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总需求与总供给

合集下载

宏观经济学7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

宏观经济学7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

数。
联立总需求函数与总供给函数,就可以求出均衡的产出
和价格。
(二)认识的深化与局限
相对于IS-LM模型,AS-AD模 型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但还有不足
AE C+I+G
C+I
右图显示了三个宏观
经济模型的关系,总 r 供求模型包容性最大 r2
Y1 IS1
,是封闭经济的最后
完成模型。但是,产 r1
IS2 Y4
(四)长期 AS-AD Model
上述的萧条、过渡繁荣、滞胀状态 等只是在短期内存在
在长期,价格和工资水平具有伸缩 性,意味着经济能够自动恢复充分 就业的均衡状态
扩张的财政和货 币政策只能带来 物价的上涨,对 产量没有任何影 响。注意与古典 区别。
P
P AS
P2 P1
AD’ AD
y*
y
(古典总供求模型)
0
r
则: AD :
y
960 P
3640
A D 曲 线:
y
α P
β
P
y
α
P
β
O
y
(三)AD曲线的移动
y
α P
β
P
y
1. AD曲线的水平移动
如果价格水平不变,由其他原因导致总产出水平的变化,可 以看作是AD曲线在坐标内的水平移动
AD曲线水平移动的主要原因是政府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2. AD曲线的旋转移动
短期总供给曲线
劳动市场:
Nd
N
d(
W P
)
N s N s(W)
W W
生产函数: y f (N, K )
短期总供给曲 线具有正斜率, P 即它是一条向 右上方倾斜的 曲线。

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相互作用与短期经济波动 (1)

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相互作用与短期经济波动 (1)
13
Source: Haver Analytics Database
THE RATE OF INFLATION IN CONSUMER PRICES, 19602000
14
Source: Haver Analytics Database
UNEMPLOYMENT RATES AND DURATION, 1948-2000
The severe decline in money supply, caused by the Fed’s failure to prevent banks from failing, was the reason for the severity of the Great Depression.
AD1
C
AS
B A
4.2 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原因:成本上升——
❖初级产品价格上升 (石油危机)
❖工资上升(工会垄断) AD1
❖利润推进(厂商垄断)
G F
表现:供给曲线左移 E
结果:产量减少,价
格下降(滞胀)
AS2 AS1
(1) Keynesian Explanation Simple aggregate demand model:
❖Drying up of investment opportunity ❖Decreasing in consumption ❖Poor fiscal policy (making the Depression worse) All in all, the private economy is inherently unstable
➢ 原因:
❖ 工人错觉。价格下降,实际价格<预期价格,认为实 际工资下降,减少劳动供给。

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形成

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形成

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形成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形成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它们之间的平衡关系是决定经济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总供给由于价格的变化而变化,而总需求则受到收入和价格的影响。

一、总供给的形成总供给是指一个经济系统在一定时间内生产出的全部货物和服务的总量。

总供给的形成涉及生产要素市场的供给和生产者的生产决策。

1. 生产要素市场的供给:生产要素市场是指劳动力、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交易市场。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生产者会根据价格和效益来决定是否出售生产要素。

