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 古代祭天地、祖先的坛庙

合集下载

【中国古建筑】天坛

【中国古建筑】天坛

【中国古建筑】天坛天坛是明清两代帝王祭天祈谷、夏至祈雨、冬至祭雪的圣地,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处坛庙建筑,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原名“天地坛”。

因嘉靖九年(1530年)立四郊分祀制度,于嘉靖十三年(1534年)改称天坛,后又经清乾隆、光绪帝重修改建后,才形成天坛现在的格局。

天坛占地270余万平方米,比北京故宫还大2倍多。

二重垣墙,形成内外坛,垣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

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中间有墙相隔。

圜丘坛内主要建筑有皇穹宇等,祈谷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门等。

圜丘坛是皇帝祭天活动的场所,又叫“祭天坛”、“拜天坛”、“祭台”。

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扩建。

坛的外面有两道土遗墙,第一重为方形,第二重为圆形,象征“天圆地方”。

中国古代认为9为数之极,是最尊贵的象征,因此圜丘坛建筑与9关系极为密切。

圜丘坛的中心是一块圆形大理石(称作天心石)。

从中心面向外,3层台面每层都铺有9环扇面形状的石板,上层第1环为9块,第2环为18块,第3环为27块,到第9环为81块,中层从第10环的90块到第18环的162块;下层从第19环的171块到第27环的243块。

3层总计是378个9,共3402块,象征九重天。

圜丘坛四周长160.2丈,总高度5米,分上中下三层。

下层直径70米,中层直径50米,下层直径30米。

3个数相加等于45,刚好和了“九五之尊”的说法。

四面石栏上雕刻花纹的石板数也有规定的数目,第1层每面栏板45块,四面共180块,由20个9组成。

第2层每面栏板27块,四面共108块,由12个9组成。

第3层海面栏板18块,四面共72块,由8个9组成。

3层台面的栏板总数为360块,正合历法中一“周天”的360。

圜丘坛北面就是皇穹宇。

皇穹宇是供奉皇天上帝和皇帝祖先牌位的地方。

明嘉靖九年(1530年)创建时,拟定名泰神殿,竣工落成,又改名为皇穹宇。

坛庙建筑

坛庙建筑

• 克罗地亚的普拉,也是古罗马名城,保存 有一座奥古斯都神庙
• 突尼斯的杜加遗址 也有很多古罗马神庙
• 在意大利蒂沃利有座圆庙,也是祭祀灶神 的,美国白宫就是仿照它的
• 罗马的古广场原本是各种神庙最多的地方, 但无一座完整留下来,只有农神庙的前廊 尚存,农神是宙斯的父亲,祭祀农神的节 日后来演化为狂欢节
关岳庙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代寺庙古建筑。 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鼓楼西大街北侧。原为 清醇亲王宅地依例改建的醇亲王庙, • 1914年改祀关羽、岳飞,遂称关岳庙,又 称武庙。坐北朝南两进院落。前院有宰牲 亭、神库、神厨,后院有正殿、后寝殿及 东西庑殿。
“坛”、“庙”的释义
• • 一般而言,祭祀自然神多为坛祭(一部分次要的自然神,人格化后亦用庙 祭),人文神祗多用庙祭。 东汉许慎《说文》:“坛,祭场也。”即封土为祭祀的场所。为了与天地、 日月、星辰、山川诸神沟通,祭祀活动在露天进行,这种仪式从先秦一直持 续到明清。在先秦,凡属重大仪典,如诸侯会盟、誓师、封禅、拜将等,都 在坛上举行,汉代以后礼制完备,坛不再用于祭祀天地以外的其他用途。 《说文》:“庙,尊先祖貌也。”可见庙是专为尊崇祖先的建筑。但先秦时 代,按宗法制的要求,帝王重大事件亦多在庙中举行,故从广从朝。(佛教 寺庙的“寺”,来源于汉代的高级官署——鸿胪寺,“庙”也是由祖庙之庙 借用移来。) 祭祀自然神多以牌位(木主、石主)作为祭祀对象,“坛而不屋”,露天而 祭;太庙、祖庙,古代设尸而祭,以后仍用木主,宋元以后亦用“神御” (画像);而一般名人祠,以立偶像者居多。
• 早期神庙的模型,出土于Argos的赫拉圣地
• 位于意大利那不勒斯东南的帕埃斯图姆, 是古希腊人的殖民地,保留了三座神庙, 其中二号殿,又称波塞冬神苗,保存最为 完好

