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二叠系层序地层格架内的沉积与储层演化(田景春等 著)思维导图
川内地层层序

川内地层层序娄山关组湘黔交界处的中寒武统一下奥陶统地层。
为均一性极强的厚层白云岩,可分性极差。
蒸发相白云岩,生物化石稀少,沉积时代归属不清。
层型贵州金沙岩孔中文名娄山关组地层名称:LoushanguanFm 地层单位编码:06-52-0308 地层地质年代:∈2—O1层型:选层型贵州金沙岩孔寒武系娄山关组实测剖面。
贵州地质局一?八队,1976,1∶20万遵义幅区调报告。
特征:为一套灰、浅灰色薄层—块状微—细晶白云岩、泥质白云岩夹角砾状白云岩,局部含燧石团块.下与陡坡寺组(或石冷水组、平井组或比条组)、上与桐梓组均为整合接触。
分布:黔、滇、川、陕、湘、鄂。
备注:本组又曾称为娄山关灰岩、娄山关群。
同物异名:同物异名耿家店组、耗子沱组、雾渡河组、新坪组、二道水组、洗象池组(群)、三游洞组、耗子沱群、三游洞群、铜仁白云岩、追屯组。
宝塔组广泛发育于中、上扬子地区的宝塔组是中奥陶顶部地层,代号O2b。
由李四光(1924)在长江三峡建立。
层型剖面在湖北省宜昌县乡镇北普溪河桥南端。
为一套灰色厚层泥质龟裂纹灰岩。
富含头足类化石。
中文名宝塔组外文名 baotaformationg 地层分区扬子区时代奥陶代号O2b命名李四光宝塔组:原称“宝塔石灰岩”。
中奥陶世大湾阶。
因含形似宝塔的巨大直壳的头足类震旦角石而得名。
分布于中国鄂西及四川一带。
为厚层灰白及灰褐色龟裂纹石灰岩,瘤状灰岩,夹薄层泥质灰岩。
产中国震旦角石,厚约20—25米。
与下伏庙坡组呈整合接触。
上部为浅灰色,中下部位紫红色含白云质泥质灰岩,中上部龟裂纹构造发育。
含大量头足类Orthoceras sp.(直角石),腕足类Othis (正形贝),介形类化石.龙马溪组编辑龙马溪组原称“龙马溪页岩”,后曾称“龙马溪群”。
原代表下志留统,后经厘定和限制,认为应属下志留统下部。
最初命名地点在湖北秭归县新滩龙马溪,故名。
中文名龙马溪组原称龙马溪页岩地理位置华中和川、鄂、贵、湘等省厚度 488米龙马溪组下部为黑色笔石页岩,上部为蓝灰色、黄绿色泥质或粉砂质页岩,含少量笔石(如雕刻雕笔石带、赛氏单笔石带的笔石群),与下伏观音桥组呈整合接触。
四川盆地东北部元坝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层序-沉积相特征

1 概 况
近些 年 ,在 四川盆 地 相继 勘 探 发 现 了普 光 、 元
展 了飞仙关 组 鲕粒 滩 的叠 置迁 移沉 积 特征 研 究 ] . 但 这 些均 未 系统 地 开展 元 坝 地 区鲕 粒 滩 纵 向 、 横 向
近十 年来 .众 多学者 针对 四川 盆地 东北部 飞 仙 关 组层 序地 层 和沉积 相开 展 了研 究工 作 .其 中对 飞
仙关 组 的层 序 划分认 识 已逐渐 趋 于一致 f 将 飞仙 关 组 划 分 为 2个 三级 层序 ) 卜 4 ] .近年 又对 元 坝地 区 开
细层 序一 沉积 相编 图提 供 了可能 本 次研 究在单 井 层 序 的 划分 对 比 以及 等 时层 序 地层 格 架 建 立 基 础
相 到 台地 相 的演 化 。 综 合 钻 井 资料 和 地 震 资 料 , 飞仙 关组 划 分 为 2个 三级 层 序 ( s Q 和 S Q 2 )  ̄ 8个 四级 层 序 ( C 一C 。 ) 。
S Q 沉积早期( C 一C : ) , 受 长 兴 末 期 古地 貌 差 异 性 的 影 响 , 西北部相对快速充填 , 发 育 台地 边 缘 相 沉 积 。S Q 。 沉 积 晚期 ( C , 一C ) , 主 要发 育 两 期 鲕 粒 滩 , 第 一 期发 育 于 台地 边 缘 相 带 , 第 二期 鲕 粒 滩大 面 积 分布 , 在 开 阔 台地 和 台地 边 缘 均 有 发育。 S Q 沉积时期( C 一C 。 ) , 沉 积 相 带相 对 单 一 , 仅在 C 沉 积 期有 一定 差 异 , 在 相 对 低 部 位 发 育 开 阔 台地 鲕 粒滩 和 滩 间亚相, 晚 期 全 区演 变 为局 限 台地 相 和 台地 蒸发 岩 相 。 鲕 粒 滩 的分 布 受控 于 层 序一 沉积相, 但 鲕 粒 滩 储 层 的发 育 受控 于 高 频 层 序 与微 地 貌 的 耦合 关 系
五大盆地综合柱状图

系统
组
度 段 (m)
剖面
岩性简述
生储盖组合 烃源 储集 盖层 组合
第四系 100
+
│
第三系 380
赛
汉 50
塔
│
拉 472
组
二 400
│
段 1500 △
腾
格
尔
白 垩 系
下 统
组
一 50
│
段 1000
黄灰色及灰色砂、砾岩
杂色泥岩、砂砾岩, 底部为砂砾岩夹泥岩 灰—深灰色泥岩, 夹少量砂岩及粉砂岩