高价位会促使生产者增加生产要素供给量,低价位则会抑制供给。

生产要素市场的供给表现为劳动力供给量、土地供给量、资本供给量等。

2. 生产者的生产决策:生产者会根据市场需求、成本以及预期利润等因素,决定生产规模和生产方式。

当市场需求较强且预计利润较高时,生产者会增加生产规模,提高生产量;反之,市场需求较弱或预计利润较低时,生产者可能减少生产规模,降低生产量。

生产者的生产决策直接影响着总供给的形成。

二、总需求的形成总需求是指一个经济系统在一定时间内对全部货物和服务的需求总量。

总需求的形成涉及消费者的购买力和购买决策。

1. 消费者的购买力:消费者的购买力受到收入和财富的影响。

当消费者收入增加、财富积累时,其购买能力也会相应增强,从而提高消费支出。

收入和财富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总需求的水平。

2. 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物价水平、个人偏好、预期收入等。

物价水平的变化会影响消费者购买的实际数量和品种;个人偏好的变化会导致不同的消费倾向;预期收入的变化会影响到消费者的消费决策等。

消费者的购买决策直接决定了总需求的形成。

三、总供给与总需求的例子下面通过两个例子来说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形成过程。

1. 手机产业手机产业是一个典型的总供给与总需求相互作用的行业。

随着科技发展和人们对通信需求的不断增强,手机市场出现了快速增长的趋势。

在总供给方面,手机产业的增长受到生产要素市场的供给和生产者的决策的影响。

总供给与总需求

总供给与总需求

结构性改革
部分国家推行结构性改革, 优化营商环境,提高生产 效率,以增强经济内生增 长动力。
对未来经济形势的预测
经济复苏乏力
全球经济复苏乏力,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
贸易战影响持续
贸易战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将持续存在,对贸易、投资和产业链造成 冲击。
技术创新推动经济增长
随着技术创新加速,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将为经济增长 注入新动力。
产出与价格水平的关系
价格水平
指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有商品和劳务的平均 价格水平。
价格水平与产出的关系
当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时,价格水平会上升;反之, 当总供给超过总需求时,价格水平会下降。
价格水平对产出的影响
价格水平的变化会影响企业的生产和投资决策,进 而影响产出水平。
政策干预与市场调整
政策干预
预期收益
生产者对未来市场的预期收益会影响其供给 决策,预期收益越高,供给意愿越强。
总供给曲线
定义
总供给曲线表示在某一价格水平 下,生产者愿意并能够提供的商 品和服务的数量。
移动
总供给曲线的移动受多种因素影 响,包括生产要素投入、技术进 步、政策调整等。
斜率
总供给曲线的斜率反映了价格变 动对供给量的影响程度,斜率越 大,价格变动对供给量的影响越 大。
短期分析:凯恩斯主义观点
凯恩斯主义认为,在短期内,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总需求曲线向右 下方倾斜。
当总需求增加时,会导致物价水平上升和产出增加;当总需求减少时,会 导致物价水平下降和产出减少。
凯恩斯主义主张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节总需求,以实现经济的稳 定增长。
长期分析:古典主义观点
古典主义认为,在长期中,总供给曲线是一条 垂直线,表示生产能力已经充分利用,物价水 平不会因为总需求的变动而变动。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3)资源充分利用阶段。即C以上部分,这时总供给曲 线是一条垂线,这表示无论价格水平(P)如何上升,总供 给(Y)都不会增加。
这是因为从长期来讲,人类所拥有的资源总是有限的, 当资源已得到充分利用时,即经济中实现了充分就业(宏观 经济学中的充分就业是指包括资本、劳动和自然资源在内的 所有生产要素都得到充分利用的状态,而不仅仅只是劳动人 口的充分就业),此时,无论如何提高价格,总供给也不会 增加。从长期的角度来看,资源总是会实现充分就业的,因 此,这种垂直的总供给曲线又被称为“长期总供给曲线”。
在左图中,总需求增加,使 得总需求曲线从AD0移动到AD1 ,得到新的均衡点E1,对应的均 衡国民收入为Y1,均衡价格水平 为P0;总需求减少,使得总需求 曲线从AD0移动到AD2,得到新 的均衡点E2,对应的国民收入为 Y2,均衡价格水平为P0。
2.资源接近充分利用阶段
资源接近充分利用阶段的总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直 线,即短期总供给曲线。在这种情况下,总需求的变动引起 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同方向变动。也就是说,总需求增加 会使国民收入增加,价格水平上升;总需求减少会使国民收 入减少,价格水平下降,如下图所示。
(2)资源接近充分利用阶段。即BC段,这时总供给曲线 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线,它表示总供给(Y)的变动会引起 价格水平(P)的同方向变动。
这是因为在资源接近充分利用的情况下,产量增加会引起 生产要素价格的上升,从而生产成本增加,进而导致总价格水 平上升。这种情况在短期生产中比较常见,所以这种向右上方 倾斜的总供给曲线又被称为“短期总供给曲线”。
(二)总供给曲线的移动
在价格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其他因素(如生产技术的提 高)的变动会引起总供给的变动,表现在图形上,就是总 供给曲线的移动。总供给曲线的移动有两种情况,一是总 供给增加,引起总供给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如下图中总供 给曲线从AS0移动到AS2;二是总供给减少,引起总供给曲 线向左上方移动,如下图中总供给曲线从AS0移动到AS1。

