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_变废为宝--多彩布贴设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初中美术_变废为宝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美术_变废为宝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一、教案背景1、教学对象:八年级学生;2、学科:美术3、课时:1课时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废旧物品材料。

学具准备:废旧物品材料、剪刀、胶水、胶带、画笔、颜料等。

4、教材版本:初中美术课本八年级下册(湘教版)5、课业类型:“综合·探索”二、教学课题:变废为宝三、教材分析1、教学重点:注重废弃物品特征并形成好的创意,以小组合作完成艺术作品。

2、教学难点:作品的制作工艺及小组同学间的协作。

3、教学目标能力目标:能够利用材质的质感、肌理、形状、色彩,以及材料蕴含的社会生活信息进行造型表现。

知识目标:了解艺术作品中的制作方法,例如拼接、捆扎、黏结等。

情感目标:树立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的意识。

4、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设计:教学媒体:多媒体。

学具准备:废旧物品材料、剪刀、胶水、胶带、画笔、颜料等。

四、教学方法1、教法:启发、讨论、示范、展示(多媒体图片)。

2、学法:观察、欣赏、讨论、归纳、对比、练习。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在人们平时的工作生活中都会产生一些废弃物,例如:旧纸箱、废纸、空酒瓶、柴草等,对于这些“废品”的处理方法,一般就是扔掉或是低价买个废品收购站。

同学们考虑一下,除了这种处理方法外还有没有其它更好的方法?学生讨论思考……师:同学们看我拿的这几件废品,旧纸箱、废纸条、枯树枝,这些物品曾经发挥过不同的作用,有必要改变它们原有的用途,继续使用吗。

生:辨认回答师:揭晓答案。

多媒体展示图片。

师:废纸箱通过设计、裁剪、粘贴变成了一件立体艺术作品《鲨鱼》。

枯树枝简单的修剪、装饰变成了一件很有自然意境的立体装饰作品《白桦林》。

废弃的纸条,通过粘贴变成了一幅具有抽象意味的平面粘贴绘画《头像》。

师: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可以变废为宝继续使用的物品呢?如果有,你运用了什么艺术方法?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更多的方法,把我们身边的“废品”变成宝贝。

二、讲授新课(欣赏、分析)(一)、平面艺术作品ppt展示平面艺术作品《彩色的树》、《电子世界》、《鱼》、师:看到这些作品,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教师归纳学生体会,并加以补充升华。

初中美术_变废为宝--多彩布贴设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美术_变废为宝--多彩布贴设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六课变废为宝-----多彩布艺拼贴设计【课例说明】本课题是唤醒我们的忧患意识,提醒我们担当维护生态环境、珍惜生活资源是紧迫责任。

而布贴画是一项非常适合中学生学习的技艺,因其工具简单,生活中废旧、废弃的布料易找,有独特的创意和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之一。

多彩布贴是一种手脑结合的学习,能调动学生多个感官的协调性,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发展学生创造能力,培养专心细致的学习态度,耐心稳健的个人情操,促进文化传承的意识以及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等,而这些积极的教育价值,正是美术教育所追求的。

【对应课标】1.通过对各种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及实验,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2.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根据意图选用媒材,合理实用工具和制作方法,进行初步的设计和制作,体验设计和制作的过程,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3.通过体验,产生对美术学习的长久兴趣。

4.养成勤于观察、敏于发现、严于计划、善于借鉴、精于制作的行为习惯和耐心细致、团结合作的工作态度。

【评价要点】1. 作品能够突出主题,构图合理,色彩搭配和谐,富有美感。

2.能合理利用布料美感或根据主题进行联想、创意,构思新颖。

3.在制作过程中能团队合作,耐心细致,共同完成创意。

4.能认真学习课程并进行实践,对传统布贴艺术产生兴趣。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布贴画的定义与历史,掌握布贴画的设计与制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微课程学习,掌握布贴画的设计创意方法与制作步骤,通过合作的方式完成课堂作业并自我评价和互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观察、分析、运用材料进行设计,将美术还原于生活。