灰色细砂岩、粉砂岩与 深灰色、灰色泥岩不等厚互层
And
中 涟源、 组 邵阳两 合 个凹陷
下 涟源、 组 邵阳两 合 个凹陷
9
思茅坳陷地层综合柱状图
2021/6/16
10
2021/6/16
11
塔里木盆地地层综合柱状图
2021/6/16
12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地层综合柱状图
2021/6/16
13
塔里木盆地巴楚地区地层综合柱状图
2021/6/16
楚雄盆地地层综合柱状图
中西部坳陷
东部坳陷
地层系统 岩性柱
统组 E 赵家店组 K2 江底河组 K1 普昌河组
高峰寺组 J3 妥甸组
蛇店组 J2 张河组
储盖组合 组合 地层系统 岩性柱 储层 盖层 划分 统 组
E 赵家店组 K2 江底河组
缺失
Ⅰ J2 张河组
储盖组合 组合 储层 盖层 划分
Ⅲ
J1 冯家河组
上部:粉砂质泥岩、泥灰岩;下部:砂岩为 主、泥岩及煤层
在黑色钙质泥页岩、偶夹砂岩
P1m:以灰岩为主,夹硅质灰 岩 P1d:灰黑色~ 棕色含铁硅质岩夹硅质灰岩
四川盆地的演化历史~

四川盆地的演化历史~四川盆地的演化历史1、引言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四川盆地经历了数亿年的发展和变化。
本文将详细探讨四川盆地的演化历史,包括其地质构造演化、沉积演化、火山岩演化等方面的内容。
2、地质构造演化2.1 古生代构造演化详细描述四川盆地古生代时期的构造演化过程,包括构造作用的强度、方向以及形成的构造特征等内容。
2.2 中生代构造演化探讨四川盆地中生代时期的构造演化历程,包括岩石的变形与运动、构造的发展、断裂和褶皱带的形成等方面的内容。
2.3 新生代构造演化详细阐述四川盆地新生代时期的构造演化历史,包括地壳的抬升和下沉、地震活动频率和强度、构造断裂和褶皱的变化等方面。
3、沉积演化3.1 古生代沉积演化描述四川盆地古生代时期的沉积过程和特征,包括沉积环境的演变、岩相的变化以及沉积盆地的形成等方面。
3.2 中生代沉积演化讨论四川盆地中生代时期的沉积演化过程,包括沉积物源的变化、沉积体系的发育、古地理环境的演变等方面内容。
3.3 新生代沉积演化探究四川盆地新生代时期的沉积过程和特征,包括河流和湖泊沉积作用、三角洲沉积、海岸带沉积等方面的详细描述。
4、火山岩演化4.1 古生代火山岩演化描述四川盆地古生代时期的火山岩形成过程和分类,包括不同类型的火山岩岩性、岩浆组成以及与构造作用的关联等内容。
4.2 中生代火山岩演化讨论四川盆地中生代时期的火山岩分布及特征,包括不同火山岩的时代、类型和成因等方面的详细解析。
4.3 新生代火山岩演化探索四川盆地新生代时期的火山活动和火山岩的演化过程,包括火山喷发频率、喷发类型和地质意义等方面的内容。
5、结尾部分本文档涉及附件,请参见附件中的相关数据和图表。
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1、建议:在文档内容涉及法律名词时,附上相应的解释或者提供相关的法律法规文件作为参考。
四川盆地西部龙门山地区中二叠统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及勘探方向

地 质 勘 探
33
四川盆 地 西 部 龙 门 山地 区 中二 叠统 碳 酸 盐 岩储 层 特 征及
勘 探 方 向
张本健 1,2 谢继容 尹 宏 胡 欣 王宇峰 杨 迅 裴森奇
1.中国石油西南油气 田公司川西北气矿 2.西南石油大学
摘 要 四川 盆 地 西部 龙 门 山地 区近年 来相 继 在 ST1井 、 LT1井 中 二叠 统 栖 霞组 一 茅 t:/组 钻 获 高产 工 业气 流 ,展 现 出 良好 的 天 然气勘探前景。为 了进一步认识该 区天然气聚集层系的储集性 ,基于大量的地 面露头与钻 井资料 ,采用宏观与微观相 结合 的方法, 分析 了该 区栖 霞组一茅 口组的储层特征及其主控 因素,并结合 已开发气藏的特征 ,综合评价 了有利的天然气勘探 区带。研究结果表 明: ① 龙 门 山北 段 前缘 及 南段 前 缘 在 中二 叠 世 沉积 期 发 育 台地 边缘 滩 微 相 ,是 有 利 于 规模 储 集 体 发 育 的地 区 ;② 中二 叠 统储 集 体 主 要 为 缝洞一孔 隙型与孔隙一缝洞型,前者 常见于栖霞组,而后者则多见于茅 口组 ;③控制中二叠统储层大规模发育的因素主要是沉积微相、 白云石化作用 、溶蚀作用及 构造破裂 ,沉积微相是储 层规模发育的基础 ,白云石化作用和溶蚀作用改善 了储层的渗流能力 ,构造破 裂则促进 了大规模 的溶蚀 改造作用 。结论认为 :①龙门山北段 中坝一双 鱼石 台缘滩 区是最有利的天然气勘探 区带 ;②龙 门山南段莲 花 山一 平落坝台缘滩 区是次有利 的勘探 区带 ;③九龙山一老关庙、大 邑一大兴场 台内滩区是积极探索寻找 大规模岩溶缝 洞型气藏的 有利 区 带 。