总需求与总供给分析例题和知识点总结

总需求与总供给分析例题和知识点总结

总需求与总供给分析例题和知识点总结一、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基本概念总需求(Aggregate Demand,AD)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经济社会中所有家庭、企业、政府和外国部门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总量。

总需求由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和净出口(NX)构成,用公式表示为:AD = C + I + G + NX 。

总供给(Aggregate Supply,AS)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经济社会中所有企业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

总供给取决于生产要素的数量、质量和技术水平等因素。

二、总需求曲线总需求曲线表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物价水平与总需求之间的关系。

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这意味着物价水平下降会导致总需求增加,物价水平上升会导致总需求减少。

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财富效应:当物价水平下降时,货币的实际价值增加,消费者感到更富有,从而增加消费支出,导致总需求增加。

2、利率效应:物价水平下降会导致实际货币供给增加,利率下降,投资和消费增加,总需求增加。

3、汇率效应:物价水平下降会使本国利率下降,汇率贬值,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净出口增加,总需求增加。

三、总供给曲线总供给曲线表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物价水平与总供给之间的关系。

总供给曲线可以分为短期总供给曲线和长期总供给曲线。

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原因在于粘性工资、粘性价格和错觉。

在短期内,工人的工资和企业的产品价格不能迅速调整,当物价水平上升时,企业的利润增加,会增加产出,导致总供给增加。

长期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表示在长期中,经济的潜在产出水平是固定的,不受物价水平的影响。

长期总供给取决于劳动、资本、技术和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

四、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是指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相交的点,此时的物价水平和产出水平称为均衡物价水平和均衡产出水平。

当总需求增加时,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会导致物价水平上升和产出增加;当总需求减少时,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会导致物价水平下降和产出减少。

国民生产总值总需求和总供给概述

国民生产总值总需求和总供给概述
支出法从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 买各项最终产品的支出加总,计算出该年内 生产出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即统计购买 各种最终产品所支出的货币价值总和。
23
(1)居民个人的消费支出(C)

♦ 耐用品 ♦ 非耐用品

♦ 住房租金

♦ 其他劳务
目 (2)投资(I)
(1)
♦ 厂房 ♦ 设备
♦ 居民用房
♦ 企业存货投资
因此,只能使用别的方法来核算GDP:(1) 支出法;(2)收入法;(3)产品法。
21
1.支出法
GDP可以通过核算整个社会在一定时 期内购买最终产品的支出总和来求得。
原因:总产出等于总支出。
注意:我们是从支出或者说消费的角 度来测算整个社会总产出或总收入。
22
支出法
支出法,也叫做产品流动法、产品支出 法,或者最终产品法。
西方国家以支出法为基本核算方法,以支出法的 计算结果为标准。如果按生产法、收入法计算出的结 果与此不一致,就要通过误差调整项进行调整。
32
注意点
(1)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有 3 种 :支出法,收入法,增值法;
(2)三种方法的结果应该一致; (3)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支出法最为 常用。
33
§8-2 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其他总量
(2)国民生产净值(NNP),是一个 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的净增价值。
国民生产净值(NNP)= GNP – 折旧 国内生产净值(NDP)= GDP – 折旧
35
§8-2 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其他总量
(3)国民收入(NI),一个国家在一年 内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全部收 入,即工资、利润、利息和地租之和。
总支出代表社会对最终产品的总需求;总 收入代表了社会对最终产品的总供给。因此, 从GDP的核算方法中可以得到这样一个恒等式:

