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自然灾害系统及形成机制
高中地理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灾害教案 选修5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灾害教案新人教版选修5第一节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教师用书独具)●课标要求运用地图,指出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
●课标解读1.引导学生从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受灾体和灾情等方面,了解中国自然灾害主要特点。
2.学会用地图阐述中国自然灾害地域分异特点。
3.深入理解中国是一个人口多、农业灾情重的大国国情,树立因地、因时的减灾区域观,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建设国家的热情。
4.掌握我国6个灾害带及每个灾害带的地域分布和每个灾害带的主要自然灾害种类。
(教师用书独具)●新课导入建议中新网3月7日电据民政部网站消息,2012年2月份,各类自然灾害造成中国1 517.3万人次受灾,7人死亡(含失踪),0.9万人次紧急转移安置;农作物受灾面积1217.1千公顷;房屋倒塌或严重损坏0.3万间,一般损坏房屋3.5万间;直接经济损失45.5亿元。
据悉,2月份中国自然灾害以干旱为主,低温冷冻、雪灾、地震、风雹、沙尘暴、滑坡、山体崩塌和森林火灾也均有发生,灾情较近年同期明显偏轻。
由材料可以看出我国自然灾害多种多样且频繁发生,引入新课。
●教学流程设计错误!⇒错误!⇒错误!⇓步骤6:师生互动完成“探究2”。
⇐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课标解读重点难点1.理解自然灾害的特点,明确中国在世界自然灾害带中的位置。
2.理解自然灾害种类多样的原因,掌握我国自然灾害地域分异的表现和特征。
3.理解我国成灾人口多与农业灾情严重的原因,掌握我国成灾人口主要集中区和农业灾情的地域分布。
4.掌握我国6个灾害带地域分布及主要自然灾1.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重点)害种类。
2.中国自然灾害地域分异特点及原因。
(重难点)灾害种类多样且灾次频发1.成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多山的地貌以及强烈的地壳运动,加上不稳定的季风环流。
2.灾害类型多样:以地震、干旱、洪涝、台风、风暴潮的危害最为严重。
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③寒潮在南下过程中,当地形走向 与冷空气移动方向平行时,加速风 速,从而加强冷空气的影响。
7、危害
8、防御措施:
加强监测预报; 提高公众防灾意识; 做好防寒保暖准备(用 烟熏、塑料薄膜覆盖庄 稼等办法来预防寒潮, 培养耐低温的农作物品 种等)。
(3)东路:从西伯利亚东 5、我国不易受寒潮侵袭的地区: 部或蒙古东部进入我国东北 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 地区,经华北地区南下。 广东、海南、台湾一带。
6、影响寒潮强弱的因素:天气系统(冷锋强弱)、纬度位置、 地形
◇分析地形对寒潮活动的影响: ①青藏高原地势高而寒潮不易侵 入;云贵高原对势力较弱的冷空 气有阻挡作用,不易受到寒潮的 影响。
江淮流域 长江和松花江流域
回顾我国东部季风区锋面移动规律,说说我国不同地区 洪涝灾害出现的时间。 我国洪涝灾害的时空分布与夏季风带来的锋面雨(暴雨) 时空分布存在一致性。
我国东部从南到北洪涝灾害多发生在春、夏、秋季, 以夏季最集中。
7-8月份 华北东 北
6-7月份 华东 (江淮地区)
4-5月份 华南
3、发生时间与多发地区:
分区
旱灾类型 (发生时间)
发生原因
春旱 华北地区 为主
自然:①春季降水少 ②春季气温回升快、多大风天气、蒸发量大 人为:③冬小麦返青期,需水量大
伏旱
长江中下 (夏) 游地区 为主
自然:①雨带北移,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 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 ②气温高,蒸发旺盛 人为:人口密集,生活生产需水量大
分布范围广;地震频率高,强度大;地震震源浅,危害大。
灾害及灾害链式理论

第二章灾害链式理论2.1自然灾害链式的理论体系2.1.1灾害链的定义与内涵(A)灾害链的定义当今,发生在全球的生态环境灾害有暴雨和山洪导致的滑坡、泥石流、岩崩等地质灾害,高寒地区形成的雪崩、冻融灾害,干早地区产生的沙漠化、沙尘暴灾害以及地壳剧烈变迁诱发的地震、火山、海啸等灾害.这些发生在陆地或海洋圈层的物理、化学、生物、人文等灾害过程的物质和能量相互作用,来势汹涌,构成了巨大的破坏力,给生态环境酿成恶劣的生存空间,对人类构成了巨大的威胁,甚至夺去人的生命。