中国古建筑与园林第四章古代坛庙建筑

中国古建筑与园林第四章古代坛庙建筑

2. 社稷、先农、先蚕祭坛
社稷当中的“社”指的是“后土之神” ,“稷”指的是“五谷之神”。
先农祭祀和先蚕祭祀反映了古代男耕女 织的自然经济形态。
3.五岳、五镇、四海、四渎祭祀坛庙
五岳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 、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五镇是五岳之外的五座名山。东镇沂山 、南镇会稽山、西镇吴山、北镇医巫闾 山、中镇霍山。
四海指的是东海、南海、北海、西海。
四渎是古人对四条独流入海的河流的总 称,分别为河(黄河)、江(长江)、 淮(淮水)、济(济水)。
(二)宗庙与家庙 宗庙是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先的处所
。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庙又称为太庙。
大夫以下祭祀祖先的处所皆称家庙,或 称家祠、祠堂。依宗族组织又可分为宗 祠(总祠)和家祠。
现在的孔庙坐北朝南,南北长600米,东 西宽145米,占地约9万平方米,前后共 有9进院落,以南北轴线为中轴线,布局 严整,左右对称,气势雄伟。
大成殿是孔庙的正殿,是孔庙中最重要 的建筑,被称为“东方三大殿”之一。
六、其他坛庙建筑
(一)太原晋祠 早在北魏时期就已建成,距今至少有
1500年。 晋祠本是为纪念周武王的次子叔虞而建
妈祖庙为祭祀海神林默而建,宋代以来 开始出现在我国的江海河滨。
祭祀妈祖的庙宇很多,其中最有名的是 福建湄洲妈祖庙和台湾北港妈祖庙。
第二节 现存著名古代坛庙建筑
我国主要的坛庙建筑有位于北京的天坛 、太庙、社稷坛、地坛、日坛、月坛、 先农坛,位于泰山南麓的岱庙,位于嵩 山的中岳庙,位于华山的西岳庙,位于 衡山的南岳大庙,位于曲阜的孔庙,位 于太原的晋祠,位于成都的武侯祠等等 。
三、坛庙建筑的类型
(一)自然神祗坛庙 这一类坛庙的祭祀对象为天、地、日、

中国八大古建筑典型类别

中国八大古建筑典型类别

中国八大古建筑典型类别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类型的建筑为满足人们各种不同的需求而产生,并不断地发展完善,现在我们来认识一下古建的八个典型类别:宫殿、坛庙、陵墓,宗教建筑、城市公共建筑、园林、民居、桥梁。

宫殿宫殿是皇帝居住并进行统治的地方,是国家的权力中心,是国家政权和家族皇权的象征。

为了突出皇帝权威的至高无上,历朝历代的宫殿建筑虽风格各异,却都显示出其“非壮丽无以重威”的特质。

目前中国发现或保存下来的宫殿建筑或遗址,年代较早的有商代时的二里头宫殿建筑遗址,晚近的有明清时期的紫禁城。

坛庙坛——即中国古代主要用于祭祀天、地、社稷等活动的台型建筑,如北京城内外的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祈谷坛、社稷坛等。