总需求与总供给

总需求与总供给

长期均衡分析
• 上述的萧条状态、繁荣状态和滞胀状态都被认为是短期存 在的状态。根据西方学者解释,在短期内,例如在几个月 或在一两年内,企业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价格相对不变, 因而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延伸。在长期内,一切价格都能 自由地涨落,经济具有达到充分就业的趋势,因而总供给 曲线成为垂线。如图6-14所示: • 图3中的LAS是长期总供给曲线,它和潜在产量线完 全重合,当总需求曲线为AD时,总需求曲线和长期总供 给曲线的交点E决定的产量为Y,价格水平为 P。当总需 求增加使总需求曲线从AD向上移动到AD时,总需求曲线 和长期总供给曲线的交点E决定的产量为Y,价格水平为P, 由于Y=Y=Y*,所以在长期中总需求的增加只是提高了价 格水平,而不会改变产量或收入。
经济滞胀分析
• 下面考察总供给曲线变动, 需求曲线不变条件下的市 场价格和国民收入的变动。 在短期内,如果AD不变, AS曲线发生位移,则会产 生市场价格与国民收入反 方向的运动。如果AS的水 平下降,市场价格会上升, 而国民收入则下降,产生 经济发展停滞和通货膨胀 共生的“滞胀”现象。如 图6-7所示:
总需求与总供给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AD--AS模型)
•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AD--AS模型):将总需求与总供 给结合在一起格变化的原因以及社会经济如何实 现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 •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后凯恩斯主流派——新古典综合 派用于分析国民收入决定的一个工具,这个模型是在凯恩 斯的收入—支出模型和希克斯的IS—LM模型的基础之上, 进一步将总需求和总供给结合起来解释国民收入的决定及 相关经济现象,是对前两个模型仅强调总需求方面的片面 性进行的补充和修正。所以,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所依据 的理论已经不是标准的或纯粹的凯恩斯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e AD curve 表示在每一种 物价水平下, 家庭、企业、 政府和外国客 户想要购买的 所有物品与劳 务的数量。
P2
P1 AD Y2 Y1 Y
CHAPTER 23
AGGREGATE DEMAND AND AGGREGAD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Y = C + I + G + NX
D. 中央政府取消销售税,改为对利息、股息等资本
收益征税。 C rises, AD shifts right.
21
四、总供给曲线
The AS curve shows the total quantity of g&s firms produce and sell at any given price level.
古典二分法
- 实际变量:quantities, relative prices - 名义变量:measured in terms of money
• The neutrality of money
货币中性
货币供给的变动只影响名义变量,不影响实际变量。
但是短期分析中,货币中性假定不再适用。 短期内实际变量与名义变量存在密切关系
P LRAS
YN
Y
CHAPTER 23
AGGREGATE DEMAND AND AGGREGATE SUPPLY
23
1. 为什么长期AS线是垂直的?
长期中,YN (实际 GDP)取决于经济体 中的劳动、资本、自 然资源的供给和生产 技术水平。
P LRAS
P2
名义物价水平P的变动 P1 并不影响这些实际GDP 的长期决定因素,因此 也不影响YN. (古典宏观经济思想)
目前,大多数经济学家运用AS-AD模型来研究
短期波动。
这个模型与解释经济长期增长的古典经济模型
是不同的。
CHAPTER 23
AGGREGATE DEMAND AND AGGREGATE SUPPLY
7
二、短期分析方法
前面的长期分析都是基于以下两个假设:
• The Classical Dichotomy
P
AD2
AD1
Y1
Y2
Y
CHAPTER 23
AGGREGATE DEMAND AND AGGREGATE SUPPLY
17
(二)使 AD 曲线移动的因素
Changes in C
• 股市的涨跌 • 偏好的变化:消费和储蓄的权衡取舍 • 税收的增减
Changes in I
• 公司购买新电脑、设备,兴建新厂房。 • 对未来经济的预期:乐观、悲观 • 货币政策 • 与投资有关的税收优惠、减免
CHAPTER 23
YN
Y
AGGREGATE DEMAND AND AGGREGATE SUPPLY
24
2. 为什么长期AS曲线会移动?
经济中影响 YN 的因 素都会使长期AS曲 线移动。 例如:移民增加了劳 动供给 L,进而使YN 增加,这样每一个物 价水平对应的物品与 劳务产出量增加了。
P LRAS1 LRAS2
YN
’ YN
Y
CHAPTER 23
AGGREGATE DEMAND AND AGGREGATE SUPPLY
25
2. 为什么长期AS曲线会移动?
劳动供给的变动 或 自然失业率的变动
• 移民 • 婴儿潮时期出生的人退休了 • 政府出台政策降低自然失业率
资本的变动(包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
• 对机器设备、厂房的投资 • 更多的人获得了上大学的机会 • 自然灾害摧毁工厂
12 10 8 6 4 2 0 1965 1970 1975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5
Unemployment rate, percent of labor force
一、 经济的长期增长与短期波动
解释这种短期波动的原因是比较困难的,而且
目前的经济波动理论仍存有争议。
CHAPTER 23 AGGREGATE DEMAND AND AGGREGATE SUPPLY 26
2. 为什么长期AS曲线会移动?
2. The Interest-Rate Effect (P and I )
假如物价水平 P 上升
购买商品与劳务需要更多的货币。 为了得到这些货币,人们可能会卖出债券等票据,
换回货币。
对货币需求的增加,导致利率上升。
结果:投资 I 下降。(投资与利率负相关) 利率效应:物价水平上升提高了利率,从而减少 了投资对物品和劳务的需求量。
CHAPTER 23 AGGREGATE DEMAND AND AGGREGATE SUPPLY 8
二、短期分析方法 我们建立一个新模型来探讨两种变量的关系 • 经济物品与劳务总量,用实际GDP衡量; • 物价总水平,用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或
GDP平减指数表示。
实际GDP是实际变量,物价总水平是名义变量。
什么因素使AS线移动?
CHAPTER 23 AGGREGATE DEMAND AND AGGREGATE SUPPLY 1
本章结构
经济的长期增长与短期波动

