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服饰浅谈
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汉服旗袍唐装

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汉服旗袍唐装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汉服、旗袍和唐装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多样而独特。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逐渐形成了汉服、旗袍和唐装这三大代表性服饰。
这些服饰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美的态度和审美观念,更流传下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一、汉服:复古而华丽汉服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服饰之一,是从西汉时期开始流行的,一直延续至清朝。
这种服饰以其华丽、庄重的特点而闻名于世。
汉服主要分为男服和女服两种类型。
男子的汉服一般由襦、袍、裤等组成,衣袂长而宽松,富有气魄。
女子的汉服则更加细致,包括襦、衫、裙等。
其设计结构注重几何比例,以突显女性的曲线美。
汉服的材质多样,常见的有丝绸、棉麻、蝉翼等。
丝绸是汉服中最常用的面料,因其轻盈柔软、光泽华丽而备受青睐。
同时,汉服的色彩也非常丰富多样,常见的有红色、青色、紫色等,不同的色彩代表着不同的身份与地位。
二、旗袍:典雅而韵律旗袍是中国近现代的一种流行服饰,尤以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的上海旗袍最为经典。
旗袍以其紧身式设计和修长的裙摆,彰显女性的优雅韵律,被誉为中国女性传统服饰的代表。
旗袍的设计注重线条感和曲线美,通过裁剪和裙摆的流动,凸显女性的身形和曲线。
旗袍的面料多以丝绸为主,以其细腻、柔软的质感,赋予了旗袍独特的魅力。
同时,旗袍注重色彩的运用,通常以鲜艳的红色、粉色、碧绿色等作为主色调,以展现女性的娇美和青春。
旗袍在历史长河中承载着中国近现代女性的时尚潮流和文化符号,成为了中国传统服饰宝库中的重要一员。
三、唐装:庄重而华美唐装是中国古代高度发达的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唐朝服饰的总称。
自唐朝以来,唐装通过漫长的流传和发展,成为了中国古代服饰文化中的一个重要代表。
唐装在设计上注重庄重与华美的结合。
男子的唐装通常由长袍、褙子、裤子等组成,注重整体的宏伟气势和细节的精致考究。
女子的唐装则更加丰富多样,常见的有长裙、褙子、带子等。
唐装的面料以丝绸为主,图案和色彩的运用也极为讲究。
浅谈中国古代服饰及对周边国家服饰的影响

浅谈中国古代服饰及对周边国家服饰的影响寒假在家看了一些关于中国服装历史方面的书,对中国古代服装的发展与传播产生了一些看法。
人类文明史以来无论哪个时代服饰都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服饰的发展受社会、经济、文化和心理等因素影响,同时又反过来影响到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
服饰具有自身的特性,作为人类生存的最基本需求之一,它的发展与演变是人类文明和文化的象征。
服装既要保证实用性,又要起到装饰的作用。
社会时尚从不同角度影响到服饰的变化,同时服饰又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历史文化的变迁。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历史。
从服饰的演变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文化审美意识的嬗变。
无论是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汉的“凝重”,还是六朝的“清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无不体现出中国古人的审美设计倾向和思想内涵。
中国服饰文化所崇尚的就是“天人和一”。