增强团结协作能力、创造能力,激发爱护环境、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布贴画的设计创意方法。

三、教学难点:如何根据主题或布料的美感特征进行创意。

四、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带着两个问题看视频。

(1)猜一猜,视频中的作品是用什么材料做出来的?(2)视频中的作品内容都有哪些?2.师生交流总结得出:(1)布贴画的定义。

初中美术_变废为宝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美术_变废为宝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一、教案背景1、教学对象:八年级学生;2、学科:美术3、课时:1课时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废旧物品材料。

学具准备:废旧物品材料、剪刀、胶水、胶带、画笔、颜料等。

4、教材版本:初中美术课本八年级下册(湘教版)5、课业类型:“综合·探索”二、教学课题:变废为宝三、教材分析1、教学重点:注重废弃物品特征并形成好的创意,以小组合作完成艺术作品。

2、教学难点:作品的制作工艺及小组同学间的协作。

3、教学目标能力目标:能够利用材质的质感、肌理、形状、色彩,以及材料蕴含的社会生活信息进行造型表现。

知识目标:了解艺术作品中的制作方法,例如拼接、捆扎、黏结等。

情感目标:树立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的意识。

4、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设计:教学媒体:多媒体。

学具准备:废旧物品材料、剪刀、胶水、胶带、画笔、颜料等。

四、教学方法1、教法:启发、讨论、示范、展示(多媒体图片)。

2、学法:观察、欣赏、讨论、归纳、对比、练习。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在人们平时的工作生活中都会产生一些废弃物,例如:旧纸箱、废纸、空酒瓶、柴草等,对于这些“废品”的处理方法,一般就是扔掉或是低价买个废品收购站。

同学们考虑一下,除了这种处理方法外还有没有其它更好的方法?学生讨论思考……师:同学们看我拿的这几件废品,旧纸箱、废纸条、枯树枝,这些物品曾经发挥过不同的作用,有必要改变它们原有的用途,继续使用吗。

生:辨认回答师:揭晓答案。

多媒体展示图片。

师:废纸箱通过设计、裁剪、粘贴变成了一件立体艺术作品《鲨鱼》。

枯树枝简单的修剪、装饰变成了一件很有自然意境的立体装饰作品《白桦林》。

废弃的纸条,通过粘贴变成了一幅具有抽象意味的平面粘贴绘画《头像》。

师: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可以变废为宝继续使用的物品呢?如果有,你运用了什么艺术方法?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更多的方法,把我们身边的“废品”变成宝贝。

二、讲授新课(欣赏、分析)(一)、平面艺术作品ppt展示平面艺术作品《彩色的树》、《电子世界》、《鱼》、师:看到这些作品,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教师归纳学生体会,并加以补充升华。

变废为宝实践课教学反思(3篇)

变废为宝实践课教学反思(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废弃物的产生也日益增多。

如何处理这些废弃物,实现资源的再利用,已成为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在教学中,我尝试开展了“变废为宝”实践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以下是我对本次实践课的反思。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废弃物的种类、危害以及回收利用的意义。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将废弃物转化为有价值的物品。

4.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节约资源的观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首先,通过PPT展示各种废弃物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废弃物是如何产生的?对环境有何危害?如何处理这些废弃物?2. 废弃物分类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对收集到的废弃物进行分类,包括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等。

在分类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各类废弃物的特点和处理方法。

3. 创意设计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利用废弃物进行创意设计。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以制作花瓶、笔筒、收纳盒等实用物品。

4. 实践操作学生根据创意设计,动手实践制作废弃物变废为宝的作品。

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5. 展示交流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让学生互相欣赏、交流心得。

评选出优秀作品,并给予奖励。

6. 总结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实践课的收获,反思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不足。

四、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本次实践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参与,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环保意识得到了提高。

同时,作品质量较高,展现了学生的创意和才华。

2.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废弃物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废弃物的危害,激发他们的环保意识。

(2)小组合作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合作中学习、交流,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废弃物变废为宝的作品,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 教学不足(1)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由于时间限制,部分学生未能完成作品制作,影响教学效果。