短期分析方法
总需求曲线(AD Curve)
总供给曲线(AS Curve)
AS-AD模型对经济波动的解释
CHAPTER 23
AGGREGATE DEMAND AND AGGREGATE SUPPLY
CHAPTER 23
AGGREGATE DEMAND AND AGGREGATE SUPPLY
19
课堂练习:
下列情形将如何影响我国的AD曲线? A. 一项为期10年的投资税收优惠政策到期了。 B. 人民币升值。 C. 物价水平下降,消费者感觉变得富有。
D. 中央政府取消销售税,改为对利息、股息等资 本收益征税。
假设 G 由政府政策 固定。
P2 P
那么研究AD线为何 向右下方倾斜,就 P1 必须考察物价水平 P如何影响消费C、 投资I、净出口NX。
AD Y2 Y1 Y
CHAPTER 23
AGGREGATE DEMAND AND AGGREGATE SUPPLY
12
1. The Wealth Effect (P and C )
在它们之间建立联系,需要新的宏观理论。这与 古典假设是不同的。
CHAPTER 23
AGGREGATE DEMAND AND AGGREGATE SUPPLY
9
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
The price level P SRAS “ShortRun Aggregate Supply” AD Y
该模型决定了均衡 时的物价水平 和均衡时的产出 (实际 GDP).
人民币升值 中国出口的物品变贵了,进口的物品变便宜了,
从而出口减少、进口增加。
结果:净出口 NX 减少 汇率效应:物价水平上升导致 货币升值,从而减少了净出口 对物品和劳务的需求量。 15
CHAPTER 23 AGGREGATE DEMAND AND AGGREGATE SUPPLY
总结:AD 曲线的形状
effect (NX falls)
Y2
Y1
Y
CHAPTER 23
AGGREGATE DEMAND AND AGGREGATE SUPPLY
16
(二)使 AD 曲线移动的因素
除物价水平P以外的因素 (C, I, G或NX)都可以 使AD曲线发生位移。
P1 例如: 股市暴涨让你大赚一笔, 你感觉变的更富有,于是 在现有物价水平下,增加 消费C,结果AD曲线平 行右移。
P1
“Aggregate Demand”
Y1
该模型与微观中的供求模型 “貌合而神离”。反映了不 同的经济理论。
CHAPTER 23
Real GDP, the quantity of output
10
AGGREGATE DEMAND AND AGGREGATE SUPPLY
三、总需求曲线
P
AD Curve
CHAPTER 23 AGGREGATE DEMAND AND AGGREGATE SUPPLY 14
3. The Exchange-Rate Effect (P andNX )
假如物价水平 P 上升
根据利率效应,利率上升(假设中国利率上升)
吸引外国投资者购买中国的债券、到中国的银行
存款,外汇市场上对人民币的需求增加;
An increase in P reduces the quantity of g&s demanded because:
P P2
• the wealth effect
(C falls)
• the interest-rate
effect (I falls)
P1 AD
• the exchange-rate
20
Answers
A. 一项为期10年的投资税收优惠政策到期了。
I falls, AD curve shifts left.
B. 人民币升值。
NX falls, AD curve shifts left.
C. 物价水平下降,消费者感觉变得富有。
Move down along AD curve (wealth-effect).
U.S. real GDP, billions of 2000 dollars
The shaded bars are recessions
1975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5
33.1 关于经济波动的三个事实
FACT 2: Most macroeconomic quantities fluctuate togethe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