由灾害环境导致的严重灾难,给人类以严峻的挑战。
面对重重灾难的历史悲剧,进一步认识灾害、揭示灾害形成的规律、更有效地遏制灾害发生或使一类灾害从全球消逝,是当前或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人类所面临的极为重要的战略性任务和迫切使命。
灾害的形成、发生具有链式规律,肖盛燮针对灾害的链式规律,提出了灾害链的概念。
灾害链是将宇宙间自然或人为等因素导致的各类灾害,抽象为具有载体共性反映特征,以描绘单一或多灾种的形成、渗透、干涉、转化、分解、合成、祸合等相关的物化流信息过程,直至灾害发生给人类社会造成损失和破坏等各种链锁关系的总称。
(B)灾害链研究的内涵根据灾害链的定义,可将其内涵分解如下:(1)灾害链是将各种灾害抽象为物质、能t及信息流的载体反映;(2)灾害链可反映单一或多灾种的形成过程及其渗透、转化、分解、合成、辐合等物化关系;(3)通过对灾害链形成的机理分析、理论模型构建以及参数的定性、定盆描述,可得到对灾害破坏性能的度里:(4)灾害链可反映各种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的破坏关系和破坏作用;(5)通过对灾害链式关系的规律剖析,为断链减灾提供了6.1.2灾害链式规律的描述6.1.2灾害链式规律的描述(A)灾害链式反映的载体灾害的形成具有链式规律性,构成各类灾害的因素不管怎样复杂,不同的灾害受到不同地域、环境、气候的变迁而呈现千差万别的格局和千变万化的态势,但灾害的形成总有一个逐渐演化的过程,其演化过程暴露了自然环境状态朝着不利于人类社会的偏移方向演绎,这个过程的机制表明了灾害形成必有延续性,其延续性的演化过程总是以一定的物质、能量等信息形式予以表征,这就是灾害链的载体反映,这种载体反映体现了由量变到质变的内涵和外延关系的演化。
《自然灾害学》-课程教学大纲

《自然灾害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6135002课程名称:自然灾害学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of Catastrophology课程类别:专业课学时:32学分:2适用对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自然地理学,地质学,地貌学,环境科学概论等二、课程简介《自然灾害学》是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的必修课程。
“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总是与灾害相伴随。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灾害不仅没有减少,各种灾害反而日趋严重。
目前人类面临的灾害类型多种多样,成灾机制复杂各异,防灾减灾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有鉴于此,为培养能有效防御各种灾害,普及灾害知识、提高防灾意识、增强减灾技能的合格人才特开设本课程。
本课程论述了灾害学的理论、原理、方法,同时反映本学科最新进展。
主要介绍了灾害与灾害系统等基础知识以及灾害学研究理论体系,并对自然灾害区域分异规律与制度灾害链、灾害风险管理、应急管理、减灾系统工程、主要灾害的防治措施、现代高新技术在灾害监测分析与管理中的应用等内容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全部课程教学共分以下四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灾害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灾害概述等内容。
第二部分讲述主要灾害及灾害链、灾害区域分异。
第三部分介绍灾害风险分析及风险管理、灾害应急管理。
第四部分讲述了高新技术在灾害管理中的应用、减灾系统工程与措施。
Introduction of Catastrophology is the required course for the major of 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urban planning management.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is always accompanied with all kinds of disaste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increase of population, human society is facing more and more disaster. The human society is faced with various types of disasters, and its disaster mechanism is complex,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is