坛类建筑的共同特征,在于其均形体规整,色调简单庄重,周以壝墙,环以柏树,以造成远隔尘嚣的环境。

坛的形式多以阴阳五行等学说为依据。

例如天坛、地坛的主体建筑分别采用圆形和方形,来源于天圆地方之说。

天坛所用石料的件数和尺寸都采用奇数,是采用古人以天为阳性和以奇数代表阳性的说法。

天坛内的祈年殿,原本琉璃瓦的颜色上檐是青色象征青天,中檐黄色象征土地,下檐绿色象征万物。

至乾隆十六年改为三层均蓝色,以合专以祭天之意。

庙——即中国古代祭祀建筑。

庙的建筑形制要求肃穆整齐,大致可分为三类:(1)祭祀祖先的庙中国古代帝王诸侯等奉祀祖先的建筑称宗庙。

帝王的宗庙称太庙,是等级最高的建筑,庙制历代不同。

贵族、显宦、世家大族奉祀祖先的建筑称家庙或宗祠,仿照太庙方位,设于宅第东侧,规模不一,其中有的宗祠附设义学、义仓、戏楼,功能超出祭祀范围。

北京太庙前殿(前殿面阔11间,进深4间,重檐庑殿顶,周围有三重汉白玉须弥座式台基,四周围石护栏)。

古代建筑:“坛”与“庙”的不同

古代建筑:“坛”与“庙”的不同

早在史前时代就有了对神崇拜和对祖先崇拜,在中国,儒家⼩⼼地加以改造⽽得到强化,就是以神权和族权来烘托皇权,成为维护封建制的重要精神⽀柱。

对神和对祖先的祭祀⽅式常常有所区别。

⼀般祭祀祖先多在室内,这种室被称为“庙”,如太庙、孔庙,也常称为祠,如司马迁祠、武侯祠、各地的先贤祠和家族祠堂。

对神的祭典仪式多在露天的⼀座⾼台上举⾏,该⾼台称为“坛”,如天坛、地坛、社稷坛。

祭礼有时也常在室内举⾏,此时称为庙,如泰⼭岱庙,嵩⼭中岳庙等,它们合称就是“庙坛”。

坛坛是中国古代主要⽤于祭祀天、地、社稷等活动的台型建筑。

最初的祭祀活动在林中空地的⼟丘上进⾏,逐渐发展为⽤⼟筑坛。

坛早期除⽤于祭祀外,也⽤于举⾏会盟、誓师、封禅、拜相、拜帅等重⼤仪式;后来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统治者专⽤的祭祀建筑,规模由简⽽繁,体型随天、地等祭祀对象的特征⽽有圆有⽅,做法由⼟台演变为砖⽯包砌。

中国历代各种坛的建筑制度有所不同,如天和地、社和稷,有时分祀,有时合祭。

都城各坛,其坐落⽅位,各个朝代有所不同。

清代分布于北京城内外的坛有圜丘坛(天坛)、⽅泽坛(地坛)、朝⽇坛(⽇坛)⼣⽉坛(⽉坛)、祈⾕坛(天坛祈年殿)、社稷坛、先农坛、天神坛、地祗坛、太岁坛、先蚕坛等。

其中天坛、地坛、⽇坛、⽉坛分别位于都城的南、北、东、西四郊。

坛的形式多以阴阳五⾏等学说为依据。

例如天坛、地坛的主体建筑分别采⽤圆形和⽅形,来源于天圆地⽅之说。

现存天坛所⽤⽯料的件数和尺⼨都采⽤奇数,是采⽤古⼈以天为阳性和以奇数代表阳性的说法。

社稷坛则⼀反中国传统建筑布局⽅式,把拜殿设在坛的北⾯,由北向南祭拜,这是根据中国古代史书中国国君必须⾯南朝北接受朝拜的意思⽽建筑的。

庙现代说到“庙”,通常指所谓“和尚庙”,其⼤概的意思与“寺”、“禅院”等近似。

⽽在古代,庙是专门的祭祀建筑。

形制要求严肃整齐,⼤致可分为四类:祭祀祖先的庙 中国古代帝王诸侯等奉祀祖先的建筑称宗庙。

帝王的宗庙称太庙,庙制历代不同。

中国的四大名楼天坛

中国的四大名楼天坛

中国的四大名楼天坛天坛,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是中国古代皇帝祭天、祈年之地,也是中国四大名楼之一。