and porous—fractured-vuggy type.The former is often occurred in the Qixia Fm while latter is mostly in the M aokou Fm .Third,scale de-
四川盆地荷包场地区二叠系岩溶储层地球物理特征与分布预测

四川盆地荷包场地区二叠系岩溶储层地球物理特征与分布预测陈晓月1 李建忠1 江青春1 黄士鹏1 鲁卫华1 苏旺1 伍亚21.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2.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蜀南气矿摘 要 以往对于四川盆地南部中二叠统茅口组岩溶储层的研究多集中于沉积相、储层特征与主控因素、天然气成藏模式及气源对比等方面,井位部署也持续围绕着断裂展开,限于地震资料品质等原因对该套储层的定性分析及定量预测研究程度偏低。
为此,基于前人的上述传统研究成果,利用川南荷包场地区的三维地震资料,分析高产气井岩溶储层的地震响应特征,通过模型正演、振幅属性分析及烃类检测等多种方法,开展茅口组岩溶储层的定性分析、定量预测与含烃检测,进而预测岩溶储层的有利发育区。
研究结果表明:①荷包场地区茅口组岩溶储层纵向上具有分层特征,高产层段主要发育在距离茅口组顶部50 m以内的上部层段;②高产层段的茅口组顶部及下部同相轴表现出“弱波峰、弱宽波谷”的地震响应特征;③振幅指数属性定量预测和烃类检测结果显示,二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该区存在着3个优质储层发育带,并且与实钻井的吻合度达到了80%。
结论认为,荷包场地区除沿着断裂发育储层有利区带外,远离断裂带也发育了3个岩溶储层有利区,3个有利区合计面积为79 km2;上述认识对于远离断裂在构造斜坡及向斜区进行油气勘探和井位部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南部地区 中二叠世 茅口期 岩溶储层 地震响应特征 正演模拟 地震属性 勘探有利区DOI: 10.3787/j.issn.1000-0976.2019.07.005Geo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distribution prediction of the Permian karst reservoirs in the Hebaochang area, South Sichuan Basin Chen Xiaoyue1, Li Jianzhong1, Jiang Qingchun1, Huang Shipeng1, Lu Weihua1, Su Wang1 & Wu Ya2(1. PetroChina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Beijing 100083, China;2. Shunan Divi-sion, PetroChina Southwest Oil & Gasfield Company, Luzhou, Sichuan 646001, China)NATUR. GAS IND. VOLUME 39, ISSUE 7, pp.41-48, 7/25/2019. (ISSN 1000-0976; In Chinese)Abstract: Previous studies on the karst reservoirs of Maokou Fm, Middle Permian in the Southern Sichuan Basin mainly concentrate on sedimentary facies,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rolling factors, gas accumulation patterns and gas–source correlation, and well loca-tion deployment is carried out with faults as the focus. Due to the limitation of seismic data quality and other factors, this set of reservoirs are less analyzed qualitatively and predicted quantitatively. In this paper, the