初中美术_第6课 变废为宝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美术_第6课 变废为宝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变废为宝》教学设计设计理念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变废为宝》是新湘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课的内容,属于造型表现领域。

我在教学中紧紧围绕自主学习、与人合作、共同探究的教学线索进行教学活动,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挖掘创造潜能,并使学生在动脑、动手的过程中充分享受成功所带来的快乐。

一、教学目标:1、认知:通过实践活动,触发学生能够对手边材料去发现和认识,能够考虑到物体的特性灵活运用、适时造型,使这些废旧物品焕发新的光彩。

2、情感:通过尝试让学生深深感受到生活处处隐藏着美的构件,激发学生从小懂得依照美的规律去创造美,点缀生活的兴趣和欲望,形成初步的环保意识。

3、能力:通过对各种废旧材质进行造型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对艺术作品的造型表现能力,大胆创造的创新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根据不同材质形态,使用多种手段进行新的造型表现。

三、教学难点:对不同材质形态的联想迁移。

四、教学过程1、故事导入美国老人用回收物品建造“廉价树屋”,他用回收来的废品为低收入家庭建造房屋,目前已经建成了14座,酒瓶底、葡萄酒木塞、废木材……他神奇地变废为宝。

老人的举动不仅为困难家庭解决了住房问题更为环保问题贡献了一份力量,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垃圾很多,污染了我们的生活环境,对我们的生活质量和心情也造成了影响,那么,你认为我们该如何对待身边的垃圾呢,或者你打算以后怎么处理这些垃圾呢?学生讨论回答······今天,让我们成为变废为宝的神奇魔术师,将身边的废物变为宝物。

板书课题:变废为宝2、讲授新知我们一起欣赏变废为宝的作品图片,在欣赏图片时带着两个小思考:(1)作品中材料的质感、肌理、形状、颜色(2)作品的表现形式并讲授质感的概念,回顾肌理和表现形式的知识欣赏几种有代表性的作品,并分析它的材料特征和表现形式,通过分析,学生了解作品的制作和材料的特性的相互关系,并让学生讨论作品的制作方法。

《变废为宝》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反思5篇

《变废为宝》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反思5篇

《变废为宝》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反思《变废为宝》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反思5篇《变废为宝》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反思1本课属于造型.表现、设计.应用领域。

本人在教学设计上注重学生的体验,尊重学生的兴趣和情感的表达。

以启发式的教学发散学生的思维,展开他们想象的翅膀,制作出各种有趣的造型。

课后引导他们留意用身边其它的材料进行艺术再创造,激发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兴趣和欲望,并形成初步的环保意识。

教学成功之处:1、导入新颖利用哭声创设环境,吸引学生注意力,触发了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愿望,自然导入新课《变废为宝》。

2、教学示范设计巧妙常规的教学示范是教师一个人演示,学生认真观看,而本次教学中的示范是老师请全班同学共同观察、分析、思考、制作完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习兴趣,学生积极地参与了本次设计制作,体验了成功的快乐。

3、启发式教学,激发创意通过”超级变变变”的游戏,将杯子和饮料瓶通过正放、倒放、剪开等方式,引导学生联想,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学会了变废为宝的制作步骤及方法,整节课是快乐的,充满创意的。

4、评价方式独特大部分美术教师都有同感,在评价作品时,一部分没有完成的同学不愿意停下来听。

教师得想办法吸引他们,于是我让同学们手牵手随着欢快的音乐一起来欣赏,这样没有完成的同学只能放下手中的作业,参与到活动中来,通过欣赏、小组讨论将本组的创意之星和巧手之星由组长贴在作品上,每完成一件作品,老师就在相应的组里贴上五角星,增强了每组的竞争意识,师生共同参与评价,提高了学生审美能力。

5、拓展部分回味无穷一堂课的魅力并不止在这四十分钟内,更重要的是对学生今后的成长中起的作用,本堂课通过杯子、饮料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学生学会珍惜资源,变废为宝。