天坛的建筑风格独特,宏伟壮丽,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

下面将为您简要介绍天坛的历史、建筑特点以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一、天坛的历史天坛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用于皇帝祭天祈祷丰收和国泰民安。

清朝时期,天坛逐渐成为了众多皇帝祭天的重要场所。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皇帝会亲自前往天坛祭天,并在此祈求上天的赐福。

天坛被誉为"天人合一之地",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天地和谐的理念。

二、天坛的建筑特点天坛包括主要建筑有祈年殿、圜丘坛、皇穹宇和祭坛等。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祈年殿,它是天坛的核心建筑,也是整个建筑群的代表性建筑。

祈年殿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天圆地方"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殿顶呈圆形,象征着天,而殿底呈方形,象征着地。

这种特殊的建筑布局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独一无二,体现了中国人对天地深深的崇敬之情。

三、天坛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天坛是中国古代宗教文化的重要遗存,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天坛在中国人心中具有极高的地位,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文明和智慧。

天坛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和学习。

天坛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如庙会、音乐会等,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和文化享受。

总结:天坛作为中国四大名楼之一,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所展现的建筑风格独特、宏伟壮丽,代表了中国古人对天地和谐的理念。

此外,天坛还为世界各地的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的窗口。

它的存在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底蕴,更加丰富了世界的文化多样性。

未来,天坛将继续扮演着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角色,让更多人了解和热爱中国的博大精深。

天坛祈年殿资料

天坛祈年殿资料

天坛祈年殿资料天坛祈年殿是位于中国北京市的一座历史建筑,是明清两代供奉天地的重要祭祀场所之一。

它位于天坛公园内,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也是中国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历史背景天坛祈年殿建于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明代皇帝以及清代清帝祭祀天地、祈求丰收的场所。

每年农历冬至,皇帝会亲自前往天坛祈年殿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建筑风格天坛祈年殿是一座独具特色的中国古代建筑,采用传统的中国木结构建筑形式。

它由一系列圆形的建筑组成,包括祈年门、圜丘、坛墙和祈年殿。

整座建筑以其精巧的设计和完美的比例而闻名。

祈年殿的建筑风格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天地相应的理念,非常具有文化内涵。

主要建筑祈年门祈年门是通向天坛祈年殿的正门,位于天坛的南侧。

它是一座楼阁式建筑,由两座对称的朱红色牌楼组成。

门前有一条宽阔的石板路,两侧种满了参天古树,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圜丘圜丘是天坛祈年殿的核心建筑,也是皇帝祭天的主要场所。

圜丘呈圆形,自南向北逐层递增,共有三层,总高约9米。

圜丘的顶部铺满了白色的大理石,象征天空,中间有一块墨绿色的石头,象征中天。

圜丘上没有任何建筑物,给人一种空灵而庄严的感觉。

坛墙坛墙是围绕圜丘的一道环形墙壁,高约6米。

坛墙是以一种巧妙的方式设计的,使得从圜丘俯瞰整个天坛时,坛墙呈圆形,象征地球。

坛墙上有四座门洞,分别朝东、南、西、北。

东西二门洞称为神王门,南北二门洞称为生育门,象征人类的生活和繁衍。

祈年殿祈年殿是天坛祈年殿的主体建筑,位于圜丘的北侧。

祈年殿是一座单檐重檐的建筑,屋顶上有一颗金色的瓦,象征皇帝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祈年殿内供奉着天地神牌和元代皇帝明成祖朱棣的神牌。

在农历冬至那天,皇帝会亲自前往祈年殿举行祭祀仪式,整个仪式庄重而隆重。

文化意义天坛祈年殿是中国古代优秀建筑技术和宫廷文化的体现,是中国古代祭祀文化的重要遗产。

它所体现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政治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北京常说的“九坛八庙”到底是哪些坛、哪些庙?