“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之精髓,是儒、道两大家都认可并采纳的哲学观,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为深远的本质之源,这种观念产生了一个独特的设计观,即把各种艺术品都看作整个大自然的产物,从综合的,整体的观点去看待工艺品的设计,服饰亦不例外。
不同时代的服饰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汉服汉服,即中国汉族的传统民族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主要是指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近4000年中,以华夏(汉后又称汉民族)民族文化为基础,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华夏民族文化风貌性格,区别于其它民族的传统服装的装饰体系。
汉服的以交领右衽为主,兼有圆领,直领。
从形制上看,主要有“衣裳”制(上衣下裳,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上衣下裳连体)、“襦裙”制(襦,即短衣)、袴褶制(上短衣,下长裤)等。
衣裳,深衣为礼服;襦裙为女装。
袴褶为常服。
汉服无扣,系带,宽衣大袖,线条柔美流畅。
浅谈中国古代服饰蕴涵的传统文化理念

浅谈中国古代服饰蕴涵的传统文化理念浅谈中国古代服饰蕴涵的传统文化理念服饰,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符号,是人类文明和审美思想的指向标,反映着不同历史时期社会风貌、人们思想和传统理念。
服饰作为一个民族演进和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既是劳动人民智慧的体现,也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一面镜子,承载着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心态、宗教观念、礼制审美和生活习俗等等。
中国素有“衣冠故国”的美誉,早有《易、系辞》记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可见中国服饰文化发展源远流长,并且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理念。
一、龙凤纹样的服饰图案、体现着皇权的威严龙凤图案是中华民族服饰最富特色的纹样之一,它不仅积淀了深厚的华夏文明,也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
在中国古代,龙凤图案一直是皇权的专用纹样,成为权力的向征。
龙凤纹样在服饰中的运用超始于殷商时期,造形抽象怪诞;至春秋战国,龙凤纹样变得富有生气,并开始与皇族文化相融合;发展至唐代可谓繁荣期,龙凤纹样华丽精致,杜甫《秋兴八首?其五》“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描写的就是皇帝服饰中的龙纹图样,生动形象。
此后历代君王都以龙纹作为帝王服饰的纹样,且形式多变、造形丰富。
凤凰作为帝后服饰中的图案,也是身分和地位的象征,与皇帝的龙纹相呼应,不仅体现在服饰的刺绣上,也体现在女性的头饰和发饰上。
唐宋以后,男性官服上也出现凤凰图纹,成为权力高低的象征。
龙凤纹样在服装中能经久不衰的运用有其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同时,也蓄藏着浓厚的中国味,深受人们和外国友人的喜爱,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幸福未来的憧憬,对吉祥的渴望和世代相传的祝福,“龙凤呈祥、龙飞凤舞、云龙凤虎”等等都寓意着美好的事物,这是千百年来根深蒂固于人们思想中的印记和传统理念。
直到现代,龙凤图纹仍然是中国服饰中的重要纹样,在服饰文化的对外交流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服饰色彩的差别、彰显封建等级和时代审美趣味服饰色彩差异最为明显的应属古代官服,官服的色彩象征着官员品级的大小高低。
中国各朝代服装特点介绍

中国各朝代服装特点介绍
1.夏朝服装:夏代人的服装主要为麻布与兽皮裙、裹胸、腕簪和腰带,腰带和头冠上面都带有装饰品。
2.商朝服装:商代人的服装较为华丽,男装主要为紧身长袍,女装为
长袍、长裙和上下两件式,用花纹和点缀图案进行装饰。
3.周朝服装:周代人的服装多以丝绸为主,男装为束腰短衫,女装为
长袍、长裙和长袍裙。