教学不足之处:在教学中还可以放开一些,不要总担心哪些还没为学生想到,课堂上总会有生成性的东西,及时解决这些问题课堂就会更精彩。

《变废为宝》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反思2《变废为宝》这是一个饱含环保意识的主题活动,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

初中美术_第6课 变废为宝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美术_第6课 变废为宝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变废为宝》教学设计设计理念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变废为宝》是新湘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课的内容,属于造型表现领域。

我在教学中紧紧围绕自主学习、与人合作、共同探究的教学线索进行教学活动,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挖掘创造潜能,并使学生在动脑、动手的过程中充分享受成功所带来的快乐。

一、教学目标:1、认知:通过实践活动,触发学生能够对手边材料去发现和认识,能够考虑到物体的特性灵活运用、适时造型,使这些废旧物品焕发新的光彩。

2、情感:通过尝试让学生深深感受到生活处处隐藏着美的构件,激发学生从小懂得依照美的规律去创造美,点缀生活的兴趣和欲望,形成初步的环保意识。

3、能力:通过对各种废旧材质进行造型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对艺术作品的造型表现能力,大胆创造的创新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根据不同材质形态,使用多种手段进行新的造型表现。

三、教学难点:对不同材质形态的联想迁移。

四、教学过程1、故事导入美国老人用回收物品建造“廉价树屋”,他用回收来的废品为低收入家庭建造房屋,目前已经建成了14座,酒瓶底、葡萄酒木塞、废木材……他神奇地变废为宝。

老人的举动不仅为困难家庭解决了住房问题更为环保问题贡献了一份力量,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垃圾很多,污染了我们的生活环境,对我们的生活质量和心情也造成了影响,那么,你认为我们该如何对待身边的垃圾呢,或者你打算以后怎么处理这些垃圾呢?学生讨论回答······今天,让我们成为变废为宝的神奇魔术师,将身边的废物变为宝物。

板书课题:变废为宝2、讲授新知我们一起欣赏变废为宝的作品图片,在欣赏图片时带着两个小思考:(1)作品中材料的质感、肌理、形状、颜色(2)作品的表现形式并讲授质感的概念,回顾肌理和表现形式的知识欣赏几种有代表性的作品,并分析它的材料特征和表现形式,通过分析,学生了解作品的制作和材料的特性的相互关系,并让学生讨论作品的制作方法。

初中美术_变废为宝 因材施艺——装点居室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美术_变废为宝 因材施艺——装点居室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变废为宝因材施艺---装点居室》教学设计课时:1课时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装点居室》,属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

本课将引导学生利用废旧物品动手设计、制作有趣的装饰物品,引导学生了解、感受不同材料的装饰特点。

通过学习装饰物品的制作方法,增加生活中废旧材料的收集利用,让学生有机会接触生活中的多种材料,提高学生的感知力,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及对生活的热情,提高环保理念。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正处于活泼爱动的年龄阶段,本节动手创作课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但是学生动手能力和想象力差异性较大,要求小组合作完成作品。

小组成员任务分工,思维能力强的同学负责设计思路,动手能力强的同学负责制作,其他同学帮着提出合理性的建议以及做好辅助工作。

作品完成时每个同学都能因自己的参与而感到愉快。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利用废旧材料制作装饰品的基本方法。

2、能力目标:能够综合运用各种材料创意完成装饰品制作,并达到美化居室的效果。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美化生活的能力,增强环保意识,激发热爱生活、美化生活的热情。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欣赏、讨论、探究等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利用废旧材料和方法制作装饰品的一般流程。

难点:通过对材料和方法的应用,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一件优秀装饰品的制作,并且学会处理制作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