老北京常说的“九坛八庙”到底是哪些坛、哪些庙?

老北京常说的“九坛八庙”到底是哪些坛、哪些庙?“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坛庙建筑是中国古代礼制建筑和都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中国传统的礼治体系中占据着核心位置。

坛即祭坛,原义是指在铲除杂草的平坦地面上,用土筑堆用于祭祀神灵的高台;庙即宗庙,是供奉神佛、名人或祖宗神位的地方。

作为一个有着八百多年建都史的历史名城,直到今天北京还保留有较多的坛庙建筑,因此在北京民间一直流传着“九坛八庙”的说法。

作为皇家祭祀活动的主要场所,北京的九坛八庙最初形成于明成祖定都北京后,后来的明代嘉靖皇帝通过“更定祀典”,对京城的坛庙建筑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展,初步奠定了九坛八庙的格局,在清代康熙和乾隆年间又作了一定的完善。

九坛八庙作为最高规格的皇家礼制建筑,集中展现了明清两代京城的祭祀文化和建筑文化,是中国坛庙建筑的典范之作。

虽说九坛八庙是皇家礼制建筑,但是“九坛八庙”这种说法却没有官方正式的出处,而是通过老北京人的日常生活交谈中流传下来的。

其实“九坛八庙”的说法并不准确,历史上真实存在的皇家坛庙远不止这些,仅在明代修建的祭坛就有17座之多。

之所以说“九坛八庙”,是因为这些坛庙规格高、名气大。

“天地君亲师”是儒家最基本的伦理纲常,也是古代中国人传统的敬天法祖、孝亲顺长、忠君爱国、尊师重教等价值观念的核心所在。

从祭祀的对象和内容上,可以把九坛八庙分为两类。

首先是最原始的自然崇拜,也就是对天地的敬畏,明清时期帝后主要在京城九坛进行此类祭祀活动,京城九坛包括太岁坛、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社稷坛、先农坛、先蚕坛、祈谷坛。

其次是在京华八庙对祖先、宗教神灵、名流等进行祭祀供奉,京华八庙包括太庙、奉先殿、传心殿、寿皇殿、雍和宫、皇堂子、文庙、历代帝王庙。

京城九坛明朝永乐年间迁都北京之后,先后建造了社稷坛和大祀殿(祈谷坛),在明代嘉靖之前一直奉行的是“天地合祀”制度,当时有大臣向嘉靖皇帝建言,说古人在圜丘祭天,在方丘祭地,圜丘应选址在南郊,又圆又高,象征天,方丘应选在北郊,又方又低,象征地,嘉靖皇帝认为有道理,于是大改旧制,于嘉靖九年陆续修建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先农坛、先蚕坛等坛台,拉开了明清两朝建造坛庙建筑的序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建筑:古代祭天地、祖先的坛庙
在后人写的《周礼·考工记》中记载当时王城的规划是:王城每边长九里,各有三个城门,城内纵横各有九条道路,路宽有九轨(二车轮之间为一轨),王宫居中,左面是祭祖宗的庙,右面是祭社稷的坛,前面是朝会场所,后面是市场。

这说明庙和坛当时在都城中已经有了比较重要和固定的位置了。

这种左祖右社的格局在以后唐长安、宋汴梁、元大都中都有体现。

明、清的北京城,更是明确地将庙、坛分置于紫禁城前的左右。

世袭制的封建社会皇位代代相传,帝王自然特别重视祭祀自己的祖先。

现在留存下来的祭祀祖先的太庙只有北京的一处了。

中国建筑北京太庙设置在紫禁城的左前方,它的形式也是一组规则的建筑群,外面用方整的三道墙围住。

主要建筑是前、中、后殿,前殿最大,宽有11开间,坐落在三层白石基座上,是祭祀祖先的祭场,每逢大祭,把历代帝后神主的木牌移到这里举行祭祀仪式。

中殿是平时供奉帝后神主木牌的地方;后殿是供奉皇帝远祖神主之地,例如清朝把满清在东北没有称帝以前的四位君主追封为皇帝,将他们的神位供奉在这里,所以后殿又称为祧〕庙,以表示祀奉先君之意。