周朝服饰注重色彩搭配和花纹的应用。
4.秦朝服装:秦代服饰形式谨严,纯色布料,清新朴素,男女皆戴秦服,女子秦裙通常有卷边,男子则着长袍、长裤和靴子。
5.汉朝服装:汉代人的服装有明显的区别,男子穿半截袍子带尺褊,
戴笠帽。
女子则着长袍、长裙和褶子裤,并悬挂首饰,例如耳环、项链和
手镯等。
6.魏晋南北朝时期服装:魏晋南北朝时期服装风格多样,女性服饰以
褶子裙为主,戴花冠,男性则多穿戎装,也有文士装。
7.唐朝服装:唐代服装比较华丽,主要颜色以红色和绿色为主,女子
则穿着长袍裙和长绸袍,男子则穿着雪白袍装和五色车马服等。
8.宋朝服装:宋代服装注重轻巧形式,男装为素色束腰袍和短单裤,
女装为长袍和褶子裙,并注重细节、刺绣与装饰等风格,常常印有各种花
鸟图案。
9.元朝服装:元代服饰以五色丝纱为主,注重袖口与花边的点缀,红色、紫色和金色等色彩较为常见。
10.明朝服装:明代服饰以丝绸为主,讲究色彩鲜艳、图案华丽,并注重领子和袖口的花边刺绣。
11.清朝服装:清代服装以素色简约为主,注重纱质与滋润程度,男装以长袍裤为主,女装则有宽袖直筒长袍和长裙等简洁款式。
浅谈汉服及其文化特色

浅谈汉服及其文化特色汉服是指中国古代的传统服饰,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遗产之一、它以华丽的装饰和独特的设计风格而闻名于世。
汉服的文化特色丰富多样,并通过其独特的服饰、礼仪和审美观念来展现。
在服饰方面,汉服的特色主要表现在色彩和款式上。
首先,汉服注重色彩的搭配,以鲜明明亮的颜色为主,如红、黄、蓝等,以突出个人的身份地位和社会地位。
不同颜色的搭配也体现了不同的宫廷等级和时代背景。
其次,汉服的款式也非常独特,主要有修身款和飘逸款两种。
修身款的汉服贴近身体,强调个人的线条美,寓意着个体的独立和品位;而飘逸款则主要突出汉服的流动感,显示柔美和优雅。
在礼仪方面,汉服的特色主要表现在穿着规范和礼仪讲究上。
首先,汉服的穿着是有一定规定的,不同的服饰和款式适用于不同场合。
比如,正装一般用于重要的公事活动,而便服则适用于日常生活。
这种穿着的规范不仅体现了个人的修养和品位,也对社会礼仪起到了约束作用。
其次,汉服注重礼仪的讲究,有关于脱帽入室、鞠躬行礼等的规定。
这些礼仪规范不仅是尊重他人的表现,也是展示自己的修养和教养。
在审美观念方面,汉服的特色主要表现在对自然和人文的追求上。
首先,汉服注重自然和人的和谐统一,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共生观念。
汉服的线条和图案往往与自然界的山水花鸟相结合,以达到和谐统一的审美效果。
其次,汉服注重人的品位和修养,主张内外兼修。
穿着汉服的人应该具备一定的品德和文化素养,以达到外在和内在的统一、这种审美观念对于培养人的综合素质和塑造良好的人格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总之,汉服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具有丰富多样的文化特色。
它通过其独特的服饰、礼仪和审美观念来展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追求和价值观。
汉服的文化特色不仅对于个人的修养和品格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是中华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应该重视和保护汉服这一文化遗产,传承和发扬汉服的独特文化精神。
浅谈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浅谈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源远流长的,它承载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内涵,并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
下面将从历史发展、材质特点以及时尚影响等方面浅谈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首先,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当时的人类开始使用兽皮、兽骨等原始材料制作衣物,主要目的是保暖和保护身体。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服饰逐渐演变为社会地位和身份的象征。