also a complex systematic project. In order to cultivate effective defenses against various disasters, popularize knowledge, improve the awareness of disaster prevention, enhance ability of disaster reduction, we set up the curriculum.This course discusses the disaster theory, principle, method. Meanwhile it also reflects the discipline 's new progress. This course mainly introduces the basic knowledge of disaster, disaster system and disaster research theory system, and the natural law of region difference and system disaster chain, disaster risk management, emergency management, system engineering for disaster reduction, disaster prevention, contemporary and new and high technology in disaster monitoring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in the management of the content of system description. All curriculum schedule is divided into the following four parts:The first part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object of catastrophology and subject system, disasters overview, etc. The second part is about the main disasters and disaster chain, disaster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The third part introduces the disaster risk analysis and risk management, disaster emergency management. The fourth part describes the high and new technology in disaster management in the application of system engineering for disaster reduction, and measures.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自然灾害学研究灾害问题的新兴学科。
自然灾害的发生机制及预警系统

自然灾害的发生机制及预警系统
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火山喷发等,时常给人们的生活和财产带来巨大威胁,因此了解自然灾害的发生机制以及建立有效的预警系统显得至关重要。
通过科学研究,人们能够更好地应对自然灾害带来的挑战。
地震的发生机制
地震是地球内部岩石断裂释放出的能量所导致的地表振动现象。
主要由板块运动引起,例如板块边界的相互碰撞、滑动等。
当岩石在应力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断裂破裂,释放出巨大能量,形成地震。
洪水的发生机制
洪水是指河流、湖泊等水体的水位超出正常水位,导致周围地区被淹没的自然灾害。
洪水的发生通常由降雨过多、融雪、台风等因素引起,水体无法有效排放所致。
洪水对周围环境和生活造成严重破坏。
火山喷发的发生机制
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的火山岩浆喷射到地表的现象。
火山岩浆在地下深处积聚,并在压力作用下迅速向上喷发,释放出大量岩浆、火山灰和毒气。
火山喷发造成的破坏范围广泛,对周围地区产生严重影响。
预警系统的重要性
构建有效的自然灾害预警系统对于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至关重要。
通过监测地质、气象等数据,科学家能够预测自然灾害的发生可能性,并及时发
出预警,提醒人们采取及时应对措施。
预警系统的建立为人们应对自然灾害提供了重要保障。
自然灾害的发生机制复杂多样,需要不断加强科学研究,掌握其规律性。