五、教学方法1、教法:视频演示法、讨论法、示范法及实物直观法、指导法。

2、学法:独立思考,与同桌、小组共同讨论、学习、设计、制作。

六、教学用具课件,导学案,演示视频与实物,瓶子、线绳、彩泥、颜料、剪刀、双面胶等材料。

七、教学过程课前预习导学案让学生整体了解本课的学习流程,明确学习内容。

情景导入:炎炎夏日,摆在同学们面前一瓶冰镇矿泉水,咕咚喝一口是不是很爽?喝完空瓶子怎么办?学生畅所欲言在艺术家手中这些瓶瓶罐罐又被赋予怎样的生命形式呢?——欣赏视频(废旧矿泉水瓶变城堡的视频)〖设计意图〗:以问题导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结合视频欣赏,开阔了学生的思路,以视频欣赏方式同时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学习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课变废为宝
-----多彩布艺拼贴设计
【课例说明】
本课题是唤醒我们的忧患意识,提醒我们担当维护生态环境、珍惜生活资源是紧迫责任。

而布贴画是一项非常适合中学生学习的技艺,因其工具简单,生活中废旧、废弃的布料易找,有独特的创意和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之一。

多彩布贴是一种手脑结合的学习,能调动学生多个感官的协调性,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发展学生创造能力,培养专心细致的学习态度,耐心稳健的个人情操,促进文化传承的意识以及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等,而这些积极的教育价值,正是美术教育所追求的。

【对应课标】
1.通过对各种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及实验,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2.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根据意图选用媒材,合理实用工具和制作方法,进行初步的设计和制作,体验设计和制作的过程,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3.通过体验,产生对美术学习的长久兴趣。

4.养成勤于观察、敏于发现、严于计划、善于借鉴、精于制作的行为习惯和耐心细致、团结合作的工作态度。

【评价要点】
1. 作品能够突出主题,构图合理,色彩搭配和谐,富有美感。

2.能合理利用布料美感或根据主题进行联想、创意,构思新颖。

3.在制作过程中能团队合作,耐心细致,共同完成创意。

4.能认真学习课程并进行实践,对传统布贴艺术产生兴趣。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布贴画的定义与历史,掌握布贴画的设计与制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讨论、微课程学习,掌握布贴画的设计创意方法与制作步骤,通过合作的方式完成课堂作业并自我评价和互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观察、分析、运用材料进行设计,将美术还原于生活。

增强团结协作能力、创造能力,激发爱护环境、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布贴画的设计创意方法。

三、教学难点:
如何根据主题或布料的美感特征进行创意。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带着两个问题看视频。

(1)猜一猜,视频中的作品是用什么材料做出来的?
(2)视频中的作品内容都有哪些?
2.师生交流总结得出:
(1)布贴画的定义。

布贴画也叫布堆画,布贴画以布料为原料,以剪刀代替画笔经过粘贴而成的装饰画,也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补贴工艺,历史悠久,广泛流传民间。

(2)布贴画的历史。

布贴画是中国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据史料记载,早在3ooo多年前的周朝,人们已经将一种美丽的小鸟图案,缝贴在皇后穿的衣服上,这可能是最早的布艺了。

现代的布贴作品内容广泛,风格各异,有人物,静物,动物,花卉,风景等不同分类。

做布贴画,可以将生活中废旧的布料变废为宝,既锻炼了我们在生活中发现美的能力,又能提高我们的动手实践能力,美化装饰我们的环境。

(二)分析作品,总结布贴设计创意小妙招。

怎么才能做出满意的布贴作品呢?我们先来通过分析两个布贴作品,看看能否得到启发?
1.《花径》
(1)画面中表现的是什么?给你怎样的感受?
(2)师生探讨作品是如何根据布料的形状和色彩来创意的?
板书:依形依色 ----联想----主题
(3)如果改变一下画面的布局会怎样?你更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总结:突出主题,合理构图,画面有层次。

利用材料本身的花纹和图案美感来设计主题。

2.《静物》
这幅画面表现的是一组在桌面上的静物,主体是一个精美的蓝印花的茶具,并点缀红色樱桃的生活小场景。

这幅作品中,你能找出哪部分是用了我们刚才学到的方法,依形、依色去创意的?
(1)画面中的主色调是什么颜色?
(2)在蓝灰色的主色调中,有没有颜色上的对比?
除了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布料的质地上的对比,粗糙质朴的棉麻和精美的青花瓷也形成了对比。