例如,古代帝王身着锦绣华服,表达了统治者的权威和尊贵;而平民百姓则穿着素雅朴实的衣物,突显了平民的节俭和朴素。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讲究材质和工艺。
丝绸是中国古代服饰的主要材料,它以其柔软光滑、美观耐用的特点而著名。
丝绸的制作工艺在中国历史上达到了高度的发展,如锦上添花般的刺绣、织锦等技艺,使丝绸服饰更加华丽精致。
此外,还有花色繁复的缎子、轻盈透明的纱和粗糙耐用的麻布等材料,使传统服饰多样化而丰富。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还注重颜色和图案的运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各种颜色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
例如,红色象征着喜庆和吉祥,常用于婚礼和节日的服饰中;黑色则代表忧愁和丧葬,常用于葬礼的服饰中。
图案在传统服饰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常用的有龙凤图案、云纹、水波纹等。
这些图案多寓意着吉祥、富贵和美好的愿望,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和精神的慰藉。
随着社会的变化,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也受到了现代时尚的影响。
现代人开始注重舒适和自由,同时也更加追求个性化和时尚感。
因此,一些传统服饰的设计和制作工艺得到了创新,使其更加适应现代人的需求。
例如,设计师将传统的旗袍和长袍改良成了时尚的礼服和晚礼服,使传统的服饰焕发出新的生机;同时,一些传统服饰也成为了时尚界的新宠儿,例如中国的汉服在近年来重新受到了关注和喜爱。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深厚而丰富的,它承载了中国人民的历史记忆、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
它的发展历程和设计特点都体现了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国古代服饰是一个博大精深的领域,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经济状况等诸多方面的特征。
在中国古代,服饰不仅仅是人们的衣着,更是文化的载体,代表了当时社会阶层、地位、性别等的区别。
下面将从不同历史时期的服饰进行梳理和探讨。
先秦时期在先秦时期,服饰主要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
初始时期,东周的服饰多样,但到战国时期,服饰逐渐趋于统一,表现出等级制度的明显特征。
贵族多穿袍、襦袢,而平民多穿褴褛衣物,形成鲜明对比。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的服饰在继承先秦的基础上,加入了新的元素。
秦代的服饰以简约大方、健壮耐穿为主,色彩单一,主张实用。
而汉代服饰则更加多样化,不同阶层的人穿着也有所不同,丝绸的使用增多,服饰华丽。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服饰开始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佛教的传入带来了僧侣的服饰,汉族服饰受到外族的影响,呈现出复杂多变的风貌。
女性服饰开始注重细节和配饰,增加了头饰、发饰等。
唐宋时期唐宋时期,服饰进入了一个繁荣的时期。
唐代服饰在保留汉代传统的同时,又加入了外来文化的元素,服饰更加丰富多彩。
宋代服饰更加注重品质和工艺,衣料讲究选材,服饰的款式和设计也更加精致。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的服饰更加强调礼仪和等级。
明代服饰注重庄重和端庄,清代服饰更加讲究礼节,男性多穿褂服、丝带,女性则以旗袍为主。
服饰的颜色、花纹等都有着严格的规定。
结语通过对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的服饰进行梳理,我们可以看到在不同时代,服饰不仅是人们的着装,更是文化、等级、礼仪等方面的体现。
古代服饰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当时社会文化,还有助于我们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
愿中华古代服饰的光芒永远闪耀!。