建立健全的预警系统能够有效提高人们应对灾害的准备性和快速反应能力,降低灾害损失,保护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希望人们能够重视自然灾害预防工作,加强科学研究以及预警系统建设,共同应对自然灾害带来的挑战,确保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全。
【地理笔记】自然灾害的成因

自然灾害的成因一、自然灾害及其常见类型因自然异常或者快速变化,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环境破坏的现象或事件。
人类活动也会触发诱发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损失大小与灾害异变的强度、速度;人口密度、产业布局社会发展水平等有密切关系。
根据灾害管理、减灾系统和灾害特点,我国自然灾害划分地质灾害:地震、火山爆发、滑坡、泥石流等气象灾害:干旱、风暴、台风、低温、暴雪等洪水灾害:洪涝等海洋灾害:海啸、海冰、风暴潮等地震灾害:地震仪既有地震引起的各种次生灾害农业灾害:农作物病虫害等林业灾害:森林病虫害和鼠害等自然灾害的区域链发现象许多自然灾害,尤其是范围广、强度大的自然灾害,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往往会诱发出一系列的次生灾害与衍生灾害。
二、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1. 地震地震(又称地动)是指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当地球内部在运动中积累的能量对地壳产生的巨大压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发生断裂或错位,使积累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来,产生震动弹性波向四方八面传播,就形成了地震。
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
(1)地震的种类构造地震:地壳运动引起地壳岩层错动而破裂所造成的地震(占地震总量的90%)火山地震:火山活动时岩浆喷发冲击或热力作用而引起的地震陷落地震:由于地下水溶解可溶性岩石,或由于地下采矿形成的巨大空洞,造成地层崩塌陷落而引发的地震(2)震级是衡量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
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它是根据地震时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的,震级可以通过地震仪器的记录计算出来,震级越高,释放的能量也越多。
各国和各地区的地震分级标准不尽相同。
我国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通用震级标准,叫“里氏震级”。
震级每相差1级,能量相差31.62倍而震级每相差2级,能量正好相差1000倍超微震<1级 1级≤弱震<3级 3级≤ 有感地震<4.5级 4.5级≤ 中强震<6级6级≤强震<7级 7级≤大地震< 8级巨大地震≥8级(2)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
高中地理 第二章 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第二节 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与台风学案 湘教版选修5

第二节 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与台风1.识记我国干旱、洪涝灾害的分布特征;寒潮的特点、入侵路径;台风的移动路径。
2.理解我国旱涝灾害的成因。
3.理解寒潮、台风对我国的危害。
我国的干旱灾害 【自主学习】1.特征出现次数多;持续时间长;影响的范围广。
2.形成原因 (1)降水因素降水的季节变化(季节性易旱地区)⎩⎪⎨⎪⎧①长江以南:7、8月份伏旱②华北、东北:春旱和春夏连旱③西南地区:冬春连旱降水的年际变化:降水年际变化大的地区,发生干旱的几率较大。
(2)水资源因素(3)社会经济因素:工农业生产用水量提高。
①耕地复种指数增加,灌溉面积扩大。
②北方冬小麦播种面积增加。
③人口的增加→生活用水量增大;工业发展→工业用水量、需水量增多。
1.我国的四个旱灾中心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提示:华北地区、江淮地区、华南地区及西南地区。
2.我国旱灾最严重的区域在哪里?原因是什么?提示:华北平原。
原因:①华北平原是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于夏季,春季降水少,易发生春旱;②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③春季华北地区雨季还未来临,而农耕已经开始,农业用水量大;④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