总结:色调统一,利用布料的色彩和质感来创意,画面和谐统一,富有变化。

刚才我们通过欣赏总结得到了两种启示,但都是根据材料本身的美感来进行创意表达主题的,那如果给我们一个主题,我们又可以怎样进行创意呢?
(三)、巧手大比拼:《四季的联想》
春是温暖的,绚丽多姿,夏是孩子们在水边玩耍的清凉,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欣喜,而秋是静美、沉稳的,古人诗中既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也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这样的秋思落寞情怀,还有冬的洁白晶莹,小木屋里温暖的灯光。

那你喜欢哪个季节,联想到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回答
同学们描述了这么美好的画面,我们也可以把布贴画和生活相结合,运用到生活用品的美化设计上。

老师也被秋的美景所感染,想用
布贴画来装饰一下我的帆布包,请大家仔细看老师的微视频,并回答:
1.老师是怎样来创意表达主题的?
2.制作的步骤有哪些?
板书:从主题--联想---依形、依色、依质多样统一
那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把对四季的联想变成精美的画面吧。

(四)小组合作完成创想。

(五)小组作品评价,说创意,上台展示。

(六)课后拓展:立体布艺,其他废旧材料巧制作等。

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用发现美的眼睛,将废旧的布料和材料变废为宝,节约能源,做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来装饰我们美丽的生活。

下课。

学情分析
面对的学生是初二下学期的学生,他们已经有一定的造型基础和设计意识。

对于环保的忧患意识也能深刻体会,能够认识到过度使用有限的地球资源会付出沉重的代价,肆意破坏生态环境会带来严峻的形势。

《变废为宝》是以布贴画为载体,做出平面或半立体的布艺作品。

学生基本都能掌握,才用小组合作等方式,作业完成效果良好。

效果分析
在课堂上学生反应积极,回答问题比较到位。

通过教师的讲解,能感受到作品带给学生的美感,学生作品效果很好,能做出不同风格
的画面。

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唤醒我们的忧患意识,提醒我们担当维护生态环境、珍惜生活资源是紧迫责任。

而布贴画是一项非常适合中学生学习的技艺,因其工具简单,生活中废旧、废弃的布料易找,有独特的创意和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之一。

多彩布贴是一种手脑结合的学习,能调动学生多个感官的协调性,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发展学生创造能力,培养专心细致的学习态度,耐心稳健的个人情操,促进文化传承的意识以及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等,而这些积极的教育价值,正是美术教育所追求的。

评测练习
主题:“四季的联想”
要求:
1、突出主题,作品形式不限。

2、布料材质搭配得当,画面设计协调统一,色彩搭配和谐。

3、构思新颖,有美感。

课后反思
一节课,只有短短45分钟,要将这些知识点和课堂作业在一节课里展示出来,确实时间有限,学生的作业不可能做的多么精细,这也是美术课堂的一个弊端。

我在教学设计上,只好把作业设计放在了课下,让同学们在课下分好组,想好主题,做好画面的草图设计,由小组长合理分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制作。

做了这个课下功夫,学生在课堂上才有了这么好的作业展示,而且学生对作品的评述也是表达能力很强,作业效果突出,风格各异。

作业的难题解决后,就是知识点的罗列,找出重点和难点,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抓住主要的关键词,通过分析画面得出答案,制作的难点通过微课程得到解决,这样,难点很直观的被学生接受,加上音乐和快放的效果让课堂很时尚,贴近时代感,学生乐于接受,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

在问题的设计上也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度,先简后难,激发学生思考,继而得到知识点的总结。

总之,这节课还有很多纰漏,还需要继续磨课,提高,关注学生,做高效的美术课堂。

课标分析
1.通过对各种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及实验,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2.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根据意图选用媒材,合理实用工具和制作方法,进行初步的设计和制作,体验设计和制作的过程,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3.通过体验,产生对美术学习的长久兴趣。

4.养成勤于观察、敏于发现、严于计划、善于借鉴、精于制作的行为习惯和耐心细致、团结合作的工作态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