中国古代服饰内涵简析

中国古代服饰内涵简析中国古代服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国古代服饰的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民族文化内涵中国古代服饰的设计和风格秉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内涵。
在服饰的图案、纹饰和色彩方面,通常都会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符号和元素。
比如龙、凤、麒麟、蝙蝠等动植物图案,以及云、波浪、山水等自然元素,都是中国古代服饰常见的图案和纹饰,这些图案和纹饰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
中国古代服饰的颜色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
比如红色是中国传统节庆的主要色彩,象征着喜庆和祥和;黄色代表着皇家的尊贵地位和神圣权威;蓝色则与中国的宇宙观和自然哲学有着深厚的联系。
这些颜色都渗透着中国人的文化情感和审美情趣,展现了中国古代服饰的民族文化内涵。
二、社会制度内涵中国古代服饰的设计和使用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度和等级秩序。
比如在封建社会里,服饰的等级和身份含义十分丰富,不同阶层的人穿着的服饰有着明显的等级区分。
比如嫔妃、贵妇人穿戴的华丽服饰,和平民百姓穿着的朴素服饰,就体现了社会等级的不同。
中国古代服饰也反映了封建社会里男女有别、礼仪之讲的社会习俗。
比如女子穿着的裙襟宽大,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里对女子贞洁的要求;而男子则穿着的上衣在设计上注重较大的肩宽和较窄的腰身,以突显男子的阳刚之气。
这些细节都展示了中国古代服饰反映的封建社会的社会制度内涵。
三、艺术审美内涵中国古代服饰在设计和制作上注重了艺术审美的内涵,反映了中国古代对于服饰艺术的追求和理解。
中国古代服饰的设计构思上非常独特,注重了对服饰整体形象和细节做工上的处理,达到了一种美的境界。
比如在服饰的图案和纹饰上,常会使用刺绣、绣花等工艺技法,使得服饰更加丰富多彩;在服饰的服带、钮扣、挑线等细节上,也会使用金银、玉石等贵重材料来点缀,增添服饰的奢华和华贵感。
中国古代服饰的制作工艺也非常精湛,采用了许多高超的技艺和工艺手法,比如锦缎织就、金银丝绣制、宫廷手工细针绣等,使得服饰更具有艺术性和观赏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女子发式
• 隋代发式比较简单,一般为平顶式,将发层层堆上,如帽 子状。
• 唐代初期仍有梳这种发式的,只是顶部不如隋代那样平整, 已有高耸趋势,大多作成云朵型。到太宗时,发髻渐高, 形式也日益丰富。
•
裙所从
半谓《
露:簪
胸裙花
的 优 雅 风 姿 。
拖 六 幅 湘 江 水 ,
仕 女 图 》 中 可 以
古代服饰的颜色
❖ 古代人将五行“金、木、水、火、土”与五 色“白、青、黑、赤、黄”对应起来。
❖ 汉代有“五时服色”:立春日,百官迎春, 用青色;立夏日,迎夏,用红色;立秋前十 八日,祭皇帝后土,用黄色;立秋日,迎秋, 用白色;立冬日,迎冬,用黑色。
❖ 唐宋时期颜色区分等级:黄、紫、朱、绿、 青、黑、白。
玉、铁、铜等。嵌以宝石、
琉璃、或金银。
秦汉时期服饰
男子服饰
• 秦汉时期的男子服装, 以袍为贵。袍服一直 被当作礼服。
• 它们基本样式,以大 袖为多,袖口有明显 的收敛,袖口紧窄部 分名叫“袪”,袖身 宽大部分名称“袂”, 所谓“张袂成荫”, 就是对这种宽大衣袖 的形容。
汉代男子曲裾袍服
女子衣着
基本衣着
漆纱笼冠、朝服大臣
介帻袍服的文吏
圆领袍衫与硬脚幞头
戴幞头巾帽的男子
古装片中的唐朝女子
女子服饰
左图为张萱《捣 练图》中的仕女, 上襦很短,裙腰 提的高至腋下, 然后以绸带系。 领子有袒领等多 种变化。
短襦、长裙、披帛
大袖纱罗衫、长裙、披帛
▪ 图中所绘女服,是胡 服的典型样式,流行 于开元、天宝年间。 它的特征是翻领、对 襟、窄袖、锦边。
“千褶”襦裙
• 皇后在受皇帝册封或 祭祀等重大典礼时穿 著褘衣。
右图为大袖,因两袖 宽大而得名。
辽、金、元服饰
▪ 此期多为:契丹族、女真族、蒙古族服饰。 此处略去不讲。
明代服饰
皇帝、皇后常服
▪ 皇后常服:为戴龙凤珠 翠冠、穿红色大袖衣, 衣上加霞帔,红罗长裙, 红褙子,首服特髻上加 龙凤饰,衣绣有织金龙 凤纹。
深衣
• 周代始创深衣制。《礼记·深衣》:名曰深衣者, 谓连衣裳而纯之采者。