【核心归纳】 我国旱灾的类型及成因旱灾类型旱灾成因自然原因人类活动东北、华北地区春旱为主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而雨季未到,降水稀少春季正值东北农作物播种期和华北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关键期长江以南伏旱为主7、8月份,雨带北移,该地受副高控制,出现高温晴朗天气,形成“伏旱”作物生长期、水电和城市用水需求量大西南地区冬春连旱为主冬春季,西南气流和北方气流交汇于西南地区的北部、东北部、东部,在那里形成了连续阴雨天气;而该地区处于锋面以西,为旱季无论是该地区东北边缘的低温阴雨天气还是该地区的低温干旱天气,都对农作物的生长影响很大1.利用谚语理解记忆旱灾的区域特点“三天一小干,五天一大旱”——东北夏旱“春雨贵如油”——华北春旱“春旱不算旱,夏旱减一半”——长江地区伏旱2.图解我国四大旱灾地区的成灾原因【跟踪训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地理教案:自然灾害的形成与防护

地理教案:自然灾害的形成与防护自然灾害是地球上源源不断发生的灾难性事件,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失和影响。
了解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以及如何进行有效防护,对于减少灾害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自然灾害的形成与防护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自然灾害的形成1. 自然现象自然灾害通常是由于地球表层产生多种多样的自然现象所导致。
首先,大气中不同温度、湿度和压力的变化引发了各种天气现象,如飓风、龙卷风和暴雨等。
其次,地震活动使得地壳板块发生错动,导致岩石断层破裂进而引发地震。
此外,火山爆发也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火山口喷出物质以及喷发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热能和有毒气体,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2. 地理条件地理条件在自然灾害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以洪水为例,常常是由于雨水过多、地下水位上升或河流堵塞等因素造成的。
气候和地形同样对自然灾害产生影响。
例如,高温和干旱往往会引发森林火灾,而山体的陡峭程度和土壤质地会对滑坡风险产生重大影响。
二、自然灾害的防护1. 预警系统建设提前预警是减少自然灾害损失的重要手段之一。
各国可以建立完善的监测系统,并配备专门人员进行实时监控和数据分析,以及发出及时预警信息。
例如,在地震预警方面,可以通过监测地壳运动变化等指标来提前预测可能发生的地震。
2. 建筑抗震设计在地震多发区域,建筑物抗震性能尤为关键。
政府应制定相关法规和标准,要求在新建房屋中使用抗震材料,并采取相应工程措施来提高建筑的稳固性。
此外,旧有房屋也需要进行加固改造。
3. 森林管理与土地利用规划森林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对减少自然灾害有着积极的影响。
加强森林管理,合理利用土地,可以减少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
同时,在建设城市时要避免过度开垦山体和河床。
4. 加强教育宣传通过加强教育宣传,提高公众对自然灾害的认知与应对能力。
政府可以设立相关机构或组织专门进行教育活动,向公众普及如何应对自然灾害并培养其防护意识。
5. 国际合作与援助自然灾害通常不受国界限制,因此国际合作与援助也是减少灾害损失的重要途径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自然灾害系统及形成机制2.1自然灾害系统2.1.1 灾害系统的概念灾害系统是复杂的地球表层之异变系统地球表层——一般定义为组成地球系统的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与人类文化(技术)圈的交界面。
即上至对流层顶部,下至岩石圈底部。
灾害系统包含三层含义:第一:灾害系统是由天、地、人这三个子系统中各种灾害现象和成灾过程共同组成的有机整体。
第二:组成灾害系统的天、地、人三个子系统之间的各种灾害现象不是彼此孤立、互不关联的,而是具有不可分割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内在关系。
第三:灾害系统作为一个整体,与天、地、人三个子系统中的灾害现象有着本质的区别。
2.1.2 灾害系统的组成要素灾害系统的组成要素,不同的学者观点不同,多数人认为应该包括以下四个要素。
①孕灾环境定义:包括孕育产生灾害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孕灾环境是由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物质文化(人类—技术)圈所组成的综合地球表层环境。
