为国家进一步建设打下物质基础。 (2)社会问题丛生,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3)董仲舒迎合统治者需要,改造儒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
读材料概述董仲舒的观点, 体会汉武帝接受他主张原因
反映董仲舒“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主张,有神学色彩
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一轮复习必修三汉代儒学
儒学兴起的表现;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二)太学的出现 ——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三)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进一步强化;
二、汉初:黄老之学
材料一:汉兴,接秦之敝, 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 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 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 民得卖子,就食蜀、汉。 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 天子不能具醇驷(同一颜 色的四匹马),而将相或 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读表释义] 全面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
理论 来源
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 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 家道、 家、阴
阳家思想,建立的一个新的思想体系
目的 加强 中央集权 和君主专制
“大一统”“罢 黜百家,独尊儒 术”
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 实质是一种 思想文化专制政策,禁锢
董仲舒新儒学的影响
史料一 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 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他的学说为 稳定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对 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 极影响。——田昌五、安作璋主编《秦汉史》
表明了新儒学对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及民族精神形成的积极作用
匈奴威胁,边患不止
诸侯坐大,威胁中央
土地兼并,豪强势大
……
要解决这一系列问题, 都迫切需要变汉初的“无为” 为“有为”,那么,汉武帝
察举制度,选拔人才 荡平匈奴,安定边疆 消灭诸侯,中央集权
该选择怎样的治国思想呢? 统一思想,巩固统一
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
提醒: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是汉武帝时期的时代要求。
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的关键
【读图释义】读图,简述其中信息 3、措施
①政治上: 重用儒生参与国家大政。
②教育上:
表彰六经,儒家经典成为国家
提示:西汉武帝时期,实行“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正式规定 《诗》《书》《礼》《易》《春 秋》为“五经”,并设立专事研
规定的教科书; 设置太学,儒学教育官方化和 制度化; 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①“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核心观点) 加强君权的需要
②“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中央集权的需要
③提出“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
维护统治秩序需要
④发挥“仁政”:主张轻徭薄赋.
缓和阶级矛盾需要
从理论上解决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 统治,巩固国家“大一统”的需要,有利于巩固 统治(以思想的大一统巩固政治的大一统)。
史料二 董仲舒是有汉一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董仲舒学说 的消极影响也是严重的……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盲目自 足、因循守旧,不思奋进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冯天 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究和传播五经的“博士”。自此,
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太学的影响:
(1)对教育:太学的建立,是儒家教育官方化和 制度化的标志; (2)对社会风气:太学的兴立,带动了民间积极 向学的风气,对于文化的传播起了积极作用;
(3)对统治基础:使大官僚和大地 主子嗣垄断官位的情形得到改变, 少数出身于社会中下层的人,也得 到入仕的机会。
原因: 战争之后,百废待兴,
经济凋敝,民心不稳, 秦亡教训,苛政必亡。
内容: “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 时。
效果: 使西汉经济恢复和发展,
社会稳定,矛盾缓和,出 现“文景之治”
三、汉中:独尊儒术
原因:
(1)汉武帝时期,国力恢复,为国家进一步建设打下物质基础。 (2)社会问题丛生,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4)对政坛:东汉太学生的议政活 动,迫使黑暗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4、结果
(1)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 (2)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提示:儒学经典成为国家规
定的教科书,儒家学说成为 政府选拔人才的标准,推动 儒学的兴盛。 5、评价
积极: 消极: 结束了------遏制了------
材料二: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 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 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 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乘牸牝者而不得会聚。守闾阎者食梁 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
———《后汉书.食货志》
汉武帝即位时面临的社会问题
材料二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 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反之映。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一思想主张 材料三 “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 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 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2.内容 董仲舒迎合统治者需要,改造儒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
了思想
基本 “君权神
评
内容 授”“天人感应”价
起到限制君权,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的 作用。为儒学披上神学外衣,带有封建 迷信的色彩
“三纲五常”
去除其中的封建成分,成为中华传统美
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孝道”“礼 仪”。但在本质上维关键在于其是否适应了统 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