冕服
• 1.珽(ting3) • 4、冕旈(liu2) • 6、充耳(瑱) • 7、月 • 8、天河带 • 10、大带 • 11、革带 • 14、黻 (fu4) • 15、疑火纹 • 16、星辰纹 • 17、山纹 • 24.玉具剑
• 襦裙:一般上襦 极短,只到腰间, 而裙子很长,下 垂至地,汉裙多 以素绢四幅,连 接拼合,上窄下 宽,一般不施边 缘,裙腰用绢条, 两端缝有系带。
秦代发式
汉代冠帽
长冠:一般以竹皮作成骨 架,冠顶的造型扁而细 长。相传汉高祖刘邦先 前戴之,故称“刘氏 冠”。
• 武冠:原为赵武灵王所戴,秦灭赵后,将此冠颁 赐近臣,汉代袭用,一般用于武官。其制以漆纱
慣領
束略
罗到
佩饰
展脚幞头、大袖襕袍革带
影视剧中佩戴鱼符的形象
宋代服饰
官服及男子服饰
襕衫:无袖头的长衫, 上为圆领或交领,下 摆有一横接口,以示 上衣下裳 之旧制。衣 服此时已有纽扣的使 用。
右图为:展脚幞头、 大袖襕袍、革带。
影视剧及古代画像中的幞头
女子服饰
• 褙子:直领对襟,前
襟不施纽袢,袖有宽 窄二式,衣长有齐膝、 膝上、膝下、齐裙至 脚几种。
•花翎
后妃服饰
• 此图为清乾隆皇后朝 褂。
命妇礼服
• 清代霞帔为阔如背心, 霞帔下施彩色旒苏, 是诰命夫人专用的服 饰。
佩饰
女子发式
❖ 发式为“一字头”的髻式尤为普遍,这种髻式因望之顶部 如“一”字而得名,又名“如意头”。前额无留海。
如意头
女式旗鞋
清代汉族民间女子
八旗服装
❖ 本图为满清八旗服色,从左至右为:正黄旗、正白 旗、镶红旗、正蓝旗、镶黄旗、镶白旗、正红旗、 镶蓝旗。
简 介 中 国 古 代 服 普饰
及 版
先秦时期服饰
• 先秦时期我国古代服 饰制度的建立时期, 也对后代有深远影响。
• 华夏族服饰的特点是 上衣下裳。《说文解 字》说:“上曰衣, 下曰裳。”下身穿的 裳实际是裙,而不是 裤。
• 右衽窄袖。
芾
《后汉书·舆服志》释云: 古代田鱼而食,因其皮 先作掩蔽于下体的前面, 以后再遮蔽其后面。后 来布帛产生,为了不忘 本,仍把前面掩蔽的一 片加之服饰之前。一般 用于礼服。
男子冠饰
小冠:前低后高,中空 如桥,因形小而得名, 不分等级均可服用。
高冠:继小冠之后兴起, 也配宽衣大袖。还有漆 纱笼冠(如右图)、白 纱高顶帽等。
女子发式
• 左图为蔽髻。 • 右图为梳双环髻的妇女
(顾恺之《洛神赋图》)
隋 唐 五 代 服 饰
男子衣着
• 左图为圆领袍衫,文 官衣长至足裸或及地。 武官衣略短至膝下。 袖有宽窄之分。
十二章纹样
图为:舄(xi4)。天子和诸侯穿赤色。
袆
鞠
战 国 时 期
下图为战国曲裾深衣。
直裾单衣
胡服
•
胡服特点是短衣,长
裤,用带钩,有短靴和皮
弁。其长不过膝;胡服束
腰须有带钩,不同于中原
束带,裤子代替长袍的下
裳,靴代替鞋。
•
带钩,小有寸许,大
有尺余,有仿棒、竹节、
琵琶等形象。制作原料有
影视作品中的汉代服饰
魏晋南北朝服饰
大袖长衫——图为山涛
魏晋妇女衣着
杂裾
帔
始于晋朝,形似围巾,披在颈肩部,交于领前自然 垂下。
裤褶:北方各民族多游牧民族, 善骑射,常年涉水草,故 以衣裤为主,即上身着褶, 下身着裤。史称“裤褶 服”。
其服式如汉族长袄,对襟 或左衽,腰间系革带,也 被汉族军队所用,在裤管 处膝盖下紧紧系扎,史称 “缚裤”,方便利落。男 女皆服,可作日常服用。
为之,形如簸箕,使用时加着于帻之上。因其形
高大如弁(biàn) ,又称“大冠”,“武弁”或 “繁冠”。 官宦近臣都可戴,但必须在冠上加黄
金珰,并插以貂尾,以示区别。
梁冠:也叫进贤冠, 是文吏、儒士所戴 的一种礼冠。用铁 丝和细纱制成,冠 上缀梁,以梁示身 份等差,有一梁、 二梁、三梁之别, 以三梁为贵。冠前 高后低,前柱倾斜, 后柱垂直。戴时加 于介帻上。
补子与明代官服
女子服饰
清代服饰
影视剧中的清代服饰
慈禧像
影视剧中的清代服饰
男子的服装
清代补服、补子
马褂
清代在长衣外袍衫外,上身都另穿一件马褂。袍 褂是最主要的礼服。其中有一种行褂,长不过腰,袖仅 掩肘,短衣短袖便于骑马,所以叫“马褂。
清代对襟马褂 大襟衣
男子冠帽
•暖帽
•顶珠 •凉帽
江坐 州中 司涕 马下 青谁 山最 湿多 。,
巾裹
“介帻”是巾顶端隆起, 造型似夹角的屋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平巾帻”是指顶部平 坦的巾帻。按照规定, 文官戴进贤冠,必须衬 介帻,武官戴武冠,必 须衬平巾帻。
女子发式
堕马髻:产生于汉。 多认为是梁冀(桓 帝皇后之兄)之妻 孙寿所创。垂于脑 后一侧的下垂式髻, 形如人将从马上堕 落。
垂髾(shāo) :也叫 “分髾”,是汉代妇女 的另一流行发式。特点 是将头发梳成各种发髻 后,在髻后垂下一绺头 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