seismic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yield gas wells in karst reservoirs were analyzed based on the above mentioned traditional research achievements, combined with the 3D seismic data in the Hebaochang area of the Southern Sichuan Basin. Then, qualitative analysis, quantitative prediction and hydrocarbon detection were carried out on the karst reservoirs of Maokou Fm, Middle Permian by means of forward modeling, amplitude attribute analysis, hydrocar-bon detection and other methods. Finally, the favorable area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karst reservoirs were predicted. And the following research results were obtained. First, the Maokou karst reservoirs in the Hebaochang area are vertically stratified and high yield intervals are mainly developed at the upper sections within 50 m from the top of Maokou Fm. The events of high yield intervals, i.e., top Maokou Fm and the lower part, present the seismic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of "weak peak & weak and wide valley". The quantitative prediction of amplitude index attribute and the hydrocarbon detection results show that both of them are coincident and there are 3 high-quality res-ervoir development zones in this area. And their coincidence with the actual wells is up to 80%. It is concluded that besides the favorable reservoir areas developed along the faults in the Hebaochang area, 3 favorable karst reservoir areas are developed far from the fault belt, the total area of which is 79 km2. The research result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guiding the oil & gas exploration and well location de-ployment in the structural slope and syncline areas far from faults.Keywords: Sichuan Basin; Southern area; Middle Permian; Maokou Fm; Karst reservoir; Seismic response characteristic; Forward simu-lation; Seismic attribute; Favorable exploration area基金项目: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科研项目“深层/超深层油气成藏规律与先进探测技术”(编号:2018A-0104)。