持孕灾环境占优势的学者认为:近年来灾害发生频率、损失与年剧增的原因与区域及全球环境变化有密切关系,其中最突出的是气候与地表覆盖的变化,以及物质文化环境的变化。
孕灾环境(观点)的主要内容A:区域环境演变时空分异规律(气候变化、地貌变化以及土地覆盖变化过程)的重建;B:编制不同空间尺度的自然环境动态图件;C:建立环境变化与各种致灾因子时空分异规律的关系(即建立渐变过程与突变过程的相互联系)(如大气圈异常与风涝灾害的关系,海温变化与洪涝灾害的关系等)D:寻找在不同环境演变特征时期的区域自然灾害空间分布规律;(如森林砍伐何等程度才引起水土流失,多大降水引起洪涝等)E:结合区域承灾体的变化,对未来灾情进行评估孕灾环境论的主要结论主要理论:区域环境稳定性与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环境演变引起自然灾害的临界值域评定;特征时段(冷期与暖期、干期与湿期)自然灾害分布模式相似型重建。
实践的目的:为区域制定减灾规划提供依据。
②致灾因子定义:指可能造成财产损失、人员伤亡、资源与环境破坏、社会系统混乱等孕灾环境中的异变因子。
持致灾因子论的学者认为:灾害的形成是致灾因子对承灾体作用的结果,没有致灾因子就没有灾害。
致灾因子(观点)的主要内容A:致灾因子的分类——一般分为自然致灾因子和人为致灾因子B:研究致灾因子产生的机制及其风险评估持致灾因子论的主要结论主要理论:致灾因子分类;致灾因子形成机制和致灾因子的风险评价。
实践的目的:提高致灾因子的预报准确率,为工程建设提供技术参数③承灾体定义:指各种致灾因子作用的对象,是人类及其活动所在的社会与各种资源的集合。
人既是承灾体,又是致灾因子。
持承灾体论的学者认为:没有承灾体就没有灾害承灾体(观点)的主要内容A:承灾体的划分——一般分为人类、财产与自然资源两类。
B:承灾体的脆弱性(易损性)评价C:承灾体的动态变化监测持承灾体论的主要结论主要理论承灾体分类承灾体的脆弱性承灾体的动态变化监测实践的目的:为区域制定资源开发与减灾规划,防灾抗灾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④灾情灾情——指在一定的孕灾环境和承灾体条件下,因灾导致某个区域内,在一定时期的生命和财产损失的情况。
灾情是孕灾环境、承灾体、致灾因子综合作用的产物,研究区域灾情是地理科学研究灾害系统的重要内容。
2.1.3 灾害系统的主要特征(1)高维特性(2)相互关联性特征(3)不确定性和不确知性特征(4)开放性特征(5)动态性特征(6)生态经济性和社会性特征2.2自然灾害系统的形成2.2.1区域灾害系统论科学家在研究大量区域灾害案例的基础上系统地进行理论总结,相继出版了两本影响广泛的专著,一本是由Burton、Kates、White三人合著的《作为灾害之源的环境》,1978年首次发行,1994年进行了修改,即第二版。
这是以美国著名地理学家Gibert White在1945年发表的“人类对洪水的适应”一文为开端,从人类行为的角度系统地分析资源开发与自然灾害的关系,进而对世界各地的灾害案例进行了分析写成的。
另一本是1994年由Blaikie、Cannon、Davis和Wisner四人合著的《风险:自然致灾因子、人类的脆弱性和灾害》,他们从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承灾体的综合作用的角度,系统地总结了区域资源开发与自然灾害的关系。
这两本书基本上阐述了当前国际上区域灾害系统研究理论的核心。
①巴顿——凯特——怀特的区域灾害论《作为灾害之源的环境》一书共有9章,其中关于区域灾害的理论阐述主要集中在“致灾因子、反应和选择”这一章。
他们用以下两个模型表述了作为人地系统相互作用过程产物——灾害形成过程的概念模型。
自然事件系统图:来自于自然与人类的资源与灾害(Burton)位置位置变化选择/变化使用使用变化有目的调整减少损失预防效应改变事件接受损失分担损失调整 承受损失折扣损失 偶尔调整 减少损失选择使用/位置灾害事件前后时间 以 前 警戒 灾害期 之 后年数 —100 —10 —1—0.1 事件 +0.1 +1 +10 +100图为:灾害过程中人类三种调整的选择 (Burton )图1表明:由于自然与人类相互作用,形成资源和对人类危害的致灾因子,对这些致灾因子的反应,社会必须寻找缓和自然事件系统的途径,以及调查人类利用系统的位置和社会组织。
图2揭示了人类行为在减灾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即面对自然致灾因子,人类应调整自己的选择,以减轻灾害的影响。
②布莱凯——坎农——戴维斯——威斯纳的区域灾害论《风险:自然致灾因子、人类的脆弱性和灾害》一书的核心包括两个模型。
(1) 第一个模型是“压力与释放”图3表明:灾害是两种相对应力的交汇,即灾害是由脆弱性承灾体与致灾因子相互综合作用的结果。
由于改变致灾因子是困难的,所以减灾的关键是降低承灾体的脆弱性,增加承灾体的抗灾能力。
为此,必须发展经济,增加减灾资源。
(2) 第二个模型:“途径模型”——增加减灾资源图4表述的是增加减灾资源、对付灾害的概念化模型的实质,即对人类脆弱性产生的根源进行分析,表明增加承灾体的抗灾能力,以减轻脆弱性,改进防灾与恢复的能力。