这三座大殿都安排在中轴线
上,左右两边有配殿,形成前后几重院落。

在第二层围墙的外面,种植了成排的柏树,数百年的古柏成荫,构成了庄严肃穆的环境。

我国古代称社为土地之神,稷为五谷之神,所以很早就立社稷加以祭祀,反映了中国长期以农业为立国之本的特点。

所谓立社、立稷是因土地广阔,谷类众多,不能漫无目标地广为祭祀,只能把一小块土堆为土丘坛称为太社和太稷,以此作为祭祀对象。

早期社、稷分为二坛或一坛一庙分别祭祀,到了明、清则将太社、太稷合二为一,称为社稷一起祭祀了。

北京的社稷坛位于紫禁城的右前方,与太庙相对称而成为左祖右社的布局。

它的形式是一块边长约15米,高近一米的方形土坛,坛面上覆盖着青、赤、黄、黑、白五种颜色的土,按照传统的分布方式是东方为青色、南方为赤色、西方为白色、北方为黑色、中央为黄色,以四方之土象征着国家的疆域。

在这块四方土坛的外围加筑了一圈矮墙,墙表面也按四个方位分别镶砌了青、赤、白、黑四种颜色的琉璃。

祭祀社稷的仪式是由北向南设祭,所以坛在最南面,它的北面是拜殿、享殿和正门。

祭天地的活动与巩固和加强政权统治发生了密切的联系,更加受到重视,到后来成了统治阶级的专门权利了,它的重要性超过了祭祀宗庙,成了国家的大礼。

国家遇到像死了皇帝、皇太后这类大丧,规定停止祭宗庙,但不能停止祭天礼,并把平民百姓或其他人的祭天活动划作为越轨的非礼行为。

祭祀天地既然成了历代帝王的重要政治活动,所以这些祭祀场所在历代都城中都给予了相应的位置。

按周礼规定,祭天场所在都城的南郊,因为古代以南为阳向,北为阴向,天属阳,应在南;地属阴,应在北,所以祭地的场所相应在北郊;南阳北阴,天地互为对应。

另外祭日于东郊,祭月于西郊,因此统称为“郊祭”。

城郊可以避开密集的街市,免除人烟凡俗的嚣闹,更接近于自然,也更适于祭祀天地日月之神了。

明、清两代北京城的这些祭祀场所正是按这种格式安排的,祭天之坛位于南郊,祭地、日、月之坛分别在城的北、东、西郊。

明代中叶扩建北京城,才将天坛划入北京外城墙之内。

祭祀建筑又分作两部分,前面是祭天的场所,主要建筑是圜丘。

圜就是圆的意思,丘者堆土为丘,成为一个平台,称为坛。

圜丘为三层平台,用石块砌造,周围设有石栏杆;在平台外围,没有建筑,也没有高墙,只有两道矮墙相围,外圈为方形,里圈为圆形;在两道矮墙之间,东南角有10多座铁炉和琉璃炉,西南角有三座高灯竿;整体环境干净肃穆。

圜丘平台就是皇帝举行祭天大礼的地方,大典在每年冬至那天的黎明前举行。

坛前灯竿上高悬着大灯笼,称为望灯,也叫天灯,灯笼高达八尺,里面的蜡烛就有四尺多高,一尺多粗;坛前的燎炉内燃烧着松香木和桂香木,既用来焚烧祭品,又能产生有香气的烟雾,一时间,鼓乐齐鸣,香烟缭绕,造成一种神秘之感。