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沉积相模式及有利储集体分布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沉积相模式及有利储集体分布黎荣;胡明毅;杨威;刘满仓【摘要】近年来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栖霞组和茅口组勘探取得一些突破,显示该区中二叠统巨大的天然气勘探前景.前人对该区中二叠统沉积相和储层等做了大量研究,但对中二叠统栖霞组和茅口组沉积相类型和沉积相模式存在较大分歧,进而制约了有利储集体分布预测研究.文章结合近期一些新钻井和地震资料综合分析基础上,通过岩石学特征、沉积构造和生物化石等相标志分析,认为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栖霞组和茅口组主要发育台地边缘相、开阔台地相和台洼相,其中中二叠统栖霞组早期以碳酸盐岩台地模式为主,栖霞组中晚期和茅口组演变为镶边台地和孤立台凹模式.该区主要发育有台缘滩和台内滩两类主要的储集体,且主要集中在层序高位体系域,台缘滩储集体主要分布在Sq1-HST期雅安-绵竹和剑阁-广元等区带,以及Sq2-HST 时期雅安-绵竹-广元区带;台内滩储集体主要分布在Sq1-HST和Sq2-HST期川中高石梯-磨溪区块,以及Sq2-HST时期的威远-自贡区带,Sq2-HST时期高石梯-磨溪区块台内滩储集体受古岩溶和构造热液叠加影响呈条带状展布.四川盆地中二叠统台缘滩和台内滩分布范围较广,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期刊名称】《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年(卷),期】2019(000)002【总页数】11页(P369-379)【关键词】高位体系域;台缘滩;台内滩;沉积相模式;中二叠统;四川盆地【作者】黎荣;胡明毅;杨威;刘满仓【作者单位】长江大学沉积盆地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100;长江大学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100;非常规油气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北武汉430100;长江大学沉积盆地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100;长江大学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100;非常规油气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北武汉430100;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3中二叠统栖霞组和茅口组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天然气产气层,经过60多年的勘探研究,迄今已发现多个气藏,奠定了西南地区天然气勘探建设的基础[1-3]。
四川盆地二三叠系礁滩相储层沉积演化特征

S 1 超 层 序 由 中下 三叠 统 组 成 ,包 含 S 6 1 S0 1 、S 7
成 。层序底界为平行不整合 面。总体表现为地壳沉
和S8 1 三个层 序 。
降 、早期海侵 、晚期海退 的特征 。早期海水 由西南
和 东 面大 规模 侵 入 ,除康 定 一 西 昌 、大 巴山 为古 陆
据二 叠 纪 一 早 三 叠世 沉 积相 图 ,该 期沉 积 模 式
为河 流沼 泽 一 潮 坪 一 局 限 台地 一 开 阔 台地 一 台
含 双 壳 类 、 菊 石 、腕 足 、海 百 合 等 ,厚 1 3 5 1 ~3 0
m 。
缘 浅滩 一 台缘生 物 礁 一 广 海 陆棚 ( 槽 )典 型 碳 酸 海
S8 1 层序 由 中三 叠统 雷 口坡 组 ( 巴东 组 ) 、天井 山 组 组 成 ,层 序 底 界 为 不整 合 面 ,层 序 底 部 普遍 发 育
一
展至 中晚期成熟台地沉积模式 ,包含台地各类典型
沉 积 相 ,沉 积 模 式 形 成 背 景 处 于 台 地 伸 展 构 造 环 境 ,盆 地 古 地 貌 西高 东 低 ,其 特 点 为 开 阔 台地 分 布 范 围广 , 台缘 形 成 浅 滩 及 生 物礁 ,盆地 内主 要 分 布
四川盆地 中西部二叠纪 一 中三叠世统构造运动
处 于 海 西 晚 幕 一 印 支 早 幕 ,为 1 巨层 序 充 填 序 个
列 ,进 一 步 划分 为 3 超层 序 ( 1 ,此 时盆 地 处 于 个 表 ) 克拉 通 裂 陷盆地 发展 期 ,属 于伸 展环 境 。
地 ,以泥 微 晶灰岩 、硅 质灰 岩 、硅 质岩 为 主夹 页
S2 B
S 9 S 5 苏皖运动 S 1