从以上两个模型比较可知:第二个模型是第一个模型中主要因素的深入分析,即对人类脆弱性根源与致灾因子相互作用的分析,也就是对于经济和政治过程是如何产生脆弱性的理解。
它表明:要降低脆弱性,就必须改进防灾与恢复的能力。
后一模型也是对前一简单化模型的深化。
脆弱性累进1 /2 3起承灾体脆弱性累进发展的根源、动态压力、不安全条件的动态变化,并指出:目前对脆弱性形成机制的理解还不深入,即对有些影响脆弱性变化的因子理解不够。
根据这一理论,增强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即降低承灾体的脆弱性是区域减灾的关键。
两个理论的区别(优缺点)前一理论体系对孕灾环境的理解较全面,对承灾体在灾害形成中的正、反两个方面的论证比较全面。
后一理论体系则强调全球变化的因素,特别是人口增长、迅速的城市化、全球经济压力、土地退化和环境破坏、全球环境变化、战争等在灾害增加中的作用。
1程;从纵向看,则在对区域灾害测量的基础上,对区域灾害规律的分析,并进一步揭示其形成机制,进而为区域减灾对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3)区域灾害系统的形成过程A. 突发性过程(灾害动力过程)B.渐发性过程(灾害生态过程)C.“小灾大害”与“安全岛和多灾岛”D.灾害分散与转移小灾 大害 安全岛多灾 岛 孕灾环境变化 承灾体变化 不稳定性加剧 脆弱性加大 灾情加 重承灾体变化 孕灾环境变化致灾因子变化脆弱性变化 稳定性变化 风险水平变化灾情超 轻 灾情超 重4)区域灾害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方法A. 灾害系统的驱动力分析(稳定性、风险性、 脆弱性中的主要因素分析)B. 灾害系统的数值模拟(仿真模拟、系统动力学模拟)C. 案例数据库的建立(统计数据库-案例数据库)D. GIS 技术的广泛应用5)区域灾害系统动力学模型概念模型A概念模型B灾害系统动力学=灾害形成“机理”与灾害形成“过程”的耦合 机理:定量表达灾害形成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过程:定量展示灾情在时间或空间的状态(水平) 6)突发性灾害动力学模型建立的几个关键问题对能量扩散的估计 对能量衰减的估计 对结构分布格局的表达 能量-结构响应曲线的建立 对灾害链的充分考虑7)渐发性灾害动力学模型建立的几个关键问题对“临界值域”的确定 对“累计效应”的充分认识 对“机理”复杂性的充分理解)(),,()(),,()(函数灾害形成过程的驱动力灾害形成过程函数灾害系统v r s f s h e f d S H E D === ]);(),(),([);(λλt v t r t s D dtdDΦ=Φ=000)0()0()0(v v r r s s ===初始 条件D解释解数值解对环境场空间边界的确定及其演化过程的重建(时空分辨率)对“反馈机制”的认识8)区域灾害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构建①致灾因子的危险性从区域灾害的形成过程看:无论是突发性的致灾因子(如地震、台风等),还是渐发性的致灾因子(如土壤侵蚀、环境污染等),在灾情形成中都有累积性效应,即通过灾害链相对放大了某一致灾事件的灾情程度(如前述的加权机制1+1>2);无论是自然致灾因子,还是人为致灾因子,对承灾体来说都有一个致灾的临界值域(如地震大于某个震级、暴雨大于某个量级等),且此临界值因承灾体稳定程度而异。
因此,在区域灾情形成中,任何一种致灾因子都必须从其影响的孕灾环境和承灾体角度考虑,进而进行分类,就可以满足区域灾害人为环境又可以根据语言、民族、种族、经济及政治制度进行划分。
不同文化环境区域,对自然灾害的反应能力不同,而且滋生人为灾害的类型与强度也不同,这就是孕灾环境的稳定性。
这方面的研究,我国所做的工作较少。
对孕灾环境稳定度或敏感度评价,即刻划环境的动态变化程度,可以利用熵分析的方法。
经研究发现:地球中纬度孕灾与负熵产生有关——参考史培军的《农业灾害学》。
③承灾体的脆弱性承灾体的划分一般先分为人类和财产与资源两大类。
进一步的划分就有不同的观点,这取决于不同国家的经济、政治与文化程度。
从区域灾害系统的角度看,针对不同居民对不同致灾因子的反映及应灾的能力,按居民性别、年龄、人均收入、居住条件、医疗条件、健康状况等标准划分是较合理的。
对财产与资源的划分,首先分为两个亚类,即财产和资源进一步的划分随不同的地区有很大差异。
总之,收入不同的人类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同,且呈正相关关系;身体状况不同,对灾害的应急反映的能力也不同;不同建筑结构,对灾害的抵抗能力不同9)区域灾害的形成机制——见上图对于区域灾害形成过程来说,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组成区域灾害系统各个因子在灾情形成中的作用,进而以系统的观点解释区域灾害的形成机制——区域灾情动力学机制(上图)读上图,如致灾因子中:A:强度——指致灾因子本身的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