圜丘以北有皇穹宇,这是一座平面为圆形的单层小殿,是平时置放祭天神牌的地方。

它左右有配殿,四周用圆形墙围绕,墙用细砖筑造,做工很精细,当两人站在围墙内不同的地点贴着墙面讲话时,由于墙面连续折射的结果,可以清楚地听见对方的声音,所以这里成了有名的回音壁。

天坛另一组祭祀建筑就是在皇穹宇北面的祈年殿建筑群,它是每年盛夏时皇帝祈求丰年的地方。

主殿祈年殿为一圆形大殿,上有三层屋檐,下有三层石台;台前留有宽广的场院,前设祈年门,左右有配殿,四周有围墙,大殿坐落在北面中央,显得十分宏伟而庄重。

圜丘和祈年殿这两组建筑,一个祭天神,一个祈丰
年,都安置在一条轴线上,但二者之间却相距有360米之远,用一条宽约30米的大道相联。

这条大道高出地面四米,两旁种满了青绿松柏,人行其上,头顶一片青天,脚下是起伏的绿涛,视野开阔,由南往北,仿佛步入苍天之怀,集中体现了天坛这个祭天环境所要达到的意境。

中国古代对自然天体的认识,长期停留在天圆地方之说上,苍天是圆的,无边无际;大地是方的;所以在天坛里大量用了方和圆的形象。

天坛里外两圈围墙,南面两个角是方的,北面两个角是圆的;天坛主要的祭祀建筑圜丘、祈年殿、皇穹宇都是圆形的,圆的平台,圆的平面和屋顶,而圆形之外又用了方形的围墙。

阴阳五行学说中以单数为阳,双数为阴,天为阳,自然得用单数。

而单数中又以九为最高,那么,皇帝祭天处自然多用九数才显示最大的尊敬。

所以祭天的圜丘处处用九数,最上面的平台,全部用青石铺砌,中心一块圆石,外围皆用扇形石,第一圈铺砌九块,第二圈用18块,第三圈27块……直至九圈81块;四周栏杆的栏板数也是九的倍数,上层栏杆每面九块,四面共36块,中层每面18块,下面每面27块;三层坛的台阶,每层都是九步。

祈年殿是祈求丰年的地方,所以用的数字多与农业有关。

大殿的柱子分三层,12根外檐柱支撑着第一层屋檐,象征一日12个时辰;中层12根柱子表示一年
12个月份;加起来24根柱子又表示一年24个节气;里面四根柱子象征着一年中的四季;农业和天时季节的关系确是很紧密的。

黄色的土地,蓝色的苍天,这既是自然界的客观现象,又成了精神上的象征依据,于是黄色象征土地,蓝色象征苍天,祭天的场所就大量应用蓝色了。

圜丘四周矮墙顶用蓝色琉璃瓦;皇穹宇、祈年殿屋顶也用的是蓝琉璃瓦;连祈年殿的配殿及祈年门、皇穹宇的配殿及皇穹宇券门这些殿门的屋顶都是用的蓝琉璃瓦。

中国古代在陵墓、坛庙里往往栽植许多常青的松柏树作为环境的衬托,表示后人一种崇敬、怀念的心境。

久而久之,这种松柏常青树所具有的绿色,也逐渐带有崇敬和追念的象征意义了。

在应用形象、数字和色彩的象征手法上,前二者虽然也是有形的,但它们的寓意毕竟比较隐晦,如果不加以解释,不对有关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有所了解,是不容易感觉得到的。

台阶数、石块栏板数不去细数,自然不会发现它们都是九的倍数,发现了,也不一定知道它的含义。

但是色彩却不一样,它是有形的,它能直接给人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往往是人们在生活中经历过而且能够认识的。

蓝色的天,绿色的树,给人以开阔、宁静之感。

可以说,祭天祈丰年的特殊要求为古代建筑匠师提供了广阔的创作天地,凭借着他们的杰出技艺使天坛在建筑艺术上达到了高超的水平,从而成为中国古代建筑史的一颗明珠,而且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也是世界建筑艺术中的一件珍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